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是療癒的天堂————
『難過的時候,沒有什麼比一幅畫更能撫慰人心。』
在看畫中和自己對話,為靈魂注入能量,
讓所有的困頓,在美術館裡得到安慰!
|||||||||||||策展人、藝評家謝佩霓專文導讀|||||||||||||
『好的藝術給人力量,
好的畫作帶給人精神慰藉,
名畫可以治癒人心,
為靈魂注入能量,
帶來心靈的滋養和修復。』
——李沼泳所有具有治癒效果的作品都是名畫!
治癒,是一種心理上的變化,
在這個越來越難以找到慰藉的世界上,
如果有一幅畫可以讓人感受到心靈上的滋養和修復,
那還不足以成為名畫嗎?
藝術家們將他們最渴望銘記的美好,
以繪畫的形式留給後世的我們,
如同大廚將最高營養、最低卡路里的精美食物奉上餐桌,
讓我們體會到無與倫比的滿足與幸福。
當我們喜歡一個人,便忍不住總想見他。
當我們喜歡一種食物,便忍不住總想吃它。
同理,當我們喜歡一幅畫,便會忍不住看了又看。
好的繪畫作品讓我們得到靈感、快樂與力量。
被生活從背後捅一刀時,讓我們以繪畫為伴,勇敢前行吧。
感到辛苦疲憊時,不妨在名畫這張安樂椅上盡情倚靠。
當我們帶著各自所獨有的思想和情感去理解繪畫時,
就可以從中體會到不一樣的美好。
那些名畫療癒我的事
☻ 梵谷〈盛開的杏花〉————遠離煩惱,走進美麗而平靜的藍色夢境。
☻ 安迪.沃荷〈皮鞋畫〉————保持好奇,將能量轉化成為才能與創意。
☻羅特列克〈紅磨坊〉————擁抱缺陷,將短處變成長處甚至是藝術。
☻ 蒙德里安〈紅樹〉————保持純粹,刪除生命中不重要的人事物。
☻ 保羅.塞尚〈靜物〉————堅持下去,畫無數蘋果才獲肯定的畫家。
☻ 亨利.盧梭〈夢境〉————尋找才華,慢慢走最後一定會抵達終點。
☻ 莫蘭迪〈靜物〉————剔除雜質,告別擁擠進行人生減肥運動。
「藝術作品教給了我許多人生哲理,也讓我收穫了數不清的感動與溫暖。」——李沼泳
《療癒美術館》是寫給大眾的美術療癒書,
書中收錄70餘幅經典名畫,提供70餘種安撫情緒的方法,
將繪畫作品背後的意義與生活經歷相結合,傳達具有治癒心靈的內容。
.亞歷山大.伯努瓦〈巴塞爾河邊的雨〉
.伊果.亞歷山大維奇.波珀夫〈上班路上〉
.路易.貝魯魯本斯〈羅浮宮裡的蒙娜麗莎〉
.路易.貝魯魯本斯〈畫作前的學習者〉
.雷內.馬格利特〈光之帝國〉
.雷內.馬格利特〈洞察力〉
.哈莫修依〈陽光映入斯特蘭卡德的房間〉
.約翰.拉維利〈綠沙發〉
.帕斯卡.布夫雷〈到祝福的新婚夫婦〉
.帕斯卡.布夫雷〈照相館裡的婚禮〉
.彼得.布勒哲爾〈伊卡洛斯的墜落〉
.亨利.馬蒂斯伊〈卡洛斯〉
.梵谷〈盛開的杏花〉
.保羅.克利〈南方庭院〉
.林布蘭特〈自畫像〉
.查理.霍夫鮑爾〈麥迪遜廣場公園〉
.皮耶.波納爾〈咖啡〉
.皮耶.波納爾〈穿格子衣服的女人〉
.具本熊〈朋友的肖像〉
.具本熊〈裸女與靜物〉
.安迪.沃荷〈皮鞋畫〉
.伊士曼.強森〈布羅基家族的聖誕節〉
.伊士曼.強森〈哈奇一家〉
.梵谷〈麥田裡的收割者與太陽〉
.羅特列克〈紅磨坊的沙龍〉
.羅特列克〈紅磨坊〉
.羅特列克〈紅磨坊的海報〉
.瑪麗安.凡.維諾肯〈自畫像〉
.瑪麗安.凡.維諾肯〈悲傷心情〉
.伊莉莎白.維傑.勒布倫〈法國王后瑪麗.安東妮〉
.伊莉莎白.維傑.勒布倫〈戴草帽的自畫像〉
.瑪麗亞.西碧拉.梅里安〈木槿花與變態蝴蝶〉
.瑪麗亞.西碧拉.梅里安〈香蕉樹、蜥蜴與昆蟲的變態〉
.申師任堂〈草蟲圖〉
.尚-李奧.傑洛姆〈畢馬龍與加拉泰亞〉
.亨利.馬蒂斯〈戴帽子的女人〉
.保羅.高更〈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 ? 我們向何處去?〉
.古斯塔夫.克林姆〈蘋果樹〉
.古斯塔夫.克林姆〈阿特湖邊的城堡 IV〉
.古斯塔夫.克林姆〈阿特湖〉
.李奧納多.達文西〈蒙娜麗莎〉
.芙烈達.卡蘿〈破碎的圓柱〉
.芙烈達.卡蘿〈芙烈達與迪亞哥.里維拉〉
.關.約翰〈自畫像〉
.關.約翰〈抱著貓的少女〉
.保羅.塞尚〈靜物〉
.靜物〈果盤、玻璃杯與蘋果〉
.莫里斯.丹尼〈向塞尚致敬〉
.瑪麗.羅蘭珊〈香奈兒肖像〉
.瑪麗.羅蘭珊〈女人與狗〉
.亨利.盧梭〈我自己:自畫像與風景〉
.亨利.盧梭〈夢境〉
.艾德華.阿特金森.霍納〈迎春〉
.艾德華.阿特金森.霍納〈夏日的田園詩〉
.克洛德.莫內〈花園小屋〉
