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弓馬嫻熟到愚昧無知,看盡大清十二帝的雄才與昏朽;
從開疆闢土到割地辱國,讀遍大清十二帝的輝煌與沒落。
空前絕後的專制王朝,
歷經極盛窮衰的十二帝王,
道盡千古皇家權謀的悲歡與辛酸血淚!
以正史為基石,野史為磚瓦,豔史為窗櫺,秘史為雕梁,
刻劃大清近三百年來的家業輪廓,鉤勒出幾代帝王的政治權謀,
撥開歷史的幾里迷霧,找尋人們對清朝故事的迷戀之處。
作者簡介:
上官雲飛
著有《大清官宦沉浮》、《大清才子命運》和《大清後宮傳奇》,是一位熱衷歷史研究的文化工作者。
章節試閱
歷史的沈重
華夏二百餘年輝煌沒落再現
清朝十二帝王雄才昏朽並存
從弓馬嫺熟到愚昧無知
中國為什麼會在清朝的時候大幅落後了呢?縱觀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從政治鬥爭中拼出來的絕頂聰明人物,和那些西方的沙皇啦、女王、皇帝比起來只有比他們強的沒有比他們差的。嘉慶雖然差點,但也不是庸才,為什麼偏偏在這個時候和世界大大地拉開了差距?
有一個外國史學家曾經這樣評論過中國的歷史: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實就是五千年的戰爭史,中國唯一暢銷海內外的一本書就是《孫子兵法》。這位學者的看法或許有些偏激,然而我們卻不能否認,他講得也並不脫離實際。
軍事是流血的政治,有一點必須明白,那就是清朝軍事技術的落後。清軍曾經吃過武器落後的大虧,據說努爾哈赤就是被袁崇煥用火炮炸傷而死。清軍作戰也需要火炮呀?那麼為什麼在乾隆的時候,外國人把大炮送上門來也不願研究一下呢?在此,有必要對中國火器的發展進行一下回顧和分析。
一、宋元時期
單就火器發展的歷史而言,中國早期的火槍,早在十世紀的宋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在中國廣泛使用火銃後,阿拉伯人在十四世紀初,製成了木質管形射擊火器「馬達發」。而歐洲十四世紀中葉,義大利製成金屬管形射擊武器「火門槍」,之後又發明了「火繩槍」。
元朝建立後,重視發展新型火器,元朝至順三年(一三三二年),鑄造最早的銅火銃,長一尺一寸,重二十八斤。同時還製造出了早期的手銃,但威力小、射程近,基本上沒有使用價值。
元末戰爭時期,火炮在戰爭中被大量使用,火銃和火炮的數量亦達到相當的數量。金屬火器的出現,開創了古代武器的先河,它以使用壽命長、發射威力大、運用範圍廣等多種優點,成為往後歷代的重要兵器,並普遍應用在世界範圍內。
二、明朝時期
明朝除大量生產銅火銃外,還開始鑄造鐵炮。明洪武十年(一三七七年)造的三門大鐵炮(明初時較大型的火銃已開始被稱為炮),現藏於山西省的博物館,其口徑、身長和重量都大大超越元代的火銃,炮管也成直筒形,代表了明初的火炮製造具有較高水準。
據史書記載,明軍已大量裝備火銃。洪武十三年(一三八○年)規定,在各地的衛所駐軍中,按編制總數的百分之十裝備火銃。二十六年,規定水軍每艘海運船裝備碗口銃四門、火槍二十支、火攻箭和神機箭各二十支。永樂年間,創建專習槍炮的神機營,成為中國最早專用火器的新兵種。
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年)在雲南的金齒、楚雄、品甸和瀾滄江中道,安置火銃加強守備。永樂十年(一四一二年)和二十年(一四二二年),明成祖下令在北京北部的開平、宣府、大同等處隘口,安裝炮架,加設火銃。嘉靖年間,長城沿邊要地,幾乎都構築了安置盞口銃和碗口銃的防禦設施。火銃的大量使用,象徵火器的威力已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但它還存在著裝填費時、發射速度慢、射擊不準確等明顯缺陷,因此只能部分取代冷兵器,冷兵器在整個軍隊的裝備中,還占有主要地位。
十六世紀初葉,隨著歐洲殖民者用新式槍炮對外進行掠奪,西方火器及其製造技術先後傳入中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佛朗機銃、鳥銃和紅夷炮。
大明正德七年(一五一二年),明軍平定南海之役,繳獲三艘海盜艦船,得到了「佛郎機」火器。「神機營」的武器專家改進了繳獲的火器,創造出佛郎機銃,又稱為「神機炮」,並大量生產,使中國的火器跨躍了一大步。但佛郎機銃是大口徑火槍(炮),需三人同時操作一門。九年後,大明嘉靖元年(一五二一年),明軍在廣東新會西草灣之戰中,又從繳獲的兩艘葡萄牙艦船中得到歐洲火繩槍,亦稱「西洋番銃」,但那時葡萄牙人所用的火繩槍,大抵還是初創時期的製品,未能引起明軍高層的重視。
