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我腦袋裡面有個人,那個人卻不是我! 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我們真以為自己深謀遠慮、主導一切嗎? 其實我們的意識認知,完全無法刺探大腦龐大複雜的作業系統。 我們為自己做出決策沾沾自喜, 以為擁有獨一無二的愛戀、慾望、恐懼和志向, 其實,都只不過是大腦隱姓埋名,背地裡暗自導演的精采戲碼。 本書內容涵括腦傷、敵機觀測、約會、美女、感情出軌、共感、刑法、人工智慧和視錯覺, 是一部深層探測大腦和腦中矛盾的扣人心弦著述, 更進一步觸及今日腦神經科學與法律見解相互衝擊的諸多重要議題。 在這本精采絕倫、發人深省的新書當中, 著名神經科學家伊葛門深入腦子探究潛意識,闡明諸多令人稱奇的謎團: 為什麼在你還沒有意識察覺前方有危險,你的腳就已經先朝煞車踏板移了一半? 我們真的有獨立於身體之外的靈魂嗎? 尤利西斯和信貸緊縮有什麼共通之處? 愛迪生為什麼在一九一六年電死一頭大象? 可愛與性感真的有公式嗎?不貞竟然是一種遺傳天性? 為什麼保守祕密那麼困難?還有,我們怎麼可能對自己生氣──到底是誰對誰發怒? 為什麼我們在某些日子會覺得特別焦躁、詼諧、健談、沉穩、精力充沛或思考比較縝密? 為什麼智商很高且曾是模範童軍的銀行出納員,突然決定登上德州大學塔樓開槍狙擊四十八人? 為什麼患者服用帕金森氏症藥物後變成強迫性賭徒?真的有可能在夢遊中殺人嗎? 讀完本書,你會發現驚人的事實: 我們的盼望、夢想、抱負、害怕、發笑的本能、偉大觀念、對物質的迷戀、幽默感和慾望,全都出自我們的大腦。 我們何其有幸,得以探究這個令人費解的大自然傑作,這是迄今我們在宇宙間發現的最不可思議的事物,而這也就是我們。
作者簡介:
大衛.伊葛門(David Eagleman)博士 貝勒醫學院神經科學家,主持該院知覺和動作實驗室(Laboratory for Perception and Action)並兼任神經科學和法律先導計畫(Initiative on Neuroscience and Law)負責人。他的科學研究廣泛發表於眾多期刊,從《科學》到《自然》都有,他的神經科學書籍著述包括《改變預設:百變多端的腦子》(Re-wire: The Shape-Shifting Brain)和《靛藍星期三:發現腦共感》(Wednesday is Indigo Blue: Discovering the Brain of Synesthesia)。他還寫了一本蜚聲國際的暢銷小說《死後四十種生活》(Sum : Forty Tales from the Afterlives)。 作者個人網站 www.eagleman.com
譯者簡介:
蔡承志 專職譯者,已出版作品逾50本,獲獎優良譯作包括《23對染色體:解讀創生奧秘的生命之書》(合譯)、《宇宙的寂寞心靈》、《螞蟻.螞蟻:威爾森與霍德伯勒的螞蟻探索之旅》以及《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紐約時報》非文學類暢銷書榜 Amazon網路書店2011年度最佳好書 《波士頓環球報》、《休士頓紀事報》2011年度最佳圖書 「令人大開眼界,帶我們一探『我』背後的『我們』。伊葛門以他慣見的優美流暢文筆,全面披露我們稱為現實的認知錯覺背後的神經魔法奇技。」 ──喬納.萊勒(Jonah Lehrer) 「讀者或可發現許多可珍視玩味之處──包括他們不容輕忽的眼前生活……離奇,偶爾令人不安……處處不乏嶄新觀念,都以別具一格的筆法鋪陳展現。」 ──《獨立報》(Independent) 「我完全沈浸其中。伊葛門寫得好,他彙集神經研究荒野岸濱的精彩故事,針對一個複雜至極的領域,闢出一條明確的穿越路徑……這是一本可以與你長相伴隨的書。 ──BBC Focus, ★★★★★ 「伊葛門針對我們最重要器官的運作機能提出一幅絕佳總覽。」 ──伊恩.