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國民中學推動閱讀藝術類推薦優良圖書
橫跨世界五大洲,縱橫古今三萬年
涵蓋繪畫、雕塑、建築、工藝品、攝影、裝置藝術、行動藝術
以珍貴的作品圖片、精闢的解說,
展現全人類對「美」的豐沛創造力
本書以時間為經、區域為緯,導覽歐、亞、非、美、澳五大洲的藝術作品,並讓世界地圖擔任藝術解說員,讓您一眼就可掌握全球的藝術演變與走向。
藝術起源與人類的生產活動密不可分,不同的生活方式,造就出對美的不同感受力與創造力。中國的秦始皇在建陵墓、造兵馬俑的年代,古希臘人雕出了「斷臂的維納斯」。歐洲誕生了天才達文西的同時,南美洲印加文明也正逢全盛時期,建造出絕壁上的馬丘比丘城。原本互不相關、獨立發展的藝術,經過了大航海時代、工業革命、帝國主義時期直到現代全球化的20世紀,逐漸相互融合激盪,產生了無數混血的聯姻,以及嶄新的藝術形式。
透過時代與區域的雙重架構,整合各時期重要藝術家與流派介紹,並精選藝術品圖片解說,最精華的藝術史躍然眼前,一次滿足您對美的知性渴望。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圖解藝術史》出版序
龍吟虎嘯‧爭奇鬥豔的藝術史詩
閱讀是一件愉悅的事情,尤其是閱讀歷史。
歷史告訴我們什麼是文明;什麼是傳承;什麼是人性的善美;什麼是人類思想的真諦;而藝術的歷史,則以具體的視覺圖像,訴說著在地球上各種文明的發展脈絡,與相互之間的影響與連結。
因為有了視覺的圖像,所以我們很容易掌握區域文明的發展脈絡,如果再加上空間的元素,我們便能很快跳脫只觀察斷代歷史的侷限性。但《圖解藝術史》最難能可貴的是,除了有具體的視覺圖像、有時間縱軸的傳承關係之外,還切入了地圖板塊中的橫軸,將歐、亞、美、非四大洲的重要藝術發展,直接展開在讀者眼前,讓縱橫交錯的文明發展,井然有序地攤在書頁上,讓我們直接比較、系統化連結、前後參照,於是我們更容易歸納出文明與文明之間承先啟後的發展關鍵,也更能夠打開宏偉遼闊的藝術視野與史觀。
於是我們恍然大悟:當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如火如荼開展之際,中國早已經邁開大步,來到極權統治的明朝,那時國家畫院重新開張了,戴進、文徵明、仇英、唐寅、沈周……盤據在中國藝術的峰頂;而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則共存於印度半島上,有著波斯、土耳其、印度圖騰的美麗建築,兼容並蓄、比鄰而處。
當時在日本,桃山美術正盛,濃豔華麗的茶陶、金銀細工等工藝美術,令人驚豔;南美洲,印加文明的彩繪技巧、馬丘比丘城廓的雄偉堅實,璀璨的黃金面具,兀自訴說著太陽神的偉大;而非洲則有貝寧王國的青銅雕刻與浮雕,見證非洲歷史上繁榮、興盛的文化風貌。
歷史的長河波瀾壯闊、繁花似錦、爭奇鬥豔,宛如疊翠巒峰中此起彼落的龍吟虎嘯。《圖解藝術史》篇篇精彩絕倫,處處撼動人心,值得讀者們細細的品嚐、慢慢的比較、深深地咀嚼。
藝術書系的出版,一直以來都是我們重要的出版方針。創業至今,我們一直堅持要邀請讀者,用眼睛欣賞高品質的美的閱讀元素;用耳朵聆聽美好的樂章;並且用心思索這些人類的經典作品背後,深刻而感人的創作故事。當藝術書系的出版達到一定的數量之後,我們也覺得應該要用心為讀者出版一部,分析精闢、脈絡清楚、容易閱讀的藝術史。為您清楚歸納藝術歷史中,重要的轉折與發展面貌,更重要的是,讓讀者可以思索、比較、連結羅布在地球上,各種各樣的精彩藝術與視覺圖騰。
生活當中不能缺少的許多美好事物,當然包括了音樂、藝術、文學、生活美學與環境關懷,它們之間息息相關,交錯發展,藉著閱讀、傾聽、經驗交換、用心思索,形成大家堅持、信守的文化風格。由衷的感謝您不吝伸出的溝通與友誼的雙手,那是我們長期以來最大的支持與鼓勵,更是我們向前邁進的最大動力。