明朝開始使用火繩槍的時間和日本差不多,都在十六世紀早期。但由於日本處於戰國時代這一特殊時代背景,因此自一五三四年引進火繩槍後,便迅速推廣。由於戰爭的需要,火繩槍在日本不斷改進生產工藝,因此日本的鐵炮製造技術後來居上,十六世紀後期便迅速超越了西方。故當時日本軍隊的裝備和戰術,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就是西方國家也鮮有匹敵。
不斷擄掠沿海的倭寇用上了火繩槍後,明朝軍隊才開始大量裝備以之對抗。當時正值戚繼光抗倭,戚繼光對火繩槍的威力評價很高,認為這是殺敵最有效的兵器。但當時中國冶煉技術有問題,槍管製造的完善率低,發射時經常膛炸,明軍批量訂造的火繩槍有時甚至多數不堪使用。戚繼光對此也感到非常遺憾,這也是明軍火器裝備不多的主要原因,但當時戚繼光等名將對火器的戰術使用也作了很深入的研究,可見中國對火器並非不重視。
大明嘉靖二十七年(一五四八年),明軍在收復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占的雙嶼(今浙江鄞縣東南)戰鬥中,俘獲了一些善於製造鐵炮的日本人及鐵炮。由馬憲、李槐等人,學習了製造火繩槍的方法,並在其基礎上,加以研究改進。於大明嘉靖三十七年(一五五八年)造出了「比西番還要精絕」的中國第一批火繩槍,而且手筆極大,一上來就是一萬支,由此可見,當時明朝政府對軍隊裝備火器的重視程度。
中國在仿製鳥銃成功後,還不斷有所改進。萬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年),趙士楨在《神器譜》中,介紹了掣電銃、迅雷銃、鳥嘴銃、魯迷銃、鷹揚銃、翼虎銃等十多種各具特色的單兵用槍。其中掣電銃的龍頭式槍機安裝在槍托上,扣動扳機,龍頭落於藥池,點火完畢,龍頭自行彈起,並在槍尾安有防身鋼刃;迅雷銃有五管,可輪流發射,提高了射速。崇禎八年(一六三五年),畢懋康在《軍器圖說》中介紹了自生火銃,改鳥銃的火繩點火為燧石發火,克服了火繩怕風雨的缺點,是中國鳥銃發火裝置的重大改進。但上述火器,均未見大批生產和裝備於軍隊。
佛朗機銃作為一種火炮,比較輕便,適合在行進中使用;但口徑較小,威力不大。萬曆年間,後金軍與明軍在中國東北的戰爭日益激烈,多為攻守城戰,佛朗機銃威力不足的弱點暴露出來。明朝政府為尋求威力更大的火炮,命大學士徐光啟購買和仿製歐洲新式大口徑火炮,當時稱為「紅夷炮」。
據《明史.兵志》記載,紅夷炮長二丈餘(約六公尺),重者至三千斤(約一千八百公斤),「能洞裂石城,震數十里」。現存實物,炮身長多為二到三公尺,口徑多為一百公厘以上,比佛朗機銃口徑大、管壁厚、炮身長,成為當時威力最大的火炮。
直到明朝滅亡前,明朝的軍事機構也在不遺餘力地開發品種頗多、形式複雜的管形火器(火槍、火炮)。如崇禎八年(一六三五年),南京戶部右侍郎畢懋康著的《軍器圖說》中,記載有「自生火銃」,就是一種燧發槍,這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燧發槍;京軍三大營的標準裝備——線膛槍(直線膛),葡萄牙人於一六三七年向明政府進獻了線膛槍,神機營火器專家用後稱讚該槍射程遠,精度高,裝填方便,上表請示大量仿製並裝備京軍三大營;吳三桂做大明山海關守將時,曾製作過大口徑鐵芯銅炮,集鐵堅、銅韌於一身,提高了火炮的使用性能,這可說是當時不小的創舉,這炮至今仍有一門陳放在遼寧省博物館。
這些都說明了明朝火器技術在幾十年間的發展之快,但可惜國家將亡,沒有大量裝備。另外噴射火器(古代火箭)製造也相當精良,樣式、品種達幾十種之多。爆炸性火器也相當發達,有兩大類:一類是地雷,品種繁多,有石頭雷、陶瓷雷、生鐵雷等數十種;另一類就是水雷,有水底雷、水底龍王炮和混江龍等火器。根據大量的史實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最先發明和使用「兩雷」的國家。
三、清朝時期
至於後來的清朝,太祖皇帝馬背上打天下,過於重視騎兵,反而忽視了輕裝步兵攜帶火槍的新戰術,因此中國火器的發展遭到了遏制!明末清初,中國火器的發展程度並沒有落後西方太多,燧發槍、連珠槍(多管火槍)等在中國也出現得很早。但當時的清朝政府對新式火器的發明不屑一顧,竟只讓火器發明家去製造一種可以馱在馬背上的輕型火炮!
