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踞《紐約時報》、亞馬遜網路書店暢銷書榜!
繼暢銷作品《引爆趨勢》、《決斷2秒間》、《異數》、《大開眼界》後,
傳奇作家葛拉威爾又一傑作!
【破解迷思X 顛覆傳統 X 提出新角度】
綜合科學、歷史和聖經的眾多線索,重新解讀強弱法則
顛覆傳統思維,看見弱者的力量!優勢,可能是最大的陷阱
劣勢,可能蘊藏著機會和獨特利基
本書教你如何善用弱點,從困境中逆轉勝
更要告訴你——事實上,弱者打敗強者是常有的事!
本書談的是當普通人遭遇「巨人」(強大對手、巨大不幸、災難、迫害)時,一個人應該如何做?是依循牌理出牌抑或依憑自己的直覺行事?應該百折不撓抑或棄械投降?應該反擊抑或寬恕?
葛拉威爾藉由本書的故事探討兩個觀念,第一個觀念是,我們認為珍貴的東西,有很多是來自這種力量懸殊的衝突對立,因為,這種力量懸殊的對抗行動中往往產生偉大與卓越。第二個觀念是,我們往往錯誤解讀這類對立局面,巨人並非如我們所想的那般巨不可摧,賦予他們力量與長處的那些特質,往往也正是他們弱點的源頭。因而,弱勢者往往能做出我們意想不到的改變:它能夠開啟門徑,創造機會,帶來教育和啟蒙,使原本似乎難以想像、毫無可能之事變成有可能做到。
如何應付巨人,最好的故事莫過於回顧三千年前,大衛與歌利亞的那場英勇之戰。葛拉威爾分析了許多種類和巨人對抗的戰役,並且得到一個重要的啟示:強者未必強如其表。
葛拉威爾在書中探討了:
★為什麼「比人強的形勢,未必擁有優勢」?
★為什麼要「勇敢離開大池塘,到小池塘裡當大魚」?
★「阿拉伯的勞倫斯」如何帶領烏合之眾對抗強大的土耳其現代軍隊?
★矽谷宅女籃球隊如何在全美青少年籃球賽中異軍突起?
★寧為雞首,不為牛後
★此路不通,就換條路走
★因為更困難,所以會更用心
★世界的進步仰賴不理性的人
★黑人民權運動如何善用巧計轉勝出
★法律可以站在弱勢者這邊
★走投無路的第三選擇
★困境為何有益?
★以恩威並施取代絕對威權
★正當的權力,是以法管人,以情理服人
★以暴制暴之外的選擇
★被逼到絕境,更能產生向前衝的力量
★邪惡與不幸能造成的傷害有其極限
葛拉威爾讓我們看見強弱的非絕對性,以及如何破除迷思、另闢蹊徑,
就算身屬劣勢,也有可能有所突破,找到勝利的契機!
作者簡介:
Malcolm Gladwell麥爾坎.葛拉威爾
1963年出生於英國,成長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畢業於多倫多大學歷史系,現居紐約。曾任《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記者近十年,自1996年起為《紐約客》(The New Yorker)特約撰稿人。
善於分析生活中難以表述卻無所不在的現象,藉此解析隱藏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成功法則。著有《引爆趨勢》(The Tipping Point)、《決斷2秒間》(Blink)、《異數》(Outliers)、《大開眼界》(What the Dog Saw)、《以小勝大》(David and Goliath)等重量級鉅作(中譯本皆由時報出版)。
自2000年出版首本著作至今,葛拉威爾的每一部作品都創下了銷售與討論熱潮,好評不斷;更長期盤踞《紐約時報》、亞馬遜書店暢銷榜超過十多年,寫下書市傳奇。曾獲《時代》(Time)雜誌選為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並有「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之美譽。
譯者簡介:
李芳齡
專事譯作,譯著百餘本,包括《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100個即將消失的地方》、《NASA用人術》、《都是經濟學家惹的禍》、《BCG頂尖顧問教你轉型思考術》、《頂尖對決》(以上皆為時報出版)、《啟動革命》、《杜拉克:管理的使命、責任、實務》、《創新者的解答》、《創新者的修練》、《Uber與Airbnb 憑什麼翻轉世界》、《機器,平台,群眾:如何駕馭我們的數位未來起跳》等。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洗練、引人入勝、發人省思。其中最高明、最迷人的一章把印象主義運動和大學入學選擇關連起來,凸顯選擇就讀頂尖大學的迷思,我們總以為讀頂尖大學能提供優勢,事實上,並不必然。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帶領讀者深入了解各領域人物克服艱難的心路歷程,有英軍涉入愛爾蘭新教徒與天主教徒爭戰、癌症藥物研究、美國民權運動等等,無數的故事與精闢洞察交織成這本饒富趣味的著作。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葛拉威爾擅於解釋這世界的種種現象、臨界質量的威力、成功的無常性等等,並以有趣、易讀、鞭辟入裡的文風呈現他的洞察。
──《今日美國》(USA Today)
葛拉威爾擅長質疑傳統智慧之見,他在本書中檢視弱者戰勝強者的故事,世人往往認為這類故事是難以置信的奇蹟,但透過他精闢分析,我們看到,這樣的事並非那麼難以置信,也絕非奇蹟。我們給這本佳作四顆星評價!
