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牙醫師的教育筆記、一對雙胞胎的成長記事、一個崇尚樂活的家庭心得他們,走出了家庭教育的愉悅新視野他們,與陽光有約,在天籟下起舞……李偉文,一個身上有許多身分稱號的人:牙醫師、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還有、童軍團團長、公共電視董事……,但都比不上以下這個頭銜來得重要:他是AB寶的爸爸,一個擁有超級浪漫思維、超級正向思考的爸爸;一個好希望給孩子好多東西、同時又希望什麼都不給的父親。從新手奶爸的雞飛狗跳,到享受並珍惜陪著孩子重新體會生命再來一次的美好經驗;從對當前教育環境的觀察,體會到點燃孩子
章節試閱
●舒壓●
孩子的必修科目──打開舒解壓力的一扇窗
假如全球化競爭的情勢沒有改變,資本經濟世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似乎是我們無法像駝鳥般逃避就能置之不理的現實……
我家裡有一大幅圖片,拍攝的是我家旁邊的山景,圖旁邊題著:「三更有夢書當枕,千里懷人月在峰」,這兩句話中點出了「書、朋友、大自然」,這三個元素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重心,也是我盼望引領給孩子,一生都陪伴在她們身邊的好朋友。經過這十多年的共同成長,我們家常常滿溢著幸福感:「好山水、好遊伴、好情懷,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教養孩子面臨的困境
˙時代變遷與全球化競爭
˙社會大環境的改變
˙家庭周邊支持體系的瓦解
我們現處的這個時代已是個全球化的世界,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高度競爭,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使得每個人的工作壓力非常大,也不得不令我們擔心孩子的未來,著急要給孩子學些什麼,他們才會有競爭力。
的確,假如全球化競爭的情勢沒有改變,資本經濟世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似乎是我們無法像駝鳥般逃避就能置之不理的現實。
同時,現代社會的大環境也改變了,綁架、搶劫、詐騙,處處似乎都不太安全,我們也無法放心孩子離開我們的視線;再加上現代我們家庭周邊支援體系已經瓦解,比如說以前孩子可以在住家附近的巷弄裡玩耍,有來自街坊鄰居彼此的照應,但現在我們個人的親戚愈來愈少,或者說親戚、鄰里關係愈來愈淡薄,再加上大家也愈來愈忙,幾乎沒有人可以隨時分擔我們照顧孩子的責任,所以對於現代的父母親而言,壓力非常沈重。
我想,大人有壓力,孩子也同樣有壓力,並不是我們告訴他們:「考不好沒有關係。」他們就不會有壓力,因為孩子還有來自同學、班上老師及社會氛圍種種有形或無形的壓力。
因此,在父母無法永遠承擔孩子現在和未來的壓力的情況下,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他們找到舒解壓力的管道,讓他們心裡有著活水源頭,而大自然豐富的生命力正是舒解壓力的一扇窗,培養孩子親近大自然的習慣,可以讓他們在困頓的時候有能力自己打開生命的結。
孩子的未來正在養成
我們需要的許多東西都可以等,
但孩子不能等。
現在,他的骨頭正在成長;
現在,他的血液正在製造;
現在,他的心智正在發展。
對他,我們不能說明天,
他的名字叫今天。
──智利女詩人 米斯特拉爾(Gabriela Mistral,諾貝爾獎得主)
我相信很多人都深深感受到智利女詩人這首詩中傳達的焦慮心情。我們很著急,希望教給孩子所有技能,只要有什麼才藝班、補習班,好像不把孩子送去就不太安心,但是,我們內心裡似乎隱隱約約知道「揠苗助長」的可能性,似乎也知道要留有空間讓孩子自己摸索成長。但是,對著急的父母來說,等待是很不容易甚至是煎熬的,因為我們深怕耽誤了孩子的競爭力,我們也希望在別人還在等待時,我們就先馳得點。
因此,什麼是孩子該學的必修課,是當代父母所必須瞭解的。
我們都知道全球化時代最大特徵就是變動迅速,各個學門、各種產業,所謂「典範轉移」的速度非常快,現在所學的知識或技能,往往三年、五年以後,就完全被淘汰了,我們如何教導孩子現在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所以,回歸到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根本的人格特質與生活習慣的養成,可能反而是最重要的。
因此能夠在短時間了解別人,也懂得傾聽別人,並能清楚表達自己想法的人,將是未來不斷變動中時代的重要素質,同時熱情主動,願意幫助別人,懂得協調、有包容力以及具備資源整合能力,這些才是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野有道理
經建會根據時代變遷,提出未來五大就業能力:1.跨領域能力;2.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3.國際溝通能力;4.吸收心知與技術能力;5.人文關懷素養。未來在面對無窮無盡的知識,管理資訊的能力:蒐集、處理、分析及使用資訊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們常說的創造力,並非一門可補習的技術,須植基於生活態度:興趣廣泛、善於反思、好奇、適度冒險、有毅力且樂在其中。
●音樂欣賞●
為什麼要學彈鋼琴?
音樂本身只是一種工具,一種可以豐富生命經驗的工具,而不是成為炫耀比賽的工具,我們很高興AB寶從彈樂器回到彈音樂的正確方向。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這個廣告台詞的影響「學樂器的孩子不會變壞」,台北市曾經學過或正在學彈鋼琴的孩子有百分之六十以上。這麼高的比例實在令人非常吃驚,到底有多少父母知道自己究竟為了什麼要送孩子去彈鋼琴?想來應該不會是因為孩子未來可能當個演奏家或作曲家吧?相信也不是做為自己孩子進入音樂教育的入門功課吧?