清朝以後,中國火器的發展逐漸由緩慢轉至停滯,唯清初由於戰事需要,尚且重視火器製造,重型火器以火炮為主,輕型火器以鳥槍為主。
據《清文獻通考》記載,從康熙十三年到六十年(一六七四~一七二一年),清中央政府所造的大小銅、鐵炮約九百門,但炮的基本構造和性能並無顯著的改進。如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年)鑄造的「神威無敵大將軍」炮,仍屬紅夷炮型,大者口徑達一百一十公厘,全長二百四十八公分,重一千公斤,可發射四公斤重的鐵彈。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在收復被沙俄侵占的雅克薩時,曾使用了這種火炮。鳥槍的種類較多,其中少數採用了燧石槍機,多數仍用火繩槍機。
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年),在滿蒙八旗中設立火器營,抽調五千多人專門訓練使用鳥槍。雍正五年至十年(一七二七~一七三二年),先後規定綠營的火器配備,鳥槍兵一般占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五十,加上約占百分之十的炮兵,火器手約占百分之六十左右。
十八世紀中葉以後,歐洲各國開始工業革命,機器工業逐漸代替工廠手工業,火器製造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這時中國仍處於封建社會,清政府由於腐敗的統治和嚴重的保守思想,根本不重視火器發展,很少再造火器。對外又妄自尊大,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使外國先進的火器及其製造技術也未能在中國傳播,中國火器的發展因而大大落後於西方。
可惜的是,康熙年間的天才武器發明家戴梓發明出「連珠銃」,一次可連續發射二十八發鉛彈,威力極大,在當時可謂妙絕古今,冠絕中西,比歐洲發明的機關槍早兩百多年。他後來又造出「蟠腸槍」和「威遠將軍炮」,其中威遠將軍炮類似於現代的榴彈炮,射程遠、火力猛、威力大。但滿清皇帝抱著「騎射乃滿洲根本」這種白癡的念頭,愚蠢地將戴梓充軍關外,中國的火器發展乃告停頓,終於被歐洲給拋之在後。康熙還算有點良心,將「戴梓」之名刻在「威遠將軍」的炮筒上,以示尊重。
一七五七年滿清政府自欺欺人地發布禁止外國人在華攜帶火器的公告,幾乎是明白地告訴人家——滿清對火器恐懼。這種恐懼一直延續到一八四二年,英國遠征軍司令璞鼎查讓中國軍官在火炮面前嚇得目瞪口呆,四千遠征軍竟擊敗了滿清的二萬正規軍。
如果我們用一句話來概括鴉片戰爭時期中英武器裝備的各自水平,那就是「英軍已處於初步發展火器的時代,而清軍仍處於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
鴉片戰爭中的絕大多數戰鬥,是清軍岸炮與英軍艦炮之間的炮戰,按常理來說,海岸炮依託在堅固的陸地,可不計重量與後坐力等因素,而製作得更大,讓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然而,清軍的岸炮雖然重於英軍的艦炮,但在戰鬥中,雙方火炮的威力卻發生了逆轉。當戰場上的硝煙散盡之後,清軍不得不驚愕地面對悲慘的事實:清軍在戰爭的全過程中未能擊沈英軍的一艘戰艦或輪船,而自己的陣地卻被打得千瘡百孔。
在一八六○年英法聯軍掃蕩圓明園時發現,當年英國使團贈送給乾隆的火炮仍保持完好的狀態,隨時可以發射,在華麗的「夏宮」它們不過只是擺設品。一九○○年滿清不忘「騎射乃滿洲根本」的八旗兵在八國聯軍新式的「連環火槍」(機槍)前,被打得屍積如山,而被滿清扼殺了探索精神和民族優越感的中國人卻在瘋狂地信奉著「神功護體,刀槍不入」。
我國在十七世紀中期的明末清初時代,火器的發展程度並沒有落後於西方太多,軍隊的火器裝備比例,基本上也處於世界先進的水平。清軍除了初期為了和明軍爭奪政權,而大力發展和明軍一樣的火器外,其他時候清軍簡直就是一無是處。滿清建國後,軍事裝備專家仍對火器有相當的改良和實驗,例如滿清政府曾先後開發過三種主要形式的燧發槍,即轉輪式、彈簧式和撞擊式,只是這些燧發槍做出來不是用來裝備軍隊,而是用作宮廷狩獵時使用的禽槍。乾隆年間還製作過鑲骨燧發槍,和同時代歐洲裝備的制式步槍幾乎沒有任何區別,但此槍的作用依然是狩獵用的玩具——世界最先進的武器居然派上這種用場,可見滿清還是無法和先進的文化相提並論。
