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成績,上好大學,進好公司,不等於成功人生。
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是把孩子養成「可以自食其力的大人」。
讓孩子不管在世界哪一個角落,都能靠自己掙一口飯吃。
培養孩子這樣的「生存力」,就從家庭教育開始。
國際趨勢專家大前研一的兩個兒子都曾經從學校輟學(老大於大學時,老二則是國中時),雖然看似在求學時期繞了不少遠路,但都堅強地在這個嚴苛的時代生存下來,目前兩人都是IT產業的經營者。
大前家獨特的教養思維,不怕讓兩個兒子跳脫傳統教育的框架,不用既定思維思考孩子的未來,尊重孩子的天賦,進而淬煉出他們的「生存力」。大前研一想告訴所有的父母,當我們無法期待學校教育培養出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洞察力」、「判斷力」、「傳達力」,請從家庭教育開始,讓自己的孩子擁有「自食其力的能力」。
教養,從家庭開始!
大前研一建議你可以和孩子一起這樣做:
◎吃飯時關掉電視,和家人對話
親子間的交流會因此顯著增加。如此一來,你可以更容易掌握孩子想做的事情或煩惱。吃飯時間,每次都可決定一個主題,讓大家進行討論。
難得和孩子一起吃飯,如果說話像學校老師的代理人,淨問些「功課寫了嗎?」的問題,實在沒什麼意義。
◎把「家族旅遊計畫」交由孩子策畫
不只是讓孩子決定旅行時間或目的地,包括航空公司、住宿地點、觀光景點等等,也讓孩子們具體進行調查,甚至是排出暫定的行程,預估旅費。當然,實際旅行時也要尊重孩子所訂立的計畫,按照計畫進行。這麼做可以培養他們對家庭的責任感,讓旅行更有意義。
◎廢除零用錢,給予「家庭工作特權」
為了磨練孩子的獨立心態和對金錢的感覺,建議廢除給零用錢的習慣,而是給予孩子「家庭工作特權」。
如果請外面業者清潔窗戶要支付五千圓,父母可以把這個工作權交由孩子負責,如果他能把窗子擦得像業者一樣光亮,便支付他五千圓,孩子可以從中學到「只要認真工作,就能得到相應的報酬」的觀念。
◎讓孩子參加「夏令營」
培養孩子團體生活的能力和領導力的活動,首推「夏令營」。這些夏令營大都會「讓孩子們組成小隊,由年長者擔任領袖,安排三天兩夜的遠足」,透過小隊合作,孩子自然能養成擔任領導者必要的能力。
作者簡介:
大前研一
國際知名趨勢大師。1943年出生於日本福岡縣。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部學士,東京工業大學原子核工學碩士,麻省理工學院(MIT)原子力工學博士。
曾任日立製作所原子力開發部工程師,1972年進入麥肯錫顧問公司,歷任總公司資深董事、日本分公司社長、亞洲太平洋地區會長。
離開麥肯錫之後,仍以全球觀點及大膽創見,為國際級企業及亞洲太平洋地區國家提出建言。
2005年設立日本第一所利用遠距教學的管理研究所「商業突破研究所大學」(Business Breakthrough School, BBT),並擔任校長,致力培養日本未來優秀人才。
著作有《新.企業參謀》、《新領導力》、《旅行與人生的奧義》、《思考的技術》、《M型社會》(以上為商周出版出版)、《一個人的經濟:成熟市場也有大金礦》、《美國,再見?》、《再起動:職場絕對生存手冊》、《專業:你唯一的生存之道》(以上為天下文化)、《全球舞臺大未來》、《OFF學》、《後五十歲的選擇》、《即戰力》、《研磨商業力》、《質問力》《企業參謀》、《異端者的時代》、《看不見的新大陸》、《無國界的世界》、《新.資本論》等書。
譯者簡介:
駱香雅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知名日商公司及流通產業,目前為專職譯者,從事商業、科技、法律等領域翻譯工作。
譯有《低欲望社會》、《休息的技術》、《說對話的技術》等十數冊。
期許自己熱愛生活、樂於工作,時時感恩,感謝生命。
張富玲
台大日文系畢,曾於翻譯公司、出版社任職,現為文字工作者。
章節試閱
9 兒子的休學申請書
老二上國中時,
開始不去學校上課。
我對他說:「你至少忍耐念到高中或大學吧。」
最後我們討論出來的底線是中學畢業。
講不聽的性格遺傳自父母
老二念中學的時候開始不去學校。他念的是早稻田實業的國中部,可以直升大學,但本人卻表示不願升高中。
國中二年級的時候,他近乎拒絕上學的狀態。於是,我給了擅長電腦的他一台電腦,對他說:「你就在家學習,不去學校也行。」解除他的壓力。他的班導師人非常不錯,一直很關懷他,還說:「你不必努力念好所有的科目,只要挑一、兩科好好念就行了……」。
不久之後,那孩子又說:「我還是決定在國中時輟學。」一開始,我勸他說:「你至少忍耐念到高中或大學吧,之後隨你愛怎麼做。」但那孩子心意很堅定。我也曾像一般的父母,說服他:「你至少去念高中吧。」
他拒絕去上學是在國中二年級的時候,因此最後一年我對他說:「你至少念完國中義務教育吧。」最後我們討論出來的底線是中學畢業。他說不想去念高中的時候,已經下了很大的決心,做好覺悟,我也已經好好聽過他本人的意見。
然後,我囑咐他:「不過,不只是休學就算了,出社會以後,你得負起四個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對自己的責任;將來有了家庭,你要對家庭負責;去公司上班,你要對公司負責。身而為人,重要的是要善盡這四個責任。」
兒子的夢想是當個電腦程式設計師,靠這自食其力。於是他拚命找了很多以「自行創業的方法」為主題的書籍來讀,我對他說:「我是經營顧問,這種事我還幫得上忙。」結果兒子回答我:「我不會給老爸你添麻煩。」
然後,他總算從國中畢業,如同他所聲明的,他不想升高中,自己迅速提交了休學申請。
收到他的休學申請,老師嚇了一跳,問他:「以前不曾有過這種案例,這件事你父母同意了嗎?」
兒子的成績在班上是中等,成績並非不及格。只要保持水準,他可以直升早稻田實業大學。儘管如此,他卻不知道為什麼決定輟學。
不過,本人已經下定決心了。誰叫他怎麼講都講不聽的性格是遺傳自父母,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我問他:「不能念大學,你要怎麼辦?」結果他爽快地反駁我:「老爸,這你就不懂了,只要能通過大學入學資格考,就算高中沒畢業,也可以念大學。所以,如果我改變心意想去念大學,隨時都可以做準備,這你不必擔心。」「噢,這樣啊。」這下我也不得不接受了。
人生沒必要把自己逼得太緊
