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關於民俗文化、日常生活、市井百態的百科全書,
詳解日常生活中五百多種名物的最初來源和歷史演變。
本書詳細考證了穀蔬瓜果在史籍文獻中的種植歷史,以及與它們相關的各類民間掌故,其中不乏奇聞異事,讓人不禁感歎小小的穀物瓜果蔬菜竟有如此妙趣橫生的故事。
叢書介紹
「事物掌故叢談」是中國民俗和文學史專家楊蔭深先生代表作。全套書按「歲時令節」、「神仙鬼怪」、「衣冠服飾」、「飲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雜物」、「遊戲娛樂」、「穀蔬瓜果」、「花草竹木」分為九個大類。探究日常生活中五百多種事物的最初來源和歷史演變,囊括古今中外眾多的典故常識,基本涵蓋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追本溯源是「事物掌故叢談」的最大特色,日常生活中那些人們熟知的事物起源於何時,又經過怎樣的變化成為現今的形態。作者引經據典、信手拈來,這種追溯是以考證典籍的記載為基礎撰寫而成的。自稱有「歷史癖」的楊蔭深先生遍覽群書,通過精心梳理、嚴謹考證,將各類事物與掌故一一對應,令人豁然開朗、耳目一新。全套書雜以趣聞傳說、軼事傳奇,內容豐富充實、妙趣橫生,是關於民俗文化、日常生活、市井百態的百科全書。
叢書特色
還原日常事物原始本真。基本涵蓋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囊括了古今中外眾多典故常識。
史料價值彌足珍貴。作者引經據典,精心梳理,嚴謹考證。
全套書雜以趣聞傳說、軼事傳奇,內容豐富充實、妙趣橫生。
特邀當代名家治印、配畫,增加閱讀樂趣。
作者簡介:
楊蔭深(1908—1989)
原名楊德恩,字澤夫,浙江鄞縣人(今寧波市鄞州區)。中國古典文學史家、民俗學家。上海市第二至第六屆政協委員。曾任中國俗文學會顧問、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顧問,上海辭書學會理事。歷任商務印書館、上海辭書出版社編審,《辭海》編委等職。主要著作有《先秦文學大綱》、《中國文學史大綱》、《中國學術家列傳》、《五代文學》、《隋唐五代文學編年長編》、《中國古代遊藝研究》、《古今小說來源考》、《中國民間文學概說》、《中國俗文學概論》等。
章節試閱
一、稻麥
稻為五穀之一。說起穀,古來就有三穀、五穀、六穀、九穀、百穀諸稱,如《格致總論》云:
穀,種之美者也。其為種也不一,考之前載,有言三穀者,粱稻菽是也;有言五穀者,麻黍稷麥菽是也;有言六穀者,稻黍稷粱麥苽是也;有言九穀者,稷秫黍稻麻大小豆大小麥是也;有言百穀者,又包舉三穀各二十種者為六十,蔬果之實助穀各二十是也。
按:鄭玄註《周禮》謂三穀黍、稷、稻,五穀黍、稷、菽、麥、稻,與上述有異;又有四穀黍、稷、稻、麥。晉崔豹《古今注》又謂九穀黍、稷、稻、粱、三豆、二麥,亦與上述不同。蓋此種總稱,大抵為後人隨意掇合,原無定例可言。惟五穀中無稻,則實不可通,故當以鄭說為是。
稻字從禾從舀,舀象人在臼上治稻之義。種類殊多,但大別之則為粳糯兩種。再由此兩種分歧而出,據古籍所載約近百種,如明徐光啟《農政全書》云:
