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頒《美國學校董事期刊》教育類金書獎
TAS指定閱讀圖書
亞馬遜教育類與教學類四星好評長銷書
一本現代孩子的真實心聲。
為了拿高分、上大學,他們不惜犧牲睡眠、健康、生活,
甚至放棄自己的原則、信念、道德觀,
這一切真的值得嗎?
我們是否都忘了,
除了成績,還有很多可以教給孩子的能力?
美國名校費爾克列斯特高中教學品質良好,學生也相當優秀。表面上,這些學生無憂無慮,但是作者丹尼絲博士長期追蹤五位資優生,卻發現了幾項驚人的事實。
◎ 五位學生,五個故事
凱文,品學兼優的完美主義者,努力維持成績以及師長前的好形象,龐大的精神壓力讓他出現破壞公物、言語暴力的異常行為。
伊芙,來自台灣,在華人家庭成長的她肩負師長熱切的期望,為了突破自我極限,她每天只睡兩小時,參與各項榮譽課程以及團體活動,龐大的壓力導致她的健康與精神都出了問題。
泰瑞莎,墨西哥裔,必須打工維持家計,經常忍不住在課堂打瞌睡,時間有限的她害怕在成績單留下污點、無法考上大學,不惜竄改出席紀錄、作弊以取得分數。
雪兒,為了融入高中充滿壓力的環境,經常因為承受不了龐大的壓力而哭泣,熱愛戲劇的她,為了要不要放棄喜歡的事情,選擇上大學而猶豫不決。
羅伯特,被親友捧為天才,被老師喜愛和信任,也被同事所尊敬,但是凡事循規蹈矩的個性讓他吃了很多虧。他對於能不能錄取理想的大學感到非常苦惱與焦慮。
◎ 對於求學,他們的真實想法是……
「人們不是去學校學習的,而是去獲得好成績,讓他們能上大學、有高薪工作, 為他們帶來幸福,他們是這樣認為的。」
「這所學校把學生變成機器人,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我是機器人,只是不斷翻書、工作、過一成不變的日子。」
「我今年在生物考試中作了三、四次弊。……我知道那很不好,不應該這樣,真希望自己不要那樣,可是,我想要未來。」
「作弊,作弊,這種事每次、每堂課都會發生。……這對真正用功讀書拿高分的人很不公平。」
「你會覺得,如果沒有好成績,就無法上好大學,很多壞事都會發生在你身上。……那種感覺就像是,如果你成績不好,就不可能在社會上成功。」
對這些學生而言,學校不是獲得知識的地方,而是進入人生下個階段的跳板。他們埋頭苦讀、彼此競爭、作弊、耍小聰明應付教育體制。
他們也知道那樣不對,但在以成績優先的環境中,彷彿一定要拿高分才有未來,他們因此飽受焦慮與壓力折磨,卻沒有管道可以傾訴。此外,家長、老師對問題的忽視與縱容,很可能埋沒孩子的天賦與熱情,培養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在亞洲,「好成績=美好未來」的想法一樣根深蒂固,但這樣的學習環境,真的能教出優秀的大人嗎?未來到底在等待什麼樣的人才?透過本書,我們有機會傾聽、理解孩子的心聲,並陪伴他們一起找到影響他們一生的關鍵。
作者簡介:
丹妮絲.波普 博士
Denise Clark Pope
史丹佛大學教育學院資深講師。曾三度榮獲史丹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的傑出教師與輔導獎,並在2012年獲得美國藝術與科學教育學院(Academy of Education Arts and Sciences)「教育之聲獎」,被評選為年度最佳教育教授。
她專攻課程研究、服務學習、學生參與、學校改革和定性研究方法。她關注學生的聲音,也關注他們對學校的看法。她的研究著重於學業壓力對學生身心健康、學習參與和誠信的影響。
她也是教學計劃《挑戰成功》(Challenge Success)的共同創始人,此計畫與學校、家庭合作,旨在研究學生的學習壓力與焦慮,並適時介入輔導,幫助他們找回自信,尋找適合自己的成功模式。
