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受夠了「不只會做事,還要會做人」的辦公室老人文化嗎?
讓專業能力說話,不再為人際關係屈膝
全球職場掀起「在家遠端工作」數位轉型浪潮
將是讓你從職場裡自由,在生活中冒險的唯一解方。
「這樣做更好。在家工作這件事,二十多年來,我從沒懷疑過……」
作家 侯文詠 推薦「在家工作」的職場型態,以往只侷限在少數科技業職缺、自由接案者或新創一人公司,當疫情開始之後,全球企業不得不採行新的遠端管理與工作模式,不過,習慣以辦公室作為工作重心的上班族與管理層們,該如何重新建立起規律且有效率、並兼顧工作與生活的新模式?
不必再花大量時間通勤,可擁有更彈性的個人時間,「在家工作」的型態看似美好,但其實處處存在著讓生活越過越累的地雷:
*沒有打卡上下班=隨時都在工作?如何區分工作與私人時間?
*世界上最近的距離,是從你的床到辦公桌!如何維持工作的規律與紀律?
*「反正你在家就多幫忙」超爆氣!如何不陷入在家工作的主婦/夫困境?
*不出門不打扮開視訊會議變大叔大嬸!如何在鏡頭前展現專業感?
曾經在百大企業、外商公司任職多年的徐豫,6年前因創立個人品牌「御姊愛」離開大企業,開始在家工作,從月收入不到5萬元的文字工作者,成長到月收入破百萬的創業者,不變的是她堅持「在家遠端工作」的模式,即便6年內30多趟旅行、目前定居美國加州,都無礙於她的事業成長。
徐豫從自身的經驗體認到,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在辦公室工作,尤其是對於權力慾望低、只喜歡安靜做事,既不喜歡管人也不想被人管的「內向型人格工作者」,在家工作是兼顧事業與生活的解方,只要善用科技工具、聚焦個人品牌,就能享受一人公司帶來的自由,不再需要為了辦公室文化而犧牲對生活的追求。
《在家工作》一書除介紹目前全球企業推行在家工作的現況與趨勢外,作者並以個人多年來在家工作的心得,整理成12個在家遠端工作術,並分享一路以來經營個人品牌、一人公司的心法,提供靈感與循序漸進的行動指南,幫助你改變一成不變的職涯與生涯。
作者簡介:
徐豫(御姊愛)
歷練知名外商、本土百大企業多年後,選擇在家創業。
成功打造個人品牌「御姊愛」成為網路知名意見領袖,也開創多元收入獲利管道。
專長品牌行銷、居家美學、職場與兩性議題。
現為職業作家/ 個人品牌顧問/ A++ CLUB、Life-Founder共學社團創辦人/ 美國P.I.S. 專業室內風格師訓練中心亞太區負責人
曾為《壹週刊》、《商業周刊》、《GQ》專欄作家,並曾受邀參與台灣、北京、美國等地電視節目錄製。兩度榮登網路溫度計十大人氣指標「最受歡迎十大時尚網紅」、「最受歡迎兩性部落客」。
畢業於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研究所,曾就讀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班,取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與商業策略學程認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價值投資學程認證、美國C.I.D.室內佈置師資格認證。
------------------------------------------
徐豫(御姊愛)社群平台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MissAnitaGoodLife/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anita.writer/
#YouTubehttps://bit.ly/2XHJdal
#Podcast: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3bYnOha
Spotify https://spoti.fi/2XCAJl6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2WhYrTe
#Blog https://medium.com/@anitahsu_14600
章節試閱
11. 數位遊牧族和他們的天堂
遠端工作不只能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有時甚至扭轉整個人生。我想跟你說娜塔莉(Natalie Sisson)的故事
今天是娜塔莉不用上班的第一天,她收到朋友傳來的簡訊,「不會吧,妳真的就這樣辭職了嗎?妳瘋了!」她笑了笑,把手機放在一邊,她知道自己無論怎麼樣解釋都沒有用,也不奢求朋友可以理解,畢竟這整件事情看起來真的沒什麼道理。
她是個紐西蘭來的外地人,到倫敦打拼了幾年,在人人羨慕的大公司行銷部門工作,負責品牌管理,好不容易剛得到升遷的機會,而且也才買了一層漂亮的公寓不久,結果,她始終壓制不住心中渴望自由的衝動,提出辭呈。
或許是遺傳自父母熱愛旅行和流浪的基因,娜塔莉心想。
她的爸媽來自歐洲,結完婚後兩人跑去紐西蘭蜜月旅行,沒想到這一去,夫妻兩人就無法自拔愛上當地的自然風光,決定定居紐西蘭。因此娜塔莉從小在紐西蘭長大,不時地跟著父母到世界各地旅行,有時她一個年級必須念兩次,只因為待在學校的時間不夠長。
「是不是因此而無法安身立命在辦公室裡待上一輩子呢?」娜塔莉心中時常自問,她也不懂為什麼自己總是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就想走。
她只知道,再不走恐怕就來不及了,她想趁著還無牽無掛時,進行一場人生實驗,她想知道,自己是否能夠「邊旅行邊工作」?這樣做,她能夠走多久,看多遠?