當然,這是事關兒子人生的重大決定,我也考慮了很多事。然而,要是我逼兒子走上自己不情願的方向,當此路不通的情況發生,他抱怨這都是老爸的責任時,那包袱實在是太沉重了,既然他自己已經慎重考慮,乾脆就讓他放手一搏吧。基於我家的教育方針,我決定讓老二「無罪釋放」。
那之後,兒子自己負起責任,思索自己的未來,他在春假時去了美國,一面在美語學校上課,一面在一家電腦專科高中找到各房間都配置有電話線的宿舍。
在電腦軟體的世界,英文不好終究是不行的。因此老二說:「我要出國學英文。」於是離開了日本,當我們回過神來,他已經進美國的高中,從九月開始,去那間高中上學。
他母親聽到老二提出休學申請後,有些驚慌失措。我和她詳談之後,才知道她之所以感到不知所措,不是因為孩子的決定,而是因為自己身為孩子母親,她自覺有責任,不知該如何面對我,聽到我說「沒關係」後,她當下便釋懷了。
妻子原本就讀於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嫁給我之後,輟學來到日本。在日本待了一陣子後,她從以前的音樂學院轉了幾個學分,進入上智大學就讀。
她在美國的音樂學院主修雙簧管,但在日本沒有可收外國人的音樂學院,並考慮到將來可能會生小孩,她選擇在上智大學國際部主修兒童心理學,念到畢業。在這之間,她的人生大約有三年的空白時間。
妻子的看法似乎也和我兒子一樣,覺得「人生沒必要把自己逼得太緊」。
12不要用既定思維來思考孩子的未來
夫妻吵架的原因,
有一半以上都是為了孩子,
而親子爭執的原因,
九成以上都是為了學校和成績的事。
全家邊看電視邊吃飯是很不合理的事
現在,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事,就是試著再次重新審視對孩子的價值觀。也就是說,我覺得現在要以更柔軟的態度來思考孩子的人生選項。
據說,夫妻吵架的原因,有一半以上都是為了孩子,而親子爭執的原因,九成以上都是為了學校或成績的事。如果,父母和孩子彼此都能以更柔軟的態度來思考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家庭的紛爭想必立即能減少一半。
家中的話題一直圍繞在學業上頭,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對話,全家一直盯著電視看。只要孩子成績好,父母便能安心以待;這些不是很病態的情況嗎?
和父母對話時,孩子們絕口不提電玩遊戲、異性、漫畫等自己喜歡的事物。因為只要和父母提起這些事,話題總會回到「功課寫完了嗎?」。也就是說,孩子們認為父母對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不感興趣,說話就像老師的密探,與其說他們不認同父母的角色,或許該說,他們完全不把父母視為倚賴的對象。
另一方面,在學校,老師說話也像父母的密探,孩子因此不願與老師進行成人與孩子的對話。
最近,不只是親子之間沒有對話,夫妻之間沒有對話的情況也時有所聞。先生和太太之間,幾乎失去了對話。至於他們吃飯的時候聊些什麼,經常聽到的是夫婦倆就連吃飯時間都湊不在一起。
受邀到別人家裡作客時,我意外發現很多家庭吃飯時會開著電視。因為我平日不看電視,所以對電視格外敏感,每每都對此大吃一驚。在我家,我們會把電視螢幕擋起來,如果不打開起居室的電視櫃櫃門,就看不見電視。更不用說,平時大家用餐所在的餐廳兼廚房是沒有電視的。
特別招呼客人到家裡用餐,晚餐時間卻讓電視開著,這是非常失禮的事,不是嗎?客人不時會瞄電視幾眼,小孩切換著電視頻道,非常容易讓人分心,也會影響對話氣氛的融洽,造成席間的不愉快。
然而,相反地,就是因為夫妻之間沒有對話,親子之間也沒有對話,如果看電視時偶爾發表一、二句評語,餐桌上便有了對話。換句話說,電視就像主持人似的進駐起居室。如果不是這樣,晚餐時段的電視收視率恐怕不會這麼高吧。
我的感覺是,平常電視就像主持人一樣主導著餐桌上的話題,大家不自覺地假裝彼此聊得來,餐桌上共通的話題大概就是特別來賓的八卦或是節目的內容,涉及彼此的話題勢必愈來愈少。
然而,親子間其實並沒有共通的價值觀,一旦發生什麼事,做老爸的忍無可忍,就對孩子大發雷霆。結果,只有老爸發脾氣的時候,親子之間才會有對話。
我很少聽過夫婦之間可以針對社會問題聊得興致盎然。或許在日本的許多家庭,都已經變成這種模式了吧。
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是給予孩子「活下去的自信」
八人賽艇是一種眾人合力划漿的競技。現在這個時代,由於河水流動方向不時在變化,因此在賽艇尾端掌舵的人,角色最為重要。
一直以來,在日本因為缺乏對目的地和河水流向不斷變化的認識,始終把重點放在要齊心合力划漿這一點。然而,倘若不看準方向,光是拚命划漿,不過是以更快的速度朝錯誤方向前進罷了。
我希望在家庭中,或該說希望全日本的人民,都能花更多心力議論的問題是「朝這個方向前進可行嗎?」我覺得對「方向的議論」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對這個孩子而言,未來的生存方式有何種可能?我們應該討論的明明是孩子未來的方向,大家卻總是一味地催逼孩子「你要做得再好一點!有三分就加強到四分,有四分就加強到五分。」
孩子們總覺得父母的方向是錯誤的,他們心裡想著:「照你們說的做,只會一頭撞上岸壁啊。再說,走那個方向就看不見有趣的風景了。」但父母在後頭拍著他們的屁股,喊著:「繼續划,撐下去!」、「你只能繼續向前划。」孩子心裡雖想著:「可是,這邊的風景一點都不美,過程又辛苦,做這種事有什麼用呢?」卻連說話的精力都沒有了。如果他們說了,父母也會威脅他們:「你會掉下船去的。」、「你的下場會很悲慘。」
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是給予沒有自信的孩子活下去的自信。「成績不可以不好」、「考上好大學」、「快去寫作業」,在這一連串的句子之中,有能帶給孩子活下去的自信的話語嗎?我認為一切都得開始於傾聽孩子的想法,把孩子當成一個個人去理解。
如果最後你無法贊同孩子的想法,便告訴他你身為大人的想法。如果孩子仍舊堅持己見,這時「責任」便會移轉到孩子身上。如果孩子說要自己負責,想走自己的路,父母應該給予「祝福」才是。
父母可能會說:「如果是有特別才華的人就算了,像你這種極其平凡的傢伙,就只能靠念書了。」可是明明沒有才華,就算會念書也沒什麼用。出了社會後,像學校成績這類徒有其表的能力是派不上用場的,既然知道孩子沒有學問上的才華,陪他們一起思考沒有才華的人未來應該如何過得好,比較重要。
沒有才華的人勉強去上好學校,可能會陰錯陽差進了好公司。但在好公司裡,沒有才華的人處境只會格外悲慘。因為同事全都是比自己更有才華的人,沒有才華的人在公司裡平步青雲的可能性,可說是趨近於零。
