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上,每個人都在談論找尋自我,
但也許,必須先勇敢拋下舊我,
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猶如《深夜特急》之於背包客,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之於渴望出走的男女,
《一直在路上》獻給追尋自我的現代旅人,
完全真誠無偽的漫遊記事,
每一個讀過的人,都能在這本書裡,看見躲藏已久的部分自己。
這不只是一部渴望出走的旅行記事,
更是一趟挖掘自我的心靈之旅。
她為何願意花上十五年的精華人生,跨越五大洲,浪跡全世界?
對旅行的渴望,對自我放逐的渴切與追尋,本書作者伊莉莎白毅然放下似錦前程:工作、愛巢、未婚夫;她從溫哥華出發,去到文明的邊緣;從年少的解放與冒險,到成熟與世故;掙脫傳統女性角色,重新定義自己;從渴望流浪,最終找回「家」的定義;從迷失自我,到最後找回心靈的力量。
這部漫遊記事,就像是你年輕時代背起行囊浪跡異國的旅途日誌,不過伊莉莎白走得更遠、看得更深:她的行旅遠至埃及、葉門、巴基斯坦、澳洲、巴黎;始終勇於挑戰未知,包括險惡的地勢、陌生的食物或藥物、擦肩而過的男子、美麗又苦澀的戀情。
她的文筆睿智,觀察入微,不只描畫旅途人生的各種風情,還更進一步追索自省,誠實探討旅行與人生的矛盾,以及一次又一次出走背後埋藏的逃避與欲望,於是這本帶有自傳色彩的浪遊記事,卻讓每一個讀過的人,都能在這本書裡,看見一部分的自己。
作者簡介:
擁有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主修國際事務。出生與成長於溫哥華,現定居紐約市。曾擔任路透社記者,遠赴倫敦、耶路撒冷等地工作。旅居華盛頓、巴黎,作品散見《亞洲週刊》、《出版人週刊》、《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片岩》(Slate)雜誌、《華盛頓郵報》、《舊金山紀事報》、《富比士》(Forbes)雜誌、《哈潑時尚》(Harper’s)雜誌,以及《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旅遊短文被收錄於《最佳美國旅遊寫作》(The Best American Travel Writing)、《最佳女性旅遊寫作》(The Best Women’s Travel Writing)以及《流動的饗宴:改變人生的世界美食冒險之旅》(A Moveable Feast: Life-Changing Food Adventures from Around the World)等書。曾出版《裸:脫衣舞孃的真相》(Bare: The Naked Truth About Stripping)。
譯者簡介:
廖建容
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畢業,曾在外商公司工作,亦曾在大學任教,目前專職從事翻譯工作。譯作有《自由書寫術》、《我是一枝愛寫作的鉛筆》、《喚醒心中的領導者》、《這輩子我最想做的事》、《扭轉人生的10句話》、《社會企業是門好生意》、《天使歸鄉》、《學校沒教的10件事》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鍾文音 作家‧郝譽翔 作家‧李桐豪 作家‧莊蕙如 Belle 旅行繪畫家
聯合推薦
女人旅行的故事,帶著迷離的險境之感。這讓我想起年輕時反覆閱讀凱魯亞克《在路上》的經典故事,骨子裡迸發著對制式生活的反叛與省思。而這本書更多了女人的細膩與當代性。
所有的浪遊故事都指涉故里與他鄉,自我與他者的遭逢。年輕美麗且聰明的旅者,驚心動魄地踏上陌生地,無法抗拒遠方的召喚,漫步地理疆界與渴求身心探索。
我在這本書裡也閱讀到自己的漂泊身影,在日常生活裡常常跳躍而出的「流浪癖」,此癮頭是戒不掉也不用戒,因為日常生活也早已和流浪夢境重疊,一如這本書折射給我的他方力量。
─作家 鍾文音
流暢好讀,充滿對於自我與生命的熱情追求,更實現了所有旅行者一生中最大的夢想!