據調查,八成以上的鋼琴老師只知道是在「教人彈鋼琴」,並沒有從事音樂教育的自覺。因此,老師也不會有責任感地引導學生去認識音樂、欣賞音樂,而孩子去上鋼琴課,也只是照著樂譜按琴鍵,就像學打字一樣,不停地按著這個會發出聲音的機器,孩子雖然可以彈出音樂,但不見得懂得欣賞樂譜上的曲子。因此,許多的孩子不管晉升到幾級,還是無法享受音樂的樂趣。
學樂器,還是學音樂
總覺得在學樂器之前先學什麼是音樂,在學音樂之前,先會欣賞音樂。欣賞音樂與學彈琴是兩碼子事,琴是表達音樂的工具沒錯,但是心中若沒有音樂想表達,彈琴只不過是手指頭的運動而已,而且這樣的運動量還真是不足呢!
而且,在孩子對音樂還沒有感覺之前,就強迫孩子練習,把原本可以陪伴一生的美妙音樂變成孩子痛苦的來源,甚至避之危恐不及的夢魘,豈不是罪過?我相信這種可能性非常高,因為作為鋼琴練習的音樂,一般都是西洋的古典音樂,這些曲子就像語言一樣有特殊的文法,而初學鋼琴的孩子,就必須學這些文法,可是要一個小小孩反覆彈這些枯躁的練習曲,孩子哪會喜歡上音樂呢?
有許多孩子會邊彈琴邊問老師:「有沒有彈錯?」「這樣可以嗎?」就像日劇<交響情人夢>裡的天才野田惠小時候練琴沒照著譜的速度彈,就被老師打,留下一輩子的陰影。若是以音樂欣賞、音樂創作的角度來看,音樂根本沒有所謂對錯,只有喜不喜歡,能不能表達自己的心境罷了。這種是否有標準答案的對錯觀念,簡直是想從小就打壞孩子的胃口。
因此,在學任何樂器之前,先讓孩子聽音樂,玩音樂、發現音樂,除非孩子要求,否則不要「教」他音樂。
錯誤之後的驚喜
不過,在體會到這一點之前,我們還是不免俗地犯過錯誤。因為蘊慧會彈鋼琴,因此在知道懷孕之後,家裡就買了一台電子鋼琴(體積小,但是彈出的聲音和鋼琴很像)孩子上小學後,就送去街頭巷尾到處都有的連鎖鋼琴教室,每個星期一晚上參加團體班學習。
可是沒多久,我們就發現,AB寶平常根本就不會主動去彈,往往都是星期天晚上被強壓著練習隔天要驗收的進度。後來實在搞得每到星期天晚上家裡氣氛就很差,於是就乾脆把課給停了,不再要求她們彈鋼琴。
神奇的事發生了。
當她們不必去上鋼琴課後,她們反而常常會在做完功課時,自己跑去彈鋼琴;看完「歌劇魅影」的電影之後,要我們找譜子給她們彈;看了「交響情人夢」後,其中好幾首古典樂也看她們自個兒彈得很高興。
後來這幾年,隨著AB寶自己的要求,參加了許多學校及社區開辦的樂器演奏課程,從打擊樂器,弦樂小提琴,管樂直笛邦笛,到手風琴都學過,也都能有模有樣的表演幾個曲子。
野有道理
音樂本身只是一種工具,一種可以豐富生命經驗的工具,而不是成為炫耀比賽的工具,我們很高興AB寶從彈樂器回到彈音樂的正確方向。
我想,那句廣告詞是有問題的,因為學樂器的孩子會不會變壞,其實是不一定的。唯一能確定的是樂器一旦被孩子學過,就很容易變壞。
●邏輯訓練●
哪時候讓孩子學電腦?
網路在搜尋單一事實或事件時,的確比任何紙本百科全書更快、更具體、更豐富,且更多元。但是,網路訊息沒有架構,訊息量龐大到若沒有經過很好的訓練,無窮盡的訊息反而會讓人迷失。
我們這個世代的家長在成長過程中個人電腦還沒有發明,在離開學校很久以後才出現網際網路,因此,對於現在的網路虛擬世界因為不熟悉而有某些恐懼,乃至於焦慮,很多年前,曾見到有不少朋友很得意說:「我的孩子才五、六歲,卻會使用電腦了呢!」
我們都知道,未來的任何工作,都一定會使用到電腦,甚至這幾年的「數位匯流」的科技整合,資訊已經無時無刻跟隨著我們走到天涯每角,那麼,什麼時候該讓孩子開始學電腦,開始讓電腦進入他們的生活?
沒有架構的電腦世界
PC home創辦人,十多年前起就致力於推動資訊教育的資深出版人詹宏志曾經這麼說:「小孩十歲以前不要讓他們碰電腦!」他是著眼於要讓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否則一旦孩子接觸到電腦那迅速變化且充滿聲光效果的媒介之後,要讓他們接觸紙本的書,慢慢地在字裡行間琢磨,恐怕就不太可能了!
真的,對於理性與邏輯的訓練,就非得透過自己一字一句的閱讀及思索,沒有其他方便簡單快速的方法。
網路媒介與紙本書籍,對於學習而言,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工具。網路在搜尋單一事實或事件時,的確比任何紙本百科全書更快、更具體、更豐富,且更多元。但是,網路訊息沒有架構,訊息量龐大到若沒有經過很好的訓練,無窮盡的訊息反而會讓人迷失。
而書籍,包括任何種類的百科全書,都是經過處理的資料,作者與編輯提供了架構,這種架構是internet所沒有的。換句話說,網路無窮盡的訊息彼此之間的關係,是被查詢使用者所決定的,因此,假如不是使用者自己已有相當完整的架構與思考邏輯,老實講,網路上的資料對我們幫助並不大。
只有片段知識,沒有邏輯思索
就像教堂是由石頭堆成的,但是就算是你擁有無數顆的石頭,也不見得可以蓋得成教堂。因此,網路需要高階的訓練才能產生力量,不然只能在裡面東鑽西竄,訊息太多往往跟沒有其實是一樣的。
如何形成自己的架構與邏輯?如何訓練自己有組織的能力?
