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類與自然一起恢復健康!
十年來,生態設計促成了什麼?
近十年來,生態設計領域的理論與技術都突飛猛進。然而,無論是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日漸擴增,我們的星球面臨的挑戰急遽增加。
目前大家已凝聚共識,從目前生態災難與悲慘的社會不平等情況,轉變為再生能源、穩定的生態系服務及符合人類基本需求的時間,僅剩一個世代。
這樣的轉變需要堅定不移的政治意志、大規模經濟、社會與價值轉換,並整備大批生態設計指標、工具、個案研究與實務人才。撰寫《生態設計》是希望即便政治經濟情勢吸納永續性概念有如牛步,建築師、地景設計師、都市規畫者、產品設計師、化工工程師及類似領域的專業人員等都能發展出一套全面整合且關照文化的設計架構。
你相信嗎?
◎堆肥廁所裡,竟然藏著最先進的設計概念,一年還可以省下一萬五千加侖的水。
◎擁有一棵樹,相當於擁有一台足以冷卻十個房間、全天候運作的冷氣機;種植五十萬棵樹,一年可節省約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的電費。
◎如果美國人都採用現有最高效率的冰箱,節省的能源足以讓二十幾座核能發電廠關閉。
◎看似不起眼的布袋蓮,竟然可以解決有毒銀廢料的污染危機!
一場最具投資效益、各行各業爭相投入的設計革新,正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蔓延中……
【精彩內容】
◎第一原則:在地尋求解決方案
◎第二原則:生態會計充實設計
◎第三原則:設計道法自然
◎第四原則:人人都是設計師
◎第五原則:彰顯大自然
章節試閱
◆簡介:堆肥廁所的故事
本書第二部的各章節介紹生態設計的五大原則。第一項原則主張設計奠基於在地細節。借用溫達爾.貝瑞的話,我們必須詰問:「這裡有什麼?大自然允許我們在這裡做什麼?大自然在這裡如何幫助我們?」第二項原則提供了一些準則,以便評估一項設計所帶來的生態衝擊。第三項原則主張,若與大自然為伴,將能降低生態衝擊。第四項原則顯示著生態設計不僅需要專家投入,也需要整個社區的參與。第五項原則告訴我們,有效的設計會提供我們持續學習及參與的機會,進而改變我們的看法。
總歸來說,這五大原則有助於思考生態與設計的整合。這裡可以舉個看似不起眼的例子──堆肥廁所,來說明這五項原則。
六○年代末期到七○年代初期,許多年輕人搬離城市,在偏遠的鄉野落腳,追求親近大自然以及獨立生活的夢想。在這群回歸鄉土的人群裡,辛跟他的家人也是其中之一。辛身兼農場主人及建築師雙重身分,常接到偏遠地區住戶的求助,處理蓋房子、開鑿水井與化糞池、應付建築法規及地方官僚等相關問題。這裡最常見的問題,除了缺錢之外,就是水源供應,以及淨化廢水地點所需的優質土壤及適當坡度難以取得。許多農場主人想盡辦法,好不容易才從季節性地下水搾出了一點點水,可不願意拿來沖馬桶。