.蒙德里安〈紅樹〉
.蒙德里安〈蘋果樹〉
.蒙德里安〈黑、白構成 10 號:碼頭與海〉
.蒙德里安〈紅、黃、藍的構成〉
.莫蘭迪〈靜物〉
.摩西奶奶〈縫紉聚會〉
.摩西奶奶〈捉火雞〉
and more…
作者簡介:
李沼泳
韓國漢陽大學美術教育學碩士。自幼熱愛藝術和文學。長期從事藝術工作。目前在一家名為「美術溝通研究所」的藝術機構擔任美術顧問、展覽解說和藝術講師,同時在報紙、網路上連載藝術類文章,並通過一系列活動向大眾傳播藝術。自稱為「藝術傳播者」,指將藝術的美好傳達給更多人。工作之餘,李沼泳還經營了一個粉絲超過三萬的個人部落格。著有《適合欣賞明畫的美好一天》、《上班路上的一幅畫》等作品。
譯者簡介:
李舟妮
資深韓語翻譯、攝影愛好者、繪畫愛好者、音樂愛好者。主要翻譯各類韓語書籍,譯有《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就這樣畫出幸福來》、《勾魂‧徜徉‧沉醉——觸摸藝術家靈魂的歐洲之旅》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藝術家將生命成長的心路歷程疊合藝術生涯的行旅軌跡,化作形形色色的作品,經由共享尋求共相、共鳴與共振。」——謝佩霓(策展人、藝評家)專文導讀
名人推薦:「藝術家將生命成長的心路歷程疊合藝術生涯的行旅軌跡,化作形形色色的作品,經由共享尋求共相、共鳴與共振。」——謝佩霓(策展人、藝評家)專文導讀
章節試閱
CHAPTER 1
在美術的世界裡和自己對話
名畫治癒我們的心靈
「藝術是一種讓生命變得更可以承受的人性化方式。」——寇特‧馮內果(Kurt Vonnegut)
--
我的生活總是和藝術相關。我每天看畫,教人畫畫,寫下與美術有關的文字,但很多時候只是忙於工作,甚至抽不出時間真正欣賞一幅畫。在這樣的日子裡,我總會無比想念那些給人帶來內心平靜的作品。如果把它們比作一張安樂椅,那我願意倚靠在上面長坐不起。
除了疲憊與忙碌之外,生活中還免不了一些傷感。隨著人到三十歲,我逐漸明白悲傷並不是一件需要理由的事,也許僅僅是因為心裡空落落的。沒有來由的悲傷,往往與孤獨有關。在這樣的日子裡,最適合觀看那些會流動的畫了。流動的河水,流淌的色彩,流動的眼淚,流血的傷口……總之要讓一些東西流走,才能時來運轉、雨過天晴。
二十八歲那年,我開始創業。在最艱難的起步階段,我總是忍不住自怨自艾:為什麼倒楣的事情總是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老天總是折磨我?早知如此,倒不如什麼都別做,在家待著算了……在那些苦不堪言的日子裡,我常常在上下班的公車上默默流淚。而〈巴塞爾河邊的雨〉便是在那段時間看到的作品。
人來人往的街道上,大雨傾盆。雨是這樣一種東西,你越是想它來,它越是不來;你越是不想它來呢,它偏又來了。當你孤獨悲傷,渴望陽光的撫慰時,它會冷不丁地冒出來,讓你雪上加霜;當你煩悶難當,渴望一場豪雨降臨時,它偏又淅淅瀝瀝、綿延不絕。在變幻莫測的天氣裡,最不讓人稱心如意的大概就是它了。
畫中的男子試圖用雨傘作為防具,抵擋雨點的進攻。但是他遮住了臉,卻淋濕了身子,遮住了身子,但又淋濕了臉。在這場令人狼狽不堪的雨中,唯一面不改色的就是那只可愛的小狗了。它依然興高采烈地蹦躂著,和往常一樣。
「一場雨而已,淋不濕我的人生!」
這幅畫的作者,是俄羅斯畫家兼舞臺藝術家亞歷山大•伯努瓦(Alexandre Benois,1870—1960)。他出生於沙皇俄國,後移居法國,在20世紀初創辦了俄羅斯著名的藝術類雜誌《藝術世界》(Mir iskusstva)。他既會畫畫,也會服裝設計,而最擅長的則是舞台藝術。父親尼古拉•伯努瓦是一位著名的建築設計師,曾經設計了著名的馬林斯基劇院和莫斯科大劇院。母親則是一位音樂家。在父母的影響下,他從小就會欣賞歌劇和芭蕾舞劇,最終從事舞台藝術也是情理之中。他是一個綜合型藝術家,在奧地利、德國、法國等國同時展開劇本創作、舞台督導、繪畫、設計、出版等多項工作,人生起起伏伏,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也比常人多出許多。他描繪的雨天景象,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生命中不期而至的挫敗與煩惱。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難免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就如同出門在外,難免碰到幾場不期而至的陣雨。我們不可能為所有的突發事件做好準備,所以在突然襲來的雨中,總免不了一陣倉皇失措。