─作家 郝譽翔
這是一本深入旅者內心的書。旅行總會經歷不同時期,有低潮期、倦怠期、停滯期,也因如此讓我們知道:旅行不只眼觀世界,也幫助你瞭解內心的渴望,心境的轉變。
─旅行繪畫家 莊蕙如(Belle),《狠繪玩澳洲》作者
離開安穩的生活後,尚未到達另一個新的地方前,伊莉莎白一次又一次在這「之間」流浪,緊抓住一個又一個令人振奮的時刻,體驗驚險的旅程,無論走向世界,或是走入自己。
─安德魯‧麥卡錫(Andrew McCarthy),演員、導演兼作家
一旦與她一同上路,再也沒有其他地方值得你留戀了。
─詹姆斯‧沃考特(James Wolcott),《浮華雜誌》文化評論人
《一直在路上》並非純粹對旅行的渴望,而是一股原始又令人盲目的力量,在全身的血管流竄,強烈到讓人以為生活中沒有更重要的事了。
─簡‧李歐(Jen Leo),「旅行週報」節目主持人
挑動人心,深刻探討何謂旅行真正的目的,遙遠異國何以充滿令人癡迷的誘惑力?《一直在路上》令人驚嘆的真誠瀟灑,獨抒性靈,將帶領讀者體驗從巴黎到巴基斯坦這一路上的不羈與自由。
─羅夫‧帕特斯(Rolf Potts),《流浪者》、《馬可波羅沒去過那裡》作者
名人推薦:鍾文音 作家‧郝譽翔 作家‧李桐豪 作家‧莊蕙如 Belle 旅行繪畫家
聯合推薦
女人旅行的故事,帶著迷離的險境之感。這讓我想起年輕時反覆閱讀凱魯亞克《在路上》的經典故事,骨子裡迸發著對制式生活的反叛與省思。而這本書更多了女人的細膩與當代性。
所有的浪遊故事都指涉故里與他鄉,自我與他者的遭逢。年輕美麗且聰明的旅者,驚心動魄地踏上陌生地,無法抗拒遠方的召喚,漫步地理疆界與渴求身心探索。
我在這本書裡也閱讀到自己的漂泊身影,在日常生活裡常常跳躍而出的「流浪癖」,此癮頭是戒不掉也不用戒,因為日常生活也...
章節試閱
第十三章 定下來
買一個房子並不是基於理性,
事實恰好相反,只因為這個草率的決定有點瘋狂,
這正是它吸引我的地方。
這間小房子就位在T字路口,也就是巴拉汀大道(Palatine)和西北四十一街交會的地方,是個新興區域。巴拉汀大道連接四十二街,一路通往山下。我們曾經開玩笑說,假如車子失控,可能會直接撞進客廳。站在房子後方的露台,視野可以越過水岸,眺望安妮皇后山。透過望遠鏡,還可以看見史都和我一年前相識的那個房子。
「只要一個徵兆,就可以創造愛。」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曾在《生命中無法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中寫道。在史都的耳濡目染之下,我也開始隨處看見徵兆,就像看見水岸另一邊的房子,確認了我們注定要在一起的命運。
假使站在浴缸邊緣,從小窗戶向外望,還可以在天氣晴朗時看見遠方雷尼爾山(Mount Rainier)的白色山峰。有一天,我心血來潮,就為浴室塗上藍綠色與桃紅色的漆。這個搭配很糟,但也就得過且過,反正不會看太久,因為我們打算好好改造這間又小又醜的房子。
在清晨,灰濛濛的晨光照亮大地、我搭巴士去上班之前,我們通常會做愛。只要想到這個火熱又愉悅的祕密,就可以讓我支撐到下午。在一天開始之際,得到半個小時的歡愉,這一點對我而言,十分重要,因為我一天中的其他時間都在思索,為何會選擇在西雅圖這個無趣的地方定居,讓自己落到這個境地。