譯者簡介:
蘇祥慧
魔羯B型女,熱愛文字藝術,現為專職譯者。
譯作有《女生向前走》、《那些人 ‧ 那些事》、《說英語fun遊台灣》、《泰迪熊百年風華小史》、《吸血鬼德古拉》、《你就是品牌》、
《八千米高地平線》、《成就是玩出來的》、《吻青蛙的理財金鑰》、《平面設計創意workbook》、《純真證人》和《God,別再玩我了》等。
蔣慶慧
國立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曾任無線及有線電視台節目、文學小說及商管書籍翻譯。現居紐約,任職廣告行銷專業。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
余懷瑾 2016TEDxTaipei講者
黃益中 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彭菊仙 親子作家
歐陽立中 丹鳳高中教師、Super教師
│好評推薦│
「針對美國教育,這本書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讓人又多了一個推動體制改革的理由。」──《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讓人重新認識公立學校的基礎。」──史黛芬妮.奇芙琳(Stephanie Zvirin),《書單》雜誌(Booklist)
「本書對學校所追求的那種『高標準』提出質疑,應該能激起許多與『受過教育的二十一世紀人應該是什麼樣子?』有關的討論。」──愛德華.費斯克(Edward B. Fiske),《美國大學選校指南》(The Fiske Guide to Colleges)編輯,前《紐約時報》編輯。
「在我的學生當中,有很多人認為這本書反映了他們的中學經歷,也讓他們思考該如何為教學準備。學生們還評論說,他們坐下來只想讀第一章,結果因為文筆流暢、引人入勝,一口氣就讀完了整本書。」──查爾斯.多恩(Charles Dorn),聖塔克拉拉大學教職員
「揭露現在高中生所面臨的困境……高中與大專院校圖書館,以及對教育主題感興趣的公共圖書館一定要採購這本書。」──《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在這本以最優秀、最聰明的高中生為主角的書中,作者觀察到他們忙碌生活的真實面貌。這些品學兼優的學生處在令人焦慮、身心俱疲,充斥著作弊和不重視學習的大學訓練營。他們已經掌握了『做學業』的遊戲規則,並為成功付出沉重的代價。決心讓全體學生在學業上取得成功的改革者,都該聽聽這些學生的聲音。」──賴瑞‧庫班(Larry Cuban),史丹佛大學教授。
名人推薦:│專業推薦│
余懷瑾 2016TEDxTaipei講者
黃益中 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彭菊仙 親子作家
歐陽立中 丹鳳高中教師、Super教師
│好評推薦│
「針對美國教育,這本書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讓人又多了一個推動體制改革的理由。」──《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讓人重新認識公立學校的基礎。」──史黛芬妮.奇芙琳(Stephanie Zvirin),《書單》雜誌(Booklist)
「本書對學校所追求的那種『高標準』提出質疑,應該能激起許多與『受過教育的二十一世紀人應該是什麼樣子?』有關的討論。」──愛...