以我自己兒子的情況為例,我的大兒子現在主修化學,但化學家這條路很不好走。要念化學雖是他本人的選擇,但我不認為他可以靠化學這行飯維生。我自己也是念化學出身,也一度以擔任技術人員維生,所以這種情況我還算清楚。
不過,我現在已經不會再對他說這種話了。我覺得「就讓他盡力做到最好,或許也不錯」。
說得明白一點,我其實並不擔心我大兒子的未來。因為我始終覺得,他的長才或許有機會在其他領域派上用場。他待人和善、信守諾言,相當忠厚老實。他喜歡運動,大家都覺得他是個真心待人的人。因此,我覺得他反倒比較適合從事服務業。
技術領域的人進服務業後,也可以活用原本的工作經驗大展身手,這樣的機會並不少。而且他雖是大學生,但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在鑽研電腦,我想他很清楚新時代需要的是什麼。
雖然他還沒提過對未來的想法,我想等時間到了,我們再慢慢詳談也不遲。畢竟這孩子有「前科」。他以前一直很想當飛行員,這個夢想他整整說了十年,但後來因為高中女友的一句狠話,「把那種照說明書辦事的無聊工作當作一輩子事業的人,我最討厭了!」,他突然決定去念化學系。
明年他即將大學畢業,因此今年是關鍵,我很期待他會如何描繪自己未來的藍圖。我們的建議,要等到他自己先做決定以後再說。
至於次男,他的才華非常特殊,我想他就算不繼續升學,應該也能混口飯吃。最近,反倒是我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很奇妙的,他觀察世間的目光很冷靜,一點也不像個高中一年級學生。
像我一貫保持著學生氣質,動不動就情緒激動,因此他的看法能供我做為參考,每當我質問他「為什麼?」,他總能回給我出乎意料的有趣答案。因此,雖然他不能像我那樣有要領地搞定學校成績,但是出了社會,我想,他應該可以幹得不錯。
我們夫妻倆經常會進行類似這樣的對話。換言之,我剛才所發表的對孩子的看法,不是我一個人的意見,而是我們夫妻共同的看法。
看出孩子真正的特色和長處,是父母的責任
父母不應該只靠成績來評斷子女,必須從各個面向來觀察。老是拿成績來當話題,不僅一點意義也沒有,而且在破壞孩子的未來這層意義上,可說等同判了死刑。
生活在現在的日本不愁找不到出路。在這個國家,不管做哪一行都不至於餓肚子,因此與其一直悶著頭念書,我覺得還是擁有一技之長比較好。
因為大家都選擇當有職業訓練手冊可參考的速食店店長,像木匠之類需要技術的工作便人手不足。當然,這也包括電腦技能在內,所有的技術今後仍是必備的。
最好也不要抱定每個人都得去公司上班的想法。每個人至少要有一、兩項過人之處,以及自己值得推銷的地方,這在今後會愈來愈重要。並且,只要做人誠實或待人親切,善加利用自己的這些特質,同樣可以過活。
不過,相反的,進大企業的人要是太正直,可是會難以融入的。那代表你做了錯誤的人生選擇。如果要進大企業,一定是對那些善於攻心計的人比較有利。如果誠實是你的強項,那你最好從開家小店熬起,經營靠客人上門捧場的小生意。
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的特色。沒看出孩子特色的父母,只能說是愚人。那些沒有想法的父母會對孩子說:「你就按人生既定軌道一路念到大學,以後總會有出路的。」
從我的角度來看,這是父母放棄了教養責任。
如果一直觀察孩子,一定能發現一、兩個優點。
「你這一點做得非常好,將來如果朝這個方向發展,或許會很不錯呢。」只要父母親這麼提供建議,孩子自然會對該領域產生興趣。如果父母都這麼說了,孩子還是堅持「我不要,我想進大企業工作。」到時候責任就在孩子身上。
就是因為父母不容分說地對孩子說:「進好大學、好公司,是你的命運。」親子的關係才會生變。
22爸爸不允許孩子批評媽媽
家庭成員各有其特質。
不要批判缺點,
而是去評價彼此的特質,認同對方的能力,
如果不這麼做,就無法維持家庭的平衡。
父親不能允許家庭內的霸凌
妻子十九歲時來到日本,和我結婚,現在她已經能夠說相當流暢的日語。即便如此,日文畢竟不是她的母語,以前小兒子經常會對母親的用字遣詞予以糾正。
還有,看到孩子和我感情融洽地以日語聊一些比較複雜的話題時,妻子似乎會覺得自己有些跟不上。
因為有這層緣由,直到十年前為止,她只要受到一點刺激就會崩潰。
這時候我會對孩子說:「你們的母親要在日本生活,有很多難處,這種時候得多讓著她一點。」、「不要跟母親這麼說話。你說這種話,你母親太可憐了。」要他們體諒身為美國人的母親。
儘管如此,孩子們還是會在我面前批評母親的不是,或是抱怨母親,視內容而定,有時候我會相當震怒。
我會告誡孩子們:「你和我說這種話有什麼用?說這也沒用,不要太苛求你們的母親,她自己創造了一個美好的世界,你們必須去看她美好的那一面。你們只看著母親不完美的地方,抱怨這抱怨那的,這是不公平的。有很多事是你們辦不到,她卻做得到的。」
從我來看,針對母親不是日本人而產生的難處去批評或抱怨,我認為算是一種家庭中的霸凌。
在我認識的一戶人家,做母親的一直都受到霸凌,孩子對待父親和母親的態度截然不同。最溫柔孱弱的母親一直被孩子拿來出氣,處在單方面被攻擊的立場。
在他們家裡,情況或許達到了某種平衡,但是看到那種景況,我實在是非常不愉快。因為要母親退一步以保全家的平衡,這是很不合理的事。
那種情況下,有錯的人顯然是父親。因為父親和母親結婚,立場和母親是對等的,他應該說:「孩子批評母親,就等同在批評我。」絕不能允許孩子這麼做。
最近,在我家,或許是孩子和母親的關係漸漸有了好轉,我不再需要為了這種事提醒孩子。從前因為他們母親對日本入校考試的嚴苛程度理解不足,經常引發孩子們的抱怨。像這種時候,我會對孩子們這麼說:「你們的母親沒在日本的學校念過書,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不用期待她能理解那些事。學校的事,你們自己看著辦。」
那是因為,他們的母親就算因為欠缺對入學考試的理解而受到責難,她也莫可奈何。她不曾在日本參加過入學考試,要她去理解家中傻瓜父子對考試大驚小怪的行徑,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因為自己沒有的東西而受人批評,被人抱怨,等同於因為身體殘疾而被攻擊。在我的價值觀裡,這是不公平的事。
挑人家的缺點,對此窮追猛打,我非常厭惡這樣的做法。因為不希望家庭成員變成這種人,我一直在維持家中的平衡。
如果對方是因為思慮不周,或是懶惰、欠缺同理心而犯錯,我會生氣,但如果是針對那個人生長過程中不曾經歷過的事、能力所不及的事而加以責難,我認為這是不對的;這是我心中堅信的信條。
什麼是「最輕鬆的教養方式」?