當然,她身邊的朋友、同事全都憂心忡忡,試圖勸退。但她熱愛自由、不願受到侷限的個性,卻因為這些「善意叮嚀」而更受激發。別人說不行的事,她偏偏更想試試看自己做不做得到。
離職後兩週,娜塔莉處理掉房子,帶著一個行李箱,買了一張單程機票飛到加拿大溫哥華,她並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也沒什麼方向,後來在一場研討會上認識一位有軟體工程背景在家創業的朋友,兩人相談甚歡。她有預感,若是加入自己過往對新創平台、募資的知識,應該可以共同設計一個產品,創個新事業。只不過合作沒多久,她就發現自己對於撰寫部落格的興趣遠高於做產品,於是結束合作。
接下來的幾個月,娜塔莉逐漸坐吃山空,戶頭的錢越來越少,最後只剩下20元美金,她的爸媽非常擔心她,提議要幫她買機票,叫她搬回家一起住再找其他工作;有個朋友從紐西蘭來找她,想看看她的「自由工作」發展得如何,她忍不住在朋友面前痛哭,儘管她不想承認,但她失敗了,失敗得一塌糊塗。
她決定打包行李,終止這場改變人生的實驗,乖乖向現實低頭。
正當打包行李時,她接到一通溫哥華朋友的電話,「嘿!娜塔莉,我有個客戶想找懂社群媒體的人來幫他們擬定行銷策略,我知道妳很懂這方面,不知道妳有沒有意願以及報價如何?」
娜塔莉愣住了,這種時候居然來了新客戶?真的嗎?
她想了想,決定用自己過往的專業提供一份企劃策略給對方,報價兩千美元。當然,她心裡清楚這開價不便宜,但口袋裡真的沒有錢了,如果對方覺得她的專業知識符合所需,她相信自己值這個價位。
事實證明,這位客戶成為娜塔莉事業的轉機。
她開始逐漸在溫哥華做出自己的口碑,客戶一個接著一個,從一個瀕臨破產的女孩,開始每個月收入達到五位數。她也將自己這段寶貴的經驗寫成部落格和網友分享。
有一天,她跟另一位行銷圈的前輩聊天時,對方說,「妳簡直像是一個行李箱創業家(Suitcase Entrepreneur),拎著一個行李箱就開創出自己的事業。」娜塔莉一聽,立刻愛上了這精準描繪的詞彙,於是開始在網路上稱呼自己為「行李箱創業家」,也開啟線上課程教人如何當個自給自足的「數位遊牧民族」,吸引不少也想擁有同樣生活模式的客群。
幾個月後,當娜塔莉已經逐漸在溫哥華擁有安定生活、開始漸漸像個當地人時,她遇到所有旅人都得面臨的問題:簽證。她的簽證不允許她繼續在加拿大住下去,此時她的內心又開始蠢蠢欲動,想再次去冒險,於是娜塔莉再度收拾行李,飛往洛杉磯住了兩個月,再飛往阿根廷布宜諾賽利斯。只是這一次,她不再擔心自己破產,因為她的事業只需要網路就能延續。
後來娜塔莉把部落格文章收錄起來加以潤飾,在亞馬遜自費出版了一本書,書名就叫做《行李箱創業家》 ,意想不到的是,這本書後來居然登上自費出版的排行榜冠軍,她也受邀在《富比世》網站擔任專欄作家,把事業與知名度推向高峰,月收入超過六位數美金。
在幾年的「流浪」之後,娜塔莉終於決定回到紐西蘭定居,她在擁有絕佳自然景觀的地方買了一間鄉村房,每天搞園藝、養雞、工作,並和愛的人生活在一起。
#在家工作VS. 數位遊牧民族(Digital Nomad)
