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此時此地的你,讓宇宙的神聖目的得以展開。看看你有多重要!
∼艾克哈特˙托勒
第一章
你不等於你的心智
請問何謂開悟?
一位乞丐坐在路邊行乞三十多年。有一天,某個路人經過。「施捨點錢吧!」乞丐喃喃求道,機械地伸出手中的老舊網球帽子。「我沒什麼可以給你的。」路人說,接著問:「你坐著的那個是什麼東西?」「沒什麼特別的,」乞丐回答:「只是個老舊箱子。我坐著它都不知多少年了。」「你打開看過嗎?」路人問。「沒有,」乞丐回答:「何必多此一舉?裡面什麼也沒有。」「打開看看嘛。」路人堅持。乞丐不情願地打開箱蓋,結果又驚又喜,難以置信:箱子裡面堆滿了黃金。
我就是那個沒什麼可以給你,卻要求你往「裡面」看看的路人。我要你看的不是箱子裡面,而是你自己的裡面。
情緒是什麼?我覺得自己受情緒擺佈的時間多於受心智擺佈。
情緒是在心智與身體交會之處產生的。它們是身體對心智的反應,是心智在身體上的反映。例如,當你對誰產生攻擊或敵意心念時,身體就會堆積了稱為「憤怒」的能量。
你愈認同於自己的思維、好惡、判斷與解釋,那就是說,你愈少以旁觀者的角色臨在,如此一來,情緒的驅力就會愈強大。如果你無法感受到自己的情緒,如果你與情緒的連結被切斷,最終,你會在純生理的層面體驗到這些情緒,它將以疾病或症狀的方式呈現出來。
如果你不太容易感受到自己的情緒,那麼可以先專注於身體的內在能量場。從身體裡面去感受身體。這將可以讓你和自己的情緒產生連結。關於這點,我稍後會更詳細說明。
第二章
意識:擺脫痛苦的途徑
人類多數的痛苦是不必要的。那是自找的,是人們任由自己被思維擺佈的結果。
當下製造的痛苦,通常是對現狀有所抗拒,也就是不自覺地抗拒本然(what is)所引起的。
為什麼心智習慣性否定和抗拒當下?因為沒有了時間(即過去和未來),心智便無法運作,也就會失去對你的掌控,所以它把當下視為威脅。基本上,時間與心智是彼此依存的。
如果地球上沒有人類,只有植物與動物,會是什麼樣的光景。它還會有過去和未來嗎?時間對這樣的世界還有任何意義嗎?這時,「現在幾點?」「今天是幾月幾號?」之類的問題將不再重要。如果你向櫟樹或老鷹詢問時間,它們一定會忍俊不禁。「現在幾點?」它們會這樣回答︰「現在是當下。時間就是當下。不然還會是什麼?」
過去的痛苦:瓦解痛苦之身
若是無法擁有當下的力量,那麼你所經歷的每個痛苦情緒,都將殘留下來,並潛藏於你內在,與你共存。它將與其他過往殘留的痛苦結合,堆積在心智與身體上。
這些痛苦將佔據你的身體與心智,形成一個負面的能量場,形成所謂的「痛苦之身」(pain-body)。如果你把它看成是一個存在你體內的無形實體,那你就很接近事實了。
有些痛苦之身會讓人感到不悅,但害處不大,就像哭鬧不停的孩子。有些痛苦之身十分邪惡且深具破壞性,有如妖魔鬼怪。有些具有肢體暴力,更多則深具情緒暴力。有的會攻擊身邊的人,有的甚至會攻擊宿主——也就是你本人。此時,你對人生的看法和感受,將變得十分消極且具自我毀滅性。病痛和意外經常都是由此產生的。有的痛苦之身還會驅使宿主去自殺。
觀察自己體內的痛苦之身。隨時留意內心任何不快樂的跡象,如果發現了,不管何種形式,都有可能顯示痛苦之身正要甦醒。易怒、沒有耐性、憂鬱或想要傷害別人都是徵兆。切記要在它從休眠狀態甦醒的那一刻就逮住它。
第三章
深入當下
終結時間的假象
將時間從心智中移開,它就會停止運作——除非你選擇使用它。
認同於心智,將讓人們受困於時間之中,讓人們不自覺地活在回憶與預期之中,因而無止境地牽掛過去與未來,不願意接納當下,也不允許當下就這樣存在。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們以為自我需寄託於過去,救贖需寄託於未來。其實這兩者都是假象。
時間一點都不珍貴,它只是個假象。你會覺得珍貴的,其實不是時間,而是時間之外的一個點,這個點就是「當下」,那的確無比珍貴。你愈著眼於時間(即過去和未來),就愈會忽略當下,忽略了最珍貴的東西。
為什麼它如此珍貴?首先,它是你唯一擁有的,它是你所能擁有的全部。永恆的現在(eternal present)就是你全部生命可以開展的空間,是你生命的唯一常數。生命就是當下,你的生命沒有一刻不在當下,過去如此,未來也是如此。再者,當下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是可以帶你擺脫心智局限,進入永恆無形的「本體」之域的唯一一刻。
第四章
心智用以逃避當下的策略
那我們要如何擺脫這種困境?