在盧熙京導演的電視劇《他們的世界》中,男主角有一句台詞讓我印象深刻:
我媽曾經說:命運這個傢伙,從不按常理出牌。它絕不會在我們有所準備的時候迎頭痛擊,而是喜歡在我們毫無防備的時候從背後捅上一刀。不過,你也不用因此而難過,因為它捅刀子的物件永遠都不只你一個。
我媽還常說,什麼事都是小事。但她畢竟是一個有六十年人生經歷的人啊,對於二十多歲的我們來說,所有的事都是大事!天哪!
是的。生活總是在我們毫無防備的時候從後面捅一刀。此時此刻,有的人正陷入突發狀況的亂局之中,有的人正行走在暴雨中默默承受苦難。這就是我看到這幅畫時,所想到的。
「雨點不會只落到一個人頭上。所以,不要覺得只有你一個人在受苦受難。」
我們所有人都在淋雨。今天可能是我忘了帶傘,明天可能是他忘了帶傘。只要一想到「我不是一個人」,心中便寬慰了不少。
對我而言,看畫是一種很好的自我安慰途徑。只要以一種開放的心態欣賞繪畫,就能找到畫家所希望表達的,乃至畫家本人都不曾意識到的更深層的意義。不論多麼偉大的美術作品,如果你沒有用心去感受,那麼也與觀看一幅信手塗鴉無異。相反,即便是一幅平凡的畫,只要你以開放的態度去欣賞,也能從中找到可取之處。
在韓國,和我一樣畢業於美術系的大學生數不勝數。在外人看來,我們這些藝術科系的學生穿著時尚、品位不凡,過著光鮮亮麗的生活。然而當我們告別校園、進入殘酷的就業競爭中時,卻比大部分其他專業的學生更狼狽。
打開那些號稱「為年輕人點燃夢想」的就業網站,你可以看到管理、市場開發、IT技術、化工製造、新聞傳播、人事、建築規劃等數也數不清的職位,但其中適合藝術科系學生,尤其是女生的工作,卻寥寥無幾。即便是相關的設計公司,也更青睞服完兵役的男生,而不是女生。美術系的女生,要麼為一個月薪兩萬多元的美術館解說員職位擠破頭,要麼從事其他薪水更加微薄的與美術相關的工作,要麼乾脆重回學校繼續攻讀碩士。
而事實上,也只有在首爾仁寺洞的高級畫廊,才能給苦讀4年的美術系學生「22K」。在其他大部分畫廊,你首先得經過月薪不到兩萬的3個月實習期。當你懷抱著「轉正之後應該會加薪」的美好願望做完實習,就會在簽訂聘用合約時發現正式工資還是和實習期一模一樣。你大可以憤而離職,而畫廊也絕不會苦苦挽留,因為門外還有大把畢業生排隊等著這份工作。
在我大學畢業的那個年代,大部分美術系畢業生的確就是這麼慘。哪怕你英文比別人好、手上有一堆證書,甚至會好幾門外語,只要你做的是美術和設計相關的職位,就得朝九晚九地拼命工作,領取每個月不到三萬的低薪水。在職場上苦苦拼搏了幾年,我終於明白我最適合做的事情不是設計,而是美術教育。這件事我做起來最快樂,也比別人更擅長。於是,我便開始在美術教育界闖蕩,不知不覺就過了十幾年。
別看學藝術的女生外表時尚漂亮,實際上會做的事情比工地上的工人還多。比如像我們學工業設計的,除了要懂焊接、會建模之外,還得掌握各種工業材料的特性,同時還要懂得如何用金屬、木材和塑膠等材料進行機械加工。我們系的女生,操作起砂輪機、鑽孔機來,就像吃飯一樣熟練。我們最常出沒的地方不是時尚秀場或安靜的美術館,而是清溪川街道上林立的材料店、五金行。
除此之外,我們還得具備速寫、設計和電腦操作能力⋯⋯然而即便我們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也很難找到一家張開雙臂歡迎我們成為正式員工的企業。
在剛畢業那幾年裡,我的生活只有工作。繪畫和藝術離我越來越遠,看畫對我而言也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直到二十八九歲事業上有了起色,我才開始重新有心境欣賞美術作品。長期以來飽經折磨的心,一遇到繪畫,便自然而然地變得柔軟而天真。尤其是那些畫出我心聲的作品,更是給了我任何特效藥都達不到的治癒效果。
當時,由於上班地點離家很遠,我每天都得掐準時間等公車,才能確保上班不遲到。每當站在擁擠的高峰期的公車上,我便想起了俄羅斯畫家伊果‧亞歷山大維奇‧波珀夫(Igor Aleksandrovich Popov,1927-1999)的一幅畫作。