章節試閱
第1章 歡迎來到費爾克列斯特高中
費爾克列斯特高中的價值觀:守時、準備、寬容、誠實、尊重、負責。
──張貼於費爾克列斯特高中教室標牌
歷史科負責人描述他的「理想」學生:「我希望能有一個班,全班都是像依芙(Eve Lin)那樣的學生。」依芙的GPA(Grade Point Average,成績平均積點)是3.97 分,班排名前百分之十,榮譽榜上都有她的名字,她也參加所有可以申請的大學先修課程。她的履歷列出自高一開始參與、超過二十五項的學校活動,從陸上曲棍球、交響樂團到學生會、西班牙俱樂部和美國青年政治家(Junior Statesmen of America)。
另一位老師推薦凱文(Kevin Romoni),因為他是學校風雲人物,個性友善、成績好,也是校內足球隊的明星球員。在過去兩年裡,他主導一個由學生運作的社區服務專案,提供學用品和衣物給鄰近城鎮的弱勢兒童。他修了大學預科課程與榮譽課程,並在英語、歷史和法語三個學科領域,都參加他那個年級最高階的課程。這位體育老師說:「他是個很聰明的好孩子。如果我有兒子,希望能像他一樣。」
另外幾個學生也被提到了很多次。蜜雪兒(Michelle Spence),傑出的戲劇和音樂生,被推薦的理由是她的戲劇表演、頂尖成績,以及是「社群專案」(The Community Project)這個特殊計畫的一分子。泰瑞莎(Teresa Gomez)是新商業主題之家的優秀學員,商業運算能力高超。她希望「挑戰」自己,並致力於墨西哥學生會事務,這給老師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後,還有羅伯特(Roberto Morales)。他希望成為直系親屬中第一個上大學的人。老師因為他的勤奮、致力於實現目標,以及在研討會課程中贏得「卓越協調人獎」的成就而推薦他。
「這些學生代表了我們最優秀和最耀眼的孩子,」一位指導顧問自豪地指出,「他們是好孩子,努力做事,表現出色。其實,我還可以點名許多像他們一樣的孩子,但你只需要五個人。」這就是我對費爾克列斯特高中的介紹。
費爾克列斯特高中名聲卓著,所以我選擇在這所學校研究學生。該校位於加州的富裕郊區,是該州輟學率最低的學校之一。該校採小班制,有「聘用最佳教師提供最高教學品質的傳統」。而在校方年度報告列出的大學錄取率、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學術水準測驗)結果,以及被推薦成為全國優秀學生的人數,所有排名都遠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另外,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參加榮譽和大學先修課程,其中許多人「被史丹佛大學、哈佛大學(及)耶魯大學錄取」。
該校學生獲獎的證據無所不在。老師每天早上透過擴音器宣布獲獎事宜:「恭喜派克老師的班級和國家數學競賽的三位得獎者。(名字被大聲朗讀)總體來說,費爾克列斯特排名第二,今年僅次於艾爾派學校(Alpine School)。下次一起得第一!」學校寄出許多信函到學生家,祝賀每學期成績保持平均4.0 分的學生。老師在教室牆面上張貼最佳論文和考試成績,懸掛的橫幅上有過去十年來,獲得大學先修課考試滿分的學生姓名。每個月,每學科都會表揚一名優良學生,將他的照片貼在中央公布欄上,並名列年刊上。透過出版品、牆壁和擴音器,費爾克列斯特優秀的學霸讓人印象深刻。他們口齒清晰、專注、多才多藝而且勤奮。他們是公共教育體系的驕傲,也是未來的希望。
然而,當傾聽學生的心聲時,你會聽到不同的面向。為了保持成績,依芙每晚只睡兩到三個小時,生活中壓力不斷。凱文在試圖平衡父親的高度期待以及在校外「好好生活」的願望時,面臨著焦慮和沮喪。蜜雪兒想辦法在不危及大學前途的情況下,追求對戲劇的熱愛。而泰瑞莎和羅伯特擔憂無法保持好成績、以供未來求職所需時,都會訴諸激烈行為。他們都承認曾經為了取得成功,做出不光彩的事情。