辛之所以皈依在生態意識之下,是其來有自的。幾年前,跟辛分租公寓地下室的研究生華特有一次找他喝咖啡。當時辛把咖啡渣倒到垃圾桶裡,垃圾桶裝滿了食物包裝、罐頭、瓶子、香蕉皮、牛排骨和吃剩的燕麥片。華特皺了皺鼻子,帶點厭惡的望著辛,問他:「你不知道怎麼做堆肥嗎?」於是他們兩個人翻遍垃圾,找出有機垃圾,帶到庭院裡,在有機垃圾上覆蓋枯葉、草坪割下來的草,以及鬆軟的土壤。每隔幾天,辛就會繼續添加更多有機垃圾、泥土以及庭園廢棄物,直到那座堆肥有3尺高為止。最初幾個月,華特協助指導辛,直到結業日那天,他們把那堆廢土翻開。廢土堆底部變成了豐富、鬆散、帶有泥土芬芳的堆肥。 後來,辛協助翻修了柏克萊的一棟老房子,成為都市生態環境典範,這棟房子叫做「整合都市住宅」。房子裡有兩個推肥箱,每個箱子長寬各3尺。如果能善加運用這些箱子,效果十分驚人。房子裡另配有「堆肥廁所」的雛形—一座「瑞典混合式廁所」,這是某位工程師為了瑞典極地湖區一棟夏季木屋所發明的無水無臭堆肥廁所。由於瑞典當地的土被(soil mantle)很薄,而且木屋鄰近湖泊,無法安裝透過管道將污水由排水口孔洞濾淨的標準化糞池與瀝濾場。整合都市住宅所裝設的瑞典混合式廁所,是一座玻璃纖維材質的笨拙裝置。這個安裝在地下室裡的箱子,長10尺,寬4尺,延伸出一條大管線,連接樓上廁所的底部,另外還有根較小的管子連接廚房,以便接收有機垃圾。堆肥箱底部鋪了泥煤苔,廢棄物從頂端管子掉進來後,就會像冰河般緩慢的往堆肥箱前端門板推移,而在移動過程中,漸漸分解,最後打開門板時,就可取得堆肥成品。
瑞典混合式廁所的規模與造價並不適合農莊主人,但是堆肥箱的模式卻可以沿用。這個點子的概念基礎是:如果家庭廢棄物能夠成功化為堆肥,人類排泄物當然也可以。於是辛以堆肥箱的設計為基礎,採用水泥與石板,取代一般常見的木框及可卸式木板,設計了堆肥廁所。第一個堆肥廁所蓋在綠峽谷農莊,這是一座位於馬林郡的佛教靜修所。很快的,辛的鄰居也蓋了一座,人們紛紛打電話給辛要設計圖。這個系統的優點在於,可以省下每年浪費在傳統廁所1萬到1萬5,000千加侖左右的水,瀝濾場的規模也可以縮小,而且這等於是讓人們為自己的排泄物負責。為自己排泄物負責的點子,對自由主義者、有機主義者、想擺脫傳統的營建業者,以及每天檢視與設計自己生活每個層面的人們而言,相當具有吸引力。
堆肥廁所在許多鄉下城鎮如同野火燎原般的被廣為採用,但地方衛生當局卻持保留態度。歷來人口調查局所做的抽水馬桶數字調查,是美國物質生活進步的指標。原先穩定持續進展的指標,現在卻受到有機室內廁所的威脅!更何況這項新設計還威脅了現行法規。一些環保份子依據傳統化糞池/瀝濾場標準所需要的水量,來限制新的開發案。營建法規將適合居住的住所定義為配備了抽水馬桶,且每12英尺就設有電源插頭。規範廢棄物處理的法規允許其他的替代方案,但卻沒有人過問有哪些方案。
過了一陣子,辛擔任加州總建築師及加州合宜科技辦公室主任,因而有機會檢討不合時宜的法規。他開始推動一項大型研究,探討堆肥廁所帶來的健康災害;研究發現,堆肥廁所並未帶來任何健康危害,而且在本次研究中,即使許多堆肥廁所沒有達到最佳堆肥條件,仍能安全的收集並儲存廢棄物質。這些年來,世界各地逐漸採用堆肥廁所。人們針對寒冷氣候及其他特別條件,改變堆肥廁所的設計,開發了濕度控制的新方法,還進行了不少其他方面的改良。
◆生態設計要我們再度參與地方
在地知識由當地而生,有機的蓬勃茁壯。詩人蓋瑞.史耐德(Gary Synder)說得好:「你聽到的人物歷史,是鄰居的故事,你聽到石頭、溪流、山麓、樹木的故事,而這些事物都在你的周遭。創世神話告訴你這座山怎麼形成,那個半島怎麼出現。」②這種在地知識有助於替地方把脈,增進地方人文的健全。它跟我們每天路上遇見的生物、飲用的水、漫步的道路,息息相關。所有的人都可以取用在地知識,在終身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累積這項知識。
