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正念教養書,
會讓所有追求自我成長與喜樂的父母愛不釋手。
當我們下定決心將正念帶入家庭與生活,
便有機會成為自己能力所及的最佳父母。
◎正念有助於教養
在教養過程的種種混亂之中,正念是活在當下及保持冷靜的最佳利器。不管孩子幾歲,都可以運用正念做為教養的指導原則。
親子關係的品質,不僅攸關子女的發展,也攸關日後他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維持一種有愛、同理的態度,可以立即帶給你歡喜快樂,也可以讓子女在往後人生中,有更大量的同理心資源可以汲取。
「掌控」和「高度理想化」並非成為好父母的要件。讓我們真正有辦法奮起去應付教養挑戰的,其實是「無論當下發生什麼,都能去迎接」的那個能力。
正念的技巧很簡單,卻具有令人煥然一新的威力,我相信人人都能從中受惠。我希望藉著分享個人及其他父母的經驗,得以探究正念如何應用在家庭生活的各個領域,讓我們自己、我們的孩子以及更廣大的世界都能獲益。正念(尤其正念教養)對我而言是一件珍貴禮物,我希望能與更多人分享這件禮物。
◎正念的益處
「正念」是指一種心理素質,當處在這個狀態時,我們會覺察到當下發生的事,包括對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思緒,以及周遭環境的覺察。它不是一種固定、集中的注意力,它所具備的特質輕巧多了:廣泛覺察當下發生的事。
正念主要可以幫助我們:
• 在緊要關頭保持冷靜。
• 對子女及他人產生更多連結感。
• 有耐心。
• 全心投入活動。
• 不脫口說出會後悔的話。
• 明察事理。
一旦我們實踐正念,便會開始看見真實的彼此,這樣可讓我們與自己以及周圍的人,有更緊密的連結。然而,如果我們只聚焦在注意力的練習,卻不帶任何溫度,那麼可能會導致冷漠,所以為了發展人際關係,我們需要加進幾項正面特質。
佛法教導我們,在正念的基礎上,可發展四項特質:
• 慈愛心(loving-kindness)
• 慈悲心(compassion)
• 歡喜心(joy)
• 平等心(equanimity)
我們需要這四種態度(佛法傳統上稱為慈、悲、喜、捨),才能與他人有和諧圓滿的連結,若缺少這些態度,衝突與苦難便會產生。這些特質也在家庭中扮演要角。
如同正念,這四項特質也可「培養」,這意謂著,如果我們多加練習,便能感覺到更多慈愛心、更多慈悲心、更多歡喜心、更多平等心。我們可以讓感覺本身更強烈且更連貫,這樣對你自己和小孩來說,都具有既立即又持久的效益。
我們可以學習如何將這些感覺擴展到平常的生活圈之外,如此便可以為自己及他人帶來快樂,豐富我們的人際關係。同時藉由發展這些特質,我們也在推動阻礙自己前進的界限,並提高自己本身愛與快樂的能力。
◎本書適用對象
這本書專為想要一邊修習正念,一邊養育小孩的人而寫,主要訴求對象是父母(或準父母),但其他負責照顧小孩的人,例如祖父母或育幼業者,也能從中獲益。
在家庭生活中,不管小孩幾歲,都可運用正念做為教養的指導原則。本書主要是從教養子女的最初幾年汲取實例,因為父母在這個階段通常需要尋找新方法來應對挑戰。
這本書對所有父母來說都是一個解方,包括:
‧教養及正念的新手。
‧已經為人父母,但對於正念仍是新手的人。
‧已經修習正念,但正在尋求協助,欲將正念融入嶄新家庭生活中的人。
◎如何使用本書
第一章簡介正念、正念教養、佛教淵源,以及正念在現代的運用。第二章說明如何將正念融入日常生活中。第三至九章深入檢視正念父母所面臨的各種機會與挑戰。第十章探究合乎道德的生活如何支持正念,第十一章討論如何向孩子引介正念。最後四章,亦即第十二至十五章,則是探索深化靜心修習的方法,包括建立正式靜心、尋求教學支援、參加靜修營,且全部是以家庭修習為考量。