這是一輛擁擠不堪的早班車。你只要稍微重心不穩,便會整個撲倒在旁邊的人身上。有的人正睡眼惺忪地看著報紙,有的人精神抖擻,似乎已經做好準備迎接忙碌的新一天⋯⋯這些人看上去那麼熟悉,就像是我們自己。看到這幅畫,我們一方面會感歎生活的艱辛不易,一方面也會感到一種積極的力量。因為不論我們處於什麼樣的時間地點,總有許許多多的人和我們一樣正在為生活而努力奮鬥。
好的藝術給人以力量,好的畫作給人以精神上的慰藉。每當我看到這些真真切切表達了我對生命感受的作品時,便會從心底裡驚歎於繪畫的療愈效果。是的,比起語言和文字,一幅畫往往更容易給人帶來安慰。
「老師,到底什麼畫才是名畫?」
曾經有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這樣問我。當時,我愣在原地。
雖然我自幼熱愛美術,一路從繪畫中獲得了很多成長,但我還從來沒有思考過——究竟什麼樣的畫才是名畫。
名畫的評判標準究竟是什麼呢?是知名畫家的作品嗎?是受到美術評論家高度評價的作品嗎?還是拍賣價格高昂的作品呢?我教了這麼久美術,又總是向人傳授美術知識,也多少算是個專家了,卻依然無法為這個問題給出好的回答。到底什麼樣的畫才算得上是名畫呢?
薩維那美術館的李鳴宇館長曾經在著述《人生,站在畫前》中借用華盛頓國立美術館的解說員安德魯‧羅賓遜(Andrew Robison)的話來定義名畫:
首先,名畫必須是美的,即讓人產生視覺上的享受。其次,名畫應該是具有歷史性的,即具有持久的魅力,令人難以忘懷。再來,名畫應具有某種隱約的「力量」,即在觀看的同時獲得精神上的震撼,並產生某種心理變化。
我十分同意這樣的觀點。如果還要再補充一點,我想應該是「名畫應該可以對人產生治癒作用」。治癒,同樣是一種心理上的變化。在這個越來越難以找到慰藉的世界上,如果有一幅畫可以讓人感受到心靈上的滋養和修復,那還不足以成為名畫嗎?對我來說,所有具有治癒效果的作品都是名畫。
如果你感到這個世界上已經很難有什麼人或事讓你產生心靈上的治癒感,不妨試試看畫吧。
雖然我畢業於美術院校,又有碩士學歷,卻並不算畫得好的。
有人可能會問,你要是畫得不好,怎麼可能考上美術學校呢?但事實上,並不是每一個美術系學生都畫得一樣好。很多人的水準只不過是達到了考試合格的標準,或者比普通人強一些罷了。早在參加大學聯考的時候,我就明白了這一點:
「在培訓班裡我還算畫得不錯的,但世界上比我畫得好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事實上在藝術學院的學生裡,除了繪畫天才之外,還有設計天才、創意天才等各種高人。和他們相比,我的天賦實屬一般,注定成不了大師。但是,我也找到了自己在美術方面的其他興趣和技能。比起畫畫來,我覺得欣賞繪畫、分析繪畫更有樂趣。
不僅如此,我還喜歡將自己的欣賞成果分享給他人。遇見一幅好作品,探索作品背後的故事,再將這故事公之於眾,整個過程都使我著迷。我不介意將自己的休息時間投入作品研究,因為我從中感受到了真正的快樂。
我看過太多太多的作品。有的作品讓我一見傾心,有的作品讓我流連忘返,當然也有的作品讓我無動於衷。我從無數的作品中選了又選,挑了又挑,才彙聚成了書裡這些我視為珍寶的心愛畫作。希望通過這本書,你也可以感受到這些作品的魅力,並和我一樣收穫感動、安慰和鼓舞。
在我看來,名畫不代表複雜和高深,而是應該可以給任何人帶來安慰與共鳴。將美好的作品介紹給更多人,並讓大家明白藝術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是我作為一個藝術傳播者的使命。我相信除了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名畫之外,世界上還有很多雖然不廣為人知,但一樣充滿力量與震撼的作品。我要盡我所能,去發現它們。
當我們喜歡一個人,便忍不住總想見他。當我們喜歡一種食物,便忍不住總想吃它。同理,當我們喜歡一幅畫,便會忍不住看了又看。好的繪畫作品讓我們得到靈感、快樂與力量。當我們帶著各自所獨有的思想和情感去理解繪畫時,就可以從中體會到不一樣的美好。
被生活從背後捅刀的生活還在繼續。讓我們勇敢前行,並以繪畫為伴。當你感到辛苦疲憊時,不妨在名畫這張安樂椅上盡情倚靠吧。
CHAPTER 1
在美術的世界裡和自己對話
名畫治癒我們的心靈