當日子還算平順的時候,將更多的意識帶入日常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一旦這樣做,你臨在的能力會愈來愈強。它可以在你的內在和四周產生一個高頻率振動的能量場。沒有任何的無意識、負面情緒或暴力心態,可以穿透這個能量場而不被摧毀,一如黑暗無法在光的照耀下還能繼續維持。
當你學會觀察自己的思維和情緒(這是臨在的重要部分),你就會意識到一般無意識狀態所帶來的隱約不安,並訝異於你真正安適自在的時候何其稀少。在思維的層次裡,你會發現,你運用了大量的價值判斷、不滿足和心智投射來抗拒當下;而在情緒的層次裡,你則察覺到煩躁不安、緊張、煩悶像底流般自你心裡流過。這兩者皆是心智習慣性抗拒模式的不同展現。
我們該如何擺脫負面的情緒?
甩掉它。你如何甩掉手中燒燙的木炭?你如何甩掉一件沈重而無用的行李?因為你體認到自己不想再承受更多痛苦或繼續揹負重擔,所以願意丟掉這一切。
深度無意識狀態(例如痛苦之身),或其他極度的痛苦(例如失去摯愛),通常需要透過接納以及你的臨在之光(持續的專注),才能成功地轉化。另一方面,要擺脫一般無意識狀態就顯得容易多了。只要你明白自己不想要或不需要什麼,知道自己不是個只會做反射動作的傀儡。這意味著你汲取了當下的力量。沒有這力量,你就無法做出抉擇。
第五章
臨在的狀態
當你處於強烈的臨在狀態,就擺脫了思維的羈絆。你是寂靜的,卻又高度警覺。就在你的自覺意識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後,思維便重新湧入。心智雜音去而復返,寂靜不見了,你再度回到時間的向度裡。
有些禪師為了想得知弟子的臨在程度,會悄悄走到他們背後,冷不防給他們一記棒喝。夠震撼吧!如果該弟子充分臨在並高度覺醒,如果他有「把腰束緊,把燈點亮」(源自耶穌說明何謂「臨在」的比喻),就會知道師父走近,馬上避開。但如果被打到,就表示他深陷思維當中、心不在焉,處於無意識狀態。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臨在的狀態,可以幫助你深深扎根於自己的內在。否則,有著不可思議動力的心智,它總是蠢蠢動不休,就會像急流般推著你往前流去。
自臨在的定靜中升起的美
禪宗稱這稍縱及逝的體驗為「頓悟」,那是一個無念和全然臨在的瞬間。雖然頓悟不是持久的轉化,但能體驗到仍應心存感激,因為它讓人淺嚐了開悟的滋味。你也許多次經歷過這樣的狀態卻渾然不知,也不知道它的重要性。想感受到自然的美、莊嚴與神聖,臨在狀態是不可少的。你曾凝視過晴朗的夜空,並對其絕對的寂靜和不可思議的浩瀚敬畏不已嗎?你曾聆聽,真正地聆聽過林間山澗的聲音嗎?或是在寂靜夏日黃昏時,聆聽過黑鳥鳴唱嗎?若想感受這些美,心智必須全然靜止。你必須暫時拋開煩惱的包袱,拋開過去與未來,拋開你所有的知識。你需要全然的臨在。否則,你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第六章
內在身體
與內在身體連結
請試著照我說的做做看。初習此法的人,也許會覺得閉上雙眼更有幫助,但假以時日,等你輕鬆自然就可「安住在身體」,那閉上眼睛就不是必要的了。現在,專注於身體。從裡面感受它。它是活生生的嗎?你的手、你的腳、你的腹部、你的胸膛之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你可以感受到一個微妙的能量場環繞全身,並為每個器官和細胞注入振動的活力嗎?你可以同時感受到你身體所有的部分就是一個單一的能量場嗎?持續幾分鐘專注於感受你的「內在身體」,不要思考,只去感受。你的專注力愈強,你的感受就會愈清晰和強烈。你會感受到每個細胞都變得更活躍,如果你有很強的想像力,甚至會看到自己整個身體正在發光。雖然這種想像對你會有短暫的幫助,但應該更專注於感受上。想像不管多美或多有力量,都已經固化為形相,無法讓你看得更透徹。