克里奇利(Ian Critchley),《週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書中披露令人瞠目的真相……從下意識令人敬畏又難以捉摸的力量談起」 ──《泰晤士報》 「富有娛樂性和真正睿見的神經科學實驗室第一線報告……我擔保這會改變你對自己的想法」 ──哈利.里奇(Harry Ritchie),《週日郵報》(Mail on Sunday) 「高才博學的神經科學家大衛.伊葛門論稱無意識行動的力量強大,無遠弗屆,足以「貶謫」意識心智……伊葛門的論述合理,寫來引人入勝,令人信服」 ──《華爾街日報》 「大衛.伊葛門這樣的人物會令人真正覺得當個神經科學家還真有趣」 ──《紐約時報》 「聰明人寫給聰明人看的有趣讀物……本書當能吸引新生一代,好好尋思他們的內部運作」 ──《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 「針對神經科學和社會學交會點的相關艱澀課題做這類討論是當務之急,也來得正是時候。(伊葛門)這般明晰闡述新興的腦部知識應予擊節稱許。《躲在我腦中的陌生人》是本令人不忍釋手的精彩好書,讀之可以讓各位來一趟前額葉鍛鍊。 ──《自然》 「伊葛門鮮明想像未來寫照,清楚勾勒出神經科學在當今和往後都會是一門多麼富有挑戰性的學問」 ──《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你的心智是種巧妙的戲法,心智大師伊葛門解釋這種戲法是如何運作,論理明晰,處處驚奇。你的心智會感謝你」 ──凱文.凱利(Kevin Kelly),連線雜誌(Wired Magazine)
媒體推薦:《紐約時報》非文學類暢銷書榜 Amazon網路書店2011年度最佳好書 《波士頓環球報》、《休士頓紀事報》2011年度最佳圖書 「令人大開眼界,帶我們一探『我』背後的『我們』。伊葛門以他慣見的優美流暢文筆,全面披露我們稱為現實的認知錯覺背後的神經魔法奇技。」 ──喬納.萊勒(Jonah Lehrer) 「讀者或可發現許多可珍視玩味之處──包括他們不容輕忽的眼前生活……離奇,偶爾令人不安……處處不乏嶄新觀念,都以別具一格的筆法鋪陳展現。」 ──《獨立報》(Independent) 「我完全沈浸其中。伊葛門寫得好,他彙集...
章節試閱
哪位才是真正的梅爾.吉勃遜?麻煩請起立好嗎! 二〇〇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演員梅爾.吉勃遜在加州馬利布市(Malibu)太平洋海岸公路超速被攔下來,當時他的車速將近速限的兩倍。警察詹姆斯.梅伊(James Mee)進行酒駕測試,發現吉勃遜的血液酒精含量高達0.12%,遠超過法定上限。吉勃遜旁邊座位上擺了一瓶打開的龍舌蘭酒。警察告知吉勃遜他已經被捕並要他進入警車。這次拘捕和其他好萊塢酗酒事例非常不同,吉勃遜竟然口出煽動性不當言辭。吉勃遜咆哮,「去你媽的猶太人……世界上所有戰爭都是他們惹出來的。」接著他質問那位警察,「你是不是猶太人?」梅伊確實是猶太後裔。吉勃遜不肯進入警車,警察只好給他上手銬。 過了不到十九個小時,名流網站TMZ.com取得當局流出的手寫拘捕報告並立刻貼上網路。七月二十九日,吉勃遜在媒體爭相報導之後公開一紙致歉文: 週四夜我喝了酒,結果犯下好幾個讓自己感到羞恥的大錯……我被拘捕的時候,舉止彷彿完全失控,還說出連自己都不相信的卑劣言詞。我對自己所說的一切深感悔悟,而且我要向我冒犯的所有人致歉……這個行為讓自己和我的家人蒙羞,為此我真心感到抱歉。自成年以來,我始終不斷對抗酗酒問題,對這次嚴重復發,我也深感懊悔。有關這次在酒醉狀態表現的一切不得體行為,我在這裡道歉認錯,而且我已經採取必要措施,來確保我能回復健康。 美國反毀謗聯盟主席亞伯拉罕.福克斯曼(Abraham Foxman)對於致歉文中沒有提到反猶太汙辱言詞部分深感震怒。