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飲食習慣自我檢測
「民以食為天」這句深入人心的老話,真切地表達出老百姓對於「吃飯」問題的重視。現今社會因物質生活的高度文明發展,使得吃飯這一稀鬆平常的事情,變得不同以往。平時看似不起眼的一日三餐,其實對身體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雖說現今物質文明已高度發展,但人們仍保留著許多不文明的生活習慣,兩者交融的結果,身體就會被各種疾病糾纏不休。
我們每天都需選擇食物:吃什麼,怎麼吃,什麼時候吃……等等。在蔬菜、肉類、乳製品、豆製品等食物之間,應怎樣搭配?在清淡可口和肥甘油膩的食物中,又會挑選哪一樣?應選擇怎樣的烹調方式,才會使身體更健康?選擇何時吃三餐?對於選擇零食,又應採取什麼態度?
透過以下自我檢測表,我們可更加明白有關自身選擇食物的各種問題:
1. | 經常不吃早餐,接近中午若出現饑餓感,則吃些零食補充體力。 | 是 | 否 |
2. | 晚餐通常比早餐豐盛,往往也吃的比較多。 | 是 | 否 |
3. | 生活節奏快,常食用速食食品充當正餐。 | 是 | 否 |
4. | 喜歡吃肥甘油膩的食物,很少吃蔬菜水果。 | 是 | 否 |
5. | 經常暴飲暴食,把吃東西當成發洩情緒的出口。 | 是 | 否 |
6. | 總是挑食,愛吃的東西拼命吃,不合胃口的一點也不吃。 | 是 | 否 |
7. | 吃飯速度很快,無法細嚼慢嚥。 | 是 | 否 |
8. | 抵擋不住零食的誘惑,有時甚至把零食當正餐吃。 | 是 | 否 |
9. | 原本要睡覺了,卻又忍不住吃些點心再睡。 | 是 | 否 |
10. | 吃完飯就往沙發上坐,開始看電視或雜誌,很少起身去運動。 | 是 | 否 |
11. | 不管飯菜燙或冷,不等放涼或是加熱,就這樣下肚。 | 是 | 否 |
12. | 偏愛甜食,選擇的食物大多是甜味食品。 | 是 | 否 |
13. | 貪圖省事,總是吃便當。 | 是 | 否 |
14. | 盲目減肥,以水果代替主食。 | 是 | 否 |
15. | 口味較重,尤其偏愛醃製食品及辛辣的食物。 | 是 | 否 |
身體正常運行所需的養份,大多是透過飲食攝取,因此若上述表格回答「是」的項目超過6項,一定要趕快採取行動,徹底戒除飲食方面的壞習慣。以70歲的人為例,其一生中攝取與代謝的食物,可達75噸;其中有效利用的養分,只占約1/15,剩餘的則被當成廢物排出體外。由此可知,攝取飲食的關鍵環節,貫穿於生命運行的每一個階段,其影響是不容小覷的。
第三章 二十種慢性生活習慣病
一、糖尿病(註釋1)
隨著生活品質的提升,人口老化問題逐漸浮現,肥胖症及糖尿病的發病率,也有不斷上升的趨勢。據調查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高達4000萬人,約占全世界患者的1/5,罹患率排名世界第二,而罹患人數,每年更是以增加100萬人的速度攀升。讓人更憂心的是,糖尿病也漸趨「低齡化」,越來越多的孩子蒙受其害。據近期一項人數近5萬人,調查對象皆在20歲以下的報告發現,罹患糖尿病的總人數,將近6000人之多。這些驚人的數字,讓我們不得不認真思索,日常生活究竟是發生了什麼問題,才會有如此高的發病率。
糖尿病是因遺傳及免疫系統功能紊亂,使胰島素(註釋2)分泌不足,導致蛋白質、水、電解質及脂肪代謝異常。其首要病徵為血糖升高,吃多、喝多、尿多但體重卻直線下降的「三多一少」症狀。
Ⅰ型糖尿病患者約占總患者的1/10,其餘皆為Ⅱ型糖尿病患。前者經診斷後的幾年內,幾乎不會發病;而後者往往在確診前,就已罹患某些慢性病。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有近半數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前,就已罹患不同類型的慢性病;其中不乏在醫治併發症時,才發現自己得了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患者多因遺傳、感染病毒或免疫系統缺陷致病;而Ⅱ型糖尿病患者因遺傳因素導致罹患的比例,遠大於Ⅰ型患者。之外,肥胖及年齡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而脂肪堆積在腹部的肥胖者,遠比其他類型的肥胖者,更易罹患Ⅱ型糖尿病。上了年紀的人體重容易超重,因此年齡也是致病因素之一。