這些學生解釋,他們忙於所謂的「做學業」。他們了解自己陷入某種體制中,在這裡,成績多半取決於「做」,也就是完成正確行動,而非學習和參與課程。學生並未深入思考課程內容,研究專案和作業,而是專注於管理作業量和不斷加強策略以取得高分。即使不知道老師發問問題的答案,他們也要學會舉手,以便顯得感興趣。他們懂得結盟和訂定課堂協議的重要性,以贏得教師和行政人員的青睞。有些人覺得被迫去欺騙和爭奪某些成績與決定,以獲得他們認為未來會需要的分數。正如凱文堅稱的:
人們不是去學校學習的,而是去獲得好成績,讓他們能上大學、有高薪工作, 為他們帶來幸福,他們是這樣認為的。基本上,成績就是很重要。
校園內普遍信奉的價值觀,如誠實、勤奮和團隊合作,一定會在學生必須在這些理念與獲得高分做出抉擇時受到質疑。當按照班級分布曲線和同學競爭A級成績時,很難成為與團隊合作的人。當大多數的時間,成績取決於你是否機靈和準備得如何、作業太多而時間太少時,就很難保持誠實。作業量如此大,期望如此高,導致學生覺得為了成功,有義務放棄娛樂、睡眠和社交生活。依芙解釋:「整整一年,我坐在那裡,盯著歷史課橫幅上的名字,成了我全部的目標……如果它殺了我,我發誓我會讓我的名字留在那上面。」她為成功所做的奉獻,最終為她贏得了歷史先修課橫幅上的一席之地。雖然為達成功而遭受的壓力並沒有「殺死」她,但確實讓她身體不適。和其他人一樣,她學會「不惜一切代價取得進步」,即使那意味著犧牲「個人特質、健康和幸福」,更不用說要與道德原則妥協了。
這些學生為學生時代的狂熱步調和所承受的不當壓力感到懊惱。他們不喜歡藉由巴結、撒謊和欺騙去操縱制度,或使自己的信仰與價值觀因此而讓步。但他們也不喜歡自己所認為的替代方案。他們認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和收入較好,尤其是那些從名校獲得證書的人。因此,學生成了我所說「成績陷阱」的受害者。他們被狹隘的成功定義所束縛,順從一個可能無法真正使他們滿足的體制。
對他們的老師、管理者、家長和社區來說,這些學生代表「楷模」,他們積極取得領先,努力贏得高分;他們參加課外活動,為自己的社區服務,獲得無數獎項和榮譽,維護著張貼在費爾克列斯特教室牆上的價值觀。本書探究成功背後的行為。每一個如同個人寫照的章節,提供了內部觀點,有助於了解學生生活的複雜性,以及在學校制度中,所有人不斷面臨的困境。
雖然費爾克列斯特高中和大多數學校都聲稱重視某些人格特質,例如誠實和尊重,但學生在競爭激烈學術環境中的體驗,卻反映出當今教育體系本身相互矛盾的目標。當你讀到這些學生的故事時,(他們的故事可能會引起全國「成功」高中生的共鳴)問問自己以下問題:哪種行為是被學校社區和校外人士的期望所培養出來的?學生能不能在不犧牲個人和學術目標與信仰的情況下,滿足這些期望?家長能不能別逼得太緊,或不支持有問題的行為,而鼓勵孩子為未來的成功奮鬥?大學入學要求及國家教育政策的限制,刺激了對高分和考試成績的競爭,學校教師和管理人員可以為此做些什麼?學校是在營造一個提倡好奇心、合作和誠信的環境,還是正在孕育焦慮、欺騙和挫折感?學校是否干擾了其聲稱要信奉的價值觀?我們讓學生準備好迎接未來了嗎?他們準備好進入職場了嗎?他們準備好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一分子了嗎?這是身為一個國民應該追求的教育嗎?
請聆聽這五位學生的聲音。
第3章 依芙.林(Eve Lin):作為一臺高中機器的生活
這個週末我壓力真的好大,即將有一個微積分考試,這代表我必須做過去兩個禮拜的作業。我還有一個物理測驗,進度落後了兩章。所以我星期六和球隊打了陸上曲棍球,並在星期六和星期天做了所有的物理作業。然後,我有兩篇英語課報告,雖然都是簡短的報告,但仍得讀完故事,發表一些與我的生活有關的意見。因此,雖然我在星期天晚上服用了提神藥物,一直喝咖啡,還是在寫物理作業的時候睡著了。幾個小時後,凌晨四點,我醒來時肚子痛,但不得不做這些報告,於是又喝了更多咖啡,不停地寫。今天早上我肚子劇痛,類似闌尾炎什麼的,但看看我,還在喝咖啡!我會在午餐時完成報告,然後忙學生會(ASB)的事。1(她嗚咽)我發誓我不會成功,我快要死了!