黃省曾《理生玉鏡》曰:稻之粒其白如霜,其性如水。《說文》謂之「稌」,沛國謂之「粳」。以黏者謂之「糯」,亦謂之「秫」;以不黏者謂之「秔」,亦謂之「粳」。故氾勝之云:「三月而種秔,四月而種秫。」然皆謂之稻也。《魯論》之「食夫稻」,粳也。《月令》之秫稻,糯也。糯無芒,粳有芒。粳之小者謂之「秈」,秈之熟也早,故曰「早稻」;粳之熟也晚,故曰「晚稻」。京口大稻謂之粳,小稻謂之秈。其粒細長而白,味甘而香,九月而熟,是謂稻之上品,曰「箭子」。其粒大而芒紅皮赤,五月而種,九月而熟,謂之「紅蓮」。其粒尖色紅而性硬,四月而種七月而熟,曰「金城稻」,是惟高仰之所種,松江謂之「赤米」,乃穀之下品。其粒長而色斑,五月而種九月而熟,松江謂之「勝紅蓮」。性硬而皮莖俱白,謂之「種稻」。其粒大色白,稈軟而有芒,謂之「雪裡揀」。其粒白無芒而稈矮,五月而種九月而熟,謂之「師姑秔」,《湖州錄》云:「言其無芒也。」四明謂之「矮白」。其粒赤而稃芒白,五月初而種八月而熟,謂之「早白稻」,松江謂之「小白」,四明謂之「細白」。九月而熟謂之「晚白」,又謂「蘆花白」,松江謂之「大白」。其三月而種六月而熟,謂之「麥爭場」。其再蒔而晚熟者,謂之「烏口稻」。在松江色黑而能水與寒,又謂之「冷水結」,是謂稻之下品。其粒白而大,四月而種八月而熟,謂之「中秋稻」。在松江八月望而熟者,謂之「早中秋」,又謂之「閃西風」。其粒白而穀紫,五月而種九月而熟,謂之「紫芒稻」。其秀最易謂之「下馬看」,又謂之「三朝齊」,《湖州錄》云:「言其齊熟也。」其在松江粒小而性柔,有紅芒白芒之等,七月而熟曰「香秔」。其粒小色斑,以三五十粒入他米數升炊之,芬芳馨美者,謂之「香子」,又謂之「香」。其粒長而釀酒倍多者,謂之「金釵糯」。其色白而性軟,五月而種十月而熟,曰「羊脂糯」。其芒長而穀多白斑,五月而種九月而熟,謂之「胭脂糯」,太平謂之「朱砂糯」。其白斑五月而種十月而熟,謂之「虎皮糯」,太平又云「厚稃紅」。黑斑而芒,其粒最長,白稃而有芒,四月而種七月而熟,謂之「趕陳糯」,太平謂之「趕不著」,亦謂之「秈糯」。其粒大而色白,四月而種九月而熟,謂之「矮糯」。其稃黃而米赤,已熟而稈微青,佈宜良田,四月而種九月而熟,謂之「青稈糯」。其粒大而色白芒長,而熟最早,其色易變,而釀酒最佳,謂之「蘆黃糯」,湖州謂之「泥裡變」,言其不待日之曬也。其粒圓白而稃黃,大暑可刈,其色難變,不宜於釀酒,謂之「秋風糯」,可以代粳而輸租,又謂之「瞞官糯」,松江謂之「冷粒糯」。其不耐風水,四月而種八月而熟,謂之「小娘糯」,譬閨女然也。其在湖州色烏而香者,謂之「烏香糯」。其稈挺不仆者,謂之「鐵梗糯」。芒如馬鬃而色赤者,謂之「赤馬鬃糯」。其粒小而色白,四月而種六月而熟,謂之「六十日稻」,又遲者謂之「八十日稻」,又遲者謂之「百日赤」。而毗陵小稻之種,亦有「六十日秈」「八十日秈」「百日秈」之品,而皆自占城來,實賴水旱而成實,作飯則差硬。宋氏使占城珍寶易之,以給於民者。在太平六十日秈謂之「拖犁歸」。有赤紅秈,有百日秈,俱白稃而無芒,或七月或八月而熟,其味白淡而紅甘。在閩無芒而粒細,有六十日可獲者,有百日可獲者,皆曰「占城稻」。其已刈而根復發苗再實者,謂之「再熟稻」,亦謂之「再撩」。其在湖州,一穗而三百餘粒者,謂之「三穗子」。
按:其中占城稻據宋羅願《爾雅翼》云:
