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你的呼召,讓工作的世界重新轉動
工作,佔據了人生大半的時間,有人不得不工作,有人瘋狂地熱愛工作。傳道者曾說:「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道書二章11節),努力的成果即使再輝煌,終將如風消逝,要是沒有意義,這一切便毫無價值。有誰能告訴我們,這一生到底是為何辛苦為何忙?「工作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從古希臘時代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中世紀的阿奎那,長期以來都將勞力生產活動視為鄙俗。直到馬丁路德重振了「召命」的教義,人們才開始明白,人手中的工作其實是上帝神聖護佑的一環;一雙雙勤奮的手,耕耘著的是上帝對這世界的祝福。
本書作者李‧哈迪遭遇工作瓶頸時,細細查究西方思想史,發現對於工作的關鍵解答就是馬丁路德與加爾文宗發展出的「召命工作觀」。相較於一般人所以為,工作是為了「自己」,召命工作觀則看見,只有明白工作的目的原是為了「服事他人」,我們才有可能從中找到真正的價值和意義。
在本書中,哈迪也結合訪談實例與現代管理學,提出應用召命概念的實際建議:要隨著自己的恩賜去選擇,才能找到最合適的崗位;也惟有明白召命的意義,才會知道如何設計工作,方可組織高效率的合作團隊。
置身現今這個變動的社會,本書豐富的內容,將幫助每一位讀者,發揮一己所長,進而投身在編織世界的神聖使命裡。
作者簡介:
李‧哈迪(Lee Hardy)
生於加州富勒頓,現居美國密西根州大湍市。自1981年起在加爾文學院哲學系任教,並自2002年起兼任加爾文神學院哲學神學教授。哈迪常在海外講學,足跡遍及北美、歐洲、韓國與中國。
在進入哲學界之前,愛好攝影的哈迪曾擔任平面設計師。雖已浸淫哲學學術界多年,但其實哈迪也對城市文化史、都市設計與視覺設計等領域都頗有心得。在學術上,他專研現象學、近現代哲學,是研究胡塞爾的專家;在教學上,他是受到師生讚許的好教授;在家裡,他則與妻子一同忙於四個孩子的生活。
哈迪自認個性內向又沒有教學天分,然而,他對於研究與教學工作同樣認真投入,甚至對加爾文學院的課程制度影響至深,並在2007年榮獲加爾文學院頂尖教學獎。本書便是他為了突破教學工作而摸索與深思的心血結晶。除本書外,另著有兩本邏輯學與現象學相關的學術論述。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
工作的新視野
收到校園出版社邀請我寫推薦序的電子信件,我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因為,這本書之所以有中文版,始作俑者好像就是──我自己。這本書是我在神學院上課時的指定閱讀,讓我獲益頗多。因此,知道校園開始出版「工作」書系時,我便向編輯團隊大力推薦。終於,七、八年後,它誕生了。
我是個喜歡閱讀《30》、《天下》、《遠見》這類雜誌的人,我想知道不同的人如何談「工作」這回事,包括工作的態度、如何規劃和進深、辦公室裡的人際關係、企業如何發展……。為什麼呢?因為一個簡單的事實──工作佔據我一天的大半時間,所以如果我想過得開心一點、有意義一些,那麼我就必須「學會工作」。我有位老師曾經這樣比喻,工作是我們的第二個伴侶,因為扣掉睡覺時間後,我跟工作的相處時間,有可能還多過我跟我老婆的相處時間!倘若感情不佳,不就痛苦哀哉?!
我曾經翻譯過兩本書,因此當我推薦這本書時,也曾想過要如何翻譯書名。The Fabric of This World,直譯是「這世界的織物」,不過這樣翻譯,說不定會被理解為「服飾編織小物」之類的書。「Fabric」的另一個意思是「架構」或「構造」。但若譯成「世界的架構」,又覺深澀。我只能說,如果你才剛開始翻閱這本書,你會需要讀到書的一半,才能漸漸明白原書名的概念,這是在表述個人工作與世界運作的密切關聯。而要用中文如實呈現這些,對譯者和編輯而言,也實屬不易。
如果你問我,這本書對我的意義是什麼,我會告訴你:它幫助我用一個中庸又實際的眼光去看待工作。我還記得自己一開始閱讀時,有點摸不著頭緒,因為作者花了不少篇幅解釋羅馬人、希臘人等等文化裡的工作觀。
「這不是神學院的指定書籍嗎?我還以為作者會講述聖經如何看待工作這事。怎麼開始變成哲學歷史課了?」
但當我硬著頭皮讀完第一章後,才明白作者的用心良苦(因此,希望讀者別放棄第一章)。而神奇的是,我現在不太記得這本書的大多內容,卻反而記得第一章的重點!
