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捐贈若只是換得身體的切割與家屬的心碎,二十五年來不可能累計超過四萬人允許身體在日後被用作醫學解剖。「無語良師」是慈濟開創的醫學人文教育,無論是否有意願成為大體捐贈志願者,人們莫不重視醫療品質的照顧,而良醫更勝名醫,因此無語良師所造福的病人,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息息相關。
繼二○一一年出版《以身相許:無語良師的生命教育》,本書接續記錄多年來相關故事並加以擴充延伸。全書分四部分:一、成為醫師:從陌生的姓名開始,醫學生自此走進無語良師的生命。慈大醫學系的解剖學,教的是觀照生命整體。二、不被遺忘的名字:無語良師交託軀體,為醫學教育奉獻所有,如此的捨心和願力,讓他們成為永恆。三:零下三十度的愛:醫師的「老師」從攝氏零下三十度回溫,模擬醫學中心的手術教學,讓醫師宛如在真實病人身上開刀,這是傳統解剖學做不到的。四、燃燒的孤獨:選擇與眾不同是因堅持做對的事。這些奉獻於解剖及模擬手術教學者,用希望和熱情燃燒自己,當作推進醫學的動力。
期盼經由這些「生命」、「愛」與「死亡」的故事,讓讀者更加把握生命中每一時刻。身體並不代表生命,無語良師所彰顯的正是生命的價值。
偏處臺灣東部一隅的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傾注慈濟人無數心力、採用不輸醫院的新穎設備,不僅用於校內基礎解剖及進階術式等教學,更對全球醫界開放模擬手術課程且全數免費!是何原因,慈濟把十方匯聚善款用在這裡?期盼透由本書,讓無語良師的議題引起廣泛重視,一同護持臺灣僅有的這座模擬醫學中心。
※臺灣目前唯一、且無償對外開放課程的模擬醫學中心
※慈濟獨有的「無語良師」──對大體的尊重、對家眷的關懷、對學習者的生命教育,不僅影響慈濟體系的醫師、醫學生,也間接帶起國內外解剖教育者對於大體老師的慎重對待。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李明亮──慈濟大學創校校長、前衛生署署長
王本榮──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慈濟大學名譽校長
曾國藩──慈濟大學教授兼解剖學科主任、模擬醫學中心主任
名人推薦:李明亮──慈濟大學創校校長、前衛生署署長
王本榮──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慈濟大學名譽校長
曾國藩──慈濟大學教授兼解剖學科主任、模擬醫學中心主任
推薦序
【推薦序】
慈濟創校就走不一樣的路
文 / 李明亮(慈濟大學創校校長、前衛生署署長)
近三十年前答應上人回臺灣籌備慈濟醫學院,有一天我想到:上人是出家人,對於生命的詮釋和我們學醫學的人可能不同,萬一不同意讓學生在大體身上切割,連基本的解剖都不能做,若和其他醫學院校有很大差別的話,我就無法回去接創校校長。
我從美國打電話請教上人,第一個問題是能不能做動物實驗?
「動物是活的喔!」我特別補充。
「可以,這是為了更大的愛。」上人說,那些犧牲的動物都是菩薩。
「我們也需要教解剖。」我進一步探問。
「好啊!」上人立刻表示支持,這讓我感到很驚訝!
慈濟醫學院不只教解剖,一開始在遺體防腐處理保存以及來源的取得就有開創性的作法。二○○○年五月我被政府借調擔任衛生署署長,解剖學科曾國藩教授十一月向上人提議善用捐贈大體,發展「好像在真人身上練習開刀」的解剖教學,也就是後來的「模擬手術」。這是慈濟大學發展至今最特殊的亮點!
這本書將慈大解剖學科的作法,無語良師的生命故事,以及模擬手術教學的意涵,在上人尊重生命理念的背後,還有一大群人長期在支持與努力,這些故事的整理就是慈濟創造出來的人文教育。
而至今,從來沒有一本教科書可以教我們這種的「人文」!
一九九二年,我與內人雅慧在睽違臺灣三十年之後,正式回到花蓮投入醫學院創校。除了硬體建設,我也積極尋找師資。每一位教授、講師都是親自邀請、一一面談。解剖學的師資是最難找的!一來跟「死亡」有關,而且沒有人喜歡福馬林的味道。既然上人同意了,我在美國就開始尋覓人選。
曾應龍教授當時在奧勒岡大學任教,專長是運動醫學,這個領域跟解剖學有關,他本身兼教解剖。「保存遺體的作法希望有革命性的改變!」這是我給予的大方向,請他設法找到能取代福馬林池浸泡遺體的防腐方式,若是找不到就自己研發。
曾教授在美國打聽到乾式保存的作法,先在大體的血管以福馬林液體灌流防腐,然後在皮膚外層噴上白色樹酯以阻絕空氣,學生解剖到哪個部位才需要剪開膠膜。後來參照美國的這套作法,曾教授還做了一些改良。
本來大體應是以吊掛方式噴上樹酯膜,我們讓大體以平躺托起方式噴膜,儲存時也讓大體平躺,彷彿睡覺一般。雖然大體封上膠膜,臉型輪廓大致看得出來,從儲存室外面的大玻璃窗,家屬依照名單便可看見往生家人存放的位置。
這個防腐與保存的方法很成功,也比我想像中的好,雖然是學習國外、並不是完全創新,但是在臺灣就是第一!