今江浙間有稻粒稍細,耐水旱而成實早,作飯差硬,土人謂之「占城稻」,云始自占城國有此種。昔真宗聞其耐旱,遣以珍寶求其種,始植於後苑,後在處播之。按:《國朝會要》,大中祥符五年遣使福建取占城禾,分給江淮兩浙漕,並出種法,令擇民田之高者分給種之;則在前矣。
是始於占城國。占城在今越南,今又稱之為「洋秈」。惟如《農政全書》所說:
賈氏《齊民要術》著旱稻法頗詳,則中土舊有之,乃遠取諸占城者何也?賈故高陽太守,豈幽燕之地自昔有之,爾時南北隔絕,無從得邪?抑北魏時有之,後絕其種邪?今北土種者甚多,畿內種推平峪,山東推沂州,不啻新城粳稻矣。
則中國古時似也有此種的。惟江浙之間,實為真宗所移植,當無疑義。其實稻種之多,據現在農業家研究,至少在一千餘種,那真是洋洋大觀,非我們所能勝述了。
至於稻的原產地究在何方,這是各有各的說法,如近人原頌周《中國作物論》云:
稻英名芮斯(Rice),與梵語芮衣(Vrihi)相近,疑歐洲之稻始由印度傳入。惟稻之原產地究竟出於印度與否,尚未可知。有謂中國神農時已植稻者,然神農建都河洛,氣候嚴寒,不宜於稻耕種,稻似非始自神農;惟徵諸《史記.夏本紀》:「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是稻為夏以前所有,確無疑義。抑又聞之,暹羅英名為Siam,音近粘秈,而不黏之稻曰粘曰秈,想是Siam音之轉,則謂粘稻發源暹羅,亦屬可信。因思《說文》言「沛國謂稻曰穤」,疑吾國初植之稻為糯種,粘稻乃其後起歟?
此種推測,或較可信,蓋稻實為溫熱帶植物,不適於北方寒冷之地種植,今日如此,古時當亦不能例外的。
麥亦為五穀之一,而其重要與稻相等,蓋我國人南方大多食稻米,而北方則多食麥粉。
麥字從來從夂,來象其實,夂象其根。今多簡作從夾從夕,實非。又古稱小麥為來,如《詩.思文》「貽我來牟」,此來即小麥,牟為大麥,今字又加麥旁而作麳麰。其實古人之意,以麥為天所賜來,故稱為來,《說文》所謂「麥天所來也」。後世遂又借作來往的來了。
麥有小麥與大麥兩種,此外尚有雀麥,蕎麥,如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云:
凡麥有數種,小麥曰「來」,麥之長者。大麥曰「牟」曰「穬」,雜麥曰「雀」曰「蕎」,皆以播種同時,花形相似,粉食同功,而得麥名也。四海之內,燕秦晉豫齊魯諸道,烝民粒食,小麥居半,而黍稷稻粱僅居半。西極川云,東至閩浙,吳楚腹焉,方長六千里中,種小麥者二十分而一,磨麵以為捻頭環餌饅首湯料之需,而甕飧不及焉。種餘麥者五十分而一,閭閻作苦以充朝膳,而貴介不與焉。「穬麥」獨產陝西,一名「青稞」,即大麥,隨土而變,而皮成青黑色者,秦人專以飼馬,饑荒人乃食之。「雀麥」細穗,穗中又分十數細子,間亦野生。「蕎麥」實非麥類,然以其為粉療飢,傳名為麥,則麥之而已。凡北方小麥歷四時之氣,自秋播種,明年初夏方收。南方者種與收期時日差短。江南麥花夜發,江北麥花晝發,亦一異也。大麥種獲期與小麥相同。蕎麥則秋半下種,不兩月而即收,其苗遇霜即殺,邀天降霜遲遲,則有收矣。
麥為我國原產,此殆無復疑義。蓋我國發源於黃河流域,為種麥最適宜之地。天賜之說,亦即由此而來,以其並非外方傳入,隨人種而俱來,故無以稱之,稱之為「來」。
麥為古時主要糧食之一,所以如董仲舒說漢武帝云:「《春秋》於他穀不書,至於麥禾不成則書之。以此見聖人於五穀最重麥與禾也。」(《漢書.食貨志》)可知當時重視的一斑。故如麥秀兩穗三穗,輒有獻瑞麥之舉,而史書為之記載,以為祥瑞之徵。其實這也是平常得很,正如雙生胎一樣,沒有甚麼特別可言的。
