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山頭就是一個部落,有些偏鄉部落
總有一些特別的孩子
需要一個安穩的家
在荖濃溪谷地裡,為山裡的孩子
造一個家
從聚落式生活,到山中城堡
六十年的育幼院,十年建造計畫
◁共生建築╳偏鄉新地標╳地域創生▷
與孩子們一起建造面向世界的基地,重新構築「家」的新價值造一個家,是所有人共同的渴望;然而從設計到完工歷經十年的六龜山地育幼院新家,更像一座灌注了眾人心意的城堡——它涵容了過去六十年豐厚的歷史、當下的生活機能需求,再疊加上對未來生活景像的描繪;每一堵牆、每一個開口,都有言說不盡的細細構築與思量。
就像是被荖濃溪帶著走,走進六龜山地育幼院的新院舍,迂繞的迴廊如溪水,嵌浮在上方的家盒子,就是充滿生命能量的核;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們,就像是在沃土中準備了許久,在群山的空氣、陽光與水的澆灌下,倏地萌出芽葉,初探世界。
這座築在山間的城堡並不浮華,它在偏遠的溪谷腹地上,以河床上的石色、林間錯落如葉的木質感構成;充滿理性的構築中隱藏著細膩的心意。在匯聚了眾人之力築成的家園裡,不僅讓孩子們在此安居,更期盼能在這個山間的小小天地裡與他們一起蘊養面對未來的力量與勇氣。
楊子江(六龜山地育幼院院長) ╳ 李濤(關懷臺灣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邱文傑(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 廖明彬 (清水建築工坊負責人)
傳承於六龜山間的志工精神,為孩子們打造安穩成長的家
十年建成的育幼院新院舍,沿途對建築根本價值的不斷論辯!
【建築的力量,打造南方孩子們的家】
●六龜山地育幼院就像是部落的一個大家庭,不管是六個人,還是一百二十人,大家庭的特質是不會改變的。 -------------------------楊子江
●從楊老牧師開始,許多人在這裡毫無保留的奉獻、投入,只為讓孩子們有一個家,這是整個臺灣志工精神的象徵。 --------------------李濤
●在這裡作建築設計,完成後的建築只是空白畫布,真正讓空間綻放色彩的,是未來孩子們填入的生活。 -----------------------邱文傑
●支持我們在偏鄉營造現場走到現在,沒有棄守建築的靈魂,是希望在能做的範圍內做到最好,回應孩子們所期盼的家。 -------------------------廖明彬
六龜,一座距離高雄左營高鐵站需要一小時車程的小山城,一間在山林野地中建立起、已經屹立六十年的「六龜山地育幼院」,長年是台灣南方需要「家」的孩子們的城堡。
八八風災後,關懷臺灣文教基金會撥款資助興建,邀請大涵建築師事務所邱文傑建築師,與清水建築工坊廖明彬成立建築團隊,為創建六十年的育幼院興建新的宿舍與教堂。歷經十年設計規劃與營建階段,完工後的嶄新風貌,更具有凝聚力的新家,也展開孩子足以牽繫未來的新力量,同時也成為偏鄉六龜的新亮點。
本書從六龜山地育幼院新院舍建造紀錄為軸線,從偏鄉建築的設計與建造切入,重新耙梳這樣一個充滿獨特性的機構需要什麼樣的建築、而這樣的建築空間又將帶來什麼樣的意義?「為了使用者而建造」,或許是六龜山地育幼院新院舍建造過程中,最重要的初心;然而要完成這樣的初心,卻歷時整整十年的投注。
本書除了從機構需求來看待建築的生成,也重新帶著讀者探問構築的本質:「為何建築」、「如何建築」這樣基本的建築價值。十年來,從孩子們的需求出發的願景工程為起點,六龜山地育幼院新院舍的建造,不只是「蓋一個家」這樣單純的目的,而是屬於育幼院孩子們的家,凝聚著讓孩子們安居、孵育對未來期盼的基地。
書中擷取時間長河的精華,從院舍地基開挖到洛城時刻,教堂銅鐘在山中敲響第一聲鐘聲,與育幼院眾師生,一同企盼新院舍的築成。
【從地域的視角回探建築,尋找地方創生的動能!】
這也是一本紀錄深入六龜地區、縱穿這個山城構築歷程的一段紀錄,從地域視角回探新院舍的構築意義,試圖談出不同於單一建築的價值。因此,除了紀錄構築歷程外,本書深入六龜當地各個角落,以漫遊的視角拉出地域原力的可能性;過程中也更進一步地發掘六龜地區的地方創生新動能,包含新教堂的新院舍聚落完成後,加上六龜市街的再造計畫,希望能為沉寂多時的六龜地區,注入與地域共生、與希望共生的新能量。
【本書特色】
◆從故事說起!台灣第一本院舍建造+教堂建築深度記錄
◆看初心!以分齡小家的單位空間,照料每個孩子。
◆看設計!如何家成為一個守護的盒子?多功能教堂如何規畫!
