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好老師,就能擁有令人一輩子難忘的課
親近美學,也可以充滿感動
台北文化獎得主辛意雲 談美與藝術
廣受喜愛的辛老師以獨到見解,引領我們深入東西方美學,
品味藝術!長年鑽研東西方美學的他,首部談美學的最新完整作品,不僅將多年來刊登於雜誌的專欄集結,也提出他對美學的深入觀點,值得私房收藏!
如何賞析一幅畫、品味一件器物……,
如何欣賞一整個時代?
作者擅於爬梳經典且長期深入東西方藝術美學,本書為首次結集之最新完整文集,收錄不同時期發表的作品,更提出他個人對哲學、藝術,獨到且全面的觀點!
書中綜觀美學整體大方向,談論美、人性,探討東方五千年來中國藝術審美的時代訴求,如何「以人為本」,展現藝術家的心靈世界。另也將美學與社會文化結合,剖析西方社會在時代快速發展下,呈現的繪畫特點與魅力,讓讀者可一窺堂奧,開拓更廣遠的視野。
學養深厚的辛老師,從思想深入剖析中國美學的獨特性、包容性、開放性,解說美學如何為心靈帶來無限的可能、最大的發展。此外,也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剖析西方美學的藝術內涵,實為一門獨到的私房美學課。
本書特色
•辛意雲深耕美學多年,以獨到觀點剖析東西方藝術,可作為美學愛好者參考。
•從思想文化觀點為起始,探索美學奧祕,呈現獨特的美學觀。
•將美學與社會文化結合,探討審美的時代訴求,與東西方繪畫的特點與魅力。
• 引導人們尋找東方特有的美感與生命體悟,同時也探索西方的藝術成就。
作者簡介:
辛意雲
師承錢穆先生,現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長期宣講儒學及其精神、中華文化,希望能讓大眾的日常生活,享有傳統國學之美,體驗古人所展現的生命情調。曾參與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製作。2008年接受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新竹IC之音廣播電台的共同邀請,開設《論語辛說》節目,以深入淺說的方式詮釋孔子語錄,頗受各界好評。2010年獲得第十四屆台北文化獎,爾後陸續推出《論語辛說》、《莊子辛說》、《墨子辛說》、《老子辛說》系列有聲作品。著有《辛老師的私房國文課:從經典中學習生活智慧》。
長期在台北藝術大學授課,所講授的美學課程,促使學生進一步對藝術的認識與啟發創作,也長年指導建國中學國學社達四十餘載,以結合國際時事、文學、哲學、美學講說國學經典,致力開啟學生的心智與潛能,讓學生在生活節奏快速的現代,仍能體會傳統文化的底蘊,開展智慧。
章節試閱
選摘(節錄)
人性的覺醒——中國美學思想的初建
春秋戰國是繼承西周而來的時代,西周在政治上創建了封建制度,在社會上建立了宗法制度,在文化上建立了禮樂教化,換言之他們以禮樂教化將政治、社會、展現出藝術性,帶動了人內心的情感,提升人性的品質。
其後王綱解紐,周天子名存實亡。諸侯國擺脫了周天子的影響力,相互間平衡的發展起來,於是天下、社會展現新的活力。
首先,原本是維護宗法社會,封建制度的禮樂失去了神聖性,而完全展現出他的藝術性。這藝術性從貴族落入整個社會之中,使整個社會不論上下階層都表現出一種的「美」的風情。
王綱解紐,民間活潑的藝術生命躍動而現
我們可以從商周時代具有威嚇性或倫理、政治性的青銅器,變成只是各諸侯國宴請賓客時,華美的餐飲具來觀察。這其中雖具實用性也用於祭禮,但在達到生活的享樂之用,餐具中「美」的素質也增加了。尤其在較邊遠的非中原性國家,這種具有「美」的藝術性更明顯的呈現。
而也就在這種「美」的要求下,人類情感以及自我的意識開始真正的萌芽。
西周初年,封建、禮樂制度的創立,我們可說這時開始有人的意識。但到了春秋,從政治的紓解,到美的生活化的展現,「人」成為藝術的主體與課題。
我們可以看到在春秋戰國的器物中,人物造型增多。同時透過人物造型如以人支撐各種檯座,或以人為燈座的各種形態,表現出人的主動力量,「人」正式的登上了這宇宙世界的舞台。尤其當時喜用人來做掌燈的檯座。其中似乎在象徵「人」為這世界帶來光明。這與西方總是由「神」為人類帶來天火是不同的。同時人物的造型,也並不如西方希臘、羅馬的雕像,他只是平實的表現人在「生活」中單純的個體與力量。
春秋、戰國在人「自我意識」的覺醒中,認識了「人」生命的多樣性、變化性、生活性,因而展現在器物上,也以此生活表現,作為藝術的表現素材與方式,並成為美的基礎。而這也就形成中國美學的中心了。
甦醒的人文意識替代了宇宙神祕的力量
同時,冶金術的進步,我們也看到當時的藝術家在鑄造器物,將動物身體作種種的扭曲,藉以展現出生命力。他們似乎從人的自我意識中,感受到這宇宙中最巨大的力量是生命的本身。