綜觀明清火器發展,所有現代陸軍的兵器,編制都能在那裡找到雛形或對應的東西:地雷、水雷、火箭炮、鐵絲網、機槍、裝甲師等等。與明末官場的極度腐敗相比,滿清從開始到滅亡都散發著「愚昧」兩個字!這種愚昧和一般因為無知而產生的愚昧不同,而是像中國人永遠都注重「面子」一樣……。
民族主義的輕敵狂妄、自以為是、缺乏危機感、不思進取才是心腹大患。
觀中國之強,最盛莫過於秦。
賈誼在〈過秦論〉中說:「及至秦王,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係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却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墮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後斬華為城,因河為津,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那是何等的笑傲天下,強橫霸道。
然而最後不過落得「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一百三十八年前,馬克思曾在一封書信裡寫過:「國家是一種極其嚴肅的東西,要它表演某種滑稽劇是辦不到的。一艘滿載傻瓜的船也許能在風裡行駛一段時間,但是它終究要向不可倖免的命運駛去。」
對於清朝,馬克思也曾表示:「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於現狀,人為地隔絕於世並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後要在一場殊死的決鬥中被打垮:在這場決鬥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基於道義,而最現代的社會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
從開疆拓土到割地辱國
清代是我國疆域版圖奠定的重要歷史時期。正如毛澤東所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奠定於清。」因此,研究清朝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疆域形成問題,與現代社會息息相關。
一、歷史的輝煌
清代的疆域形成是秦漢以來中華各兄弟民族長期交往、融合的結果,清代的統一不僅是依靠軍事力量的強大,主要是因為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中相互依賴,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帝國,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清代的疆域由三大部分組成的:以狩獵為主的女真區、以畜牧為主的蒙古區和以農業為主的明朝區。
清朝在順治時期,鎮壓了各地農民起義軍並戰勝南明,占領了整個漢族地區。康熙帝基本上採用了適應漢族地區發展水平的封建統治制度,並對滿族奴隸的主勢力發展加以限制。由吳三桂發動漢人軍閥的反清戰爭,即所謂的「三藩戰爭」失敗後,康熙帝進一步建立起完整的政治封建制度,並採取措施以促進封建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清朝的封建統治從而得到鞏固。
康熙時期所完成的另一巨大歷史任務,是建立了對邊疆各民族地區的統治,從而奠定了中國的版圖。
