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書附贈學術論文案例光碟)
推薦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兼副總務長 鍾宗憲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陳逢源
這是一本
為了論文寫作的學習者而寫的書;
為了指導論文寫作的教學者而寫的書;
為了陪伴持續寫作論文的學術新兵而寫的書;
也是一個傾囊相授、友善體貼的論文寫作解說團隊。
本書特色:
兩大篇以及附錄:
1.基礎觀念篇:逐一開展從抽象到具象的文史哲論文寫作知識,包括
關於文史哲學門的Capstone course:學術論文寫作的必要與需要、盍各言爾志:文史哲論文的種類、結構與格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史哲研究資料庫的運用與操作、諸事待辦:投稿與發表/畢業與升等
等四章。除了說明文史哲論文寫作的意涵、種類、生成背景、結構與格式外,也將常用的文史哲資料庫予以分類,提供具體操作的方法,最後再針對論文寫作的投稿、發表與畢業、升等之關係,收集相關辦法與申請表單,進一步「與君細論文」。
2.寫作實務篇:由林香伶、蔡家和、朱衣仙、王政文、李佳蓮、黃繼立、郭章裕、鍾曉峰八位文史哲教授分頭撰寫,提供個人寫作的實戰經驗。
為使體例一致,每篇再分說書人簡介、前情提要、如何炒這盤論文的菜、給讀者的話等。讀者若搭配實體論文閱讀,研究作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分享與解析,舉凡論文寫作的發想、構思、動機、進行模式、理論與方法的採用、材料的收集與整理、文獻的探討與反思、寫作遭遇的困難與解套、投稿單位的選擇、投稿策略與心路歷程……等等內容,文史哲論文寫作的祕辛與技巧,應可瞭然於心。
3.附錄:包括14種論文寫作的相關表單。案例的完整論文則收錄於隨書附贈的光碟。
相較於坊間一般論文寫作指導專書,本書除了提供文史哲論文寫作的基礎概念與知識技巧外,更強調與論文案例的直接對應,以滿足論文寫作的實際需求。
作者簡介:
林香伶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
現職: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遵義師範學院客座教授
經歷:東海大學教學資源中心主任、《東海中文學報》主編。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蘭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訪問學者
蔡家和
學歷: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
現職:東海大學哲學系教授
經歷:東海大學校評委、《東海文學院學報》編輯委員、《鵝湖月刊》社副社長及刊物主編、山東大學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訪問學者
朱衣仙
學歷: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
現職: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經歷:加州聖地牙哥海外華語教師、翻譯、獨立策展人、美國在台協會美國文化與資訊中心及臺北市立美術館等文化機構助理
王政文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
現職:東海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經歷:臺灣基督教史學會理事長、《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主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日本高知大學訪問學人
李佳蓮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現職: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經歷: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助理教授,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戲曲音樂學系兼任講師