不久前,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徵人啟示,有一家船務公司在尋找「客戶服務代表」,做這種工作的人早期被稱為「辦事員」。這則廣告看起來頗具國際化,也可能很有趣;此外,我心想,這份工作也許需要出差,便寄出履歷應徵。但事實上,我的工作是在忙碌的工作步調中,不斷接電話和影印提單,一路忙到傍晚七點,趕在快遞收件截止時間前,將文件寄送到香港、法國的勒阿弗爾(Le Havre)、或是世界其他地方,讓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對方可以即時提貨。某種程度上,我們公司算是貨物的旅行社。
公司後來雇用另一個女孩來做我的工作,將我轉調為負責南美洲與紐澳線的船期預訂客服主任。我對於自己能負責兩個區域,頗引以為豪,但在此同時,也為自己的自豪感到難為情,因為這份工作距離我原本的對工作的規劃實在太遙遠了。我已經不記得自己的志向,彷彿遺忘了上大學是為了功成名就,在經過十六年的學校教育之後,我已經遺忘了一切。要如何打造成年後的生活,這個問題想起來就令人頭痛。因此,我寧願有事情讓我分心,若能讓我疲於奔命,甚至忙得沒空思考,那就更好了。
史都總是陪伴在我身邊,也總是對每件事保持信心,譬如他的下一個建屋計畫、改造我們的房子、航海環遊世界,以及對我的信心。其實,我對於航海計畫沒有太多的想法,甚至連自己究竟想不想去,都不確定。但是我不需要把每件事都想清楚,因為史都對每件事都展現出雙倍的信心。
史都全身上下散發出一種異於常人的確信氣質。此時的他雖然才二十五歲,仍在學習如何善用這項特質,但幾乎已經可以說動任何人去做任何事。他有一百九十二公分高,還擁有像大學划船校隊選手的寬闊肩膀,這副強壯的身軀,更強化了他對人事物的主導能。不過,他因為付不出學費而從大學輟學。年紀僅比他大二十歲的父母,在他和姊姊高中畢業時,就宣告為人父母的責任已了。當我初識史都時,他的父母剛搬去達拉威,正打算開始環遊世界的計畫。儘管如此,史都和此地的淵源依舊很深,他的身邊仍然有關係緊密的家人關照,像是他的外祖父母、舅舅、舅媽和表兄弟姊妹,都住在西雅圖的近郊肯特,而他的祖父母也住在不遠的華盛頓州西南角。
我的親戚中,只有父母住在我的家鄉加拿大,而我和弟弟都已離家。母親的親戚仍然住在奧勒崗州,而我父親的兩個手足則分居異地。我的父母在遠離他們家鄉的加拿大定居,沒有任何近親在附近。
當史都和我討論要買一間房子,並加以改造時,我們都非常興奮,我父母還幫我們付了頭期款。於是,在二十二歲時,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擁有了自己的房子。就在那段期間,有一天晚上,我們和朋友吃完飯後回到家,坐在沙發上休息,史都向我求婚,我立刻答應了。這似乎也是件令人開心的事。
對於這些變化,我向自己以及周遭的人訴諸理性的解釋:史都會蓋房子,雖然我們有點年輕,但很快就會結婚定下來。然而,假如坦誠面對自己(其實我不太常這麼做),我必須說,我會和史都合買一個房子的考量,並不是基於理性,事實恰好相反,只因為這個草率的決定有點瘋狂,這正是它吸引我的地方。基於旅人樂於接受所有新體驗的心態,我貪婪地汲取更多新鮮的人生體驗。
漸漸的,我隱約意識到,自己正在關上機會的大門。但此時的我難以體會,每件事的發展是無法回頭的。父母給我的教養,讓我的人生充滿各種可能性,因此,即使現在不知道自己該如何面對種種選擇,但我相信,我仍然擁有所有機會。
搬進新家後,我們把老舊的地毯拆掉,讓實木地板露出來。我們接受親友的溫情贊助,包括一張咖啡色沙發、碗盤,甚至是我舅媽在聖誕節送的水晶蛋糕架。我們不會把蛋糕架拿來用,但看到它就讓我們感到開心。然而,我其實很清楚,自己絕對不是需要蛋糕架的那種人,但我卻讓別人誤以為我是那種人。我們把從巴基斯坦帶回來的寶貝,譬如銅製的水煙壺和中東鼓,放在宜家家居(Ikea)的塑合板櫥櫃中展示。我們在柏夏瓦買的地毯,就放在我父母給的沙發旁邊。每當有朋友來家裡,一定先帶他們看這些紀念品。不過,我們的朋友並不常來,因為我們樂於兩個人獨處。
