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一年榮獲日本Amazon親子類書籍第1名★
★日本銷量突破7萬本,各大媒體爭相報導★孩子幸福,全家都幸福。
曾任哈佛大學醫學部講師的兒科醫師,
從醫36年,累積數萬名病例的豐富看診經歷,告訴父母:
9個遺傳學知識、21個教養法則、3大邁向幸福的能力。
父母願意用等待、守護與相信來灌溉,孩子便能自信快樂地成長。當孩子哇哇墜地後,身為父母,除了感受到無比的喜悅之外,卻也開始擔憂未來該如何教養小孩、該如何掌握孩子的身心發展?面對口耳流傳著各樣不同的教養手法,到底該聽哪一種才正確呢?
作者高橋孝雄是日本一流名校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小兒科主任教授,曾為哈佛大學醫學部神經學講師,他以行醫36年的經驗,從遺傳基因的科學觀點,切入「正向教養」與「賞識教育」,也從周遭所見所聞和親身經驗,包含遺傳、胎教、早期教育、心理發展等多項議題,與父母親們分享輕鬆育兒的方法。
本書希望能成為那些為了育兒而過度焦慮的父母最有效的「定心丸」,因為只有安撫無所適從的父母,才能安定孩子的心;當父母信任強大的遺傳基因力量,就能釋放他們內在的焦慮恐懼,守護孩子自由快樂的成長。
★ 關於教養,高橋醫生這樣說 ★◆ 面對孩子調皮搗蛋,該怎麼管教才好?
把握「當場糾正、輕聲教導」的原則,孩子能聽的進去,也不會因為被罵而感到羞愧或死不認錯。經常斥責或大聲責備,孩子反而會當成耳邊風。
◆ 孩子學才藝總是虎頭蛇尾,該怎麼辦?
孩子還小的時候,不應該著重在培養定力上,而是該累積豐富經驗。當孩子說不想學了,先耐心聽他們說不想學的理由,討論後尊重其決定,或者在選擇才藝之前,跟孩子好好溝通,了解他們的真正想法,也能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
◆ 想讓孩子吃的健康,每餐都親自下廚,可是真的好疲累,該怎麼辦?
不一定每餐都要煮,有時買外食、熟食或是冷凍食品也行!現在的環境孩子不太會有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對於速食或食品添加物偶爾為之是不會造成多大的危害。能和家人一起「開心吃飯」,才是最重要的!
◆ 孩子的動作總是慢吞吞,老是催不動,該怎麼辦?
試著跟孩子說明細節,比方說幾點該完成什麼事,並預留緩衝時間,但不建議一一下指令,這會剝奪孩子的思考能力。多花時間耐心等候孩子自動自發完成事情,對未來的成長才最為妥當!
◆ 因為工作,而不得不將孩子託付給保母或托兒所,總害怕孩子跟自己不親,到底該怎麼做才好?
將育兒工作分為「例行公事」和「非例行公事」,像換尿布、餵食等例行公事可交由其他人代辦,只要在「非例行公事」上灌注孩子滿滿的愛,共享無可替代的天倫時刻,一樣能跟孩子保持親密關係。
專文推薦
林希陶│臨床心理師、FB粉專「陶然心理工作室」版主
誠摯推薦
王宏哲|天才領袖兒童教育集團執行長
江桂香|《嬰兒與母親雜誌》總編輯
周育如│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謝玉蓮│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
鄭凱云│親子作家、健康2.0主持人
作者簡介:
高橋孝雄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小兒科主任教授、醫學博士。專長為一般兒科與小兒神經科。日本小兒科學會會長。
1957年8月生。1982年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畢業。1988年服務於美國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MGH)小兒神經科,並身兼哈佛大學醫學部神經學講師。1994年回國,擔任慶應義塾大學小兒科醫師、教授。業餘興趣是跑步,在2016年的東京馬拉松寫下三小時又七分的紀錄,被譽為「日本第一快腳小兒科教授」。
譯者簡介:
胡慧文
台灣台南人。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之後赴日本進行民間文化交流一年。曾任日商公司口譯秘書、電視台日劇翻譯、雜誌社駐日本專欄特稿撰寫、出版社主編與企劃編輯。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章節試閱
前言
我在一九八二年成為一名小兒專科醫師。當我披上白袍,把聽診器掛在脖子上,整理好醫生袍後,就面帶慈祥微笑,凝視著病童的眼睛,輕聲問道:「你身體哪裡不舒服呀?」我自認看起來是有模有樣,可以稱得上是「不折不扣的小兒科醫師」。
行醫三十六年來,從呱呱墜地的新生兒,乃至十八歲前的青春期少男少女,我認識了幾萬個孩子。而在身心病痛或遭遇難關的孩子身邊,總是伴隨著焦急擔憂的母親。猶記得成為小兒科醫師之初,師長教我的第一件事,便是「想治好孩子的病,就得一併治好母親的問題」。
