封面文案
退一步自然安穩,忍一句自無憂傷
世上的事本身就很平常,沒必要讓一些小事佔據你的心。有些瑣碎的小事本身並不嚴重,人家也許根本沒放在心上,苦的倒是「疑心生暗鬼」式的自我折磨。
封底文案
所羅門王最珍愛的寶物之一,就是一個裝著長壽藥水的瓶子。這種藥非常靈驗,任何人只要喝一點,就能長生不老。
他的朋友也來了,有的年紀老邁,有的患著重病,乞求國王賜給他們幾滴長壽藥水,甚至讓他們舔一下也行。
但是,國王都一一回絕並推托說,如果把藥水賜給他們中間的任何一個,其餘的人也會跟著來索取,那他自己就所剩無幾了。
許多年之後,所羅門王垂死病榻,就叫人把那瓶尚未開啟過的藥水拿來,心想,只要喝了這藥水,就能長生不老。
過了一會兒,瓶子拿來了,但出乎意料的是,瓶子打開裡頭卻已經一滴不剩了。因為這藥水長年擱置不用,已經揮發殆盡。
當初如果他慷慨地與別人共享,它可能會越增越多。
*佛家主張以慈悲、智慧為根本,積極分享,適時奉獻。一個人有好東西,如果只想著自己去享用它,這樣就會失去了好東西真正的意義。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與別人分享,只有那些懂得分享的人,才會得到更多的回饋,也會得到更多的快樂。
章節試閱
佛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總是果報現前時才會後悔,如能夠事先予以肯定,即不後悔了。修禪其實就是學做人,會做人了,禪性也就出來了。佛經上講的道理都是人生哲學,都是教導我們積極向上,教我們「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教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世等等。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能,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它合乎真善美的條件。所以,以積極的態度領略佛的為人智慧,積德修福,做一個快樂無憂的人,一個有益於社會、國家、眾生的人,一個無我利他的至善之人。
#學佛先學做人
佛陀設教,並不神奇,而是平凡切實,注重身心的反省與檢討。因此,佛在世時,每月均召開兩次的檢討會(即半月誦戒),使每人來一個坦白的報導與批判,有過則懺悔,無過則加勉,養成佛徒一種不慕虛榮、切實為學、修身、做人的真樸風氣。在平時,佛陀也是非常注重對弟子在做人方面進行引導教育的。
有一次,佛在檢討會中誦戒,即憑戒條來檢舉功過得失,其中有個叫須陀的站起來說:「我自學佛以來,把家財盡量拿出做善事,雖然家中財產漸漸減少,我的精神很愉快,因我覺得自己幫助過許多人,做過許多好事。」
佛就問他:「你為何如此慷慨去做好事呢?」
他說:「因我聽了佛法因果,知道作善得善果,故樂意如此做法。」
佛當時就讚揚他,不愧是一個依教奉行者。
第二個弟子名叫阿迦達站起來,接著說:「我過去曾獨自在深山苦修。嚴冬苦寒,我不以為苦。毒蛇猛獸,我不以為怖畏。在飢餓煎迫的時候,我只靠采山禽蔬果來充飢。我覺得此心清淨明徹,猶如寒潭止水,湛然不波,一平似鏡。」
佛就問他:「你為何能放下一切,去過這樣勤苦的生活呢?」
他說:「我曾聽佛說過,為佛弟子,要淡泊知足,清心寡慾,才能得道,我因不貪物慾,專習禪定,而獲證悟,徹見真理,靈明自在。」
佛聽至此,也深加讚許,認為他能刻苦自勵,而得見道,實為一個難得的好弟子。
接著,第三個起來發言,是一個斷了手臂的名叫旃陀的弟子。他說:「我自學佛以來,一邊自己精勤求學,一邊也顧他做利人的事情。有一次我住的一個村莊,洪水氾濫,變成了澤國,所有房屋皆被洪水淹沒,鄉村裡的人逃不出的,也被淹死很多。當時我坐在一個大木盆中,被水漂浮到鄰村,幸而未死。鄰村中有位師兄,富有家財,我為了救濟同村受難的災民,向他訴苦求救,他終是推說,錢物太少,不能救濟多人。後來經我再三再四地苦苦要求,說服了他,得到許多食物和衣物,回村去救濟災民。誰知,災民聞有賑濟,歡喜欲狂,群來搶食,我在人叢中竟被擠斷了一隻手臂,但我卻不以為苦,因我看到他們有食有穿,神情興奮,忘卻痛苦。」
佛就問他:「你又為何如此做法,連殘廢了自己的手臂,都不以為苦呢?」
他說:「因我曾聽佛講,多生以來,修菩薩道,勤求佛法,犧牲為人,才得佛果。為了學佛,所以我也樂意,如此做法。」
佛聽了很為感動,同時也很歡喜,認為自己過去所修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大乘行門,如今也有人實行了。
從上面所述三個弟子的學佛經歷中,我們知道須陀是樂善好施的,阿伽達是勤苦修道的,旃陀是犧牲救人的。這三種人的做法成了佛弟子的三種典型。
*佛認為,學出世的聲聞、緣覺、菩薩、佛,都要從世間的善法學起,學得世間善法,奠定人生道德的根本,進一步才能學出世的三乘善法。如果世間善法的基礎都沒有,而高談學出世的三乘善法,正如建築五層高樓,而沒有底下兩層,頂上三層如何能安立得住呢?所以說,人天戒善之法,是出世三乘人必須共同修學的善法。所謂「學佛先從做人起」,如果人的善行不修,連做人的道德都沒有,哪裡談得上學菩薩、學佛呢?不僅僅是學佛,想要成就任何事業,都應該把做人放在第一位。
佛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總是果報現前時才會後悔,如能夠事先予以肯定,即不後悔了。修禪其實就是學做人,會做人了,禪性也就出來了。佛經上講的道理都是人生哲學,都是教導我們積極向上,教我們「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教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世等等。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能,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它合乎真善美的條件。所以,以積極的態度領略佛的為人智慧,積德修福,做一個快樂無憂的人,一個有益於社會、國家、眾生的人,一個無我利他的至善之人。
#學佛先學做人
佛陀設教,並不神奇,而是平凡...