出版社最後決定的書名是《用你的工作轉動世界:呼召尋求、職涯探索、工作設計的新想像》,可見這不是一本只跟你講道理的書,也直接切入實際面的問題。關於這點,作者在第二部分的一開頭就讓讀者放心:
今日的讀者可能很想問:這一切與我何干?這些新知如何幫助我們處理「選擇職業」這個通常頗為棘手的實際問題?有人被一份工作綁住了,但絲毫不覺得這是他的召命,那該怎麼辦?有人覺得他這一行的成規和標準作業流程已經嚴重腐蝕他的道德操守,又該如何是好?還有人不安地漸漸意識到,職涯的要求已經佔據了他全部的生活,得到的回報卻只是一個空洞的承諾,說世俗成就與物質財富可以換來幸福。(126頁)
作者不只探究工作及召命/呼召的關係(第一部分),也進入應用層面(第二部分)談職涯選擇。更重要的是,他注意到個人主義對於職涯選擇的負面影響,因此,他也討論到工作制度的社會結構層面,甚至包括管理層面的議題。
沒有一本書可以完全解決讀者的所有問題,但我想,無論是從思考面切入,或是從應用面起手,這本書都會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耶穌曾經說過:「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約五17)英文NRSV版本是這樣翻譯的:「My Father is still working, and I also am working.」我們的神,是一位工作的神。這從創世紀第一章開始,就可以看得出來。我深信祂關切人們的工作,不只是靈命如何,或是有沒有上教會、傳福音。祂的救贖,也涵蓋工作這個層面。
然而,根據我跟友人及不少畢業生的交談,能享受工作的,卻是少數。對許多人來說,工作反而像是一種重擔、掙扎、報應,甚至是咒詛。面對工作的種種現實,這本書是否真能帶給中文讀者更遼闊的天空、更清晰的視野,以致我們對於「工作」的學習,能夠越來越上手,也越來越有盼望?
主啊,我深願能夠如此,求祢幫助!
台灣校園福音團契 左心泰傳道
名人推薦:推薦序
工作的新視野
收到校園出版社邀請我寫推薦序的電子信件,我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因為,這本書之所以有中文版,始作俑者好像就是──我自己。這本書是我在神學院上課時的指定閱讀,讓我獲益頗多。因此,知道校園開始出版「工作」書系時,我便向編輯團隊大力推薦。終於,七、八年後,它誕生了。
我是個喜歡閱讀《30》、《天下》、《遠見》這類雜誌的人,我想知道不同的人如何談「工作」這回事,包括工作的態度、如何規劃和進深、辦公室裡的人際關係、企業如何發展……。為什麼呢?因為一個簡單的事實──工作佔據我一天...
章節試閱
前言
分析美國社會的暢銷書《心靈的習性》(Habits of the Heart)中,作者羅伯‧貝拉(Robert N. Bellah)及合著者宣稱:若要恢復日常生活、恢復「社會生態學」,核心條件必然是「工作意義的改變」。他們堅信,工作的意義必須改變,因為長久以來,工作的意義總避不開現代個人主義精神的影響。這種精神宣揚一個理念:工作是為了個人晉升,而非貢獻大眾;若任此觀念擺佈美國人的生活,勢必撕裂社會、腐蝕民主體制。
根據《心靈的習性》所詳述的文化分類,現代美國的個人主義有兩種形式:「功利型」與「表現型」。我們周遭的功利型個人主義者,把人生的意義鎖定在工作世界裡,投身工作是為了追求個人成就,而成就的高低則往往以金錢來衡量。這些人工作認真、競爭力強,願意犧牲個人生活,只為了提升事業。表現型的個人主義者則剛好相反,慣於逃離工作世界的殘酷現實,尋求個人生活的意義:人際關係、休閒娛樂、「生活風格領土」。這些人決定跳出「老鼠競賽」(譯註:老鼠在滾輪內不停原地奔跑,不曾前進),讓自己的存在更有人味、更為敏銳。然而,這兩種個人主義者,主要還是為了自己而活。前者用「工作」追求自我實現,後者靠著「不工作」來實現自我。兩種工作態度都不是以服務他人為主要目的。貝拉及其同僚則主張,倘若美國社會要重新團結起來,全國一心面對未來的挑戰,那麼,工作的意義一定要轉變成「為公眾利益盡一己之力」。