不幸的是,現在我們早已和特定地方的特定知識失去聯繫,而結果就是無論從哪一條高速公路望去,都是一片毫無特色的都市。「多數美國人,」史耐德說:「並不習慣思考『家園』;少有人能說出自己是從哪個地方來的;在同一個山谷度過一生,和同伴一起長大,一起工作,這種人幾乎找不著了。」生態設計要我們再度參與地方,分享地方的美好與怪異、風與水、脈動與歷史。
傑瑞.曼達(Jerry Mander)在著作《缺乏神聖:科技的失敗與印地安國家的存活》中,為原住民知識體系所具有的生存價值提出了有力例證。他說了一個加拿大北極區艾士米爾島伊努伊特族獵麋鹿的故事,極具啟發性。接受正規訓練的國家野生動物保育者,要伊努伊特族只捕獵大型或雄性麋鹿,伊努伊特族卻認為這樣將會嚴重危及麋鹿族群,但是他們的看法卻遭漠視。雖然狩獵數量較前一年低,麋鹿的總數仍急遽下降。
伊努伊特獵人明白,在嚴峻的環境裡,年長、體型較大的動物對群體的生存至為關鍵,因為它們有足夠的經驗與體力,能從冬雪裡挖出食物。伊努伊特族的知識來自對麋鹿行為的仔細觀察,是照管麋鹿族群的最佳基礎。曼達總結說,「無論在廣度或細節上,這個社群所具有的實證知識非常可觀,與科學研究所獲得貧乏資料相比,形成極大的反差。」
太平洋西北部的傳統文化族群之一,夸克特爾人,懂得運用一種神奇的「伐木」方法,從活著的樹木取出木柴。伐倒一棵樹,「是「砍死」一棵樹;但從一棵屹立不搖的樹取走木柴,算是種「請求」。他們在離地3尺以上的直紋樹幹上刻出凹痕,再依照所需的木板長度,往上刻出另一道凹痕;接著他們撬開最上方的刻痕,將榆木楔子敲進刻痕中,同時往下敲打樹幹,最後再以槓桿原理,從上方開口向下一扳,撬出木板來,樹木卻不會因此而死。」相較於這種簡單而謙虛的伐木方式,現代太平洋西北岸成年森林的伐木作業所採用的皆伐作業(clear cutting)對生命的損傷至鉅。皆伐讓地景有如月球表面,變成無樹的荒地,既無法涵養土壤,也無法讓野生動物生存。兩種伐木作業的差異──一種是向樹木乞求,一種是皆伐──是基礎永續文化與基礎不永續文化的差異。
植物學家蓋瑞.那邦(Gary Nabhan)多年來投身記錄墨西哥與美洲原住民農業體系裡的精妙之處。這些體系精確的回應地方,展現出對當地土壤、動物、氣候、水文、植物基因學的豐富知識。這些農業體系常常以地方特有品種為特色。被視為特有品種的作物,代表「獨特的植物族群,數世紀以來針對特定的微氣候與土壤演化,這些作物也被挑選出來,用來適應當地特定的農業條件;包含這些作物習慣生長的耕地的設計,密度、作物混種方式。」比如說侯皮的藍玉米適合深耕,埋在八到十二英尺深的土壤中,那裡的濕度最豐富。即便在西南部的嚴苛環境下,玉米也能豐收。
◆蕃茄帶來的「生態會計」意義
透納基金會總監彼得•巴浩斯(Peter Bahouse)費了一番功夫研究,撰寫了北美蕃茄的生態傳記,藉此示範農業產業化的環境意涵。他把報告取名為《北美區域報告,又名殺手蕃茄大進擊》,獻給「神經緊繃的食客」。