一六六一年,在東南沿海持續抗清鬥爭的鄭成功,帶領戰艦,從金門出發,橫渡臺灣海峽登陸,在當地人民的支援下,經過激烈戰鬥,打敗了盤踞臺灣三十八年的荷蘭殖民者。一六八三年,清軍進入臺灣,隔年,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十六世紀後期,沙俄越過烏拉爾山向東擴張。清軍入關時,沙俄乘機強占了雅克薩和尼布楚等地。清政府一再要求沙俄侵略者撤出中國領土,沙俄政府反而增兵雅克薩,加強武力擴張。康熙帝為了保衛邊疆,親自出巡東北,視察防務,決心組織自衛反擊戰。一六八五年和一六八六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雅克薩的沙俄軍隊,俄軍傷亡慘重,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東段的邊界問題。一六八九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商,中俄雙方正式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清朝在戰勝蒙古準噶爾部之後,直接統屬喀爾喀蒙古諸部,並建立起對西藏地方的統治,清朝作為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在康熙時期已經基本形成。
康熙帝的繼承者雍正帝即位後,採取一系列的強硬措施,大力整頓吏治,清朝政局重新呈現振作的氣象。雍正時,與俄國訂立恰克圖條約,劃定北部疆界。擊潰準噶爾部在西北的勢力,並加強了對西藏的統治,為乾隆時期的強盛之局奠定了基礎。
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年),清朝最終奠定了今日中國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個北起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庫頁島,擁有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統一國家。
二、歷史的屈辱
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中葉,即乾隆中葉至道光初期,是清朝疆域極盛時期。道光以後,外來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與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訂立,遂使疆土日蹙,這是近代中國疆域變遷的一大特點。
一八四○年六月,蓄謀已久的英國政府以鴉片問題作藉口,發動了侵華戰爭。腐敗的清政府最終屈膝投降,被迫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國開始喪失領土和主權,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
一八五六年,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先後攻占天津、北京,清政府被迫簽訂了《愛琿條約》、《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中國喪失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和更多的主權。
一八六○年代以後,日、俄、英、法、美等帝國主義瘋狂侵略中國邊疆和鄰國,美、日侵略臺灣,俄、英夥同阿古柏侵略新疆,英國侵略雲南和西藏。同時,帝國主義國家還加緊侵略中國鄰國,企圖把它們變為殖民地,作為侵略中國的基地。一八八四年,法國在侵占越南後,進而侵略中國。中越人民互相支援,共同抗敵,屢敗法軍。可是在中國軍隊打了大勝仗的情況下,清政府卻於一八八五年同法國侵略者簽訂了《中法新約》,打開了中國的西南門戶。
從中法戰爭結束到甲午戰爭爆發的九年,是中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中一段最好的時期。在此期間,國內無大亂,遠東的國際環境緩和,中國與西方各國都處於和平狀態。
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歷經三十年,效果明顯。左宗棠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馮子才在鎮南關及諒山之役中大敗法軍;劉永福的黑旗軍屢創法軍;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鮮開化黨人製造政變失敗等,都說明當時中國的國勢並不比其他國弱。英國權威人士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十九世紀下半葉中國共進行了五次對外戰爭,《中法和約》是唯一沒有割地賠款的和約,當時的環境對中國的自強應當相當有利。