在日本,當母親的經常一肩挑起全家的問題,形成沉重的負擔。嚴重的時候,甚至會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對象,這是處於極端失衡的狀態。
如果家裡有四個人,四個成員各有其特質。隨著孩子的成長,特質也會有所改變,如果不留心評價彼此的特質,認同對方的能力,家庭便無法平衡發展。
在我家,這陣子弟弟開始比哥哥更清楚電腦的事,我在無意中經常稱讚進步顯著的老二。結果次男跑來對我說:「不要在哥哥面前提這件事。」看樣子我對家中「平衡感」的重視,孩子們也感受到了,令我感到些許安心。
不過奇妙的是,哥哥似乎因此受到刺激,最近電腦功力突飛猛進。孩子主動抱有「我不能輸」的心態,對父母而言,是最輕鬆的教養方式。
話雖如此,我的職責本就不是要耳提面命地告訴孩子「○○是很重要的事」,而是當有人說了什麼、或是做了什麼,導致破壞家中平衡的時候,簡單地點醒他們。
這是題外話,我這個老爸也心想怎麼可以輸給孩子,在拚命努力之下,不知不覺竟寫出了《網路革命》。這本書成為暢銷書的時候,老實說,我非常高興。我之所以能領先同輩的人一步,真是多虧了我的電腦小老師──兒子們。
不過,聽說最近老二對母親說了這種話:「老爸個性很好強,所以一直很拚命。不過要跟我們比,對他而言太吃力了。電腦的世界裡,有很多事不是他這年紀的人有辦法做的,妳就看著他,不要讓他太勉強了。」
聽了他的話,妻子悄悄地對我提出忠告:「老公,你可不能把兒子的『家庭工作特權』搶走啊。看你這麼拚命,他們都有危機感了。」後來,妻子接收了兒子的舊麥金塔電腦,還找來了家教指導。現在,就連她也迷上了電腦。
9 兒子的休學申請書
老二上國中時,
開始不去學校上課。
我對他說:「你至少忍耐念到高中或大學吧。」
最後我們討論出來的底線是中學畢業。
講不聽的性格遺傳自父母
老二念中學的時候開始不去學校。他念的是早稻田實業的國中部,可以直升大學,但本人卻表示不願升高中。
國中二年級的時候,他近乎拒絕上學的狀態。於是,我給了擅長電腦的他一台電腦,對他說:「你就在家學習,不去學校也行。」解除他的壓力。他的班導師人非常不錯,一直很關懷他,還說:「你不必努力念好所有的科目,只要挑一、兩科好好念就行了……」。
不久之...
推薦序
【推薦序一】
人生很長,讓孩子走些冤枉路又何妨
洪蘭/國立中央大學和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初接到這本書稿時,心想:唉!又來了,為什麼這些有名的人都覺得自己懂教育呢?他們在各自領域發光發亮,不代表他們在教育上也是能手,畢竟教育是專業啊!
開始看後,發現,咦!這個名人的兩個兒子都中輟,不尋常了。在封閉保守的日本社會裡,父母的面子問題是第一要務,名人家庭的父母是寧死也不能讓孩子中輟的,為什麼作者肯呢?於是就看下去了。
當我看到作者說日本教育是「調教」不是「教育」,因為老師每天跟學生說的只有「不准這樣」、「不准那樣」,我開始點頭,台灣受到日本五十年的統治,台灣的教育完全從日本移植過來,一模一樣,害我們吃了不少苦頭。這個日本父親竟然允許兒子輟學,這本書有點看頭了。看到最後,對作者堅持吃飯關掉電視真是心有戚戚焉,覺得這個麥肯錫公司的顧問或許真懂一些教育。
書中把看電視的壞處講的很清楚。我們曾一再說明用電視做保母對孩子大腦發展的傷害,也呼籲父母不要一邊吃晚飯一邊看電視,不只是血淋淋的電視新聞破壞吃飯的胃口,晚餐時間本應是全家人團聚的時刻,不應該被電視打斷。但是講歸講,做歸做,台灣目前大部分的家庭仍然是看電視配飯。希望這位遠來的和尚會念經,透過他的名望改正台灣這個惡習。
這本書寫的很真實,沒有什麼揚善隱惡,或子為父隱。他的大兒子描述他很怕父親,聽到父親在電話中罵人時,會害怕到發抖。他也說到被他父親修理,因為他對母親說話不禮貌,攻擊她身為美國人,不懂日本文化。日本很歧視外國人是我們都知道的事,以前聽長輩說他們去日本求學時,都被看作二等公民,因為台灣是殖民地,若是大陸過去的就更不用說了。但是我沒想到一個人可以看不起自己的母親,這透露出來的是日本文化不為人所知的一面。
作者的太太是美國的音樂家,十九歲嫁到日本,或許她生長的環境使她無法了解日本教育制度的嚴苛,讓孩子覺得父親很忙不在家,母親又是外國人,不能了解他們在求學過程所受到的痛苦,他們是混血兒,外表與別人不同,又有著新舊價值觀的衝突,所以在學校常常被欺負。
不過,作者的兩個孩子都很有主見,也很清楚自己想走什麼路,覺得學校所學不符所需,便自願休學,去追尋自己的理想。但大兒子還是會擔心中輟的決定導致父親大發雷霆,於是每天在門口等郵差,生怕他休學的通知單會落在父母手上,令人同情。
本書顯示,父母其實不必擔心孩子眼前的表現,人生很長,只要不走錯路,不染上毒和賭,走些冤枉路又何妨。路只要好好走,都可學到東西,蘋果的賈伯斯當年在瑞德學院(Reed College)輟學去旁聽書法課時,哪會想到他後來會發明蘋果電腦,把這一套字體用到電腦上,成為蘋果的賣點呢?天生我才必有用,父母只要幫孩子找出適合他的地方,後面就交給孩子自己去打拚吧。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替兒孫作馬牛。」顯然是放到日本也行的通的金玉良言。
【推薦序二】
充滿人生智慧的教養觀
陳之華/知名教育教養作家
閱讀著大前研一先生這本書稿,總讓我不時會心一笑。
大前先生扮演的是父親的角色,乍看之下,與我這母親的角色不同,但書裡呈現出來的教養核心價值,卻有不少和我相近的想法,如看重家庭的價值、陪伴孩子的成長、夫妻間的小約會、對於未來教育的認知、對自己與孩子處事的態度、擁有均衡的生活觀等等,都是我讀來備感親切、毫不陌生的人生基礎思維。
