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充滿療癒、撼動人心的精采好書!
我們得向生命的不完美,深深致敬。不完美是一份禮物,它是我們的老師。不完美就像蚌殼裡的一粒沙一樣,它折磨我們、叫人受苦,但卻也讓生命長出一顆美麗的珍珠來。
在這本書裡,作者說了很多關於自己不完美的母親、不完美的自己的故事。讀者從這些故事裡可以看見自己,也願意開始說故事,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進而把自己的不完美給認回來。
故事的療癒在於讓我們得以重拾生命中每個碎片,然後把它們拚起來,使生命變得完整。這個歷程,就是自我接納,就是你與自己的不完美「和解」的過程。
一人故事,眾人故事。我們能夠在這些故事裡,看見自己,療癒自己,領悟人生。
作者簡介:
周志建
雅號「敘事王子」,天生的說故事人。
輔仁大學心理諮商博士。有二十年豐富的諮商實務經驗,敘事治療是他的專長也是最愛。擅長聆聽故事,重寫案主的生命故事。
他是最早將敘事治療大量運用在台灣臨床諮商實務的在地心理師,這十年來更致力於將敘事治療在台灣深根及普及化,每年舉辦的敘事專業工作坊及講座將近八十場次以上。
他是一個特立獨行、以人文關懷為宗旨的心理工作者,
他的一生,不走主流路線,堅持走自己的路,相信「只有生命可以抵達生命」,用極大的生命熱情,從事自己心愛的諮商與教育工作。
他也是一個要自由的人,不想被體制綑綁,所以從沒打算在大學裡任教,他選擇當一個「自由」的心理工作者,創辦「敘事私塾」致力推廣敘事與故事療癒的生命教育。
小檔案:
◎ 呂旭立基金會課程講師及心理諮商師
◎ 「敘事私塾」帶領人。「自由書寫」推廣人
◎ 「療癒光」心理工作室主持人
◎ 心理作家。《故事的療癒力量》一書作者
◎ 敘事治療專業訓練講師。敘事取向諮商督導
◎ 2013年7月為止,已經在台灣及大陸舉辦超過335場以上敘事諮商專業工作坊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林祺堂˙徐立仁˙連廷誥˙曹中瑋˙陳盈君˙陳美琴˙黃士鈞˙黃錦敦˙楊田林˙楊索˙鄧惠文˙賴佩霞˙謝文宜 感動推薦(按姓氏筆劃順序)
面對自己的不完美和生命中的缺憾,需要好大的勇氣;要認回且擁抱它們更是超級「難」。因為,那先要與害怕及痛苦遭逢,並義無反顧地轉身與自己的「黑影」相遇。但志建老師做到了!
這樣的實踐,其實必須帶著誠摯地「願意」,去真實地接觸內在自我以及高度尊重生命的態度。讓我想到,完形治療創始人波爾斯(Fritz Perls)曾說過一句看似弔詭但頗富哲理的話:「只有放棄改變之後,改變才可能發生。」我的諮商經驗告訴我:所謂「放棄改變」,就是一種全然接納自己或他人的精神。因為接納所有的一切,讓我們的情緒及生命能量得以自由流動,鬆動與改變於是開始。
志建老師以坦誠與真實說故事的方式,分享一個個自我療癒與療癒他人的美好歷程。他的敘事治療充滿著溫柔與力量!
――曹中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兼任副教授、諮商心理師)
人人都有故事,卻不見得會說故事,即使會說故事卻不一定能說得具有療癒性。志建不只是充分發揮他說故事的天份,而且還把故事說得具有療癒性。
療癒就從認識自己開始,以真誠一致與同理心面對生命故事,認回自己,進而愛自己。在志建娓娓道來的過程中,同時也促進讀者進入自己的生命故事,讓困頓的生命看見希望,並在生命的轉折處進行自我療癒,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詮釋經驗並擁抱自己的不完美,閱讀本書可說是一種集體的療癒,志建是一位具療癒性的人。
――陳美琴(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學系副教授)
歷史,英文叫做「history」――他的故事,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故事,就沒有歷史,沒有歷史,就沒有文化,也沒根底了。
人,也一樣,也是由無數個喜怒哀樂,辛酸血淚故事集合而成。
人,如果沒有故事,也就沒根了,就不會長大了。
閱讀志建的文章,心情是複雜多重的,故事精彩,文筆流暢,可以輕鬆閱讀。但是故事內容是深刻的、有血有淚的,所以無法一氣呵成,必須留白、喘息、沈澱、反思……。
也因為這是用生命寫成的故事,所以震撼性特高,啟發性也特好,影響力也就在其中了。
在志建的故事療癒中,讓大家可以安全、放心地述說自己的傷心往事,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述說自己的故事,把破碎的自己,逐漸整合起來,真誠的擁抱自己的不完美,這些故事,療癒了說故事的主人翁,也療癒了閱讀故事的讀者,包括我自己。
感謝志建的好故事,這是一本助己助人的功德好書。
――楊田林(專業人文企管講師)
在休息的今年裡能夠閱讀這本《擁抱不完美》,其實是很感動的。我把它當成是文本,一邊閱讀,一邊反思自己的生命故事,在緩慢閱讀的過程中,間斷地停下來問自己――我為何那麼害怕犯錯?為何當別人超越我的時候,那種「輸人一等」的恐慌是如此的真實?謝謝志建,你的故事如此真誠,如此動人!