接下來是遺體的來源難以取得。我向上人請示教學遺體的需求,他立刻答應呼籲捐贈。原本我顧慮是否在特殊的宗教理念下,慈濟的作法會不會有什麼不同?沒想到上人的觀念很開放,我們要做什麼、怎麼做,上人完全信任專業,只強調解剖教學的作法要「尊重」大體及家屬。
雖然一九九四年創校招收第一屆醫學生,三年級才會上解剖課,在九四年的年底,罹患癌症末期的林蕙敏女士主動打電話來學校,表明身後捐贈大體的意願。她成為我們第一位志願者,隔年二月成為慈濟第一位大體老師,上人以林女士的故事倡導大體捐贈引起很大的回響,尤其是弟子們紛紛登記成為志願捐贈者,結果,我們的困難反而是儲存空間不足!
其他醫學院校前來參觀解剖學科,很好奇為什麼那麼多人願意將大體捐給我們?「因為我們有上人!」有時我會這麼說。事實上要不是上人的呼籲,光靠學校是無法推動的!外校詢問是否可以轉捐贈給他們?我建議上人宣導「就近捐贈」,讓其他醫學院校也能有較充裕的教學大體,如果由慈濟轉捐贈,一定要徵得家屬同意。上人同意並強調,接受轉捐贈大體的學校也要比照慈濟尊重大體的作法,譬如最後要為大體老師縫合,火化之後要將骨灰入龕……。
我們教導學生尊敬大體老師,包括著衣、入殮和送靈,學生也寫卡片放進棺木裡致謝。此外還有末期病人有意將來捐贈大體,我們儘量讓醫學生與未來的大體老師見面。慈濟在這部分的作法都是絕無僅有。
想想,一個生前跟你說過話的人,死後變成你解剖實習的對象,好像有點奇怪;但我們就是透過這些體驗,教導學生「生」跟「死」其實是延續的,要將大體老師當作活著的人。他們無條件捐出大體,我們要善待與珍惜。
人文,是醫學教育很重要的養分,雖然沒有教科書,慈濟運用不同的途徑,讓學生在生活與成長過程中自然學習到良好的人文;只要經過像慈濟這樣的環境,學生一定會學到對生命的謙卑,思想更加開闊。
大體捐贈的故事一直感動許多人,促成的解剖實習和後來發展的模擬手術課,對於醫師的養成訓練很重要。模擬手術是由臨床醫師指導教學,發展至今十八年來,不只訓練醫學生進入臨床實習更具信心;資深醫師也在這裡預做艱難的手術模擬,在臨床獲得進展,如書中提到法國第一例變臉手術,都令人印象深刻!
曾國藩教授是解剖學科和模擬醫學中心的靈魂人物。一九九七年好不容易邀請他到慈大任教神經解剖學。他是遺體防腐的專家,運用專長改善大體的防腐保存配方,日後更研發遺體冷凍保存方式。閱讀他在書中大談如何「抗腐拒爛」,我也學到不少知識。
模擬醫學中心造價數億元,每年的支出預算數千萬元,對外開放卻完全不收費。之所以能夠建立並得以維持,最重要的動力來自上人的帶領,並且願意花費龐大的經費支持。此外,曾國藩教授的投入對於慈濟大學有很重要的貢獻。
曾教授當年既是臺大解剖學科教授兼主任,研究也做得很好,他不但願意來,還把在臺大培植出來的研究所得意門生帶到東部,如:王曰然、賴昆城老師等。他留在慈濟專任教職,帶領一群人將解剖學改良和執行得更好,並且繼續研發,誠屬難得!
本書作者問我當年如何邀請到曾國藩教授?我想,應該是解剖學科已有既定的基礎,曾教授知道有個特殊性的計畫可以發揮理想,因此寧可放棄不到六年便能擁有公職退休的舒適生活而來到東部小校。當然,學科初期建立基礎和人文模式的曾應龍教授,也是功不可沒!
慈濟大學的規模不大,但是醫學生都很優秀,培養出來的醫師無論在哪個領域科別,都能代表慈濟的品牌。校友張睿智已經是花蓮慈院外科部主任,至今都沒有忘記他的第一位無語良師,也和家屬維持深厚的情誼。慈大結合身教與環境教育,陶冶學生的心性,當他們走過慈濟的路,體會自然來得更深刻!
我一向肯定從人文素養出發的教育,也欣見慈大學生所展現的特質。在這本書,我們看見上人培育良醫的用心,無語良師的奉獻和影響,以及模擬醫學中心的發展,還有打從心底認同、一起出力的一群人更是得之不易!
很多的因緣加起來才有今天,這也是慈濟所創造關於「愛」的特殊人文教育!