大前先生看到了孩子們溜直排輪非常開心,竟然也去買了直排輪鞋來學著玩,連護腕和護膝也一併買齊。這樣的親子共享生活樂事,也曾發生在我們家裡,從孩子學溜冰、學直排輪、學滑雪甚至學游泳等各項運動,我都共同參與過。甚至大女兒在學大提琴時,我也跟著一起拉上了一段時日。一直以來,我不曾「逼迫」孩子們去學、去做任何事,而是以一起行動、共同參與學習的方式,來「以身作則」。
當然,最後在種種因素下,孩子大多時候比我學得快,我也很自然地必須「轉向」孩子們請益、討教了。
本書提到了很多基本觀念,比如「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是給予孩子『活下去的自信』」;這其實也正是我一直堅信的教養觀。我知道有不少父母會以為培養、給予孩子自信心,將會讓他們喪失競爭力,使孩子們自我感覺良好,而不知長進。但,我卻和大前先生的看法相同:「孩子的競爭力,來自於他們的特色,而父母的責任就是看出孩子真正的特色和長處,也就是去了解、發現孩子與眾不同之處。」
日式教育與制式化的外語學習法,也讓大前先生頗有微詞。一刻也不得喘息的教育學習,無非是糟蹋了孩子的潛能,更犧牲了孩子發現、培養自身特質的機遇。當時代以極為高速的步伐不斷變遷之際,我們的孩子在面對未來所必須具備的敏銳、創新、獨立思考等能力,絕對與過往大不相同。身為父母的我們,確實必須體認到時代與環境的需求,領悟到必須尊重孩子是獨立的生命與個體,讓教養方式與親子生活觀念,不斷與時俱進。
我很喜歡大前先生提到的:「不要用既定思維來思考孩子的未來,而是要與孩子一起找出他們的拿手本事。每個人至少要有一、兩項過人之處,以及自己值得推銷的地方,這在今後會愈來愈重要。」
我在閱讀本書的時候想到,人們或許會認為身為大前研一的兒子,當然可以走一條和一般日本人不一樣的道路,因為有老爸的庇蔭與財務支持,就算沒有好學歷,沒上好大學,也不會因為沒有工作而挨餓啊。
但是,父母的盛名,有時對於某些孩子來說,可能正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擔。因為無論孩子們如何努力,大家總會將他們與父母的成就相提並論,或者質疑他們是「靠爸一族」。相對而言,對於名人父母來說,孩子們輟學、出走,或者走上一條和父執輩不一樣的路,也絕非毫無任何社會壓力。
記得我前幾年應邀到台北某學校演講,會後該校教務主任提到了她女兒的升學選擇是就讀職校。她女兒有一天回家說,當同學們知道她母親是小學教務主任時,充滿疑惑地問:「你媽怎麼會讓你來讀我們學校啊?」那名教務主任笑著說,她當時只有一個反應:「這,有任何問題嗎?有何不可呢?」
我深深記得那天的演講會上,有不少家長提到他們如何為孩子的教養而操心、煩惱,其中有位年輕老師還為了孩子小一該讀公立學校或私校而煩心不已。但,這位教務主任的開明、達觀,讓親子教養課題直接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
許許多多不同層次與充滿智慧、開朗豁達的教養觀念,大前先生在這本書裡都有深入的著墨。當您閱讀完大前先生的智慧人生話語時,他兩個兒子在後記中如何講述他這位老爸,可同樣值得您一一細品呢!
【推薦序三】
父母經真難念,卻真有趣
周行一/國立政治大學前校長
年長的父母難免都會有一些遺憾,如果可以再來一次,應該不會逼孩子做某個選擇、會鼓勵子女多冒險、有些話不會對孩子講、會多花時間在孩子身上、會多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這些林林總總都是年輕父母現在正在經歷,未來也會有的遺憾。為何我們總是重複我們父母走過的路?
多數的父母都希望子女有所成就,所以用自己知道的方法替他們鋪路;認為某些個性或特長對孩子有利,所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型塑子女;我們希望孩子安全,因此多方保護他們;覺得好的婚姻會決定子女的幸福,所以介入孩子的擇偶選擇。
子女成長後,我們擔心年老無依,想盡辦法把孩子留在身邊,更盼望三代同堂;我們對媳婦或女婿有傳統的期望,因此有時候大失所望,損害了與他們的關係;我們看不慣孩子教育孫子、孫女的方式,卻忘記了我們以前也是一樣的。
我們年輕的時候,為了事業忽略了孩子,老了以後才發覺孩子對我們的抱怨,我們也對父母親埋怨過;我們把教育子女的責任交給了學校,最後才發覺家庭教育不可能被學校教育取代;我們處理夫妻關係的方式,孩子看在眼裡,成了負面教材,可是沒想到子女長大後卻有樣學樣;我們怎麼也沒料到,身教重於言教這句話,會應驗在自己的身上。
為人父母最大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把天賦發揮到極致,讓他們成為最快樂的個體,而非我們的附屬。如果你是位年輕父母,參考一下大前研一的想法,畢竟他是過來人,說不定你會成為跟自己爸媽不一樣的父母。如果你的子女已經長大,就當做美好的仗已經打完,放孩子一馬吧!
【推薦序一】
人生很長,讓孩子走些冤枉路又何妨
洪蘭/國立中央大學和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初接到這本書稿時,心想:唉!又來了,為什麼這些有名的人都覺得自己懂教育呢?他們在各自領域發光發亮,不代表他們在教育上也是能手,畢竟教育是專業啊!
