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日漫漫,往事俯拾可得,有時候,我但願自己從未遇見她……
姊妹情誼是最原始的邪教
十年一度!《GRANTA》雜誌評選美國最佳青年作家之首
一九八九年出生,艾瑪.克萊恩改寫西方文壇全新風景
2016年全美年度最暢銷處女作。
以「曼森殺人魔」事件為藍本,書寫當中女性的渴望與心理暴力
繼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及莎娣.史密斯《白牙》後,「抒情寫實」派的驚豔回眸
《時間裡的癡人》作者珍妮佛伊根、《深夜小狗神祕習題》作者馬克.海登一致推崇
首週雙雙登上《紐約時報》及英國暢銷書榜Top5
「艾瑪‧克萊恩的《女孩們》著實令人驚歎。作者認得女孩們的錯亂,不忘女孩們的尊嚴──此不礙於彼,這也是費茲傑羅論小說時,力陳的最高境界。我且以「錯亂的尊嚴」,鄭重推薦此書。」──作家張亦絢,摘錄自推薦序〈攜手重返,曾是天堂的地獄〉,全文收於書中
★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年度首作獎決選
★風靡英美歐洲,售出超過30國版權,全球書評媒體一致推崇
★「龍紋身的女孩」「魔球」金獎製片史考特.魯丁即將改編電影
那時的我,想要成為一名與眾不同的少女,
能夠自在承接他人目光和需索,
百無聊賴地想要愛人,強大又迫切的愛意就像一顆子彈。
「在這個世上,僅僅身為女孩,就足以妨礙妳相信自己。」
《女孩們》書名所指「那群女孩」,原型正是美國鼎鼎惡名的殺人魔──查爾斯‧曼森身邊,一群青春貌美卻手染鮮血的少女。作者精準刻畫青春期少女的心理,充滿焦慮、憤怒與愛戀。是什麼讓女孩甘願拋棄家庭,留在殘破的棄屋?卻又願意與彼此共享酒精、菸草、食物、服飾,以及男人。未成年少女的集體行動,棄絕世俗的價值、道德的枷鎖;在荒無凋敝的牧場,以羅素為首組成的邪惡團體。他們離經叛道、狂放不羈,充滿神祕的魅力,攫住每顆渴望被愛的少女心。一心渴望建立親密關係,獲得團體歸屬感的伊薇,奮不顧身地撲向風暴,最終她將成為風暴的中心,還是落得滿目瘡痍的下場?
《女孩們》是年僅廿七歲作家艾瑪.克萊恩一鳴驚人處女作,出版當週即衝上《紐約時報》暢銷榜新書冠軍。作者選擇這個題材,無意重現凶案上的暴力,反而著墨在這群女孩的容貌、性格及生活細節。女孩們為何出現在這裡?她們怎麼了?有任何跡象暗示即將發生的事件嗎?想要與眾不同,又渴望團體歸屬感,想要被愛,卻被人利用。作者非凡文筆的精準描述與心理層面的深入探討,精確地寫出她們的怒氣與不安,被譽為福婁拜及巴爾札克「抒情寫實」(Lyrical Realism)路線沉寂多時後的一次華麗轉身。這也正是村上春樹書寫《挪威的森林》時的手法,在戀愛與性的常態生活細節下,卻傳神捕捉當時高壓的日本社會。
《女孩們》是一本充滿魔力的小說,描寫令人難忘的女孩群像,以及年輕女孩的心理狀態。 風靡英、美、法國並暢銷全球,授權超過30國海外版權,作者更獲選著名文學《Granta》雜誌十年一度的美國最佳青年小說家,被文壇視為明日之星。
作者簡介:
艾瑪.克萊恩Emma Cline
曾於二○一四年獲頒《巴黎評論》的「普利姆頓年度新人獎」。她來自加州,《女孩們》是她的第一本小說。
譯者簡介:
施清真