讀者如果正要展開教養之旅且初聞正念概念,那麼整本書都與你相關;孩子稍大的讀者可能想要跳過第三章(此章聚焦在產後幾週);已建立靜心修習的讀者可能不需要閱讀第十二章的靜心描述,但可能覺得第十三章的實際建議很有幫助,因為第十三章探討如何建立靜心同時兼顧家庭需求。
雖然章節的安排是從頭到尾閱讀,但我也會建議讀者不妨「直接跳入」當下吸引你目光的章節,也許此刻你對管理不良行為或參加靜修等主題特別感興趣,那麼隨意選讀亦可。
◎精選摘要
‧ 正念讓我們保持冷靜、明察事理,故有助於我們教養子女。
‧ 正念是一種心理狀態,當我們處於正念時,就是將注意力放在當下的體驗,並覺察到自己。
‧ 我們可以經由練習來培養正念,讓它更頻繁且更容易產生。
‧ 正念讓我們更充分體驗一切,並對周遭及外界的人事物產生更多連結感。
‧ 正念源自佛教,但你不必成為佛教徒也能從中獲益。
‧ 決心以正念來教養子女,意謂著即將踏上充滿成長機會的旅程。
‧ 在一天之中,隨時都可激發正念,只需將自己帶回當下即可,而「呼吸」是集中注意力的絕妙所在。
‧ 抱持著正念,允許寶寶哭泣,如此可防止我們不知所措,也可向寶寶表明,我們愛他們的全部,最終將幫助他們承受自己的難受感覺。
‧ 我們腦中不停發出的聲音,有時只是在重複舊腳本,但這些舊腳本可能不再切中要領,不再有所助益。拿正念的火炬照亮它們,如此有助於我們對言語做出清醒的選擇。
‧ 抱持正念來說話,隨著練習越多將變得越容易,有朝一日,說話本身將成為一種正念活動。
‧ 對於言語的有用指南:請檢視言語是否真實、和善、必要且適時。
‧ 瞭解「不良行為背後必定有其原因」可幫助我們保持同理心,進而有助於我們以正念接受孩子具爭議的行為,並看清楚如何應對處理。
‧ 在緊張時刻提起正念,是需要練習的,但不需多久,正念便可成為面對激烈場景時的習慣性回應。
‧ 對強烈感覺保持開放的態度,可提供我們成長的機會。我們平日的處世之道可能不再適用。當我們不能轉移注意力時,就必須學習如何接受困境以及與困境共處。
‧ 即使只有些微的正式靜心,都能產生正面效益,但建立每日或將近每日的練習,有助於提高動力。維護每日習慣往往比視情況找時間更容易。
‧ 靜心的種類有很多種,最廣為流傳的是觀呼吸。它適合所有類型的人,也適合所有經驗階段。
‧ 「理想狀態」下的靜心與「不利條件」下的靜心,兩者看起來可能十分不同,但修習的技能是一樣的。
‧ 最好是每天在相同時間及地點練習,但如果不可行也不必擔心,可運用儀式來提供一致性。
作者簡介:
安珀.赫區(Amber Hatch)
身兼作家、老師、人母、保母數職,靜心禪修逾七年,並協助推展家庭靜心班與靜修營。著有《擺脫尿布:寶寶如廁訓練》(Nappy Free Baby)及兩本正念著色簿。
譯者簡介:
許淑媛
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畢業,自由譯者,視翻譯為職志與修行。隨著新時代新思維的散播,願人類身心靈加速提升,願世界更美好。譯有一中心出版的《多次元宇宙》。賜教請寄至cs.trans@msa.hinet.net。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家推薦
不論你是正念的初學者,或是熟練的修習者,這本書都能讓你深刻體會正念的力量,是在家中施展正念的精闢實用指南。
──勞倫思.柯恩(Lawrence Cohen)醫師、心理學家、遊戲治療學家
《遊戲力:陪孩子一起玩出學習的熱情與自信》(Playful Parenting)作者
教養子女可說是回報最多、挑戰也最大的工作。安珀.赫區在本書中廣泛論述正念與慈悲心如何支援並豐富教養工作。她的書寫具有知識及經驗的深度,加上文筆流暢、技巧純熟,使得這個概念平易近人且確實可行。在這個重要且大有可為的研究領域裡,她的作品位居前鋒地位。