――連廷誥(遠東科技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副教授)
治療者的狀態有時甚至比被治療者來得更耐人尋味,而所謂好的治療者必然是負傷療癒者。對我來說,志建是屬於「天生的治療者」,這樣的命格其實是咒詛亦是救贖。他透過反復敘說自己的家族故事及敘事實踐的理念改寫了自己的故事版本,也幫助無數人跳脫了「被詛咒者」的角色,讓自己及別人得到釋懷和祝福的可能性。
――徐立仁(精神科醫師)
「哇」與「喔」,是看這本書,不時發出的聲音。「哇」說的是敬佩,「志建真勇敢!」。「喔」說的是一份懂得,「真實真的需要好大的勇氣!」
――黃士鈞(哈克,潛意識諮商工作者)
看完這本書,很喜歡,不只是用「好看」就足以形容…。
內心的琴弦一直被作者及書中角色的生命故事撥動著,有好多好多的共鳴。
在一個個「原來....如此」的發現中,認回這就是我,也能看見我不只是我,而完整了想要成為自己的我。
――林祺堂(心靈魔法師)
名人推薦:林祺堂˙徐立仁˙連廷誥˙曹中瑋˙陳盈君˙陳美琴˙黃士鈞˙黃錦敦˙楊田林˙楊索˙鄧惠文˙賴佩霞˙謝文宜 感動推薦(按姓氏筆劃順序)
面對自己的不完美和生命中的缺憾,需要好大的勇氣;要認回且擁抱它們更是超級「難」。因為,那先要與害怕及痛苦遭逢,並義無反顧地轉身與自己的「黑影」相遇。但志建老師做到了!
這樣的實踐,其實必須帶著誠摯地「願意」,去真實地接觸內在自我以及高度尊重生命的態度。讓我想到,完形治療創始人波爾斯(Fritz Perls)曾說過一句看似弔詭但頗富哲理的話:「只有放棄改變之後,改變才可...
章節試閱
第三章
3-3 不要背叛你的孩子
當我們把冷靜自持和控制,看得比容許自己釋放熱情、耍寶搞笑、流露真心、表達真實的自己還重要時,就等於背叛了自己。
當我們一再背叛自己,我們也會背叛所愛的人。
──布芮尼.布朗
母親節過後,一位新個案小玉(化名)來找我諮商。
她會找到我是因為看到我部落格寫的文章〈認回不完美的母親〉(本書第二章)。她很有共鳴,同時也被裡面的故事給震撼到,因為她也有一個不完美的母親。
第一次晤談裡,她跟我說了許多故事,關於她從小被母親忽略、打罵、羞辱等精神虐待的故事。回顧傷心往事,讓她很傷心,邊說邊哭。
那次晤談結束,除了我的書外,我還介紹她看一本四月剛出版的新書《不完美的禮物》給她參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接納自己有一個不完美的母親,是療癒的第一步。
下週當小玉再度出現時,她一坐下來馬上就迫不及待想跟我分享閱讀的心得。
她告訴我,那天回去她就買書了。上個禮拜,兩本書讓她邊看邊哭,裡面很多故事都很觸動她。「尤其當我看到《不完美的禮物》作者講的最後一個故事時,我當場就放聲大哭了。」她說。
我很好奇是什麼故事觸動到她,便請她詳細說明。
「就是作者布朗寫說,有一天她帶著八歲的女兒逛百貨公司買鞋子,結果當時賣鞋子的專櫃正放了一首流行歌曲,她的女兒竟然當場跳起舞來(她女兒是一個肢體很自由的孩子)。就在那時,專櫃旁邊剛好有三個貴婦同時也帶著孩子來買鞋子,大家全盯著她女兒跳奇怪的機器舞。作者注意到旁邊人的表情,不是欣賞,反而是為她的女兒感到難為情。當時她也超尷尬的。
當貴婦旁邊的小女生正交頭接耳,可能在說些取笑她女兒的話時,她女兒頓時不知所措,身體僵住,突然停了下來,看著作者,眼神彷彿在問:『媽咪,我接下來怎麼辦?』
沒想到,作者看著女兒說:『妳可以把稻草人的動作加進去呀!』於是,女兒繼續開心地跳她的舞,從那一刻起,作者的視線就不曾離開女兒身上,她在一旁欣賞著女兒的即興表演。
作者說,她不想『背叛』她的女兒,她選擇站在女兒這邊。當我看到這裡時,就放聲大哭了。」
嗯,是有這個故事,我記起來了。
書上還寫著:在第一時間,看到別人對自己的女兒指指點點、議論紛紛時,作者布朗也超尷尬的,她說,要是在以前,她絕對會用力瞪女兒一眼,說:「拜託妳,別那麼誇張好嗎?」但她知道,如果她這麼做,等於是「背叛女兒、拯救自己」。她在書上說:「感謝上帝,當時我不是如此反應。」
因為布朗這幾年專注於「羞愧」議題研究,所以她深知羞愧會在什麼情況出現,打擊自己與他人。羞愧源自於「不完美」。我們的文化是要我們完美的,當我們無法符合這個標準、當我們不完美時,羞愧立即上身。
為了要完美,我們把自己「限制」在一個框框裡,冷靜、自我控制、怕出錯。作者在書上說:「當我們把冷靜自持和控制,看得比容許自己釋放熱情、耍寶搞笑、流露真心、表達真實的自己還重要時,就等於背叛了自己。當我們一再背叛自己,我們也會背叛所愛的人。」唉,說得真好。
回到小玉身上,我感謝她分享這個好故事給我,接著,我問她:「我可以知道為什麼這個故事那麼觸動妳,讓妳大哭嗎?」
小玉告訴我,從小到大,她很少經驗到父母是「站在她這一邊」、支持她的,甚至,她經驗到的,幾乎都是父母的「背叛」。
她舉例:小學有一次她跟同學在教室裡吵架,被老師看見了,老師把她叫到辦公室,二話不說就指責她,說她態度不好,不該那麼大聲,要她跟同學道歉。其實當時是同學先欺負她、偷拿她的鉛筆,老師的指責讓她覺得很委屈。回家後,她跟爸爸訴說心裡的委屈,沒想到爸爸卻說:「跟同學吵架、被老師罵這麼丟臉的事,妳還敢說!」當場,她感覺好像被重重甩了一個耳光。心,很痛。