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哥倫比亞大學大眾傳播碩士,西北大學人際傳播學博士。曾任教於淡江大學及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現定居舊金山,專事翻譯寫作。譯作包括《蘇西的世界》、《神諭之夜》、《英倫魔法師》、《索特爾家的狗》、《老虎的妻子》、《防守的藝術》、《控制》等。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獲獎記錄
★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年度首作獎決選
★《洛杉磯時報》年度最佳圖書獎決選
★美國獨立書商六月頭號選書
★美國亞馬遜六月頭號選書
★《Granta》雜誌評選美國最佳青年小說家
國內外暢銷記錄
★《紐約時報》暢銷榜Top3
★英國暢銷榜Top5
★2016年全美最暢銷處女作No.1
名人推薦:
「艾瑪.克萊恩初試啼聲,洋溢著清新、驚人、耀眼的文采。《女孩們》揭示美國文壇出現一位令人興奮的新秀。」──珍妮佛‧伊根,《時間裡的癡人》普立茲獎得主
「我不曉得是作家艾瑪.克萊恩太了解人性,還是她大師般的文筆能力,哪個比較了不起。」──馬克‧海登,《深夜小狗神祕習題》作者
「《女孩們》是一部精采絕倫、超級令人愛不釋手的小說,不但考驗一個年輕作家的寫作功力,對任何時代的任何作家都是個挑戰。」──理查‧福特,普立茲奬得主
「艾瑪.克萊恩 對少女們細膩的心態具有無與倫比的洞察力,在她的筆下,種種迷思變得更加私密。她提醒我們,在諸多文化傳聞的背後,隱藏著一個未被看見、未被聽見、怒氣騰騰的少女。這部小說將令你心碎,令你驚豔。」──莉娜‧丹恩,作家、演員&HBO「女孩我最大」製作人
媒體推薦:
美國權威書評媒體年度選書,一致推崇
華盛頓郵報.美國國家廣播電台.衛報.娛樂週刊.舊金山紀事報.經濟日報.君子雜誌.新聞週刊.VOGUE.Glamour.時人雜誌.赫芬登郵報.ELLE.書頁.出版人週刊.Time Out.Slate
書評
「令人入迷……一部誘人、緊湊、以殺人魔查爾斯‧曼森為主軸的成長小說,書中的文句如此精雕細琢、巧妙相連,幾乎是一串可以配戴的珠寶。」- 《紐約時報》書評
「精采絕倫……如此精采的處女作實在非常罕見……艾瑪.克萊恩以充滿詩意的文筆描繪少女的憂慮與渴求,卻不失真切的少女思懷,實為《女孩們》最精妙之處。」-《華盛頓郵報》
「令人心醉神迷。」-《華爾街日報》
「光彩奪目。」-《洛杉磯時報》
「張狂奔放。」- 英國《衛報》
「令人讚嘆。」-《波士頓環球報》
「炫目之作。」- Lucy Atkins,《時代雜誌》
「扣人心弦,令人驚嘆。」-《經濟學人》
「優美典雅,勾動懷舊之心。」- Julie Beck,《大西洋月刊》
「技藝高超……艾瑪.克萊恩 洞悉邪教信徒門共通的特性──他們的感情、慾望,乃至基本的心理需求,全都受到嚴重扭曲──她的小說把這個本質上是六○年代的故事,轉化為一個超越時間的傑作。」- Christian Lorentzen,《紐約雜誌》
得獎紀錄:獲獎記錄
★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年度首作獎決選
★《洛杉磯時報》年度最佳圖書獎決選
★美國獨立書商六月頭號選書
★美國亞馬遜六月頭號選書
★《Granta》雜誌評選美國最佳青年小說家
國內外暢銷記錄
★《紐約時報》暢銷榜Top3
★英國暢銷榜Top5
★2016年全美最暢銷處女作No.1名人推薦:「艾瑪.克萊恩初試啼聲,洋溢著清新、驚人、耀眼的文采。《女孩們》揭示美國文壇出現一位令人興奮的新秀。」──珍妮佛‧伊根,《時間裡的癡人》普立茲獎得主
「我不曉得是作家艾瑪.克萊恩太了解人性,還是她大師般的文筆能力,...