糖尿病的病徵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前述的「三多一少」,另外一種則是因其他併發症所引起的相關症狀。平時應多留意身體是否出現異常現象:例如食量增加,水喝的比以前多,但體力卻不增反減,這時就應該提高警覺,及早進行檢查與治療。
二、冠心病
冠心病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註釋3)心臟病」的簡稱,屬於常見的心臟疾病。當冠狀動脈因狹窄而無法提供心臟充足的血液,心肌功能即會發生障礙或產生器質性病變,導致心臟功能不全、心率不整及心臟衰竭。此症也被稱為缺血型心臟病,患者胸腔常會出現暫時性的壓榨疼痛感,其可能蔓延至頸部、下顎、臂膀、背部及腸胃;此外還會有頭暈目眩、氣虛多汗、噁心及昏厥等症狀,嚴重時則會因心臟衰竭而喪命。
罹患此病的高危險群為「三高」患者、糖尿病、肥胖症及長期缺乏運動者。
患者常因快步行走、爬高坡、上下樓梯、背負重物、受寒著涼、情緒激動或飽食等刺激性的行為,出現心絞痛的症狀,此點在老年人身上尤為明顯。心絞痛常使人感到受壓迫、身體沉重且伴有灼熱感,每次發病的時間約為兩分鐘左右。一般來說,心絞痛因情緒波動較大所引發的疼痛,會隨心情漸趨平穩而消失;而因運動所引發的疼痛,則會在停止活動的短時間內,獲得緩解。
中老年人為冠心病的好發族群,若生活中經常出現以下狀況,請多加注意並儘早進行檢查:
(1)當過度勞累或長期處於精神高度緊繃的狀態時,胸骨後方或心臟前區常出現緊縮性陣痛或悶痛。痛感通常會持續三~四分鐘,且朝左肩部及上臂方向延伸,待休息或放鬆後,即可恢復正常。
(2)從事勞力活動時,常出現胸悶、氣喘、心悸等症狀,稍作休息後即可緩解。
(3)飽食、受寒著涼或情緒受強烈刺激時,會突然感到胸口刺痛及心悸。
(4)晚上睡覺時枕頭要夠高才能安然入睡,否則會胸悶及呼吸困難。平臥休息時常出現胸痛、心慌甚至呼吸困難的症狀,需更換成站姿才能稍稍緩解。
(5)在嘈雜環境中常感到難以忍受,且易出現心悸、胸悶等症狀。
(6)重複出現原因不明的脈搏不穩、心跳過快或過慢的症狀。
若上述症狀皆與自身情況相符,請儘早進行檢查。檢驗結果若有不正常的現象或其他危險因素,則建議每年做一次血壓及血糖檢查。此外,每五年至少需做一次血膽固醇的檢查。
●註釋1:糖尿病是一種因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所致的綜合症。主要臨床病徵為吃多、喝多、尿多但體重卻直線下降(三多一少),及高血糖、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等症狀。世界衛生組織將糖尿病分為四種: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續發型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目前Ⅰ、Ⅱ型糖尿病尚無法完全治癒,但使用胰島素則可有效控制糖尿病的發展。糖尿病可能引起多種併發症,如低血糖症、酮酸中毒。嚴重的長期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衰竭、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及微血管病變。
●註釋2:胰島素是一種由胰臟分泌的賀爾蒙,可使助食物中的糖份順利進入細胞並提供能量。當身體不再分泌胰島素或分泌不足時,就會出現糖尿病。正常人的胰臟會根據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來分泌胰島素。血糖上升時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而下降時則會抑制分泌,血糖經此調節機制,便可維持在正常範圍內。
●註釋3:動脈粥樣硬化指動脈內膜上如粥樣物的脂質斑塊沉積,向血管腔內突出造成表面粗糙不平的症狀。
粥樣硬化的形成:冠心病的初期由於動脈壁內有小傷口或刺激,引起脂肪、膽固醇、血鈣、細胞物、纖維蛋白及其他血液物質附著並形成堵塞。此堵塞物隨後會刺激動脈管壁進行防禦反應,將管壁加厚,並吸引其他血內的細胞積聚到傷口處。這些細胞會吸引更多脂肪,並在細胞間形成稱為「斑塊」的結締組織。斑塊的形成會使動脈管壁加厚及硬化,並使血管變窄,影響血液流動。此外,血管變窄亦會使血管容易阻塞,依靠該血管供應氧氣的身體組織、肌肉或器官,便會因此受損或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