──《時人》雜誌(People Magazine)
引人入勝之作,葛拉威爾真是綜合大師!這位永駐的暢銷書作者展現過人的全新思考,也敦促我們跟進。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葛拉威爾是概念綜合大師,擅長把來自種種不同領域(從商界到科學界到聖經)的概念結合起來,形成看待世界的新思維。
──《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
媒體推薦:洗練、引人入勝、發人省思。其中最高明、最迷人的一章把印象主義運動和大學入學選擇關連起來,凸顯選擇就讀頂尖大學的迷思,我們總以為讀頂尖大學能提供優勢,事實上,並不必然。
──《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帶領讀者深入了解各領域人物克服艱難的心路歷程,有英軍涉入愛爾蘭新教徒與天主教徒爭戰、癌症藥物研究、美國民權運動等等,無數的故事與精闢洞察交織成這本饒富趣味的著作。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葛拉威爾擅於解釋這世界的種種現象、臨界質量的威力、成功的無常性...
章節試閱
耶和華卻對撒母耳說:「不要看他的外貌或他身材高大,我不揀選他,因
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
——《聖經》〈撒母耳記(上)〉第十六章第七節
前言牧羊少年的逆襲
非利士人(歌利亞)對大衛說:「你拿杖到我這裡來,我豈是狗呢?」
——《聖經》〈撒母耳記(上)〉第十七章第四十三節
楔子
示非拉(Shephelah)是綿延於猶大山地和地中海沿海平原之間的山麓丘陵,這片山谷橫貫之地是古巴勒斯坦的核心區,風景秀麗,葡萄園、麥田、以及篤耨香樹和無花果樹林地交織錯落其中。同時,這地區也具有極大的戰略重要性。
幾世紀以來,為爭奪這片地區的掌控權,爆發了無數戰役,因為東西橫貫於示非拉上的多條谷地是住在地中海沿海平原上的人們通往猶大山地上的希伯崙、伯利恆、耶路撒冷等城市的要道。其中,最重要的谷地是北支的亞雅崙谷(Aijalon Valley),但最著名的是以拉谷(Elah Valley),十二世紀時,薩拉丁(Saladin)就是在此地抗擊東征的十字軍;比這更早的一千多年前,在猶太人反叛敘利亞王的瑪可比戰爭(Maccabean wars)中,以拉谷是核心地。不過,以拉谷最著名、最為世人所知的故事是《舊約全書》中的記載:羽翼未豐的以色列王國在這裡和非利士人打仗。
非利士人的家鄉是東地中海的克里特島,遷徙至巴勒斯坦,定居於沿岸地區,以色列人則群居於山區,受掃羅王的統領。西元前十一世紀後期,非利士人開始朝東沿著以拉谷地往上游遷徙,他們的目標是佔領靠近伯利恆的山區,並且把掃羅的王國一分為二。非利士人驍勇善戰,極其兇猛,是以色列人不共戴天的仇敵,心生警覺的掃羅王召聚其百姓,趕下山去抵抗他們。
非利士人在以拉谷南邊山地安營,以色列人紮營於北邊山上,兩軍隔谷對峙,雙方都不敢輕舉妄動,因為進攻者必須下山至谷地後,再爬上另一邊山地,這無疑是自殺行動。最終,這樣的對峙僵持令非利士人沈不住氣了,他們派出他們最勇猛的戰士下至谷地討戰。