然而,我光是照顧眼前生病的孩子就已經分身乏術,實在沒有多餘的精力去關心媽媽們的不安和孤立無助。那時的我慧根尚淺,並沒有想到一天二十四小時陪伴在孩子身邊、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醫療照顧者」,不是我們這些醫生,而是生病孩子的媽媽。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我卻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才終於領悟過來。直到這個年紀,我才真切體悟到,自己身為小兒科醫師,傾聽孩子與其父母的聲音,成為他們的代言人,是一件多麼重要而有意義的工作。我的任務不只要讓孩子們健康快樂,也要讓媽媽們早日展露安心的笑容。
不過,我經常看到的卻是:孩子們即便健康活潑,媽媽的煩憂依舊綿綿無盡期。這恐怕是因為各種親子教養和營養保健的資訊洪流鋪天蓋地,讓媽媽們無所適從,又認為「沒把孩子帶好全是自己的錯」,害怕「現在不做將來會後悔」的求好與自責,折磨著現代的母親們,造成她們心中難以承受的重大壓力。
事實上,父母可以為孩子做的唯有一件事,那就是「信任孩子的能力」,用歡喜心守護並陪伴投胎來當自己子女的孩子,只要做到這樣就足夠了。你問我這是什麼道理?我這樣說可有真憑實據?為了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覆,所以我才寫下這本書。
早產的巴掌仙子,大腦是沒有皺褶的,但是只要耐心等待,即便是睡在保溫箱裡,小腦袋一樣會自然刻畫出和大人相同的皺褶。小小貝比也會微笑、凝視、發出聲音、伸長手臂、緊握住東西。有的嬰兒出生時會陷入「假死」的危急狀態,正當你以為小生命就要不保時,他卻忽然像是履行某種承諾似的,重新吸進一口氣。筆者親身參與過種種「奇蹟時刻」,深切感受到世間確實存在著「遺傳基因撰寫的劇本」。這劇本啟發了我的想法:如果父母願意信任孩子潛藏的能力,他們應該就比較能用自在愉快的心情和開明豁達,來陪伴孩子成長。
我們的身上都帶著來自雙親的遺傳基因,有一天也會把這套基因圖譜傳給孩子,孩子又會傳遞給下一代,代代接棒。肉眼看不見的遺傳基因,正是我們「相信孩子」的根據所在。當你知悉這天地間的奧妙,認識到「原來如此,我明白了,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實在太神奇」,想必就能夠從每天情緒焦慮緊繃的育兒地獄中解脫,只想立刻緊緊摟抱住眼前的孩子。
接下來,我要開始講述一篇篇乍看平凡無奇的「奇蹟故事」了。各位如果可以從本書的故事中得到些許啟發,那便是筆者莫大的安慰。
同理能力、自主能力與自我肯定感是引領孩子邁向幸福的三大能力
天下父母心,誰都希望孩子的人生路走得順遂幸福。筆者深知大家的心聲,所以在這裡告訴父母有三種能力是一定要培養孩子的:一是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同理能力」;二是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夠自己作主的「自主能力」;三是感恩自我存在、樂於做自己的「自我肯定感」。這三種能力猶如是守護一個人幸福的三大勾玉。筆者相信,孩子只要擁有這三大能力,無論置身何等困頓的環境,都能夠力克難關。
「同理能力」具有以心傳心的力量,能讓對方感受到這個人懂我,是可以給人幸福的美好力量。你可曾這樣想過「我家孩子學業成績不怎麼樣,卻很懂得為朋友著想,他很有同理心」或者「這孩子老是只顧著自己,他如果可以多為別人著想就好了。看來他的同理能力還有待加強」。也許,你認為自己擁有同理能力,然而在生活中經常因為不懂別人在想什麼而吃悶虧。
「自主能力」正如同字面上的意義,就是忠於自己的意志、可以自己作主的能力。由於做決定的結果往往會立即反映在現實的成敗,所以是很容易察覺到的能力。比方說,你做了一個決定,事後可能會有幾種結果:「事情順利完成了!還好我做對決定。」「最後雖然失敗了,不過是我自己做的決定,也怨不得別人。」「這是自己深思熟慮的結果,沒想到還是行不通。下次再試試別的辦法。」又比如說,你家孩子是否曾讓你感到:「這小傢伙常常任性妄為,但是他勇於承擔的自信連我都自嘆不如。」「這孩子就連日常小事也猶豫不決,害怕自己做決定。」的確,自主能力是孩子品味成就感所不可欠缺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外顯的能力。
「自我肯定感」則是十分主觀,無法與人比較,也不能評價,更無法以數值量化,是這三大能力中唯一不以「力」,而是用「感」來表現的能力,也可稱為「自尊心」,大約近似於英語self-esteem的語感。
一個人即便擁有「同理能力」與「自主能力」,也未必能夠清楚認知到自己可否具有高度的「自我肯定感」、這輩子能否過著充滿自我肯定的人生。自己尚且沒有把握,更別說他人能憑著表象來判斷。那麼,父母可以為孩子的「自我肯定感」做些什麼,好讓孩子活得更有自尊、能夠自我肯定呢?