吉勃遜就此回應,特別針對猶太社群進一步提出悔過聲明: 沒有任何藉口,也完全不得容忍,不管是誰都完全不該浮現反猶太想法,也不該發表反猶太言論。我希望特別向猶太族群所有人士表達歉意,我不該在酒駕被捕當晚向執法警員說出那麼刻薄、惡毒的言詞……我信奉的教義告訴我,生活必須廣施博愛、寬以待人。所有人都是神的子民,要想榮耀我的神,我就必須榮耀祂的子民。但是請了解我的一片真心,我不是反猶太分子,我沒有偏執想法。不管哪種仇恨全都違背我的信仰。 吉勃遜提議和猶太社群各領袖一對一見面,來「理出妥善的療癒路徑。」他似乎真誠悔過,同時福克斯曼也代表反毀謗聯盟接受他的道歉。 吉勃遜的真面目是反猶太分子嗎?或者他後來令人信服的真誠道歉言詞所展現的才是他的真面目? 《華盛頓郵報》刊出尤金.羅賓遜(Eugene Robinson)的一篇文章,標題是〈梅爾.吉勃遜:開口的不只是龍舌蘭酒〉(Mel Gibson: It Wasn’t Just the Tequila Talking),文中寫道,「唉,我很遺憾他故態復萌,不過我完全不相信些許龍舌蘭酒,或者甚至大量龍舌蘭酒,會莫名其妙把一個沒有偏見的人轉變成暴怒反猶太分子──或者誘發種族歧視或同性戀恐懼症,或者就本例來講,變成一個偏執看待任何事項的人。酒精令人百無禁忌,種種見解全不受約束脫口而出。不過最該怪罪的不是酒精生成、醞釀那樣的見解。」 電視節目《斯卡波羅國度》(Scarborough Country)製作人麥克.雅維茨 (Mike Yarvitz)支持這種看法,他在節目上飲酒,讓血中酒精含量提高到0.12%,和吉勃遜當晚酒測水平相等。雅維茨喝了酒之後表示,「沒有反猶太感受」。 羅賓遜和雅維茨和其他許多人都猜想,酒精讓吉勃遜的自制鬆綁,露出他的真實自我。他們的質疑從本質看來已經有悠久的歷史:希臘詩人米蒂利尼的阿卡額司(Alcaeus of Mytilene)創出一個通俗的詞句:「酒中含真理」,後來羅馬人老普里尼(Pliny the Elder)也曾引述。巴比倫《塔木德經》內含一節傳達相同意旨的文字:「美酒入喉,祕密出口」。隨後還有幾句勸戒,「三件事物讓人鬆口:他的酒杯、他的錢包和他的怒氣。」羅馬史家塔西佗(Tacitus)曾稱日耳曼人議事時都喝酒,以免有人撒謊。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酒精揭露吉勃遜本性的假設。《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半月刊作者約翰.德貝夏(John Derbyshire)論稱,「老天,那個人喝醉了啊。我們喝醉了都會說蠢話、做蠢事。若是以我酒醉越軌愚行來評斷我,那麼我就應該被徹底驅離斯文社會,而且除非各位是什麼聖人,否則也全該如此。」猶太保守派活躍分子大衛.霍羅威茨(David Horowitz)上福克斯新聞節目(Fox News)發表評論,「陷入這種麻煩的人都該令人同情。我認為不肯同情他的人都非常無禮。」成癮症心理學家亞蘭.馬拉特(G. Alan Marlatt)在《今日美國報》(USA Today)上寫道,「酒精不是什麼吐實藥劑……酒精不見得總能讓他吐露真實感受。」 事實上,吉勃遜被捕之前曾在一個猶太朋友家裡待了一下午,那位朋友是電影製片狄恩.德夫林(Dean Devlin)。德夫林表示,「我從梅爾摔跟頭起就陪著他,他整個人完全變了。看了令人膽戰心驚。」他還表示,「假使梅爾是個反猶太分子,那麼他和我們(德夫林夫妻,他的太太也是猶太裔)共處那麼久時間,根本沒有道理。」 所以哪個才是吉勃遜的「真」面目?他那副咆哮反猶太言論的嘴臉?或者是深感痛悔、羞愧並公開說明,「我向猶太社群伸手請求協助」的那個人? 許多人都寧可相信人性包含真實和虛偽兩面──換句話說,人類有單獨一個真正的意圖,其餘部分全都是修飾、遁辭或掩飾。這很合乎直覺,卻並不完全如此。研究大腦有必要採行更細膩的人性觀。本章稍後我們就會見到,我們是以許多神經子群建構而成;誠如惠特曼所述,我們「廣納萬象」。