二、粱黍稷菰
粱今又稱為粟。粱之稱粱,解釋甚多,如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云:
粱者良也,穀之良者也;或云種出自梁州;或云粱米性涼,故得粱名:皆各執己見也。粱即粟也,考之《周禮》九穀六穀之名,有粱無粟,可知矣。自漢以後,始以大而毛長者為粱,細而毛短者為粟,今則通呼為粟,而粱之名反隱矣。今世俗稱粟中之大穗長芒粗粒而有紅毛白毛黃毛之品者,即粱也,黃白青赤亦隨色命名耳。
粱雖有黃白青赤之分,而要以黃粱為最上品,赤粱最下。如宋羅願《爾雅翼》云:
粱有三種:「青粱」殼穗有毛,粒青,米亦微青而細於黃白米也。夏月食之,極為清涼,但以味短色惡,不如黃白粱,故人少種之,亦早熟而收少,作餳清白勝餘米。「黃粱」穗大毛長,殼米俱粗於白粱而收子少,不耐水旱,食之香味,美於諸粱,人號為「竹根黃」。「白粱」穗亦大,毛多而長,殼粗扁長,不似粟圓,米亦白而大,其香美為黃粱之亞。古天子之飯所以有白粱黃粱者,明取黃白二種耳。
此僅言三種,至赤粱據元王禎《農書》云:「其禾莖葉似粟,粒差大,其穗帶毛芒,牛馬皆不食,與粟同時熟。」
粱在古時亦認為美食,常與稻並稱為「稻粱」,如《詩.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又《儀禮.公食大夫禮》:「宰夫膳稻於粱西。」膳為進,進稻於粱之西,是以稻粱並列了。又《禮記.曲禮》:「歲凶,大夫不食粱。」是粱可認為美食無疑,故歲凶連大夫也不能食了。據註謂:「大夫食黍稷,以粱為加,故凶年去之也。」即此可知大夫連平時也不常食粱的。
青粱據唐孟詵《食療本草》說,尚有辟穀的效力。他說:「青粱米可辟穀,以純苦酒浸三日,百蒸百曬藏之,遠行日一飧之,可度十日,若重飧之,雖八九十日不飢也。」這未免是神話,所以李時珍以為:「《靈寶五符經》中,白鮮米九蒸九暴,作辟穀糧,而此用青粱米,未見出處。」其實辟穀之說,只是道家惑眾說法而已,斷無有此理的。
黍稷古多並稱,但古或以為二物,或以為一類,如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云:
凡黍與稷同類。黍有黏有不黏,黏者為酒;稷有粳無黏。黍色赤白黃黑皆有,而或專以黑色為稷未是。至以稷米為先他穀熟,堪供祭祀,則當以早熟者為稷,則近之矣。
此雖云同類,但仍為二物,只是相似而已。又如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云:
稷與黍,一類二種也,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稷可作飯,黍可釀酒,猶稻之有粳與糯也。陳藏器獨指黑黍為稷,亦偏矣。稷黍之苗,似粟而低小,有毛結子,成枝而疏散,其粒如粟而光滑。三月下種,五六月可收,亦有七八月收者。其色有赤白黃黑數種,黑者禾稍高。今俗通呼為黍子,不復呼稷矣。
此則以黍稷為一類,其分黍稷,猶稻之分粳糯而已。