目錄
@一 學會做人了,禪性也就出來了
佛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總是果報現前時才會後悔,如能夠事先予以肯定,即不後悔了。修禪其實就是學做人,會做人了,禪性也就出來了。佛經上講的道理都是人生哲學,都是教導我們積極向上,教我們「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教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世等等。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能,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它合乎真善美的條件。所以,以積極的態度領略佛的為人智慧,積德修福,做一個快樂無憂的人,一個有益於社會、國家、眾生的人,一個無我利他的至善之人。
學佛先學做人/
佛陀和他的兒子/
一個心中常充滿怨忿與苦惱的人/
一個與鬼合作的僧人/
修行貴在「正當」二字/
不要捨棄自己對佛法的信仰/
慈悲的佛祖和自私的強盜/
手上捆著青草的和尚/
自己的心裡要有主/
誠實無欺的道楷禪師/
不擇手段的婆羅門/
回去後也要像來的時候一樣/
一堆黑的骨頭/
菩薩常常殺生/
一個人墮落起來與瓷瓶無異/
很多事不是祈求天神所能改變的/
我是一個雲水僧/
我是泥中蓮花/
兩個乞兒的心願/
什麼是必修的課程/
堅持不喝水的比丘/
鸚鵡吞了珍珠之後/
莫以善小而不為/
小徒弟的「破綻」/
終生享用不盡的東西/
貧賤不移的學者/
不給皇帝面子的禪宗大師/
你愛女色嗎/
@二 退一步自然安穩,忍一句自無憂傷
佛說:「要學佛道,先結人緣」;「佛法在恭敬中求」。忍辱是美德,在六度中,菩薩常常要做的是忍辱波羅密,不忍辱就生嗔怒,嗔怒之火將會燒燬我們的功德。人不但生活在物質世界裡,也同時要生活在精神世界中——愛及意識。禪修心自我,福慧他人;禪簡單隨意,隨情任性;禪生活清靜,平常平等。只要你有心有情有意有愛,便可達到「身在萬物中,心在萬物上」的純美境界。佛法引導我們通悉人生真義,對人生充滿幸福感,讓自己溶入宇宙中,用一種自然輕鬆,自由自在的態度來生活。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製造幸福、和平,能與眾生相愛、相容,相幫、相助,和諧共處。
為何挑一盞燈籠/
石頭本來就在原地/
馬祖禪師和獵人/
化緣太多沒有功德/
化險為夷的須陀須摩王/
只不過是一句話/
飢餓不堪的兩個人和兩碗麵/
大禪師也不過是一張皮/
阿育王和小沙彌/
四個修道的和尚/
他們也會喜歡你的/
一草一木都是我的眷屬/
佛門慈悲,不會捨棄任何人/
有些事並不像它看上去那樣/
真正的大師風範/
我的罪孽可能比你更深重/
正字是字,反字也是字/
讚美害人比誹謗大得多/
一個裝著長壽藥水的瓶子/
禪心在何處/
須彌藏芥子/
出門在外,難免心情不好/
送他一輪明月/
你只要退那麼幾步/
甘願蒙受罵名的高僧/
生氣只會造成更多的業障及惡緣/
究竟是誰之過/
老禪師和不守清規的小和尚/
一光可以照耀大眾/
是老的大,還是小的大/
護賊度賊的殘夢禪師/
@三 行到才是功夫,實施才是本源
有人把佛法看成是消極的,認為:既然佛法講一切都是空,一切都不要執著,一切都要放下,那麼就什麼也不要做了。這種看法錯了!佛法是積極的,是無為而無所不為的。佛法主張,做事如修行,不是靠嘴上說的。表面上做虛渺之舉,必是無得無悟之舉,故,行到才是功夫,實施才是本源。緣起緣滅,起滅之中,惟有當下。為達目的者,積極進取創造條件,而唯一可以支配的時間就是當下。
生命究竟有多長/
沒有可以主宰吉凶的東西/
只剩下七天生命的小沙彌/
「等以後再說」的態度要不得/
四種馬和四種不同的眾生/
不可辜負了大好時光/
兩塊不同命運的石頭/
最重要的是瞭解自性/
你願做燭火還是太陽/
無名就是不斷地盡心做事/
生辰八字一樣的兩個孩子/
穿越沙漠的三個商人/
一個水瓶和一個飯缽就足夠了/
你還不是一顆珍珠/
沖茶中的人生哲學/
插秧的秘訣/
心量有大小/
水泡做花環/
挑水之道並不在於挑多/
@一 學會做人了,禪性也就出來了
佛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總是果報現前時才會後悔,如能夠事先予以肯定,即不後悔了。修禪其實就是學做人,會做人了,禪性也就出來了。佛經上講的道理都是人生哲學,都是教導我們積極向上,教我們「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教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世等等。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能,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它合乎真善美的條件。所以,以積極的態度領略佛的為人智慧,積德修福,做一個快樂無憂的人,一個有益於社會、國家、眾生的人,一個無我利他的至善之人。
學佛先學做...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