【推薦序】
穿越時空 交融生死
文 / 王本榮(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慈濟大學名譽校長)
現代醫學科學的飛躍成長,使遺體獻身醫學成為可能。以往與草木同朽的身軀,如今能發揮無用之大用。相對於其他自然科學以客體為對象,醫學是研究人類自身的學門。而生命現象的認識過程是循序而進,由整體至部分,由宏觀至微觀,由個體至群體,由現象至本質。而人體構造浩繁精細之程度,雖鬼斧神工亦難形容於萬一,大體解剖學對醫學生而言是窺探、進入醫學堂奧的第一步,也誠然是苦不堪言、痛不欲生的震撼教育。
早期臺灣醫學教育遺體來源極度匱乏。大體解剖學對每位醫學生都是不堪回首的記憶。在晦暗的解剖教室,面對著來路不明的遺體,迎面撲鼻而來的是福馬林嗆人的味道。沒有莊嚴的儀式,沒有感恩的尊重,解剖的過程只是制式冷酷的學習儀式。而解剖後更是一拍兩散,沒有情感悸動,沒有人文內涵,沒有生命教育。將遺體「物化」正反映當時醫學教育的「去人性化」。
而打破國人「入土為安」迷思,鼓勵「遺體捐贈」風氣的,正是證嚴上人。上人秉持「不厭生死,不著涅槃,不見一切見,性相不相離」的大乘精神,號召大捨菩薩們,以悲心為舟楫,用身體作教材,具體實踐《無量義經》「頭目髓腦悉施人」的法義。慈濟敬稱這樣的捨身菩薩為「大體老師」、「無語良師」,他們以大愛熾燃的生命已進入我們永恒的生命共相之中。「大捨」即「大我」生命的完成。
證嚴上人以極具創造力的智慧將死亡的印記從傳統陰森、腐朽、寂滅、消散的感受,轉化為在「空間」是晶瑩剔透的潔淨莊嚴,在「時間」上是從捨身育才中,延長自我生命的價值,在「人間」上是超越凡我的利他精神。無論是大體處理與解剖過程的感恩尊重,教室及大捨堂的明亮莊嚴,典禮的人文宗教情懷都能使生死兩安。只有光明,沒有陰暗;只有法喜,沒有悲愴;我彷彿看到大體老師們無言說法,學員們拈花微笑。「天心月圓、華枝春滿」,這種啟動科學的「真」、宗教的「善」、人文的「美」之法輪循環,堪稱是最圓滿的生命教育。
由於源源不絕的大捨菩薩認同上人理念及慈大運作模式,至今逾四萬名大德簽署了「遺體捐贈志願書」。在諸多因緣的會合下,全球首創的「模擬手術教學」,於二○○二年五月二十六日在慈大解剖教師及臨床醫師的通力合作下,劃下了歷史的第一刀,也揭開解剖教學的新紀元。從此解剖課程從傳統認識身體構造的「基礎醫學」,延伸為增長救命技能的「臨床醫學」。
大體冷凍技術是曾國藩前副校長長期研發而成熟,除了沒有血液流動及心跳、脈博、呼吸等生命跡象外,皮膚、組織、器官幾乎與活體相同,彈性亦如一。在完全符合最先進手術室規格,並配備有完善教學設備之模擬手術室,大體老師宛如一位活生生的病患,學員在資深外科老師的指導下,沒有壓力地準確觀察解剖構造,更能模擬學習各種設定的臨床急救與手術技能。醫師的養成過程中不免要以病人為師,以失敗為鑑,許多錯誤的累積方能造就獨當一面的醫師,可以說是「獨孤求敗」。模擬手術訓練可協助學員增長救人功力,增加執醫信心,減少病患風險,成為「東方不敗」。
慈大的模擬手術課程如今一年舉辦八次,每次八位大體老師,除了慈大醫學生及慈院醫師外,也擴及海內外知名大學四百位醫學生及二十八個專科醫學會,二千六百位專科醫師。術式及教案會根據學習目標,從基礎進階到創新手術訓練,學員們含括學生、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到教授級醫師。每一位學員都很珍惜這樣的機會,感恩老師捨身,更努力精進技能並重新找回行醫的初心。我曾參加及主持上百場的大體老師送靈與追思典禮,在莊嚴的人文典禮中,感受奇異的生命恩典。聆聽了學員及家屬的動人分享,眼淚都會不聽使喚的奪眶而出。也許眼淚的存在是為了證明感動不是一場幻覺。
詩人羅洛梅(Roll May)說:「愛(Amore)是死亡(Morte)與不朽(Immorte)的交會點」,大愛與死亡的共同點是毫無保留。存在主義哲學家馬塞爾(Marcell)認為死亡啟示我們一個超越的存在,是生命的終點,但不是絕對的終點。借用麥克阿瑟(MacArthur)將軍名言並改之:「老師不死,只是凋零。」(The silent mentors neverdie, they just fade away)。最後以我寫的《最特別的老師》的歌詞,對大體老師獻上誠摯的感恩與祝福。
《最特別的老師》
您是最特別的老師,
非親非故,捨身成就素未謀面的學生,
一期一會,莊嚴獻上一生相隨的大體,
您是最特別的老師,
無言無語,傾囊相授生命無盡的奧祕,
大捨大勇,盡情燃燒人間大愛的光輝。
穿越時空,交融生死,
一刀一剪,探究生命細節,
一針一線,縫合生命斷裂。
安忍不動,靜慮深密,
如來如去,培育醫學種子,
如切如磋,琢磨醫學璞玉。
您的生命啟示錄,
永遠是照亮醫學之路的明燈。
【推薦序】
甘冒孤獨,生死相挺
文 / 曾國藩(慈濟大學教授兼解剖學科主任、模擬醫學中心主任)
多年來接受媒體訪問,人們最感好奇的不外是有沒有遇過「靈異事件」──「教授見過『鬼』嗎?真的有鬼嗎?難道都不會害怕?」即使在今日,一般人對於「遺體」和「解剖」仍然存在著很多的想像空間。
解剖學始終離不開死亡的晦暗,遺體是沒有附加情感、用來學習構造的標本,學習者在意的是人體構造的知識,向來冷酷;除非學習上的必要,這個重視表象的科學,讓人能逃則逃、敬而遠之,更遑論尊重!