章節試閱
我之所以抬頭看,原因在於那陣笑聲;之所以繼續看,是因為那群女孩。
我先注意到她們的頭髮,長髮飄逸,未經梳理,蓬鬆凌亂。然後是她們的首飾,飾物捕捉了日光,閃閃爍爍。她們三人跟我有段距離,所以只看到輪廓,但是沒關係──我知道她們跟遊樂園裡其他人都不一樣。遊客們攜家帶眷,漫步於隨便排成一列的隊伍之間,等著露天烤肉架上炙烤的香腸和漢堡。身穿花格洋裝的女子們急急走向男友身旁,孩童們朝著狀似兇狠、跑出狹長走道的雞群丟擲尤加利樹的種子。那幾個長髮女孩似乎凌駕於周遭情景之上,緩緩飄浮,感覺疏離而哀傷,好像流亡中的貴族。
我張口結舌、明目張膽、幾乎忝不知恥地端詳女孩們,即使她們似乎不可能轉頭一瞥,注意到我。我忘了吃我的漢堡,擱放在膝上。微風吹拂,河上飄來鰷魚的腥味。那個年紀的我,通常會忙著打量其他女孩,幫她們排名,忙著算計自己哪裡比不上她們,而我馬上就看出那個黑髮女孩最漂亮。即使尚未看清容貌,我已猜想得到。她身穿一件髒兮兮、幾乎遮掩不了臀部的連身洋裝,渾身飄散出一股不屬於凡間的氣息,一個瘦瘦的紅髮女孩和一個年紀較大的女孩把她夾在中間,兩人都跟她一樣衣衫襤褸,好像從湖裡被拖上岸邊、想了想才隨便披上一件破爛的衣裳。廉價的戒指看上去像是另一副指節。她們既漂亮,也醜陋,遊走於一個令人不安的臨界點,所到之處引起一波波注目,迴盪在遊樂場中。媽媽們感覺到一股不知名的情緒,轉頭看看孩子們在哪裡。女子們伸手握住男友的手。陽光射穿林木,一如往常──柳樹懶懶飄揚,一陣陣熱風吹過野餐桌巾 - 但是女孩們漫不經心地踏過尋常的世間,有如銀閃閃的鯊魚劃穿水面,留下一道道足印,干擾了尋常的時光。
※※※※※※
當年的我,極度渴望受到注目。我拉低領口,薄施脂粉,為了引發眾人的愛慕穿衣打扮;每次置身公眾場合,我始終一臉哀愁地凝視,哪個人若是剛好隨意一瞥,說不定會以為我正在思索種種深奧的問題。我小時候曾經參加一項慈善狗展,牽著一隻長相甜美、脖子繫著真絲方巾的牧羊犬四處展示。我走到陌生人面前,讓他們稱讚我的牧羊犬,我像個售貨小姐似地盡情展現笑容,臉上始終帶著甜美的微笑,種種表演皆獲眾人認同,實在開心極了。但是落幕之後、當沒有人非得再看我一眼,那種空虛落寞的感覺,卻也令人心痛。
我總等待別人會對著我細數我的種種優點。日後回想,我猜想是否因為如此,所以牧場上的女性遠多於男性。報刊雜誌殷殷告誡,人生說穿了就像一間候診室,妳靜坐其中,等待某人注意到妳。於是妳耗時耗神,做好準備,靜候人們的目光,就在這個時候,男孩們早已將時間花在探索自我,並造就了自我。
※※※※※※
在遊樂園那天是我頭一次看到蘇珊和其他女孩。我以烤肉架冒出的濃煙為目標,騎著腳踏車過去遊樂園。一個男人一臉無聊地煎漢堡,肉餅在爐架上滋滋作響,除了他之外,沒有人注意到我。橡樹的陰影漫過我光裸的手臂,我的腳踏車斜斜擱在草地上,當一個年紀較大、戴著牛仔帽的男孩一頭撞上我,我故意身子一斜,讓他再撞我一次。康妮說不定會用這一招打情罵俏,而且好像軍事演習似地再三演練。