「藝術是一種讓生命變得更可以承受的人性化方式。」——寇特‧馮內果(Kurt Vonnegut)
--
我的生活總是和藝術相關。我每天看畫,教人畫畫,寫下與美術有關的文字,但很多時候只是忙於工作,甚至抽不出時間真正欣賞一幅畫。在這樣的日子裡,我總會無比想念那些給人帶來內心平靜的作品。如果把它們比作一張安樂椅,那我願意倚靠在上面長坐不起。
除了疲憊與忙碌之外,生活中還免不了一些傷感。隨著人到三十歲,我逐漸明白悲傷並不是一件需要理由的事,也許僅僅是因為...
推薦序
導讀
上美術館最療癒 謝佩霓
歷來有關藝術家的老生常談,往往過度強調他們多愁善感、風花雪月、不修邊幅、特立獨行、不切實際、不屑倫常、不合時宜、英年早逝……云云。彷彿只要冠以帶著偏見甚至貶意的連串形容詞,便可以簡化並且合理化藝術家一切與眾不同的為人處事和天賦異稟。這樣眾口鑠金的成見,難免積非成是,也築起了高牆,劃下無可逾越的距離,致使一般人找到事不關己的藉口,對藝術家敬謝不敏,對藝術望之卻步。
在為一般人導讀藝術、導覽作品甚至書寫藝術家時,「藝術家也是人」是筆者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意思是提醒觀眾與讀者,藝術家與常人無異,一樣是凡體俗胎,天生父母養,一樣是擁有七情六慾、愛恨情仇,一樣要祭五臟六腑、養家活口生活,一樣得面對生命的起伏興衰,一樣必須學會與自己相處以及與他人共處。從出生到死亡,藝術家與吾人並無二致,無法宥免於日常與無常。唯一不之處,在於他們選擇透過創作證道,將生命成長的心路歷程疊合藝術生涯的行旅軌跡,化作形形色色的作品,見證人類的共命,經由共享尋求共相、共鳴與共振。
也許是忒謙,時不時會有藝術家四兩撥千金地說,醉心創作以及辦理展覽是為了自娛娛人。約定俗成的見解,愛說藝術家文以載道,以文會友,言下之意,似乎判定藝術人只是以藝術創造同溫層,在小圈圈裡尋找彼此的慰藉。即便如此,何妨將心比心,其實藝術家尋求他人認可肯定的心情,亦如你我。藉由公開展示作品,不斷分享所見所感見所想,藝術家希冀能在茫茫人海覓得心有靈犀的知音,也期待任何一個一樣踽踽獨行的靈魂,和自己產生共鳴獲得溫暖撫慰。
除此之外,藝術家在經由創作不輟,抒發己見以明志之餘,和我們會一樣會因現實不如人意,難免受傷頓挫質疑自己,往往常常透過藝術進行不假外求的自我治療。藝術之所以不可或缺,絕不單單只是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學價值,藝術是生活的寄託和生命的出口。換言之,藝術同時應當被視為求救、自救與自我救贖來理解。於是乎,作為觀眾的我們,倘若能與藝術情境交融交感共生,不啻形同接受另類的集體治療。。
當代義大利暢銷作家達維尼亞(Alessandro D’Avenia, 1977-)在《脆弱的藝術》(The Art of Being Fragile)一書中直陳,「唯有欲望依舊強烈但身不由己時,才會有生命脆弱與自身單薄的自覺;唯有明白世間的悲傷,才懂得如何撫慰人心。」正是因為如此,所有刻骨銘心過的藝術家,即使最終無法自救自拔,在見證生命點點滴滴,作品才能夠如此撫慰人心。
誠如義大利近代大文豪雷歐帕爾第(Giacomo Leopardi, 1798-1837)在《雜思筆記》(Zibaldone di pensieri, 1898)裡的感悟:「幸福就是實現!」藝術家的可貴處,在於不只自求多福,在行經生命幽谷,走過荊棘滿地時,以藝術為宗教,創作為朝聖之路,更來要悲天憫人,化千絲萬縷與千頭萬緒為創作,以記錄生命的作品訴求共感。何況易感敏感與善感多感如藝術家者,確實能見人所不能見之處,以創作為觸媒,助人見識宗廟之美,讓人類超越自己,抵達現世至今無人可達之處。
藝術家永不質疑生命本身,卻質疑無道的時局與無感的時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人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雖然在廿世紀中期便已辭世,未嘗活到資訊主導一切的時候,卻如先知般地預言了資訊時代的窘境與絕境。在劇作《岩石》(The Rock, 1934)裡厲聲提問:「我們在生活中喪失的生命何在?我們在知識中喪失去的智慧何在?我們在資訊中喪失的知識何在?」他提醒我們,知識把二十世紀的世人帶向無知與滅亡。