而生命本身中最動人的質素,是人以及一切動物內在的情感。我們看到以動物如犀牛、河馬為造型的青銅器,其中呈現的不是早期代表宇宙中神祕力量的威猛,而是充滿人性情感的表情。特別是眼睛傳神的手法,讓觀賞者似乎可與之對話。(……)
這些作品成功的表現出當時人們細緻的觀察力,同時也展露出驚人的寫實手法。只是中國的寫實性,固然一如西方,必須合乎自然的生理結構,但更重要是如何藉此傳達出蘊藏在內的情韻。中國稱之為「神」。 (未完)
選摘(節錄)
人性的覺醒——中國美學思想的初建
春秋戰國是繼承西周而來的時代,西周在政治上創建了封建制度,在社會上建立了宗法制度,在文化上建立了禮樂教化,換言之他們以禮樂教化將政治、社會、展現出藝術性,帶動了人內心的情感,提升人性的品質。
其後王綱解紐,周天子名存實亡。諸侯國擺脫了周天子的影響力,相互間平衡的發展起來,於是天下、社會展現新的活力。
首先,原本是維護宗法社會,封建制度的禮樂失去了神聖性,而完全展現出他的藝術性。這藝術性從貴族落入整個社會之中,使整個社會不論上下階層都表現出一種的「...
作者序
出版前訪談(代序)
三十年來在美學教學方面的觀察與省思
台灣在美學教育上,不論是在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生活教育、藝術教育上其實都不夠周全,也還有深入的空間。
記得在我大一時,我去台大哲學系旁聽,因時間的限制,只能選擇哲學概論與美學。任課的教授,是當年台大哲學系的系主任,留日的,以德國古典主義的美學為主。可惜教沒多久,他就因病停課了。而上研究所時,去藝研所旁聽美學課,當時任課的老師所講授的美學則是以數學微積分的精算為基礎。而後師大美術系也開美學課,則以美學和六大基礎為講授的主題。之後沒多久也就停開了。
台灣幾十年來在各學院中的美學教育,都相當專門,藝術與美學間的關聯似乎不大,所以從事於中學、小學各藝術科的老師很自然的都偏重藝術、技藝的教導,藝術和美好像是相互不連結的。有的藝術創作者甚至還認為學美學,是會妨害創作,或說不會藝術創作的人,才愛談美學。
隨著台灣社會經濟的發展、商業的需要,「美學」似乎越來越被需要,而後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出版,一時間風靡當時的台灣學術界、文藝界,台灣社會上講「美學」的、談美的,一下子蔚為風氣。但是所談的「美」,多半偏重在「感性」的抒發上,而且偏向在自我主觀美的感受認定,只要自己喜歡就是美,美就是漂亮,就是可愛,甚至連什麼是藝術,都簡單視為只要自己喜歡、認定就是藝術。
這是我長期在學校擔任基礎美學課程特有的觀察與感受。
對美學教育未來發展的建言
其實,美學是生命教育中的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因為藝術是人類生命中的一種帶著豐富情感,並擁有特殊意識――審美意識的創作活動。
康德說:「藝術是人不合目的,又合目的的創作活動」。這「不合目的」的意思,是指不合人的「生存目的」的創作活動,是人「自由」的表徵。這是因為人在「生物性」的基礎上,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達成生物生存的目的而努力,這是人的局限,是人被綑綁的地方,而當人在審美意識的推動下,情不自禁的只是為了「美」的追求,擺脫了生存目的,而有了藝術的創造,這就是人擺脫了生存的控制,展現出人「不合生存目的」自由的可能。同時這種創作是人生命更高、更大的生命層次的提升,是人真正生命的開展,也是人生命自由的獲得。
這如同近代西方大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當人生物本能的需要被滿足後,就會走上更高層次的需要,這是人精神本能的開展,而『愛』與『美』的追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與『自我創造』,就是人精神的開展,不如此,人是會生病的。」
人對藝術的好奇,對美的追求,都是人走向人自身的精神世界,是自身「生命完善性」的尋求。而什麼是「美」?「美」不是一般人以為的漂亮、可愛,「美」其實是指人內在生命的觸動,以至人生命內在最深沉的感動。這種感動讓你覺得「活著真好」。
我們看世界上自古及今多數的人們都覺得生活是很艱難的,生命的本身就是一種苦難,人們於是透過各種宗教來開解。不過我們就人的心理上的感受來看,即使在宗教信仰上,當人們真感受到生命的美感,進而產生出活著真好的感受,信仰也才會虔誠而堅定。是以「美」可以說是人「生命完善性的感動」。未來的美學教育就當從「自我生命的認識」開始,而藝術是其走向的路徑。
面對現今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是否有什麼看法?
