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管理,和孩子一起學
洪蘭(國立陽明大學教授、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負責人)
我要向各位推薦「我的感覺」這套書,內容有深度,不因是兒童書而流於膚淺、失去內涵,它用兒童可以懂的語言把道理講了出來。孩子有嫉妒、恐懼、憤怒這些情緒是正常的,不必否認它,更不必覺得羞恥;但是要懂得怎麼去排解。本書列出的排解方法簡易可行,孩子都做得到,父母可以念給子女聽,讓他想像情境,然後實際體驗這些情緒的排解。
孩子最常感受到的情緒就是嫉妒,作者用具體的描述告訴孩子什麼叫嫉妒:當你感到刺刺的、熱熱的、很不舒服時,這就是嫉妒在作祟了。會感到嫉妒,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沒有信心,害怕自己沒有價值、不重要,別人不再喜歡自己了。人是社會動物,非常需要別人的肯定與接納,青少年很容易盲目追隨時尚流行的原因之一,就是對自己缺乏信心,還不了解內在的我才是真正存在的價值,外表的我並不重要。青少年為了吸引別人注意,千方百計的標新立異,用與眾不同來凸顯自己,處理這種行為的釜底抽薪之計,就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讓他以自己為傲。
所以作者告訴父母,不要拿子女跟別人比較,要讓孩子知道他是有長處、重要的。嫉妒的感覺出現時,父母可以教導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排解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也就是說,從小教孩子從書本或嗜好中去排遣不愉快的感覺。這點非常重要,孩子若學會了,一生受用不盡。小小的孩子也很容易感到害怕,因為父母必須出門謀生,而父母正是孩子最信賴的人。所以作者告訴父母不可以騙子女,尤其不可以趁他不注意時偷偷溜掉,這只會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要先告訴他「媽媽一定會回來」,然後在約定的時間內出現,讓孩子建立信心:媽媽不在眼前沒
有關係,等一下會再出現。另外,常常擁抱孩子,讓他跟父母肌膚接觸,產生安全感,父母在擁抱孩子時也要教他,感到害怕時可以怎麼做。
書中舉的方法都很好。害怕是連大人都會有的感覺,完全不可恥。電影「國王與我」中,安娜初到暹羅國,人生地不熟,感到害怕,她告訴兒子:感到害怕時,就吹口哨壯膽;電影「真善美」中,瑪莉亞也告訴馮崔普家庭的孩子:感到難過時,就想想你最喜歡的東西,來排解難過的情緒。
憤怒也是一種很常見的情緒。我常感嘆,現在社會上這麼多兇殺案、家暴案,是
因為我們沒有從小教孩子什麼叫憤怒,也沒有教孩子不去取笑別人、老師不冤枉學生(書中的例子),最主要的是,我們沒有教孩子如何化解憤怒的情緒。
基本上,情緒是當時的心理狀態。如果我們了解這種感覺的由來,懂得用另外的情緒去取代它,這種不愉快的情緒很快就會過去。所以,夫妻吵架,有一方要離開現場,待冷靜後恢復理智,事情才可能解決。
情緒管理要及早教。這套書雖是寫給小孩看的,但是許多道理對大人也適用。它教孩子不推別人,因為我不喜歡別人推我;它教孩子與人分享,因為當別人與我分享時,我感覺快樂。這種同理心的教育如果沒有從小教起,人自私自利的動物本性就會出現。教育的目的在於讓人超越動物的本性,但是很多習性若不從小培養,長大教不來,孩子就會變成人見人厭的動物。
這套書最好的地方,在於它把情緒的症狀清楚的描寫出來,然後告訴孩子,該怎麼回復情緒的平靜。這是一套父母、老師都應該讀的書,它不但可以應用到孩子身上,對大人也是一個絕佳的反省。
善用故事為教養好法寶
高淑貞(國立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故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無論是生活中真實發生或書本虛構
的,透過故事情節的發展與鋪陳,讓孩子自然的學習。他們會接收各種的訊息,理解應有的常識,學習重要的知識,體會不同的生活經驗。故事是孩子成長的養分。
這套童書談論的是孩子常見的七種情緒感受,分別是嫉妒、生氣、難過、害