身處民生樂利的承平時期,我們只知及時行樂,暴飲暴食不知節制,唯即時消費與快速時尚是尚,最後肉身文明病與富貴病纏身,精神生活卻益發貧瘠空虛,心靈更無所寄託。我們安於小確幸卻因此招來了大災難。太習慣圖文並茂,原本為了檢索便給啟用的大數據,如今資訊爆炸卻是大家無心閱讀的口實;自拍打卡即時上傳,社群網絡無國界,即時串聯讓世界變平,不料世界卻成了寂寞芳心俱樂部。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特克(Shirly Turkle),1990年代在探索科技社會心理學的名著《虛擬化身》(Life on Screen)裡,早就預示了網際網絡的方興未艾,終究將使人因為習慣假面致使認同錯亂,只會加速脫離現實。時隔幾十年再出書,特克教授直言不諱地揭示,社群網絡無遠弗屆的宰制,只會令人彼此漸行漸遠,助長芸芸眾生《在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 2011)。渴望宣洩情感卻形成情感障礙,上線下線兩面人,網上網外兩種人生,網路成癮無異飲鴆止渴。
熱衷參與社群網絡,透過行動裝置與通訊設備,不斷線發送並接收圖像,刷存在感追求自我實現與獲得他者認同,這絕大多數時下眾生的日常真實寫照,在在證實潛藏人類心中,對「永恆聯繫」(perpetual contact)始終不止息的渴望。對每一個「小我」而言,期待透過串聯認證彼此的存在,確保「大我」不離不棄。這樣的人性驅使,如何因勢利導善用於豐富精神向度?
《療癒美術館》這本書,不啻正是因應資訊網路時代特性產出的標準產物。這本紙上導覽讀物,專為和作者一樣的網路世代使用者書寫。作者李沼永沒有顯赫的家世與學歷,以本土高等美術教育的科班訓練為基礎,自比美術館解說員循循善誘,以部落客的淺白率性口吻書寫,對照藝術作品及相關背景資訊,抒發生活感懷己見,採取經營粉絲團的方式投石問路,最後匯聚人氣集結短文出書,成功演繹了當前「人人都可以是作家」的時代現象。
席捲世界的韓流,不只在於影視音產業與流行文化方面。在市場的亮眼表現與專業界的優異口碑上等量齊觀,韓國當代藝術崛起已是不爭事實。幾十年來透過中央主事,實施於培植審美素養的藝文投資,無論硬體或是軟件,已收宏效。歷經幾度泡沫經濟和政治危機的檢驗,證實韓國藝術現勢已經不可同日語,不再需要光靠政策主導與經濟操盤,實力與影響力不容小覷。
引進韓文翻譯著作,絕少以韓人觀點詮釋世界,遑論藝術史、藝術家與藝術品,這也是本書出版別具意義之處。個人認為李沼永最值得稱道的事,是不忘將韓國藝術家的作品納入書寫內容,形成類比或者對比。韓國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深知在博取國際認同的前提下,萬萬不能讓全球化折衷了在地化。為了生怕全盤西化會導致忘本,向來不斷強調「身土不二」,已然成為大韓民族全民服膺的國族性格。
李沼永認為經典必須具備療癒性的說法,於我心有戚戚焉。另外相較於受眾設定為一般大眾的藝術出版品中,也不只限於一再重複被談論的少數名家名作。誠然持平而論,儘管儘量融會貫通各方說法,對於藝術品的詮釋,李沼永的見地,主要還是以個人化的觀點為主。不過他以平常心現身說法,因為平實切身,反而深具說服力與魅力。畢竟理解一切,每個個人心法皆是法門,各有巧妙,參照來變換角度與觀點,自然可以得到新知和新視野。
虛擬世界中一切虛擬,藝術界與美術館介亦受染指,本來對兩者已經心生畏懼的人們,如今益發裹足不前,視逛美術館感受真蹟為畏途與落伍。李沼永顯然視美術館為虛擬世界文明絕症的終極治療室,建議網友與讀者將參觀展覽與作品對話,作為自我療癒的另類法門。
上美術館參觀藝術最療癒,這點筆者完全認同,自幼如此身體力行,終生也將奉行不渝。
導讀
上美術館最療癒 謝佩霓
歷來有關藝術家的老生常談,往往過度強調他們多愁善感、風花雪月、不修邊幅、特立獨行、不切實際、不屑倫常、不合時宜、英年早逝……云云。彷彿只要冠以帶著偏見甚至貶意的連串形容詞,便可以簡化並且合理化藝術家一切與眾不同的為人處事和天賦異稟。這樣眾口鑠金的成見,難免積非成是,也築起了高牆,劃下無可逾越的距離,致使一般人找到事不關己的藉口,對藝術家敬謝不敏,對藝術望之卻步。
在為一般人導讀藝術、導覽作品甚至書寫藝術家時,「藝術家也是人」是筆者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意思是提醒...