根據巴浩斯的說法,墨西哥種植蕃茄的土地,以前是墨西哥農人的合作農場,稱之為愛多司(ejidos)。蕃茄種子是以墨西哥品種為基礎的基因改造混種,專利由一家基因工程公司擁有,這家公司在開發專利時利用了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成果,研究花的是納稅人的錢。蕃茄田先用造成臭氧層稀薄的罪魁禍首溴化甲烷燻過,再以有毒的殺蟲劑整片噴灑。殺蟲劑製造過程生產的廢棄物被送到世界上最大的有毒物垃圾場位在阿拉巴馬州的伊美爾(Emelle),垃圾場毗鄰一個窮困的非裔美國人社群。
被合作農場解雇的墨西哥農場工人噴灑農藥時沒有適當的保護措施,沒有人好好教他們如何噴灑有毒物質,而且他們每天只賺二塊五美元,也沒有健康保險。
產出的蕃茄被放在塑膠盤,覆蓋塑膠膜,放在紙箱裡。塑膠是德州安適角的氯製成的。安適角的居民因為暴露在戴奧辛中,面臨多項健康影響,戴奧辛是氯製造過程極具毒性的副產品。紙箱則來自英屬哥倫比亞三百年的古森林,在大湖區加工,由聯合卡車公司送到拉丁美洲農場。整個過程使用的石油,是雪佛龍公司從墨西哥卡帕奇灣抽取,然後再由墨西哥國營石油公司煉製。
裝箱的蕃茄以乙醛人工催熟,這些不甜美、養分缺乏的蕃茄以冷凍貨櫃送到各地。貨車跟物流中心仰賴讓臭氧稀薄的氟氯化碳冷卻設備。最後蕃茄軟爛的到達你家,成為沙拉的一部分。
巴浩斯並不是刻意挑選蕃茄作為特別具破壞性的產品。他計算蕃茄的生態會計,發現環境副作用的網絡包含從臭氧減少到戴奧辛污染及全球暖化。橘子、牙刷或記事本的生命週期也有同樣的副作用網絡。雖然巴浩斯的蕃茄沒有摧毀文化、地景或改變氣候,卻是造成這些後果體系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一連串小小的設計失敗與昧著良心,損壞慢慢累積。
美國環境保護署已成立生命週期分析的正式計畫,規範產品與製程。本計畫的目的在將生命週期分析的方法標準化,以便應用於產業與政府。其中一個原型範例為肥皂,在複雜的製程網絡裡牽連甚廣。肥皂的成分包含氫氧化鈉、油脂、化學物質、顏料與芳香劑。氫氧化鈉來自採岩鹽的過程,油脂來自畜牧業。事實上,整個肥皂的製作過程不過是另一系列從包裝到銷售、消費過程的開端。
像這樣的生命週期分析便是典型的生態會計。從取得原料,到製造、配銷、零售、消費與拋棄等經濟活動的不同階段,生態會計揭露每一階段的相對衝擊。同時生態會計也是做出環保決定的工具。既然購買產品等於間接的支持生命週期裡的所有步驟,那麼知道它們的破壞性至為重要。
◆附錄三/台灣生態設計的過去•現在•未來
台灣有超過四十個與生態環境相關資源的組織,包含政府機構、學術單位、非營利組織、公司企業,長期關注台灣生態環境,但面臨相關政策如牛步之餘,他們不約而同的呼籲人們應從自身環境做起。生態設計不侷限在工業設計,也沒有哪一國的生態環境是比較糟糕的,因為我們居住在同一個地球上,生態環境是沒有國界之分。生態設計訴求的產生,源自追求人為環境與自然環境間的和平共存。
台灣能源將近99%來自進口,就地球暖化問題來說,台灣可以說是高危險群!根據近一百年來的數據顯示,台灣平均增溫的溫度是世界平均值0.6度的兩倍,除了我們自己製造很多污染外,周圍的國家也都是共犯結構,因為自然環境是沒有國界的,就像中國大陸內地的沙塵暴只要不到一天的時間就飄到台灣來了。
即便如此,每每觸及環境問題便產生「鄰避現象」,人們只在乎對自身有立即影響的問題。例如油價上漲,人們開始改騎腳踏車;大陸黑心免洗筷出現,才有越來越多人願意攜帶環保筷。我們訪談了四位專家,了解如何讓環保生活化,走出屬於台灣自己的生態設計! 台灣綠建材該市場化了!