「父親背叛了我,」她說:「父親的背叛遠比起被同學欺負、被老師冤枉的痛還要痛,還要叫人傷心。」
不只如此,母親也是。小玉又舉例。
國中時有一次在餐廳吃飯,那次聚餐是跟姑媽、姑丈、堂哥、堂姊一堆親戚朋友吃飯,大家開心地邊吃邊聊天,吃到一半,聊到孩子的功課,媽媽突然在眾人面前對著小玉說:「妳看堂哥、堂姊多厲害,他們都考上建中、北一女,哪像妳這麼笨又不用功,我看妳能考上景美女中就偷笑了。」
小玉說她當場恨不得有個地洞可以馬上鑽進去,當下她羞愧到臉紅,飯也吃不下了。這就是母親的背叛。
小玉繼續補充:「從小到大,不管我做什麼、說什麼都不對,母親很少肯定我。以前我最常經驗到的是:在餐桌上,我講話講到一半,媽媽就會從餐桌底下,狠狠地踢我一腳制止我,要我別說了。每次被踢,我都很受驚嚇,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我一直害怕犯錯、一直沒有安全感的原因了。」
呀,多麼痛的領悟啊。
很多父母可能都不知道:孩子的心很脆弱,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很容易碎的。所有的孩子都對父母有一個理想的期待(我們會過度美化父母),期待被呵護、被接納。於是,只要經驗到父母惡意、不友善的對待,孩子就立刻感到受傷、感覺被背叛。這是很真實的感受。而且,更要命的是,這個受傷的感覺,會一直「過不去」,停留在記憶裡,一輩子不散,除非你回頭,把當時羞愧的自己給解救出來。
說這些故事,是因為很多的父母可能會「無心」地傷了自己的孩子而不自知。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父母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在孩子眼裡,都會被放大解讀。孩子很敏感的,請小心你的語言,我常跟很多父母這麼說。
其實,我們都不完美。如果你有不小心傷過孩子,讓他們受傷、流淚、感覺被背叛,請二話不說地,立刻向他們道歉吧。一聲「對不起、請原諒我」,孩子身上的傷,馬上獲得撫平。
如果,你還是說不出口(愛面子),也沒關係,那麼,起碼在心裡默唸《零極限》這四句話吧:「我愛你、謝謝你、對不起、請原諒我。」
小小的道歉或補償,對孩子意義非凡,因為裡面是愛,愛就是療癒。
畢竟,孩子比面子還要重要,不是嗎?
3-4 超渡童年的傷痛
被背叛的撕裂與受傷的心靈,
需要一種超渡的歷程,才得以漸漸撫平傷痛,
這是一種「非頭腦」的靈性柔性療癒。
上一篇文章〈不要背叛你的孩子〉,一放在臉書與部落格裡,果然又被瘋狂轉載分享。這幾天回應如雪花一般,叫我十分訝異。為什麼大家對這個故事如此有共鳴?難道,我們都有曾被父母背叛過的經驗?是的,沒錯。
當晚,一位朋友寫信告訴我,看完這篇故事以後,她才更加明瞭:原來父母對她的傷害,不只是被忽略,而是自己被父母「背叛」了。有了這個明白,不知道為什麼,反而讓她鬆一口氣。
此外,還有人跟我分享更深的背叛故事,叫我看得心驚又心疼。
一位參加私塾的朋友說:從小她的身心就不斷遭受暴力的攻擊,讓她有一個灰色的童年(不,黑色的,後來她更正),那段不堪的歲月,叫她痛不欲生,甚至曾經想自殺。
她的故事是你在電視連續劇裡,才會看到的。從小,她有一個酗酒的父親,每次父親喝完酒,就開始發脾氣、亂罵人,甚至經常半夜把所有的孩子都叫起床,到客廳罰跪。如果不從,就是一頓毒打。到現在,她依然經常半夜作惡夢、驚醒,小時候的驚恐蔓延到身體每個細胞,讓她至今無法安穩度日。
父親沒工作,母親必須擔負起養家的重任,兼好幾份差,每天像陀螺一樣轉不停。母親經常不在家,她必須把時間與精力都耗在賺錢養家上,跟本就無暇照顧她與弟妹。因此,她不但得不到父母的照顧,反而被迫扮演弟妹的「父母」,去照顧弟妹。每次弟妹要是出了差錯,或家事沒做好,她不是被罵就是被打。雙重的家暴,讓她痛苦萬分。
這還不打緊,更慘的是:她被強暴了。
上高中那一年,有一天父親跟一位朋友在家喝酒喝到很晚,最後父親喝得爛醉如泥、不省人事,那個叔叔就趁機跑到房間非禮她,事後還警告她不能說。於是,那一年她的人生從灰色變黑色。她整個人突然「當機」,每天過得渾渾噩噩、完全失去動力。
那段期間她不但功課退步,做家事也經常出錯,一天到晚被母親痛罵。有一天,她受不了、情緒崩潰,對著母親大吼:「妳一天到晚不在家,我被欺負了妳都不知道!」然後,她放聲大哭,把自己被強暴的事說出來。
母親的反應呢?
好,這才是重點。母親不但沒有安慰她,還跟她說這種事絕對不能說出去,不然很丟臉。崩潰!這就是母親的背叛。
然後,當天晚上,她在房門外偷聽見母親跟父親說自己被強暴的事,結果,她竟然聽到父親說:「既然都這樣了,要不要就叫她不要唸書了,去酒店上班,賺的錢比較多。」世紀大崩潰!父親的背叛,就像一把利刃,深深刺進她的心。
絕望!在父母雙重的背叛下,她深受打擊。
我想要是一般人一定活不下去了(怪不得她一直想自殺),但她還是讓自己活下來了。真不容易啊!