我知道,娜塔莉的故事像極了職場版的麻雀變鳳凰,美好得不可思議。然而細究她成功的關鍵因素,其實也並非難如登天,關鍵在於「網路」和「市場」。她把所有的事業都轉型成為只需要網路就能完成的項目後,再鎖定一群「需要她產品的人」(希望自由自在創業的人),就完成了事業與利潤的供應鏈。
當人們討論在家遠端工作的概念時,時常會提到兩種遠距工作的優點,一是可以兼顧生活與家人;二則是不受地理疆域限制。
換句話說,這種工作模式也恰恰適合兩種類型的人:喜歡窩在自己家裡或固定的咖啡店靜靜辦公的人,以及喜歡四處旅遊探險甚至四海為家的人。(有時這兩種特質也可能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
通常若是受僱於大企業但工作模式可以遠距的職員,比較適合定居型的在家工作,因為時常還是需要跟同事、客戶、廠商遠距會議,四處為家還是不免會發生如時差等問題。但若是文字、企劃、設計、教學或顧問等不需要實體支援就能完成的產品或服務,較可能擁有不定址的生活型態。
數位遊牧民族」這個名詞出現在1997年,TsugioMakimoto和David Manners撰寫了一本同名書籍,描繪未來的科技將有可能讓人們把工作和旅行結合為一,創造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已經回想不起1997年的網路世界是什麼樣子,讓我稍微帶你回顧一下。
1997那年,人們多半都使用撥接上網,網路速度大約介於28.8Kpbs至33.6Kpbs之間,最主要使用的瀏覽器是網景公司(Netscape)的產品「網景領航員(Netscape Navigator)」,微軟的IE排名第二。當年還沒有Google.com,Yahoo在前一年剛成為最知名的入口平台之一,整個網路世界只有十萬個網站。那時也是網路泡沫化的堆疊時期,全世界興起一股網路熱,有很多人開始幻想網路將會為全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實質改變。
遊牧是人類最早的社會形式,隨著農業社會來臨,人們逐田定居使生活富足的經濟模式儼然成形。工業社會之後,由於工廠、公司具有實體定址,人們遂逐工作地而居。
換句話說,定居的生活方式是受到生計與經濟的影響所促成。
然而隨著數位科技蓬勃發展,不過短短二十年的時間,網路世界如預言般起了驚天動地的轉變,截至2020年,全世界有17.4億個網站,5G行動上網即將來臨,越來越多工作能夠透過網路完成,定居不再成為賺取收入的必要條件,遊牧式生活再度得以被實踐,最重要的是,這些遊牧者並不一定窮。
#最適合遠端工作與數位遊牧的地方
在第三章裡我們提過日本因為職場文化較難銜結遠端工作的模式,但世界上有許多國家或城市,因為國家政策及網路基礎建設的完備,而成為遠端工作和數位遊牧族的首選。
A) 荷蘭
2019年歐盟一家網路供應商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以遠端工作的各種測量指標來比較歐洲各國,分析哪一個國家最適合數位遊牧族生活?
