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黃友棣教授繼《音樂創作散記》與《音樂人生》後的另一部音樂著作。作者運用許多妙喻例證其見解,把音樂、詩歌、美術、文學、哲理與教育一爐共冶。討論音樂與人生的種種問題,極具趣味性。寓樂於文,使讀者於輕鬆活潑的敘述中得窺音樂藝術的壯麗,並由此而引導人們走向「生活音樂化」和「藝術生活化」的理想人生。
作者簡介:
黃友棣 (1912-2010)
民國元年出生於廣東省高要縣,廣東中山大學教育系畢業,獲英倫皇家音樂院提琴學位及義大利滿德音樂研究院作曲文憑。曾任教廣東中山大學師範學院、香港珠海書院等。
從十九歲開始,就讀中山大學教育系的黃友棣,決心用音樂當作教育的工具。為了學習鋼琴、樂理,不僅半工半讀,更利用深夜苦練,期間一度因七七事變,阻斷他深造音樂的夢想。在黃友棣對音樂的執著與堅持下,直到1955年,他成功考取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海外聯考的提琴教師證書。
他推動「中國音樂中國化」及音樂全人教育,寓居香港時期,與音樂家林聲翕及作詞家韋瀚章,被稱為「歲寒三友」。膾炙人口的歌曲包括:〈杜鵑花〉、〈問鶯燕〉、〈遺忘〉、〈當晚霞滿天〉、〈我要歸故鄉〉等。1987年從珠海書院退休後移居臺灣,從此定居高雄,依然積極於社區音樂活動之推廣。1983年獲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1994年獲頒行政院文化獎,2000年獲高雄市文藝獎終生成就獎。
作者序
再版說明
黃友棣教授為當代著名音樂家,不但善於作曲、演奏與指揮,更以音樂教育為終生職志。一生勤於著述,譜寫了不下兩千首曲子,還出版了一系列樂教文集,顯見其深厚篤實的音樂成就與學問涵養。
民國元年出生的黃友棣教授,一生經歷了東西交會、新舊爭鋒的大時代,他以「學堂樂歌」的音樂啟蒙教育奠定基礎,把握每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抗戰時期在「音樂救國」的理念下,創作了大量傳唱全國的歌曲,包括著名的〈歸不得故鄉〉、〈杜鵑花〉等。經常接觸基層平民的他,深刻體會到藝術不一定要曲高和寡,並以儒家「大樂必易」的音樂思想為其終生理念,致力於音樂教育的推廣,讓音樂不只是歌唱演奏的外在形式,還能成為培養完善人格的途徑。
黃友棣教授一生漂泊,足跡從廣東到香港,直至1987年遷居港都高雄,方才定居下來。此時儘管他年事已高,依舊熱心協助地方音樂發展,直到2010年病逝前,仍然創作不懈。在遺囑中他特別交代:所有音樂作品皆可供人自由印行、演唱、演奏、製片、錄音、錄影、用為背景音樂,不收任何版權費用。此等豁達大度、無私大愛,值得後人景仰感念。
茲逢再版之際,編輯部重新設計了版式,並修訂了書中些許錯漏,期使本書在閱讀上更清晰流暢。誠邀各位讀者,在品讀文章之餘,更能體會在這些幽默輕鬆的文字背後所蘊藏的殷殷期許,讓音樂生活化、生活音樂化的理想實現,從個人到群體,皆能在音樂之美的薰陶下,獲致內在的喜樂與和諧。
東大圖書公司編輯部 謹識
序言
音樂並非專指彈琴與唱歌,實際上,音樂顯示人生,人生盡是音樂。我們的生活中,音樂無所不在;只是人們不曾留心而已。音樂教育借音樂活動為工具,彈琴唱歌只是外在的工具;我們的目標是要獲得內在的和諧。宋儒朱熹說,「樂有節奏,學它底急也不得,慢也不得,久之都換了他一副情性」。程伊川也說,「禮只是一個序,樂只是一個和,天下無一物無禮樂。且置兩隻椅子,攙不正便是無序,無序便是乖,乖便不和」。
為了要使每個人都明白音樂生活化與生活音樂化的真義,我們必須把大道理化成小故事,以小故事例證大道理;特長篇理論化整為零,化深為淺,化大為小,化繁為簡。我們期望每個人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之中,用短時間去閱讀,卻值得用長時間去體會。這是刊行「琴臺碎語」的目標。
