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靜心的人才能夠讓親密發生
現代社會裡,人與人的關係愈來愈疏離,傳統家庭結構的約束不再緊密,愈來愈多人對性的態度較之過去也更為隨意,良好親密關係的品質隨著這股暗流正逐漸失去……。
事實上,親密關係的品質絕少和肉體有關,儘管性可能是打開親密關係的一道門。但要擁有親密關係,更重要的是願意展露我們內在最深的感受和脆弱,這個信任,會讓對方同樣真誠相待。究極而言,願意承擔親密關係的風險乃是來自個人的內在力量,就算對方依然緊閉心門,就算這個信任遭受背叛,我們也不會受到任何永久性的傷害和痛苦。
奧修以溫柔和富同情心的指導,帶領我們一步步了解害怕親密關係的原因,以及如何面對和超越這些恐懼。你將學到如何滋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並擁有更多的開放和信任。
本書特色:
✧奧修層層拆解現代人對於進入親密關係的恐懼,那些防衛與壓抑從此不再成為阻礙你進入成熟的親密關係。
✧在「人人都可成名十五分鐘」的當代,奧修指出所有親密的關係都需要隱私,給予雙方合而為一的空間,好免去他人注視所帶來的影響。
✧奧修在書中解答演講中來自聽眾的真實提問,也是最貼近多數讀者的疑惑,有如直接與奧修對話。
✧掃描書中QR CODE可連結至奧修演講影片「不要錯過親密」,重新學會親密的藝術,深深地活在愛之中。
✧作家、治療師 王靜蓉 親密推薦
作者簡介:
奧修OSHO
一九三一年出生於印度,畢業於印度沙加大學哲學系,並在傑波普大學擔任了九年的哲學系教授,之後周遊印度各地。一九七四年在印度孟買東南方的普那(Pune)創建了「奧修國際靜心中心」,吸引了大批的西方年輕人及世界各國的求道者前來體驗靜心與轉化,一九九○年逝世於普那。
奧修對門徒及求道者的演講已被錄製成六百多種書,翻譯成三十多國文字。你無法歸類奧修無所不包的教誨,從個體對意義的探尋,到當今所面臨最迫切的社會與政治議題。他述而不作,所有的書都是以他的聲音與影像記錄謄寫而成,是他三十五年來對來自世界各地的聽眾之自發性演說。印度的〈週日午報〉將他與甘地、尼赫魯、佛陀等人並列為改變印度命運的十位人物之一。
奧修國際資訊中心網址:www.osho.com。
譯者簡介:
陳明堯Gyan Purana
專事翻譯,譯有《與先哲奇人相遇》、《喜悅》、《靜心春與夏》、《奧修談禪》、《存在之詩》、《女人,自在平衡自己》、《男人,真實解放自己》等書(以上均由生命潛能出版)。
章節試閱
第二章 與他人的親密連結
當兩個愛人真的相互敞開,當他們不害怕對方,而且沒有任何的隱瞞,那就是親密。當他們可以相互訴說一切,不會畏懼對方可能被觸犯或受傷害……倘若一個愛人認為對方會被觸犯,那麼這樣的親密還不夠深刻,這麼一來,那會是一個約定,任何事情都可以將之毀掉。
然而,當愛人們開始感覺沒什麼好隱瞞的,而且無話不說、無事不談,那麼信任就到了一種深度。即使你沒開口說的事,對方也會了解,於是兩人開始合為一體。
愛是生命的目的
生命是一趟朝聖之旅,除非愛被達成,否則依舊是在朝聖的路上,永遠到不了任何地方;生命不斷在繞圈子,即使一個人聲稱:「我已經抵達了,我已經成為我所要的,這個種子已經實現成花朵。」實現的時刻也永遠不會到來。
愛是目的,生命是旅程。沒有目的的旅程必定會神經錯亂,變得漂浮不定,生命將會毫無方向;某一天你向北走,另一天你又向南走,它會一直飄浮不定,隨便什麼都可以把你引誘到其他任何地方。
除非目標是清晰的,否則你還是一塊浮木。目標或許好像是遙遠的一顆星星,那也沒有任何不同,但它必須是清晰的。或許目標是遙遠的,那也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它必須在那裡。
你的眼光可以不斷地專注在目標上面,那麼即使萬里之遙的旅途,也不算是漫長的旅程。倘若你前進的方向是正確的,就算路途遙遠也不是問題;如果你的方向是錯誤的,或者是一動也不動,又或者是在所有的方向上移動,那你的生命就會開始虛脫。
這就是神經錯亂;能量的虛脫,不知去向;不知做些什麼;不知要成為什麼。不知道去向為何;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內在充滿了缺陷、創痛、憂鬱,而且因此形成了接連不斷的恐懼。這就是人們活在焦慮中的原因,他們或許隱藏著;或許掩蓋著;或許不向任何人透露,但是他們的確活在恐懼之中。這就是為什麼人會害怕親密──如果你允許別人和你太親密,他們也許會看到你內在的黑暗面。