對依芙而言,高三是「地獄年」,幾乎每週都是一生中「最糟」的時段,因為她允許那些無止盡的要求:章節測驗、研究專案、閱讀作業和學習課程,都驅使她在持續處於壓力的狀態下參加每一天的競賽。她形容生活就是為了「想辦法在六月前活下去」而「奮進、奮進、奮進」,幾乎無時無刻都在努力。她經常在早午餐和午餐期間做作業,每天晚餐後也一直用功到凌晨。她為了週末而「活」,那時可以趕上一週內無法完成的所有作業。假期間,她每天都要花六、七個小時寫作業。她坦言自己一直精疲力竭,但實在沒辦法:「這就是我的行事風格……就是我做學業的方式。」
依芙承擔過多事務。她參加每一項可以申請的大學先修課程與榮譽課程,同時是十二個學校俱樂部和委員會的成員,包括學校事務委員會、學生會、西班牙俱樂部、美國青年政治家、全美榮譽協會以及模擬法庭。她為陸上曲棍球隊和羽毛球隊效力,並在兩個學校樂隊表演。她誇口說,按照她的GPA,她在班上排名第六。為了被頂尖大學錄取,她計劃保持這個排名。她解釋「高中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為上大學做準備」,尤其對依芙和她的朋友而言,「是為了被常春藤聯盟錄取而做準備。」
她經常夢想著一種不同的學校生活,下午運動後回家,吃飯,也許看一、兩個小時電視,休息一下,或許有時間和朋友打屁聊天,然後可以在兩小時內完成作業。她「羨慕」過這種生活的學生,「參加大學預科課程的學生,以及會上相當不錯的學校的學生」。2但她確信,這些學生絕對不會進入常春藤盟校,這對她來說無法接受。依芙想盡其所能「有多高飛多高」,她想上哈佛。
依芙很小就有這種哲學思考。她在臺灣完成四年學業,記得那裡的氛圍非常嚴格、具競爭力、「完全專注於學業」。來美國之後,她在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班努力用功,把英語能力提升到足以進入五年級正規課程。中學畢業時,她已經連續兩年獲得滿分,並贏得二十五美元的獎勵。(她解釋,獎勵本來更多,只是當年必須與班裡其他十名得4.0分的學生共享這筆錢,「其中很多學生也是亞洲人」。)3
開始就讀高中時,依芙總是擔心成績和大學錄取的事情。她原本計劃在四年內保持滿分,但高一的一次期末考試,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數學期末考,我需要拿到九十八分才能獲得A。結果我只考九十五分,那年拿了B。一開始,我極為震驚,「這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但有時我又覺得這樣很好,因為不用擔心要保持4.0分。我的意思是,有些朋友對於要維持這種分數感到很不安,而我可以嘲笑他們,因為我不需要擔心了。
這個學期中,依芙重複說了好幾次這個故事。她試圖說服我(顯然是要說服她自己),她並未過度關注成績,因為拿到B已經「毀掉」了她的平均成績。然而,數學考試的「低分」不但沒有讓依芙擺脫這種擔憂,反而讓她更焦慮。她認為這是紀錄上的一個污點,使她「在朋友眼中變成能力較差的人,彷彿不再能平起平坐」。當她從朋友那裡聽說「新生的成績並沒有真正計入(大學成績單)」時,她得到些許安慰,決心更加努力用功,以趕上她的高成就同儕。GPA3.97分與名列前茅證明了她的成功。
我一遍又一遍地問依芙:「你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要如此用功?」每一次,她的答案都一樣:
進入常春藤,這就是我所想的……入學並且成為年薪五十萬美元的成功醫生、工程師,或任何我想成為的人……這對我來說是小鼻子小眼睛……我必須被認可,然後我就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了,一旦進了……。