在一九七五年五月開始,連續十六個月之內,曾應香港星島日報副刊主編之盛意邀請,撰寫短文以宣揚樂教。此集之中,有一部分曾在該報副刊發表;承蒙主編與讀者賜予嘉許,深表感謝。近年因工作較為繁忙,按時交稿,甚感吃力;迫於請准暫歇。為了讀者輾轉託人催問,現在謹將已經發表的各篇再加訂正,另加入未發表的各篇,共為一百五十篇,彙印成集,以報雅意。各篇分別歸納為八個項目──創作觀點,樂教見解,演奏活動,欣賞方法,音樂知識,作品介紹,音樂生活,音樂掌故。其實,各篇都有共通關係;這些項目,只是勉強劃分,以利查閱而已。
集內各篇材料,可增閒談的趣味,可助教師的解說;但作者並不徒以供應趣味材料為已足,卻期望能夠以這些材料來觸發起讀者的思路,推想出更多更好的例證,以揚樂教,以正樂風。
黃友棣誌
一九七七年元旦
001 日照龍鱗萬點金
音樂創作,並非只靠音樂的技巧;樂曲之產生,實在源於作者的品德修養。如果不是有之於內,徒然用技巧堆砌音響,始終不能成為感動聽眾的音樂。
在詩詞裡這種「有之於內,形之於外」的情況,更為明顯。李慶孫作〈富貴曲〉云:「軸裝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晏元獻看了就說:「這是乞兒相」。因為每說富貴,就說及金玉錦繡;這只是堆砌,並無富貴的氣象。晏公的詩:「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樓臺側畔楊花過,簾幕中間燕子飛」;這才是描繪富貴的氣象。因為技巧之堆砌,不足以成為優秀作品;所以藝術創作者,必須時時注意品德之修養。
一位老師看見「風吹馬尾千條線」,就用此為上聯,命學生們各作一句下聯。由於各人平日修養不同,品格不同,心中的境界也就有很大差別。有人對以「雨濕羊毛一片氈」,也有人對以「日照龍鱗萬點金」。前者黯晦,後者輝煌;這並不是勉強造成,而是源於平日的修養。當然,我們要鼓舞學生樂觀,向上,不讓他們頹喪,消沉;因此,教師除了教導知識與技巧之外,不能不教導學生修德立品。
既然人人都希望常有「日照龍鱗萬點金」的氣象,就該進一步問,我們要做龍呢,還是要做日呢?
龍為日所照而生光,這是被助者。日照龍而使之閃耀光芒,這是助人者。在音樂創作之中,自己做龍,受眾人讚賞,是美妙之事;但,自己做日,照耀他人,扶植他人,使受讚賞,則更為美妙。一條龍被日照,只能閃耀萬點金光而已;若能使無數龍都受到照耀,使宇宙充滿燦爛的金光,豈不更添輝煌?
凡是深入研究音樂的人,必然了解音樂就是仁愛的化身。一旦悟此秘奧,那些幼稚的自私習性,便即如煙霧之消散了。我國聖賢所說「樂者,德之華」,「人而不仁,如樂何!」就是這個意思。
002 美化人生
畫展裡掛著一幅作品,畫面是漆黑一片,隱約露出兩點微綠的光;據說,這兩點乃是貓兒的眼睛,畫題是「午夜地窖之內,黑女抱著黑貓」。從藝術觀點言之,這只是取巧的玩笑,並非真正的作品。
我們聽過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的〈暴風雨〉,也聽過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的「暴風雨」,也聽過葛羅菲《大峽谷組曲》的〈暴風雨〉;作曲者描繪風雨,力求逼真,而不願太真。若要太真實,把雷雨錄音播放便好了,何必用樂隊?
描繪市場之嘈吵,兒童之嬉戲,長舌婦之爭執,如果尋求逼真,在現實環境裡,俯拾即是;根本用不著聽斯特拉溫斯基的《小丑組曲》,穆梭斯基的《展覽會之畫》,羅西尼的歌劇《塞維亞的理髮師》。現代樂派的作曲者,喜歡用多調音樂,多樣節奏;其實,街上處處同時傳出來自不同電臺的廣播,乃是如假包換的多調音樂。人人只嫌其嘈雜,不覺其美。
有人以為情感逼真就是藝術:但只求真而不求美,則潑婦罵街,情感最真;但這只是原料而已,尚未成為藝術品。有人崇奉盧梭的名言:「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完美的,一經人們的手,就弄糟了」。他們要回復自然,不吃廚師所煮的飯菜,硬要效法原始人的茹毛飲血。如此,他們應該不吃飯而吃穀;更好的是,不吃穀而吃種穀所用的肥田料。
藝術之可敬可愛,就在其能美化人生。心理變態的人,最喜歡的,不是美化人生,而是醜化人生,以毒害人們的心靈。藝術工作者應該秉其良知,振作起來,造福人群而不是貽害大眾。
母牛之可愛,在於吃了草料,經過特殊的消化系統,變為營養豐富的乳汁,供人飲用。藝術工作者的任務,也正如此。倘若有一天,母牛也偏愛了現代手法,吃了草之後,力求逼真,由膀胱斟出一杯傑作贈你,你願意飲嗎?