我有時候會試著寫作,寫的通常是以埃及為背景的短篇故事。但是,我們在週末總是有事情要做,像是清理地下室,把改建房子的廢棄物拿去丟掉,在家得寶(Home Depot)居家修繕店待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回程時開著史都的皮卡車在西雅圖亂逛,看到我們喜歡的房子就停下來欣賞,做為未來改造自己房子的參考。我從不曾花太多時間想房子的事,因此,史都的想法就直接變成了我的想法。他喜歡簡單的線條、精緻的木製品,以及特殊的表面,例如染色的水泥和經風化作用洗禮的金屬。通常等我們回到家之後,就沒有寫作的時間了,我對這件事有些在意。不過大致來說,我沒有太大的時間壓力,因為我覺得時間還很多,多到隨便浪費也無所謂。
史都和我總是一起去買生活用品,這個習慣讓我感到安心。我們會買香菜、蔥和檸檬回家,自製莎莎醬,因為我們倆都不喜歡店裡賣的現成莎莎醬。史都會教我做菜,例如辣死人不償命的泰式鮮蝦咖哩;而我也會教他做菜,例如中東式小米沙拉(tabouleh);有時候,我們會一起學做新的菜。我們的週末與夜晚總是一起度過,常是躺在沙發上,抱在一起看電視。偶爾,我會有一種窒息的感覺,但是,我也不喜歡和史都分開。從巴基斯坦開始,一直到我們倆回到西雅圖,大部分的時間都膩在一起,也因為如此,我在西雅圖認識的人不多。
在出國當交換學生,以及到惠斯勒找葛拉漢的時間之外,我只交了少數幾個朋友,而這些朋友現在都散了。小芹去了德國,傑夫到華府去找有意義的工作,幾個朋友加入了和平工作隊,至少有一個朋友攻讀法律學位。有時也難免會想,我應該去做上述的其中一件事,但是史都就在我的身邊,這讓我沒有思考的餘地。而現在,我擁有一間房子,更不能一走了之。偶爾,史都的漁夫朋友會舉行烤肉派對,我們會躺在草地上,吃著來自阿拉斯加、和檸檬與百里香一起烤的新鮮帝王鮭魚。
史都的朋友都是剛開始從事漁業或營造業的年輕人。他們似乎很清楚自己該做什麼,但是他們的女友和老婆就不是那麼確定了。她們有些人在餐廳或是咖啡店當服務生;拿到大學文憑的人,則會和我一樣當個上班族。有些人已經在談生小孩的事,而我比較想做的事,是建造一艘太空船,飛到火星去。每當有人問起生小孩的事,史都和我就會告訴對方,我們有「十年計畫」。在同居一年後,我有一回無意間聽到史都向別人提到「九年計畫」。「什麼?」我問他,「什麼時候變成了九年計畫?」於是他告訴我,距離上次提到十年計畫,已經過了一年。我覺得他的字面解釋很有意思,因為我絲毫沒有感覺到時光的流逝。
在我內心深處,始終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甚至比我待在埃及或巴基斯坦時,感觸更深。待在風土民情大異其趣的國家,我可以根據周遭的事物,確認自己是個外來者,然而,住在西雅圖,我反而難以認同自己的身分。皮科•艾爾(Pico Iyer)在《普世靈魂》(The Global Soul)中,探討了他為何在日本感到如此自在,即使日本的頑強單一文化絕無接納他這個外國人的可能。艾爾和印度、英國、加州以及全世界,都有淵源,他對文化的認知是多元的。因此,日本文化的一板一眼反而讓他感到自在,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立足點是什麼:「正因為日本文化與其他的文化劃清界線──對於界內與界外的區分絕不妥協,讓日本更加吸引我,要我解釋這件事,其實有點困難。在後現代的社會,套句顛覆羅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Frost)的說法:當你想要回家時,家不一定要接納你。家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埃及絕對不會接納我,而這條把我區隔在外的界線,恰好讓我得到自在與平靜。