對於這個目標,依芙是肯定的。不過,當思考背後的原因時,她就不那麼清楚了。她說,有一次,是她自己選擇承擔如此困難的課程。還有一次,她說覺得被迫服從:父母、朋友、「周遭」、學校都在推著她走向「常春藤聯盟路線」。那一個學年尾聲,她再次動搖:「我選擇追求最大值……我為自己而做。我不想這麼忙,但如果當個大懶蟲,我不認為會感到開心。我努力向上,結果令我驕傲。」
的確,她努力用功贏得了高分,以及老師、同儕和行政人員的尊重。校長稱依芙是「真正的明星」。一位老師告訴我,依芙是個「理想學生」,事實上,他希望「更多學生像她一樣專心致力於學業」。然而,依芙的高要求作風和「心胸狹窄」,對她的健康和社交生活造成了嚴重傷害。她沒有意識到「時時刻刻都在用功」和「大懶蟲」之間的巨大差距。事實上,依芙的「學術奉獻」導致了難以歸類為「理想」的後果。
第1章 歡迎來到費爾克列斯特高中
費爾克列斯特高中的價值觀:守時、準備、寬容、誠實、尊重、負責。
──張貼於費爾克列斯特高中教室標牌
歷史科負責人描述他的「理想」學生:「我希望能有一個班,全班都是像依芙(Eve Lin)那樣的學生。」依芙的GPA(Grade Point Average,成績平均積點)是3.97 分,班排名前百分之十,榮譽榜上都有她的名字,她也參加所有可以申請的大學先修課程。她的履歷列出自高一開始參與、超過二十五項的學校活動,從陸上曲棍球、交響樂團到學生會、西班牙俱樂部和美國青年政治家(Junior Statesmen of Ameri...
作者序
前言
「我們輕視青少年的經歷,是源於對他們一無所知。」
──潘妮洛普.埃克特(Penelope Eckert)
《運動健將與過勞者》(Jocks and Burnouts)
十年級時,我愛上了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回家後,我宣告對此人及其作品的崇拜,並補充說明,我幾乎確定已經找到了畢生的使命。我從沒遇過一個人,他的言語如此振奮人心,他的詩歌激勵我嘗試創作。我記得在高中校園草坪上將《草葉集》(Leaves of Grass)一讀再讀,試圖破解言語中的密碼,發現字詞背後的含義。我記得因為領悟了一個困難術語或片語而興奮不已,也記得我對這位天才心存敬畏,因為他能喚醒我內心的激情。
我在八○年代初期的高中記憶充滿熱情與投入。雖然在英語課經歷過最強烈的感受,對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和狄更斯(Emily Dickinson)的藝術才能感到驚嘆,但我也記得在自然科學及歷史課上因某些主題而獲得樂趣。我和朋友花了很多時間思考關於存在主義的問題,例如自由意志極限和生命起源。我記得大家多麼認真參與討論,雖然我們因專注於這些想法而自稱為「怪胎」(學校裡其他學生給的標籤),但顯然,這些高中經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幫助我們建立思想、情感和人格。我們學會熱愛學習,並得到隨之而來的愉悅感。
多年後,身為高中英語老師,我時常深思這些經歷,試圖培養所教的學生擁有和自己相同的興奮感受。我想激發他們對文學的熱愛,讓他們用熱情和活力去寫作與表達意見,把閱讀和寫作當成理解人性與探索世界的方式。在每天看見他們那短暫的五十分鐘裡,我忍不住想知道,他們是否感受到了一丁點我高中時的樣子。有些人似乎準備得很充分,渴望學習;有些人心不甘情不願地來上課;有些人根本拒絕參與,無視我並忽略每天的作業。雖然我相信自己擁有他們學習或缺乏學習的具體證據(這些證據以文章、測驗、作業和課堂參與的形式呈現),但仍然無法得知他們的投入程度。我推論,除非和他們交談,否則無法確定。當他們每天坐在我的教室裡,我想知道他們腦子裡在想什麼。他們是如何看待自己在學校的經歷?師長在教育上的努力,哪些對他們具有意義和價值?一週五天、每天七小時被局限在公立高中的圍牆內,他們認為被迫上學的深層結論是什麼?