但日本經過明治維新,竭力向外擴張,企圖侵占朝鮮,進而侵略中國,一八九四年挑起甲午中日戰爭。結果即便北洋水師剛剛建立的時候實力居世界第六、亞洲第一,但清政府還是在一八九五年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在對中國輸出資本的同時,爭先恐後地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一八九九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帝國主義為了鎮壓義和團,英、俄、日、法、德、美、義、奧組成八國聯軍進犯天津與北京。一九○一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合約》,嚴重損害中國主權,自此清政府完全變成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成為「洋人的朝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三、邊界的變遷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俄人強迫清政府訂立《璦琿條約》(一八五八年),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割讓給俄國(中國僅保留瑗琿對岸江東六十四屯的居住權,但義和團運動後,亦為俄所侵占),烏蘇里江以東至海的土地改為中俄共管。一八六○年,《中俄北京條約》又將烏蘇里江以東四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讓給帝俄。其中庫頁島自十八世紀中葉俄日已分自南北,擅自輸送囚犯或移民其地,清廷置之不問。十九世紀前期土人仍向三姓副都統(駐今黑龍江依蘭)納貢,自《北京條約》割棄烏蘇里江東岸後,始斷絕關係。一八七五年的《日俄協定》,俄以千島群島換日占庫頁島南部,遂占有全島。一九○五年的日俄之戰,俄國戰敗,又割讓北緯五十度以南歸日;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全島又歸蘇聯(今俄羅斯)。
十九世紀沙俄侵入中亞,清朝的藩部屬國先後被占,遂即發生了中俄之間的西北邊界問題。一八六四年沙俄乘新疆內部戰亂,要挾清廷簽訂《塔城條約》。一八七一年又乘亂強占伊犁,至一八八一年歸還伊犁時,又簽訂了《改訂伊犁條約》。以二約為根據,又陸續簽訂了許多分段的具體界約,陸續割去中國若干領土。最後於一八八四年訂立《喀什噶爾界約》,中俄西北邊界才劃定。但此約所定邊界南止於烏孜別裡山口,自此以南的帕米爾高原並未具體劃定,條約只說自下中國界向南,俄國向西南。因此此後俄國又擅自占領了烏孜別裡山口以南包括東南方面的大片帕米爾,英國也從阿富汗向北侵占了部分帕米爾。一八九五年英俄在倫敦訂約私分帕米爾,中國政府始終未予承認。
中印邊界上的重大變遷分東西二段。西段喜馬拉雅山以北的拉達克地區,原是西藏的一部分,首府在列城。一八四二年西藏地方政府和喀什米爾訂約,將拉達克地區讓與喀什米爾。清政府未予承認。一八七○年代英國取得喀什米爾,拉達克地區即隨同被占。東段原以喜馬拉雅山的南麓為界,門隅、洛瑜、察隅三區皆在西藏界內,終清一代沿襲不變。至民國初年(一九一三~一九一四年)英國和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西姆拉會議上,搞了一個以喜馬拉雅山脊為界的麥克馬洪線,但未敢公開。一九四○年英國乘中國抗日戰爭之際,侵占了傳統邊界以北部分地區,當時中國政府曾提出抗議。一九五一年印度政府乘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西藏時侵占了所有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地區,包括長期以來西藏地方政府設官徵稅、以達旺為首府的門隅地區。