然而,自一九七七年秋天考進臺大解剖學研究所,旁人眼裡被視為忌諱的這一門學問,我一頭栽入,早早面對「人生盡頭」──幾乎天天與教學相關的「遺體」共處。「解剖學」成為專業迄今四十多年來,「遺體」與「解剖」如影隨形地伴隨著我。
牆角舊知識,欲藉科技還魂
我在臺大解剖學研究所修習大體解剖、組織學和從事以電子顯微鏡為主要工具的超微型態學研究,到了美國深造主修解剖,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進修五年的一開始,就對神經生理深感興趣,正式跨足神經電生理學。之後轉入另一個實驗室跟隨教授開發當時還是嶄新領域的腦薄片神經細胞內電生理紀錄研究,等於是從以肉眼和放大鏡觀察人體解剖學,以及用光學顯微鏡及電子顯微鏡進行型態學研究後,再跨足電生理學。
在當時,我利用動物大腦薄片的製備,進行細胞內及細胞外電生理記錄,這些都是全新的挑戰!正因為這樣,讓我在那期間幸運地發表了數篇以大腦嗅覺皮質為對象的癲癇發生機制研究論文,取得了博士學位。
之後轉往位在加州矽谷的史丹福大學神經科做博士後研究,基於對大腦的興趣以及熟習於腦薄片研究技術,這兩年半裡,我以嗅覺皮質研究的經驗為基礎,開始開發在大腦體感覺及運動皮質塑性上的研究。沿襲著我所發展出來結合電生理與型態學的特有研究模式,逐漸打造自己特有的核心專長,也奠定日後回臺以及到慈大發展的因緣。
在史丹福大學除了經歷一九八九年舊金山大地震的震撼,另一個震盪來自實驗室裡個人電腦的普及。短短幾年間,電腦硬體一年一代地蓬勃發展,隨之異軍突起的是「網路」的世界。當時,我還無法想像網路時代加速了新的科學知識的傳播,更直接衝擊解剖教學!
近數十年來的醫學科學,特別是分子生物學領域讓知識量呈幾何級數成長,也為解剖教學帶來排山倒海的排擠效應!千百年來人體不曾多長出一條神經、多生出一塊肌肉,解剖教學既耗時,學習環境更是惡劣,因此被視為「舊知識」,解剖學科被擠進醫學院校的角落。
西方醫學教育崇尚唯物論,北美的名門大校向來以領先世界為第一目標,醫學院的院長們一任一任地更替,無不冀望以最新的研究發表或與眾不同的作法而揚名立萬!近三十年前,北美名校開出第一槍是將大體解剖實習(實地解剖)刪除,而改以「問題導向小組討論」方式當作醫學教育的主軸,強調學生透過討論、自我學習,才是醫學教育的王道。
特立獨行的這股旋風猶如秋風掃落葉般席捲北美,再吹到歐洲,連亞洲的大學包括臺灣在內也跟著浮沉──精簡解剖教學內容、刪去授課時數,甚至刪除人體解剖實習這門課,讓出空間給學生自我學習。解剖學從一向來被認為是真正進入醫學殿堂的第一堂課,一時淪為可有可無!
如此走過十多年後,歐美發現這樣培育出來的醫學生大多擅長口語表達,畢業後也傾向走入以「與病人言語溝通」為主的臨床專業;但較具挑戰性、必須緊急處理的手術卻乏人問津!如今,北美除了一所最近新成立的小醫學院標榜完全以數位模擬軟、硬體教解剖學之外,所有的醫學院又悄悄回到過去的實地解剖教學,歐洲醫學院校亦復如是。
事實上,在這段缺乏實際人體解剖實習課的日子裡,英國部分學校的醫學生會自行安排在週末租用巴士,前往仍保留人體解剖的醫學院學習。實際操作的人體解剖學課彷彿又從萬惡的深淵被撈了上來,抖抖身上的汙泥,繼續做該做的事!而與此同時,資訊數位化的發展讓複雜的人體構造得以立體呈現在電腦螢幕上,甚至做各種互動,這又製造出一個足以取代「實際人體解剖」的假象,再度造成教學方式的夾擊!
在電腦軟體裡,人體的每一條神經、血管、肌肉都是一層一層畫上去的,而且只畫較粗的血管與神經,操作電腦指令時,這些構造看似可以一層層地掀開,其實正因為是人為畫上去的,這一層又一層的中間少了結締組織,這些構造的精準位置也因人而異。在臨床病人身上,神經或血管經常埋在結締組織內,不會自動跳出來被看見;醫師在手術時,腫瘤更不會自動露出部位讓人切割。看起來是多麼逼真的模擬,事實上都只是「假象」,無法真正取代實際解剖的操作與體會!
電腦模擬既省錢又省事,而且是很有噱頭的新科技。過去十多年裡,相信實地解剖教學意義的老師們都不曾間斷地面對:「電腦模擬是否該取代實地解剖?」的挑戰。對我而言,多年掙扎在無休止的質疑當中,有時也不免懷疑是否沒能跟上時代的進步!事實上,人體的構造是活的、動態的,每個身體不盡相同,再加上疾病造成的變化,我認為善用科技、結合實地解剖與電腦模擬,才是最佳學習方式。
生活在他方,因為理想回流
一九九五年,甫成立一年的慈濟醫學院向臺大解剖學科探詢遺體處理保存等相關事務,當時的我在臺大解剖學科負責教學遺體的取得、防腐及保存業務,對於這一所在我的故鄉由佛教團體創辦的醫學院,以及「慈濟」充滿著好奇。
記憶裡的花蓮頂著中央山脈的脊梁,背山面海,擁抱著浩瀚的太平洋!如詩境般的壯闊,對於生活在此地的人──除了頻繁的地震,還有夾著狂風暴雨從海上猛撲而來的颱風,連房子都保不住地令人心驚膽顫!夏日豔陽高照、無處可躲。還記得年少的我每在炎夏爬上屋頂,只有在屋頂曬得熱烘烘的狀態下,才能一層層地刷上瀝青或再鋪上防水布,那令人目眩的旱熱及身體幾近中暑近乎崩潰從來不曾澆熄似地!到了冬日,呼嘯的北風強擄著空曠河床上的砂粒撲面而來!觀光客眼裡壯麗無比的山河,為此地帶來無窮盡的考驗與蕭瑟……,只有在地人知道!