◆看工程!在偏鄉的構築,激發建築人的工藝魂!
◆住者參與!看孩子們積極加入自力打造自己的家。
作者簡介:
企劃編輯.採訪撰稿
陳辰后
資深建築個案紀實企劃,邁入第十年。
2015年起擔任台南市政府在日觀光推廣策展人,主理「紅椅頭觀光俱樂部」曾獲得日本GD獎地方創生賞。平時亦擔任雜誌特約採編,內容為地方創作者、風格店家,以及城市旅行等文章。正式出版《毓繡美術館施工全紀錄》、《半畝塘環境整合集團作品集》。
劉佳旻
獨立企畫編輯與文字工作者。
曾任雜誌採訪編輯、美學類出版社選書與企劃主編,進入出版業界剛滿十年。不定期為各雜誌、刊物與網站撰寫閱讀、美學、建築與藝術相關文章;著有《創作世代:地景.夢境.怪獸.解構.隱身.靜物》(2015)。
影像紀實
黃聖凱/黃毛
研發工程師出身,2012年起轉為職業攝影師,目前以建築、商品、人物攝影為主要拍攝範圍。拍攝建築的起點,即始於營建歷程紀錄,以透過鏡頭寫下穿梭流動在工地中人們的生命力為志。
美術設計
林銀玲
MUMU design studio藝術總監。
曾任美學類型出版社美術指導,《夯》雜誌美術指導,從事書籍整體設計與平面視覺設計滿二十年,曾獲多項書籍設計重要獎項,樂於鑽研裝幀工法。
章節試閱
【對談】
在靜謐的力量裡,種下善的種子
楊子江╳李濤╳邱文傑
資助者、建築師、與育幼院的三方對談
李濤
2009年八八水災前,我雖然從沒來過六龜山地育幼院,但從我小學開始,就知道這間育幼院,聽過很多楊老牧師帶著孩子的故事,心裏想,有機會一定要跟著楊老牧師做點事。這個埋在心裡深處多年的念頭,直到八八水災發生的時候,我第一時間擔心孩子們住的地方有危險,趕緊與育幼院聯絡,希望能利用基金會募得的善款給六龜育幼院的孩子蓋一個新家。
楊子江
當時接到基金會,說要給我們蓋新房子的電話,感覺到是天使在做這件事情。我們院裡的房子普遍都有半世紀左右的年歲,多半老舊,聽到能有機會蓋新的房子,育幼院裡上上下下都非常感動。
李濤
我記得102年5月2日我來到育幼院,是第一次與楊老牧師見面,也是最後一次見到他。楊老牧師見到我,也是一直謝我,我跟他說別謝我,這是很多好心人共同的心意,他仍然一直謝我,他直說是上帝聽到他的禱告,對他來說人生中最大的使命,就是在他有生之年,孩子們能有一個安定的家。兩個多禮拜後,楊老牧師就離開人世了,在那之前上帝應許了他的祈禱,無任何掛念的離開,很安心地回歸到主的身邊。 關懷臺灣文教基金會已經經營十多年了,在九二一地震發生時,我們也曾幫助中部的學校蓋新校舍,每棟新蓋的建築防震係數都超過六級以上,這次,我們又找來當時九二一地震博物館就合作過的建築師邱文傑,以他建築的專業背景,而且做事認真專注,一聽到我們的想法,二話不說一口答應並且立刻進到專案來,風災後沒幾天,就派員到六龜育幼院來勘災。
邱文傑
收到基金會邀請時,當時還有其他小學也因為風災有新校舍要進行,但我第一個反應直覺我要做育幼院!我長期都在都會區工作,對這些偏鄉的了解都來自書本,在建築本業還沒直接接觸過,所以在腦海中一直有個聲音,很希望有機會能參與。我的朋友跟我說「You came here for a reason.」我當時還不知道到底是為了什麼理由,如今十年過去,臺北到六龜的距離我現在已經很習慣了,到六龜都是我感到最放鬆的時候,這或許也是我對這個案子很有感情的原因之一。六龜比起我以前執行過的案子來說更加偏鄉,而且六龜育幼院本身是有點傳奇性的地方,因此一開始想到要如何破題,就是一個不容易的題目。
李濤
育幼院的定義,在全世界都被認為是一個社福機構,即便做得再好都是一個機構,但在我十多歲開始,對六龜育幼院的印象就是一個「家」,一對老牧師夫婦跟他的子女,以及他們收留的眾多孩子,他們唯一的使命,就是要給這些孩子一個家,楊老牧師對孩子很縱容、很寵愛,成績不好他仍然鼓勵他們,這就是家的感覺,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我想建築師也是同樣的看法,能受到牧師與師母的託付,這個「家」的意義遠勝於一所育幼院的,我聽了很多遍這裏的孩子唱得歌,他們的歌聲是一種對家融入的感覺,那是一種對家的信任帶來的感動。那是從楊老牧師夫婦,到現在的楊牧師與師母,還有這裏的志工與師長們,他們的人生毫無保留的奉獻與投入,讓孩子們有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家,這不是一個冰冷的機構,而是持續地有溫度的關懷,互相扶持,甚至比一般家庭的黏著度更深厚。要蓋出一個新家,我想接下來就是建築師的課題。