中緬和中越邊界在十九世紀後期也有過變遷,那是英法帝國主義在吞併了緬甸、越南後,圖謀繼續擴張所造成的。英國在一八八五年侵略緬甸後不久即吞併了一些本來並不屬於緬甸介於滇緬之間的木邦、孟養等土司,進一步又占了中國騰越廳、永昌府、順寧府一些邊境,經一八九四年《中英倫敦條約》、一八九七年《續議緬甸條約》兩次訂約,一八九八年與一八九九年勘界,才劃定了北段自尖高山向南至南定河、南段自南卡江至瀾滄江的兩段邊界;自尖高山以北為北段無約未定界,自南定河至南卡河為南段有約未定界。但一九○○年後又繼續占領中國茨竹、片馬、班洪等地,抗日戰爭時強迫中國接受。一九四一年換文確定,因未正式樹立界碑,故仍稱未定界。一九四八年緬甸獨立,一九五○年與中國建交,一九六○年中緬簽訂友好條約,同年簽訂了互諒互讓的邊界條約,緬方歸還了中國片馬、古浪、崗房三地,中方對一八九七年約定由中國保留主權而由緬方永租的猛卯三角地放棄主權,移交緬甸,解決了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問題。法國在一八八四年侵占越南後,至一八九五年與中國劃界,又將原屬雲南臨安府南境的猛蚌、猛賴、猛梭和衙門坡,普洱府屬車裡宣慰司的猛烏、烏得等地劃歸越南。
海疆方面,英國於一八四二年通過《江寧條約》強占香港。一八六○年通過《北京條約》強占九龍老界。一八八七年又在英帝主持下,迫使清廷將澳門永租給葡萄牙。日本於一八九五年通過《馬關條約》強占臺灣、澎湖。一八九八年德國強租山東膠州灣,俄國強租奉天旅順、大連,法國強租廣東廣州灣,英國強租九龍半島及其附近島嶼稱為新界,又強租山東威海衛。一九○五年日俄戰爭後旅大為日本所占,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再占膠州灣。膠州灣於一九二二年收回,威海衛於一九三○年收回。臺灣、澎湖、旅大及廣州灣皆於一九四五年收回。一八八四年中英議定,香港定於一九九七年收回。一九八七年中葡議定,澳門定於一九九九年收回。
南海諸島本為中國廣東海南島漁民遠海捕撈棲息之所。清季以後,日、法等國企圖侵占,未能遂願,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日本海軍所占,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後由當時中國政府派艦巡邏、測繪、定名,重申主權。
歷史的沈重
華夏二百餘年輝煌沒落再現
清朝十二帝王雄才昏朽並存
從弓馬嫺熟到愚昧無知
中國為什麼會在清朝的時候大幅落後了呢?縱觀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從政治鬥爭中拼出來的絕頂聰明人物,和那些西方的沙皇啦、女王、皇帝比起來只有比他們強的沒有比他們差的。嘉慶雖然差點,但也不是庸才,為什麼偏偏在這個時候和世界大大地拉開了差距?
有一個外國史學家曾經這樣評論過中國的歷史: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實就是五千年的戰爭史,中國唯一暢銷海內外的一本書就是《孫子兵法》。這位學者的看法或許有些偏激,然而我們卻不能否認...
作者序
序言 正說與戲說的歷史
滿族建立的大清帝國在自秦以降的整個中國皇朝歷史舞臺上,占據的時間約為其七分之一,是中國皇朝史上的鼎盛時期,是值得史家傾盡畢生精力研究的重要歷史階段。
歷史上皇帝的政治素質、思想品德、文化修養、個性心理各有不同,但都與國家的盛衰興亡息息相關,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歷史發展的快慢、前進和倒退。
愛新覺羅家族從天命元年(一六一六年)到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歷時二百九十六年,歷十二帝。雄才大略如太祖努爾哈赤十三副遺甲起兵稱汗;太宗皇太極東征西討,建立了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聖祖康熙帝、世宗雍正帝、高宗乾隆帝祖孫三人勵精圖治,開疆拓土,創立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康乾盛世」;黯然如多情天子順治皇帝,為愛妃董鄂氏傷情欲絕,棄國逃禪;一心要江山圖治,重振山河,卻被幽禁而終的苦命天子光緒皇帝;懵懂無知,尚在繈褓之中,卻被推上帝位,又在權臣逼迫下黯然退位,一生被洋人與軍閥玩弄於股掌之中的末代皇帝溥儀……大清十二帝給後人留下了太多的傳說、太多的疑問、太多的想像。