「妳哪裡有毛病?」他喃喃說道。我開口道歉,但男孩已經走開,好像他早知道不管我打算說什麼,他都沒必要聽。
夏季無止無盡地在我面前延展──日日零散,時時虛擲。我媽像個陌生人似地在家裡閒晃。我跟我爸通了幾次電話。他似乎跟我一樣不自在,他彆扭地問我幾個正經八百的問題,好像他是個遠房叔叔,而他眼中的我,比方說伊薇十四歲、伊薇個子不高,只是一連串別人告訴他的二手資訊。我們之間的沉默若是沾染著一絲哀傷或是懊惱,說不定比較不讓人難過,但我聽得出來他很高興他已離開這個家。
我一個人坐在板凳上,膝上鋪著餐巾紙,嚼我的漢堡。
那是我好久以來頭一次吃肉。我媽媽四個月前離婚,此後就不再吃肉。她不再做很多事情。她以前每季一定幫我添購新內衣,把我的白色短襪捲成可愛的小雞蛋。她以前幫我的洋娃娃縫製睡衣,讓每個洋娃娃穿上跟我同樣款式的睡衣,連珍珠般的小鈕扣都一模一樣。但以前那個媽媽不見了。如今她滿心急切地準備面對新生活,好像一個急於解開數學難題的女學生。她一有空就做伸展操,顛起腳尖鍛鍊小腿。她焚燒薰香,香柱以鋁箔紙包裝,薰得我淚水汪汪。她開始飲用一款某種薰香樹皮製成的茶,一邊啜飲、一邊在家裡晃來晃去,心不在焉地摸摸喉嚨,好像久病初癒。
病症含混不明,療法倒是相當確切。她的新朋友們建議按摩、感覺隔離箱的鹽水槽、心靈電儀表、完形治療,他們建議只吃滿月期間栽種的高礦物質蔬果,我不敢相信我媽採納他們的建議,但她聆聽每個人的話語。她急著追尋一個目標,她相信只要努力嘗試,答案可能在任何一個時刻從任何一個方向來。
她不停追尋,直到生活只剩下追尋。她那個阿拉米達的占星師跟她說,她的星座不斷上升,投下不祥的陰影,讓她聽了哭哭啼啼。她接受種種治療,其中包括在一個四面鋪了軟墊的房裡繞來繞去,房裡擠滿了陌生人,她跟大家一起急急轉圈,直到撞上某樣東西。她帶著瘀青回家,起先只是一塊隱約的青紫,後來顏色逐漸加深,變成鮮紅的瘀血。我看到她輕撫瘀青,神情幾乎像是愛憐。當她抬頭一看、發現我盯著,她不禁臉紅。她剛剛染髮,假惺惺的玫瑰髮色飄散著刺鼻的化學藥水味。
「妳喜歡嗎?」她問,手指輕輕掠過分叉的髮梢。
我點點頭,即使那個髮色讓她看起來好像患了黃疸病。
她一天一天不停改變。變化不大,都是一些小事。她跟她會心團體的女性團友們購買手工耳環,戴著耳環回家,粗拙的小木片在耳邊晃來晃去,腕上的手鐲叮噹作響,手鐲顏色青綠,有如晚餐餐後的薄荷糖。她把一支眼線筆舉到打火機的火苗中,不停轉動,直到筆尖變軟、可以用來勾畫雙眼,她把眼線畫得又長又細,讓自己看起來像個昏昏欲睡的埃及女子。
晚上出門前,她順道繞到我臥房門口。她穿了一件露肩的番茄紅罩衫,不停把袖子往下拉。肩上撒了閃亮的金粉。
「甜心,妳要我幫妳畫眼線嗎?」
我沒地方可去。誰在乎我的眼睛看起來是否比較圓、比較藍?