邱文傑
至於怎麼破題,我一直很關注使用者的期待這件事情,因此牧師與師母對我的影響很大,與他們互動的過程中,我慢慢了解育幼院的運作系統,開始思考這個「家」涵括的東西,六龜育幼院幾十年來都把這個需求整併在一起,這個精神是很明確的,一個家、一座教堂、一個聚落放在一起,幾十年來沒有變過。
楊子江
在六龜育幼院的確就是一個家,因為我媽媽是原住民,所以我小時候在泰安鄉讀過小學,對部落生活的印象很深刻,整個部落就是一個家,一戶一戶的房子可能不是很集中,即使翻過一座山,也還是同一個部落,誰家的小孩經過家門都可以關心,部落就是個很大的家。在育幼院裡,也編制有不同的家,各家不同的生輔老師,但是只要是師長都有輔導孩子的義務,可以輔導也可以鼓勵,有時候自己的家長無法處理的問題,很可能只是接送上下學的司機或是廚房的廚師,一兩句鼓勵的話就能點醒孩子,不一定非得是家長父母。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應該要為孩子找出「重要他人」,這也就是大家庭的特質。不管是六個人的家,還是六十個人的家,或是一百二十個人的家,這些特質都是不變的,不以人數或空間大小來規範家的尺度。
邱文傑
我第一次進到六龜,從硬體來看就知道是不同時代的構築,有什麼材料就用什麼蓋,一開始對我來說材料有點多,看起來很紛亂,後來熟悉以後,越來越習慣這樣的紛亂,尤其覺得原先的男女宿舍的構築真是厲害,是很有機的生成,雖然空間小而且亂,但是什麼都有。我認為,現在的使用者才是最關鍵的,像是老師們的意見必須得納進來,設計固然會調整修改,但整體架構還是得抓住,屬於精神性的東西要守住,每一次溝通與意見回饋,對我來說是這樣的辯證跟挑戰,都是學習。
楊子江
我很欽佩有才華的人,剛開始的設計會議,我們都會到臺北的事務所去看圖,那時候還有阮慶岳老師、范雲教授、育幼院的寇牧師、基金會的美林,那時候覺得建築師很不容易,這個案子還找社會學系的學者來參與討論,我才發現原來建築得跟社會學結合才行。後來,越深入越覺得還是要問第一線住在這裡的人的需求,所以後續的會議,就開始移到育幼院裡討論,持續探討各層面的問題。
李濤
我與楊牧師有個共同特點——很縱容有才氣的人,像他的父親楊老牧師也是會縱容他們的孩子,所以這十年來,我相信建築師,我從來沒有打過任何電話給建築師問進度,也沒問過他為什麼拖這麼久,我們就是「信任」他,相信他會為孩子蓋出最理想的房子。
邱文傑
這些年到六龜,已經快十年了,過程中時常跟育幼院的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吃飯,在這裡蓋房子,尤其在這段時間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發現我的內在有很大的變化,體會也變得更深刻。我年輕的時候衝很快,可以說是一個過動兒,一直在戰場上殺戮,但我知道世界上應該有一股安靜的力量,雖然當時我體會不到,但我的內在深處,一直有一種呼喚,很像有一個力量把我帶到這邊,要我冷靜。這一路我也在學習,從都市的菁英,來到偏鄉學習這裏的生活方式,這件想法在這十年來的不同時期,一直灌注到我的設計裡,這個設計做這麼久,因為我一直在學習在調整。 一次變更一次精進,無論是濤哥或是牧師、師母,給我完全的自由,但對我來說這個案子最大的挑戰是我自己,在我的內在,有兩條線,極端在打架,一條線的育幼院很活潑很熱鬧很輕鬆,另外一條線,是我的選擇,我選擇在這個地方守住一個更穩定更精神性的東西,我認為這個東西,才是對孩子長久的東西。我在這樣的過程中奮鬥,這兩條線彼此拉扯,包含光線怎麼塑造,窗可以看見多少風景,這些都是身為建築師要決定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我希望這個比較靜謐的狀態,讓孩子的內在變得很堅強,讓孩子未來要去哪裡都沒問題。