他是個巨人,身高至少兩百公分,頭戴銅盔,身穿鎧甲,背負銅戟,持矛佩刀,另有一個拿著大盾牌的人走在他前面。這巨人對著以色列軍隊呼叫:「從你們中間揀選一人,使他下到我這裡來,他若能與我戰鬥,將我殺死,我們就作你們的僕人。我若勝了他,將殺死他,你們就作我們的僕人,服事我們。」
以色列營中無人敢動,誰贏得了如此駭人的對手啊?有個經常到伯利恆為父親放羊的少年,聽照父親的吩咐,送食物到以色列營裡給他的三個哥哥。那非利士巨人叫戰的的話,這少年都聽見了,他志願去與那巨人戰鬥,但掃羅王反對,掃羅對他說:「你不能去與那非利士人戰鬥,因為你年紀太輕,他自幼就作戰。」但這年輕的牧羊人很堅定,他說他在放羊時,曾經面對過比這更兇猛的對手,他對掃羅說:「為父親放羊時,有時來了獅子,有時來了熊,從群中啣一隻羊羔去,我就去追趕牠,擊打牠,將羊羔從牠口中救出來。」掃羅被這少年說服,同意讓他出戰。這牧童便下至山谷,迎向那巨人,那巨人見了這年輕的對手,便對他叫道:「來罷,我將你的肉給空中的飛鳥和田野的走獸喫。」史上最出名的戰役之一於焉展開,這巨人名叫歌利亞,牧童名喚大衛。
不堪一擊的巨人
本書《以小勝大》談的是當普通人遭遇巨人時的情形,我所謂的「巨人」,指的是所有各種類型的強大對手,舉凡軍隊、強壯的戰士、巨大的不幸、災難、迫害等等,皆包含在內。本書每一章敘述不同的故事:某個著名或默默無聞者,資質普通或聰穎者面臨大挑戰而被迫作出反應的故事。遭遇這種境況,我該依循牌理出牌抑或依憑自己的直覺行事?我該百折不撓抑或棄械投降?我該反擊抑或寬恕?
我想藉由這些故事來探討兩個觀念,第一個觀念是,我們認為珍貴的東西,有很多是來自這種力量懸殊的衝突對立,因為,這種力量懸殊的對抗行動中往往產生偉大與卓越。第二個觀念是,我們往往錯誤解讀這類對立局面,巨人並非如我們所想的那般巨不可摧,賦予他們力量與長處的那些特質往往也正是他們的大弱點源頭。弱勢者往往能作出我們意想不到的改變:它能夠開啟門徑,創造機會,帶來教育和啟蒙,使原本似乎難以想像、毫無可能之事變成有可能做到。如何應付巨人,我們需要更好的指南,最佳起始點莫過於回顧三千年前大衛與歌利亞在以拉谷的那場英勇之戰。
歌利亞向以色列人叫戰時,他要求來一場所謂的「單挑」,這在古代很常見,對立的兩邊想避免大規模的流血衝突時,便各自挑選一位代表的戰士出戰。例如,西元前第一世紀編年史作者昆圖斯.克勞迪斯.夸德里嘉里斯(Quintus Claudius Quadrigarius)敘述在一場戰鬥中,一名高盧戰士嘲笑敵對的羅馬人,「這立刻大大激怒了一名年輕的羅馬貴族之子提圖斯.曼利烏斯(Titus Manlius)。」夸德里嘉里斯寫道。提圖斯叫那個高盧人來一場單挑:
他無法忍受羅馬人的英勇被一名高盧人羞辱,便站了出來。他一手持盾,一手握著一把西班牙刀,面對那個高盧人,戰鬥在安尼奧河(Anio River)橋上進行,邊上兩軍眾目睽睽,屏息焦慮。那高盧人用自己的戰鬥法,前舉盾牌,等候對方攻擊;曼利烏斯則是仰仗勇氣,而非技巧,舉起盾牌去攻擊那高盧人的盾牌,令那高盧人失去平衡。高盧人試圖回穩姿勢之際,曼利烏斯一再舉盾攻擊其盾,迫使高盧人改變立足之地。就這樣,曼利烏斯躲過高盧人刺出的刀,並以其西班牙刀刺中他的胸……。曼利烏斯殺死那高盧人後,割下他的頭,切下他的舌,把那血淋淋的舌貼到自己的頸上。