花蓮是我的根,給了我人生前二十年左右的寬闊,卻讓我對於未來感到茫然。當我為了尋求發展而若似無意地離開這片土地以及我的父母,花蓮從此成為我內心隱然的牽掛;而證嚴上人以宗教家的願力恰似刻意在花蓮紮根,在毫無任何基礎條件下從事慈善救濟,接著創辦醫院。為了支持醫院又開辦教育、培育人才。更讓人感到意外的是,慈濟的解剖教學在沒有前例可循的情況下,上人從團體內部開始推動遺體捐贈,志工踴躍簽署捐贈志願書。
上人基於讓「亡者靈安,生者心安」的理念,勇敢地面對傳統醫學院校無法做到的生命終了禮儀,慈濟人以簡潔的生命禮儀,陪伴家屬走完大體捐贈者的最後一程,也啟發學習者對於捐贈者奉獻大體的衷心感謝,讓所有參與者內心安詳,家屬也能感到榮耀。
融入人文體會的解剖教學,跳脫了傳統醫學教育單純學習人體構造的思維,透過與捐贈家屬的互動了解捐贈動機、體會捐贈者與家屬的期許,包括我最熟悉的遺體保存方式都以「尊重生命」為出發點,猶如歐洲「文藝復興」強調的人文主義,不但提升了解剖教學的層次,也讓學習者反思這份託付的社會責任與意涵,成為醫學教育中最具生命意義的一環!
二十多年來,慈濟的作法獨樹一幟;然而這期間,源自西方的解剖學一度沒落,雖然我曾經自我懷疑,卻始終沒有離開。直到遇見慈濟,才知道仍有一份理想可以堅持!
生命的盡頭,不只見到死亡
一九九七年,慈大創校李明亮校長力邀我協助開設醫學系必須的神經解剖學課程。基於專長,很快地,我開始協助解剖學科的整體發展與所有教學規畫,每週固定往返於臺北與花蓮之間,從遺體捐贈、處理與保存,包括方法與設備一連串的改良,也展開了我在慈濟大學非常另類的解剖教學生涯。
得以返鄉貢獻所學,我懷著一股備感親切的雀躍之心!二○○六年更正式辭去臺大醫學院教職及行政兼職回到故鄉,全心投入慈濟大學,展開我學術生涯的後半生。
慈濟大學承襲著宗教的善念創校,不忍以無主遺體進行教學,不捨以冷漠對待教學遺體,整合在解剖教學的人文互動,啟發醫學生的同理心,了解遺體得來不易。在本書一開始,從慈大醫學系校友張睿智、吳自強的「成為醫師」之路,可以了解透過無語良師的奉獻,解剖學和模擬手術課程為他們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年輕時一直往前衝去,但其實每一天都距離死亡愈靠近。」我經常在演講時這麼說。每個人都必須面對死亡,但是捐贈大體的決定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身體不只是自己的,親情的「不捨」或「無法接受」,往往讓當事人無法單獨做成決定。家屬能夠「放下」並且提起「尊重」與「祝福」,這是人生最難的修行!
書中,幾位大體捐贈者的故事讓我們得以了解家屬的心情,為他們共同成就這份無私的愛,報以掌聲!
早年,有心的外科醫師唯有花大錢、風塵僕僕地出國,才能尋得訓練機會學習新的技術,偶有從國外進口人體軀幹的訓練課程,但也只見身體的某個部位,捐贈及處理的條件以及長途的運送,往往讓這些軀體部位無法提供理想的訓練,更遑論欠缺人文尊重的不舒服感。
反觀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這些年來,發展各個臨床科別的多元訓練,這個善念平臺每年八次,每次八位無語良師無私奉獻身體,提供高年級醫學生以及各級醫師,在最接近真正病人身體的手感下進行手術訓練,是醫師們最真實的成長跟創新的機會,更避免因為不熟悉手術技能而耽誤病人。
現在的解剖學界能與臨床醫學真正拉得很近的並不多!在「零下三十度的愛」這個單元,作者以幾個學會以及團隊的訓練,呈現出醫師眼裡這些訓練的意義與必要性。模擬醫學中心提供海內外醫師全球難以比擬的操作品質與感受,而我們也得以從醫師的角度,看見他們與家屬的互動與感恩,將無語良師的大愛轉化為最理想與完美的醫療服務,找回初衷。
為了成全大體志願者的心願,在第四部「燃燒的孤獨」提及慈濟基金會協助慈濟大學成立了遺體捐贈網,志工們在所有人文典禮上永不退縮的護持,無疑地,都是成就這個善念平臺的重要支柱,更讓家屬在參加相關的典禮之後感到內心安定,為家人的捐贈感到無比的欣慰。
模擬醫學中心逐年尋覓人選發展工作團隊,從人文互動的安排,到模擬手術室課程的規劃與專業執行、分工與投入,永不妥協地完美執行「無語良師」的理念與作法,如今儼然成為遺體捐贈的黃金標準,也讓慈濟大學榮獲眾多國內外媒體的關注。
刊登在二○○九年四月二十二日《華爾街日報》首頁,記者張彥(Ian Denis Johnson) 向全世界報導了慈大模擬手術課程這個特殊的教學模式與意義。他們同時刊登了一張我的人頭素描畫像,那對我而言是不曾預期的榮耀,真正代表的是無數無語良師的善舉所塑造的醫學教育標竿。
慈濟沒有標新立異,只是做該做的事。感恩解剖學科的老師們,以及模擬醫學中心的團隊成員都能同心也有心,願意一起做,讓慈濟堅持尊重人文的作法,為醫學教育刻印出一條令人動容、耳目一新的足跡!