黃繼立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現職: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經歷:科技部人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郭章裕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現職: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經歷: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兒童刊物編輯
鍾曉峰
學歷: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
現職: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經歷: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專案助理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陳木青
學歷: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現職:嶺東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經歷:東海大學、國立臺中科技大學等校兼任研究助理
推薦序
金針度人
「金針度人」容或有出處爭議 ,但對於尺幅錦繡,拈揉交織,經緯錯綜,願意分享針線心法,指引方向,是出於無私的心。
以前長輩告訴我們不可輕立說,是對於「立言」的謹慎,也是希望學術要有蘊釀、要有沉潛,期待學術於後終有定見,說法再無後悔,對於學術,必須出於信仰,對於立論,要有信念。只是隨著時代發展,過往的堅持與貞定,似乎只能放於心中,各種指標,逼著我們必須汲汲營營於議題、論旨、材料、前人說法、各種思潮、各種研究方法、各種切入角度、不同的學術脈絡、不同的學科要求當中,持續前行,既驚慌失措,又寂寞無比,孰令致之,誰生厲階,似乎已經難以尋得答案,但每位學人在這個共同風潮之中,進亦憂、退亦憂,無人可以避免。唯一幸運的是,中文學門始終是溫厚而具有情感,許多學者在學術精進之餘,也不吝分享心得,學術既是公器,信念轉化為關心,願意接受不同觀點、不同立場、不同主張、不同看法,也包容年輕學者相歧的見解,甚至樂於指引後學,提供進一步的材料,引導更深一層的看法,甚至在許多審查意見當中,看到的不僅是意見的陳述,更有殷殷盼望,以及寫作的指引,可見在共同的困境當中,實在有許多的學人,正在一點一滴嘗試改變,以更為開闊的態度,更為溫厚的眼光,為目前學術量化的枷鎖,製作解脫的鑰匙,為未來學術發展,提供指引的明燈。
《論語.述而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載「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可見「學」與「教」是孔子一生的信念所在,孔子指出學者應有的態度,時時而學,會有新的見解、新的材料,成為我們必須掌握的知識;另一方面,我們也了解許多問題會有不同層次的觀點,可以更深一層,更進一步,既期許自己精進,也容許別人可以有初步的答案,學術在共同的努力中,更為豐厚充實,對於結論可以商量,但對於推論的形式,必須嚴謹而清晰,則是視為基礎的訓練。因此,如何有效操作學術論文寫作方式,嫻熟操作模式,善於運用學術資源,藉由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不同視角,深化觀點,從而於學術當中,汲取養分,確保論點可以經得起檢證,持續在學術議題當中,深化觀察,深刻論旨,甚至是結合同道之人,共同推進學術視野,形成學術社群,共同經營,共同突破,也就成為未來學術場域可以預見的情況,學術不再成為個人生命的束縛,反而成為大家可以共享的知識媒介,無疑是可以期待的事情。