歌利亞當時就是如此預期的:一名跟他相仿的以色列戰士將站出來,與他進行勢均力敵的搏鬥。他料想中的這場戰鬥就是如此,並據此料想而做準備,為保護己身,他穿上的鎧甲罩著手臂,長達膝部,重達一百多磅,腿上還有銅護膝,銅片長到蓋住雙腳以為保護,頭戴厚重銅盔。他帶著三種武器,為勢均力敵之戰而備,那支純銅打造的戟能夠刺穿盾牌或盔甲,他的臀上佩掛上一把刀,他的首要武器是一支特製的矛槍,槍桿粗如織布的機軸,還有很重的鐵槍頭,使矛槍擊出時帶有很強的力道和準確度。誠如歷史學家毛許.賈西爾(Moshe Garsiel)所言:「在以色列人看來,當歌利亞用其強壯的手臂揮出這種粗桿、有重槍頭的特製毛槍時,似乎能夠同時刺穿任何的銅盾和銅製盔甲。」所以,你明白何以沒有一個以色列人敢出來與歌利亞對戰了吧?
可是,大衛出現了。掃羅王想讓大衛穿戴上自己的鎧甲和銅盔和盔甲,並帶上自己的刀,讓他至少有一搏的機會,但大衛拒絕了,「我穿戴這些,不能走,因為素來沒有穿慣。」他對掃羅說。大衛去溪中挑選了五塊光滑的石子,放在肩背的袋囊裡,手中拿著牧羊的杖子,便走下山谷。歌利亞看見走向他的這少年,覺得受到羞辱,他預期來與他一搏的會是個經驗豐富的戰士,不意來了個牧童,似乎想用他的牧羊杖來對付他的利刀呢!歌利亞瞧著那牧童手裡的杖子,說道:「你拿杖到我這裡來,我豈是狗呢?」
接下來發生的事,就是千古流傳的傳奇了。大衛從袋囊裡掏出一塊石子,把它裝入投石器的皮囊裡,石子甩射出去,擊入歌利亞暴露於銅盔外的額頭內,歌利亞面朝下地仆倒在地,大衛跑過去,將巨人的刀拔出來,殺死他,並割下了他的頭。「非利士眾人看見他們討戰的勇士死了,就都逃跑。」《聖經》上這麼載述。
一個弱勢者就這麼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地、神奇地打贏了,此後多世紀,世人如此述說與流傳這故事,而「大衛與歌利亞」這名詞也被用來比喻不太可能發生的勝利。問題在於,這個故事版本中幾乎所有的敘述和解讀都不正確。
刀與.45自動手槍的對抗
古代的軍隊裡有三類戰士,第一類是騎兵,也就是騎著馬或駕乘戰車的武裝戰士,第二類是穿戴盔甲和手持刀劍與盾牌步兵,第三類是發射投擲兵,或是我們今日所謂的砲兵,古代的砲兵包括弓箭手和最重要的投石手(注1)。投石手有一個以長繩索貫穿兩端的皮囊,他們把岩石或鉛球放入皮囊裡,以漸快速度和漸廣幅度甩動,然後鬆開一端繩索,把岩石或鉛球甩出。
投石需要卓越技巧與極大量的練習,但在經驗豐富者的手中,投石是殺傷力驚人的武器。中世紀的圖畫顯示,投石手能夠擊中飛行中的鳥,據說,愛爾蘭的投石手能夠在很遠距離外擊中他們可以看見的一枚硬幣,《舊約全書》〈士師記〉中形容有精兵能用機弦甩石打人,毫髮不差。一個訓練有素的投石手能夠在兩百碼外甩石擊死或重傷目標(注2),羅馬人甚至有特製的鉗夾,專門用來取出被擊入士兵體內的石子。想像站在職棒大聯盟的投手前,讓他瞄準你的額頭投球,當你面對訓練有素的投石手時,就是這種情形,但不同的是,他投擲的可不是軟木和皮革製成的一顆球,而是一塊硬邦邦的石頭!