003 生命的音樂
在風雨如晦的生命路途之上,音樂並非只是享樂品,亦非用作麻醉劑。實在,音樂乃是生命的營養素;其作用是鼓舞精神,振作志氣,掃除頹喪,美化人生。
醫院樓上的一間病室,住著幾個不能行動的病人。他們每日的生活,既寂寞,又痛苦。室內有一個窗,靠近窗口床位的病人,由窗外眺,隨時把所見的情景,描述給眾人聽,以解寂寞。他看見一個胖胖的婦人,挽著菜籃,後邊緊隨著一隻狗,偷吃籃裡的食物。有隻老狗,走近街燈柱下,細心嗅對了位置,就浩浩蕩蕩地撒尿。一隻烏鴉,歇在路旁樹上,對準胖子的光頭,就大大方方地拉屎。他描述得非常生動,引得人人歡喜,笑聲不斷。鄰床的病友心裡想,「待他死了之後,我搬到他的床位去,親眼看看窗外的奇景,纔真開心哩!」不久,近窗的病人急性痙攣,鄰床這位病友,故意拖延呼救,終於不治。這位病友真的如願以償,搬到靠窗的床位來。由窗外眺,使他大吃一驚;窗外有高牆阻擋,實在,什麼都看不到。
這位死了的病友,實在具有藝術家的心靈。他要在寂寞之中,為眾人驅除寂寞;在痛苦之中,為眾人減輕痛苦。他死了,眾人的快樂生活也就完結了。
作曲者要用美的心眼來看世界:叢林中楓葉片片,花瓣上露珠顆顆;黑夜裡螢光點點,銀河裡繁星閃閃;在他看來,盡是樂譜裡的音符。荷花散在池塘中,燕子歇在電線上;籬邊簇簇瘦菊,雪地朵朵紅梅;他都要一一譯作音符,編成樂曲,奏唱出來,以撫慰人間痛苦的心靈。
王道先生在「人生的歌手」裡說得好:「自從人類有了感情,世上便有了歌聲。自從人間有了黑暗,天上便有了月星。在此漫漫長夜,你我既不能醉,又不能睡;不如引吭高歌,喚醒眾生的迷夢,揭開時代的黎明。」
004 胸有成竹
一位音樂教師來信,希望我能解說下列幾句話:「動筆之時,可以目無全牛;動筆之前,必須胸有成竹」。(按,這是我所寫的一篇散文〈聖哲琪利亞的山林〉內的句語,載於《音樂創作散記》下冊,頁四四八。)我所說的「聖哲琪利亞山林」,乃是指每個人內心的音樂境界;這篇散文,是用寓言形式來解說音樂創作的道理。胸有成竹,目無全牛,是指音樂創作進程的兩個階段。今分別言之:
胸有成竹是指創作之前,設計整個的結構;目無全牛則指創作之際,追求局部的完美。這裡,先說胸有成竹的涵義。清代藝人鄭板橋愛畫竹,他的話值得我們細心玩味:
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濃淡、疏密、短長、肥瘦,隨手寫去,因爾成局,其神理具足也。有成竹,無成竹,其實只是一個道理。
鄭板橋所說的「隨手寫去」,好比鋼琴家的即興奏曲,看來是「隨手奏出」。其實,在寫竹或奏曲之前,必須先有一個概要;否則全篇毫無結構,便成支離破碎,雜亂無章了!