黍字從禾入水,許慎《說文》引孔子說「黍可以為酒」,故黍字作禾入水以會意;又因大暑而種,故字讀暑音。稷則從禾從畟,畟音即,諧聲;又進力治稼之意,《詩》所謂「畟畟良耜」是也。又南人呼黍為穄,是謂其米可供祭祀,故從禾從祭。如「蘆穄」實即蜀黍,南人以其形似蘆,故名。今北人又稱為高粱,即用以製高粱酒的。又有一種「蘆粟」,雖名為粟而實非粟類,為蘆穄的變種,莖中含有多量的砂糖,可供食用及製糖的原料。此外尚有「玉蜀黍」,今俗稱苞米、珍珠米,亦稱六穀,意謂五穀之外,又多此一穀。原產北美,其移植於我國,大約猶在明時,故明以前無聞。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云:「玉蜀黍種出西土,種者亦罕,其苗葉俱似蜀黍而肥矮。苗心別出一苞如棕魚形,久則苞拆子出,大如棕子,黃白色,可渫炒食之。」因其形似蜀黍,子又黃白如玉,所以稱為玉蜀黍罷!又因其外有苞,故稱苞米。此外據《群芳譜》所載,又有御麥、番麥之稱;《農政全書》所載,又有玉米、玉麥、玉蜀秫之稱;蓋本從他地移種而來,其稱米稱麥,都是借名而已。
菰本作苽,古以為六穀之一,故亦屬於穀類。又有「茭」「蔣」之稱,見《說文.廣雅》,所以宋羅願《爾雅翼》云:
苽者,蔣草也,生水中,葉如蔗荻,江南人呼為「茭草」,刈以飼馬甚肥。古者食醫會六穀六牲之宜,則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麥,魚宜苽。釋者以為牛味甘平,羊甘而熟,稻與黍苦而溫;豭酸而牝苦,稷以甘濟之,皆甘苦相成。犬酸而溫,粱甘而微寒;雁甘而平,大麥酸溫,小麥如粱,亦氣味之相成者。魚族甚多,寒熱酸苦兼有,而云宜苽者,或同是水物相宜。此米一名「雕胡」,宋玉賦云:「為臣炊雕胡之飯,烹露葵之羹。」又枚乘《七發》云:「楚苗之食,安胡之飯,摶之不解,一啜而散。」或曰「安胡」,亦雕胡也。古人以為美饌,今饑歲獨採以當糧,然不知貴。
按:上所謂「食醫」,見於《周禮.天官》及《禮記.內則》,蓋古時人君燕食所用,其貴可知。今則亦如宋時,視菰米僅為救荒之用,無有作為飯食的。其米又稱為雕胡,實為雕菰的訛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云:
一菰本作苽,茭草也。其中生菌如瓜形可食,放謂之「苽」。其米須霜雕時採之故謂之「雕苽」,或訛為「雕胡」,枚乘《七發》謂之「安胡」,《爾雅》「嚙雕蓬薦黍蓬」也;孫炎註云「雕蓬即茭米,古人以為五飯之一」者。
至現在人所食的,則為其中的芽,即俗稱茭白,或名茭筍,誠如宋蘇頌《本草圖經》所云:
菰根江湖陂澤中皆有之,生水中,葉如蒲葦,刈以秣馬甚肥。春末生白芽如筍,即菰菜也,又謂之「茭白」,生熟皆可啖,甜美。其中心如小兒臂者,名「菰手」,作菰首者非矣。《爾雅》云:「出隧蘧蔬。」註云:「生菰草中,狀似土菌,江東人啖之甜滑。」即此也,故南方人至今謂菌為菰,亦緣此義。
一、稻麥
稻為五穀之一。說起穀,古來就有三穀、五穀、六穀、九穀、百穀諸稱,如《格致總論》云:
穀,種之美者也。其為種也不一,考之前載,有言三穀者,粱稻菽是也;有言五穀者,麻黍稷麥菽是也;有言六穀者,稻黍稷粱麥苽是也;有言九穀者,稷秫黍稻麻大小豆大小麥是也;有言百穀者,又包舉三穀各二十種者為六十,蔬果之實助穀各二十是也。
按:鄭玄註《周禮》謂三穀黍、稷、稻,五穀黍、稷、菽、麥、稻,與上述有異;又有四穀黍、稷、稻、麥。晉崔豹《古今注》又謂九穀黍、稷、稻、粱、三豆、二麥,亦與上述不同。蓋此種總稱,...