──威廉.庫肯(Willem Kuyken)
牛津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兼牛津正念中心主任
安珀.赫區在這本精彩的書裡,娓娓道出正念的威力,令人折服,不僅小孩可以從中受惠,父母也能獲益良多。如果我們學會識別、瞭解,進而管理自己的情緒,將大大有助於孩子管理他們的情緒,我們也將成為收穫滿滿的父母。
──吉爾.拉普利(Gill Rapley)博士
《寶寶主導》(Baby-led)系列教養書合著者
赫區才華洋溢,將她的想法闡述得淋漓盡致,雖是個人經驗之談,卻是正念的實用指南。書中充滿赫區的獨到見解,也滿載著點子、故事、耐人尋味的概念,只有為人父母者方知其中奧妙;教養與正念竟能如此相輔相成,令人拍案叫絕。這本書會讓所有追求自我成長與喜樂的父母愛不釋手。
──蜜雪兒.麥克海爾(Michelle McHale)
英國親密育兒中心(Attachment Parenting UK)主任
這本書讓「正念」變得平易近人,任何想要讓教養更具意義、歡樂多一點、壓力少一點的父母,都能從中獲得啟發。書中滿是生活實例,所有父母都能心有戚戚焉。身為祖母及正念老師,我確定這本書會幫助到很多父母。當年我拉拔自己的孩子長大時,要是手邊有這本書不知有多好。
──艾呂恩.構德(Eluned Gold)
班戈大學(Bangor University)正念研究與實踐中心專業進修發展主任
懷著大量慈悲心、誠心誠意書寫而成,這本書是幫助極大的指南,可為育兒生活的酸甜苦辣帶來正念。不論是父母、祖父母或準父母,任何想要追尋個人成長的人,都能因閱讀本書而獲益,並將更大的覺察力帶入家庭生活領域。安珀,謝謝你寫出如此良善、睿智又有愛的書!
──南希.巴德克(Nancy Bardacke),助產士、靜心老師
著有《正念分娩》(Mindful Birthing)
安珀.赫區既是靜心者,也是一位真性情的母親,她發自內心地真誠訴說,正念不僅可協助父母應對教養的諸多挑戰,也可為父母開啟自我發展的驚奇之旅,那是寶寶及幼童教導我們的,包括身體、心靈及人際關係等面向。
──保羅.丹尼森(Paul Dennison)醫師、靜心老師
奢摩他信託(Samatha Trust)創始受託人
曾任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心理治療師顧問
在現今忙亂不休的世界中,對任何因養育兒女而掙扎苦惱的父母而言,本書都是無價解方,一份實用、舒緩的指南,它可讓你度過重重關卡,常保自在安康。
──柯瑞.絲威特(Corinne Sweet)
著有《認識不夠好的自己》(The Mindfulness Journal)
名人推薦:◎專家推薦
不論你是正念的初學者,或是熟練的修習者,這本書都能讓你深刻體會正念的力量,是在家中施展正念的精闢實用指南。
──勞倫思.柯恩(Lawrence Cohen)醫師、心理學家、遊戲治療學家
《遊戲力:陪孩子一起玩出學習的熱情與自信》(Playful Parenting)作者
教養子女可說是回報最多、挑戰也最大的工作。安珀.赫區在本書中廣泛論述正念與慈悲心如何支援並豐富教養工作。她的書寫具有知識及經驗的深度,加上文筆流暢、技巧純熟,使得這個概念平易近人且確實可行。在這個重要且大有可為的研究領域裡,她的作品位...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什麼是正念教養?】
養育小孩並不容易,賭注卻頗高:我們與幼兒互動的方式,不僅影響日後的親子關係,也影響到孩子的人格發展。
父母教養子女的技巧,經常需要求新求變,才能應付家庭生活的諸多挑戰,尤其是初為人父人母的那幾年。嬰兒和幼童都十分需要人照顧,需要我們投注大量關懷與資源,因此這個階段往往令人心力交瘁。
正念如何幫助為人父母者?