作者序
序言
美術是療愈人心的天堂
「你喜歡逛美術館嗎?」
「當然了,我逛多少次都不會膩。」
「可是我一看見藝術作品就會打瞌睡,你不會嗎?」
「可能是因為你看的作品還不夠多吧。如果你多看一些、多發現一些自己喜歡的作品,就能體會到其中的妙處了。」
上面這段對話發生在我與一位朋友之間。當時,我正在市立美術館做解說指導,這位朋友恰巧前來看展,然而他面對滿廳的作品卻不知道從何看起。他的困惑很正常,欣賞藝術作品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事情比較難以完成,比如愛情、事業、夢想等。藝術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所以藝術同樣是複雜的。從某種角度來說,欣賞藝術作品就像是一場迷宮探險,或者說猜謎遊戲。
在藝術作品面前,你不必擔心自己看不懂。哪怕是像我這樣大學、研究所階段都主修美術相關、看了十幾年藝術作品的人,在展覽上碰到看不懂的作品也是常有的。事實上,總有一些藝術作品是我們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不管怎樣也無法產生共鳴的。這時候,我們只要按自己的方式去觀看、去體會就可以了。要知道,在藝術觀賞的領域,所有猜測都是被允許的。
在任何一幅美術作品面前,只要你以「我認為……」作為開頭開始評論,就沒人有資格剝奪你表達的權利。不過,從我授課以來,見過太多羞於表達自己想法與感受的人,這大概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習慣所致。如果你恰好屬於這類不善表達的人,就更應該加強練習了。你不妨試試從欣賞繪畫作品開始,主動表達一些自己的感受。很快你就會發現,你的表達能力和自信心提高了。
當然了,我們對藝術的品評不能違背藝術史實。但是在我看來,即便對美術史一竅不通的人,也完全有資格欣賞和解讀作品。解讀藝術,既是突破自我思維界限的過程,也是發掘過去、探索未來的過程,更是重拾自我信心與勇氣的過程。
欣賞藝術並不是一件奢侈的事。你可以在展覽現場盡情觀看,也可以通過網路和書籍與藝術作品親密接觸。
你完全可以將藝術融入生活,因為藝術本來就和生活一樣,是沒有統一標準和正確答案的。
我有每天寫日記記錄生活的習慣,也喜歡將自己的想法整理成書。雖然在寫作的過程中我也時常有表達的恐懼,但回過頭看,正是這些表達的成果讓我的生命變得豐沛充盈。
藝術家的創作大致也是如此。他們將自己渴望保留的東西以作品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即便在他們離開以後,那些寶貴之物也得以被世人所銘記。
藝術對我們而言為何如此重要?我想,是因為它所帶給我們的啟示。因為有了藝術,我們才得以體驗那些生命中相當重要的經歷,即在所愛之人、事物不復存在之後仍可捕捉到他們的靈魂與神韻。
這段話出自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的著作《藝術的慰藉》(Art as Therapy)。在讀到它的一瞬間,我就被深深折服了。對於藝術的熱愛,我也曾想過用語言來表達,卻始終無法清晰描述,而這段話竟然準確無誤地講出了我的心聲。如果說藝術果真能使靈魂與神韻長存,那麼我們所欣賞到的藝術作品,無疑就是藝術家們人生中最閃耀時刻的結晶。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一件事!藝術家們將他們最渴望銘記的美好以繪畫作品的形式留給後世的我們,如同大廚將最高營養、最低卡路里的精美食物奉上餐桌,讓我們體會到無與倫比的滿足與幸福。
在藝術史的長河中,有過數也數不清的藝術家,他們當中有的享譽盛名,有的默默無聞,有的直到去世多年才為人所知曉,也有的年少成名卻慘澹收場。不論如何,他們的作品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永恆的多樣性。
人類的藝術,就是由這些性格各異的藝術家,帶著各自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創造而成。關注幸福與愛的藝術家,將豐沛的情感注入作品中;關注時代變遷的藝術家,則將強烈的批判意識融入創作;而沉浸于憂鬱中的藝術家,則用暗色調來描繪他們眼中不一樣的世界。
畫家們以繪畫為媒介,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有的畫家天真率性,有的畫家沉默寡言,還有的畫家充滿野心……不同性格的畫家們,將他們的觀點通過藝術進行昇華。
理解藝術,就是理解畫家創作歷程和個性特點的過程。通過研究繪畫和畫家,我學會了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理解生活乃至理解自己。