還好父母親算有良知,沒有真的逼她去酒店上班。但她心裡十分清楚地知道:這個家,沒有人可以保護她,也沒有人是真心愛她的,不值得眷戀。她必須走。
於是,高中一畢業,她就以幫忙家裡賺錢為理由,一個人跑到台北工作,其實她心裡知道,真正的目的,是想逃離這個讓她傷心欲絕的家。
離家,一晃三十年過去,如今她事業有成,也已經成為別人的母親,但她從來沒有一天快樂過。那個傷,還很痛。
童年那段記憶,是她一輩子的傷痛。現在的她,想要為自己「挺身而出」,她說:父母背叛了她,但她不想背叛自己。
為了療癒自己,認回過去那個被家暴、被強暴的受傷小女孩,這幾年她開始尋求心理諮商。去年,逛到我的部落格看到我舉辦的「內在小孩」敘事靈性療癒工作坊訊息,她毫不考慮立刻報名參加,後來又加入私塾繼續說故事。她下定了決心,就是要把那個傷痕累累的內在小孩給拯救回來。
哇,我好佩服她的生命韌性與力量,我想要是一般人早放棄了,但是她始終都沒放棄過自己。有一次我問她:「妳知道嗎?我見過很多跟妳有同樣經驗的人,童年不是被家暴、就是被性侵,後來有些人會覺得自己的生命很沒價值,於是放棄自己的人生,不是跑去跟亂七八糟的男人鬼混,不然就是真的去賣淫,但是妳卻跑去做女工、踏踏實實地過生活、到現在自己開一間公司,妳是怎麼辦到的?」
被我這麼一問,她淚水直流。我知道,那是一種自我疼惜的眼淚。
不久後,她緩緩道:「我也不知道,我只是不斷地告訴自己,別人看不起我沒關係,但我不能看不起自己。」此話一出,我的眼眶也紅了。
這一年來,在私塾裡,她不斷地說故事,把自己不堪的童年通通給認回來。「妳真是他媽的勇敢!」我心裡真想這樣告訴她。還記得布朗博士在《不完美的禮物》書裡的那段話嗎?「揭露自己的故事,並且在過程中愛自己,會是我們所行之事中,最勇敢的一件事。」是的,沒錯。
這幾年帶工作坊或私塾,很多女性朋友都告訴我,生命中經歷過最大的不堪與背叛就是:在小時候曾經被長輩或陌生人性侵或性騷擾後,父母的反應不是否認(「妳不要亂講」),不然就是反過來斥責子女(「一定是妳自己不撿點,先去勾引男人」),就算是不否認、也不指責,很多父母為了愛面子,也會要女兒閉嘴,千萬別張揚出去。不管是以上哪一種情況,對當事人而言,都是一種背叛、都是深深的傷害。
這樣的創傷,需要被療癒、被超渡。在工作坊及私塾裡,透過各種敘事與靈性作為,我就是在「超渡」內在那個受傷的靈魂。
我通常會邀請人們說故事,讓故事以一種溫柔的方式被聆聽、被接納、被同理。在大家的故事裡,我們得到共鳴與支持:「原來我不是唯一有這種經驗的人。」這樣的共鳴,讓生命因此不再孤單,也不再視自己為一個大怪物。
接著,我們會寫信給父母或給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把過去沒有機會說出或來不及訴說、關於我們所遭受的傷痛委屈,通通寫出來,認了它。
寫完後,還要唸出來(朗讀),然後,再把信當場燒掉。這是一個充滿靈性療癒歷程。
很多人經驗了這個療癒歷程以後,那張臉,馬上變得柔和、身體馬上變得輕盈,過去在心裡緊緊抓住的東西,鬆了、也消融了。
寫出來、唸出來、說出來,讓我們內在積壓的負向能量獲得大大釋放。把信燒掉,透過火的「淨化」儀式,讓我們把負向能量清理乾淨,同時,那一刻也是我們與宇宙正向能量連結的時刻。
最後,再透過與內在神性大我(或指導靈)的連結,我指導大家寫一封信給自己的內在小孩,表達我們對它的愛與疼惜,於是,當下我們就擁抱了那個受傷的小孩,把它從黑暗的地窖裡拯救出來。
經歷了整個歷程,有些人可以一次就得到療癒,但有些人需要多次,畢竟,療癒沒有捷徑,療傷是需要「分期付款」的。我經常這麼說。
對待生命,我們需要有耐心。接納自己、自我療癒,是需要時間的,急不得。
在進行內在小孩的療癒工作時,我喜歡用「超渡」這兩個字來取代「治療」。「超渡」,是我們文化的語言,裡面有著濃濃的東方禪味。尤其「渡」這個字,請想像一下:河中一艘扁舟,從此端到彼端,緩慢、穩定、柔和又堅定地前進,過程中不躁進、不刻意、不批判,那就是一種對待生命的方式,同時也是故事療癒的歷程。
被背叛的撕裂、受傷的心靈,需要這種超渡的歷程,才得以漸漸撫平傷痛,這就是一種「非頭腦」的靈性柔性療癒。
3-5 被背叛的痛,不只如此
寬恕從來不是頭腦的東西。
寬恕是一種「內在」的發生,
當寬恕變成「應然」時,它反而變成另一隻壓迫你的怪獸。
前面分享了我們童年被父母背叛的經驗,竟然意外地引出許多朋友的不堪往事。我很驚訝:原來,我們都有一個受傷的童年。
回想這幾年,在我的個案中,女性朋友經驗到的背叛其實比男性多,仔細思索,或許,這跟傳統「重男輕女」的文化有關。就像上一篇的故事裡,當女兒被強暴了,父親不但不疼惜,竟然還要女兒乾脆去酒店上班算了,這種對生命的藐視與不尊重,絕對跟性別意識有關。
我的母親從小學二年級就被迫輟學去賣菜養家,她的哥哥卻可以一路唸到師專,她為家庭犧牲奉獻,但得到的資源卻是最少,那個年代對女性的物化與剝削,令人咋舌。
所有的孩子,其實都以父母為「天」。我們把父母完美化、理想化,父母是我們的重要他人。天,高高在上,理應提供遮蔽保護。天,理應是有求必應、給我們依靠的。但如果有一天,我們發現:天竟然靠不住、天是偏心的,那就是一種背叛,孩子的世界,於是「崩裂」。
你知道嗎?從小我們被教導要乖巧、順從,那是一種對父母的忠誠。小小的我會以為:當我們對父母忠誠了,也會得到相對的回報才是。但是,有一天,當我發現:原來自己不是父母的最愛或「唯一」,於是,心就受傷了。背叛的感覺就是這樣來的。
除了上一篇所講到的,女性最大的背叛是被強暴了,卻得不到父母的撫慰、甚至被忽略指責以外,其實孩子所經驗到的背叛與傷痛,不只如此。
一位朋友告訴我,小時候有一次媽媽帶她去市場買菜,當時菜市場人多,結果,一轉身,媽媽不見了,把她嚇得驚慌大哭,當時,她覺得被媽媽拋棄了。這就是一種背叛。她在心裡埋怨:媽媽妳怎麼沒有把我照顧好?