「我說不定很晚回來。所以先跟妳說聲晚安。」她彎下腰,親一下我的頭頂。「我們過得很好,是不是?我們母女兩人?」
她面帶微笑拍拍我,笑容之中流露出赤裸裸的渴求,急著得到認可。我多多少少感覺我們確實過得不錯,說不定我只是把熟悉感誤認為快樂,因為家庭生活純粹是個習慣,即使缺乏愛意,種種習慣依然存在。家庭編織出一張網,妳待在裡面的時間多到難以想像,而說不定這樣對妳最好。妳整個人被包覆其中,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就像妳摸尋膠帶的開口,卻始終找不到裂縫。妳不會受到干擾,一切都是如此熟悉、如此平順,生命裡只有種種已被深深內化在心中、甚至想都不用想的景物。比如那一個柳樹花紋、缺了一角、我已經忘了為什麼喜歡的晚餐餐盤。走廊上那一面我熟得不能再熟、甚至無法跟其他任何人描述的壁紙,壁紙上一叢叢褪色的棕櫚樹,我曾為每一朵盛開中的芙蓉花加諸獨特的個性。
我媽已不再堅持按照固定的時間進餐,她把葡萄留置在水槽的漏勺中,或是從她長壽保健飲食的烹飪班帶回一罐罐玻璃瓶裝的茴香味噌湯。還有滴著琥珀色油脂、氣味令人作嘔的海帶沙拉。「每天吃這個當早餐,」她說,「妳絕對不會再長痘痘。」
我微微退縮,從額頭上移開遮住青春痘的手指。
媽和莎兒經常深夜商談,莎兒是一個比較年長、我媽在諮商團體認識的女人,不管我媽什麼時候找她,她始終隨傳隨到,她在種種奇怪的時刻上門,急著看好戲。她穿著旗袍領的長衫,灰白的頭髮剪得非常短,耳朵因而更加明顯,讓她看起來像個小老頭。我媽跟莎兒閒聊針灸、流竄於穴點之間的精氣、經絡表。
「我只是需要一些空間,」媽說。「這個世界讓人非常疲憊,不是嗎?」
我之所以抬頭看,原因在於那陣笑聲;之所以繼續看,是因為那群女孩。
我先注意到她們的頭髮,長髮飄逸,未經梳理,蓬鬆凌亂。然後是她們的首飾,飾物捕捉了日光,閃閃爍爍。她們三人跟我有段距離,所以只看到輪廓,但是沒關係──我知道她們跟遊樂園裡其他人都不一樣。遊客們攜家帶眷,漫步於隨便排成一列的隊伍之間,等著露天烤肉架上炙烤的香腸和漢堡。身穿花格洋裝的女子們急急走向男友身旁,孩童們朝著狀似兇狠、跑出狹長走道的雞群丟擲尤加利樹的種子。那幾個長髮女孩似乎凌駕於周遭情景之上,緩緩飄浮,感覺疏離而哀傷,好像流亡...