「感恩自我存在」—當一個人萌生這樣的感受時,或許就是他與「自我肯定感」緊密結合的剎那。
相較於「同理能力」與「自主能力」受到後天調教和生長環境影響比較多,筆者相信,「自我肯定感」是鏤刻在「遺傳基因」裡,與生俱來的天賦。
讓孩子打開心房的小祕訣
世人對於前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正式訪問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向國際發表感人演說的情景,應該仍記憶猶新。據說,他過去在演說中總是不自覺頻頻眨眼,還為此接受矯正訓練。
歐巴馬曾接受眨眼習慣矯正的事鮮為人知,倒是他的演說魅力迷倒眾生,是位舉世皆知的講話高手。而說到眨眼,筆者身邊就有一位「眨眼高手」,這位女性的眨眼時機之精妙,總是令我嘆為觀止,她不是別人,正是吾家太座大人。
和筆者的眨眼速度相比,太座的眨眼速度堪稱「慢動作播放」,所以拍出來的照片十之八九半閉著眼睛,淪為失敗之作。但是我感覺到她的慢動作眨眼,卻是解放對方心防的利器。她的「眨眼力」真可說是渾然天成的才華、得自遺傳基因的天賦。
即便是訓練有素的人,在大庭廣眾之下發表談話,仍然不免緊張,不自覺暴露出個人習性。筆者站上演講會或研討會的講台發表演說,總是遭到「說話像機關槍掃射,一口氣講太多」的指正。可想而知,我眨眼的速度也像我說話的掃射速度一樣,不停眨啊眨。
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慢慢眨眼」,無關乎提升眼力,而是給對方「我可以對這個人說真話」的信賴感。相反地,眼睛眨巴個不停,容易啟人疑竇,讓對方心生懷疑、不安。
要對孩子傳達重大訊息時,不妨事先對著鏡子,練習慢慢眨眼說話。當孩子看到爸爸媽媽緩緩眨眼的安穩神態,或許會不自覺地將學校發生的不愉快,還是平日難以啟齒的事都和盤托出。
每當太座大人緩緩眨著眼睛傾聽筆者說話時,我感覺工作上的疲憊與紛擾都在頃刻間煙消霧散。緩緩眨眼對大男人尚且有這樣的效用,何況是對心思相對單純的孩子來說,作用或許更為可觀。
在親子關係遭遇瓶頸時,不妨試試「緩慢眨眼傾聽」。也許不只是孩子買
單,就連另一半都歡喜呢!
前言
我在一九八二年成為一名小兒專科醫師。當我披上白袍,把聽診器掛在脖子上,整理好醫生袍後,就面帶慈祥微笑,凝視著病童的眼睛,輕聲問道:「你身體哪裡不舒服呀?」我自認看起來是有模有樣,可以稱得上是「不折不扣的小兒科醫師」。
行醫三十六年來,從呱呱墜地的新生兒,乃至十八歲前的青春期少男少女,我認識了幾萬個孩子。而在身心病痛或遭遇難關的孩子身邊,總是伴隨著焦急擔憂的母親。猶記得成為小兒科醫師之初,師長教我的第一件事,便是「想治好孩子的病,就得一併治好母親的問題」。
然而,我光是照顧眼前生病的孩子就...