另一位案主告訴我,小時候有一次媽媽帶著她與弟弟去看電影,到了電影院,因為家貧,媽媽不想買票,但當時一個大人只能帶一位小朋友免費進去看電影,於是,媽媽就選擇帶弟弟進去,然後跟她說:「妳自己回家去吧。」母親的重男輕女,讓案主很受傷,她說後來她哭著跑回家,然後躺在床上,抱著棉被痛哭了一整晚。這是一個難忘的背叛。
另一位私塾伙伴跟大家說,小時候有一次她跟妹妹一起玩,她們搶著一個洋娃娃,搶到一半,她想:「我還是讓妹妹好了。」於是她突然鬆手,卻讓妹妹當場跌倒、頭撞到牆壁。剛好爸爸在一旁聽到妹妹哭了,二話不說地衝過去把她抱起來,往沙發裡一丟,她被撞得頭暈眼花、痛到大哭。
不久,媽媽從廚房跑出來,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爸爸很生氣地對媽媽說:「這孩子很壞心,欺負妹妹。」然後,媽媽並沒有過去安慰她、也沒有聽她解釋,什麼都沒說,直接轉頭進廚房。「當時媽媽沒有幫我說話,讓我很傷心,我感覺被背叛了。」她說。
另一種背叛是父親的外遇。
另一位朋友說,從小她跟父親感情最好,父親經常帶著她到處走動,找朋友、旅行,那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但好景不長,小學六年級那一年,父親有了外遇,他經常去找一位阿姨,從此就很少回家。
父親的外遇造成家庭的破碎,爸爸背叛了這個家。父親外遇這件事,也嚴重地破壞了父親在朋友心中「完美父親」的形象,這也是背叛。父親的背叛叫朋友很生氣、很憤怒,後來她決定不再理會父親。幾年後,有一天她突然接到父親意外過世的消息,讓她感到一陣錯愕,從此墜入深深的罪惡感中。
我本以為丈夫外遇,最感到傷心、覺得被背叛的應該是妻子,後來才發現,不只是老婆,甚至連孩子都會覺得爸爸背叛了她、背叛這個家。這個背叛,讓孩子感到傷心、憤怒、甚至不想原諒爸爸。但這個「不想原諒」,不但造成孩子跟父親之間關係的斷裂,也造成日後孩子心中深深的罪惡感。
當孩子經驗到被父母拋棄、背叛,日後會對心理造成嚴重的影響。孩子長大以後會很沒安全感,對關係的期待與依附也會比常人更多。因此,只要她一經驗到身邊的人忽視她、欺騙她,過往的背叛經驗一下子就會被重新撩起,於是便引爆巨大的情緒反應,我一位案主即是如此。
她的先生兩年前有外遇,雖然只是對對方有好感,還沒牽扯到性關係,而且先生很快就回到她身邊,還對她百般示好,但是沒有用的,她就是「過不去」。兩年來,一想到先生的背叛,她就陷入一種歇斯底里的瘋狂暴怒,三天兩頭對著先生發脾氣,用不堪的話辱罵先生、甚至拳打腳踢,把全家搞得烏煙瘴氣。有時,她也知道自己太過份了,但是,她就是無法克制自己的憤怒,於是心裡自責又挫折,來找我諮商。
想要消除憤怒,第一步就是誠實面對自己的憤怒。請你,承認自己被背叛、承認自己受傷、承認自己生氣、並好好去生氣。只有如實面對這些情緒,我們才有可能進一步探索:其實真正讓我們感到受傷的「源頭」是什麼?
有時候,外遇事件只是一個表徵而已,它不是源頭,源頭往往來自童年被拋棄、被背叛的經驗,那才是真正的「地雷」,才是源頭所在。而別人,只是剛好踩到你的地雷而已。
那怎麼辦呢?
「藉此機會去拆地雷呀!」我經常這麼說。
這是什麼意思?
「就是回到過去,認回過去受傷的自己,並療癒內在那個受傷的小孩。」這是我的經驗。危機就是轉機。
藉由新傷來覺知舊傷、療癒舊傷。在每一個發生、每一段經驗裡,都是讓我們重新看見自己、療癒自己的絕佳時機。只要你不逃避、勇敢面對,療癒就會發生。不然,你就會讓那個傷痛,在不同時機裡,反覆出現。
療癒的完成,是需要時間的,當然最後都得走到寬恕這一步。但寬恕真的很不容易。請你不要輕言寬恕,尤其當你還做不到時,請不要勉強,不然你會傷得更重。此話怎說?請繼續閱讀下一篇,便能明瞭。
第三章
3-3 不要背叛你的孩子
當我們把冷靜自持和控制,看得比容許自己釋放熱情、耍寶搞笑、流露真心、表達真實的自己還重要時,就等於背叛了自己。
當我們一再背叛自己,我們也會背叛所愛的人。
──布芮尼.布朗
母親節過後,一位新個案小玉(化名)來找我諮商。
她會找到我是因為看到我部落格寫的文章〈認回不完美的母親〉(本書第二章)。她很有共鳴,同時也被裡面的故事給震撼到,因為她也有一個不完美的母親。
第一次晤談裡,她跟我說了許多故事,關於她從小被母親忽略、打罵、羞辱等精神虐待的故事。回顧傷心往事,讓她很...
推薦序
〔推薦序一〕
為自己哭泣,因為我值得 謝文宜
當志建邀請我寫序的時候,他一直說知道我很忙碌,所以不勉強,即使是一小段話,或只是掛名推薦都可以!
和志建之間的情誼很特別,我們不算是經常聯繫的朋友,但是卻有一種心的連結,或許是我們在彼此身上,都認出了某種共通性,有種相知相惜的感覺。但我不是因為這樣才答應寫序,這段時間真的相當忙碌,不過當我讀了部分的書稿後, 我跟志建說:我想寫,因為我很有感覺!