正念主要可以幫助我們:
• 在緊要關頭保持冷靜。
• 對子女及他人產生更多連結感。
• 有耐心。
• 全心投入活動。
• 不脫口說出會後悔的話。
• 明察事理。
雖說上述特質可以改善每個人的生活,但是為人父母者更能從中受益。陪伴小孩猶如放大生活音量,每件事都激烈許多,小孩就是有能耐讓我們的每一天都情緒起伏不定、五味雜陳。當然,不論是否身為父母,每個人偶爾都會遭逢挑戰,但為人父母後,仍會對棘手狀況的層出不窮感到驚訝(有時是不知所措)。小孩可能吐在父母身上、對父母尖叫、戳父母眼睛、半夜叫醒父母好幾次;父母必須把快要互咬的小孩分開;會聽到「我要那根棒棒糖」二十七次;逛超市時會羞愧得無地自容;同一分鐘聽到「我恨你」又聽到「我愛你」;他們必須接住從牆上跌下來的小孩;有時需用單手完成每件事;需要連續念相同的故事六次;他們必須搶救噎住的小孩;一邊安撫那「隻」啼哭的,一邊鼓勵那「隻」怕黑的;必須周遊於無止盡的噪音與混亂中,凡此種種,不勝枚舉,這些可能就是為人父母者的日常。而正念能夠協助父母從容應對一切。
正念能夠提供我們一點點距離,也就是我在前文所說的「明察事理」。但我的意思不是對小孩「冷眼旁觀」,絕非如此。正念協助我們在內心保有一方平靜之地,以那裡為起點,我們可以處在小孩身邊,但不隨著小孩的劇本起舞,也可以防止我們陷溺於自己的劇本中。
這不是新觀點,世界各地的父母早已憑直覺知道,保持淡定有助於掌控事態。新穎之處或許在於,我們可以「積極提升自身能力」來保持淡定。僅僅藉由嘗試展現更多正念,我們便能展現更多正念(後文有更多關於培養正念的論述)。當我們將這種
練習與教養工作統合起來時,便能擁有一個威力十足的工具。
所有父母都運用及體驗過正念,即使從未聽過這個詞亦然。本書將協助你,在正念出現時辨認出它,這樣你才能見識到它的威力有多強大。本書也將協助你培養正念,這樣你才能更頻繁地提起它,並且讓它停留更長的時間,即使在義大利麵已經煮滾而寶寶正在哭泣時,也沒問題。
‧那麼正念是什麼?
在一般用語中,「留心」(mindful)是指惦記或想著某事,並且經常讓那樣的心念影響行為。例如:「在你打鼓時,請留心一下左鄰右舍。」
我們所謂的「正念」(mindfulness)比較微妙。這個詞是翻譯自巴利語的sati(「憶持不忘」之意)。巴利語是佛經的語言,「念」則是用來描述佛法裡的一種心理狀態。如同翻譯時經常遇到的情況,沒有一個精確用語可以完整呈現原文要義,然而大約一百年前,學者托馬斯.威廉.里斯.戴維斯(T. W. Rhys Davids)確立了以「mindfulness」(中譯「正念」)一詞為「sati」的英譯,從此學術界及佛法修習者便如是稱之。sati 的定義有點難以捉摸,它所描述的狀態比我們平常使用的「留心」一詞涵蓋更廣。
sati 或我現在所說的「正念」,是指一種心理素質,當處在這個狀態時,我們會覺察到當下發生的事,包括對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思緒,以及周遭環境的覺察。它不是一種固定、集中的注意力,它所具備的特質輕巧多了:廣泛覺察當下發生的事。如同「留心」原本的用法,「正念」這個詞確實具有追憶或回想等語意,但我們不必拘泥於枝微末節,只需瞭解:我們正在「惦記」自身覺察的能力。
‧處於正念時會發生什麼事?
當我們處於正念時,會體驗到實際發生的生命,而當正念深化,個別的自我意識會縮小,讓我們感覺與周遭世界更加緊密連結,這種全然身處當下的意識,會讓一切感覺更強烈、更真實。當我們處於正念時,便能夠觀察我們的思緒前往何處,而不是隨之起舞,我們也更能意識到自己的感覺,包括喜、怒、哀、樂。當我們處於正念時,更容易選擇是否要依感覺行事。
‧培養正念
正念不只是偶然眷顧我們的愉悅狀態,事實上,我們可以「培養」它。雖然不管我們正在想什麼或做什麼,正念都可能存在,但幫助它降臨的最佳方法是:將我們的注意力帶回當下。「留意我們的呼吸」可能是最簡單的方法,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呼吸,而每一次吐納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也讓它成為幫助我們重獲覺察力的理想選擇。不像耐心或慷慨等特質(這些特質有時必須稍加努力才能獲得),正念是無與倫比的:我們一注意到心念飄移,正念便回來了。然而,我們免不了很快就會忘記自己正在做什麼,心思又往另一個方向飄去,像是過去或未來或其他想像的場景。將注意力帶回一呼一吸之間,有助於正念再度產生,讓心不在焉擦身而過。當我們開始將注意力帶回當下,一遍又一遍,這樣的舉動可說是在「練習正念」,而此過程很快就會成為一種心理習慣,屆時正念將更容易且更頻繁地產生。