推薦序
最好的教養,是以「孩子」為中心, 協助他們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臨床心理師 林希陶
拜讀了慶應大學小兒科高橋孝雄教授的新書《兒科權威傳授的最高教養法:放下焦慮,耐心陪伴,相信孩子的能力,就是最好的教養》,裡面提到許多養育小孩需要注意的原則,確實令人印象深刻。高橋先生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將他一生最精華的內力修為一次展現,語調輕鬆,舉例生動,沒有艱澀困難的醫療名詞,也沒有語焉不詳的內容概念,平實地融合自己的經驗,娓娓敘說最適合小孩的教養方式。本書的內容確實可以打動讀者,滿載想一口氣讀完且好用的育兒觀念。如果每一本醫療相關的書籍都可以如此簡單易懂、言之有物,對讀者來說就是最美好的禮物了。
書中許多觀念與我提倡的「以小孩為中心」育兒理念,不謀而合。本書反覆強調以小孩為主體,以孩子現有的能力為基礎,不揠苗助長,也不妄自菲薄,盡量讓孩子們多方嘗試,他們自動就可以成長茁壯,自然發展出自己專屬的目標與道路,並且逐漸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父母的角色只是協助者,而非強行干預的破壞者。書中甚至舉出很多幼小的孩童,他們所學的才藝,如芭蕾、鋼琴等等,都是父母自己的未竟夢想,加諸在他們身上,小孩可能根本興趣缺缺,未必真心想學,僅是草草應付罷了。況且小孩本身的先天條件,如四肢長短、手指長度、音感好壞等,都已經受限,強逼小孩不斷地鍛鍊,未必能幫大人圓夢。如果這些課程真的是大人小時候的心願,那大人應該負起自己該負的責任,重拾夢想勇往直前,如此既可以成為小孩的榜樣,也可以藉此鼓勵孩子,「沒有什麼事情是嫌太晚的」,只要有巨大的熱情與興趣,自然能完成自己心目中的志業。
另外,書裡面不斷提及的「同理能力」、「自主能力」、「自我肯定感」,對於父母與小孩而言,是相當可貴的三大能力。小孩未來能否在一個領域發光發熱,這三項能力可視為基石。
關於「同理能力」這一點,個人可以幫忙再深入補充。「同理」一詞是社會大眾經常使用的詞語「Mg U Cu Li Zn」(化學元素周期表的「鎂鈾銅鋰鋅」,音近沒有同理心),年輕人更是琅琅上口,但是大家都忽略了,要擁有同理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傾聽」:一定要先有傾聽,同理心才會出現。傾聽說來容易,但能做得好的人可說是少之又少,大部分的人聽完別人述說後,只會忙著發表自己的意見,完全忘記傾聽的本質。良好的傾聽應是這樣的:聆聽的態度親和,眼睛看著對方,注意聽對方說話,適時發出「嗯」、「欸」、「喔」等肯定的附和語句,並在肢體語言上傳遞出正在認真聽的訊息,如點頭、身體略往前傾。聽了一段時間之後,摘要對方重要的內容,並且說出鼓勵對方持續往下的「然後呢」、「原來如此」等語詞,如此一來才有可能讓對話繼續。在整個過程中,不會有「是嗎?」、「真的是這樣嗎?」這種輕易就否定對方的話語。像這樣具備了良好的傾聽要素,所謂的同理心才有可能出現。
本書作者也運用傾聽、同理心的方法在自己臨床的兒童個案身上,並且從這樣的過程中,獲得巨大的回饋。高橋先生誠懇地搜集自己行醫的寶貴經驗,並書寫成平易近人、簡單易懂的教養原則。難怪這本書在日本引起了風潮,並成為日本亞馬遜親子類銷售冠軍。個人非常樂於推薦此書,也盼望台灣的家長,可以從「事事比較、處處逼迫」的台灣育兒環境中解放出來,讓孩子們真正邁向屬於自己寬廣的未來。
最好的教養,是以「孩子」為中心, 協助他們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臨床心理師 林希陶
拜讀了慶應大學小兒科高橋孝雄教授的新書《兒科權威傳授的最高教養法:放下焦慮,耐心陪伴,相信孩子的能力,就是最好的教養》,裡面提到許多養育小孩需要注意的原則,確實令人印象深刻。高橋先生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將他一生最精華的內力修為一次展現,語調輕鬆,舉例生動,沒有艱澀困難的醫療名詞,也沒有語焉不詳的內容概念,平實地融合自己的經驗,娓娓敘說最適合小孩的教養方式。本書的內容確實可以打動讀者,滿載想一口氣讀完且好用的...