以往陳寅恪在〈陳垣敦煌劫餘錄序〉中提到:「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 ,只有用這些新材料、研究新問題,才能進入這個潮流,稱為「預流」,否則就「不入流」,這個宣言,指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學術趨向,學者只能趕趁趨風,唯恐跟不上學術流行,於是一波又一波,各有學者引領風騷,然而時隔百年,一波又一波之後,學術卻又顯然有主流,也有伏流,王汎森先生援取丸山真男「執拗的低音」概念,揭示民國以來被新派論述所壓抑的聲音,其實並未消失。 可見潮流也者,也會過去,隱沒也者,後世仍會有知音,然而學術應是回歸個人追尋知識的過程。多元時代,每個想法都可貴,每個研究都有意義,學術相互對話,學科彼此融通,眾聲喧譁,而唯有說服自己,與自己競爭,學術才能持續向前,知識才能有效的推進,似乎這才是學術真正的目的。
以個人研究經驗,原想梳理清代以來漢、宋學術分野問題,只是頭緒既多,線索分歧,大家之見,各有不同,以此為方向,殊無自信。從2001年以來,全新紀元引起重新檢討的風潮,馬丁.阿爾布勞(Martin Albrow)《全球時代:超越現代性之外的國家與社會》以「全球時代」來概括當前歷史性的巨大變革 ;也有認為全新世紀就是第二軸心時代(the Second Axial Age)的來臨。 臺灣學界參與其中,國科會人文中心委由羅宗濤教授主持「臺灣近五十年來中國文學研究成果報告」,林慶彰教授主持「臺灣近五十年來經學研究成果報告」,整理過往,展望未來,逢源有幸參與其中,負責整理「四書」研究成果,近兩年蒐輯工作,蒐購前人論著,影印相關篇章,按覈線索,逐步補足,不敢言其全面,但臺灣五十年來學者用心所在,半個世紀臺灣四書學研究風貌,約略可見,於是撰成〈臺灣近五十年(1949〜1998)四書學之研究〉一文,作為檢討過往的依據 。臺灣四書學具有特殊的歷史淵源,四書不僅是日據時期保存漢文化的共同主張 ,也是臺灣光復後傳承大陸學術,立志中興的主要內容,作為臺灣思想基礎所在,四書具有本土與核心的雙重文化價值,前輩學者闡揚四書義理多矣,只是考校訓詁與闡釋義理,各行其是,整體意義,未見梳理。《四書》的經典地位,必須要有學術脈絡的檢討,方能證明其價值,《四書》成立,必須溯自朱熹撰成《四書章句集注》,才有清楚的了解,前輩學者努力既多,然而根源之間,似乎尚未明晰,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宜有更進一步的檢討,此為筆者思考的起點,因此持續思索,梳理細節,從歷史價值、撰作歷程、思想體系、注解體例、援據來源、義理內涵等,面對經典,逐步深入,嘗試化解義理與考據的分歧,其中可以發掘之處,遠超乎想像,議題是無窮無盡,層層深入,並無止境,朱熹注《大學》「知止」云:「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 「至善」之所在似乎就存在學術長河中遙遠的彼方,時時召喚。
與林香伶教授相識於研究所階段,在大家還在埋頭書堆時,在一篇一篇論文的習作當中,林香伶教授就展現無比的熱情與活力,她個性直爽明快,具有俠氣豪情,她先從唐代游俠詩研究,轉而研究南社文學,卓然成家。她任教於東海大學,以無限的學術熱情,推動閱讀與寫作計畫。更擬編纂一部指導論文寫作的參考用書,上編「基礎觀念篇」,嘗試建構由抽象到具象的文史論文寫作知識,分享個人研究過程當中的心得;下編「寫作實務篇」,則是網羅林香伶、蔡家和、朱衣仙、王政文、李佳蓮、黃繼立、郭章裕、鍾曉峰等八位教授之大作,從不同的學術主題,介紹個人寫作經驗,全然貢獻個人從事學術研究的心路歷程,無私分享,這正是學術為公的表現。有觀念、有實務,兩相配合,而其內容,兼有不同學門,不同學科,取徑多元,具有激盪思想與拓展視角的作用,其間已有跨領域之學群概念。林香伶教授統籌規劃,親力親為,用心所在,更可見「金針度人」的學術信念。個人淺陋,既不足以襄助其功,然而於此書之用心,豈能不稱贊表彰。是以誠摯推薦,也期待許多有志於此的年輕學人,可以藉此在學術長河中,乘一葉扁舟,達於彼岸。
政治大學中文系陳逢源書於指南山下2017/10/4
金針度人
「金針度人」容或有出處爭議 ,但對於尺幅錦繡,拈揉交織,經緯錯綜,願意分享針線心法,指引方向,是出於無私的心。
以前長輩告訴我們不可輕立說,是對於「立言」的謹慎,也是希望學術要有蘊釀、要有沉潛,期待學術於後終有定見,說法再無後悔,對於學術,必須出於信仰,對於立論,要有信念。只是隨著時代發展,過往的堅持與貞定,似乎只能放於心中,各種指標,逼著我們必須汲汲營營於議題、論旨、材料、前人說法、各種思潮、各種研究方法、各種切入角度、不同的學術脈絡、不同的學科要求當中,持續前行,既驚慌失措,又寂寞無...