檢閱青少年和中學的相關資料時,我注意到該領域的研究存在著特殊差距。我發現關於青少年在校行為的研究十分廣泛,範圍涉及學習成就、學習習慣、課堂紀律、同儕文化與青年輟學率。1不過,並沒有發現許多從青少年角度出發、針對校園教育體驗的研究。少數根據青少年觀點的研究,主要調查學校教育的社交面向,例如在走廊和停車場的社交生活,而非學生的課堂經驗,以及他們動腦投入的事物性質:學校使命核心的主題。2我們要求年輕人上高中,卻對他們心目中的學校所知甚少,這似乎很諷刺。
我們不太去聆聽學生的課程經歷,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具體要求他們反思這些經歷。3想要在學校營造社群意識(sense of community),創造有利於學生成長的條件,傾聽年輕人的觀點極為重要。杜威(John Dewey, 1938)敦促教育工作者「以同情心去理解每個獨立個體,了解那些學習者的真正想法。」(第39頁)他鼓勵要花時間了解學生,尋求他們的意見和興趣,傾聽他們的故事以增進能引起好奇心與加強進取心的教育體驗。一位普通的中學教師可能教授超過一百六十名學生,要完全理解每個學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關注幾名青少年八個多月,試圖在這項研究中認識每個個體,傳達他們的經驗和觀點,達成杜威提倡的那種同理心。
關於這項研究,我選擇在一所以關心教師、創新專案及優秀領導著稱的高中進行。這是一所綜合中學,人口多樣化,約有百分之九十五的畢業生會上大學。4我要求一批十年級和十一年級的學生,性別、族裔、社會經濟背景和學術興趣各不相同,而且是行政人員認為「會成功」的學生。我允許校方定義學生成功的性質,然後根據教師、輔導老師和行政人員的多項建議,挑選了五名學生。
在一學期的過程中,我和每位學生形影不離,密切觀察他們在教室裡的行為,陪同他們參加所有跟學校相關的活動,上學時與他們進行長時間交談,每週訪談協助他們反思自己的經歷。我還利用學生期刊、論文和課堂筆記,適當地辨別學生對課程的看法。5為了獲得他們的信任感與融洽關係,我只針對青少年收集資料,並未採訪教師、家長或行政人員。因此,這裡捕捉到的經驗基於學生自己的言行。在每一個事例中,青少年都扮演關鍵角色,塑造相似形象的性質和形式。
前言
「我們輕視青少年的經歷,是源於對他們一無所知。」
──潘妮洛普.埃克特(Penelope Eckert)
《運動健將與過勞者》(Jocks and Burnouts)
十年級時,我愛上了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回家後,我宣告對此人及其作品的崇拜,並補充說明,我幾乎確定已經找到了畢生的使命。我從沒遇過一個人,他的言語如此振奮人心,他的詩歌激勵我嘗試創作。我記得在高中校園草坪上將《草葉集》(Leaves of Grass)一讀再讀,試圖破解言語中的密碼,發現字詞背後的含義。我記得因為領悟了一個困難術語或片語而興奮不已,也記得我對這位...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歡迎來到費爾克列斯特高中
第二章 凱文.羅莫尼
第三章 伊芙.林
第四章 泰瑞莎.戈梅茲
第五章 蜜雪兒.史賓斯
第六章 羅泊特.莫瑞爾
第七章 「求學」的困境第八章 後記
前言
第一章 歡迎來到費爾克列斯特高中
第二章 凱文.羅莫尼
第三章 伊芙.林
第四章 泰瑞莎.戈梅茲
第五章 蜜雪兒.史賓斯
第六章 羅泊特.莫瑞爾
第七章 「求學」的困境第八章 後記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