縱然貶抑吉勃遜的人仍會不斷說他其實是個反猶太分子,而為他講話的人則會堅稱他不是,兩邊或許都是為一種不完整的情節來辯護,並支持自己的偏見。有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認定,一個大腦不可能兼具種族主義和非種族主義的部分? …… 回頭談到吉勃遜和他的酒後惡言,我們可以詢問,是否有所謂的「真」面目這種東西。我們已經見到,行為是內部系統對抗生成的結果。這裡要說清楚,我並不是為吉勃遜的卑劣行徑開脫,我的意思是政敵團隊大腦先天上會同時懷有種族歧視和無種族歧視的感受。酒精不是吐實藥劑。事實上酒精往往會傾向眼光淺短的鹵莽黨派;和其他任何派系相比,這種派系並不會更「真」,也不會更「不真」。現在我們就可以密切關注某人內部的這種鹵莽派系,因為這就定義出他們表現反社會舉止或危險行為的能力。擔心一個人的這個層面肯定很有道理,而且我們也可以合理表示,「吉勃遜具備反猶太主義能力。」到最後我們就能合理談起某人的「最危險」面目,至於「真」面目說不定就是個暗含危險的誤稱。 記住這點之後,現在我們就可以回頭討論吉勃遜致歉文中的一點意外疏失:「沒有任何藉口,也完全不得容忍,不管是誰都完全不該浮現反猶太想法,也不該發表反猶太言論。」各位看到這裡出了錯嗎?不管是誰都不該浮現這種想法?若是再也沒有人會浮現反猶太言論,那我樂觀其成,然而不論是好是壞,我們要想控制偶爾侵染異類系統的仇外恐懼病態症狀,可說是希望十分渺茫。我們稱為思考的作用,大半發生在認知控制的底層深處。這項分析的用意並不是要為吉勃遜的卑劣行為開脫,而是在於彰顯一道問題,而且截至目前以我們所學全都要就此提出質疑:如果有意識的你,對於心理機具的控制程度低於我們先前直覺認定的水平,那麼就責任歸屬而言,這一切代表什麼意義?我們接下來要談的就是這道課題。 是冷血的鐘樓殺手?還是身不由己的病人? 一九六六年八月暑熱蒸騰的第一天,查爾斯.惠特曼(Charles Whitman)搭電梯登上奧斯汀德州大學鐘樓的頂樓。這名二十五歲男子登上三段階梯來到觀景台,隨身帶著滿箱沉重的槍枝和彈藥。上了頂層他就用槍托擊殺一位接待員。接著他朝樓梯井射擊,殺害登樓參觀的兩家人,隨後就開始從觀景台朝向塔底民眾濫射。他射中的第一位女士是位孕婦。其他人跑過去幫她,他也對他們開槍。他射擊街上行人和趕過來救援的救護車司機。 事發前一晚,惠特曼坐在他的打字機前打了一篇自殺筆記: 這些日子我實在不了解我自己。我應該是個理性、明智的普通年輕人。然而,最近(我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一直深受許多不理性的反常思想毒害。 射擊消息傳開後,奧斯汀警察奉命全體趕往校園。幾個小時之後,三名警察和一位臨危受命的平民副手拾級而上,登上觀景台並射殺惠特曼。死亡人數不含惠特曼共計十三人,另有三十三人受傷。 隔天全國報紙標題完全被惠特曼的暴行占滿。當警方前往他的住處調查線索時,故事變得更殘酷了:就在射擊之前的清晨時分,他殺害了自己的母親,還刺死了睡夢中的太太。在這兩起謀殺之後,他又回頭寫自殺筆記,這時改用手寫。 我是在深思熟慮之後才決定殺死我的太太凱西,就在今晚……我深深愛她,而且她向來都是我的好太太,再沒有人能娶到比她更好的太太。我完全找不出合理原因來解釋為什麼我這樣做…… 除了謀殺震撼之外,還有另一個比較隱蔽不顯的驚人狀況:他脫離常軌的舉止和他平淡無奇的私生活同步並行。惠特曼是個鷹級童軍,曾經服役海軍陸戰隊,在銀行當出納,還志願擔任奧斯汀第五童軍團團長。他小時候接受標準比奈智力測驗得到一百三十八分,列入第九十九百分位等級。因此在他登上德州大學鐘樓,發動血腥濫射之後,所有人都想知道答案。 在這方面,惠特曼也想知道答案。他在自殺筆記裡面也要求解剖驗屍,來判定他腦中是否出現某種改變──因為他猜想確有此事。射擊事件之前幾個月,惠特曼曾在日記中寫道: 我和一位醫師談了一次約兩小時,設法向他說明我心中的恐懼,因為我覺得自己被排山倒海的暴力衝動淹沒了。