歷史學家巴魯奇.哈爾朋(Baruch Halpern)指出,在古代的戰事中,投石非常重要,是以,這三類戰士可相互制衡,就像猜拳時的剪刀、石頭、布這三種手勢的相互克制。穿戴盔甲和手持長矛的步兵能對抗騎兵;騎兵能打敗發射投擲兵,因為馬兒跑得快,發射投擲兵難以瞄準;而發射投擲兵是步兵的死敵,因為步兵被厚重的盔甲拖累,猶如靜止不動的鴨子,等著發射投擲兵從一百碼外的攻擊。哈爾朋寫道:「所以,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雅典人遠征西西里島時慘敗,修昔底德(Thucydides,譯註:古希臘歷史學家,著有《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詳述了穿戴笨重的雅典步兵大軍如何在西西里島山區遭到當地的輕步兵擊潰,主要就是敗在當地軍使用的投石戰術。」
歌利亞是穿戴笨重的步兵,他以為他將遭遇的對手也是穿戴笨重的步兵,就如同提圖斯.曼利烏斯和高盧人對搏的情形。當他對大衛說:「來罷,我將你的肉給空中的飛鳥和田野的走獸喫。」關鍵語是「來罷」,他意指走近我,讓我們近身對搏。掃羅試圖讓大衛穿戴上自己的鎧甲和銅盔和盔甲,並帶上自己的刀,這麼做也是基於相同的設想,他認為大衛將和歌利亞貼近對搏。
但是,大衛根本無意採行這種單挑術。他告訴掃羅,他曾經在牧羊時打死獅子和熊,這些話的目的不僅是要證明自己的勇氣,也道出了另一個重點:他打算用擊敗野獸時學到的方法來對付歌利亞,那就是以發射投擲術來對抗步兵。
大衛跑向歌利亞,因為他沒有穿戴笨重的盔甲,故而能夠迅捷行動。他把石子放入投石器裡,愈來愈快速地甩動大約每秒旋轉六、七圈,瞄準歌利亞的前額,那是全身穿戴盔甲的巨人暴露的唯一弱點。以色列國防部彈道學專家伊騰.赫許(Eitan Hirsch)最近做了一連串計算後指出,一名技巧純熟的投石手在三十五公尺外甩擲一顆普通大小的石子,將以每秒三十四公尺的速率擊中歌利亞的頭部,石子足以射穿著其頭骨,令他不省人事或死亡,這相當於一般規格的現代手槍具有的制止力(stopping power)。赫許在其研究文獻中寫道:「我們發現,大衛有可能在僅僅一秒稍多一點的瞬間甩石擊中歌利亞,這時間短促到令歌利亞無法作出自衛動作,在這一秒多的瞬間,他實際上是處於靜止不動狀態。」(注3)
話說回來,歌利亞又能做什麼呢?他穿戴一百多磅的盔甲,他所做的準備是針對近身對搏—穩如泰山地站定,用他的盔甲抵擋攻擊,用他的矛槍重重出擊。他看到大衛迎面走來時,先是藐視他,繼而驚訝,接著就只能以恐怖二字來形容了,因為他所預期的戰役突然變局,變得他措手不及。
大衛對歌利亞說:「你來攻擊我,是靠著刀槍和銅戟,我來攻擊你,是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就是你所怒罵帶領以色列軍隊的神。今日,耶和華必將你交在我手裏,我必殺你,斬你的頭。……使這眾人知道耶和華使人得勝,不是用刀用槍,因為爭戰的勝敗全在乎耶和華,他必將你們交在我們手裏。」(注4)
勝利不必靠蠻力
對於那天發生於以拉谷之情事,為何會有這麼多的誤解?首先,那場決鬥凸顯了我們對於力量的愚蠢假定。掃羅王之所以懷疑大衛的贏面,係因為大衛弱小,歌利亞強壯。掃羅思考的是身材體能層面的力量,他沒有思考到力量也可以來自其他形式,例如打破規則、以速度和出奇不意取勝對方的蠻力。犯此錯誤的,當然不只有掃羅,在本書中,我將會舉證論述,現今的我們繼續犯此錯誤,導致後果,付出代價,諸如我們對小孩的教育方式,我們打擊犯罪與應付騷亂的方式。
其次是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掃羅和以色列人以為他們了解歌利亞是何等的角色,他們打量他的身形外貌後便驟下結論,認定他的能耐。但他們並沒有認真察看他,事實上,歌利亞的行為很奇怪,照理說,他應該是強而有力的非凡戰士,但他的舉止卻不像如此了得。他走下谷地時,有一個拿盾牌的人走在他前頭。在古代,舉盾者往往和弓箭手一起作戰,因為弓箭手無法騰出手來拿持任何的防護具。向以色列人叫戰進行刀對刀單挑的歌利亞,怎麼會需要一個舉盾牌的第三者來幫助他呢?