鄭板橋又說,「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疎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化機也。獨畫云乎哉!」
所謂「意在筆先」,就是整個概念設計,也就是「胸有成竹」的本義。「趣在法外」,乃是作者的靈感活動。這兩者最明顯的表現,莫過於音樂的即興奏曲。然而樂曲創作,並不只是曲調加伴奏而已。凡是結構嚴謹的樂曲,都需要先有精巧的計劃;例如賦格曲的主題與答句,追逐與模仿;奏鳴曲的正題與副題的調性,皆須先有周詳的安排;這便是「胸有成竹」的要旨。
一位聰明的太太驚奇而佩服地問汽油站的主人,「你怎能看出這塊地藏有油礦的?」—所有精巧的樂曲,皆如汽油站一樣:若非經過胸有成竹的設計,意在筆先的安排,那能隨處挖得出汽油來?
005 目無全牛
上文解說過「胸有成竹」,現在解說「目無全牛」。
當我遠離鄉井求師的數年中,每天自己燒飯,廚具並不齊全。買一隻雞回來,我只憑一把切水果的小刀來割切。我當然不能把雞連骨砍開,但我能按照雞的骨節結構,在骨骼連接之處,用小刀輕輕割斷筋肉。割切之時,我全然沒有看到整隻雞;只看見骨節間的筋肉連繫。這種「目無全雞,只見骨節」的看法,並非由我發明而是得自莊子「庖丁解牛」的哲理。
莊子所說的廚師,按照牛的肢體結構,把整隻牛割開,非但毫不吃力,而且刀永不鈍。在他割牛之時,只見筋骨紋理,並不看見整隻牛的存在,故曰「目無全牛」。
莊子除了說及庖丁解牛,還說及斲輪老手的不徐不疾,得之於手,應之於心;這是「目無全輪」的看法。他也說及削木老手的齊以靜心,以合天人;這是「胸有成器」的做法。這些都是從巧動作,入到藝術境界的表現。
凡是整個身心投入工作之內的人,皆須有「目無全牛」的做法;能夠目無全牛,技術就趨於熟練。可是,藝術創作並不能只靠目無全牛的做法,就可成功。目無全牛只是屬於小處著手,局部完美的技術;它必須服務於大處著眼,整體結構的胸有成竹,然後能獲圓滿的效果。
在樂隊之中,每位樂師都要盡其所長,把所奏的部份奏得盡善盡美。可是他們每個人都是「不知廬山真面目」,為了他們每個人皆是「只緣身在此山中」。指揮者的責任,就是要把各位樂師「目無全牛」的技術,合一表現出作曲者「胸有成竹」的設計。
許多人學習音樂,實在只是學奏琴、學唱歌,而不是學音樂。因為學奏琴,學唱歌,皆是音樂的局部工作,乃是「目無全牛」的學習。直至他們能夠放大眼光,將這些技術服務於整個音樂表現,然後算是達到學習音樂的本旨。然則,整個音樂是什麼?這並不是徒然的唱奏技術。音樂原是仁愛的化身,音樂足以表現德性;孔子說得好:「人而不仁,如樂何!」
006 不可居無竹
我國藝人愛竹,由來已久;無論書畫詩詞,皆以具有竹的堅勁清秀,然後足以成為傑出之作。音樂作品,也該以此為理想,乃能表現出民族的藝術精神。且看唐代詩人王維的詩:「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把彈琴、唱歌、竹林、明月,組織成一個清新絕俗的境界,何等清麗!
宋代詩人蘇軾說得好:「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清代藝人鄭燮(板橋)既愛畫竹,也愛詠竹;他愛竹的原因是「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詩中酒中有情,閒中悶中有伴」。他題竹石畫的詩云:「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是深得竹石精神之作。
鄭板橋認為不論繪畫或書法,皆可由竹的精神獲得充份的啟示。他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紅窗粉壁,日光月影中」。他題畫竹詩云:「雷停雨止斜陽出,一片新篁旋剪裁。影落碧紗窗子上,便拈豪素寫將來」。這與畫竹名家文與可,梅道人的詩,同受世人激賞。