2003年起,汗得學會陸續以自然工法的方式,在南投縣信義鄉潭南村幫助921災民蓋房子、 到白俄參與協助車諾比核災移民的造屋工程,後續足跡也踏上亞齊、蘭嶼的土地。進行大量志工人力資源協力造屋的計畫,是大家對汗得的認識,但其實他們也積極進行關於節能政策的遊說與關注。
礙於建築法規修正仍舊遲緩,有時候他們反倒親身拜訪建材廠商,建議自行開發綠建材取代因進口而售價昂貴的外國節能建材,使綠建材市場可以導向市場化,成為建築裝潢過程中,大部分人也可輕易願意列入選擇的建材之一。
2009年計畫與工研院太陽光電計畫合作,並從德國引進綠建材,在台北南區青年公園打造一座「Open Book無人服務圖書館」,屆時將張貼該建築耗能表外,也將二樓規劃為節能展示館,希望做為低耗能房子的示範案例。
讓屋頂綠化,把土地還給天空
甫結束「2008德國綠色科技建築考察/研究發表會」的北科大建築系暨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該系所擅長建築設計、生態景觀規劃與實務的副教授蔡仁惠強調,建築設計必須要呼應所在地的氣候環境,以位處台灣亞熱帶區域而言,發展克服多雨濕熱且結合太陽能板的綠建築設計著手。
他也談到,德國建築系大學部學生已將計算建築物耗能納入課程之一,而業界的建築師也被要求每棟房子興建前計算耗能並以其為依歸建造,如果超過便要賠償以示為大環境負責,對舊有房子改造成綠建築標準可獲得補助,這種全面性的配套措施是台灣目前相當缺乏的。
除了近年在節能議題的推動,如何降低人類環境對氣候與自然環境的衝擊,也是非常重要的議題。以全觀的角度而言,土地應該是所有生物共同擁有,可是人類文明進步卻佔領了土地,破壞原本的生態環境;因此,比較好的改善方式將建築屋頂綠化形成生態露台,這對於一般企業大樓或是社區住戶都是很容易執行且具教育意涵,也是將土地還給天空的另一種方式。
蓋綠建築,不如改造傳統建築
以荒地監護與管理權來保護自然生態為終極目標的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暨室內設計師林耀國指出,環境保育應是有階段性步驟的完成,生態設計的推動是比較後端的部分,是以對環境最小、最少的規劃設計,但不表示沒有壓縮、破壞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
因此,與其重視新建案是否符合綠建築標準,不如讓台灣舊有傳統房屋朝綠建築改善,這才是最不衝擊又具有提昇效益的作法。林理事長表示,綠建築不該只有節能作用,更應該進一步設有太陽能板以取得自己本身所需的電力。例如:大部分有西曬問題的房子,就很適合在窗戶裝設太陽能板生產電力兼具隔熱效果,甚至發展成社區型的小發電廠。
面臨綠建材如LED燈、太陽能板售價依舊過高的狀況,尚待科技發展改善現況以降低成本外,是不是有可能在人們得以自行發電之餘,還可將剩餘的電力賣給電力公司,以達到投資成本的回收,是另一種值得參考的思維;在這之前還是得仰賴政府政策的推動、廠商銷售教育,以及消費者對生態設計好產品的支持。
你今天碳足跡是否比昨天少呢?
2002年環保署設計了以「可回收、低污染、省資源」理念的環保標章,而2008年下半年經濟部能源局則訂定了節能標章制度。然而,是不是只要購買這些商品就代表人們已經善待自然環境呢?事實上,如果不在問題的源頭做節制,不斷的消費製造垃圾,還是會超過環境的承載量!縮小碳足跡或許是一個更貼近自然的方式。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數位媒體企劃專員張楊乾,便是記錄自己碳足跡日記的身體力行者。你知道坐電梯爬一層將排放0.218kg CO2嗎?開車一公里排0.22kg CO2,是搭公車的三倍!搭飛機來的美國牛肉加上林林總總成分,而製成一個漢堡的碳足跡,約為3.1kg CO2……。張楊乾解釋,碳足跡的推廣欲傳達從使用者端節能,並以更聰明的方式使用能源;其次,以建構永續發展的綠色稅制觀點,除了污染稅之外,長期未被納入商品價格的外部成本如「碳稅」,其實也是應該被算進去的。
◆簡介:堆肥廁所的故事 本書第二部的各章節介紹生態設計的五大原則。第一項原則主張設計奠基於在地細節。借用溫達爾.貝瑞的話,我們必須詰問:「這裡有什麼?大自然允許我們在這裡做什麼?大自然在這裡如何幫助我們?」第二項原則提供了一些準則,以便評估一項設計所帶來的生態衝擊。第三項原則主張,若與大自然為伴,將能降低生態衝擊。第四項原則顯示著生態設計不僅需要專家投入,也需要整個社區的參與。第五項原則告訴我們,有效的設計會提供我們持續學習及參與的機會,進而改變我們的看法。 總歸來說,這五大原則有助於思考生態...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