作者序
一直在路上,寫作仍要繼續
主編序 林香伶
關於這首自選曲
為什麼念文學院?為什麼念中文系?文學院畢業可以做什麼?這些問題從學生時代一直到成為中文系教師,一直在我的耳際盤旋。我曾經被長輩問,被同儕問,被朋友問,有時我也拿來問自己,問和我一樣選擇文學院,選擇中文系的E世代新新人類們。其中,總有個答案會是:從事學術研究!啥?「從事學術研究」,這完全是一條仰之彌「艱」(臺灣文學院碩士養成少則三年,多至六年;拿到博士少則四年,「八年抗戰」、「十二年國教」,甚至半途而廢的人也有不少)、鑽之彌「高」(正所謂「高處不勝寒」,可以通過審查的申請書、計畫書、學位論文、期刊論文,每一件都是高手過招,沒有高見無法吸睛,其中難產、投遞無門、下落不明的數目,心酸只能往肚裡吞)的漫漫長路,耐不住寂寞,忍受不了孤獨的人,很難堅持走下去。
在學術圈拚搏的師友們都知道:論文刊登順利、計畫申請通過,絕不會是一勞永逸、一次就好,這好比登山客,爬上一座高峰後,必須攀登另一座山巒;這也像是美食家,嚐過一道名菜,還會期待下一道美味。那些文學獎的常勝軍們,也絕不可能不經歷退稿,不用練筆就可以坐擁江山。想說的是,「學無止境」用在學術界絕對是真實而殘酷的,沒有人會因為高分通過博士論文口試,就不用再撰寫論文,更不可能因為升等教授就不用再念書,不必提計畫,不用指導學生。也許是受到大學師長「文史哲不分家」的觀念影響太深,大學成績單上羅列理則學、哲學概論、中國近代史等科目的修課分數,結交歷史系、哲學系的朋友,旁聽歷史系、哲學系的課程,就連這本原為中文系(所)論文寫作指導而構思的書,也一定要邀請同在一棟樓,同是一家人的歷史系和哲學系師長共同撰寫。因為,光憑我一個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寫論文,尤其是寫一篇好的、優質的文學院論文,真的不簡單!
身為主編,讓我先以自身為例,話說從頭吧!……
轉益多師是我從大學(輔大)—碩士(政大)—博士(臺師大)的學習經歷。回想起第一次撰寫學術論文(也許只能勉強稱為學術報告)的記憶,其實是在很久以前——大二選修廖棟樑教授(當年廖師是全系最年輕的講師,現在已到政大中文系擔任教授多年)開設的中國古典小說課,那時我以「唐代俠義小說析論」為題,很認真地讀了文本,仔細做了分類,嘗試寫出自己的「發現」,那篇用六百字稿紙一字一字謄寫的文章,得到老師的讚許和肯定,也讓初出茅廬的我,自以為已經具備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那一次,也是第一次,在大學眾多課程中,少數不是由老師指定題目和方向,自苦自力地完成文章。現在回想起來,那篇文章寫得坑坑巴巴,實在有些難為情,但那個膽子大、夠勇敢的荳蔻少女,能夠靜下心來念書、書寫,總是值得紀念啊!大學最正式的論文寫作訓練課程,其實是大四的必修課——「論文指導」,當時在學長姐(其中一位是在輔大念到博士,後留系任教,已轉任臺師大國文系多年的鍾宗憲教授)的建議下,我選了在系上素來以嚴謹聞名——王令樾老師(王老師以經學見長,是系上有名的硬課)開的班。從選題方向、大綱擬定,一直到論文格式、架構理路的舖陳、參考書目的羅列,老師的提點不少,可想而知,修改意見更多。最初,我只不過是想寫個《莊子》(配合大四選修課和選考研究所的專書)的討論,沒想到被老師刪刪改改,最後定稿時,只處理了一個「游」字。在老師看來,小題大作更可以看出學術功力,我原本以為,自己在既有基礎上可以游刃有餘,最後才發現學術研究並非一蹴可幾,比我想像的難上好幾倍。也因此,從郭象、向秀的註本,到現代學者陳鼓應、黃錦鋐、史次耘、莊萬壽等人的論文、專書,只得一篇篇看,一本本讀,一次又一次的做筆記,慢慢地調整寫作理路,我不敢說自己做到「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地步,但當時惟恐文獻掛一漏萬的兢兢業業,應該算得上竭心盡力了。在政大念碩士的必修課程中,謝海平教授開設「治學方法」,這不僅是同班同學見面的重要時刻,更是每週的「華山論劍」,既緊張又刺激。老師要我們學做治學卡片(為此我們買了一包又一包的卡片,還為他們穿孔繫線)、撰寫研究大綱,實際來個論文發表會,同學間彼此點評、盡情批判(這個習慣我一直延用到自己開設的研究生課程,學生在課程結束前的最後一堂課,必定要來個真人版的期末論文發表會),這一堂課比大四的論文指導更讓人加速腎上腺素的分泌,現在回想,同學相互切磋的過程,不只讓友誼快速升溫,更為我們這群學術菜鳥,打下紮實的基礎。諸般回憶,著實難忘,更是學術生涯中值得紀念的一段!