推薦序
攜手重返,曾是天堂的地獄 張亦絢
艾瑪‧克萊恩的《女孩們》著實令人驚歎。
屬於世紀大案的「曼森家族殺人事件」,不知多少作家導演 ,或基於獵奇心態,或本於嚴肅思考,對此磨刀霍霍──然而,介入熱門領域,並不會減輕創作的難度,相反地,它是嚴峻的試煉。小說能比紀實更有意義嗎?虛構能比犯罪事件更值得閱讀嗎?《女孩們》無疑通過了重重考驗,在眾多出版品當中,站穩了「萬夫莫敵」之姿──這本文學小說步伐輕盈,但也絕對沉著。
首先,令人會對克萊恩肅然起敬的,是她極度忠於創作的勇氣──她沒有受到為著名事件全面詮釋的誘惑,眾人最熟悉的「四大魔頭」甚至不是小說的重心。女主角伊薇‧博伊德當時十四歲,殺戮發生的現場,她要沾上邊,都很勉強;小說開始不久,借住友人家中的她,聽到闖入者的女孩人聲──成年的她,這樣想:「但是我不該感到心安──蘇珊和其他人也是女孩,而這一點對誰都沒有好處。」一句話,就點出小說的多重旨趣:伊薇再次「經歷」了多年前的殺戮,只不過現在的她,卻在「另一邊」──
當下的伊薇,恰如死於曼森家族刀下的受害者,不同的是,她比任何人都深有警惕與感觸──因為她,曾情深義重地,緊緊拉過「這一邊」(闖入殺人者)要角,蘇珊的手。
這些設定,在在展現了不凡的視角。故事絕不單純,讀者將受到諸多衝擊──伊薇這個雙重邊緣人,手不染血,未可稱為罪犯;卻也因曼森家族前成員的身份,而難抬頭挺胸──如此的「不重要性」,令人想到高達對「頁緣」一事的說法。書頁的四周都有稱為頁緣的空白區,高達認為它們十分關鍵,因為正是這些「頁緣」保持了每張書頁的秩序及其可讀性。《女孩們》可說擁有強烈的「非正文」特性,它們是對頁緣之事的聚焦,那些難被主線納入的「邊邊」:伊薇偷錢維持「家族」開銷、也附議放浪的性關係──聲名大噪的殺人之事算不到她,「難逃其咎」的情緒一樣未曾停止。沒有一刻,伊薇以「完全的受害者」自視,這一點,雖略有違公道與常識──卻是《女孩們》中,讀來最揪心,也最令人動容處。
伊薇這個角色有如一根不起眼的脫線線頭,克萊恩抽起它,源源不斷地拉扯,最後,某怪物般的社會事件,在我們眼中,越看,越似曾相識......
※※※※
濫殺的曼森家族,很難不說它不是反體制的贗品。不過這也使我想起,某藝術史家,在幾可亂真的偽畫,將要遭毀時的反應,他表示,「冒充之作」應保留,它們是極佳教材,使專家透過比較,更透澈講解真品的藝術手法。
《女孩們》研究「偽物偽反抗」的成就,也深同此理。小說尾聲,克萊恩用「錯亂的尊嚴」形容女孩們,也說出了小說精髓:認得女孩們的錯亂,不忘女孩們的尊嚴──此不礙於彼,這也是費茲傑羅論小說時,力陳的最高境界:一種矛盾總是不相抵消的前往之道。也讓我且以「錯亂的尊嚴」,鄭重推薦此書。
(文長近三千字,此為部分節錄,全文載於書中)
攜手重返,曾是天堂的地獄 張亦絢
艾瑪‧克萊恩的《女孩們》著實令人驚歎。
屬於世紀大案的「曼森家族殺人事件」,不知多少作家導演 ,或基於獵奇心態,或本於嚴肅思考,對此磨刀霍霍──然而,介入熱門領域,並不會減輕創作的難度,相反地,它是嚴峻的試煉。小說能比紀實更有意義嗎?虛構能比犯罪事件更值得閱讀嗎?《女孩們》無疑通過了重重考驗,在眾多出版品當中,站穩了「萬夫莫敵」之姿──這本文學小說步伐輕盈,但也絕對沉著。
首先,令人會對克萊恩肅然起...
目錄
推薦序 攜手重返,曾是天堂的地獄 張亦絢
第一部
一九六九年
第二部
一九六九年
第三部
一九六九年
第四部
推薦序 攜手重返,曾是天堂的地獄 張亦絢
第一部
一九六九年
第二部
一九六九年
第三部
一九六九年
第四部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