文與可題墨竹詩云:「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梅道人詩云:「我亦有亭深竹裡,也思歸去聽秋聲」。這些都能寫出竹的清新意境,使詩畫雙絕。
鄭板橋說:「文與可畫竹,黃山谷不畫竹;然觀其書法,罔非竹也。瘦而腴,秀而拔,欹側而有準繩,折轉而多斷續,吾師乎!吾師乎!」又說:「書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書法有濃淡,竹更要有濃淡;書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我們知道,作曲與繪畫一樣要有行款,也要有濃淡,也要有疏密;這是創作原則。作曲者必須以其造詣與修養,把竹的精神表現於音樂裡。
我們該以竹為師,與竹為友;然而我們生活於人煙稠密的都市中,很難日夕與竹為伴。我們只好學取白居易的辦法;他題長安里所居的小屋云:
院窄難栽竹,牆高不見山。唯應方寸內,此地覓寬閒。
但願音樂工作者,心靈之內常存竹的勁秀之氣,掃盡鄙俗之聲。
007 還欠一半
為歌詞作曲,必須經過朗誦,把握到歌詞中的韻律,然後能夠作出與歌詞配合恰當的曲調。有人認為,歌詞之唱出必須如說話一樣,使人一聽就明白。實在說來,這樣的曲調,只是做到「但求無過」的一半工夫,還欠一半工夫,纔算完成。為歌詞作曲,除了易唱易懂之外,尚須打破朗誦的枷鎖,發展情感的抑揚韻律;否則只用朗誦便夠了,何必要唱?許多宣傳歌曲,廣告歌曲,為了利便聽者之了解,實在都是朗誦(例如粵劇裡的數白欖),用節奏的說白,並非歌詠。
詩人作詞與樂人作曲,常有相同之點,就是絕不草率。世人皆知貝多芬作曲之屢加修訂,其初稿與定稿之間,每經多次刪改。雖然樂人有即興演奏,詩人也有口占即景;但這些只是遊戲之作而已。唐代詩人白居易自認「舊句時時改」,永不草率從事。清代詩人袁枚,深愛漫齋所言「立意要精深,下語要平淡」;他說:「我愛其言,每作一詩,往往改至三五日,或過時而又改,何也?求其精深是一半工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工夫;非精深不能超超獨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領解」。
我們曉得,讀大學要四年工夫;但著名的諧劇演員威爾洛查則認為讀大學要八年。他說,「四年是求學,另四年是忘掉所學」。前半是吸收營養,後半是嘔吐乾淨,然後可以自由發展。無論多麼偉大的學者,開始都要學習;「孔子入太廟,每事問」,便是前半工夫。徒然學了,學業尚未完成;還須發揚所學,脫穎而出,纔算有成績表現出來。
學習書法,畫法,臨摹乃是初步工夫;模仿得盡善盡美,只是做了一半。還有一半,便是自由創作,獨成一家。也有人急於成就,不屑去做基本的磨練,認為自己工夫已經夠好了,足以獨成一家了;但過了相當時間,他就會省悟,這實在是「欲速則不達」。且看音樂演奏的表情速度,就很易了解。未曾經過嚴格節奏訓練的人,任他自由演奏,結果,並無充滿詩意的抑揚,而只是惹人憎厭的放縱。還欠一半就急求成功,到頭來,只是自毀前程而已。
再版說明
黃友棣教授為當代著名音樂家,不但善於作曲、演奏與指揮,更以音樂教育為終生職志。一生勤於著述,譜寫了不下兩千首曲子,還出版了一系列樂教文集,顯見其深厚篤實的音樂成就與學問涵養。
民國元年出生的黃友棣教授,一生經歷了東西交會、新舊爭鋒的大時代,他以「學堂樂歌」的音樂啟蒙教育奠定基礎,把握每一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抗戰時期在「音樂救國」的理念下,創作了大量傳唱全國的歌曲,包括著名的〈歸不得故鄉〉、〈杜鵑花〉等。經常接觸基層平民的他,深刻體會到藝術不一定要曲高和寡,並以儒家「大樂必易」的音樂思想為...