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的寫作則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狀態(即便是同一位指導教授)。我相信,身為指導教授、口試委員,面對兩個不同階段的學位論文,期待與要求也有所歧異。我一直覺得,自己在寫作學位論文這件事上,是個極其幸運的人,我的恩師羅宗濤教授(曾任政大中文系主任、所長,政大文學院院長、教務長,後轉任玄奘大學中文系、宗教所任主任、所長,前幾年以講座教授身分榮退)學養深厚,為人溫潤良善,他不僅是我的經師,更是我的人師。我是個內在膽子小,卻喜歡冒險的人,碩士寫唐代游俠詩,博士處理近代南社文學,一跨就是好大一步。從碩士論文到博士論文的寫作過程,老師對於我的論題選擇完全尊重,但在大綱擬訂上則帶著我小小心心、亦步亦趨。老師不會拘泥細節,挑剔我的字字句句,但對我不可原諒的錯別字、大意出鎚的年代,或是邏輯不通的毛病們,會特別在意。博士論文從唐代跨到近代,老師非但沒有為難我,還幫我去詢問他認識的近代史學者,最終得到幾部極為重要的中國近代史參考用書。老師說:「這方面我們都不熟,一定要請教真正的專家!」雖然我做了唐代的叛徒(這是幾個唐代學會的師友一直叨叨念念的話),但因為有恩師的支持和鼓勵,使我能堅持學術的真心不悔,持續走下去,從唐代游俠到革命黨人,我掌握的原則是:一定要愛上研究對象、一定要找出研究對象的價值、一定要活出研究對象的特質。每一次的論文寫作(從學位論文、研討會論文、期刊論文、學術專書),我很清楚自己的有限,也知道為什麼選擇這些方向,如果沒法和研究對象談場戀愛(少則幾個月,多則十幾年)、確立研究對象的定位(特別是在歷史意義的詮釋)、研究發現沒法自圓其說(特別是寫些前無古人的論題時)……我會停下腳步,重新檢視寫作的環節,到底出了什麼錯?這幾年,學術論文愈寫愈多(就某個層面來看,其實也愈寫愈難,愈弄愈複雜),即使沒辦法毀其少作,湮滅證據,但龜毛如我,總會自我要求,精益求精,想想,這個特質,其實是從大學—碩士—博士一路內化的習性啊!有一回,我為了一個文本中的「發」字(簡體發、髮都是发),反反覆覆、來來回回找了堆積如山的資料,最後才確定是「發」,論文完成後,投稿期刊仍被打了回票,足足讓我抑鬱好一陣子。還有一回,研討會準備發表論文,臨上場時才知道考證不足,完全搞錯對象,當時差點沒臉發表,決定直接跟在場的學者們說聲抱歉,直陳錯誤。其實,更多的論文寫作事實是,在來回順稿的過程中,愈看愈不滿意,修修補補大戰好幾次,最後還因諸事纏身,一拖又是好幾年,等到找齊需要補足的資料,竟出現再回頭已百年身的錯覺。
在好長一段時間的「課外閱讀」 記憶裡,我嘗試用近似一心一意的方式專注在必要的寫作思路中。碩士論文研究唐代游俠詩,偏向主題學的研究,《全唐詩》是主要的研究文本,「俠」字對我而言,不僅是未來被收到「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網」(http://datas.ncl.edu.tw/theabs/1/)一定要出現的關鍵詞(key words)之一,在閱讀任何材料時,只要「俠」一出現,我都感覺對方(「俠」)在召喚我。博士論文處理社員上千人的南社,挑戰更大,我的腦容量頓時暴增,除了社刊二十二巨冊的《南社叢刻》,南社社員的字、號、別名、籍貫,參加過的社團,編輯過的刊物,誰和誰去了哪?