今天科技與藝術的結合,這是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一種趨勢,重要的是再怎麼發展與結合,若不是純然的以科技為主,那必然得合乎藝術性。
而什麼是藝術性?藝術性就是指具有藝術的特徵,是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構成元素。而所謂藝術的特徵,一、是指藝術的審美性,藝術得能提供豐富的審美享受。二、藝術得有豐富的情感性。人類的情感活動與藝術存在著內在緊密的聯繫。而人的生命情感與審美情感是構成藝術深沉內涵的核心成分。三、豐富的感性形象是藝術的基本形態。透過豐富而鮮明的感性形象,才足以引動人們的感情,帶出人們感同身受的生命情感與審美情感,因此才能提升人的生命性與大智慧。
我想不論什麼領域和藝術結合,若是以藝術相稱,當具有這三項基本特徵,否則就不足以稱為藝術。這時代,科技昌盛,科技必會與藝術結合而走向新的發展,但不論如何,走向都得合乎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構成元素,如此才稱得上是藝術,並達成推動人類文明向上提升的功能。
談談個人接觸美學的源起與受啟發的因緣
我父母都非常喜歡文學和藝術。他們都是學英國文學的,此外我父親擅長書法和刻印章,並且好唱西方歌劇中的詠嘆調,也愛唱京戲中的黑頭,就是大花臉。只要他在家總聽見他的歌聲;我母親則好看電影,並好討論電影中故事的情節。小時候,她就算再忙也一定在每禮拜的周末帶我與姊姊去看電影。看完必和我們討論,並詢問好不好看,而且堅持要我們說出好看之處和不好看的地方,她也一定要我試著思考說出個道理。她好書法,又喜歡閒餘拉胡琴、小提琴,也常彈三弦,並好唱京戲中的青衣,常粉墨登場的票戲。她在家總是有繚繞耳畔的中西音樂。
在台南時,母親得空總帶我們去逛老廟,並帶我們欣賞廟中高掛的古匾與各柱子上的對聯,常問我姊姊喜歡哪些字,為什麼?假日她最愛帶我們去台南中山公園小湖邊,在柳蔭樹下,叫壺茶,靜坐看著湖水、不說話,也不准我和姊姊說話。此時,她總叫我們學著靜默不語,享受一下自然,就連發呆也好。總之這時是不准講話的。
當時,並不理解為什麼,時間久了,懵懂中只覺得在那當下其實感受到沒有什麼目的的舒坦。我因為身體不好,經常進醫院,或時常臥病在家,母親就依時間順序,從神話、宗教故事、少年小說、各種傳奇,以至西方近代小說等安排讓我閱讀。記得在讀西方小說,約十九、二十世紀初的作品,常有藝術以及有關美學的討論在其中,讀得非常喜歡。那時以為談「哲學」就是專論這些有關生死藝術、美學的問題,所以大學考試就選擇了哲學系。後來念書時查閱課程資料,看到當時的台大哲學系所有關「美學」的課程,時間又對得上,我就去旁聽了台大的美學。可惜上沒多久,因老師生病而停課,課程中斷後,反倒專心去學哲學。直到上研究所,才再去旁聽自己學校藝研所的美學,只是聽得有些糊里糊塗的。
出來教書之後,碰觸到不少藝術的問題,每次和朋友討論,我多從哲學及心理學的觀點切入,提出分析、提出看法,也受到從事文藝創作的朋友們認同。
而後錢穆〈賓四〉先生指點我,中國美學當從西周禮樂制度談起,要我好好的讀《詩經》、《左傳》、《論語》、《禮記》、《樂記》等重要經典,深入去體會傳統中國文化中所說的「情意」,這和西方哲學美學中所敘說的感情層面不同,由此我看到中西兩個知識大系統中的差異和分野,那時真是欣喜萬分。此後我就能浸潤在這份中西審美的享受中,甚至也可分享人類共有的審美情感。
「審美」是人類之所以為人類的共同特性,是以藝術創作是人類共有的創作活動。藝術的呈現不同,是因生存環境的差異而形成的美感經驗不同所致。但不論美感經驗有多麼不同,具有「美感」的審美性是共有的,且有共通之處,所以各地方、各文化、各民族都有藝術的創造及完成。而當這些創造在達到藝術的領域,就可以跨時間、跨空間、跨民族、跨文化,而成為人類世界的瑰寶。
享受藝術、享受人類相通的美感,真是人生最快樂、最大的生命享有,因此我就將它介紹給學生們了。
這次出版這本新書是否有什麼期待?