華滋出版 總編輯
許汝紘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圖解藝術史》出版序
龍吟虎嘯‧爭奇鬥豔的藝術史詩
閱讀是一件愉悅的事情,尤其是閱讀歷史。
歷史告訴我們什麼是文明;什麼是傳承;什麼是人性的善美;什麼是人類思想的真諦;而藝術的歷史,則以具體的視覺圖像,訴說著在地球上各種文明的發展脈絡,與相互之間的影響與連結。
因為有了視覺的圖像,所以我們很容易掌握區域文明的發展脈絡,如果再加上空間的元素,我們便能很快跳脫只觀察斷代歷史的侷限性。但《圖解藝術史》最難能可貴的是,除了有具體的視覺圖像、有時間縱軸的傳承關係之外,還切入了...
章節試閱
第一編 世界上古藝術
第一章 史前藝術
當年輪印上歲月的痕跡,逝去的歷史也只能追憶。我們要尋求藝術的發展軌跡,就必須擺脫人類自身對物的審美或唯美之感受與執著,因為這種感受與執著其實更像是一種「類宗教」的神聖與感性說辭;排除後,我們的評判才有可能做到「客觀性」,並且強調藝術的功能與意義,而非是物原初所具備的自主性的「美」的力量。這是因為,真正藝術史的幕布升起是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而這時期的藝術品具有宗教或巫術的啟發意義,或者僅只是作為勞動工具,而非透露著藝術形態學中的審美態勢。
石器時代的藝術
藝術的起源,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藝術乃經過漫長的發展而來。探討原始藝術如何發生,實質上就是探索早期人類為什麼創造以及如何創造藝術。
原始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和音樂、舞蹈等等,但它並不像後來的藝術具獨立性,而是混同非藝術的人類活動,即生存與繁衍,因此不能將原始藝術與人類其他的創造活動區分開來,視為特殊的精神創造。實用的勞動工具與藝術作品有
著共同的淵源——能夠滿足人的欲望,使人愉悅而被稱為美。對一個飢餓的人而言,食物就是美。大量的考古成果和碳十四的科學測定表明,迄今發現的人類最早的藝術遺跡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包括洞窟壁畫、岩畫、雕塑、建築等,而已發現的大多數藝術作品集中在歐洲。
有什麼能像原始藝術作品引發人們如此之多的聯想?德國著名藝術史家格羅塞(Erns t Grosse,1862-1927)認為,原始藝術所具有的特徵與原始民族的生活方式、特別是生產活動關係密切。他指出:生產事業是一切文化形式的命題。如原始繪畫的題材由動物裝飾轉變到植物裝飾,就是原始人類的生產活動從狩獵變遷到農耕的象徵。
…………
歐洲藝術
迄今所知,歐洲最早的藝術作品出現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前段,距今約兩萬五千至三萬年前。當時地球處在玉木冰河期,為了避寒,原始人類都居住在洞穴中,並在這些幽深的洞穴中留存下了他們的繪畫和雕刻品。
雕塑被認為是人類最早的藝術遺跡,早於洞穴壁畫,在地中海周圍、大西洋沿岸直至西伯利亞平原的整個歐亞大陸都有發現。主要題材是裸體女性,雕像強調誇張的生殖器官,突出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的豐滿。這些女性雕像是人類第一次直觀自身,稚拙地進行創造性活動。而動物造型的雕塑,多是作為實用器物的裝飾,也有單獨的動物雕像,以及在石、骨、角片上的線刻。
舊石器時代人類的主要生產方式是狩獵,原始人類在陰暗的洞壁上描繪這些與他們生產活動和生存行為密切相關之物。