結果顯示,荷蘭是首選,其次則依序為德國、西班牙、英國和波蘭。
這些測量指標分別是:
➢ 該國家目前遠端工作的人口數
➢ 商務中心或共享空間辦公室數量
➢ 咖啡店數量
➢ 每杯咖啡的價錢
➢ Wi-Fi熱點數量
➢ 網路安全分數
➢ 歐盟委員會傳輸分數
➢ 快樂幸福指數
➢ 租金指數
➢ 生活費
早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荷蘭全國就已有高達13.7%的人在家工作(高於盧森堡12.7%、芬蘭12.3%),而且在家遠端工作的人口也不斷穩定成長,光是從2013年到2019年,便已多出50萬人。
荷蘭之所以能成為遠端工作最友善的國家,得利於2016年該國所頒布的《荷蘭彈性工作法案》,該法案裡規定:任何員工只要在工作滿26週後,就可以跟雇主要求調整工作地點,雇主除非具備充足的理由,不能拒絕員工的要求。
荷蘭人口僅一千七百多萬人,土地面積跟歐洲各國相比也顯小(四萬一千平方公里),但它們卻傾國家的力量推動遠端工作的模式,不只打造出被評為歐洲最成功數位互聯的國家,也同時被譽為歐洲電子商務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B) 捷克布拉格
另一個深受數位遊牧族歡迎的城市是布拉格,根據Website Planet 的報導指出,布拉格因為風景優美,治安好且對女性友善,加上平均生活消費較低,成為許多人邊旅行邊工作的選擇。
在非旅遊旺季時,每月大約台幣三萬元就可以租到很不錯的Airbnb套房,若是選擇長租公寓,每月甚至只要台幣兩萬兩千元左右。布拉格沒有極端的氣候,大眾交通工具也發達,咖啡店或是共享空間辦公室都有完備的Wi-Fi。
C) 泰國蘭塔島
泰國長久以來都是數位遊牧族的熱門地點,然而隨著泰國越來越多觀光客,數位遊牧族也變得更難找到適合放鬆生活並工作的地方。
蘭塔島特別適合熱愛炎熱氣候和水上活動的人,島上有飯店、Airbnb和短租公寓,大約每月一萬元台幣就能租到一間雅房,一萬五千元可以租到套房,三萬六千元就有整層公寓,當然,如果你認識當地人的話,還能殺價更便宜。
對於數位遊牧族來說,這是個工作和度假完全結合的島嶼天堂,雖然免費Wi-Fi不算非常普及,但因為商務中心、共享辦公室林立,且提供各式各樣的方案,無論長期或短期需求都能找到適合的選擇。
無論是喜歡定居式的在家工作,或醉心到處探索的數位遊牧,遠端工作模式都開啟了我們對生活的無限想像,並提供人生不同的選擇。在數位時代裡,人們有充分的地理自由,只要能開創屬於自己的遠端工作-收益模式,就不再非得因為生計因素而被迫長期定居在某處。
數位轉型,同時也實現了人們追求自由的渴望。我們不一定能變成娜塔莉,但至少能更真正的做自己。
--------------------------------------------------------------------------------------------------------------------------------------------------------
14 避免低質量社交:遠端工作是內向型人格的解答
在家遠端工作最吸引人的特色之一,是避免低質量社交,特別是對於本身就不愛與眾人長時間相處的內向型人格者來說,簡直是一大福音。
我本身就是最好的例子。
過往在職場當上班族時,讓我最煩惱的就是白領三寶:團購、韓劇、KTV。這三項恰好沒有一項是我熱衷的活動。
我不怎麼喜歡跟風消費,但當大家開團瘋搶時,若是不跟著團購就顯得十分不合群,幾次不跟之後,同事便逐漸連Email、訊息都不發給你,默默變成邊緣人。
不看韓劇則失去和同事的非正式聊天話題,我偏好歐美影集,卻分不清楚誰是李敏鎬、宋仲基跟蘇志燮,當同事一股腦自封為李太太、蘇太太、宋太太時,我完全無法理解,自然也無法應和。