作者序
引言
穀蔬瓜果,皆為吾人日常所見的植物,同時都可供我們食用。依植物學家的分類,這樣方法是不妥當的,但如照園藝學家來說,那分類未始不對。其實我們所談的是掌故,以我國過去的習慣,穀蔬瓜果都可自成為一類,所以書內所分,全無甚麼根據,只依過去的習慣而已。這一點是須在這裡先為聲明一下的。
也因為這裡所說的只是掌故,所以不像植物學書專講它們的形態怎樣;也不像園藝學書專講它們應當怎樣栽培。這裡所說的,只是它們怎樣的由來,何以有這樣的名稱,以及它們的種類而已。間亦敘述一些關於它們有趣的故事,但這是少得很;為了它們而鬧成笑話,終究是少有的。
像這樣的資料,在我國舊籍裡實不多見。這裡特別引用得多的是明時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雖然這是一本藥物的書,但也頗能研究到它們的由來和種類的,而且大多根據事實,不尚空談,所以如清之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近人杜亞泉氏所輯的《植物學大辭典》,無不加以引證,本書當然也不能例外。這實在是我國一部博物大辭書,在學術界裡應佔重要的地位。這一點也得在這裡聲明一下的。
寫這樣的掌故,在著者還是第一次的嘗試,坊間也沒有這類的書出版過,簡陋謬誤,自知不免,只好有待於異日的補正了。
── 楊蔭深 一九四五年三月二十二日於海上
引言
穀蔬瓜果,皆為吾人日常所見的植物,同時都可供我們食用。依植物學家的分類,這樣方法是不妥當的,但如照園藝學家來說,那分類未始不對。其實我們所談的是掌故,以我國過去的習慣,穀蔬瓜果都可自成為一類,所以書內所分,全無甚麼根據,只依過去的習慣而已。這一點是須在這裡先為聲明一下的。
也因為這裡所說的只是掌故,所以不像植物學書專講它們的形態怎樣;也不像園藝學書專講它們應當怎樣栽培。這裡所說的,只是它們怎樣的由來,何以有這樣的名稱,以及它們的種類而已。間亦敘述一些關於它們有趣的故事,但這是少得很;為...
目錄
一 稻麥
二 粱黍稷菰
三 豆菽花生
四 菘芥蕓薹
五 芹莧菠薐
六 萊菔蕪菁
七 薯芋荸薺
八 蕈菇木耳
九 蔥韭蒜薑
一○ 瓜瓠茄子
一一 梅杏
一二 桃李
一三 梨柿蘋果
一四 柑橘橙柚
一五 橄欖櫻桃
一六 楊梅枇杷
一七 石榴葡萄
一八 甘蔗香蕉
一九 蓮藕菱芡
二○ 棗栗核桃
二一 荔枝龍眼
一 稻麥
二 粱黍稷菰
三 豆菽花生
四 菘芥蕓薹
五 芹莧菠薐
六 萊菔蕪菁
七 薯芋荸薺
八 蕈菇木耳
九 蔥韭蒜薑
一○ 瓜瓠茄子
一一 梅杏
一二 桃李
一三 梨柿蘋果
一四 柑橘橙柚
一五 橄欖櫻桃
一六 楊梅枇杷
一七 石榴葡萄
一八 甘蔗香蕉
一九 蓮藕菱芡
二○ 棗栗核桃
二一 荔枝龍眼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