這些洞窟壁畫的內容,多是體形高大的動物,甚少小型動物。此外,還有拓印的手痕的洞窟壁畫。著名的原始洞窟壁畫有阿爾塔米洞窟、拉斯科洞窟梵德高姆洞窟(Font de Gaume)、康巴里勒斯洞窟(Gouffre Geante de Cabrespine)、尼奧洞窟(Niaux)和三兄弟洞窟(Cave of Les Trois Freres),這些洞窟曾被法國考古學家布呂葉稱為史前藝術的六大洞窟。
歐洲舊石器時代在先後經歷了奧瑞納文化(Aurignacian)、佩里戈爾文化、梭魯特文化、馬德林文化(Magdaleians)四個文化期之後,大約在一萬多年前進入了中石器時代。這一時期最為重要的藝術是岩畫。
由於冰河的消退,氣候逐漸轉暖,中石器時代的繪畫由洞窟轉移到露天岩壁。隨著人類狩獵工具的進步,對大自然的征服力增強,以及新的生產方式,如種植業與畜牧業的出現,動物形象在繪畫中逐漸減少,而人類活動開始成為繪畫的主要對象。
綜觀整個歐洲岩畫,由於地理位置與氣候的差異,呈現出不同的藝術特徵。在歐洲南部的地中海地區,岩畫不僅分布廣泛,產生時間也較早,主要集中在伊比利半島和亞平寧半島區域,尤其是在西班牙列文特地區,至今在此處已發現四十多處岩畫遺跡。而歐洲北部氣候轉暖較晚,岩畫的產生也較遲,但其分布範圍卻更為廣闊,整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挪威、瑞典、芬蘭以及俄羅斯北部的奧涅加湖畔和白海沿岸都廣布著中石器時期的露天岩畫。
在岩畫的內容上,南歐岩畫重點在於描繪群體的人,人的形象充滿活力,在部分作品中,甚至著力表現人體細部、姿態與表情。而北歐岩畫以捕獲的動物為主,人物居於次要地位,主要是因為北歐岩畫多為狩獵民族所作,因此凡是有岩畫的地方,多是動物出沒之地。
進入新石器時代後,歐洲岩畫的表現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風格上有抽象化和符號化的傾向。如南歐伊比利半島的岩畫,不僅形象難以辨認,在現實中也難找到對應的視覺原型。
同時,巨石建築成為新的藝術形式的代表,取代了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和小型雕塑。這種建築形式用重達數噸的巨石壘成,其形式包括石柱、石門、石欄和石台等,在歐洲各地均有發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英國南部的圓形巨石陣(Stonehenge)。巨石陣的用途至今仍是個謎。有人認為它是重要的祭祀中心,並且有測算曆法的用途;也有人認為它是用來觀測太陽和月亮等天體的。
歐洲最早的陶器是舊石器時代晚期馬德林文化遺址出土的野牛和熊的陶塑。到了新石器時代,人類逐漸由漁獵轉向耕作、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陶器也隨之發展。陶器出現後,歐洲南部主要有印紋陶文化,即以壓印痕跡作為裝飾,而多瑙河流域則為在陶面上勾畫出凹形圖案的線紋陶文化。這些地區在進入銅石並用時代後,出現了彩陶文化,其彩繪圖形與畫在洞窟與崖壁上的壁畫完全不同。它不是具象的動物或人物,而是抽象的圖案花紋。而東歐較北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則流行小窩篦紋陶文化。
第二編 文明形成時期的藝術
第一章 早期文明時期的藝術
史前人創造的藝術品,除了揭示了人類在心智上及人類文化的進步與豐富的過程,更直接導致一些民族文明的誕生。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理阿諾斯在《全球通史》說:「正像農業革命以部落社會取代狩獵社會,現在部落社會又為文明所取代。」