開始看後,發現,咦!這個名人的兩個兒子都中輟,不尋常了。在封閉保守的日本社會裡,父母的面子問題是第一要務,名人家庭的父母是寧死也不能讓孩子中輟的,為什麼作者肯呢?於是就看下去了。
當我看到作者說日本教育是「調教」不是「教育」,因為老師每天跟學生說的只有「不准...
作者序
前言
父母最重要的任務,
是把孩子教育成「可以自食其力的大人」
我有兩個兒子。兩個人好巧不巧都不怎麼熱中於學校課業,但我從不曾命令他們「快去念書,去寫作業」。這是因為,我個人並不認為學校教育有多大的價值。
這麼做的結果是什麼?他們兩個果真都在十幾歲的時候,給我自世人口中的安定軌道脫隊了。
我的次男廣樹從小便喜歡電玩,國中時更變本加厲,把學校的功課撇在一旁,熱中於程式設計。我特地讓他進可以直升大學的一貫制學校,他卻說:「要念電腦不能待在日本」,不願去念附屬高中,自己找了一間美國的住宿制高中,選擇去留學。之後進了一所名校的電腦工程學系,他又說沒東西可學了,決定輟學。
長男創希也一樣,原以為他會朝自己喜愛的化學之路前行,但同樣也在大學時突然轉換跑道,最後也沒有畢業。
那麼,這兩人現在都在幹什麼呢?創希在二十多歲時自行創業,是網路顧問公司「CREATIVEHOPE」的經營者,底下約有四十五名員工。廣樹則是提供遊戲開發中介軟體的「Unity技術公司」日本區總監,同時他也另開公司,自己擔任社長,大顯身手。
兩人雖然在學生時代繞了不少遠路,但看來似乎都堅強地在這個嚴苛的時代生存下來了。
不管把他們丟到世界哪一個角落,都活得下去。就算是赤手空拳,也能靠自己掙一口飯吃──我認為培養孩子這樣的「生存力」,才是教育最大的目的。
只要閱讀本書你便會知道,在教養這件事上,我自己也時常碰壁,經歷過許多失敗。
但在培養孩子「生存力」這方面,「大前家的教養之道」就算沒有一百分,至少也能拿到及格分數吧。對於這點,我得以悄悄發出安心的嘆息。
在校成績愈優秀的孩子,將來愈需要擔心
二十一世紀是個沒人敢說「只要這麼做便行得通」,沒人知道正確答案的時代。換言之,也就是「沒有答案的時代」。
只要看近幾年日本政治的混亂情況便很清楚,任職於日本企業的眾多商務人士想必也對此深有所感。現在也是一個「成功楷模=正確答案」的觀念已經過時,「解答千變萬化的時代」。
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的,自然不會是那些善於背誦「標準答案」的人。而是不管處於何種狀況,擁有「靠自己的頭腦想出答案的能力」,以及擁有「傳達信息、策動人心能力」的人。
日本的學校如果能把孩子培育成這樣的人才,自然最為理想。但現實又是如何?在學校裡,老師不過是把文部科學省(注:相當於台灣的教育部)所制訂的學習指導要領上頭寫的「答案」,照本宣科告訴學生罷了。這麼做不僅無法培養出「自主思考能力」、「洞察力」、「判斷力」、「傳達力」──這些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不可或缺的能力,反倒會把小孩子寵壞。
再者,靠這樣的做法,也絕對培養不出今後最需要的多樣化團體管理能力和領導力。
說得明白一點吧。現在的學校制度所教出來的,是照本宣科背誦教科書上的文字,聽到「向右轉」指令便毫無疑問向右轉的學生。
在現今二十一世紀,人們必須靠自己的智慧和判斷,從沒有路的情況中走出一條路來,而那些受到良好「調教」,一旦沒有答案和範本,便什麼都無法做的人,是最不具價值的一群人,「生存力」也最低。
因此,就算孩子成績不佳,父母也沒有哀嘆的必要。需要擔心的反倒是那些過度適應現代校園的優等生。尤其是那些畢業於一流大學的學生,你可以想見會是一場悲劇。因為他們一直誤會自己是優秀的人才,以致踏入社會後,更容易受強烈的反作用力打擊。再加上他們「生存力」較弱,倒下之後往往一蹶不振。至今我已經看過好幾個這樣的高材生了。
人必須活到老學到老。在校成績優異的人出社會後之所以難以進步,或許是因為他們抱有「我在學校已經學得夠多了」的誤會吧。
偏差值不是唯一標準
學校教育的另一個問題是偏差值。(注:日本對於學生學力測驗的計算公式值,偏差值大於五十,表示成績優異,有能力考上好大學。)
到目前為止,很多人都曾經提出,從偏差值僅能看出一個人在國中或高中階段,人生中某一短暫時期的記憶力,無法反映出那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將來的潛力。儘管如此,學校卻將偏差值視為絕對,用這個數字來決定學生的升學和職業。
接受這樣的教育後,學生會養成「只要選擇符合自己偏差值的地方就沒錯」的思維,即便出了社會,往往也不願承擔風險。同樣的,也難以培養出挑戰更高目標的氣概。如此一來,他們永遠無法長成獨立的大人。換句話說,他們無法憑一己之力活下去。
除此之外,人們在聽到初次見面的對象畢業於東大,往往便認定對方一定頭腦很好。即便離開學校,他們依然無法脫離偏差值高便是優秀人才的思維,這也可以說是偏差值教育的弊害之一。
儘管二十年來飽受經濟不景氣所苦,但大部分日本人卻沒有怨言地繼續忍耐著,這便是因為人民抱著「由高偏差值集團所組成的執政機關總有一天會替我們想辦法,我們什麼都不用做」的心態所導致。日本社會之所以失去自動回復力,或許正是因為有不合時宜的領導引擎坐陣中央的緣故吧。
是否混淆了「教育」與「調教」?
如果不能期待學校,我們究竟該怎麼做呢?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擁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呢?
很簡單。我們只需在各自的家庭中教導孩子那些真正必要的知識就行了。孩子的教育從前是父母的責任,現在只是回到原點。
父親說:「孩子的教育全部交給妳。」然後把責任全部丟給母親;母親則把責任轉移給學校、補習班老師或家庭教師……,像這類不合理的情況必須立刻停止,這是第一步。
這麼做之後,下一步,則是改變對教育的心態。
「不要這麼做,不准那麼做」,用這種方式管教孩子,把孩子塞進既定的框架,不讓他們踏出一步,你是否認為這就是教育?