目錄
推薦序
最好的教養,是以「孩子」為中心, 協助他們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臨床心理師 林希陶
前言
第1章 孩子的個性和才華,都稟受自父母的遺傳
‧遺傳學上不可能有「鳶鳥生出老鷹」這種事!
‧男孩像媽媽,女孩像爸爸的市井傳言,毫無科學根據
‧遺傳基因不會改變,但卻為了人類的進化預留「空白」
‧身高來自遺傳,但容許正負八至九公分的差異
‧好酒量得自單基因遺傳,是苦練不來的
‧孩子缺乏運動細胞是因為父母也不拿手,跟環境無關
‧基因注定不拿手的地方,憑藉後天努力也有可能逆轉勝
‧頂級運動員也未必擁有絕佳的遺傳基因
‧即使是巴掌仙子,出生體重只有三百公克,也能在遺傳基因的守護下奮力成長
‧孩子誕生下來的那一刻,遺傳基因就已經發揮功用
第2章 該如何排解養兒育女的滿腹煩憂?
‧最佳胎教是對肚子裡的寶寶說話
‧媽媽方便就好,沒有母乳可親餵,喝配方奶又何妨
‧不必苦苦追求「理想母親」的形象,孩子就愛現在的妳
‧當育兒孤立無援,感覺快撐不下去的時候,請發出SOS求救
‧只要把握親子相處的品質,職場媽媽也是好媽媽
‧別老是催孩子,這會扼殺了他們的思考能力
‧早期教育不過是比別人早點學會罷了,意義微乎其微
‧讓入學面試的主考官看見孩子的正直和真性情
‧上小學是孩子步出家門的一大蛻變,請尊重老師並放心交託
‧對孩子的發展感到不安時,更要多給予讚美和鼓勵
‧誰說學才藝必定要有始有終,多樣化嘗試更重要
‧時間要自己把握,催促孩子用功只會適得其反
‧英語會話是為誰而學?先從父母開始也很好呀!
‧育兒沒有盡頭,請揚棄理想過高的「就怕將來後悔症候群」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狂飆,父母只要不出手、不多嘴,默默守護就好
‧日本擁有高度的國民義務教育水準,家長無需再為此傷荷包
‧每個孩子都閃爍著才華的信號
‧遺傳基因的劇本裡預留了空白,我們無法預知孩子的才華何時綻放
‧沒有吃了就會變聰明的食物,吃得開心最重要
‧拒學的孩子需要的是休息,告訴他們不上學也沒關係
‧無需事必躬親的希拉蕊育兒術
第3章 培養孩子不可或缺的三大幸福能力
‧同理能力、自主能力與自我肯定感是引領孩子邁向幸福的三大能力
‧孩子天生擁有自我肯定感,大人請勿破壞這種美好的天賦
‧不與人比較,經常由衷讚賞孩子,是提升孩子自我肯定感的基礎
‧父母教養孩子的不安和壓力,成為孩子無法自我肯定的癥結
‧自主能力在孩子兩歲時萌芽,凡事請尊重他們的意願
‧能夠獨立自主是步上幸福人生道路的要訣
‧用體貼良善的話語,培養孩子的同理能力
‧不只是父母,所有的育兒相關工作者都應該重視自身的健康
‧男女生而平等,但是性別特質不同,各自有不同的任務
‧讓孩子打開心房的小祕訣
第4章 病童教我的事
‧出生就失去母愛的孩子,仍保有對母親的孺慕之情
‧克服小兒白血病努力成為人母者,絕對不願失去的記憶
‧夭折的天使少年,在生命的最後仍然展現父性光輝
寫在後記之前
後記
推薦序
最好的教養,是以「孩子」為中心, 協助他們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臨床心理師 林希陶
前言
第1章 孩子的個性和才華,都稟受自父母的遺傳
‧遺傳學上不可能有「鳶鳥生出老鷹」這種事!
‧男孩像媽媽,女孩像爸爸的市井傳言,毫無科學根據
‧遺傳基因不會改變,但卻為了人類的進化預留「空白」
‧身高來自遺傳,但容許正負八至九公分的差異
‧好酒量得自單基因遺傳,是苦練不來的
‧孩子缺乏運動細胞是因為父母也不拿手,跟環境無關
‧基因注定不拿手的地方,憑藉後天努力也有可能逆轉勝
‧頂級運動員也未必擁有絕佳的遺...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