儘管立意堅定,想要保持正念並不容易,因此,我們可以撥出特定時間來練習,讓事情水到渠成。最佳方法之一,就是每天靜坐幾分鐘,只帶著一種意念: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這種靜坐練習,即為「靜心」(meditation,又譯「冥想」)一詞的原意。其實,我們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靜心打坐,時間長短不拘,狀況條件隨意。但正式的、心無旁騖的靜心打坐,有助於我們專注練習。第十二章將詳述此項內容。
‧佛教淵源
「正念」在近幾年變得十分流行,有時被說成心理健康的「全新」創舉。事實上,正念一點也不新。佛法傳授正念已逾兩千五百年,佛經大量說明培養正念(及其他正面心靈特質)的方法,旨在離苦得樂。
現代先驅在尋找治療壓力與憂鬱的替代方法時,發現了正念,其中尤以美國的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和英國的馬克.威廉斯(Mark Williams)最為知名。他們看到練習正念如何為病患帶來新的心理能力,並幫助他們打破負面思考的循環;他們也發現,對於未患心理疾病的人,正念可提升其快樂程度。他們開發出一套練習正念的系統,以他們認為最有效的佛法要素為基礎,拋開複雜的常規練習與指導方針,更將繁文縟節及信仰體系全部摒除。
尤有甚者,由卡巴金與威廉斯聯手開發的知名課程,「正念減壓」(MBSR)及「正念認知療法」(MBCT),並未納入任何倫理道德的生活指示。在佛法中,合乎道德的生活被視為減輕個人苦難的一大途徑,是練習正念的助力,與正念一同發揮作用。卡巴金、威廉斯及其他人,讓正念在西方變得更平易近人,或許這種成功只能透過「世俗化」來達成。
然而我覺得,對潛在的智慧來源關閉心扉,實屬畫地自限。就正念而言,我認為不論是支持佛教陣營或非佛教陣營,都沒有關係。因此,在本書中,我將回到佛法觀點,在第四章探討正面特質的發展,在第十章論述以倫理道德來支持正念教養。但這並不表示,必須成為佛教徒才能從正念教養中受益,我不會以任何教誨做為信條,也不會要求讀者擁護任何信仰。不論宗教觀點為何,所有父母都能從正念所帶來的自我覺醒中獲益。
‧透過教養子女來練習靜心
乍看之下,家庭生活似乎不是練習靜心的最佳場景。混亂和噪音顯然與盤腿打坐的安詳意象格格不入。你可能以為,這本書是要說明如何苦中作樂,如何盡我們所能勉力練習靜心,冀望從中獲取些微益處。
誠然,以父母身分追求靜心,確實得面對諸多挑戰,但其中亦不乏獨特且深刻的契機。喬.卡巴金與麥菈.卡巴金(Myla Kabat-Zinn)在兩人合著的《每日祝福》(Everyday Blessings)中,將教養子女稱為「十八年的靜修」。我認為這件事反映出一個事實:當我們將正念帶入教養中,基本上就是在選擇運用這項任務來做為靜心的實踐。由於養育子女是一份全方位、無所不包的工作,當你決心以正念來做這份工作,意謂著即將走上一條充滿內心戲的道路。
喬.卡巴金將教養工作比喻成「水手馭風」,即使風向多變、風速不一,經驗老到的水手仍有辦法因勢利導,乘風破浪抵達岸邊。我很喜歡這幅意象,風沒有心機,它根本不在乎你要往哪裡去。小孩差不多也是如此,他們同樣無視於你的旅程,他們會在你的路途上丟出各種險阻,其中有些會讓你腳步踉蹌。但有了正念,我們可以在心中保有教養的長期目標,同時也保有我們自己的長期目標:不管風從哪個方向吹,我們仍然能夠駕馭它,讓它帶領我們朝著心之所欲的方向前進。
每一次小孩把我們惹毛或讓我們心煩意亂時,我們都會有所反應。如果我們學會探究一下那個反應,先忍住並用正念檢視它,而不是立馬發作,那麼我們就能更加瞭解自己。我們越常在緊要關頭保持冷靜和連結感,對我們本身及小孩都越好,因為正是這些小小事件的累積,形成了我們的親子關係,同時也影響了小孩的人格特質。但如果我們偶爾錯失良機,那麼下次要把握機會再度嘗試,因為孩子總是彈性十足!