不過,對美國人來說,「工作就是服事鄰舍」這個理念絕非舶來品。如今當道的文化思想是現代個人主義,但其中另有兩股脈絡,可上溯至美國歷史早期的文化傳統:共和政體與聖經思想。建立麻薩諸塞灣殖民地的英國加爾文宗教徒,清楚表達出聖經傳統的社會生活觀,強調「工作」是一種互助服務的形式,是一個召命(vocation)。貝拉及其同僚認為,召命的概念確實深植於美國的文化傳承,如今一定要恢復起來,躬行實踐。若想重建混亂分裂的社會,就需要「重新動用召命或呼召(calling)的概念,用新的方式回到從前的理念:工作是對全體利益的貢獻,而非只是自己晉升的手段」。
《用你的工作轉動世界》這本書,或可解讀為一個嘗試,試圖協助重振「工作乃召命(或謂呼召)」的概念,至少在自稱為基督徒的社群中,應該有一些影響力吧。我的主要用意,在於為召命概念添上血肉、勾勒歷史背景。工作之於人類生活有何意義,看法紛紜,我試圖從中標示出召命概念的定位,闡明此一概念在宗教上的完整內容,探索在小我與大我的層面上,可能有哪些實務上的影響。
快速瀏覽本書目錄,就能看出我把召命概念的研究分為兩大部分:闡釋與應用。第一部是闡釋,我先重述西方歷史上對於工作的看法。我所採用的結構,靈感得自於改革宗神學的一個主題。加爾文的大作《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的前幾章說道:我們了解上帝幾分,就了解自己幾分。我在本書第一章中擴大了這條公式,並且轉化為第一部的研究方法:我們乃是根據自己對神(the divine)的認識去理解自我、理解工作在生活中的地位。長久以來,西方思想家懷著這樣的想像:人類在宇宙系統中佔有一席之地,介於神與動物之間,人身上有一部分像神,但也有一部分像動物。不僅如此,大多數西方思想家都同意,人類必須重視、發展,並且加強像神的部分,貶低、忽視,甚至壓抑像動物的部分。儘管有此共識,人對神性的看法卻五花八門。因此,人到底哪裡像神,又該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大家各說各話,莫衷一是。我在第一章指出,人對自我的理解,直接且明確地形塑了西方歷來對工作的看法,而人對自我的理解,又取決於人對上帝的領會。工作這種活動,有時把人降低到動物存在的層次,有時又將人高舉至神聖存有的狀態。因此,人對工作的看法一向時而負面,時而正面。
人對工作的各種看法有天壤之別。以此為背景,我在第二章提出肇始於新教改教家的「工作乃召命」概念。就某個意義來說,「工作乃召命」的概念,在醜化與美化工作的兩極之間闢出一條中間路線。本書稍後會談到,我們工作的時候,身上帶有上帝創造主的形象,這正是召命概念的主張。當然,召命概念不止於此。改革宗的思想也主張,上帝藉著祂呼召我們去做的工作,在這世界中繼續祂的創造活動。不過,正因如此,工作儘管確實關係到我們身上肖似神的部分,仍然不能把我們變成神。反之,工作使我們成為上帝在地上的代理人、管家,賦予我們一個重責大任:開發這地的豐富資源,造福人類群體。儘管工作並不能把人變成神,卻也不至於把人貶為動物。工作涉及的乃是人之所以為人的質素。
本書第二部,是基督教召命概念的兩種實際應用:一是針對個人議題,談職涯選擇;二是針對社會議題,討論工作制度的設計。幾位福音派作家近來出了好幾本書,探討基督教對於工作的理解,以及工作與職涯選擇有何關係。我認為這是好事,顯示美國有許多基督徒關心信仰與工作生活的關係,也證明大家渴望把信仰與生活整合起來,尋找宗教上一以貫之的意義,這是值得鼓勵的。然而,這些書籍所提供的實用建議,大多侷限於職涯選擇的個人議題,卻很少探問:在工作現有的社會結構下,怎樣追求個人選擇的職涯才是最好的方式?這些書也幾乎沒談到工作的社會結構本身有哪些問題。由此觀之,福音派對於工作的省思,依然落在現代個人主義的箝制之中,倒不是說他們鼓吹甚或寬宥「用工作追求自我」的理念,而是他們仍舊完全從個人利害的角度來處理工作議題,只求引人進入工作世界的現存架構,卻不曾細察甚至質疑這些架構。到了第三章的結尾,以及第四章一整章,我試圖根據召命概念在實務上的可能影響,批判檢視「工作」的社會與結構層面。我深信這樣的檢視有其必要。僅從個人角度出發處理「工作」議題,勢必不完整。因為惟有在人人負責地運用自己的才能,真正地服務他人的社會結構之中,「工作」才稱得上是「召命」。