書是唯一途徑。只有透過閱讀書籍,一步一步地建立起自己知識的體系與學習的鷹架。
現在學校老師出作業,很習慣要學生交報告,因此孩子們很小就學會上網找資料,也養成了大家很重視查資料這件事,但是這也造成了對學習非常不利的後遺症:只要上網down load到了許多資料,就以為掌握了學問,於是就可以心安理的去玩耍去睡覺,於是就停止學習了。因此孩子觀念中的用功,就變成了勤奮查資料,卻不喜歡思考。
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到,現在的孩子從網路上學到很多片段、零散的知識,看似懂得很多東西,但是卻沒有能力做有意義的組織,也就是懂得因果關係的邏輯後,以說故事的語法進行結構性的串連。同時,也因為沒有思索的經驗,所以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據專家研究,唯有透過閱讀,才能產生想像力,並且將知識串聯成完整的結構。
因此,不必急著太早讓孩子接觸電腦,因為他們遲早一定會學到,父母要擔心的,反而是孩子過度使用電腦。許多家長目前最困擾的就是孩子整天掛在電腦前,都不睡覺,也不知道他們在幹嘛,是在用功?在玩線上遊戲?或是MSN與人聊天?
對於這個會引爆親子爭執的問題,我還是建議用「結構性」處理最簡單,首先是把電腦放在家裡的「公共區域」,如客廳或飯廳,反正是全家人來人往隨時會被看到的地方;同時,電腦前面放個馬錶鬧鈴,每次開機前先與孩子討論好要使用多久,然後設定好鬧鈴,不然「網上無歲月,日盡不知時」,不要說沒有足夠自制力的孩子,恐怕連大人一上網很容易就會被黏住。
野有道理
演化上,自古以來人類為了生存,大腦會強迫我們注視移動的、變化的影像,所以會受電視、電腦吸引是很正常的;而語言的學習也早已經內化進入基因,但是運用文字的歷史也還不算長,因此,閱讀若沒有刻意練習,是無法自然而然、依天性就能運用的。
●國際觀●
讓孩子出國值得嗎?
同樣是出國,有先期準備,孩子的收穫會比較多,而且也比較能融入當地孩子的學習生活,這樣才有機會體會不同國家孩子的想法,這種知道別人怎麼想,也能瞭解他們為什麼會這麼想,才是真正的國際視野。
有許多家長感受到培養孩子國際觀的重要,因此除了全家一起出國旅行之外,還會想辦法送孩子出國去見識見識。
在以前大概是高中、大學才會有的外國交換學生機會,現在不少焦急的家長往往在孩子才上小學就逼著她們參加遊學團或國外的夏令營隊。
花大錢,讓小孩子參加這種國外的短期旅行與學習,到底值不值得?
我想,不管什麼方式的旅行,包括和家人渡假式的休閒,以及到此一遊拍照留念式的觀光,對孩子而言多多少少都會留下一些印象與收穫,但是若希望孩子因此而「更有國際觀」,那未免是太沈重的期盼了!
我認為所謂國際觀並不是讓孩子認識了幾個國外著名的景觀或建築物,也不是參加一些夏令營,和國外的孩子一起在營隊裡玩遊戲,或者一大群台灣去的孩子一起在國外教室上幾堂英文課,就能有更開闊的視野。
國際觀也不只是知識上可以對外國的首都或物產人口如數家珍,甚至即便你讓孩子閱讀與外國學生一樣的教材,孩子也不見得就能有國際視野。因此,該如何把可以背誦的知識,變成孩子實際生活中的體會,這種與生命經驗及情感的連結,才是讓孩子改變與主動學習的動力。
AB寶在今年寒假尚未正式開始,就參加了金車教育基金會主辦的第五屆中美文化交流,飛到美國波特蘭當地的小學上課。
我覺得這個時間去比暑假去好,因為目前台灣放寒假過春節時,美國學生是在正規的學期中,上正式的課程。AB寶他們這個文化交流團的小大使們打散到不同的學校,每個人獨自在不同學校與班級,混在當地的孩子中間一起上課,然後在下課的社團活動中,每個孩子必須肩負社團指導老師的角色,指導外國孩子學習中華文化,如扯鈴、書法或中國功夫民族舞蹈等等。到了假日他們全團的小大使們會合正式公演節目,如舞獅等等。
當然,這個交流團在台灣是先經過徵選,徵選上了以後,再經過大半年的集訓與學習之後才出發。我想,同樣是出國,有這些先期準備,孩子的收穫會比較多,而且也比較能融入當地孩子的學習生活,這樣才有機會體會不同國家孩子的想法,這種知道別人怎麼想,也能瞭解他們為什麼會這麼想,才是真正的國際視野。
在此附上B寶在美國所寫的一篇感想:
歷經長途飛機,終於到達波特蘭,這邊的土地廣大,房屋都排的很開,每戶人家都有自家風格,而且到處都是森林綠地,風景秀麗,讓我羨慕不已。
我的學校Orhcars小學,雖然不大卻很新,這邊的老師很尊重學生,上課很自由,下課時間由老師決定。早上我們都會一起分享日記,下午到班上和美國學生一起上課,美國學校每天都會有一個“special class”如:PE、音樂課等,美國人的PE課很有趣,有些球類我甚至都沒有見過。音樂課都在唱歌,而且還有音樂發表會,老師也邀請我一起上台演唱。在這邊只要敢問問題,他們都很樂意幫忙解答,外國人對中國字很感興趣,而且他們也相當好學,相信經過這次文化交流,他們可以更了解台灣。
有一天在學校上閱讀課時,我們讀了篇文章,告訴我們世界上有許多小孩沒有辦法接受教育,此時才發現自己是如此的幸運,不僅可以上學受教育,更感謝爸爸媽媽能讓我體驗不一樣美國生活。
野有道理