另一件關於小孩的美好事情是:他們的回應很熱烈。他們真的希望我們成為很棒的父母,對於我們在正念方面的努力,他們會用自己的愛、欣喜,還有信任來回報,而且幾乎立竿見影。
【第一章 什麼是正念教養?】
養育小孩並不容易,賭注卻頗高:我們與幼兒互動的方式,不僅影響日後的親子關係,也影響到孩子的人格發展。
父母教養子女的技巧,經常需要求新求變,才能應付家庭生活的諸多挑戰,尤其是初為人父人母的那幾年。嬰兒和幼童都十分需要人照顧,需要我們投注大量關懷與資源,因此這個階段往往令人心力交瘁。
正念如何幫助為人父母者?
正念主要可以幫助我們:
• 在緊要關頭保持冷靜。
• 對子女及他人產生更多連結感。
• 有耐心。
• 全心投入活動。
• 不脫口說出會後悔的話。
• 明察事理。
雖...
作者序
在分娩過程覺察到正念的驚人力量
我懷第一個孩子是在二十四歲,當時非常執著於理想主義。我決定來一場完美的懷孕,還要有不同凡響的分娩經歷,也要當一個很棒的母親。在我想來,這件事應該輕而易舉。
我愛懷孕的感覺。我很幸運,一切順利,沒有晨吐或腰痠背痛,甚至一直騎腳踏車到第三十九週。我研讀了一些積極的生產技巧,也參加了孕婦瑜伽班,更對分娩醫療化感到氣憤。如果你做對了,生小孩未必會痛,書上是這麼寫的。我告訴親友,我想要掌控分娩過程,於是決定去借一個分娩池(birth pool),然後來一次居家分娩。當陣痛終於來襲,最初幾個小時我都在玩「止痛機」(TENS machine,一種經皮神經電刺激器),並且到處跺腳。但疼痛變本加厲,子宮口卻幾乎沒張開。這不是我原先預期的。我躲開助產士,待在另一個房間。後來我爬到樓上的浴室。疼痛十分劇烈,我全身冒汗,感覺快要吐了。我蜷伏在地,沒辦法打開浴室的門。疼痛固然難以忍受,但更糟的是我的挫敗感:「我真是愚蠢又天真,竟以為自己應付得來。」接著我又想:「我受不了這樣的疼痛,必須請人送我去醫院。」
然後,就在我痛到直不起腰、夢想也碎滿地時,值得大書特書的事發生了。從絕望的深淵中,一道了悟的閃光乍現,我理解到自己做錯了:我是在對抗子宮收縮,是在以「積極分娩」的技巧和瑜伽姿勢,試著與子宮收縮正面交鋒。追根究柢,好的分娩非關「掌控」,而是關係到足夠的安全感,能夠安心放開手。所以,下一次子宮收縮時,我沒有移動或蜷曲或希望自己消失,而是緩慢且帶著目的地呼吸,讓自己真正去感覺腹部的動靜起伏。沒錯,它仍然深具挑戰性且嚇人,因為我不知道自己會有怎樣的感覺,但它不再令人難以忍受。我覺得疼痛過去了,於是回到樓下,與餐桌旁的助產士會合。接下來,不論子宮收縮何時降臨,我都安安靜靜地坐著,並且試著歡迎它們。
當然,陣痛有增無減,沒多久,我要生了。分娩池由於水溫加熱器發生小故障,還沒準備好。在某個時間點,我開始發出聲音。先前在孕婦瑜伽班練習過「嗡」,上課期間我還扭扭捏捏,但當下我感激它們以熟悉的方式在我身體裡共鳴。我發現,只要我發出「嗡」,並且專注在聲音上,疼痛便不會靠近。
當聲音消退,思緒開始湧入。我注意到,如果我陷入自憐:「啊!這種事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這個我應付不來」……,那麼疼痛會驟然出現。但當我讓那個「碎碎念」安靜下來,純粹順服於感覺時,疼痛便消失了。子宮收縮一陣一陣襲來,直到連成一次長長的收縮。那時,我感覺自己十分渺小,我的獨立自我感(那個「碎碎念」)似乎完全不見了,接著我感覺到一股排山倒海而來的敬畏,那是對生產過程的力量之敬畏。一部分的我能夠觀見,我成為宇宙機制的一個工具,這個機制在我身體裡像齒輪般碾磨著。終於,分娩池注滿水了,我的寶貝女兒誕生在水裡,體重九磅十三盎司(約四•五公斤)。
‧展開旅程