還有,他為何會對大衛說:「來罷!」?為何他不上前迎向大衛?《聖經》的敘述強調歌利亞的行動緩慢,就一個被稱為驍勇善戰、力大無窮的戰士而言,這實在很奇怪。總之,在看見未持刀盾、未穿盔甲的大衛走下山時,歌利亞為何沒能更快速作出反應行動?看見大衛時,他的第一反應是被羞辱了,照理說,見到前來應戰者是出乎意料的薄弱少年時,他應該感到驚嚇才對。歌利亞似乎沒在注意周遭情勢,甚至,當他看到大衛手持牧羊杖時,他說的話也很奇怪:「你拿杖(sticks)到我這裡來,我豈是狗呢?」他說的「杖」是複數,可是,大衛只持著一根杖啊!
事實上,現在有許多醫學專家相信,歌利亞有嚴重的健康問題,他的外貌和聲音像是罹患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這是腦下垂體有良性腫瘤導致的疾病,腫瘤導致過度分泌生長激素,這可以解釋何以歌利亞的身材異常巨大。(5)﹝史上最高的人是羅伯.瓦羅(Robert Wadlow),他就是肢端肥大症患者,二十二歲去世時身高二百七十公分,當時,他仍然在繼續長高。﹞
肢端肥大症的常見副作用之一是視力問題,腦下垂體中的腫瘤可能會生長至壓迫到視神經,致使患者出現嚴重的視野缺損和複視。為何會有另一名非利士人在前領著歌利亞下至山谷呢?因為此人是歌利亞的視導人。為何歌利亞的行動如此緩慢呢?因為他的視覺受損,他眼中的周遭模糊不清。為何他這麼遲才明白大衛已經改變了決鬥規則?因為直到大衛走得近了,歌利亞才看見他。歌利亞對大衛叫道:「來罷,我將你的肉給空中的飛鳥和田野的走獸喫。」這句話就已經暗示了他的弱點:我需要你向我靠近,否則,我看不到你。此外,他說:「你拿杖到我這裡來,我豈是狗呢?」大衛只持著一根杖,歌利亞卻看到他持著兩根杖,這應是肢端肥大症引發的複視所致,否則無法解釋啊。
在山上的以色列人看到的是一個嚇人的巨人,其實,令他身形如此巨大的原因也正是他最大的弱點源頭。對於和所有種類巨人對抗的戰役,這給了我們一個重要啟示:強者未必強如其表。
勇氣與信念賦予大衛力量,使他跑向歌利亞,歌利亞沒看到他跑來,沒看清他的迅捷動作,轉瞬間,歌利亞便倒地,他的身軀太龐大,他的動作太遲緩,他的視野太模糊,以致於沒能領會到形勢已經大轉變了。這麼多世紀以來,我們一直錯誤地敘述這類故事,本書就是要扳正它們。
耶和華卻對撒母耳說:「不要看他的外貌或他身材高大,我不揀選他,因
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
——《聖經》〈撒母耳記(上)〉第十六章第七節
前言牧羊少年的逆襲
非利士人(歌利亞)對大衛說:「你拿杖到我這裡來,我豈是狗呢?」
——《聖經》〈撒母耳記(上)〉第十七章第四十三節
楔子
示非拉(Shephelah)是綿延於猶大山地和地中海沿海平原之間的山麓丘陵,這片山谷橫貫之地是古巴勒斯坦的核心區,風景秀麗,葡萄園、麥田、以及篤耨香樹和無花果樹林地交織錯落其中。同時,這地區也具有極...