為什麼吵架?我親愛的上帝啊!關鍵詞一百個都不夠!雖然我還是學術的小小咖(這絕對不是謙虛之詞,學界的長輩仍大有人在),升等教授證也才剛進入第四個年頭,但二十多年來所經歷的學術洗禮和考驗也算不少了。從學位論文修改版正式出書,投稿研討會、期刊的論文被退稿、被刊登,申請的計畫被拒絕、被接受……,昨日種種,應該可以給有志走向這條路(或正在這條路上踽踽獨行)的讀者們一些分享,少些冤枉,多些鼓舞。
因此,這本書主要是為了論文寫作的學習者而寫。包括文史哲科系在學的大學生、研究生,只要是對從事學術研究有興趣、需要撰寫畢業論文、學位論文,或是需要在研討會、期刊發表,持續累積學術能量的人。其次,這本書也是為了指導論文寫作的教學者而寫。包括認同這本書的寫作理念、應用於實際的寫作教學,可做為上課教材的教師們。第三,這本書還為了陪伴持續寫作論文的學術新兵而寫。包括經常被莫名退稿,計畫未能通過,仍有升等需求,長期、持續寫作學術論文的朋友。簡單來說,這本書的寫作,真心希望可以給予以上的讀者一些指引與分享。當然,若您是學術論文寫作的好奇者,有意一窺文史哲師生的日常生活,本書應該也是一個傾囊相授、友善體貼的解說員。
必須說明的是,詩無達詁,文無定法,基於「文史哲不分家」的理念,文史哲專業的論文寫作,確實有不少的相通之處,在現今強調跨領域合作的研究機制下,吸納不同學門老師的寫作經驗,絕對是值得思考與努力的方向。本書分兩大單元。「基礎觀念篇」主要由我執筆, 逐一開展從抽象到具象的文史哲論文寫作知識,包含「關於文史哲學門的Capstone course:學術論文寫作的必要與需要」、「盍各言爾志:文史哲論文的種類、結構與格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史哲研究資料庫的運用與操作」、「諸事待辦:投稿與發表/畢業與升等」四章。除了說明文史哲論文寫作的意涵、種類、生成背景、結構與格式外,也將常用的文史哲資料庫予以分類,概述內容,提供具體的實務操作方法,最後再針對論文寫作最實際的「出路」—投稿與發表/畢業與升等,收集相關辦法與申請表單,以「深碗式」的案語,進一步「與君細論文」、「且把金針度與人」。「寫作實務篇」則由本校林香伶、蔡家和、朱衣仙、王政文、李佳蓮、黃繼立、郭章裕、鍾曉峰八位文史哲教授分頭撰寫, 具體提供個人寫作的實戰經驗。為使體例一致,每篇再分「說書人簡介」、「前情提要」、「如何炒這盤論文的菜」、「給讀者的話」單元,讀者若搭配實體論文閱讀,研究作者「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分享與解析,舉凡論文寫作的發想、相關背景、構思、動機、進行模式、論題的確定、理論與方法的採用、材料的收集與整理、文獻的探討與反思、寫作遭遇的困難與解套、投稿單位的選擇、投稿策略與心路歷程、順利刊登後的修繕,以及後續與課程、其他論文寫作計畫的連結……等等內容,文史哲論文寫作操作的秘辛與技巧,應可瞭然於心。相較於一般的論文寫作指導專書,本書除了提供文史哲論文寫作的基礎概念與知識技巧外,更強調與論文實務的對應,滿足實際的需求。在此,感謝所有參與此書撰寫的夥伴朋友,更希望透過本書作者的無私分享,誘發不同學習者的興趣,提供一道CP值甚高的論文資訊餐點。以下,就請讀者跟隨本書的腳蹤,細心品嚐吧!