感受你的內在身體無形無狀、無邊無界又深不可測,你通常可以愈來愈深入地感受它。假如現階段你還未能感受很深,請專注於你所能感受到的,可能你感受到的是手掌或腳掌上微微的刺癢,這已經很不錯了,請專注於這種感受上。你的身體正慢慢甦醒,之後,我們將進行更多的練習。現在請張開雙眼,但持續把若干注意力放在身體的內在能量場,即使是環視房間的那一刻。內在身體是介於外在形相與真實本相(即你的真正本質)之間的門檻,切記勿與之失去聯繫。
讓呼吸牽引你進入身體
任何時候你覺得難於與內在身體有所連結,不妨先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這個方法容易多了。仔細觀想呼吸,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冥想方法,它會讓你逐漸與身體產生連結。將注意力放在一呼一吸上,感受你的小腹是如何隨著每下呼吸微微漲縮。如果你善於想像,那就閉起雙睛,想像自己被光包圍,或沉浸在一種發光的物質裡。在那光中呼吸,感受那發光物質充滿你的身體,讓你通體發亮。你現在安住在身體了,但切記不要太依賴任何想像的方法。
第七章
通往未顯化狀態的大門
能進入無形無相的境界,乃是一種真正的解脫。它讓你擺脫形相的枷鎖,擺脫對形相的認同。那是生命未分裂為繁雜多様化以前的未分化狀態。我們可以稱之為未顯化狀態(unmanifested),它是萬物無形的源頭(Source),是所有存在的本體。那是一個無比寂靜和平的境界,充滿喜悅和強烈的活力。每當你臨於當下,就會變成像光一樣「透明」,那是從源頭散發出來的純意識(pure consciousness)。你也會體認到,那光並不在你的外在,而是你最深沉的本質。
要不要在自己生命中打開通往未顯化狀態的大門,完全取決於你自己。與內在能量場保持聯繫、全然臨於當下、擺脫對心智的認同、臣服於本然——這全是你可以使用的大門,但只要一扇便已足夠了。
每一扇大門都是死亡的大門,通過它,「虛假自我」便死亡了。不過,與此同時,你將不會再把心智虛構出來的自我執著為你自己。你會了悟,死亡只是幻象,形相自我只是假象,死亡就是假象的終結,唯有死抱著假象不放的人,才會以為死亡是痛苦的。
第八章
開悟的情感關係
愛情的正面成分代表著你與伴侶「彼此相愛」,一開始這會帶給你莫大的滿足,你感到生氣勃勃,你的人生突然變得充滿意義,因為有人需要你,讓你覺得自己特別。你的伴侶也因為你而有著同樣的感覺,你們在一起,你覺得自己圓滿無缺,這種感覺極其強烈,以致世上其他事情都變得無足輕重。
然而,你也許會意識到,你的強烈愛意是帶有某種依賴性、某種耽溺性的。你會對對方「上癮」,他或她之於你變成了一種「藥物」。擁有這種藥物的時候,你感覺情緒高昂。不過,哪怕只是想到會失去這種藥物,你便會恐懼不已。因為害怕失去,你將充滿嫉妒、猜忌,企圖用各種方法(要脅、埋怨、指責等)控制對方。如果對方真的離你而去,你更會產生深沉的恨意、哀傷和絕望,此時,你的愛都到哪兒去了?愛竟可在一瞬間變成了對立的恨?到底,當你們還在一起的時候,你是真正愛著對方,還是只把對方當成一種止癮的藥物,因而十分依賴,十分放不開?
