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後,你會在哪裡?
全球最具公信力的媒體《經濟學人》
首度公布帶動未來深層改變的20個趨勢巨流!
如果我們現在就知道,未來…
每1.7個工作人要養活1個人;
長命百歲不是願望,是事實;
健康照護是每個國家都難以承受的負擔。
我們對未來是否會有不同的選擇與安排?
景氣永遠上下波動,局勢總是左右擺盪,
抓住大趨勢,才能在變動中依然確立方向,
把自己放在上升的軌道上!
這個世界似乎愈來愈混亂。
如果我們掌握影響變化的關鍵趨勢,條理分明的大畫面就會逐漸浮現,
如同從直升機上往下看,未來的脈絡清晰可見。
全球最權威的獨立媒體《經濟學人》,
擁有堅強的研究團隊,每年預測全球重大變化都一一成真!
2009預測英國政壇變天! ◎2010保守黨領袖卡麥隆成功拿下英國首相政權!
2008預測美國將面臨一波銀行倒閉潮! ◎2009美國遭遇總達140家中小銀行倒閉的高峰!
2007預測中國在北京奧運的金牌數目首度超越美國! ◎2008中國以51面金牌超越美國36面金牌!
本書是《經濟學人》研究團隊與編輯群,根據詳細的數字與專業解讀,找出引領改變的大趨勢,描繪2050年世界的面貌。全書分為4大面向、20個趨勢議題,預測2050年的世界:
●中國的人均GDP將如今天的瑞典,人口將如今日的日本一樣老
●全世界七千種語言,將有一半被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和印尼語取而代之
●伊斯蘭教信仰人數搶佔全球人口30%,僅次於基督教
●中國崛起為軍事強權,威脅美軍霸主地位
●獨裁國家的民主將進步、自由國家卻倒退
●亞洲將佔全球經濟的一半以上,世界的重心大幅往東方移動
●瀕臨滅絕的物種,可經提取細胞後培養再生
書籍重點
●全球最權威的媒體《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根據詳細的數字與專業解讀,預測引領改變的20大趨勢2050年的世界變化。
●全書分為四大面向人口、環境、經濟、知識,二十個趨勢議題,描繪出 2050年的世界樣貌。
●每個趨勢都有解讀與圖表,一目了然。
●相較於其他預測世界未來發展、慣於沉溺在黑暗悲觀角度的書,本書則傾向正面樂觀、進步的探討分析。
專業推薦
「在壞消息一再出現,過苦日子的人愈來愈多、經濟停滯低迷、悲觀氣氛籠罩的現時,這本樂觀預言的書捎來了福音。」
──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吳惠林
作者簡介:
丹尼爾.富蘭克林(Daniel Franklin)
自2006年起擔任《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主編至今。2003年起擔任《經濟學人》年刊《全球大趨勢》(The World in...)總編輯,2010年起負責《經濟學人》商業、財金、科技新聞報導。富蘭克林於1983年進入《經濟學人》服務,撰文報導蘇聯和東歐事務。1986年到1992年擔任東歐編輯期間,報導歐洲的巨變。曾調往美國擔任華盛頓總編輯,報導柯林頓第一任期內的新聞。1997年調回倫敦,擔任經濟學人情報中心(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主編,協助將傳統的印刷出版商,轉型成線上企業,不斷更新國家分析和預測文章的內容。
約翰.安德魯斯(John Andrews)
在《經濟學人》撰文長達三十餘年,並且擔任《全球大趨勢》副主編。著有《經濟學人主義大全》(The Economist Book of Isms)。
譯者簡介:
羅耀宗
台灣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畢業、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系博士候選人。