不出國也能讓孩子具有國際觀,最好的方法,就是挑選一些拍得很好的各國紀錄片或類似紀錄片的劇情片,陪伴小孩一起觀賞,並做適度的引導及延伸閱讀。因為拍得好的紀錄片可以呈現多元文化與多元觀點,而且影像原本就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及角色投射作用,可以激發孩子強烈的情感,這正是主動探索的最重要起點。
●方法●
如何善用台灣現有的公共資源
因為不是例行性的補習,所以不會枯燥,也因為自由選擇參加的,所以對於輸贏成績不會有壓力。AB寶藉比賽培養榮譽感、自我期許,表現好又增加自信,便更有動機去挑戰,形成正向循環。
四年級的時候,有一位班上同學的媽媽在市立圖書館碰到AB寶,很訝異AB寶真的沒有上安親班補習,可是學校的考試成績還能夠那麼好。聽蘊慧回來轉述,只見當時A寶很認真的地嚐試說服那位媽媽,希望讓那位同學也不必去上安親班,還舉了一大堆上安親班的壞處以及到圖書館作功課的好處。
AB寶上的小學,是非常普通的公立國小,位在媽媽上班途中,而且學校旁邊就是市立圖書館景美分館。著眼點就是當她們放學時,可以到圖書館寫作業以及看書,等媽媽下班接她們回家。
據AB寶聽同學轉述,同時加上她自己曾經去安親班上課七天,「體驗」過安親班生活的感想,去安親班似乎是太浪費時間了,一邊寫作業一邊和同學聊天、打打鬧鬧,時間就過了,而且安親班老師上課講得跟學校老師也差不多,同樣的東西聽兩次也不必要。因此,最好的是在圖書館裡作完功課後,就可以自由自在看故事書,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圖書館好處多
很多家長都忘了善用圖書館,其實是非常可惜的。若以台北市來說,除了位在建國南路的市立圖書館總館之外,還有四十個分館、十二個閱覽室以及兩個提供借還書服務的無人智慧型分館,若是再加上社區或宗教及公益團體或善心人士提供的私人圖書館的話,相信大家都可以在住家或學校附近,鎖定一個圖書館,變成家庭書房或學校教室的延伸。若是你住在台北市外,覺得附近圖書館不夠多,藏書不夠豐富的話,一定要向你選出的地方首長或民意代表反映,把平常隨便浪費掉的政府資源用在圖書及設備上。
記得很多年前相當羡慕美國民眾上圖書館是帶著推車去借書的,因為一次可以借很多本而且借期很長。想不到現在的台灣也是如此了,我們一家四口再加上辦家庭借書證,每次也可以借上幾十本書。而且圖書館除了書之外,還有影片,包括以前的錄影帶典藏了不少之外,這些年也添購了許多VCD與DVD,這些影片都是挑選過的好片子,包括許多坊間出租店不容易看到的紀錄片或教學片。這一切服務全都是免費的,甚至圖書館還經常辦各種活動或競賽,鼓勵大家多多利用呢!而且圖書館也資訊化了,我們可以隨時上網查詢想找的書圖書館有沒有購置,有沒有被出借,甚至你還可以預約,等到借的人歸還後,圖書館會通知取書,而且幫你送到你最方便去的任何一個分館。
免費資源在身邊
除了書或影音資料及閱讀相關的活動之外,在台灣,只要你願意,幾乎每個周末假日都有數不清的免費活動等著你參加。各地有文化中心,有地方政府許多單位,中央政府各個部會,至少有數十個機構每年每個單位基於任務,都必須辦許多活動,而且因為「績效」或「數字管理」的評估,各部門無不使盡渾身解術來吸引民眾參加。
除此之外,數以萬計的民間社團或者企業,也都會定時舉辦免費的推廣活動,而且更好玩的是,往往這些免費的活動通常都是該組織重要的標竿型宣傳樣板,所以派出的講師或活動帶領人反而都是最頂尖的,可是很奇怪的,每一年在每個城市從數十場到數百場這類的活動,百分之八十以上參加的人數卻並不多。
這些活動訊息可以在圖書館、文化中心等地方拿到介紹文宣,當然,若習慣上網的人在網路上可以找到更多的即時訊息。
除了參加活動之外,若是你想帶孩子去體驗自然,其實也不必等到連續假日才跟著大家塞在前往國家公園或風景遊樂區的路上。對於孩子而言,只要大人陪著,哪個地方都會很好玩。對於多山多溪流的台灣而言,要親近自然是非常容易又不必花錢的。單以台北市而言,登山步道與社區小公園起碼超過一千多個,甚至我們也忘掉了離車水馬龍的羅斯福路公館夜市不到幾十公尺外,就是新店溪。
好玩的社團課程
AB寶沒有補習或上什麼才藝班,但是我們會鼓勵她們參加學校或社區辦的各種社團,一來學費非常便宜,而且授課老師跟學校或社區人際網路有些連結,會比商業型的才藝班來得親切且有人情味,而且我發現在這種社團學東西,不但不會造成孩子壓力而且有趣多了。AB寶目前的大部分所謂「才藝」就是這樣學來的,如雜技、騎獨輪、扯鈴,還有直笛、小提琴、手風琴、打鼓等。
我們也鼓勵AB寶參加各種比賽,除了學校舉辦的之外,還有校外各個基金會或機關團體的徵選。而且令人納悶的是,有相當多的比賽,參加的人並不多。比如說學校的英語演講比賽,明明我們知道AB寶班上有些同學英語能力非常強,可是他們就是沒有報名參加,後來遇到他們的父母,詢問之下才知道孩子跟本沒有跟家長提起有這樣的比賽,大概是平常補習補怕了,難免會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
我們會跟AB寶說,平常我們雖然沒有「浪費」時間補習,可是一旦你們代表學校去參加演講比賽或作文比賽前,學校都會找該領域最厲害的老師個別指導,除了可以學到精要的武功心法,還能短時間增加無數功力,而且這些都是免費的資源呢!