現在的正史敵不過「戲說」群狼似的撕咬,只能無奈為自己貼上「正說」的防偽標籤。但戲說固然有誤人之處,但它卻吸引我們去關注一個時代、一個王朝、一個人,其娛樂化的面相或許值得正史鑒戒。沈重的學術氣息一向是歷史這門國學面向大眾的障礙之一,如果能以吊胃口的懸念循循善誘,使更多人發現史學的樂趣所在,未嘗不是獲得更多簇擁的辦法。
本書正是基於此種理念,以正史為基石,野史為磚瓦,豔史為窗櫺,秘史為雕梁,將歷史裝扮一新,去蕪存菁,去偽存真,以通俗易懂的筆觸,還歷史以真實,增歷史以趣味。引經據典,用通俗的語言,客觀的態度,嚴謹的史實,公正的評判,為讀者營建一座解讀清史、研究清史、暢遊清史、享受清史的宏偉殿堂。
江山有代謝,一字寫盡,大汗淋漓,心存未了情。然「放寬歷史的眼界,更應當避免隨便作道德的評議。因為道德是真理的最後環節,人世間最高的權威,一經提出,就再無商討斟酌之餘地,故事只好就此結束。」梁啟超先生有句名言:「戴綠眼鏡者所見皆綠,戴黃眼鏡者所見皆黃。」確認數百或幾千年前某人的忠邪善惡並不是我們研究學習歷史的主題,而認識歷史解決現實問題才是我們目的所在。唯善於研讀歷史者方能得文化浸潤滋養,方能增人生英明智慧。
談國是,非我所願。非不能,實不為也。何者?針砭時弊,必犯時忌。
禍從口出,凡讀史者莫不了然於心。
縱然如此,心中之言,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至此一篇,以後當不再議,此論亦不做任何解釋。
但願是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吧。
序言 正說與戲說的歷史
滿族建立的大清帝國在自秦以降的整個中國皇朝歷史舞臺上,占據的時間約為其七分之一,是中國皇朝史上的鼎盛時期,是值得史家傾盡畢生精力研究的重要歷史階段。
歷史上皇帝的政治素質、思想品德、文化修養、個性心理各有不同,但都與國家的盛衰興亡息息相關,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歷史發展的快慢、前進和倒退。
愛新覺羅家族從天命元年(一六一六年)到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歷時二百九十六年,歷十二帝。雄才大略如太祖努爾哈赤十三副遺甲起兵稱汗;太宗皇太極東征西討,建立了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聖祖康...
目錄
歷史的沈重
華夏三百餘年輝煌沒落再現
清朝十二帝王雄才昏朽並存
從弓馬嫺熟到愚昧無知
從開疆拓土到割地辱國
歷史的重演
一朝登基誰知多少坎坷
幾代帝王難料世事風雲
志存高遠——努爾哈赤
亂世梟雄——皇太極
變化無常——清世祖順治
千古一帝——清聖祖康熙
一代酷君——清世宗雍正
十全老人——清高宗乾隆
命運多劫——清仁宗嘉慶
志高才疏——清宣宗道光
勤政無為——清文宗咸豐
荒淫無度——清穆宗同治
遺恨千古——清德宗光緒
末世悲歌——清遜帝宣統
歷史的智慧
清風明月見證幾多帝王術
史官外傳記載多少詭詐篇
皇太極的運籌江山
順治帝的秋後算帳
康熙帝的剛柔並舉
雍正帝的遠謀心計
乾隆帝的黑白手段
咸豐帝的權術計謀
歷史的迷霧
悠悠史跡道不明疑團怪影
眾說紛紜理不清撲朔迷離
努爾哈赤究竟姓什麼
努爾哈赤死亡之謎
順治帝繼位之謎
順治帝「下詔求言」為什麼失敗
順治為什麼要執意出家
順治為什麼會突然不治而亡
康熙皇帝死因之謎
雍正身世傳說種種
雍正即位之謎
雍正暴卒的歷史疑案
乾隆身世傳說迷離案
同治死因——天花?梅毒?
光緒的直接死因
歷史的論壇
蓋棺定論自有後人評說辭
鑒古知今可了世事因緣果
綜合評說
清朝錯失八次圖強維新的歷史機遇
後記 大清帝王的後宮生活
歷史的沈重
華夏三百餘年輝煌沒落再現
清朝十二帝王雄才昏朽並存
從弓馬嫺熟到愚昧無知
從開疆拓土到割地辱國
歷史的重演
一朝登基誰知多少坎坷
幾代帝王難料世事風雲
志存高遠——努爾哈赤
亂世梟雄——皇太極
變化無常——清世祖順治
千古一帝——清聖祖康熙
一代酷君——清世宗雍正
十全老人——清高宗乾隆
命運多劫——清仁宗嘉慶
志高才疏——清宣宗道光
勤政無為——清文宗咸豐
荒淫無度——清穆宗同治
遺恨千古——清德宗光緒
末世悲歌——清遜帝宣統
歷史的智慧
清風明月見證幾多帝王術
史官外傳記載多少...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