曾任《經濟日報》國外新聞組主任、寰宇出版公司總編輯。所著《Google:Google成功的七堂課》獲中華民國經濟部中小企業處94年度金書獎。另著有《第二波網路創業家:Google, eBay, Yahoo劃時代的繁榮盛世》。曾獲時報出版公司2002年「白金翻譯家」獎,現為財金、商業、科技專業自由文字工作者、《哈佛商業評論》全球中文版特約譯者。
章節試閱
由於2007年爆發金融危機,以及隨之引發經濟大衰退,此後國家的財政負擔愈來愈重。支出大增,稅收卻縮水,使得預算赤字寫下新高,公共債務激升。隨著人口老化,這可能只是前奏而已。到了2050年,恐怕會看到如大海獸般的國家財政,將與不斷攀升的老年化社會負擔而搏鬥,最後因為承受不住重量而倒下。
預估國家的負擔會愈來愈臃腫時,是大致假設情況會繼續和以前一樣,即使它們負擔不起。人到了某一年齡,通常是65歲,就能從國家的金庫提領年金,而且活得愈久,領得愈多。
各國政府正延長工作年齡,以減緩年金領取人相對於勞動者的比率。但是,要人民工作更長的時間,需要雇主和經理人捨棄歧視老人的態度,以及員工改進自己的技能。有些國家的政府正開始提高國定退休年齡,推動繼續工作並提供財務獎勵。舉例來說,英國正提高婦女的退休年齡,從2010年的60歲,提升為2018年相當於男性目前退休年齡的65歲。到2020年,不論男女,都要提高到66歲,2028年進一步調高為67歲。
隨著人口老化,政府會側重於將錢花在老年人身上,而不是用在年輕人身上;但是聰明的國家會反過來做,因為這才是養活每一個人真正最好的方式。未來的聰明國家就像優秀的將領,會做最好的準備,以因應緊急預算的需要。2008年金融危機的首要教訓之一,是需要保有一筆戰略性財政準備,以及壓低債務,以允許政府借款突然激增。
2050年的國家樣貌,將由這之前數十年的政治所決定。如果老年選民運用他們與日俱增的力量得遂所願,將來的景象將相當黯淡。
由於2007年爆發金融危機,以及隨之引發經濟大衰退,此後國家的財政負擔愈來愈重。支出大增,稅收卻縮水,使得預算赤字寫下新高,公共債務激升。隨著人口老化,這可能只是前奏而已。到了2050年,恐怕會看到如大海獸般的國家財政,將與不斷攀升的老年化社會負擔而搏鬥,最後因為承受不住重量而倒下。
預估國家的負擔會愈來愈臃腫時,是大致假設情況會繼續和以前一樣,即使它們負擔不起。人到了某一年齡,通常是65歲,就能從國家的金庫提領年金,而且活得愈久,領得愈多。
各國政府正延長工作年齡,以減緩年金領取人相對於勞...
推薦序
導讀
遇見巨變
富蘭克林(Daniel Franklin)
全球人口花了25萬年,在1800年左右到達10億。根據聯合國的官方統計,地球最近一次增加10億人口,只花了12年,在2011年10月突破70億人。這是以飛快的速度,大規模變化的巨變。它就在我們身邊。科技以驚人的速度擴散,不妨想想網際網路、行動電話,以及電腦現在捕捉或者經由臉書(Facebook)和推特(Twitter)等社交網路傳送的資訊之海。全球經濟正在我們眼前,往亞洲傾斜。所有這些,正對人的生活、企業的策略、國家的政治和全球的展望,造成深刻的衝擊。
本書的兩大目標之一,是確認和探討正使世界改頭換面的大趨勢,從健康到財富,無所不談。我們的想法是依一個個主題,把平常見到的混亂局面,理出個頭緒。如此一來,將以叫人耳目一新的清晰度,浮現一幅大畫面,就像從直升機上往下看。
另一個目標是一窺未來,觀察這些發展可能如何塑造2050年的世界。表面上看,這是極具野心的嘗試。正如賈德納(Dan Gardner)在《愚言未來》(Future Babble)一書中引用的文獻所示,歷史上散布著後來證明大錯特錯的各種預言。「和政治上的任何事情一樣肯定,現代民族國家的疆界終於畫好。我相信六強之間不再有戰爭,」英國新聞工作者布雷斯福德(H.N. Brailsford)於1914年寫道。不久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經濟學家費雪(Irving Fisher)預測:「我預期幾個月內,股市會大漲。」一個星期後,就爆發著名的1929年股市崩盤。