為什麼我要說自己的分娩故事?當然,這個事件標示了教養的開端,但它也標示了另一個關鍵時刻,雖然當時我還不知道那些術語,但那是我第一次覺察到正念的驚人力量。當時我對靜心的經驗或瞭解極為有限,我是經由放開那個「理智化自我」(intellectualizing self)而有所領略,並且接觸到某種十分特別的事物。不論它是什麼,在我接觸到它的期間,它的力量十分強大,足以消除分娩的劇烈疼痛。
我的分娩經歷果然不同凡響,但它不是我原先想像的那種方式。原本我期望的是透過良好的計畫,加上信心與決心來達成,但依據後見之明,其實是「順服」讓我擁有想要的那種分娩。生出寶寶的不是我,不是那個看書、寫生產計畫的我,而是比我大很多的某種事物,我的角色只是不去阻礙它罷了。所以,雖然這個經歷在某方面確實不同凡響,但它又是不可思議地謙卑。能夠在教養之旅的開端獲得那樣的教訓,讓我滿懷感謝。在接下來的月月年年,我領悟到:「掌控」和「高度理想化」除了不能造就好的分娩之外,也絕非成為好父母的要件。不論在家或在醫院,不論低度介入或高度醫療化,所有分娩經歷都是可以接受的。讓我們真正有辦法奮起去應付教養挑戰的,其實是「無論當下發生什麼,都能去迎接」的那個能力。
因此,對我而言,正念與教養子女從一開始便綁在一起;雖然我從未接觸過如第一次分娩那樣強而有力的訊息,但我持續發現,當我停止對抗現實、開始接受它時,一切都會更順遂。正念是協助我們接受現實的一種方式,當我們發心修習正念時,效果將更加顯著。
正念的技巧很簡單,卻具有令人煥然一新的威力,我相信人人都能從中受惠。我希望藉著分享個人及其他父母的經驗,得以探究正念如何應用在家庭生活的各個領域,讓我們自己、我們的孩子以及更廣大的世界都能獲益。正念(尤其正念教養)對我而言是一件珍貴禮物,我希望能與更多人分享這件禮物。
在分娩過程覺察到正念的驚人力量
我懷第一個孩子是在二十四歲,當時非常執著於理想主義。我決定來一場完美的懷孕,還要有不同凡響的分娩經歷,也要當一個很棒的母親。在我想來,這件事應該輕而易舉。
我愛懷孕的感覺。我很幸運,一切順利,沒有晨吐或腰痠背痛,甚至一直騎腳踏車到第三十九週。我研讀了一些積極的生產技巧,也參加了孕婦瑜伽班,更對分娩醫療化感到氣憤。如果你做對了,生小孩未必會痛,書上是這麼寫的。我告訴親友,我想要掌控分娩過程,於是決定去借一個分娩池(birth pool),然後來一次居家分娩。當陣痛終於來襲...
目錄
推薦詞
謝詞
譯者序──一套實用的調適身心方法
作者序──在分娩過程覺察到正念的驚人力量
本書適用對象
如何使用本書
第1章 什麼是正念教養?
第2章 時時刻刻練習正念
第3章 初為父母的正念
第4章 發展正面特質
第5章 每一天的正念教養
第6章 化繁為簡
第7章 正念說話與傾聽
第8章 以正念管理不良行為
第9章 管理自己的情緒低潮
第10章 以倫理道德支持正念教養
第11章 為孩子介紹正念
第12章 正式靜心
第13章 為正式靜心騰出時間
第14章 社群的重要性
第15章 參加靜修營
結語
附註
延伸閱讀
相關網址
推薦詞
謝詞
譯者序──一套實用的調適身心方法
作者序──在分娩過程覺察到正念的驚人力量
本書適用對象
如何使用本書
第1章 什麼是正念教養?
第2章 時時刻刻練習正念
第3章 初為父母的正念
第4章 發展正面特質
第5章 每一天的正念教養
第6章 化繁為簡
第7章 正念說話與傾聽
第8章 以正念管理不良行為
第9章 管理自己的情緒低潮
第10章 以倫理道德支持正念教養
第11章 為孩子介紹正念
第12章 正式靜心
第13章 為正式靜心騰出時間
第14章 社群的重要性
第15章 參加靜修營
結語
附註
延伸閱讀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