怕、想念、關心與自信。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文字,配上豐富的圖像,清楚描述了孩子的情緒、相關的影響與處理方式。這些情緒都是孩子常見的反應,傳統的說教及太直接的討論,容易讓孩子產生焦慮與防衛,但是透過談論故事主角所發生的遭遇,可以很自然打開孩子的心門、開啟話題。
親子共讀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一個好的溝通媒介。說故事的同時,很自然的教導孩子關於不同情緒的認識與處理。聆聽故事的過程中,孩子藉由認同故事中的主角經驗,會碰觸到自己類似的感受,覺得自己原來不孤單。也會在擁有與故事主角類似的心情中,不抗拒的一起思考,學習不同的因應方式,進而頓悟「原來還可以這麼做」!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以下提供幾點建議,讓父母做為進行親子閱讀時的參考。
* 說故事的時機
1.配合孩子的不同狀態而安排適當主題故事:如有手足間的競爭可閱讀《我嫉 妒》;常常不高興的鬧脾氣可選擇《我好生氣》等。
2.孩子情緒平穩時,閱讀效果會比較好:要避開孩子不能專注聽你說故事的時間,例如他熱愛的卡通時段、身體疲累、心情亢奮等。
3.儀式化的故事時間:建立儀式會增加聽故事的心情穩定性與控制感,效果會不一樣,如固定的時間、固定的某角落、固定的開始或結束方式等。
4.巧妙連結生活事件與故事內容:可以類化轉換到生活中其他可以用來做隱喻的時機,例如:「咦,你跟那個小熊一樣(想念媽媽)耶。」「你記得害怕的小熊可以做什麼嗎?」
* 說故事的方式
1.聲音:用語音聲調變化傳遞故事的重點與增加生動性。
2.肢體:讓身體靠近與接觸,增進親子關係的溫暖與連結。
3.速度:注意孩子的偏好速度,有的期待快速聽過,有的喜歡慢慢聽你說來。
4.創造力:不必局限於文字,用想像力讓圖像也能說話。
說故事的基本態度
1.開放活潑:開放讓孩子可以插話、提問、澄清等。閱讀討論最主要的目是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與感受,也幫助親子間的溝通,所以要避免嚴肅的上課或說教方式,讓孩子覺得父母樂於與他交流,是培養自尊心很好的方法。
2.傾聽接納:耐心了解孩子的想法,避免急著教導孩子是非對錯的價值。孩子的想法與說法不見得代表他的行為,一個人的情緒想法若是能被了解、接受,破壞性與挑戰性的行為需求就降低了。
3.樂於分享:發揮創造力與孩子貼近的生活經驗做連結,最生動的故事常是取自於生活中真實的事件。父母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可以做為分享的話題,不一定都要以孩子為焦點,有時反而增加孩子額外的焦慮。但孩子通常樂於傾聽父母的親身故事。
在這套親子教養叢書中,我們在故事之後提供了配合每一個主題的親子導讀建
議,父母可以在了解主題的意義後,參考導讀所建議的相關討論與延伸活動,與孩子做進一步的互動交流。父母可以運用這些建議,修改成更適切自己家庭、親子互動的模式。最主要是期望透過這些提示,讓父母有更多錦囊法寶,豐富親子閱讀及教養的內涵。
孩子是天生的創意挑戰者,在想像的故事情節裡象徵式的發揮冒險性,可以讓孩子在安全感中培養勇氣與自信,而不必付出實際受傷、挫折的代價。孩子也有天生溫柔脆弱的一面,在建構的情感故事中,可以讓孩子發覺體會存在的種種真實感受,藉著故事做中介,讓自己的脆弱不必有赤裸裸被挖掘或發現的尷尬。而對於父母來說,親子共讀故事不但可具體教育孩子,更可貼近孩子心靈於無形。因此只要多用心,故事的使用將是親子教養的最佳法寶!
情緒管理,和孩子一起學洪蘭(國立陽明大學教授、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負責人)我要向各位推薦「我的感覺」這套書,內容有深度,不因是兒童書而流於膚淺、失去內涵,它用兒童可以懂的語言把道理講了出來。孩子有嫉妒、恐懼、憤怒這些情緒是正常的,不必否認它,更不必覺得羞恥;但是要懂得怎麼去排解。本書列出的排解方法簡易可行,孩子都做得到,父母可以念給子女聽,讓他想像情境,然後實際體驗這些情緒的排解。孩子最常感受到的情緒就是嫉妒,作者用具體的描述告訴孩子什麼叫嫉妒:當你感到刺刺的、熱熱的、很不舒服時,這就是嫉妒在作...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