如何能夠得知未來像什麼樣子?我們很難預測明天的天氣,更別提四十年後。到那時候,世界將見過一群又一群、塔雷伯(Nassim Taleb)筆下的「黑天鵝」。塔雷伯以探討隨機性著名,他把無法預測的發展稱為黑天鵝。
但我們還是值得一猜。奇怪的是,放眼2050年,竟比預測下個星期或明年會發生什麼事還要容易。連塔雷伯也樂於預言一個世代以後的事。他認為,在這麼長的期間,「今天任何脆弱的事情都會被打破」。回到天氣的比喻,預測下個月不可能很準;但是不問2050年的天氣型態可能如何變化,則未免太不負責任。
此外,未來數十年有些相當重要的層面,我們能以相當高的信心加以預測。以人口統計來說,雖然人口增加並非必然,卻相當可以肯定。這是思考未來非常好的起點。本書便是如此開頭,第一章遂以權威之筆,概觀人口的趨勢。
這些趨勢會延伸進入本書所談的許多其他主題。全書二十章,每一章都由《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週刊的一位新聞工作者或者媒體集團成員執筆,涵蓋的主題廣泛,共分成四大類:人口、環境、經濟與知識。貫穿所有章節的,不只是巨變這個主軸,也有許多能與讀者分享的未來看法,包括以謙卑之心,面對預測可能犯錯的事實。
2050年的願景
第一,這些執筆者採用大致相同的方法:要往前看,必須先向後看。這有助於清楚了解變動的性質和規模,也能讓我們感覺它背後的動能。
但是,這些動能可能遇到阻力。因此需要第二個共同的思路:願意想像未來之路上會遇到破壞,而不是單純地將過去直接推演到未來。可能沒有什麼事情,像環境持續遭到破壞那麼肯定,但第二十章預料會有一段範圍廣泛的生態恢復期,第七章也探索針對氣候變遷,採用另類的風險管理思考方式,繼之而來的深沈變動。儘管近來信仰相當興盛,第六章卻表示,開發中世界的宗教信仰最後會減弱。第二章則預期基因學和健康照護供應的革命性發展,會改變疾病的動態。新興世界的快速發展,以及如同第三章所說,婦女的教育程度和機會增多,會掀起破壞性的社會變化。第九章預測的事情相當奇怪,指出未來四十年,獨裁國家的民主會進步,自由國家卻會倒退。
至於經濟,富裕世界現在的分配不均似乎不斷上升,但第十三章估計,未來數十年這個趨勢將反轉。依目前的各種趨勢來看,各國會因為提供健康照護和年金的成本上升,變得更加浮腫,但第十章預期各方面的改革,最後會使得國家變得更加聰明和更為精實。中國經濟成長驚人,現在年復一年被視為理所當然,但是第十一章表示,到2050年,它的年成長率會降到2.5%左右。
雖然如此,亞洲整體,尤其是中國的崛起,是貫穿本書大部分內容的第三個主軸。世界的重心正往東方大步移動。其實這只是回到過去而已。正如第十二章所說,到2050年,亞洲將佔全球經濟的一半以上,和1820年及之前幾個世紀的百分率相同。這將對環境、軍事均勢、全球經濟的重心產生深刻的影響。但不要以為中國到2050年會主宰一切。第五章在談文化的內容中表示,漢語不會取代英語成為世界通行的語言。第十六章則表示相信,中國科學家也不會領導世界,或者至少在中國改變政治體系、接受允許科學蓬勃發展的自由知識環境之前不會發生這種事。
第四,作者傾向於描繪進步的畫面,而不像大多數預測者那樣,喜歡沉溺在黑暗的角落裡。這絕不是因為他們透過玫瑰色的水晶球觀看未來。他們也見到將來會有巨大的挑戰,例如管理氣候變遷、控制水等稀有資源所引發的衝突,並在2050年之前養活90億人,以及像第八章在談戰爭的未來內容中所說,必須因應大量的新安全威脅。但是接下來的章節,整體而言偏向樂觀。或者至少深信如果制定正確的政策,大部分的領域都可望有所進步。