生產技術的改進,使得人類對自然的畏懼開始改變,重新調整對可見世界與不可見世界的關係,開始崇拜自己所創立的諸神信仰。藝術形式逐漸受制於社會權力,轉向由統一、規範的主導形式的統治模式。
史學界一般將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這段時期,稱作古代文明時期;兩河流域、中國、埃及和印度的藝術,為表達宗教和國王的神聖威嚴,而逐漸各具特點;而古希臘則孕育出了傑出的古典藝術風格,成為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和搖籃。東西方視覺文化的差異也在這時形成。
歐洲
●愛琴文明
愛琴文明開始於約公元前20世紀左右,大約是在埃及中王國、兩河流域阿卡德人的統治趨於崩潰時。此時,愛琴地區剛剛邁入青銅時代。這裡先後發展出克里特島和邁錫尼兩大文化中心,一直延續至公元前1100年左右。因此藝術史上常常稱愛琴文化為克里特—邁錫尼文化,而愛琴藝術對於後來的希臘古典藝術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在早期的克里特,曾出現一批有相當規模的城市,如克諾索斯等,都曾繁盛一時。但在公元前20世紀以後的數百年中,這些城市曾遭到地震或外族入侵,大都已蕩然無存。19世紀70年代,由於德國考古學者H.施利曼在希臘和小亞細亞、20世紀初英國考古學者埃文斯在克里特島的發掘,愛琴文明才得以公諸於世。克里特現存的繪畫,主要是克諾索斯王宮和其他遺址殘留的彩色壁畫。克里特人的壁畫描繪著與其生活相關的一切事物。在工藝品方面,克里特人出色的才能表現在風格多樣的彩陶上。早期的陶器多用幾何圖案裝飾,器具造型布局靈活,粗獷有力,具大膽和富想像力的風格。較後期的陶器則採用更寫實的手法,多以動物或花草做裝飾。
與克里特人自信、張揚的性格相比,邁錫尼人具有大陸民族特有的內斂,這表現在他們的堅固城堡和圓頂墓建築上。獅子門是邁錫尼文化最重要的遺跡,整個門面和周圍的牆都是用粗略加工的石塊堆砌而成,在兩根支柱上平置著一塊中間比兩頭厚的巨石樑,樑上又是一塊三角形的大石板。石板上刻有一根柱子,一對石獅分列左右,雖無精緻的雕刻,卻顯得雄健有力。在公元前14—前12世紀,克里特文化和邁錫尼文化都因北方民族入侵而先後衰亡,愛琴藝術也隨之陷入低潮。
第三編 中世紀與過渡時期的藝術
第一章 中世紀時期的藝術
中世紀文明時期,西方基督教文明、中東南亞伊斯蘭文明以及儒學或儒佛道為核心的中華文明或東亞文明,均進入高水準的發達階段。當時,宗教意識形態普遍占有統治地位,藝術都具顯著的宗教性。15至16世紀則是中世紀文明向近代文明的過渡期,新興力量突破了舊制度,展現近代文明的魅力。世俗藝術開始迅速地成長,與宗教藝術共同昌盛,譜寫了輝煌的歷史篇章。
大規模的民族戰爭與融合,促成藝術空前繁榮,世界各地在保持著本來特色的同時,也受他者影響。中國雕版印刷的發明,不僅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也開創了世界版畫藝術的新領域;歐洲繪畫藝術中的寫實技法,隨著傳教士開始在世界繪畫領域中產生影響。美洲與非洲也在此時湧現出高度發達的文明,創造出具有獨特風貌的民族藝術。
歐洲
●早期基督教藝術
中世紀時期,基督教文化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決定了當時社會意識形態必有濃烈的宗教色彩,藝術自然不能例外。從本質上來說,歐洲中世紀藝術是基督教藝術。
基督教早在公元1世紀就已初步形成,直到公元4世紀前仍未合法,因而基督教徒只能在地下秘密活動,並著手創作壁畫作品。這些壁畫多取材於《聖經》,並大都以象徵手法表現,如用牧羊人代表耶穌、孔雀象徵永恆、葡萄藤代表基督教、船表示教會等,畫面極為粗糙、單調。