至於昏暗的KTV包廂,總讓我拔腿想跑,與其付錢花時間聽著大家不甚專業的歌聲,吸著空氣裡的淡淡霉味,待在家裡至少舒舒服服,Spotify裡的歌手也不會走音。
像我這般對喜歡的事物會灌注極度熱情,但對沒興趣的事物一點都不想碰的個性,常被形容為「好球帶很窄」,顯得沒那麼隨和。
個性內向,不喜歡社交場合有時也是個問題。
我的某任集團老闆個性特別外向,熱愛員工簇擁,也樂意拉拔和自己親近的部屬。她的生日正巧是12月31日,因此每年都會舉辦熱鬧的跨年派對,不過並不是所有同仁都能前去,必須受邀才可以。
可想而知,這種能和大老闆親近、建立私人情誼並顯示忠誠的場合,讓許多中階領導層趨之若鶩,而當時我只是基層員工,沒機會受邀。
某一年恰巧老闆在十月時生了病,我聽說之後,想起她平時見到面也會關懷地問候幾句,便私下寫了Email祝福老闆保重身體,沒想到當年的12月,我居然收到秘書寄來的跨年邀請。若是我對職涯晉升稍有野心,爬也該爬著去,但偏偏每年跨年時,我最大的樂趣便是在家開開心心吃炸雞,一邊和家人通電話,與電視跨年晚會同步倒數。
這真是讓人難以抉擇。
到底是該為老闆慶祝、現身宣示自己也是老闆親近的人馬,為往後的職場生涯打通一條康莊大道;還是該忠於自我,減少非必要的社交,享受獨處?
掙扎了好一陣子後,我還是婉謝了老闆秘書。
儘管有些人認為,只要夠專業,無論個性是外向或內向,都應該能把工作做好。但話又說回來,真實的職場生活往往並不只是把份內工作做好而已,太多時候我們必須在工作之餘與人互動,差別在於有些產業這種「份外之事」特別多,有些產業則較少。
這些「份外之事」俗稱職場的做人處事,在大型機構裡工作,做人處事的重要性有時甚至會凌駕個人專業,這點往往讓內向型人格者吃虧。
直到離開企業,開始在家工作並經營個人品牌之後,我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個性並不是不適合職場,而是不適合「某種職場主流文化」。
多數職場期待員工樂於過集體生活,擁有團隊合作精神,不過份放大個體差異。領導力是企業管理階層的核心能力,既是「領導」,就不能太過孤僻離群。
換句話說,若是想在企業裡出人頭地,擅長與人互動和交際便是基本功。
當我開始遠端在家工作後,低質量的被動式社交已經減少到微乎其微,因為和工作夥伴或客戶不需天天見面,諸如寒暄和涉及彼此私事的聊天也幾乎不存在。有時當然需要跟合作團隊相約咖啡店開會或討論,但我手中握有選擇權,若是喜歡的人就見面討論,不那麼熟悉的則線上會議,年節視情況送禮,平時也無需奉承逢迎拍馬屁。
沒有人會因為我不夠融入群體而另眼相待,我也不必再為了想討好眾人而時常感到焦慮,當然更沒有八卦同事在背後嚼舌根。
自從開始發展自己的事業之後,我才赫然驚覺,原來過往在職場企業裡,我們都疏於估計從職場環境與人際關係而來的精神壓力。一個不適合自己天性的職場,讓人感到加倍的心神勞損與無力。
#內向型人格者的職場特色
所謂的「內向型人格」是來自榮格的理論,榮格認為每個人與生俱來都在極內向和極外向的連續體(Continuum)上,沒有人是絕對外向,也沒有人是絕對內向,只要不過份極端,所有的位置都是健康的,按照自己天生的偏好去發揮才能,都會有好的結果,反之,若是長期強拉他們到原生的個性範圍之外,就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很可能對精神造成傷害。
簡單來說,內向與外向型人格者,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們對刺激的反應、如何恢復自己的精力,以及如何吸取知識和經驗。