就在截稿的前一天,我終於看完整本書,有許多的感動與聯想,接著,療癒自然而然就產生了!我坐在床上大哭了一場,扎扎實實地哭著,像個孩子。
上個星期去幫一位好友的學生當論文口試委員,結束後一起吃便當時談到她的女兒深深被自傳劇這樣的療癒方式所吸引,我笑著說自己也想過要演一次自傳劇, 還想過其中最重要的那句台詞會是什麼,她很好奇地想知道,我回答:「夠了!真是夠了!」然後我們兩個都大笑了起來。在看完志建的書,忽然想到這件事,一陣酸楚打從心底湧現,我看到了當年那個好乖巧好努力要符合大人期待的小女孩!
由於小時候爸爸媽媽好不容易得到去美國公費留學的機會,小女孩被留在很愛她的外公外婆家,身邊還有對她呵護備至的姨丈姨媽,以及陪她玩耍的六位表兄弟。爸媽覺得這是最好的安排了,的確也是。我不清楚小女孩那時候的感覺是什麼,但是在她的心裡卻出現了一個念頭:「我一定要很乖很聽話,才不會一個人被留下來!」所以她總是想當最聽話最乖巧最讓人喜愛的那個,她以為這才能換得永恆不變的愛。
但隨著年齡漸長,這件事變得越來越困難,因為不論她怎麼努力,就是無法完全達到別人的期望,尤其在親密關係中,她渴望成為對方心目中最完美的那個伴侶。有時她乾脆選擇離開,為了自己的不夠完美,為此,她吃了不少苦,過程中也傷了別人。多年來,這個小女孩是我內在很重要的一個部分,經常覺得自己還需要更努力,還做得不夠多不夠好,自我攻擊與自我懷疑像是兩個如影隨形的黑影,就像志建在書中分享的那個黑影的故事,他們都是我!其實沒有人強迫我要如何,但我有時卻好強迫自己,只為了不想讓人失望,在志建的書裡,我再次看見我對自己有多殘忍!
一路走來,為了成為別人心目中那「完美」的自己,我失去了界限,我失去了原本的夢想,最後,也失去了自己!我努力地忙碌著,因為害怕停下來的時候, 忽然會想「真正的我究竟希望的是什麼呢?」,然後伴隨我的會是一長串的沉默。今天早上,看完志建的新書,我認回也接受這樣的自己,我靜靜地陪伴著自己, 心疼著自己,也為這樣的自己,好好地流淚了!
記得有一次上知見心理學Lency的工作坊,她要我們停下來花點時間為自己辛苦的身體哭泣,我好感恩那次的經驗,今天我再一次為自己哭泣,因為我值得!夠了,就是夠了!已經五十歲的自己,可以好好為自己活了!
謝謝志建充滿療癒力量的書寫,在這本書中,志建很勇敢地做了許多自我內在的分享,沒有什麼偉大的理論或分析,就是平平實實地說故事,但每個故事都可以深深觸動人心,引起迴響,我也從中獲得許多新的力量。相信會有很多人,將會從閱讀這本書而展開自己的療癒之旅!我們一起加油!
本文作者為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
〔推薦序二〕
把傷轉化為愛的秘密,置身在此書中 黃錦敦
收到書稿隔天,我打開書讀到一半,就闔起了書本,緩緩的吐了一口氣,在書稿的頁面上寫著「真他媽的一個真實又勇敢的志建」,寫畢,內在仍震盪久久。
這樣的志建,我並不陌生,只是不知道,這次他會在讀者面前,把自己攤開得這麼透徹。在書中一篇篇的故事裡,志建直說自己的不完美、自己的傷,那像是一道道的疤,每道口子打開,看去都有痛和掙扎的痕跡,我讀着讀着,心都疼了起來。但令人激動的是,這樣的故事,即便在隱密的治療室裡要說出口,常常一字一句都是眼淚,一言一語都得耗力,但在書裡志建卻挺起身子,一個故事挨著一個故事往裡說,這種勇氣,氣魄十足。這是志建內藴的力量,這也是這本書裡所傳遞出的力量:傷和掙扎,皆尊貴如寶石。
閩南話有句俚語說:「小孩子,有耳無嘴」,這句話的意思是小孩子只要聽話就好,不用多嘴,這是台灣主流文化裡典型的「禁口令」。在這本書裡志建用了許多故事,說關於不完美,說從父母那裡來的傷,要在華人的社會裡說這樣的故事,是多麼困難啊!因為這些事,全都要「禁口」的。在心理治療的實務經驗裡,我看見一種傷最痛,就是那種說不出口的傷。這樣的傷,經常因為主流文化下了「禁口令」,所以人只能扭曲自己、硬是嚥下去。就如同書中《超渡童年的傷痛》一文裡,故事的主角年幼時被父親友人性侵,母親知情後第一個反應就是「不能說出去」。有多少人得像這故事裡的主角一樣,傷要在心裡放了許多年,才能在因緣際會裡被認回。甚至,有人終其一生,這樣的經驗都無處可說。
這本書裡,說透了這種原本被「禁口」的傷。我想志建在書中說這些故事,早已不是為自己說,而是為了幫許多人內在那個「無法發聲的受傷小孩」而說的。志建透過自己生命裡的苦,轉化為愛,將這些無法言說的故事一一曝光。所以,如果你心中也有被「禁口」的故事無法敘說,這會是本非常適合你的書。你無法說,就讓志建說給你聽,讓他的聲音來照顧你內在的孩子,共振深藏在你內心的情感與傷痛,讓你得以重新看見自己。當然,如果你是一位生命的陪伴者,那這本書更值得你擁攬閱讀,因為把傷轉化為愛的秘密,置身於此。
這本書,雖開宗明義要說人生的不完美,說生命裡的傷。但整本書閱讀下來,你會發現「不完美」和「傷」其實都不是重點,她們就像是李安《少年PI的奇幻旅程》裡的老虎一樣,是造就我們不凡人生的必要。就如志建在書裡說的「我們在這樣的生命中很受苦,卻也因此長出了力量,這就是生命力。」、「原來人生走這一遭….我們唯一想要擁有的,只有愛;而唯一要學習的,也是愛」。從「不完美」到「生命力」,從「傷」到「學習愛」,在這本書裡,志建以靈性的視野,敘事的通道,重新定義了生命裡的不完「美」。
這幾年,我看見志建在困境裡書寫,在愉悅裡也書寫,書寫已經成為他接觸自己最順暢的管道。所以,志建不是為了出版而書寫,他是為了生命而書寫,這樣的書寫,純粹又有勁道。心裡真正高興,能見證了這本書的出版,對於想活出真實人生的朋友,這是很大的福氣。
本文作者為敘事取向訓練講師、督導、心理師
〔摘文〕前言 故事,創造一種集體的療癒
去年秋天因為出了一本書《故事的療癒力量》,因而改變了我的生活。
本以為,我只是單純地說故事,單純地分享自己這十幾年的敘事經驗,說完,故事就該結束了,不是嗎?