對這本新書的期待,當然首先是希望讀者能喜歡這本書,同時也期望這本書中的文章,可提供朋友們一些可參考的意見。
不過我內心倒真希望整個華人世界在未來,隨著社會的進展、「美」的品味提升,對「美學」、「藝術」的認識加深,不是只停留在很本能的個人喜好上。然後能如同漢唐、宋元明時能培養出其時代的審美品味。大家今天都喜歡去日本旅遊、享受日本精緻典雅的生活品質。其實我們如從文獻紀錄來看,日本今天的「美」,有好些都源自宋明的美與生活品味的再發揮。這不止包括茶道、花道等特有的藝術,還包括所謂的和風飲食和各種器皿的使用。如同朋友們看宋人筆記《武陵舊事》,就會發現好多生活中的美、風尚,被保留在日本。今天許多人前往,我想也是情不自禁的對東方原有的生活美的追尋吧!
我有幸在近來參加白先勇老師的青春版《牡丹亭》的製作。當時,我們就是希望作出一種傳統古典美的典範,以作為當代文藝復興的一個起點,所幸不僅演出是成功的,並確實也影響了社會有關「美」的認識與開展。如果我真有期待,我希望人們對美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以至到對「生命」的自覺與認識上。因為真正的「美」,就是自我「生命完善性」的感受與感動。
「美學」從傳統中國文化中說,就是一種「生命之學」、「認識生命之學」,其實這點在西方尤其到近代,也有類似的觀點。
出版前訪談(代序)
三十年來在美學教學方面的觀察與省思
台灣在美學教育上,不論是在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生活教育、藝術教育上其實都不夠周全,也還有深入的空間。
記得在我大一時,我去台大哲學系旁聽,因時間的限制,只能選擇哲學概論與美學。任課的教授,是當年台大哲學系的系主任,留日的,以德國古典主義的美學為主。可惜教沒多久,他就因病停課了。而上研究所時,去藝研所旁聽美學課,當時任課的老師所講授的美學則是以數學微積分的精算為基礎。而後師大美術系也開美學課,則以美學和六大基礎為講授的主題。之後沒多久也...
目錄
出版前訪談(代序)
卷一 從繪畫光影談起
光.色彩.眼睛——綻放光芒的十九世紀
十七世紀荷蘭的繪畫光影——我最喜愛的十七世紀的三位畫家
現代繪畫的開創性——讀趙無極、常玉等畫作有感
卷二 藝術思想的傳承
中國先秦思想對美學的影響
人性的覺醒——中國美學思想的初建
淺談中國藝術的空間性
略談中國繪畫的抽象性
書法.藝術.性情
卷三 時代器物之美
初民生命的躍動——彩陶混沌之美
美麗與溫情——談中國玉器的美與德
宇宙的建構——中國青銅器
人間至情——姿態靈動的秦漢陶俑
花樣的年華.豐美的生命——唐三彩
玉潔冰清——似水柔情的宋瓷
卷四 靈動的書畫之美
靈動的線條.飛躍的生命——魏晉南北朝的書法藝術
渾融蒼茫.空靈遼闊——文人畫
寂靜的春天——清朝的藝術
從文人畫談溥心畬、黃賓虹
附錄
知道、守道,下筆自然能神——讀理玄先生書畫有感
中國文化中的情與美——寫在沈耀初先生回顧展觀後
出版前訪談(代序)
卷一 從繪畫光影談起
光.色彩.眼睛——綻放光芒的十九世紀
十七世紀荷蘭的繪畫光影——我最喜愛的十七世紀的三位畫家
現代繪畫的開創性——讀趙無極、常玉等畫作有感
卷二 藝術思想的傳承
中國先秦思想對美學的影響
人性的覺醒——中國美學思想的初建
淺談中國藝術的空間性
略談中國繪畫的抽象性
書法.藝術.性情
卷三 時代器物之美
初民生命的躍動——彩陶混沌之美
美麗與溫情——談中國玉器的美與德
宇宙的建構——中國青銅器
人間至情——姿態靈動的秦漢陶俑
花樣的年華.豐美的生命——唐...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