有時,我覺得自己像是自己人生中的過客。我曾經嘗試在其他地方居住,現在,我試著在西雅圖過著安穩的生活;西雅圖只是另一個我造訪的地方。我的心有一部分不相信這就是我的人生,而是認為我正以局外人的角度,觀察這樣的人生。
西雅圖和異鄉的不同之處,在於西雅圖非常輕易就接納了我。我的人生看起來和漁夫老婆們的人生沒有兩樣,這個事實令我心煩意亂。我曾說,我想要旅行、讀研究所、開始寫作,但現在,一切只是空談。偽裝已經變得太過真實。假如我其實和她們並無二致,那該怎麼辦?我現在過的人生,就是我唯一的人生,這個想法令我無法忍受。我無法忍受自己只是個平凡的人。
但這並不表示,我現有的生活很無趣。有時週末我們會到史都外祖父母的第二個家,位於聖胡安(San Juans)的一個小島上,偶爾也會帶朋友同行,在那裡乘船遊玩,在柴火燒熱的水裡泡澡。史都教我劈柴和修補玻璃纖維船身的方法。他善於從海裡尋找食物,也教過我如何煮螃蟹鍋和撬開牡蠣的殼。在我看來,史都似乎熟知所有實用的生存技能,假使在森林裡和他一起迷了路,可以確信一定能平安無事。相反的,我完全不具備這些能力,而我也不曾遇過任何具有這些能力的女性。不過,極度都市化的男性,也就是那些對褲子的剪裁瞭若指掌,但不會劈柴的男性,我也沒認識幾個(「花美男」的說法要到很久以後才會出現)。因此,我將史都的技能與男性特質劃上等號,一心只想把這些技能學會,如此我才能獨立生活,而當別人和我一起在森林裡迷路時,才不會感到害怕。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必須先依附某個男人,讓他教會我這些技能。
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交易,假如不是男女朋友的關係,我不認為有誰會願意像父母一樣,長期免費教我這些。不論是在哪裡,年輕的一方(通常是女性)往往會透過較年長的戀愛對象(通常是男性),得到學習與成長。史都的年紀並沒有比我大太多,但是他對那個我一無所知的世界瞭若指掌。和史都在一起,我可以學習到許多事物,而這些事物,可以讓我將來有一天再也不必依賴他。
在小島的海灘外,波光粼粼的綠色海洋一望無際。海面下有強勁的海流、重達五十公斤的蛇齒單線魚,甚至是巨型烏賊,但海面卻是一片風平浪靜。海豹躺在前方的波西島(Posey)上曬太陽;海峽的另一邊,長滿野草的史皮登島(Spieden)形成了遠方的地平線。
史都教我駕駛快艇的技巧,譬如該如何在退潮時留意海面露出的岩石,以及如何減速、轉彎、調頭,優雅地讓船滑進碼頭。想一個人獨處時,我會借用鄰居的獨木舟,划過細長的海峽,在水邊遊蕩。我們睡在史都的外祖父母留給孫兒的小屋。當史都在清晨醒來後,而他總是在我之前先醒來,也總是在做些有用的事,我會躺在床上,向窗外望去,視線越過藍灰色的岩石與散布在岩石上的海藻,欣賞映著微光的海面。傍晚時分,我們會升起火,史都的家人也會聚在一起,享用鮮美的奶油螃蟹。
突然間,我擁有了女人想要的一切:男朋友、工作、房子、渡假小屋,以及結婚的計畫。這一切來得輕而易舉。我們就這樣一起生活了一年半。
第十四章 認知差距
我開始在若無其事的表面下,
擁有另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內心世界。
結果,我才是那輛撞進客廳的車。