親炙人文關懷,人生最大福分
生長在物資匱乏的花蓮,打從年少時開始,我沒有榜樣可以模仿,心態上永遠像是蹲在牆角似的,習慣從觀察中自行體會和學習。源自童年時期資源不足的壓抑,讓我相信人應將心比心、多為旁人著想。雖然自知沒有過人的智慧與能力,但我奉行用心過生活,即使每天做著同樣的事,也會力求更完美,希望藉由時間累積厚度。
當盛年回到這塊養育我的土地,感嘆花蓮經歷不斷地開發帶來了難以想像的破壞,腦海裡已然找不出與昔日影像得以融合的地方,童年景象蕩然無存!物質追求讓花蓮付出了代價,但這並非花蓮人逃不掉的宿命!
在失落中,足堪慶幸的是慈濟在花蓮以有形的醫療與教育建設,深植人文關懷的底蘊,讓這片土地得以保留人心最純淨、原始的心靈桃花源。誠如作者筆下,無語良師捨下執念,毫無保留地為後人奉獻往生後的軀體,這分無限崇高的願力令人敬畏,也一直鞭策我甘冒孤獨、生死相挺!
感恩在上人的帶領之下,無語良師趕走解剖學的陰暗,更照亮了模擬醫學中心,讓從事解剖教學的我們不再走夜路,而是走在一條坦途。教學生涯後半段的際遇該是我人生最大的福分!
這本書裡談到的雖然多半是我所熟悉的故事,校稿超過三遍以上,卻一遍遍更深刻的體會文字間潛藏著的人生現實、無奈、回憶與淚水,一字一句委婉訴說著無數深藏心底的話!期許書中記錄的真實故事,能啟發我們更堅定地相信無私付出與奉獻會讓世界更美好!更引領我們體會生命的真諦。
願「靜心」、「利他」是你我共同追求的心境!
【推薦序】
慈濟創校就走不一樣的路
文 / 李明亮(慈濟大學創校校長、前衛生署署長)
近三十年前答應上人回臺灣籌備慈濟醫學院,有一天我想到:上人是出家人,對於生命的詮釋和我們學醫學的人可能不同,萬一不同意讓學生在大體身上切割,連基本的解剖都不能做,若和其他醫學院校有很大差別的話,我就無法回去接創校校長。
我從美國打電話請教上人,第一個問題是能不能做動物實驗?
「動物是活的喔!」我特別補充。
「可以,這是為了更大的愛。」上人說,那些犧牲的動物都是菩薩。
「我們也需要教解剖。」我進一步探問。
「好啊!...
作者序
【後記】
段段碎裂、片片生成
文 / 葉文鶯
在慈濟大學圖書館架上發現一本書,封面是一具骷髏,左手貼著醒目的紅色標籤,上面寫著「SALE(銷售)」。死人骨頭也可以買賣?做什麼用途呢?很是好奇。
調查記者史考特.卡尼(Scott Carney)在《人體交易:探尋全球器官掮客、骨頭小偷、血液農夫和兒童販子的蹤跡》這本書的一開頭就替自己秤斤論兩──估計以他身高六呎二,體重接近兩百磅,牙齒齊全、心腎功能皆正常,大約價值二十五萬美元。他還說自己是美國人,肉體才得以高價賣出,若在其他國家就無法賣到這麼好的價錢!
史考特告訴我們,不只人骨可以被賣作宗教的法器,他花了很長時間追蹤全世界的人肉巿集,「美國境內有好幾起重大的太平間竊屍案,殯儀館會將家屬託付的遺體給人體組織供應公司,遭受褻瀆的屍體跟著就被大卸八塊,用於移植術和肌腱更換。」人肉巿場遠比他想像中的還要大!
尊重感恩,豈敢褻瀆
現代的「身體小偷」悄悄在殯葬業者與醫學院、醫院、製藥廠之間搭起橋梁,避人耳目地大賺其利,雖然部分被應用在移植醫學造福病人,備受爭議的是未經同意。書中案例指出,一九六○年代至一九八○年代中期,美國殯葬業者結合警察部門的病理科醫師,將數十萬個腦下垂體賣給大型製藥廠做成生長激素的注射藥劑,臨床的應用價值相當可觀!
慈大曾國藩教授講述解剖學歷史還只是提到,中世紀歐洲的盜墓者竊取甫下葬的屍體賣給醫生做解剖。大體解剖,是醫師養成不可或缺的基礎訓練,而死者一直是提供專業學習的養分,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甚至因為有利可圖而涉及非法交易和犯罪。反觀現代,拜醫療科技的進步,人們從死者身上偷得的東西愈小,獲利愈高而且更不容易被人發現,尤其是體內的器官組織,反正屍體外表看不出有任何損失,也許正好被用來合理化這種褻瀆吧?!