公元4世紀初,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為了統治帝國,對基督教加以積極扶持和利用,承認其合法地位,進而宣佈其為國教。於是,教徒開始大肆興建基督教堂。
最早的教堂式樣是「巴西里卡式」(basilica),它是在古羅馬的長方形神殿的基礎上形成的。「巴西里卡式」教堂外觀簡潔、內部以壁畫和鑲嵌畫作裝飾,成為基督教建築的基本模式。隨著宗教思想演化和建築技術的發展,後來逐漸出現羅馬式和哥德式教堂。
●拜占庭藝術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西以羅馬為中心,東以拜占庭為中心。公元5世紀,日爾曼人、汪達爾人等遊牧民族部落大規模入侵,西羅馬帝國滅亡,東羅馬延續了一千多年。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繁榮,使文化藝術呈現出繁榮景象。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基督教也分為東正教和羅馬教會。拜占庭帝國信仰東正教,皇帝就是教會的領袖,他不僅代表著世俗的權力,也象徵神的意志。藝術對皇權極力崇拜,在宣揚基督榮耀的同時,形式上又帶有濃厚的東方色彩和希臘的文化傳統。
拜占庭藝術最顯著的成就體現在教堂建築方面,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教堂是拜占庭藝術里程碑式的建築,也是拜占庭建築藝術中最輝煌的成就之一。這一時期,鑲嵌畫和聖像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鑲嵌畫是拜占庭教堂內部主要的裝飾形式。最早出現在蘇美人的藝術中,繁榮於羅馬時代。古希臘與羅馬人用大理石製作鑲嵌畫,而拜占庭則是多以彩色玻璃為主要材料,鮮明璀璨。
在拜占庭聖像畫中,可以感受到一種統一的處理手法,即人物的眼神直視觀眾,並面朝觀眾。這種可視的形象是為了喚起教徒對上帝的敬仰,聖像被作為溝通天國與人間的紐帶。
在反聖像崇拜運動勝利後,更加追求這種模式。聖經故事中的場面必須符合已經確立了的聖像畫規範,姿勢甚至色彩也必須具備所規定的含義。這導致了拜占庭繪畫的嚴格、固定、刻板的制式化。
●早期中世紀藝術.蠻族藝術和加洛林文藝復興藝術
公元5世紀,來自東方、北方的日爾曼人、汪達爾人、克爾特人等遊牧民族部落,大規模遷徙到羅馬帝國核心地區,最終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由於這些民族經濟文化遠落後於羅馬,故被稱為「野蠻人」或「蠻族」。他們的入侵摧毀了羅馬高度發展但已漸趨衰敗的奴隸制度,也最終確立了封建制度在歐洲的地位,在文化意識和藝術創造上為歐洲輸進了新血。
蠻族藝術脫胎於原始氏族文化,帶有濃厚的民間氣息、世俗痕跡和土著色彩。具有開闊自由的創造精神,在建築、繪畫、尤其是工藝藝術方面,都有著各自獨特的藝術形式。他們與外來遷徙者的藝術結合,衍化出許多新的樣式。在蠻族藝術的遺物中,主要是手工藝品,大多是以金屬鑄模、錯鍍金銀、鑲嵌玉石、髹繪彩畫等方式製成的日常用品。
到公元8世紀,當年的蠻族已成為橫行歐陸的封建領主,法蘭克國王查理曼歷經數十年戰爭,統一西歐大部分地區,建立起加洛林王朝。
他希望恢復昔日羅馬的繁盛,在文化上恢復羅馬的傳統。於是召集了學者收集整理古籍,讓藝術家仿照古典樣式進行創作,以宮廷為中心形成了復興古典文化的潮流,歷史上稱為「加洛林文藝復興」。但復興是短暫的,它僅限於宮廷藝術,而且只是對拜占庭藝術的臨摹和仿造,至今保存下來的作品也很少。