史都提議在他外祖父母的小島上舉行婚禮。典禮上要有一隻架在鐵叉上的烤豬,烤豬的嘴裡還要咬一顆蘋果。不過,他說假如我想要簡單一點,他也願意公證結婚。我對別人說我想要公證結婚,是因為婚禮的過程繁瑣且不真實,我實在懶得花費心思籌劃。
在參加過的少數幾場婚禮中,凱莉表姊的盛大婚禮令人大開眼界。表姊和她的先生大學一畢業就結婚,我那時剛從西班牙回到美國,在婚禮的前一天,她特地宴請十二位伴娘吃一頓豐盛的大餐。到了婚禮當天,我們這些伴娘全都穿上綴有誇張蓬蓬袖的翠綠色禮服,與上百位賓客齊聚波特蘭一棟摩天大樓的頂樓宴會廳,一同舉杯祝賀新人。我真不知道那些女孩子是怎麼辦到這些事情的。
在那場婚禮之後的幾年,史都的朋友也紛紛結婚。這些婚禮雖然不像凱莉表姊的那麼盛大,但該有的一樣也沒少,包括花園中的涼亭和穿著燕尾服的男士。一想到這種大費周章的場面,就令我裹足不前,這就像水晶蛋糕架一樣,我可能讓別人誤以為我是想要盛大婚禮的那種人,但事實上,那種東西對我毫無真實感可言。
到目前為止,我和史都之間的一切只是順其自然發展,並不是誰去刻意做什麼事得來的。我愛上了史都,然後事情就自然發生了。但是,假如我結了婚,就再也不能假裝一切只是順其自然。結婚這件事必須經過意志的抉擇,結了婚之後,就必須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婚姻上。以牌局比喻,一旦踏入婚姻,就不能再虛張聲勢了,必須把賭注全壓在這上頭。在選定了一個男人,然後透過他,選擇一種人生後下好離手,我們過去彼此相屬、擁有房子的安定生活,將不再是一場大型的實驗,這是我的理解。但我仍然相信,我的人生中還有其他的可能性……
第十三章 定下來
買一個房子並不是基於理性,
事實恰好相反,只因為這個草率的決定有點瘋狂,
這正是它吸引我的地方。
這間小房子就位在T字路口,也就是巴拉汀大道(Palatine)和西北四十一街交會的地方,是個新興區域。巴拉汀大道連接四十二街,一路通往山下。我們曾經開玩笑說,假如車子失控,可能會直接撞進客廳。站在房子後方的露台,視野可以越過水岸,眺望安妮皇后山。透過望遠鏡,還可以看見史都和我一年前相識的那個房子。
「只要一個徵兆,就可以創造愛。」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曾在《生命中無法承受之輕》(...
作者序
不要尋找水源,讓渴望常駐你心。
─伊斯蘭教蘇菲派神祕主義詩人 魯米(Rumi)
二○○五年十二月的某個清晨,街上的聖誕節燈飾已滅,在灰濛濛的晨曦中,我將四件行李放進停靠在蒙田大道的計程車內。
我又走回樓上,在廊道上站定,看了那間再也沒有我容身之處的公寓最後一眼─這附有露台和大理石壁爐的完美客廳裡,還擺了張充滿時尚感,卻毫不實用的白色沙發。將這空蕩蕩的公寓掃視一遍後,我在門外將大門鎖上,將鑰匙從門縫推回屋內,把這一切都留給我的前男友。
另一段人生已結束,此刻即使想回頭,也無能為力。
於是我搭飛機回到溫哥華,我父母就等在機場的行李轉盤旁。那四件行李內裝了我所有的財產,然而,塞得最滿的那只行李箱,卻在從多倫多飛往溫哥華的旅程中爆開來。雖然行李搬運工用紅白相間的膠帶把行李箱纏起來,當它出現在轉盤上時,開口仍然極為醒目,裡頭裝的東西也呼之欲出,看起來就像快爆炸似的。
我們把這件行李拿到加拿大航空公司的櫃檯,對方先給了我一個巨大的透明塑膠提袋應急。於是,我把這些曾經見證過我人生的所有物品丟進去,包括衣服、手提包、靴子和書,壞掉的行李箱便留給了航空公司。四天之後,一個更大、更牢固的全新行李箱出現在我父母家的門廊上。
行李箱可以換成全新的,但人生的缺憾就沒那麼容易修補了。
三十四歲的某天一覺醒來,心頭湧上一股很想回家的衝動,卻猛然打了一個大問號─我的家在哪?