慈濟的無語良師有名有姓,大體捐贈做到如曾國藩教授所說:「透明到可以互動,可以由家屬直接監督!」這幾年多次進出慈濟大學解剖學科與模擬醫學中心採訪,第一次看見書中所形容「難以取得而且價錢昂貴」的腦下垂體,是在醫學系三年級的解剖實習室。
醫學生在學期末為無語良師縫合,他們之前鋸開大體老師的頭骨,取出裡面的腦組織進行觀察,各組學生依據慈濟大學大體實習室內特有的規定,特別將一些細小組織分別收藏在小罐子裡,腦下垂體也被小心翼翼地保管著。這個腺體管控人體荷爾蒙的分泌,經查閱資料,它的正常體積只有1.3×0.9×0.6公分,重量不到一公克,相當於一顆花生米大小,在復原無語良師的身體縫合頭部時,醫學生會將它們原原本本放回原來的位置,歸還給老師。
解剖學科在教學上的尊重與細膩處不容易被看見,參訪者多半只見到大體儲存空間,以及供奉骨灰琉璃罈的大捨堂,在無語良師的啟用與送靈典禮,追思堂都有簡單而隆重的佛教儀典。醫學系應屆畢業生吳自強在學期間經歷父親病逝後捐贈大體,他表示,無論自己的身分是醫學生、送靈志工或是無語良師的家屬,所看見的作法都一樣,感受慈濟表裡如一的尊重態度。
聖化遺體,依然悲傷
大體捐贈若只是換得身體的切割與家屬的心碎,二十五年來不可能累計超過四萬人允許身體在日後被用作醫學解剖。慈濟美國人醫會陳福民醫師形容無語良師是「連自己的身體都可以不要的人!」雖如你我這般平凡的肉體,卻有著大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二○一八年六月,模擬手術課程啟用前,在無語良師名單赫然看見「康念慈」這個名字,心中為之一震!距離書寫康純安老先生的大體啟用,事隔二十一年,當年採訪康念慈大姊等子女述及爸爸的捐贈緣起,之後訪問該組學生與家屬的互動,康爺爺當年「以身相許」培育出來的醫師,其中張睿智、蘇桂英夫婦雙雙服務於花蓮慈濟醫院,多年來與康阿姨們保持聯繫,在康大阿姨的大體啟用與送靈典禮也以家屬身分參加,發乎真情的相待熨燙著彼此的心。
無語良師無私的奉獻豐富了人文教育的內涵,慈濟大學的作法象徵醫學教育的一道曙光,經由時間的蘊釀,更顯現其光輝。無語良師為什麼要捐贈大體?家屬為什麼捨得成全?當醫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拜訪家屬,才明白這一切並非理所當然。
即使大體捐贈聖化了遺體,對家屬而言,失去至親猶如災難,包括我在訪談時也一度犯錯,以為家屬經過一段時日的沉澱,到了大體啟用典禮,可能得到安慰而不再過度悲傷。「段段碎裂,片片生成。」足以形容家屬忍痛成全的心境;藉由醫學生、醫師的雙手,儘管無語良師的身體被支解,卻也得以圓滿心願;操作者透過刀鋒解析,豐富著醫學知識版圖也在精進技術,在臨床不可避免的風險中增添一道安全網,保護病人。
「無語良師」是慈濟開創的醫學人文教育,無論是否有意願成為大體捐贈志願者,人們莫不重視醫療品質的照顧,而良醫更勝名醫,因此無語良師所造福的病人,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息息相關。
解剖教學,一號人物
「人文不容易教。上人所做的是營造好的環境讓人去體會。」花蓮慈院重症加護外科病房主任何冠進醫師,經常指導醫學生基礎模擬術式,他認為愈多的參與,感動愈深!一回,他在醫學生的模擬手術課程開始之前,說明慈濟基金會和模擬醫學中心的緣起,臺下也有來自中國寧夏大學的醫學生。「曾教授說,他一輩子教解剖,最後一堂課是躺下來教。」多次聽聞曾教授說起這段話,何醫師從沒想過當這些話透過自己轉述給其他學習者,「我竟然感到鼻酸!」他說。
寫作之初原擬以模擬醫學中心的推手曾國藩教授為主軸,發展無語良師教育的不同面向,然而曾教授明確表態:「我還不足以為人典範,不要好像在寫豐功偉業。」
曾教授一出生就使用了偉人的名字,乍聞其名者莫不竊笑。晚清重臣曾國藩組織湘軍平定了「太平天國」之亂,根據歷史記載,他結合民兵結結實實挖地壕,以守為進,採取「結硬寨、打呆仗」的方式,堅持到最後終於大克太平軍。
曾教授在慈大解剖學科也和曾國藩打仗如出一轍,他投注心血研發大體防腐與冷凍保存方式,其中嘗試過失敗,他帶領團隊蹲著苦窯似地堅持著上人的人文理念,這幾年透過模擬醫學中心,促成慈濟體系的醫學生、醫師與外界展開交流和學習,影響所及,從臺灣本土延伸到國際,可視為臺灣醫療進步一個微小卻不容忽視的面向。雖然曾教授不敢居功,但以他在解剖學的特殊貢獻,這位「曾國藩」同樣是一號人物!
兩年前,慈濟志工企圖集資籌畫無語良師電影的開拍,邀請業界優秀的製作團隊、導演等拜訪證嚴上人,並實際造訪慈大,方才得知座落在東部小校角落裡的模擬醫學中心價值不斐;然而所有的模擬手術課程,即使不是慈濟體系的醫師、醫學生也都完全免費!