一直在路上,寫作仍要繼續
主編序 林香伶
關於這首自選曲
為什麼念文學院?為什麼念中文系?文學院畢業可以做什麼?這些問題從學生時代一直到成為中文系教師,一直在我的耳際盤旋。我曾經被長輩問,被同儕問,被朋友問,有時我也拿來問自己,問和我一樣選擇文學院,選擇中文系的E世代新新人類們。其中,總有個答案會是:從事學術研究!啥?「從事學術研究」,這完全是一條仰之彌「艱」(臺灣文學院碩士養成少則三年,多至六年;拿到博士少則四年,「八年抗戰」、「十二年國教」,甚至半途而廢的人也有不少)、鑽之彌「高」(正所...
目錄
推薦序………………………………………………………………………… 鍾宗憲
推薦序………………………………………………………………………… 陳逢源
主編序(約3951字)…………………………………………………………林香伶
基礎觀念篇:從抽象到具象的論文知識
第一章 關於文史哲學門的Capstone course:學術論文寫作的必要與需要(約2138字)…………………………………………………………… 林香伶
第二章 盍各言爾志:文史哲論文的種類、結構與格式(約18579字)……………………………………………………………………林香伶
第一節 文史哲論文的種類與生成
第二節 論文的結構與格式
第三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史哲研究資料庫的運用與操作(約11217字)…………………………………………………………林香伶、陳木青
第一節 迎接寫作資料的數位化時代
第二節 文史哲資料庫分類與內容
第三節 電子資料庫實務操作:以近代文學為例
第四章 諸事待辦:投稿與發表/畢業與升等(約20369字)………………………………………………………………… 林香伶
第一節 交集、分叉還是平行:投稿與發表
第二節 論文發表的另類思考——一個學術審查者的視角
第三節 畢業論文與升等論文
寫作實務篇:八位文史哲教授的實戰經驗
在愛與不愛之間-〈「夢寐」與「不寐」-
神女與閑邪類型辭賦之勸諭策略及意義〉(約7400字)………………… 郭章裕
理學家與水-〈「逝者如斯」、「上下同流」與「溥博淵泉」:二程思想之水喻論究〉(約4300字)……………………………………………………………… 黃繼立
千載詩人拜蹇驢─〈文化意象與自我形象:論陸游的騎驢詩〉(約10207字)………………………………………………………………………… 鍾曉峰
從集大成到創造性詮釋-〈朱子孟學的詮釋特徵〉(約7909字)…………………………………………………………………………… 蔡家和
窺探曲律萬花筒之奧祕-〈李玉《北詞廣正譜》收錄北曲尾聲曲牌之類型變化及其實際運用〉(約4100字)………………………………………………… 李佳蓮
與爾同銷萬古愁-〈時代的悲吟與創憶:論晚清詩的苦難敘事〉(約7755字)…………………………………………………………………………… 林香伶
近代臺灣基督徒人際網絡的研究方法與實務(約16000字) ………… 王政文
遊觀學術園林,探覽造園心法-〈餘園中的「殘紅新綠/如意天香」:中國知識份子的啟蒙心史與悖論美學圖景〉(約13500字)……………………………………………………………… 朱衣仙
主要參考書目
附錄
《文學遺產》文稿技術規範及徵稿啟事
文史哲論文寫作相關數位資料庫
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WWW 線上申請作業使用注意事項
科技部補助大專學生研究計畫作業要點
科技部106年度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申請書
華東師範大學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格式要求
華東師範大學2013級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工作流程及時間安排表
關於印發《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
國立臺灣大學碩、博士學位論文格式規範
國立中央大學學位論文撰寫體例參考
國立成功大學教師升等辦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師資格升等審查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師申請升等應繳送資料檢核一覽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師評審辦法
推薦序………………………………………………………………………… 鍾宗憲
推薦序………………………………………………………………………… 陳逢源
主編序(約3951字)…………………………………………………………林香伶
基礎觀念篇:從抽象到具象的論文知識
第一章 關於文史哲學門的Capstone course:學術論文寫作的必要與需要(約2138字)…………………………………………………………… 林香伶
第二章 盍各言爾志:文史哲論文的種類、結構與格式(約18579字)……………………………………………………………………林香伶
第...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