換句話說,2050年的世界很有機會更富有、更健康、連結程度更高、更永續、更具生產力、更富創意、教育程度更高、貧富和性別之間更平等,而且數十億人將有更多的機會。世界肯定會更加都市化,約70%的人會住在城鎮和都市,相較於今天高於五成;老得多,年齡中位數將從29歲上升到38歲;更多非洲人,因為全球增加的23億人,大約有一半生在非洲。不少變動將伴隨著折磨人的動亂。但正如第十四章探討商業的未來所做的結論:「創造性破壞的風暴正將我們吹向更美好的地方」。
新的技術會有幫助,有些現在還無法想像,但有些已經現形。製造作業可能因為「加式」(additive)技術或三維印刷(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而起革命性的變化,生產你自己的汽車零件將是司空見慣的事。醫療奇蹟可能來自基因標靶藥物、疫苗在運輸途中不需冷藏,以及幹細胞能夠生成新的組織。生物學和機器人學可能結合起來,讓癱瘓的四肢恢復活動。隨著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界限模糊,學習會走向民主,幾乎每個人都能進虛擬牛津、劍橋和哈佛之類的學府就讀。到2050年,科幻小說的情節甚至會成真:已經滅絕的物種再生的可能性相當大。此外,第十七章表示,我們也很有可能發現外星生命。
這些只是可以期待的許多可能性之中的若干,並點出所有章節共有的另一特點。它們充滿寶貴的想法和資料,預期未來可能發生的很多事情,將令許多人驚訝不已。舉例來說,到2050年,法國的人口將超越德國,中國的人口平均年齡不只高於美國,甚至高於歐洲,而經濟欣欣向榮的穆斯林中東可能收到「人口統計紅利」(demographic dividend)的經濟利益。約四億的奈及利亞人,數目將超越美國人。而且到那時,奈及利亞可能是極少數大型新興市場中,以現在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步調成長的國家之一。
至於戰略的層次,2050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可能不再是那麼受到正視的防禦聯盟,而且無人駕駛飛機會取代有人駕駛的飛機,執行絕大多數的任務。各種科學之中,生物科技將取得主宰地位,並和奈米科學、資訊科學協同工作,產生豐富的成果。至於金融市場,全球將不只一次見到如第十五章所說的那種循環。至於個人,將你的基因體排序可能像今天的驗血那麼常見。學習外國語言可能是沒有用的技能,幾乎就和書法一樣落伍,原因是電腦翻譯技術突飛猛進。第四章表示,由於人們時時連線到社交網路,個人智慧將不斷得到群體智慧的相輔相成。正如第十八章說的,隨處運算將使未來四十年人們的生活產生最大的變化。在電信技術可說已經消滅距離的世界中,實體位置仍然重要嗎?第十九章指出,實體位置可能比你所想還要重要。
這是為什麼接下來的章節會刺激和引起各式各樣讀者的興趣。企業策略專家、政府政策決定者,以及從生物科學到商業等所有學科的學生,可以在這裡找到豐富的內容。推而廣之,這本書會吸引想要更深入觀察今天的新聞、並對將來可能的新聞抱持好奇心的每一個人。
未來不必像悲觀預言家要你相信的那麼黯淡。儘管前頭有許多危險,調整適應趨勢巨流時無疑會遭到困難,2050年的世界可能並沒有那麼壞。如果你不相信,請翻到最後一章,看看預測與進步的內容,它會使你眼睛為之一亮,即使不能讓你往後的人生一片光明。
導讀
遇見巨變
富蘭克林(Daniel Franklin)
全球人口花了25萬年,在1800年左右到達10億。根據聯合國的官方統計,地球最近一次增加10億人口,只花了12年,在2011年10月突破70億人。這是以飛快的速度,大規模變化的巨變。它就在我們身邊。科技以驚人的速度擴散,不妨想想網際網路、行動電話,以及電腦現在捕捉或者經由臉書(Facebook)和推特(Twitter)等社交網路傳送的資訊之海。全球經濟正在我們眼前,往亞洲傾斜。所有這些,正對人的生活、企業的策略、國家的政治和全球的展望,造成深刻的衝擊。
...