李濤
我也認同讓孩子相信他自己,告訴孩子解決問題的核心方法是什麼,越相信孩子,每個人的能量就出來了,這是六龜育幼院給孩子最棒的教育方式。在這裏看到的無私奉獻就是整個臺灣志工精神集合的象徵,至於要有什麼樣的空間,讓建築團隊去做就好,他們本來就在做本來該做的事情,不需要再額外的感到有負擔,快樂自在,這也就是老牧師講的,「很快樂,很~好!」。
完成後的六龜育幼院,我相信很多人都可以當作「家」回來。這麼多年來,我認為臺灣的志工精神,這樣的奉獻,是存在在每個人的心中,建築團隊做到這個程度,已經遠超過建築團隊該做的事情,已經是志工的境界了,建築師認為他在找尋靈性的那一塊,事實上他已經在付出了,那就是臺灣志工精神的表現。志工精神是臺灣的珍貴價值,另外還有跌跌撞撞的公民社會,到目前為止雖然不盡滿意,但已經不得了了,臺灣的公民社會不輸歐美,如果我們能繼續這樣走下去,公民社會跟志工社會相互扶持,臺灣必是祥和幸福,千秋萬世。
【對談】
在靜謐的力量裡,種下善的種子
楊子江╳李濤╳邱文傑
資助者、建築師、與育幼院的三方對談
李濤
2009年八八水災前,我雖然從沒來過六龜山地育幼院,但從我小學開始,就知道這間育幼院,聽過很多楊老牧師帶著孩子的故事,心裏想,有機會一定要跟著楊老牧師做點事。這個埋在心裡深處多年的念頭,直到八八水災發生的時候,我第一時間擔心孩子們住的地方有危險,趕緊與育幼院聯絡,希望能利用基金會募得的善款給六龜育幼院的孩子蓋一個新家。
楊子江
當時接到基金會,說要給我們蓋新房子的電話,感覺到是天使在做...
目錄
Chapter 1 部落的孩子,神的孩子
•六龜小鎮裡的老牧師
•山中的荒地,最初的家
•在聚落的花園裡,交朋友、養小孩、傳福音
•在山間傳承的志工精神
•風災之後,我們需要一個安定的窩
Chapter 2 牽起那雙看不見的手
•串起一群有使命感的緣份
Chapter 3 山谷間的城堡
•建築師眼中的育幼院=家+教堂
【看設計】之一︱「六龜家+」 : 串接育幼院的過去與未來
【看設計】之二︱家盒子單元 : 像果核般,構築成長的靜/動面向
【看設計】之三︱多功能教堂: 「 是孩子們的客廳,也是運動場」
•對談:在靜謐的力量裡,種下善的種子
Chapter 4 在山中偏鄉的築造
•營造者的初心: 為偏鄉注入新能量
【看工程】之一︱客製化的清水模板組立
【看工程】之二︱與時間賽跑的灌漿作業
【看工程】之三︱滯洪池砌石
【看工程】之四︱分寸嚴謹的鋼構工程
【看工程】之五︱蓋新院舍的人們
Chapter 5 打造屬於自己的家
•院童參與,動手自力創造
•對談:看見建築的藝術性,守住建築的溫度
•新院舍落成前夕建築即景
Chapter 6 山間的喜樂之家
•以現代化社企思維,向未來邁進
Chapter 7 在地連結—六龜緣溪行
•漫步六龜
•美味六龜
•伴手六龜
Chapter 1 部落的孩子,神的孩子
•六龜小鎮裡的老牧師
•山中的荒地,最初的家
•在聚落的花園裡,交朋友、養小孩、傳福音
•在山間傳承的志工精神
•風災之後,我們需要一個安定的窩
Chapter 2 牽起那雙看不見的手
•串起一群有使命感的緣份
Chapter 3 山谷間的城堡
•建築師眼中的育幼院=家+教堂
【看設計】之一︱「六龜家+」 : 串接育幼院的過去與未來
【看設計】之二︱家盒子單元 : 像果核般,構築成長的靜/動面向
【看設計】之三︱多功能教堂: 「 是孩子們的客廳,也是運動場」
•對談:在靜謐的力量裡,...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