喔,沒那麼簡單。
我十分訝異,因為我的書、我的故事,竟然創造了許多陌生朋友跟我的生命連結,當然,他們每個人都是「受苦、但不放棄的靈魂」。
半年來,幾乎每天我都會收到來自台灣、大陸讀者的來信(甚至還有香港、馬來西亞),信中,他們勇敢地跟我分享看我書的感動、從我的故事裡如何看見自己,很多人都說他們是邊看邊哭的,甚至,有人乾脆給我寫長長的信,跟我分享他們掙扎的生命故事。
收到這樣的信,感動萬分。讀著這些故事,與每個受苦的靈魂相逢,經常叫我紅著眼眶,深深呼吸著;然後想著:我何德何能,竟然可以讓這些朋友如此信任我,願意將生命「託付」在我手中。別忘了,「故事就是生命」。
對待故事,我始終是禮敬的。
很感動有人願意掏心掏肺跟我分享生命故事,剛開始,我認真地閱讀、也認真地回應,但這卻花費我不少時間與精力。直到有一天,我發現,這樣不行,我太滿了,我裝不下去了,我意識到:我還要生活、還要工作。因此,後期的讀者來信,我只能盡量做簡單回應,感謝他們的信任與分享。這點,真的要請讀者們體諒包容。對,我承認:我無法滿足每一個人,我是不完美的。這點,我得學習「全然接受」。
但在眾多來信中,有一種故事很激勵我。
有人告訴我,我的故事激勵了他/她,也改變了他們。對,很多人因為這本書於是做了新的決定:有人決定離職、有人決定結束一段關係、有人決定去旅行、有人決定考心諮所、想當心理師、有人決定好好的活下去……。
「你的決定,決定了你的人生。」這些人因為這些決定,從此人生有了改變,走向一條新的道路。在敘事裡,這叫:「重寫生命故事」。
這些故事,大大地激勵了我。
我的書及故事能造成如此的影響力,我始料未及。後來我跟朋友說:我知道故事很有力量,但我不知道故事的力量竟然「如此大」。
其中有兩個故事,最叫我感動,我一定要分享。
今年一月,我在北京有一場大型演講。演講完畢,聽眾排著長長的隊伍準備給我簽書。簽到一半,一位中年婦女走到我的面前,眼神專注地看著我,然後紅了眼眶。當時,我嚇一跳。突然,她緩緩地說:「周老師,感謝你的書,它救了我一命。」
我愣在那裡。表情驚訝,不知該如何回應。
然後,她接著說:「去年秋天,我得了抑鬱症(就是憂鬱症),一直想自殺,連我的諮詢師也束手無策,有一天她跟我說:『就算妳要死,也先把這本書看完再說吧。』她把你的書丟給我、要我看。我花了三天看完,邊看邊哭,然後跑去跟我的諮詢師說:『我會好好活下去的。』」說完,她淚雨如注。我依然無言,紅著眼眶。
另一個故事,是在台灣。
有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一個陌生男子打電話給我,他二話不說劈頭就罵我,批評我寫這樣的書會害人,還問我在哪一間大學任教,要去學校告我的狀(聽到這裡,我很清楚知道:這人不是我的讀者,他根本沒看過我的書。書上寫得很清楚,我是自由工作者啊,他竟然不知道)。
被罵得莫名其妙,我心裡很不舒服。直到晚上,真相大白。
晚上我又接到另一位陌生女子電話。她說:「周老師,很抱歉,我先生下午打電話騷擾你,對你很不禮貌,真的很對不起。」
我問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她說,她先生會酗酒,長期對她精神虐待、用粗話罵她、甚至打她,但她覺得「家醜不可外揚」,一直隱忍著,不敢說、也不敢離婚,抗憂鬱的藥持續吃了好幾年。
「有一天我去醫院回診,我的精神科醫生看不下去,他推薦我看你的書,我買回來兩天就看完了。然後,我每天就抱著這本書反覆看,吃飯看、睡覺也看。邊看邊哭。」
「昨天,我先生又喝醉酒、罵我,甚至想動粗,但這次我瞪著他、跟他說:『你敢再動我一根汗毛試試看,我一定告你、跟你離婚!』」(聽到這裡,我的眼淚就飆出來了)
這位女士瞬間變成一個「巨人」。她好有力量。
那晚,她沒有被打。第一次,她為自己「挺身而出」。
我終於明白那通男子的電話是怎麼一回事了。
是的,是我「害」他不能繼續虐待他老婆。他的老婆竟敢「頂嘴」、想告他,是我害他不能繼續使用暴力控制他老婆的。
我很高興,我「害」了他。
最後,那位女士向我表達深深感謝:「我真的受夠了,我要開始學會愛自己,謝謝你的書帶給我力量。」
這些故事,帶給我極大的震撼與啟示。
真要感謝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可以跟這麼多受苦的靈魂深深連結,當中,叫我再次充分感受到:故事的神奇療癒力量。
於是,我在想:如果我只是單純、老老實實地說故事,這樣就可以在無形中幫到一些人,那我為什麼不做呢?這便是我今年願意繼續寫第二本書的動機。
是的,這本書可以當作是上一本《故事的療癒力量》的延續。我繼續說著我的生命故事,以及我做敘事諮商工作的故事。如蘇格拉底所說:「沒有經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在還沒有給出故事之前,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的誰」。故事給出一種明白,一種看見。
尤其在這本書裡,我說了更多關於自己不完美的生命故事。
是的,我有一個不完美的人生、不完美的家庭,我本身也是一個不完美的人。這些,通通要認回來。「我不用完美,但我要完整」,這句話在我的第一本書裡出現過,叫許多讀者受益。