人似乎總是有低估自己的傾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曾經為自己除了畫畫和闡釋作品之外別無他長而感到懊悔沮喪。
也許是自幼全心學習美術的緣故,我對數位毫不敏感,對經濟學也一竅不通,對很多社會生活必須具備的技能儲備不足。因此,在剛開始工作時,我遭遇了不少挫折。但後來反過來一想,正是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過從事美術教育以外的職業,也沒有太多貪念,才能始終堅持在自己熱愛的領域,而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從藝術作品中探尋藝術家們的人生經歷,尋找作品背後隱藏的意義,並以盡可能公正的態度展開評述,讓更多人感受到藝術的美好與力量——這就是我將堅持下去的工作,我稱此為「人生課題Life Work」。
所謂人生課題,便是一個人終其一生所追尋的目標。圍繞這個目標,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展開工作,便是我所追求的生活方式。當你始終從事著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業,你就能從日常的煩瑣中尋找到樂趣,並體會到人生的極致快樂。
藝術作品教給了我許多人生哲理,也讓我收穫了數不清的感動與溫暖。在《療癒美術館》這本書裡,我試圖將繪畫作品背後的意義與自身的生活經歷相結合,努力傳達出具有治癒心靈的內容。
「對你而言,藝術意味著什麼?」
如果有人這樣問我,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療癒。」
那些作品曾經深深地感動過我,讓我時而駐足停留,時而心頭一熱,時而肅然起敬,時而欣然一笑……在無數的藝術作品中,哪怕你只見過幾幅,也足以讓人生增色。如果你還沒有遇到,那就在本書裡與之邂逅吧。希望你從畫家多彩多姿的筆觸中,收穫感動與力量。我相信,美術館是療癒人心的天堂。
序言
美術是療愈人心的天堂
「你喜歡逛美術館嗎?」
「當然了,我逛多少次都不會膩。」
「可是我一看見藝術作品就會打瞌睡,你不會嗎?」
「可能是因為你看的作品還不夠多吧。如果你多看一些、多發現一些自己喜歡的作品,就能體會到其中的妙處了。」
上面這段對話發生在我與一位朋友之間。當時,我正在市立美術館做解說指導,這位朋友恰巧前來看展,然而他面對滿廳的作品卻不知道從何看起。他的困惑很正常,欣賞藝術作品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事情比較難以完成,比如愛情、事業、夢想...
目錄
導讀上美術館最療癒謝佩霓
序言美術是療癒人心的天堂
Chapter 1 在美術的世界裡和自己對話
名畫治癒我們的心靈
擁有孤獨,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記憶中第一幅名畫
與真實的自我相遇
休息是我們的緩衝地帶
如何更好地去愛
有夢不怕路遠
尋找專注與平靜
迷茫是生命的禮物
Chapter 2 用美術撫平人生的傷痛
假如人生路上也有紅綠燈
尋找自己的品位與幸福感
朋友是自己的自畫像
每個人都是人生舞台上的演員
最重要的東西往往最容易被忽略
總會有一個人聆聽你的世界
生命中那些最痛也最美的小事
那些為愛付出一切的人最後都如何了?
用閱讀拓展人生的領域
Chapter 3 那些指引我人生的畫家
既是女王,也是朋友——伊莉莎白‧維傑‧勒布倫
選你所愛,愛你所選——梅里安與申師任堂
讓你夢想成真的咒語——尚-李奧‧傑洛姆
活出屬於你的色彩——亨利‧馬蒂斯
如果有夢,那就向夢出發——保羅‧高更
新的風景帶來新的開始——古斯塔夫‧克林姆
好奇心是創意的起點——李奧納多‧達文西
小小的行動,帶來巨大的成功——江益中
擁抱自己的脆弱與不完美——芙烈達‧卡蘿
Chapter 4 美術即是人生
離開是一場漫長的告別
將小夢想連接起來,構成人生的大夢想
走在時間後面的女人
今天的努力,只為換來明天的美好
無數次修改換來的美麗畫作
所有的幸福都來之不易
我決定做一個Chic的人
人生也需要減肥
任何時候都可以重新開始
導讀上美術館最療癒謝佩霓
序言美術是療癒人心的天堂
Chapter 1 在美術的世界裡和自己對話
名畫治癒我們的心靈
擁有孤獨,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記憶中第一幅名畫
與真實的自我相遇
休息是我們的緩衝地帶
如何更好地去愛
有夢不怕路遠
尋找專注與平靜
迷茫是生命的禮物
Chapter 2 用美術撫平人生的傷痛
假如人生路上也有紅綠燈
尋找自己的品位與幸福感
朋友是自己的自畫像
每個人都是人生舞台上的演員
最重要的東西往往最容易被忽略
總會有一個人聆聽你的世界
生命中那些最痛也最美的小事
那些為愛付出一切的人最後都...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