「流浪的渴望」(wanderlust)這個詞源自於德文,意思是「對於旅行有股強烈且無法抗拒的衝動」,這個德文名詞之所以原汁原味地被人們保留並廣為使用,大概是因為實在沒有更改的空間了。法文的「熱愛旅行」(passion du voyage)與它意思相近,但仍沒有完全抓到精髓。更確切地說,流浪的渴望指的並不是對旅行的熱愛,而是一種更具野性、更加難以捉摸的原始渴望(lust)。
人生中,能讓我們產生渴望的事物並不多。我們很難對工作或家務產生渴望,但談到旅行就不同了。安納托.卜若雅(Anatole Broyard)〈在他方〉(Being There)這篇文章對旅行的渴望有完美的詮釋:「旅行就像外遇:我們總是有股衝動想逃離自己的國家。想像力讓我們無法滿足於自己居住的地方︙︙流浪的渴望讓我們追求人生的圓滿。」我曾經花許多時間尋找卜若雅所說的「人生的圓滿」,而這樣的追尋始終離不開愛。我為了愛而旅行,也熱愛旅行,究竟何者是因,何者是果,時間一久,連自己也搞不清楚了。
美國第三任總統湯瑪士.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曾在家書中警告他的姪兒:「旅行會讓人多了點智慧,卻少了點快樂。」他如此寫道:「成熟的人旅行,可以得到有用的知識,用以報效國家,但也從此擺脫不了摻雜著悔恨的回憶─見識過外面的花花世界之後,對家鄉的喜愛就減弱了;在外地養成新的習性後,就難以滿足於家鄉的現況。」真是這樣嗎?我再也無法滿足於現況了?
其實,我真的不知道。我見過的世面的確愈來愈廣,但不至於寫出像這樣的家書。我也懷疑遠在巴黎寫信給家鄉姪兒的傑弗遜,是否真的願意放棄旅行。
此刻,我正坐在行駛於巴黎巴利斐立克大道(Périphérique)的計程車上,不斷思索究竟是什麼力量驅使我向前?流浪的渴望對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又或者,我是否已追隨它太久……
不要尋找水源,讓渴望常駐你心。
─伊斯蘭教蘇菲派神祕主義詩人 魯米(Rumi)
二○○五年十二月的某個清晨,街上的聖誕節燈飾已滅,在灰濛濛的晨曦中,我將四件行李放進停靠在蒙田大道的計程車內。
我又走回樓上,在廊道上站定,看了那間再也沒有我容身之處的公寓最後一眼─這附有露台和大理石壁爐的完美客廳裡,還擺了張充滿時尚感,卻毫不實用的白色沙發。將這空蕩蕩的公寓掃視一遍後,我在門外將大門鎖上,將鑰匙從門縫推回屋內,把這一切都留給我的前男友。
另一段人生已結束,此刻即使想回頭,也無能為力。
...
目錄
前言
第一部 渴望的開端
1 啟發
2 渴望更多
3 根
4 來來去去
5 物化
6 承諾
7 交朋友
8 異鄉人
9 適應
10 返鄉
11 建立國際化的職業生涯
12 困境
第二部 停不了的出走
13 定下來
14 認知差距
15 文化衝擊
16 切斷羈絆
17 男孩們
18 背叛
19 不想回家
20 馴服大自然
21 愛
22 遠離
23 逃脫
24 出航
25 誘惑
第三部 動力的所在
26 文明的中心
27 雙重人生
28 慾望
29 明智的抉擇
30 想像中的戀人
31 美麗的人生
32 壓力
33 領悟
34 回家
謝辭
前言
第一部 渴望的開端
1 啟發
2 渴望更多
3 根
4 來來去去
5 物化
6 承諾
7 交朋友
8 異鄉人
9 適應
10 返鄉
11 建立國際化的職業生涯
12 困境
第二部 停不了的出走
13 定下來
14 認知差距
15 文化衝擊
16 切斷羈絆
17 男孩們
18 背叛
19 不想回家
20 馴服大自然
21 愛
22 遠離
23 逃脫
24 出航
25 誘惑
第三部 動力的所在
26 文明的中心
27 雙重人生
28 慾望
29 明智的抉擇
30 想像中的戀人
31 美麗的人生
32 壓力
33 領悟
34 回家
謝辭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