作者序
推薦序
一本正面思考的預言書
吳惠林
俗話說:「人者心之器」,若心中充滿悲傷、灰色的話,人就會頹喪、沒信心,缺活力;反之,心中樂觀充斥,就會有信心衝破困境,勇往直前,光明在望。
如何看待2012年景象?
這本《經濟學人權威預測:2050趨勢巨流》(Megachange: The World in 2050)在台灣面世的時候正是馬雅預言「世界末日」(12月21日)的前夕,台灣人民當然一定可以親眼目睹這本書,如果末日果真出現,本書也將隨之消失,也沒啥好說的。若馬雅預言說的是宇宙更新,新世界將來到,則本書的預測將有高價值,所以,本書已是立於不敗之地。
2012年全球充斥低迷景象,而地球人也頹喪不已,也的確呈現出一幅末世將至的圖像。此時仍然抱持樂觀者難免被視為異端,這本書的撰文團隊正是這種人物,他們還是舉世知名的權威通俗刊物《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週刊的新聞工作者,具有頗高的公信力,而本書也由《經濟學人》具名出版,有著背書的意味,也當然更不能忽視。
由書名就可得知本書談的是2050年全球的大趨勢,包括人口、環境、經濟、知識四大巨流共20個大趨勢議題,也就是說作者們不但不認為末日會到,而且人類至少還有40年之久可以存活。由他們的分析結果,未來的世界還將更美好呢!如此一來,「永續發展」就不是夢。問題是:可信度如何?我們又該如何看待?
回顧不堪回首的1990年代
看到這本書,我的思緒不由得回到1990年代,那個時候的台灣正是泡沫經濟崩破、股市由1萬2千點急速下墜,經濟崩盤、低迷,三朋好友相聚總是長吁短嘆,舉目都是灰濛濛的一片,「苦日子」正是寫照,於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憂國憂民傷感詞句盤據心中,而巴崔(Ravi Batra)教授的暢銷書《浩劫1990-經濟大恐慌即將來臨?》(The Great Depression of 1990)一書也在台灣狂銷,顯示「悲觀」到處瀰漫,氣氛與今天可說沒兩樣。在那種使人喪志,甚至放棄「生之慾望」的亂世中,竟然亮出盞明燈,讓人燃起幾絲希望,那就是《2000年大趨勢》(Megatrends 2000)這本書的出現,該書獨排眾議,以樂觀的角度預言十年後的十大趨勢,作者奈思比(John Naisbitt)一炮而紅,贏得「趨勢大師」美名,他用專章詳細剖析十大趨勢,利用甚多的實際資料作為預言的佐證。於今來看,奈思比的預言並不離譜,人類也存活到今天。那麼,這本預言2050年的新書,會扮演1990年代的《2000年大趨勢》同樣角色嗎?