做了一次療程之後我就沒有再見到那位醫師了,從此以後,我也一直獨力對抗我的心理騷亂,結果似乎無濟於事。 惠特曼的遺體被運往停屍間,他的頭顱由骨鋸鋸開,法醫把腦子從顱腔取出。他發現惠特曼的腦子裡面,藏了一個直徑約兩公分的腫瘤。這顆腫瘤稱為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從丘腦結構底下生長出來(blossomed from beneath a structure called the thalamus),頂住下視丘並壓迫到第三個腦區(a third region),稱為杏仁核。杏仁核牽涉到情緒調節,尤其是關乎害怕和攻擊性。迄至一八〇〇年代晚期,研究人員已經發現,杏仁核受損會引致情感上和社交上的困擾。一九三〇年代,海因里希.克魯爾(Heinrich Klüver)和保羅.布西(Paul Bucy)驗證猴子杏仁核受損確實會引發一群症狀,包括無畏無懼、情感遲鈍和反應過度。杏仁核受損的母猴會表現出不當母性行為,經常疏於照料或肉體凌虐自己的新生幼猴。正常人類觀看威嚇臉孔、陷入驚恐處境,或者體驗社交恐懼症的時候,他們的杏仁核內活動都會提增。 惠特曼認為自己腦中有東西改變了他的行為,這項自我直覺完全正確。 在我的想像中,我似乎是殘殺了兩個親人。我只是想要迅速解決,一了百了……倘若我的壽險還有效,請為我償清債務……剩下的就匿名捐給一家精神健康基金會。說不定研究能避免再發生這種悲劇。 其他人也發現了他的改變。惠特曼一位要好的朋友伊蓮.菲斯(Elaine Fuess)便發現,「儘管他看來完全正常,你卻感受到他很努力想控制內部某種事物。」想來那個「某種事物」就是他的狂暴攻擊性殭屍程式組。他的冷靜、理性派系和他的反動、暴力派系對抗,卻由於腫瘤造成損傷,導致投票結果傾向一邊,也就不再是一場公平對決。 得知惠特曼腦中有腫瘤之後,你對他這場無目的殺戮的感覺是否會就此改觀?倘若惠特曼那天沒死,這是否會改變你對於他應該接受哪種刑度方才合宜的看法?腫瘤是否改變你心目中認定罪行是「他的錯」的程度?難道你不也可能遭遇相同不幸,長出一團腫瘤,喪失掌控行為的能力? 就另一方面來說,若是認定長了腫瘤的人犯錯可以毋須追究,或者犯法也應予赦免,這種想法難道不會帶來危害嗎? 腦中長了腫塊的鐘樓殺手引領我們直指責任歸屬的問題核心。以法律行話來講:他有沒有過失罪責?若有人腦子受損導致沒有選擇餘地、終至犯錯,他該負起多大的責任?畢竟,我們不能和我們的生物作用分割開來,對吧? 為什麼美女那般搶眼、醒目? 為什麼民眾都深受年輕伴侶吸引,對老人卻不感興趣?金髮人士果真比較有趣嗎?為什麼我們只瞥過一眼的人,似乎比我們曾經專注凝望的人更富有吸引力?談到這裡,你當然不會感到意外,原來我們對於美的感受是深深燒錄在腦中(而且不可觸及),全都為了達成某種生物上的目的。 讓我們回頭想想你心目中最美麗的人。比例勻稱、處處惹人憐愛又富魅力。我們的大腦都過經精雕細琢,擅長看出這類相貌。單憑對稱性和構造等精微細節,那個人就享有更好的命運,更受人歡迎、更快晉陞,事業生涯也更成功。 談到這裡,你當然不會感到意外,原來我們對於吸引力的感受並不是那麼虛無飄渺,只能以詩人手中那支筆來好好探究,而是(就像拿一柄鑰匙插入鎖孔)以特定信號輸入專用神經軟體所產生的結果。 民眾選定為美之特質的項目,主要都反映出由激素變化促成,代表生育能力的跡象。直到青春期之前,男女童的臉孔和身體外形都很相像。女孩進入青春期便開始分泌雌激素,雙唇變得較為豐滿,而男孩的睪固酮則讓下巴比較凸出,鼻子較大,也讓頷部較為豐滿。雌激素促成乳房和臀部發育,而睪固酮則促進肌肉成長,雙肩變得厚實。所以就女性來講,豐滿的雙唇、臀部和窄腰,便清楚傳出一道信息:我全身充滿雌激素,能夠生育後代。而就男性來講則是豐滿的頷部、髭鬚和寬闊的胸膛。這就是我們經過編程會覺得美的現象。形式反映了功能。 我們的程式根基十分深厚,縱貫全人口群幾無絲毫變異。研究人員(還有色情作品從業人員)已經能夠釐清哪種女性體態比例最能吸引男性注意,而且上下範圍精準得令人稱奇:腰臀理想比率通常介於0.67和0.8之間。