愛是本體的一種狀態。你的愛不是由外物產生,而是從你的內在深處生起。你不可能失去它,它也永遠不會離開你。它不依賴於他人,也不依賴於任何外在形相。在你臨在的寂靜中,你除了感受到無形無相、無時間的未顯化狀態充盈著你,還會感受到每個人類和萬物內在深處的相同生命樣態。此時,你穿透過形相和孤立感的帷幕。這是合而為一(oneness)的體現,這就是愛。
上帝是什麼?是所有生命形相背後的永恆「至一生命」(One Life),愛是什麼?是感受到這「至一生命」在你和萬事萬物內在深處的臨在展現,因而,歸根究底,所有的愛就是上帝的愛。
第九章
超越快樂與不快樂--永恆的內在和平
從更高的角度看來,你所面對的情境總是正面的。更精確地說,情境無所謂正面或負面,只是如其所是。當你能夠接納一切本然,這是唯一意識清明的生活方式,那你人生之中善與惡便不復存在,只有至福(higher good),而此至福之中也含括了所謂的「惡」。心智卻不是如此看待眼前的情境,它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總是要把事情劃分為禍福、喜惡、愛恨。根據《創世紀》記載,亞當和夏娃之所以不允許被留在天國,正因為他們偷吃了「知識樹上的果子」,開始會分辨善惡。
物與境可以帶給你歡愉(pleasure),卻無法帶給你喜悅(joy)。沒有任何事物可以給予你喜悅的。喜悅是沒有原因的,它只能從本體的喜悅裡自然生起。它是內在寂靜狀態的基本部分,那是我們所謂上帝所賜予的和平。它是你的自然狀態,無需你苦苦爭取或達成。
很多人不明白,「救贖」不是可以去爭取、擁有和達成的。然而,明白這道理的人,又往往容易厭世和感到沮喪,他們認為既然救贖不可「得」,那一切的努力又有何意義?《舊約聖經.傳道書》的作者顯然就是這種人,所以才會說:「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當你明白這道理,你離絕望便只有一步之遙,但離開悟亦只有一步之遙。
第十章
臣服的意義
臣服是一種簡單而深邃的智慧,是要人順著生命之流,而不要逆流而游。你能夠經驗生命之流的唯一時刻就是當下,臣服意味的就是無條件和無保留地接納此時此刻,停止對本然做出內在抗拒,停止好惡評價並擺脫負面情緒。人遇到逆境的時候,特別不容易臣服,因為這時心智所希望的和當下本然會出現巨大的落差,那是一個讓人痛苦不堪的落差。如果你活得夠久,就會知道逆境是人生常有的事。然而,也正是在逆境的時候,人們最需要學會臣服,如此才能化解你的痛苦與哀愁。臣服於本然,可以讓你即時擺脫心智的桎梏,與本體重新連結,抗拒其實就是心智運作的產物。
第一個臣服的機會,是在每個當下時刻接納了當下的本然,知道本然是不可改變的,是已然存在的樣貌,你接納了它,然後視情況需要,採取必要的行動。假如你安住於這種接納的狀態,就不會有負面情緒,不會有更多痛苦、更多不悅生起。如此,你將安住於一種沒有抗拒、充滿恩典和光明的狀態,內心沒有任何的掙扎。
如果你做不到,如果你失去了第一次的機會,可能是因為你沒有保持充分的臨在,或是受到無意識抗拒模式的制約,或是那情境太過於極端,讓人無法接受,你會因此製造出某些形式的痛苦。乍看之下,似乎是這樣的處境引發了你的痛苦,其實不是的,是你的抗拒引發的。
現在,你將有第二次臣服的機會。如果你不能接納外在的本然,那就接納內在的本然吧。如果不能接受外境,那就接受內境吧。這表示,不要抗拒痛苦,任由它存在。臣服於悲苦、失望、恐懼、孤單,觀察它但不要評斷它,擁抱它。如此,你將看見臣服是如何創造奇蹟的,它可以把最深度的痛苦轉化為最深度的平安。這就是你的十字架,讓它帶領你復活與升天。
是此時此地的你,讓宇宙的神聖目的得以展開。看看你有多重要! ∼艾克哈特˙托勒第一章你不等於你的心智請問何謂開悟?一位乞丐坐在路邊行乞三十多年。有一天,某個路人經過。「施捨點錢吧!」乞丐喃喃求道,機械地伸出手中的老舊網球帽子。「我沒什麼可以給你的。」路人說,接著問:「你坐著的那個是什麼東西?」「沒什麼特別的,」乞丐回答:「只是個老舊箱子。我坐著它都不知多少年了。」「你打開看過嗎?」路人問。「沒有,」乞丐回答:「何必多此一舉?裡面什麼也沒有。」「打開看看嘛。」路人堅持。...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