目錄
再版說明
序言
創作觀點
001 日照龍鱗萬點金 2
002 美化人生 4
003 生命的音樂 6
004 胸有成竹 8
005 目無全牛 10
006 不可居無竹 12
007 還欠一半 14
008 半半歌 16
009 時時誤拂弦 18
010 學口學舌 20
011 沙灘之上築高樓 23
012 天馬降落在中環 25
013 寒山一帶傷心碧 27
014 欲窮千里目 29
015 沒有良心的音樂 31
016 聲勢洶洶 33
017 音樂污染 35
018 風雨如晦 37
樂教見解
019 蘭生艾亦生 42
020 一團和氣 44
021 良師處處 46
022 後來居上 49
023 身教者從 52
024 喋喋不休 54
025 戒了唱高調 56
026 簡而不明 58
027 音樂的節拍 60
028 樂曲的速度 62
029 表情速度 64
030 節奏的聲與形 66
031 數海浪以避暈船 68
032 不守時的人 70
033 小寶貝製蛋糕 72
034 學習與創建 74
035 先植林木,後選棟樑 77
036 門闌藹瑞 79
演奏活動
037 獨樂樂,眾樂樂,孰樂? 82
038 巴人下里聲 84
039 維他命「音樂」 86
040 琴歌 88
041 觱篥聲哀 91
042 何須怨楊柳 93
043 牡丹綠葉 95
044 詩到無題是化工 97
045 音樂風景 99
046 三家歡敘 101
047 梅花落地魚鱗薄 106
048 蛾眉鳳眼櫻桃口 108
049 魚兒被水淹死了! 110
050 裝模作樣的演奏 112
051 奏琴非徒用指彈 114
052 胡天胡帝 116
053 匈牙利的音樂 118
054 《天鵝湖》的結尾 120
欣賞方法
055 靜默裡的音樂 124
056 陶淵明的無弦琴 126
057 無聲之樂 128
058 靜止也是音樂 130
059 好曲不厭百回聽 132
060 教人讀「無字天書」 134
061 熱情的聽眾 136
062 知之為知之 138
063 聽眾分類 140
064 聽者的創作才華 142
065 劉老老看電影 144
066 仁者見仁 146
067 自比公冶長 148
068 整隻烏龜連殼吞 150
069 請聽眾吃「半魯」 152
070 自以為是的欣賞 154
071 音樂調味 156
072 聽音有所合 158
音樂知識
073 抑揚頓挫 162
074 朝三暮四 165
075 自助練耳 167
076 共鳴的趣事 174
077 念曲與叫曲 176
078 發聲技術 178
079 講與唱 180
080 朗誦與歌唱 182
081 繁簡互易 186
082 時裝音樂 188
083 恭聽洗耳 190
084 白堤火粉朔拿大 192
085 玻璃和玻璃佬 194
086 葫蘆屎塔 196
087 洗衣糞與漿棍 198
088 槐花幾時開 200
089 鼓的威力 202
090 玩具交響曲 204
作品介紹
091 巖洞與石鐘 208
092 水底教堂 210
093 克羅采奏鳴曲 212
094 浩歌待明月 215
095 白雲無盡時 217
096 李白的〈採蓮曲〉 219
097 佛偈歌曲 221
098 藝術歌《晚晴集》 223
099 《芳菲集》的內容 225
100 致敬野草詞人 227
101 健康情緒的歌曲 229
102 一首民歌造成的歌劇 231
103 問鶯燕 233
104 鳳陽歌舞 236
105 天山明月 238
106 偉大的母親 240
107 父親節歌 242
108 驪歌高唱 244
109 桐淚滴中秋 246
110 聽董大彈〈胡笳弄〉 250
111 遺忘 255
112 杜鵑花 258
113 歸不得故鄉 260
114 楓橋夜泊 262
音樂生活
115 賞美景,聽鳥歌 266
116 清潔語音 268
117 口吃歌 270
118 餓狗搶食 272
119 弟子三千 274
120 人云亦云 276
121 似是而非 278
122 兩毫子看一眼 280
123 有不友 282
124 武松暗自叫苦 285
125 鍾馗食品 287
126 依依靠靠 289
127 福哉馬 291
128 好心遭雷劈 293
129 給一條絲線絆倒 295
130 山高幾許 297
131 翻江倒海巴喇娃 300
132 有去無還 303
音樂掌故
133 渡漳之歌 306
134 黃鵠歌 308
135 濮水之樂 310
136 鄭聲亂雅 312
137 何謂「鄭聲淫」 314
138 何謂「亡國之音」? 316
139 真正的「亡國之音」 319
140 立部伎 322
141 五絃彈 324
142 男人唱女聲 326
143 閹歌人 328
144 岳得調 330
145 記憶樂曲的奇才 332
146 瞎子湯姆的奇蹟 334
147 瞎了的作曲家 339
148 聾了的作曲家 342
149 藝術歌曲史話 347
150 靈感的神話 350
附篇
大風泱泱歌(何志浩先生贈詩) 347
再版說明
序言
創作觀點
001 日照龍鱗萬點金 2
002 美化人生 4
003 生命的音樂 6
004 胸有成竹 8
005 目無全牛 10
006 不可居無竹 12
007 還欠一半 14
008 半半歌 16
009 時時誤拂弦 18
010 學口學舌 20
011 沙灘之上築高樓 23
012 天馬降落在中環 25
013 寒山一帶傷心碧 27
014 欲窮千里目 29
015 沒有良心的音樂 31
016 聲勢洶洶 33
017 音樂污染 35
018 風雨如晦 37
樂教見解
019 蘭生艾亦生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