《花花公子》雜誌中央摺頁女郎的腰臀比向來都維持在0.7上下,即便她們的平均體重已經減輕,比值則保持不變。身材比率位於這個範圍之內的女性,男性不單評定她們比較富於吸引力,還假定她們比較健康、幽默又聰明。隨著年齡增長,女性的特徵也會改變,從各方面看來都逐漸偏離這種比例。中腰寬廣,雙唇變薄、乳房鬆弛等,這些都是對外告知她們已經過了高峰生育期的信號。就連沒有接受過生物學教育的十幾歲男性,也會認為年輕女性比年長的女性更具吸引力。他的迴路肩負一項很明確的任務(繁殖);他的意識心智只接收必須知道的標題(「她很漂亮,去追她!」),此外別無其他。 同時,隱藏的神經程式還能偵測生育力之外的事項。生育期女性不見得全都同等健康,因此她們不見得全都具有同等吸引力。神經科學家維萊亞努爾.拉馬錢德蘭(Vilayanur Ramachandran)戲稱有關男性偏愛金髮女郎的說詞說不定有其生物學事實根據:女性比較淺白就比較容易顯露出疾病徵兆,而膚色較深的女性就比較能夠掩飾她們的瑕疵。具有較多健康資訊就能作出較佳選擇,所以淺白膚色比較可取。 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容易受視覺左右,不過女性也同樣受到相仿內在驅力的影響;她們覺得能彰顯男子成熟魅力的特徵都很有吸引力。不過女性卻有個有趣轉折,她們的偏好有可能因月周期時段而改變:女性在排卵期間會比較喜歡富有男子氣概的對象,非排卵期間她們就偏愛比較溫和的特徵,也就是比較偏向社交與愛心的行為態度。 儘管引誘和追求程式大體上都受意識機具的管轄,最後關鍵則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所以富有國家的數千公民才紛紛掏錢購買拉皮、腹部緊實、植入、抽脂和肉毒桿菌等療程。這些手續的目的是要維持能啟動旁人腦中程式的關鍵特徵。 難怪我們幾乎都無法直接觸及我們的吸引力機制。反而必須藉由視覺資訊,才能接通負責驅動我們行為的古老神經模組。回想第一章提到的實驗:當男性評定女性臉蛋美貌程度時,發現瞳孔放大的女性比較引人注目,因為瞳孔放大傳達性興趣。不過男性並不能以意識觸及自己的決策歷程。 我的實驗室做過一項研究,進行時閃現男女照片要參與者觀看,並評比像中人吸引力強弱。做到後面幾輪,受試者奉指示評比先前見過的照片,不過這次他們可以自己決定要檢視多久時間。結果呢?短暫瞥見的人比較漂亮。換句話說,若是你瞥見某人繞過角落或者開車很快通過,你的知覺系統告訴你的美貌程度,就會高於你在其他狀況下的美貌判斷。男性表現的這種誤判效應強過女性,想來是由於男性比較仰賴視覺來評估吸引力。這種「瞥視效應」和日常經驗不謀而合,當男性短暫瞥見一個女子,自以為剛剛錯過一位罕見的美女,接著,當他趕忙繞過街角,卻發現自己錯了。這種效應很明確,背後的理由卻不是那麼清楚分明。為什麼視覺系統秉持瞬息即逝的片段資訊,總是要誤以為女性比實際上還更漂亮?缺乏明確資料之時,你的知覺系統為什麼不乾脆就執兩用中,判斷那位女性長相普通,甚至連平庸都稱不上? 答案關鍵在於繁殖需求。若是你誤以為短暫瞥見的相貌平庸人士很美,那麼只需要再看一眼就能糾正錯誤,這不是什麼高昂成本。就另一方面來說,倘若你錯把有吸引力的對象看成不值一顧,那麼你就可以向亮麗的遺傳未來前景說莎喲娜拉了。所以知覺系統有必要撒下漫天大謊,讓你以為短暫瞥見的人很有吸引力。誠如其他實例所示,你的意識大腦只知道,剛才對向道路有個貌若天仙的美女開車通過;你碰觸不著神經機具,也感受不到為你打造出這種信念的演化壓力。 靠經驗學習的概念也能運用吸引力的這類與生俱來的機制。近來有一項研究讓受試者在無意識狀況下預先形成一種概念,接著研究人員便測試酒精是否(同樣在無意識狀況下)喚醒先前與酒精聯結的性和性慾等概念。研究讓一群男子檢視一批單詞,好比beer(啤酒)或bean(豆子)等,不過單詞閃現速度快得讓意識無法察覺。接著那群男子評估一批女子照片引人注目的程度。