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滿心掛念著正在為未來職涯作預備的大學生。不過我想,任何受過教育、關心工作意義的人,無論處於人生哪個階段,都能從本書獲益。然而在此有一言相勸:第四章談的是管理理論,專門為有意進入或已經身在管理階層的人而寫,一般讀者若是不疑有他,一頭栽進去,或許會覺得其中談到美國管理理論發展過程的論述太過專業,對自己沒什麼幫助。這類讀者也可以在讀完第三章之後便放下本書,仍能擁有「完整的閱讀體驗」。不過,我還是希望流暢有力的論證能夠席捲讀者一路進入第四章,直達結尾,因為這一章清楚解釋了當今工作世界的結構出自哪些理念,而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得跟工作的世界打交道。
最後要提醒學者們:本書儘管有學術基礎,卻不是探討「工作」的學術論文。為了幫助讀者讀得舒服些,我已經儘量把閱讀門檻降到最低,也把旁支的討論減到最少,塞進附註裡,供學者參考。有些學者一定會注意到,本書顯然並未提及也未討論令人聞之色變的「韋伯論題」(“Weber Thesis”)。韋伯主張,促使北歐資本主義興起的熱烈經濟活動,實乃更正教徒(Protestants)為了紓解加爾文宗預定教義所造成的宗教焦慮而作的努力。韋伯的主張飽受其他著作的批評。這個主題既然已經費了許多墨水,我不覺得有必要再添一筆。而且我也不想讓這個論題主導我對於更正教召命概念的探討。韋伯論題純屬推測,據我判斷,理所當然不再可信。
前言
分析美國社會的暢銷書《心靈的習性》(Habits of the Heart)中,作者羅伯‧貝拉(Robert N. Bellah)及合著者宣稱:若要恢復日常生活、恢復「社會生態學」,核心條件必然是「工作意義的改變」。他們堅信,工作的意義必須改變,因為長久以來,工作的意義總避不開現代個人主義精神的影響。這種精神宣揚一個理念:工作是為了個人晉升,而非貢獻大眾;若任此觀念擺佈美國人的生活,勢必撕裂社會、腐蝕民主體制。
根據《心靈的習性》所詳述的文化分類,現代美國的個人主義有兩種形式:「功利型」與「表現型」。我們周遭的功利型個人...
目錄
8 推薦序:工作的新視野/左心泰
12 譯者序:在工作上經歷上帝的救贖/楊璿
20 中文版序
22 作者序
27 引言
33 第一部 縱橫古今談工作
35 第一章 工作──神賜的特權?做牛做馬的重擔?
40 古希臘人的解決之道
51 中世紀的後續發展
62 文藝復興時期的顛覆
65 馬克思:人類用工作實現自我
75 弗洛伊德:工作是一種自我否定的形式
81 承先啟後:召命概念的應許
83 第二章 人的工作,上帝的護佑──基督教的召命概念
84 路德:上帝的護佑顯現於人手所做的工
95 加爾文宗的發揮:工作與社會生活的有機結構
106 加爾文宗的修正:蒙召去改革墮落的結構
110 普世合一:當代天主教的立場
123 第二部 召命概念的應用
125 第三章 工作、生活、職業選擇──投身於神聖的經世大計
126 人生對對碰:職涯選擇
142 眾裡尋它千百度:找工作
159 改變體制:衝突與對策
165 取得平衡:工作與召命
173 改革後的隱修制度:禱告的工作
176 承先啟後:從職涯選擇到工作設計
179 第四章 人類工作的塑造──管理理論與工作設計
185 泰勒:管理科學化,工作殘酷化
199 梅奧:「霍桑實驗」發現工作的人性面
204 阿吉里斯:組織結構與自我實現的衝突
210 赫茲伯格:人性需求,激勵與保健因子
214 麥格雷戈:X理論、Y理論、整合式管理
220 杜拉克:尊重人、目標式管理、為工作負責
227 利弗林:優良工作場所的信任倫理與公平政治
235 吃虧或是佔便宜:非得在「人」與「利」之中選一個嗎?
239 工作設計的現成選項:把召命的意義還給工作
8 推薦序:工作的新視野/左心泰
12 譯者序:在工作上經歷上帝的救贖/楊璿
20 中文版序
22 作者序
27 引言
33 第一部 縱橫古今談工作
35 第一章 工作──神賜的特權?做牛做馬的重擔?
40 古希臘人的解決之道
51 中世紀的後續發展
62 文藝復興時期的顛覆
65 馬克思:人類用工作實現自我
75 弗洛伊德:工作是一種自我否定的形式
81 承先啟後:召命概念的應許
83 第二章 人的工作,上帝的護佑──基督教的召命概念
84 路德:上帝的護佑顯現於人手所做的工
95 加爾文宗的發揮:工作與社會生活的有機結構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