一旦你真的注意到這種各式各樣的徵選與比賽,才會發現真的有好多,通常我們會利用這種「目標式的學習法」來擴增孩子的視野與接觸不同事物的機會。正因為有具體目標,比如兩個星期後比賽,所以學習效果明顯,而且比賽可以培養孩子的膽識與台風,同時也可以從厲害的對手中學會別人的長處。
因為不是例行性的補習,所以不會枯燥,也因為自由選擇參加的,所以對於輸贏成績不會有壓力。AB寶藉比賽培養榮譽感、自我期許,表現好又增加自信,便更有動機去挑戰,形成正向循環。
我總是覺得,教養是不必花什麼錢的。固然有錢可以採取有錢的作法,但是我相信只要花一點點心思去尋找社會上的免費資源,不花錢也能得到同樣,甚至更好的學習效果。
野有道理
我自己從學生時代起就常常用「目標學習法」逼自己多接觸些不同領域的東西。比如說,我的「寒暑假自強活動」是報考沒有特別資格限制的普考或檢定考,如中醫檢定或兒童福利人員普考等。報名這些考試當然不會期望考得上,但是有個目標在那裡,我至少會用幾個星期時間好好的把那個領域的幾個重要科目認真地讀一下,這樣的學習效果應該值得花幾百塊錢的報名費吧!
●感恩●
匯集祝福的百衲衣
AB寶雖然是雙胞胎,卻沒有為她們特別買一模一樣的衣服。通常,她們不僅穿的是不成對的,而且還往往是小男生的衣服……
AB寶從出生到上小學之前,身上穿的全都是承受了無數朋友好意的「百衲衣」,古時父母為新生兒向親朋好友祈求舊布縫製成,也就是朋友們的小孩穿過的舊衣服。
反正她們也不知道衣服新舊,即便在嬰兒時期只要看到我們鼓勵讚美的神態就會好高興。等到上了幼稚園,除了新穿的衣服(不見得是新衣服),其他如髮飾、太陽眼鏡,只要裝飾在身上的東西,她們都會跑到鏡子前面東照西照,很得意的樣子,有時候還會拿著媽媽的頭梳,煞有其事的梳那沒有幾根毛的頭髮。
不知道她們愛漂亮的模樣只是為了博取大人的讚歎歡樂,還是真的是女生的天性,也或許兩者都有吧?
身上穿的是祝福
AB寶雖然是雙胞胎,但是我們卻沒有為她們特別買一模一樣的衣服。那些屈指可數的配對衣服,多半是親戚朋友們忍不住買給她們的。通常,她們不僅穿的是不成對的,而且還往往是小男生的衣服。
在小時候甚至除了貼身衣褲之外,我們幾乎沒有為她們買過衣服,朋友們送來的二手衣穿都穿不完,甚至在她們逐漸長大之後,我們把她們穿不下的二手衣整理好清洗乾淨,將這三手衣轉送出去給朋友。
總覺得環保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除了做好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之外,盡量減少購買不需要的東西,將可用的東西搬有運無,充分發揮效益,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為環境盡點心力的地方。
而且,對於二手衣,除了環保之外,還有濃厚的祝福象徵,如同古人的「百衲衣」習俗。這個傳說令我很感動,碎布縫製的衣服應該沒有什麼特別的魔力,特別的是那衣服聚集了眾人的祝福,穿在小孩身上,小孩也會體到他可是承受了多少人的善意,豈會不善自珍重?
透過這種方式,這種來自諸多親友的祝福中,我們可趁此教導AB寶要懂得珍惜與感恩。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她們向伯伯嬸嬸致謝時習慣與大人應對,而那些穿過這些衣服的大哥哥大姐姐們,看到她們也會增添親切的互動。
幸福不等於物質充裕
從孩子出生前,就有許多熟與不熟的親友告訴我們:「你的小孩一定很好命!」起初我覺得很奇怪,不知道為什麼他們下這個判斷,因為我覺得每個孩子都應該是在被期待中誕生,所以都應該是「好命」的才對,何以見得生在我家就會特別好命?
相反的,以物質條件來說,反而稱不上任何好命:沒有花什麼錢幫她們買衣服,也很少買玩具,只有書幾乎是無限制的添購。
不過話又說回來,我覺得一個孩子好不好命真的不是靠物質上評斷,以我個人來說,父母用不用心是最大關鍵。如何讓孩子充份發展又不溺愛,這對父母而言就是相當大的難題。如何給孩子適合成長的環境比只塞給她們昂貴的物品來得重要許多。
現代人生活愈來愈不容易,大人自己面對全球化快速變遷的競爭壓力,在情緒上恐怕就充滿了不確定的焦慮,因此要讓孩子在有安全感的環境中健康快樂成長似乎就更不容易了。
父母該如何以穩定而輕鬆的態度,用心(不是用力)的以孩子的步伐,陪伴著她們走過這段人格養成的關鍵期,是相當重要的課題了!
野有道理
古時候,有個民間習俗,在嬰兒出生時,父母會挨家挨戶向鄰居祈求一塊舊布,然後就這收集來的數百塊舊布縫製成嬰兒的衣服,稱為百衲衣。據說能保祐嬰兒的平安成長、長命百歲。在現代,我們當然無法真的去拼出百衲衣,但是透過二手衣的流傳,或許可以體會到一些古風。
●生活節奏●
有季節感的自然生活
盧梭曾說:「教育是人,經驗與自然的組合」。我們平常只是陪著AB寶在大自然中玩耍,沒有要求也沒有教導,可是在無形中她們卻學會了最重要的想像與創意。
搬到山上後,對於一年四季的變化,感覺上具體多了,不再像都市人必須透過電視來告訴你:「大閘蟹的蟹黃大餐上桌了,所以,秋天到了!」或者是靠百貨公司換季大拍賣或春裝上市的廣告來報訊,甚至對於很多朋友來說,也許從每天一早起床,到地下室開車,然後停車在辦公大樓的地下停車場,一天二十四小時幾乎都處在空調的人造環境裡,對溫度、氣候的變化幾乎無法感覺出來。
沒有標點段落的爽日子
與AB寶散步時,看到遠遠近近的各種樹木枝椏末稍,透出淺淺深深各種綠、嫩綠、鮮綠,我就知道春天到了。有時候晚上夜讀太晚要等到要就寢,大約清晨三、四點時,早起的紫嘯鶇的鳴叫聲從單調粗糙的單音,變成婉轉又柔美的歌聲時,又提醒我,春天到了!(註●紫嘯鶇到了春天繁殖季節時鳴叫聲會改變。)
喜歡古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那種清清楚楚的節奏,就像我喜歡學生有「開學,玩耍,考試,放假」做為起承轉合的生活方式。進入社會工作,面對數以千計萬計的日子,一口氣舖陳在面前,沒有標點,沒有段落,日子過得就有點模糊了。幸好住到山上,總算逐漸恢復了古代那種有季節感的自然生活。
在社區裡散步,常常一晃就是大半天,不是跑到別人家裡泡茶聊天,就是被路旁的某些動植物給吸引住了!串門子這種古老的習慣,在山上居然還保持著,說起來其實蠻好玩的,左鄰右舍經常會拿著各種食物來分享,有時候是他們自己做的蛋糕甜點,有時候是一鍋湯或滷味,不然就是有機蔬菜或水果。
只能與客戶有約嗎?