說著自己不完美的故事,除了認回自己,讓自己更完整,當中,我也看見自己的勇氣與力量。如同《不完美的禮物》的作者布芮尼.布朗所言:「揭露自己的故事,並且在過程中愛自己,會是我們所行之事中,最勇敢的一件事。」
是的,說故事是一件「愛自己」的事,因為它也是一種自我療癒。更神奇的是:說故事不只療癒自己,無形中,也療癒了他人。這幾年,我的敘事工作坊、私塾,就是在經驗這件事,我們在彼此的故事裡,看見彼此、也療癒彼此。故事,創造出一種集體療癒的效果與行動。
許多讀者來信告訴我,因為我的書、我的故事,叫他們的生命,有了新的看見與改變,透過這些讀者的迴響,我才知道:原來,在故事中,我們是一體的(We are the one)。
一人故事,眾人故事。在故事中,讓我們得以擁抱不完美、擁抱生命,並發現:這是人性的共通處。如同厄尼斯特.科茲所說:「不完美是我們與別人最大的共同處。」說得真好。讓我們能夠彼此靠近的,其實都是因為我們的「不完美」,而絕不是我們的優點、長處。
說故事,得從生命的斷裂處開始。這個「斷裂處」,就是讓我們傷痛的不完美處。在生命的裂縫裡,藏著上帝的恩典,我們得去尋找;透過說故事,讓我們看見生命的恩典。
說故事,讓我看見自己、認識自己,也更擁抱真實卻不完美的自己。在故事中,讓我們踏踏實實地跟自己的「在」一起。(這就是「我說,故我在」)
在這本書裡,我說了很多關於自己不完美母親、不完美的自己的故事。唉,對於要如此「厚顏無恥」地暴露自己不完美,我不是沒掙扎過,當然有,心裡還是會掙扎的,相信我。只是,我依然相信,這件事是值得我去做的,故事的療癒,得從我以身作則開始。如果讀者從我的故事裡,也可以把自己的不完美給認回來,那就值得了。
最後,感謝心靈工坊願意繼續支持我說故事、出版這本書;更感謝我的個案、參加我私塾工作坊的學員,沒有你們,就沒有敘事實踐,也就沒有這些故事。這本書有些故事,如果是出自他們身上的,都有經過「化名」與大量修飾處理,目的在尊重其個人隱私。如果還有其他不完善之處,敬請不吝指教,當然更歡迎讀者與我分享您的閱讀心得。
因為故事,叫我們同在。
因為故事,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溫度與力量。
因為故事,叫我們活著、不再孤單。
因為故事,讓我們擁抱不完美,並活出真實的自我。
切記,我們都不完美,但我們都足夠好了。故事的療癒力量,就是這樣來的。
〔推薦序一〕
為自己哭泣,因為我值得 謝文宜
當志建邀請我寫序的時候,他一直說知道我很忙碌,所以不勉強,即使是一小段話,或只是掛名推薦都可以!
和志建之間的情誼很特別,我們不算是經常聯繫的朋友,但是卻有一種心的連結,或許是我們在彼此身上,都認出了某種共通性,有種相知相惜的感覺。但我不是因為這樣才答應寫序,這段時間真的相當忙碌,不過當我讀了部分的書稿後, 我跟志建說:我想寫,因為我很有感覺!
就在截稿的前一天,我終於看完整本書,有許多的感動與聯想,接著,療癒自然而然就...
目錄
推薦序一 為自己哭泣,因為我值得 謝文宜
推薦序二 把傷轉化為愛的秘密,置身在此書中 黃錦敦
推薦序三 擁抱真實的自己 陳盈君
推薦序四 缺口,讓故事填補 賴佩霞
前 言 故事,創造一種集體的療癒
第 一 章 認回每一個不完美的自己(自我敘說療癒篇)
1. 認回孤單
2. 夢的領悟,黑影的隱喻
3. 在每個發生哩,看見自己
4. 跟自己的不完美和解
5. 謙卑的修練
6. 看見自己想當好人的背後
7. 認回自己的獨特性
8. 認回我的孤獨與愛自由
第 二 章 認回不完美的母親(故事療癒篇)
1. 是的,我有一個不完美的母親
2. 認回不完美的母親
3. 讓內心那個理想的母親死掉
4. 新母親的誕生
5. 受苦的女人(母親的故事)
6. 因為慈悲,所以懂得
第 三 章 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靈性療癒篇)
1. 懺悔的力量
2. 內在小孩的靈性療癒
3. 不要背叛你的孩子
4. 超渡童年的傷痛
5. 被背叛的痛,不只如此
6. 原諒自己不能原諒
7. 認回被背叛的感覺
8. 承認自己不喜歡母親
9. 你什麼時候開花,都可以
10. 不要阻止你的孩子長大
第 四 章 在不完美中看見生命的美好(敘事實踐篇)
1. 陪孩子走路回家
2. 故事創造故事
3. 勇敢的巨人
4. 重新擁抱內在那個小孩
5. 打蟑螂記
6. 這樣的寂寞,有誰懂
7. 所有外在發生,都在內在
8. 尊重自己的感覺
9. 早知道是作夢,就早點醒來
10. 偏見無所不在
11. 不用改變,於是改變
後 記 故事最終回:擁抱不完美,與自己和解的時刻
迴 響 滿滿的感動,滿滿的愛——來自《故事的療癒力量》讀者的熱烈迴響
延伸閱讀
推薦序一 為自己哭泣,因為我值得 謝文宜
推薦序二 把傷轉化為愛的秘密,置身在此書中 黃錦敦
推薦序三 擁抱真實的自己 陳盈君
推薦序四 缺口,讓故事填補 賴佩霞
前 言 故事,創造一種集體的療癒
第 一 章 認回每一個不完美的自己(自我敘說療癒篇)
1. 認回孤單
2. 夢的領悟,黑影的隱喻
3. 在每個發生哩,看見自己
4. 跟自己的不完美和解
5. 謙卑的修練
6. 看見自己想當好人的背後
7. 認回自己的獨特性
8. 認回我的孤獨與愛自...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