受試者事先在無意識狀況下見過酒精相關單詞(beer〔啤酒〕),評估時便認為照片比較引人注目。而且比較相信酒精會提高性慾的男性,這種效應的表現也最強。 吸引力並不是固定的概念,而是會根據情況需求來調節,以發情概念為例。幾乎所有雌性哺乳動物發情時都會發出明確的信號。母狒狒屁股會轉變成亮粉紅色,在幸運的公狒狒眼中,那是種明白無誤又不可抗拒的邀約。就另一方面,人類女性就十分獨特,因為她們一年到頭都從事性活動。她們並不發出任何特殊信號來告訴大家她們有生育能力。 果真沒有嗎?事實證明女性在經期生育高峰階段,即月經來潮前十天左右,最讓人覺得美麗。這點不論她是由男性或女性來評斷都成立,而且和她的舉止也無關連:就連看她照片的人也能感受得到。所以她的模樣好看就傳達出她的生育力水平。和狒狒的屁股相比,她的信號確實比較微妙,不過信號只需要明確到足以喚起房間內男性的專屬無意識機具就夠了。只要信號能傳入這些迴路,任務就算完成了。信號也傳入其他女性的迴路:女性對其他女性的月經周期作用相當敏感,這也許是由於遇有爭奪配偶的情況,她們就可以藉此來評估競爭對手。目前還不清楚女性用哪些情報來代表生育能力,可能包括某種膚質(因為排卵時膚色會變淡)或者女性在排卵前幾天,雙耳和雙乳都會變得更對稱。不論是哪些線索,即便意識心智碰觸不著,以我們大腦的設計構造仍有辦法領會。心智只會察覺洶湧澎湃、難以言喻的慾望拉扯。 排卵和美麗間的影響效應不單可以在實驗室中接受評估,在現實生活情況下也可以測量。最近新墨西哥州一組科學家完成了一項研究,他們到當地脫衣舞俱樂部點算膝上舞孃賺得多少小費,並計算小費金額和她們月經周期的相關性。舞孃在高峰生育期間平均每小時猛賺六十八美元。到了月經來潮期間約只賺三十五元。中間時期她們平均賺五十二元。儘管這群女性整個月都極力施展調情本領賣力演出,她們的生育能力改變卻藉由體味、皮膚和腰臀比的變化向外傳達,同時也藉由她們的自信起伏表現出來。有趣的是,吃避孕藥的脫衣舞孃,並沒有明確表現出成績高峰,而且月平均每小時只賺三十七元(和沒有吃避孕藥的舞孃平均每小時賺五十三元構成鮮明對比)。想來她們賺得少是由於藥丸促成激素改變(並滋生提示跡象),顯示她們處於懷孕早期階段,於是紳士俱樂部的大情聖對這群舞孃也就比較不感興趣。 從這次研究我們學到什麼?我們由此得知關心財務的脫衣舞孃應該在緊鄰排卵之前多排班上工,並避免避孕。更重要的是,這清楚闡明少女(或男子)之美是由神經拍板敲定的觀點。我們的意識無法觸及這類程式,唯有仔細研究才能釐清箇中內情。請注意,大腦非常擅長偵測這當中所牽涉的微妙提示跡象。再說回你心目中最美麗的人,想像你測量他/她的雙眼間距,還有鼻子長度、嘴唇厚度和下巴的形狀等。拿這些測量值和不那麼有吸引力人士的測量值相比,你就會發現這其中只有細微差異。在外星人或德國牧羊犬看來,完全區分不出這兩人的差別,就好像你也很難分辨有吸引力的和沒有吸引力的外星人和德國牧羊犬有什麼差別。不過你本身所屬物種裡面出現的細小差異,對你的大腦卻有重大的影響。舉例來說,有些人覺得看到女性身著超短褲會令人興奮,看到男性身著超短褲卻會反感。然而從幾何學角度來看,兩幅景象根本毫無二致。我們區辨細微差異的能力十分精妙;我們的大腦的設計宗旨是為了完成擇偶和追求的明確使命。這項分辨能力完全位於意識覺察層面之下,於是我們只感受到從底下浮現的美妙愛意。
哪位才是真正的梅爾.吉勃遜?麻煩請起立好嗎! 二〇〇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演員梅爾.吉勃遜在加州馬利布市(Malibu)太平洋海岸公路超速被攔下來,當時他的車速將近速限的兩倍。警察詹姆斯.梅伊(James Mee)進行酒駕測試,發現吉勃遜的血液酒精含量高達0.12%,遠超過法定上限。吉勃遜旁邊座位上擺了一瓶打開的龍舌蘭酒。警察告知吉勃遜他已經被捕並要他進入警車。這次拘捕和其他好萊塢酗酒事例非常不同,吉勃遜竟然口出煽動性不當言辭。吉勃遜咆哮,「去你媽的猶太人……世界上所有戰爭都是他們惹出來的。」接著他質問那位警察,「你是不...