《經濟學人權威預測:2050趨勢巨流》預測40年之後的情況,《2000年大趨勢》只預言10年後的10大趨勢,無怪乎前者要動用20位作者以20章來預測20大趨勢,兩書則同樣引用大量的資料,前者更以「團結力量大」的眾人分工合作方式眾志成城,以「巨變」為主軸,以適當的謙卑心,而對預測可能犯錯的事實,坦誠地與讀者分享對未來四十年的看法。作者們一來確認和探討正使世界改頭換面的大趨勢,依一個個主題,把平常見到的混亂局面,理出頭緒,使大畫面浮現;二來藉觀察過去鑑往知來,以一窺未來,觀察這些發展可能形塑的2050年世界。作者們深知40年間滄海桑田的變幻莫測,所以不是單純地將過去直線式地外推未來。他們肯定環境會持續遭到破壞,預料會有一段範圍廣泛的恢復期;他們預期開發中世界的宗教信仰會減弱、預期基因學和健康照護供應的革命性發展,會改變疾病的動態;他們也預期新興世界會快速發展、婦女接受教育和機會增多,將掀起破壞性的社會變化。
改變當今困境才有未來
較令人驚奇和疑惑的是,本書認為未來數十年富裕世界的所得分配將反轉現今的不均為平均;作者們預測世界重心將往東方大步挪移,到2050年,亞洲經濟將佔全球的一半以上,和1820年及之前的幾個世紀的百分率相同。但中國經濟成長率到2050年將降為2.5%左右,漢語不會取代英語成為世界通行語言,而中國科學家也不會領導世界。
總之,本書作者們認為2050年的世界很有機會更富有、更健康、連線程度更高、更永續、更具生產力、更富創意、教育程度更高、貧富和男女之間的分配不均降低,因為「創造性破壞的風暴正將我們吹向更美好的地方」。
在壞消息一再出現,過苦日子的人愈來愈多、經濟停滯低迷、悲觀氣氛籠罩的現時,這本樂觀預言的書捎來了福音。不過,那是40年後的世界,人類還是得先躲過眼下「末日」的難關,還是有這個先決條件在。眾世人「轉個念」以樂觀心態找出造成今日困境的病根,再付出很難過的「短痛」代價並「痛改前非」,才能迎接清洗過的新世界,也才有可能見到這本書所描繪的40年後新趨勢,而這本書或能改變我們的心情呢!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推薦序
一本正面思考的預言書
吳惠林
俗話說:「人者心之器」,若心中充滿悲傷、灰色的話,人就會頹喪、沒信心,缺活力;反之,心中樂觀充斥,就會有信心衝破困境,勇往直前,光明在望。
如何看待2012年景象?
這本《經濟學人權威預測:2050趨勢巨流》(Megachange: The World in 2050)在台灣面世的時候正是馬雅預言「世界末日」(12月21日)的前夕,台灣人民當然一定可以親眼目睹這本書,如果末日果真出現,本書也將隨之消失,也沒啥好說的。若馬雅預言說的是宇宙更新,新世界將來到,則本書...
目錄
推 薦 序 一本正面思考的預言書 吳惠林
導 讀 遇見巨變 富蘭克林(Daniel Franklin)
第一部 人口、健康與文化
第 一 章 人口紅利衰退拖累經濟成長
第 二 章 慢性病與傳染病的雙重夾擊
第 三 章 女性地位攀升
第 四 章 社交連線無所不在
第 五 章 本土文化不可取代
第二部 環境、政府與信仰
第 六 章 宗教力量消退
第 七 章 持續尋求再生能源的新可能
第 八 章 軍事強國優勢不再
第 九 章 自由的崎嶇之路
第 十 章 國家的財政危機
第三部 經濟、創新與市場
第十一章 新興市場恐將消失
第十二章 全球GDP和經濟力量分布轉移
第十三章 貧窮國家的成長超越富裕國家
第十四章 創造性破壞的正面影響
第十五章 利率、商品價格、股市動能推動景氣循環
第四部 知識、科技與太空
第十六章 研究科學新領域
第十七章 美國探索星際的最大對手
第十八章 知識網的技術發展
第十九章 科技將人際距離愈拉愈遠
第二十章 悲觀的預言不會實現
謝 辭
推 薦 序 一本正面思考的預言書 吳惠林
導 讀 遇見巨變 富蘭克林(Daniel Franklin)
第一部 人口、健康與文化
第 一 章 人口紅利衰退拖累經濟成長
第 二 章 慢性病與傳染病的雙重夾擊
第 三 章 女性地位攀升
第 四 章 社交連線無所不在
第 五 章 本土文化不可取代
第二部 環境、政府與信仰
第 六 章 宗教力量消退
第 七 章 持續尋求再生能源的新可能
第 八 章 軍事強國優勢不再
第 九 章 自由的崎嶇之路
第 十 章 國家的財政危機
第三部 經濟、創新與市場
第十一章 新興市場恐將消失
第十二章 全球GDP和經...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