這些年天氣很奇怪,大概是受到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恐怕未來必須面對無法捉摸且更加暴烈的天氣變化。比如說,已是冬天的十二月居然還有颱風,有一年春天三月在一波又一波強烈冷氣團侵襲之下,全台灣各地都下雪了,連我們住在海拔才一千公尺左右的烏來地區,居然也下了五次雪!
好不容易盼到陽光燦爛的假日,在好幾種不同的鳥叫聲中醒來。想起前幾天小琦在我們家大門上留下了五彩斑斕的圖畫:「我與春天約會去了!」只要假日留在山上的日子,早上與傍晚,總會和AB寶在社區裡幾條不同的步道散步,回家前順路到小琦家,AB寶若是看到小琦阿姨不在家,就會在門口的圖畫冊上留言,然後小琦回家看到,散步時又會到我們家回覆留言。
大部份人只能喟然嘆道:「我與客戶有約!」然後守著小小的辦公桌,守著電腦螢幕,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我們曾經擁有過的夢想,是否就在現實中逐漸消逝?我們是否在忙碌的生活中,逐漸失去對生命的感動?
悠閒又充實的散步日
一年四季的散步中,五月份是最令人驚艷與期待的,因為會飄五月雪的油桐樹開花了!
我家門口就有一棵油桐樹,許許多多像雪片般飛落的白色油桐花,撒滿信箱上面及道路旁,真是浪漫極了。社區道路旁間歇種著許多棵油桐,另外在山坡草坪有一整排,在蘭溪旁也有一整列,油桐盛開時真正壯觀,整條山徑鋪上了油桐編織的白色長地毯,空氣中也充滿了濃淡適宜的花香,感覺真是幸福。
假日長長的散步,這種看似悠閒又看似空白的日子,其實是豐富又充實的。就像《少年小樹之歌》書中寫的,「我們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充實極了。我們常常到山中欣賞四季的美景,只要三個人之中有人發現了動人的事物,無論是秋天那片最艷紅的落葉,還是春日綻放最美麗的紫羅蘭,發現的人一定會仔細地指給其他兩個人看,確定他們都知道了。這樣,我們才能一起分享與品嚐所有的美好經驗。」
AB寶散步時不只是走路,除了蹦蹦跳跳之外,還東張西望的尋寶,不管在社區的蘭溪或幾條山徑步道,甚至走在車行馬路上,都不時會有意外的驚奇!比如說只要停下腳步,往兩旁的樹梢望去,幾乎都可以找到松鼠;或者像這種春寒乍暖的陽光下,也可以發現蛇出來曬太陽,甚至在前些時候,居然有位朋友在社區入口圓環附近撿到一隻毫髮無傷的穿山甲。
除了期待撞見野生動物的驚奇之外,在不同季節我們會撿拾一些特別的植物果實或種子。比如說,會飛的種子最吸引AB寶了,大葉桃花心木的種子附有一大片彎彎的葉子,往上一丟,像直昇機螺旋槳一般姿態萬千的飄落;我們也常常比賽看誰能在空中攔截最多的包在棉花裡到處飛的木棉種子。另外,有許多長相很特別的毯果以及各式各樣的莢果,或顏色漂亮的豆子,也是我們尋寶的對象。
教育是人,經驗與自然的組合
平常邊玩邊觀察,有時候隨手撿一些放在玻璃罐裡。沒想到在AB寶的寒假作業中,這些種子卻發揮了意想不到的用途。
公共電視每年寒暑假都會為小朋友規劃特別的節目,同時依據著內容,也幫老師設計了給孩子的作業。記得在AB寶三年級的寒假,公共電視選播了四部動畫影片,有別於我們習慣看的美國好萊塢式卡通,這四部以歐洲片為主,包括沒有對白的〈佳麗村三姊妹〉,以及發人深省的生態卡通〈男孩變成熊〉,還有奇幻驚險爆笑的〈三怪人〉,作業裡有一項是要孩子為三怪人設計一座恐怖的城堡。我看示範圖蠻簡單的,就是用卡紙摺成塔狀,然後在塔上用彩筆畫出嚇人的圖形。
我們也沒特別想到什麼,只見AB寶找出平日收集的種子與莢果,她們看看好像覺得種類不夠多,在散步時又繞到小琦阿姨家要了一大袋。回到家後,她們很認真地忙了一整天,又剪又裁,又剝皮又掏種子,又黏又貼的,原來她們設計的城堡重點不只是城堡本身,圍繞著城堡的庭院更是用各種自然物,包括小枯枝,奇怪的葉子……等等。塔裡面還點了她們去年暑假到科學教育館上課時學到的燈泡與自動開關。
當她們大功告成,要我幫忙拍照去參加比賽,我才知道原來公視電視還舉辦了恐怖城堡比賽。
盧梭曾說:「教育是人,經驗與自然的組合」。我們平常只是陪著AB寶在大自然中玩耍,沒有要求也沒有教導,可是在無形中她們卻學會了最重要的想像與創意。
野有道理
曾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教的哲學家桑塔耶納,有一天正在上課時,看見夕陽斜照入教室,突有所感,一手扔掉粉筆說:「我與陽光有約!」隨即步出教室,從此放棄了人人稱羨的教職,悠遊於世。
我並不是要家長通通放棄自己的工作,而是有時也該為了孩子,拉掉領帶,脫掉高跟鞋,陪她們與有趣的事物相約。
●空白●
童年不能沒有暑假
當學期一結束,孩子馬上被送進安親班上課,一樣是一早送去晚上接回,一樣的上課一樣的被關在室內,日子過得規律又乏味……
AB寶上小學以後第一個暑假,讓我印象深刻。
記得我自己小時候的暑假就像是「冬冬的假期」或「小畢的故事」一般,漫長得似乎無止無境,可是就在無所事事、緩慢的步調中,一個假期的經歷卻又似乎使人生成熟不少。
這種「與平常日子不一樣」,「長長的空白與緩慢地悠遠感」,不管對孩子或大人都應該是重要的,轉念一想又忽然發現,原來現在的學生早已沒有了暑假。
當學期一結束,孩子馬上被送進安親班上課,一樣是一早送去晚上接回,一樣的上課一樣的被關在室內,日子過得規律又乏味。
居然沒有空白,沒有變化!