對內向型的人來說,他們在獨處的環境下才能充電,喜歡單獨和好友見面甚過跟一群朋友相處,透過一對一的談話,能夠讓他們感覺深入、深刻且被滿足。
內向型的人不喜歡停留在表淺的層次,探索內在(思想、觀念、情緒)會讓他們獲得精力。
他們偏好安靜的思考,不喜歡太多外部刺激,若是在熱鬧或快速的環境裡,會讓他們迅速流失精力,內向型的人普遍不喜歡跟人四目交接太久,講話的音量也較小,速度偏緩。
相反的,外向型的人喜歡從外部獲得刺激,這些刺激往往可以成為他們的活力來源。他們熱衷被人環繞,也熱愛與人交流,人群讓他們充滿能量。他們的注意力通常在外圍環境或人事物上,若是獨處太久會使他們感到發慌或失去力量。
儘管內向型的人不若外向型的人容易成為眾人目光焦點,但許多內向者的事業卻非常成功,例如比爾・蓋茲(Bill Gates)、艾瑪・華森(Emma Watson)、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都是知名的內向型代表人物。
內向型的人因為比較「靜得下來」且心思細膩,特別適合擔任分析或幕僚的角色,又由於他們善於挖掘內在世界細微的感受,所以創意、藝術、學術、研發或顧問業也都時常可見內向型工作者大放異彩。
撰寫《安靜,就是力量》 一書的作者蘇珊・坎恩(Susan Cain)曾提到,大多數的企業過分推崇外向型的人格特質(例如以團隊為重、對領導管理野心勃勃、擅長社交),不只可能讓內向型人格者在企業能力表現被低估、升遷上面臨更多阻撓,也可能對自我感到不滿與懷疑。
為了適應職場文化,許多內向型人格者會選擇短時間內披上外向者的外衣,例如在某個會議上積極發言、在某個專案上站出來鼓舞士氣,又或是主導某次組織活動,但這樣的「假扮」無法支撐太久,否則將可能帶來精神上的過度壓力。
哈佛大學的布萊恩・李托(Brian. R. Little)教授就是一個實例。
李托教授是個相當受到學生愛戴的老師,他不只在哈佛課堂上造成炫風,也時常受邀在TED演講。如果光看他的演講,幽默、機智、風趣讓人印象深刻,你不會相信他說自己是個內向的人。
李托教授說他在哈佛課堂上也是如此,用盡一切力氣讓課堂上表現盡善盡美,然而下課時間一到,他往往會直接溜進廁所,避免近距離面對學生們熱切的眼神與熱情的互動。在廁所裡獨處的他,像是脫下神仙教母的魔法,變回內向的自己,不用再扮演讓滿場讚嘆的大演說家。
李托教授稱呼這過程為「自由切換」,他認為每個人都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個性上的自由切換,例如內向型在短時間內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外向型的人,又或是外向型暫時變成一個安靜的內向者。自由切換是讓人用來因應不同場合的社會期待,也是用以遮掩真實自我的保護色。
#獨處工作更能創造專業效率
除了職場文化使內向型人格者必須面對社交難題,現在企業間流行的開放式辦公室也是讓內向者十分頭疼的工作環境。
降低或取消辦公室隔板是近年從科技業吹起的一股旋風,企業認為開放式辦公室有助於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溝通,打造更友善的環境,並且消弭主管階層與下屬之間的距離,商管專家則認為,此舉也讓企業減少許多成本。
有些公司甚至實行自由座位政策,也就是個人沒有固定坐位,私人物品都放到保管箱裡,每個人每天的座位都不同。
然而《經濟學人》曾報導 ,根據研究,這種類型的辦公室不止沒有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頻繁,反而更加冷漠,為了讓自己不過度分心或受外界打擾,員工開始戴上耳機,兩眼緊盯螢幕,試圖縮小視線範圍。以往同事會來自己的座位討論事情,現在為了避免被他人聽得一清二楚,改採傳文字訊息的方式溝通。