依我看,這叫做「調敎」,和養成自主思考能力的「教育」似是而非。然而,我們一直讓孩子白天待在學校接受這樣的「調敎」。回到家後,如果父母還以同樣的態度來對待他們,小孩子很難不變成被馴服的狗吧?相反的,父母親應該抱持的心態是去保護孩子的大腦,使他們免受試圖把孩子塞進既定框架的學校教育的危害,換句話說,讓他們回復到人類原本的柔軟狀態,可以靠本能來思考判斷的狀態。
比起被逼著做某件事,人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會比較有活力,願意下工夫,大腦也因此能夠獲得鍛鍊。父母應該仔細觀察孩子,找出他們在做什麼事情時最朝氣蓬勃,得到答案後,在家庭中為他們打造出適合的環境。
這種時候,最好不要太介意做那件事是否對孩子的將來有所幫助,或是孩子是否有那方面的才華。重要的應該是:孩子為什麼會對那件事感興趣?為什麼會想做那件事?只要能清楚掌握這些,其他的事就不必操心了。
當然,才華這種東西有總比沒有好,但絕不能以沒有才華這種理由來阻止孩子的發展。因為就算天賦不夠,只要有充沛的熱情,便能催生出破壞力和持續力。一個人是否能成器,比起才華,這兩種因素所占的比重更大。
那些「父母自己可以教的事」,要盡早開始
本書詳細介紹了我對兩個兒子所採用的教育方式。
下面先介紹其中幾項較具代表性的做法。這些方法每個家庭都能立刻施行,請務必參考看看。
◆吃飯時關掉電視,和家人對話
親子間的交流會因此顯著增加。如此一來,你更容易掌握孩子想做的事情或煩惱。我家的吃飯時間,每次都會決定一個主題,讓大家進行討論。
譬如,在當天報上讀到斯洛伐克的新聞,可以問家人說:「有誰知道斯洛伐克的事情,說來聽聽」。雖然一般時候並不會聽到什麼了不起的回答,但像這種時候,你可以建議:「看來我們家對東歐的認識不足,下星期六的晚餐時間,我們來辦個東歐學習會吧。」
然後,指派功課給子女,命兒子去調查斯洛伐克,命女兒去調查斯洛維尼亞,當天讓他們在餐桌上發表各人的調查成果。定期舉辦這種活動,能確實提高孩子們的思考力和表達能力。
難得和家人一起吃飯,如果說話像學校老師的代理人,淨問些「功課寫了嗎?」的問題,實在沒什麼意義。有意識地去提高家人對話的質量,對提高孩子的「生存力」非常重要。
◆把「家族旅遊計畫」交由孩子策畫
不只是讓他們決定旅行的時間或目的地,包括要搭乘哪家航空公司、住宿地點,當地機場到住宿地點要利用的交通工具和轉乘方式,要造訪的觀光景點等等,讓孩子們具體進行調查,甚至是排出暫定的行程,預估旅費。
當然,實際旅行時也要尊重孩子所訂立的計畫,按照計畫進行。這樣一來,如果他們馬虎偷懶,會給全家人添麻煩,所以孩子也會拚命去做。這麼做可以培養他們對家庭的責任感,也能加深他們對目的地的認識,讓旅行更有意義。
◆廢除零用錢,給予「家庭工作特權」
為了磨練孩子的獨立心態和對金錢的感覺,我建議各位廢除給零用錢的習慣,而是給予孩子「家庭工作特權」。
舉例來說,如果請外面業者清潔窗戶要支付五千日圓,父母可以把這個工作權交由兒子負責,如果他能把窗子擦得像業者一樣光亮,便支付兒子五千日圓。另外,也可以把照顧家中花木的工作權交給女兒,如果她能照顧得很好,不讓植物枯萎,每個月底便給她合乎市場水準的等價報酬。
從這些事情中,孩子可以學到「只要認真工作,就能得到相應的報酬」。如果孩子在什麼都不用做便能拿到零用錢的環境長大,便培養不出這樣的金錢感。因此,在大前家並沒有零用錢制度。每到過年便能自動拿到紅包,我覺得也是毫無道理。
隨著孩子的成長,不久他們在某些領域的能力會勝過父母。及早發現他們的能力,把這當作「工作特權」委派給孩子,是更好的做法。如果父母藉由命令來逼使孩子做事,只會延後孩子的獨立。相較之下,如果有些事情孩子可以做得比父母好,只要在家庭中創造出相關的工作機會,不用父母命令,小孩子也會樂意去做。
畢竟,父母會對你另眼相看,還能拿到等價報酬呢。說不定孩子還會拋下學校課業,轉而去磨練那方面的能力。到時候,你應該高興自己勝過了學校。這才是獨立的第一步。
在我家,孩子們電腦領域的能力早早便超越父母,因此我把電腦的維護工作特權交給他們。不過那麼一來,就演變成技術者同業競爭的情況,於是我分配工作,讓哥哥負責微軟作業系統,弟弟負責麥金塔作業系統。
◆和家人比賽投資收益
要提高金錢素養,還有一個方法。如果一家四口有四十萬的閒置資金,每人各分配十萬,讓大家來比賽一年下來的投資收益。
或許有人會認為讓孩子嘗試這種金錢遊戲,是很要不得的事情,但是對猶太人家庭而言,家家戶戶都把這樣的做法看作理所當然。日本人無論是在家庭或學校,很少指導孩子實踐理財教育,因此無法養成金錢素養,孩子長大以後,就會變成把現金存在零利率的銀行也毫無怨言的大人。
順便一提,雖然我大學的入學金和第一學期的學費是父母出的,但之後所有學費都是我自己打工賺來的(我做過宅配業、口譯兼導遊等工作)。也因此,有關自己未來的前途,我完全沒找父母商量,靠自己做決定。
◆讓孩子參加「夏令營」
要培養孩子的領導力,我最推薦「夏令營」。
夏令營在北美是很熱門的活動,在學校的暑假期間,由自治團體或各種團體召集小孩子,讓他們在大自然中進行各種體驗。在大前家,從孩子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每年夏天我都會送他們去參加美國的夏令營。
夏令營大多會「讓孩子們組成小隊,由年長者擔任領袖,安排三天兩夜的遠足」,透過小隊合作,孩子能夠自然養成擔任領導者必要的能力。
小時候,附近的小孩會聚在一起玩各種遊戲,在過程中便可自然學習團體生活和領導力。然而,在日本,現在只有在學校才能獲取這樣的經驗。
在這層意義上,我並沒有完全否定學校的存在意義。我想說的是,學校到頭來只能定位成體驗團體生活的場所,要期待學校提供其他教育功能也只是枉然。
只不過,在學校雖然能體驗同年紀的團體生活,卻鮮有機會能接獨到成員年齡差別較大的團體。考慮到這一點,我推薦讓孩子參加夏令營,體驗多元的生活。
絕對要教給孩子的「四個責任」
無論孩子長大後「生存力」有多強,如果他成為一個給家人或社會帶來困擾的大人,也只能說「對這孩子的教養是失敗的」。因此,不只是發展孩子的能力,教導他們承擔責任,也是父母重要的工作。
這些責任包括對自己人生應盡的責任;如果有了家庭,對家庭應盡的責任;如果去公司上班,對公司應盡的責任;對國家的責任,更進一步,對社會、對全世界應盡的責任。我雖然不會命令孩子去寫功課,但從兒子還小的時候,我便嚴格灌輸他們對「自己」、「家庭」、「公司」、「國家社會」的四個責任觀念。
所以,當次男說想去美國留學,不去念附屬高中的時候,我問他:「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他毫不遲疑地回答我:「是的,我會負起那四個責任。」於是我安心地送他出國。
說得極端一點,只要你能肩負起這四個責任,無論走到世界哪個角落、從事什麼工作,你都能活得下去。然而,如此重要的做人道理,學校卻完全沒有教,只能由父母來教導孩子了。
父母改變,國家便能改變!