「加洛林文藝復興」的主要藝術成就表現在書籍插圖和建築方面。書籍插圖在風格上追求古代寫實手法。查理曼帝國時代最重要的建築工程是亞琛王宮。王宮的教堂運用了羅馬建築中的方形柱和拱門,在正西門的入口處有兩座高塔,這種形式後來成為羅馬式教堂的基礎。
●羅馬式藝術
「羅馬式」一詞是19世紀創造的詞彙,意為「像羅馬」。羅馬式藝術的最大影響力表現在建築上,羅馬式建築將巴西里卡式的木架結構改成石架屋頂,並用拱頂形式以減輕屋頂對牆面的壓力。外觀上窗戶狹小,前後配置塔樓,給人穩固、明確、不可動搖的印象。在義大利,羅馬式建築更保持著較強的傳統風格,著名的比薩大教堂建築群就是最典型的羅馬式建築。此外,法國的聖塞南教堂、英國的杜勒姆大教堂、德國的沃爾姆斯教堂都是這時羅馬式建築的代表。
與拜占庭藝術不同,羅馬式教堂的鑲嵌畫減少了,主要是壁畫和玻璃畫,人物多是正面律的,忽視人體比例與空間,注重色調和諧,色彩明淨及裝飾意味。無論是壁畫或是雕刻,人物造型都是小頭長軀,面無表情,形態死板,氣氛森嚴,在內容上與技法上千篇一律,缺乏創造性。
從公元5世紀起,大型雕刻作品逐漸消失,多出現一些用象牙、金屬等雕刻成的工藝品,建築上的一些小塊浮雕,也刻得很淺。隨著羅馬式建築藝術的興盛,作為內部重要裝飾的雕刻藝術應運而生,「最後審判」是此時頗受偏愛的主題之一。羅馬式雕刻既有對古典藝術的繼承,又受到外來藝術傳統的影響,具有強烈的形式感和表現性。它不像古典藝術那樣模仿自然,而是強調宗教情感和想像,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塑造出誇張變形、扭曲怪誕的形象。
第一編 世界上古藝術
第一章 史前藝術
當年輪印上歲月的痕跡,逝去的歷史也只能追憶。我們要尋求藝術的發展軌跡,就必須擺脫人類自身對物的審美或唯美之感受與執著,因為這種感受與執著其實更像是一種「類宗教」的神聖與感性說辭;排除後,我們的評判才有可能做到「客觀性」,並且強調藝術的功能與意義,而非是物原初所具備的自主性的「美」的力量。這是因為,真正藝術史的幕布升起是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而這時期的藝術品具有宗教或巫術的啟發意義,或者僅只是作為勞動工具,而非透露著藝術形態學中的審美態勢。
石器時代的藝...
目錄
出版序
第一編 世界上古藝術
第一章 史前藝術
第一節 石器時代藝術
第二節 歐洲藝術
第三節 亞洲藝術
第四節 非洲藝術
第五節 大洋洲藝術
第六節 美洲藝術
第二編 文明形成時期的藝術
第一章 早期文明時期的藝術
第一節 歐洲
第二節 亞洲
第三節 非洲
第二章 古典文明時期的藝術
第一節 歐洲
第二節 亞洲
第三節 美洲
第三編 中世紀與過渡時期的藝術
第一章 中世紀時期的藝術
第一節 歐洲
第二節 亞洲
第三節 美洲
第四節 非洲
第二章 15—16世紀的藝術
第一節 歐洲
第二節 亞洲
第三節 美洲
第四節 非洲
第四編 近現代藝術
第一章 17—18世紀的藝術
第一節 歐洲
第二節 亞洲
第二章 19世紀的藝術
第一節 歐洲
第二節 美洲
第三節 亞洲
第三章 20世紀的藝術
第一節 歐洲
第二節 美洲
第三節 亞洲
第四節 20世紀80年代後的主流藝術
出版序
第一編 世界上古藝術
第一章 史前藝術
第一節 石器時代藝術
第二節 歐洲藝術
第三節 亞洲藝術
第四節 非洲藝術
第五節 大洋洲藝術
第六節 美洲藝術
第二編 文明形成時期的藝術
第一章 早期文明時期的藝術
第一節 歐洲
第二節 亞洲
第三節 非洲
第二章 古典文明時期的藝術
第一節 歐洲
第二節 亞洲
第三節 美洲
第三編 中世紀與過渡時期的藝術
第一章 中世紀時期的藝術
第一節 歐洲
第二節 亞洲
第三節 美洲
第四節 非洲
第二章 15—16世紀的藝術
第一節...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