對內向型員工來說,開放式辦公室無疑提供了太多外部刺激的環境,不只有自己的電話鈴響,就連其他人的手機、走動、聊天、打鍵盤的動作與聲音,甚至臉部表情都一清二楚。對內向者來說,這種環境將迅速消耗他們的精力,下班時間一到只想立刻逃跑。
事實上,要想打造最適合內向者的工作環境,唯有遠端工作。依照個人喜好選擇在家裡、商務中心、共享空間或是熟悉的咖啡店裡工作。
像我喜歡在室內和室外之間遊走,有時坐在工作室裡的大螢幕前,搭配一盞微弱的桌燈,赤腳踩著毛茸茸的地毯;有時則想吹吹自然微風,抱著筆電走到陽台庭院也能工作。
既不用擔心夏天同事的體味或味道過重的香水,也不用假裝沒聽到他們正興高采烈討論的話題,播放想聽的音樂也不必擔憂主管走來對你白眼。
在家遠端工作的模式成為許多內向型人格的解答,透過這種寧靜自由的工作方式,我們總算找到適合的職場型態。沒有人非得面對面去領導另一群人不可,也不必因為自己不善於社交而感到抱歉。
如果獨處更能發揮自己的專業強項,為什麼硬要過團體生活?
11. 數位遊牧族和他們的天堂
遠端工作不只能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有時甚至扭轉整個人生。我想跟你說娜塔莉(Natalie Sisson)的故事
今天是娜塔莉不用上班的第一天,她收到朋友傳來的簡訊,「不會吧,妳真的就這樣辭職了嗎?妳瘋了!」她笑了笑,把手機放在一邊,她知道自己無論怎麼樣解釋都沒有用,也不奢求朋友可以理解,畢竟這整件事情看起來真的沒什麼道理。
她是個紐西蘭來的外地人,到倫敦打拼了幾年,在人人羨慕的大公司行銷部門工作,負責品牌管理,好不容易剛得到升遷的機會,而且也才買了一層漂亮的公寓不久,結果,她始...
目錄
前言
1.從今天起,全家都在家工作
2.全球企業正進行中的一場大型實驗
3.日本的考驗:為何科技大國卻做不到遠距工作
4.在家上班沒效率?彈性上班提升兩倍生產力!
5.在家工作兩大難題:起床瓶頸&永遠無法真正的下班
6.請建立自己獨一無二的儀式感
7.工作、家事一把抓?在家工作者容易陷入的「主婦困境」
8.由內而外,全方位打造在家工作的專業感
9.在家工作,孩子來亂:Kids-Work Balance的五種心法
10.視訊會議的真相:我們都在舞台上
11.數位遊牧族和他們的天堂
12.在家工作六年,海外玩遍三十趟的秘密
13.不再迷戀大公司,小,才擁有最大的自由
14.避免低質量社交:遠端工作是內向型人格的解答
15.為何共享空間漂亮又舒適,85%的遠端工作者寧可待在家?
16.打造居家辦公室的Dos & Don’ts
17.在家工作時間管理的秘密:維持高效生產力的四種作法
18.如何管理你的遠端員工
19.結合外部資源打群架:小公司的後援必備合作團隊
20.開創遠端工作的新局,原來還有這些工作可以做!
前言
1.從今天起,全家都在家工作
2.全球企業正進行中的一場大型實驗
3.日本的考驗:為何科技大國卻做不到遠距工作
4.在家上班沒效率?彈性上班提升兩倍生產力!
5.在家工作兩大難題:起床瓶頸&永遠無法真正的下班
6.請建立自己獨一無二的儀式感
7.工作、家事一把抓?在家工作者容易陷入的「主婦困境」
8.由內而外,全方位打造在家工作的專業感
9.在家工作,孩子來亂:Kids-Work Balance的五種心法
10.視訊會議的真相:我們都在舞台上
11.數位遊牧族和他們的天堂
12.在家工作六年,海外玩遍三十趟的秘密
13.不再迷戀大公司,...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