「原來慈濟是把錢用在這裡!」當中有人恍然大悟地說。這也道出志工希望藉由電影,讓無語良師的議題引起廣泛重視,一同護持臺灣僅有的這座模擬醫學中心。上人叮囑這群專業人士對於無語良師的議題再多了解,並從公益角度做呈現。期待不久的未來,一部結合高度創意的電影能將這個生命課題深刻傳達給群眾。
愛與生命,值得等待
這本書裡棲息著許多靈魂,當我忘情地找尋他們的故事,竟忘了靈魂也有重量,而我的貪心無法將他們都帶回。採訪日久、愈感沉重,寫作時間比哪吒的母親懷胎三年還要久。進入第四年,不禁懷疑自己的能力,猶如難產欲死的母親般,而這些靈魂必須藉由母體投胎,好不容易寫作完稿,歷時四年之久。
也或許必須如此,採訪進入第三年見到久違的康念慈大姊。多年前搭乘她的「天主教賑災車」拜訪過修女,大姊右手做的事不讓左手知道,盡說別人的好。在她的大體啟用典禮才自家人口中得知一二,並請他們同意讓我為大姊留下記錄。
此外,醫學生吳自強這一班,從他們大二下學期曾教授為他們講解解剖學歷史及拜訪無語良師家屬的注意事項,及至大三解剖實習,到後來聽聞他的父親捐贈大體,訪談中驚訝於他迂迴而堅定的學醫之路,於是順著時間之流點滴記錄,直到他結束慈院兩年實習,如願成為一名醫師。他的學醫之路走得很慢卻走得很深刻!感恩他與家人願意分享故事,包括父親接受治療過程遭受的處遇,從一名醫學生的口中娓娓道來,更富含教育意義。
感恩這些「等待」豐厚了這本書的內容。繼二○一一年出版《以身相許:無語良師的生命教育》,有緣再度記錄這個主題,讓家屬在回憶中流下未盡的情淚,忙於精進醫術解救病患的醫師們耐心說明專業知識並修訂稿件;而四年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曾國藩教授,他將自己縮到最小,卻花費最多的心力為全書內容來回做審訂。感恩過程中所有給予指導與協助的人們共同成就這本書,讓無語良師可貴的影響得以藉由初出版而傳播。
身體並不代表生命,無語良師所彰顯的正是生命的價值。我們一邊活著、一邊也在死去,如被點燃的線香,灰燼截截斷落,在歲月的助燃下,生命兀自朝向自我完成。若不認識「死亡」,等於不了解「生命」。
「經常性的記住『死亡』來生活的人,他的生活價值觀會改變,他會警覺於現在的生活品質,他不願意錯過每一個可以讓自己喜悅的片刻。」最後引述最敬愛的長輩洪忠雄叔叔教導的這段話,祝福讀者們在閱覽本書關於「愛」與「生命」的故事之後,也能把握生命中每一個喜悅的片刻!
【後記】
段段碎裂、片片生成
文 / 葉文鶯
在慈濟大學圖書館架上發現一本書,封面是一具骷髏,左手貼著醒目的紅色標籤,上面寫著「SALE(銷售)」。死人骨頭也可以買賣?做什麼用途呢?很是好奇。
調查記者史考特.卡尼(Scott Carney)在《人體交易:探尋全球器官掮客、骨頭小偷、血液農夫和兒童販子的蹤跡》這本書的一開頭就替自己秤斤論兩──估計以他身高六呎二,體重接近兩百磅,牙齒齊全、心腎功能皆正常,大約價值二十五萬美元。他還說自己是美國人,肉體才得以高價賣出,若在其他國家就無法賣到這麼好的價錢!
史考特告...
目錄
推薦序
慈濟創校就走不一樣的路 李明亮
穿越時空 交融生死 王本榮
甘冒孤獨,生死相挺 曾國藩
序曲
五分鐘趕上二十年
一、成為醫師
良師與我
一張照片,天涯海角、世世代代
大學長的心願
世界沒變,但我們少了一個
透過病人活了好幾世
二、不被遺忘的名字
掛了還一路玩──呂文義老師
促成百對佳偶的媒人婆──林齊老師
一封偽造的情書──李森佳老師
用辦喜事的心情送走另一半──王宏珠老師
死亡開啟的美好相遇──黃久芳老師
她是我媽,但她不是我的──郭瑞華老師
三、零下三十度的愛
抗腐拒爛,「抵死不從」
一流的手術訓練中心
變臉──全臉移植手術預備式
犧牲了豬隊友之後
模擬韓風削骨術
「不看不碰」如何手術?
四、燃燒的孤獨
自幽暗走來的解剖史
看誕生死,執著捐贈
這些先生最怕小姐?
面對亡者不需要勇氣
我的阿公今天像「總統」
拿著解剖刀的糾結靈魂
後記
段段碎裂,片片生成
附錄
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大事記
慈濟大學大體老師歷年捐贈統計
慈濟大學模擬手術課程參與人數統計
推薦序
慈濟創校就走不一樣的路 李明亮
穿越時空 交融生死 王本榮
甘冒孤獨,生死相挺 曾國藩
序曲
五分鐘趕上二十年
一、成為醫師
良師與我
一張照片,天涯海角、世世代代
大學長的心願
世界沒變,但我們少了一個
透過病人活了好幾世
二、不被遺忘的名字
掛了還一路玩──呂文義老師
促成百對佳偶的媒人婆──林齊老師
一封偽造的情書──李森佳老師
用辦喜事的心情送走另一半──王宏珠老師
死亡開啟的美好相遇──黃久芳老師
她是我媽,但她不是...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