目錄
第一章 我腦袋裡面有個人,那個人卻不是我 你的意識就像跨大西洋輪船上的渺小偷渡客,自以為對這趟航程居功厥偉,卻沒有體認到腳下龐大工程技術的功勞。本書談的就是那個驚人的事實:我們對它的認識,它代表什麼意思,還有它如何解釋種種事物,包括人、市場、祕密、脫衣舞孃、退休帳戶、罪犯、藝術家、尤利西斯、酒鬼、中風病患、賭徒、運動員、獵犬、種族主義者、情侶,以及你一向自以為是自主下達的所有決定。 第二章 感官的證詞:經驗的「真正」相貌為何? 我們的觀察本領真正差勁得駭人聽聞。我們以為自己對這個世界觀察入微,直到因故醒悟自己的能力其實並沒那麼強。事實上,除非我們自問,否則我們的意識對於一切事項大半並無所悉。……所以有關於該不該信任感官的第一堂課就是:別相信你的感官。單單由於你相信某件事情是真的,就因為你知道那件事情是真的,也不表示那就是真的。 第三章 大腦能做到的,你大多一無所知 你根本沒有辦法觸及大腦如何辦事的詳細內情,包括從閱讀文書到切換車道等事項。所以意識心智對你的全套知識技能有沒有影響?真有的話,它扮演的是哪種角色?結果發現那個角色頗為重要,因為儲存在潛意識大腦深層的知識,在誕生之初全都是有意識的規劃。……意識負責長程規劃,相當於公司的執行長,而日常作業則大半交由她碰觸不得的腦中各個部件來負責營運。 第四章 大腦能夠孕育的思想類型 你能體驗哪些事項完全受限於你的生物機能。……為什麼民眾都深受年輕伴侶吸引,對老人卻不感興趣?金髮人士果真比較有趣嗎?為什麼我們只瞥過一眼的人,似乎比我們曾經專注凝望的人更富有吸引力?談到這裡,你當然不會感到意外,原來我們對於美的感受是深深燒錄在腦中(而且不可觸及),全都為了達成某種生物上的目的。 第五章 大腦是一支政敵團隊 大腦就像代議民主政體。大腦是以執掌部分重疊且各持不同主見的多重專家組成的建構。我們大而化之,我們把萬象廣納在內。而且萬象長期爭鬥不休。你腦中不同派系都不斷交談,並各持己見競逐你單一行為管道的主導權。於是你才會表現出和自己爭辯、咒罵自己或哄騙自己去做某件事情等奇特事蹟,而且這種事蹟是現代電腦完全做不來的。 第六章 為什麼追究責任歸屬是問錯了方向? 如今在神經科學和法律的接壤位置,已經愈來愈常出現關乎腦傷的案例。……從生物學觀點來因應處理,並不表示罪犯就能逍遙法外;這只凸顯出一個觀念,也就是他的舉止不能和他的腦部機具區隔開來。我們不會責怪突發戀童癖患者為什麼長腦瘤,就如同我們也不會責怪額顳葉失智的店舖竊賊為什麼額葉皮質退化。所以追究責任歸屬顯然是問錯了方向。正確的詢問方向應該是:我們該怎樣著手處置被告罪犯? 第七章 重新認識你的大腦 這一切全都導向一個關鍵問題:我們是否擁有獨立於我們實體生物性質之外的靈魂──或者我們不過就是繁複龐雜的生物網絡,只靠機械作用來生成我們的期望、抱負、夢想、慾望、幽默和激情?大腦真是種令人費解的傑作,而且我們多麼幸運,竟能生在這個擁有技術和意願來引領我們注意腦子的世代。這是迄今我們在宇宙間發現的最不可思議的事物,而這也就是我們。
第一章 我腦袋裡面有個人,那個人卻不是我 你的意識就像跨大西洋輪船上的渺小偷渡客,自以為對這趟航程居功厥偉,卻沒有體認到腳下龐大工程技術的功勞。本書談的就是那個驚人的事實:我們對它的認識,它代表什麼意思,還有它如何解釋種種事物,包括人、市場、祕密、脫衣舞孃、退休帳戶、罪犯、藝術家、尤利西斯、酒鬼、中風病患、賭徒、運動員、獵犬、種族主義者、情侶,以及你一向自以為是自主下達的所有決定。 第二章 感官的證詞:經驗的「真正」相貌為何? 我們的觀察本領真正差勁得駭人聽聞。我們以為自己對這個世界觀察入微,直...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 ,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 ,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