想抑制日本國力的衰退,當務之急是增加更多「能夠在世界舞台一爭長短的人才」。
於是,至今我在創業家學校教過六千人,在培養政治人才的一新塾教過五千人,我把自己的看法灌輸給他們,把他們送到外面的世界。現在,平日我在自己創設的BBT大學和管理學校等地方,指導大約一萬名學員。
我也同時針對國家教育提出意見,「至高中為止為義務教育,由國家與自治團體負起責任,教授學生身為社會一員應盡的義務與責任,以及賺取最低限度生活費的能力與技術。成人年齡標準則降至十八歲,並授以投票、飲酒、抽菸、考領駕照、婚姻自由等權利」,為了因應二十一世紀的制度改革,我在各方面持續提出自己的建言。
然而,無論我再怎麼努力,一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更重要的是,每個家庭如果不重新審視孩子的教育,轉以培養「二十一世紀型人才」,這個國家便無法走上光明之路。相反地,如果每個家庭的父母都能有所察覺,有所改變,便能改變國家。
本書寫的是我的育兒經驗和教育哲學,之所以改版重新推出(注:第一版於一九九八年出版),是因為熱忱的編輯說服了我,「現在『育兒爸爸』(IKUMEN)一詞成為流行語,不只是女性關注,就連男性也開始認真思考應該如何教養子女,這時候讀者更應該讀這本書。」
我已經完成了教養孩子的任務。如果包括失敗經驗在內,藉由傳授自己的經驗,對培養「能夠在世界舞台一爭長短的日本人才」有所裨益的話,我想做這件事的確是老人對這個國家應盡的本分之一。
在文章開頭的地方,我為自己的教養方式打了及格分數,至於被我養大的對象又會為我打幾分,至今我還沒有機會確認。
因此這次我同意讓長男創希、次男廣樹和編輯在我不在場的情況下(經他們同意),針對我的教養方式,直言不諱地提出他們的意見和感想。
本書第一次出版的時候,創希二十一歲,廣樹十六歲。那之後又過了十五年,現在兩人究竟會說出什麼話,我完全沒有頭緒,但我已經覺悟,無論他們給我多麼尖刻的評價,我都會坦然接受,不會逃避,這是我身為父親的責任。各位可以將他們的訪問和本書一併閱讀,這麼一來,將更能全面理解這本《教出孩子的生存力──大前研一給父母的二十四個教養忠告》。
最後,我衷心期待十年後,二十年後,當現在的孩童長大成人時,這個國家能夠變得煥然一新,脫胎換骨。
二○一二年六月
大前研一
前言
父母最重要的任務,
是把孩子教育成「可以自食其力的大人」
我有兩個兒子。兩個人好巧不巧都不怎麼熱中於學校課業,但我從不曾命令他們「快去念書,去寫作業」。這是因為,我個人並不認為學校教育有多大的價值。
這麼做的結果是什麼?他們兩個果真都在十幾歲的時候,給我自世人口中的安定軌道脫隊了。
我的次男廣樹從小便喜歡電玩,國中時更變本加厲,把學校的功課撇在一旁,熱中於程式設計。我特地讓他進可以直升大學的一貫制學校,他卻說:「要念電腦不能待在日本」,不願去念附屬高中,自己找了一間美國的住宿制高中,...
目錄
推薦序 人生很長,讓孩子走些冤枉路又何妨 洪蘭
推薦序 充滿人生智慧的教養觀 陳之華
推薦序 父母經真難念,卻真有趣 周行一
前言 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是把孩子教育成「可以自食其力的大人」
01 愛情可以用時間計量
02 烹飪課和拉梅茲呼吸法
03 兒子們是我最好的朋友
04 「勤奮老爸」與「悠哉兒子」
05 背得愈多,腦袋愈笨
06 「與其念書,不如打電動」
07 人生就是「最終幻想」
08 找出孩子的拿手本事
09 兒子的休學申請書
10 兒子的美國成績單
11 學歷很重要?
12 不要用既定思維來思考孩子的未來
13 就算父母反對,孩子還是會做
14 為什麼現在是女性就業的寒冬期
15 無法發揮領導力的日本年輕人
16 打造活躍於世界舞台的人才
17 被當成「老外」欺負的兒子們
18 不後悔的生存方式
19 夫妻間的平等關係
20 把煩惱全部清除
21 家庭是一切的出發點
22 爸爸不允許孩子批評媽媽
23 三十幾歲是人生的轉捩點
24 給尚未謀面孫兒的話
後記 長男創希和次男廣樹暢談「父親大前研一與他的教養之道」
推薦序 人生很長,讓孩子走些冤枉路又何妨 洪蘭
推薦序 充滿人生智慧的教養觀 陳之華
推薦序 父母經真難念,卻真有趣 周行一
前言 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是把孩子教育成「可以自食其力的大人」
01 愛情可以用時間計量
02 烹飪課和拉梅茲呼吸法
03 兒子們是我最好的朋友
04 「勤奮老爸」與「悠哉兒子」
05 背得愈多,腦袋愈笨
06 「與其念書,不如打電動」
07 人生就是「最終幻想」
08 找出孩子的拿手本事
09 兒子的休學申請書
10 兒子的美國成績單
11 學歷很重要?
12 不...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