想起國外旅行的經驗,安排得多豐富、多緊湊的行程,一個教堂接著一個教堂參觀,一個博物館連著一個博物館的瀏覽,一回國沒多久全搞混、全忘光了,倒是行程中偶爾偷閒在公園裡餵鴿子、發呆,或者在寺廟的角落睡午覺,聽梵音與誦經的呢喃……這些空白的時光,卻在記憶中永存,並成為日後心靈休息與滋養的源頭。
空白的日子是重要的。
而且從另一方面來說,當我們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又那來讓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的機會呢?
不過話又說回來,對於一個夫妻兩人都在上班的小家庭而言,要安排六十天的空檔是要花點功夫的。
幸好朋友們肯拔刀相助。
AB寶第一次放飛
在AB寶上小學後第一個暑假,我們所做的第一次嘗試,對她們來說,大概是相當困難的起步。
首先以幾個長期營隊為分隔段落。
一放暑假,小琦阿姨帶著AB寶去找從台北移民到台東的劉維平過山地部落的假期,這也是她們第一次離開父母身邊到外地去,而且一住五天。
維平兄原本是景觀規劃公司老闆,六年前退休後就到台東覓地種菜,過另外一種生活。據維平說,AB寶白天都玩得很開心,但是每到傍晚就開始想念媽媽,便自己整理好行李,癡癡望著遠遠的花東鐵路列車說:「我要自己坐火車回家!」
後來到東區繁華的城裡頭,住到雪琴家學數學、英文、游泳就好多了,一整個星期完全沒有打電話找爸爸媽媽。有一天,教英文的外籍老師出了個題目,要他們寫一篇作文,同時也畫一下「我的家」。
上完課,老師有點狐疑地問雪琴:「AB寶到底住在什麼地方?怎麼文章裡寫的是:我家只有insect、tree、books,問她們家有沒有TV,附近有沒有7-11,她們怎麼都說沒有呢?」
那個老外會覺得奇怪或許是正常的,我們住在花園新城裡,四周的確只有樹、昆蟲,沒有商店;屋裡只有書,沒有電視。
除了這兩個獨特的「夏令營」──到山裡頭與到城市裡,體會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外,還參加了森林幼兒園舉辦的一星期的昆蟲營與一星期的建構「我的祕密基地」夏令營。
像這樣,把孩子送走,是容易得多,但是剩下的一個多月呢,有時候送到外婆家,有時候麻煩荒野的阿姨到家裡陪伴她們,剩下的就是媽媽請年休假或補休假帶她們參觀博物館或藝文表演,至於假日就由我負責,媽媽則趁機值班好換取補休假。
除了多元的體會,多變化的嚐試,我們也留了許多空白時間讓她們自主學習,也就是將平日所要求的學習分類分項,每做完一項算過一關,她們可以依必修選修,每天得通過五關。
比如說,看完一本書並且寫完心得記錄算一關,寫英文日記算一關等等。
有空白,有選擇,同時也有適度的紀律。
安親班的費用一般家庭或許還負擔得起,至於送孩子出國遊學或參加夏令營,恐怕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
組織暑假應援團
我建議可以找幾個孩子年齡與自己孩子接近的家庭,或許是親戚,或許是好朋友、社團夥伴,不然孩子們的同學也可以,若找三到四個家庭輪流負責照顧,就能讓孩子住在不同的家庭裡,體會不同的生活型態。這些應援團家庭中若有長輩住在鄉下、山裡頭或海邊,那是最好的,可以讓孩子們有一個真的很不一樣的假期。
這種輪流接待,並不需要花額外的費用。若是沒有多餘的房間,在客廳舖個床墊,像是傳統的日本住家一樣,孩子們一起擠著睡,會更新鮮好玩。
萬一朋友們都沒有住在鄉下的長輩可以支援,即便大家都是一樣住在都市裡,還是可以玩出不一樣的花樣。比如說,若是某個家庭附近有游泳池,那麼住在那裡的那幾天就是「游泳特訓班」,若是某個朋友對電影特別有心得,那麼也可以安排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超級饗宴……反正,就是善加利用每個人的資源與專長或興趣,花最少的成本,就可以擴展孩子的視野。
安排這種「家庭接待輪流照顧」的假期,除了可以趁機接觸到不同家長的興趣與專業之外,也可以看看別人的生活習慣與教養方式。
在孩子們回家後,更別忘了讓孩子說說心得,也可以趁機與她們討論對於家裡的教養方式有沒有想要改變的地方,讓孩子有空間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在這過程裡,除了可以讓她們有獨立判斷與思考的機會外,也順便讓她們決定在自由選擇之下的紀律規範。
野有道理
在此給忙碌但也想給孩子不同暑假的父母一些建議,可與有同齡兒童的朋友,成立個「暑假應援團」,輪流安排孩子們的假期。如此一來,每個家庭只要負責照顧三至五天(單單這幾天的休假應該是排得出來的吧?),然後父母兩人就可以享受半個月沒有孩子在身邊的「單身」生活,孩子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童年玩伴及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堅持●
跨上單車,上一堂勇氣課