目錄
前言 牧羊少年的逆襲
楔子/不堪一擊的巨人/刀與 .45自動手槍的對抗/勝利不必靠蠻力
第一部 優點未必是優勢
1 率領烏合之眾打勝仗的阿拉伯勞倫斯:相信「強者必勝」,就是永遠的輸家
只會一招的球隊,戰勝群雄/不按牌理出牌的「阿拉伯勞倫斯」/
不打正規戰,才能異軍突起/弱勢者的策略很艱辛/
因為無所畏懼,所以毫無損失/歌利亞不是打不敗的巨人
2 無法窮養下一代的富爸爸:比人強的形勢,未必擁有優勢
只有兩百名學生的中學/小班制的學習成效比較好?沒這回事!/
有富爸爸真好?/太有錢,不是好事/
人數減少,但老師會更用心嗎?/財富能買到的東西未必對你有益
3 拒絕參加主流沙龍展的印象派畫家:勇敢離開大池塘,到小池塘裡當大魚
印象派畫家的兩難抉擇/那裡是天堂!我以為/
躋身大池塘的代價太高/雖然,我只輸給1%的人/
相對剝奪感會放大負面感受/寧為雞首,不為牛後?/
此路不通,就換條路走
第二部 有益的困境
4 打贏微軟官司的閱讀障礙症律師:命運的逆境,讓人生可以「不只是這樣」
閱讀是一種關鍵能力/因為更困難,所以會更用心/
從建築工人變成頂尖律師/被迫練就的彌補性學習/
世界的進步仰賴不理性的人/成長經歷使我對失敗處之泰然
5 被迫長大的失親小孩:苦在起跑點的人,就能贏在終點
傑伊的不堪童年/九死一生vs. 幸運躲過/
面對創痛經驗,不是只有負面反應/給病人希望,是醫生的職責/
年幼失親者,成就可能更傑出/力排眾議,治癒了兒童白血病/
自信是勇氣之母/對幼童進行危險的雞尾酒療法/
經歷苦難,才能免於苦難/堅強或沉淪,由你自己決定
6 善用巧計逆轉勝出的黑人民權運動:當弱者的世界沒有公平正義,「政治正確」會有新的定義
一張照片的震撼/伯明罕市:美國南部的約翰尼斯堡/
弱勢者運用智慧,也能放手一搏/
若你擋住我的去路,我一定向你直衝過去/
在白人眼裡,黑人全是一個樣/不擇手段,勝者就是王/
有圖有真相?
第三部 懷柔寬容是最強大的力量
7 以恩威並施取代絕對威權的紐約警察:正當的權力,是以法管人,以情理服人
發生在貝爾法斯特的動亂/革命源自當權政府的愚蠢和殘暴/
太多的法律和秩序會造成傷害/法律可以站在弱者這邊/
走投無路的第三選擇/是他們惹惱我們
8 用寬恕代替報復的喪女雙親:選擇原諒與放下,才是真正的強者
不讓女兒的悲劇重演/讓加州兇殺案減少50%的三振出局法/
嚴刑峻法真有效?/一時疏忽造成的終生遺憾/
繼續被傷痛折磨,還是走出傷痛?/以暴治暴之外的選擇/
寬恕力量大
9 為正義而無視危險的樂善邦:被逼到絕境,更能產生向前衝的力量
收容庇護猶太人的樂善邦/我不知道什麼是危險/
邪惡與不幸能造成的傷害有其極限
前言 牧羊少年的逆襲
楔子/不堪一擊的巨人/刀與 .45自動手槍的對抗/勝利不必靠蠻力
第一部 優點未必是優勢
1 率領烏合之眾打勝仗的阿拉伯勞倫斯:相信「強者必勝」,就是永遠的輸家
只會一招的球隊,戰勝群雄/不按牌理出牌的「阿拉伯勞倫斯」/
不打正規戰,才能異軍突起/弱勢者的策略很艱辛/
因為無所畏懼,所以毫無損失/歌利亞不是打不敗的巨人
2 無法窮養下一代的富爸爸:比人強的形勢,未必擁有優勢
只有兩百名學生的中學/小班制的學習成效比較好?沒這回事!/
有富爸爸真好?/太有錢,不是好事...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