青少年這個階段正是自尊心、好勝心最強的時候,於是每個人非到筋疲力竭,絕對不會偷懶上車的,也因此可以一次又一次逼出他們體力的極限,也鍛鍊出他們精神上的意志力……
小學五年級升六年級的暑假時,AB寶參加一個為青少年舉辦的訓練團隊,進行她們生命中第一次的騎單車環島旅行。預計以十三天的時間,騎完三分之二個台灣,大約八百公里吧,行程也不完全沿著海岸線,而是挑選景觀優美且安全的鄉間小路,路線類似這一年多來,一些朋友發起推動的「千里步道,萬里腳踏車道」這個運動所訴求的目的。
AB寶的首支練習曲
AB寶過了暑假就升上國小六年級,在這些年裡,我們雖然重視她們五育的均衡發展,除了學業及語言表達等一般的能力之外,還鼓勵她們把練扯鈴、騎獨輪車或民俗雜技等當成固定的運動機會,平日下課或假日時也常會到戶外或大自然裡活動,可是對於韌性、耐力及挫容容忍度或意志力等這些重要的素質,似乎沒有好的方法可以培養。因為我們知道,這種屬於人格特質的隱性學習,沒有辦法在課堂上或是一般父母師長與孩子的互動中教導,隱性學習必須在情境中體會。
趁著最近這一陣子自行車環島的熱潮,我們鼓勵AB寶也參加這個營隊,看著她們以為這只是如同過去參加的好玩夏令營般興奮地準備著,心裡偷笑她們不知死活,完全不知道這次旅程會是艱困的挑戰。
主辦這次活動的負責人,是位罹患腦性麻痺的牧師,據說他舉辦這種以自行車培訓青少年的活動已有卅多年了,我們偷偷猜測早年他們或許是以矯治行為偏差的青少年為主,後來這些年才開放給一般小朋友參加。
雖然在徵選團員時有面談這關,但是頂多也只是粗略看一下孩子的體能狀況與過往表現,要這一群來自四面八方背景個性差異極大的孩子們,一成軍就上路進行這場困難度高而且有危險性的旅程,我想,高壓式地管教與軍事化的要求,恐怕是不得不的選擇,或許就像男生早年得經過成功嶺新兵訓練一般,短期內要脫胎換骨,大概只能藉由鐵的紀律規範,若是實施愛的教育肯定很難辦到!
這十多天的旅程,他們大部份選擇山路,山路有上坡有下坡,雖然景致優美,沒有公路上的車陣威脅與煙塵污染,但是許許多多的陡坡,其實是更難騎、更費體力的。自行車隊一百多人,前面有前導車,最後面有幾輛救援卡車,周邊還有老師們騎著摩托車往來照料著。若是有人體力不濟,落後隊伍太多,就會被老師強迫上車,可是這時候扮演黑臉的老師會罵上車的孩子,剛好青少年這個階段正是自尊心、好勝心最強的時候,非常重視自己在同伴間的表現,哪能忍受得了老師的貶抑批評呢?於是每個人非到筋疲力竭,絕對不會偷懶上車的,也因此可以一次又一次逼出他們體力的極限,也鍛鍊出精神上的意志力。
汗水混雜淚水
AB寶這麼形容著,常常騎著車,在汗水不斷地滴下來的同時,也一直在哭,汗水與淚水流到嘴裡,都是鹹鹹的,分不出到底是汗還是淚。
隔壁鄰居即將升小學四年級的小男生萬萬也跟著AB寶報名,旅程中他連哭了五天,白天騎車哭,晚上睡覺時想家也在哭,不過昨天他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跟他媽媽說:「我明年還要參加!」
記得AB寶頭幾天晚上打電話回家時也哭著說想回家,說老師好凶,可是有一天車隊經過北部山區夜宿烏來的燕子湖時,因為就在家裡附近,晚上偷偷去看她們,還逗著A寶說:「你不是說想回家,走吧,我們回家了!」結果A寶一邊說著哪個老師會罵人、哪個老師很好,然後一邊忙著跟走過身邊的隊員打招呼哈啦哈啦,根本沒空理我們。
旅程結訓回到家,看著她們在我們社區裡算是相當陡峭的山路騎著車,上上下下呼嘯著,這時覺得孩子的適應能力與潛力,超乎我們想像。
不過,也有親戚朋友對於這種訓練不以為然:「騎腳踏車還要花錢?我們花不到一半的錢就可以帶孩子到泰國,每天住五星級飯店吃豪華自助餐,你們幹嘛花這些錢讓孩子去受罪呢?」
當然,這種國外旅遊也是一種生命的體會。生命是由許多不同的選擇構成的,我們自由選擇、但是選擇也造就我們。
甚至我會認為,當我們幫孩子的根埋得愈深,他們才有能力長得愈高,也才能承受得了生命中免不了的狂風驟雨。
野有道理
也許,您的孩子們現在正在讀與台灣地理的課程,我們不希望那些地理名詞只是背誦的資料,因此去年暑假,曾經開車依著課本提到的地方親自走一遍,不過,總是覺得開車還是不夠理想,應該要用一種更親近土地的方式讓孩子能有真正的體驗,至少能讓他們的汗水可以融入台灣的土地裡。單車之旅是個很好的選擇。
●舒壓●孩子的必修科目──打開舒解壓力的一扇窗假如全球化競爭的情勢沒有改變,資本經濟世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似乎是我們無法像駝鳥般逃避就能置之不理的現實……我家裡有一大幅圖片,拍攝的是我家旁邊的山景,圖旁邊題著:「三更有夢書當枕,千里懷人月在峰」,這兩句話中點出了「書、朋友、大自然」,這三個元素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重心,也是我盼望引領給孩子,一生都陪伴在她們身邊的好朋友。經過這十多年的共同成長,我們家常常滿溢著幸福感:「好山水、好遊伴、好情懷,人生至此,夫復何求?」教養孩子面臨的困境˙時代變...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