親密這個字源於拉丁文intimum,意謂著你的內在(interiority),你的最內在核心。除非你那裡有些什麼,否則你無法與別人親密,你無法親密,因為他們會看到你的缺陷、傷口,以及從傷口流出來的膿血:他們會看到你不知自己是誰,會看到一個瘋子、一個不知去向的人。你甚至不曾聽見你自己的歌,你的生命是一團混沌,不是一個宇宙,因此對親密會有所恐懼。
即使是愛人也少有是親密的,只是與別人有性的關聯並不是親密,在親密中,性器官的高潮並不那麼重要,那只不過是次要的部分;不管有沒有性高潮,親密都可以存在。親密是一個全然不同的面向,是允許別人進入你,像你了解自己一樣地去了解你,也就是允許別人從你的內在去了解你,邀請別人進入你最深處的核心。
在現代世界裡,親密正在消失,甚至連愛人彼此都不親密了,友誼也只是個名詞而已,親密已經消失了,為什麼?因為無可分享,誰要向你顯露自己內在的貧瘠?人要的是偽裝,他會說:「我很富有,我已經達到了,我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我知道要往哪裡走。」
人尚未準備好、也沒有足夠的勇氣敞開,把自己內在的混亂和脆弱顯露出來,別人也許會因此剝削你,這樣的恐懼是存在的。對方也許會變得過度強勢,因你處於一團混亂;你需要一個主宰,因你還不是自己本性的主宰。對方有可能會操控你,因此每一個人都盡力在保護自己,好讓別人不曉得他們內在的無助,不然他們可能會被剝削,而這個世界有太多的剝削存在。
愛就是目的,一旦這個目的清晰了,你內在的富足會開始成長,創傷會消失並且蛻變成一朵蓮花;創傷會蛻變成蓮花,那就是愛的奇蹟、愛的魔力。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神奇力量,知道如何發揮愛的人能夠抵達那個稱之為神的最高峰,不知如何發揮愛的人繼續在存在之幽谷裡爬行,他們永遠無法攀上陽光普照的生命之巔。
私密的需要
本性(being)有兩面—外在和內在;外在可以被公諸於世,但是內在不行。假使你讓內在公諸於外,你會失去你的靈魂,會失去你的本來面目,這麼一來,你會彷彿沒有內在本性般地活著,你的生命會變得單調、徒勞無益。這發生在那些過著公眾生活的人身上,像政治人物、影視演員。他們變成公眾人物,然後完全失去內在本性,除了輿論對他們的看法以外,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仰賴著別人的意見,卻對自己的本性沒有自覺。
瑪麗蓮夢露是最著名的女影星之一,她自殺了,心理分析界一直在尋找其中的原因。她是有史以來最美、最成功的女人之一,甚至連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都愛上她,還有千千萬萬的人愛戀著她;你無法想像她還缺少什麼,她曾經擁有了一切。
但是,身為公眾人物的她知道,即使是在自己愛的小窩,甘迺迪總統在那裡,她也要稱他為「總統先生」,那好像不是和一個男人,而是和一個公共機構在做愛。
她本人就是一個公共機構,不久之後,她察覺到自己已經沒有任何隱私。有一次,她只是為了月曆上的裸照擺擺姿勢,然後每個人都問她:「你當時有沒有穿衣服?」
她回答:「是的,我在廣播節目裡頭有穿。」暴露、裸體,沒有一點個人隱私。我覺得她會自殺,是因為那是她唯一可以私自完成的一件事;她的一切都公諸於大眾,自殺是唯一她可以自己單獨去完成的一件事,那是某種絕對熟悉和私密的事。公眾人物總是對自殺有興趣,因為唯有透過自殺,他們才能夠對自己是誰有所瞥見。
唯有內在可能是完美的,而內在意謂著隱私。你見過女人做愛嗎?她們總是閉上眼睛,她們是知道的;男人則一直睜著眼睛做愛,他維持著旁觀者的狀態,他沒有完全地進入行動,沒有全然融入,他依然是一個窺淫狂,彷彿那是別人在做愛,然後他在一旁觀看,就好像電視或電影螢幕上的性愛一樣。但是女人比較了解,因為她更優雅地轉入內在,她總是閉上她的雙眼,這樣的愛帶著完全不同的芬芳。
這樣做做看:晚上沖澡的時候,看看亮著燈和熄燈有什麼不同。當處在黑暗的時候,你會比較清楚地聽到水落下的聲音,那個聲音會比較鮮明;當燈亮著,那個聲音會沒有那麼鮮明。在黑暗中時是怎麼了?在黑暗中,由於你看不見,所以一切都消失了,那裡只剩下你和聲音。
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高級餐廳都會避免鮮明的燈光,他們會用燭光。當一個餐廳點著燭光,你對食物的品嚐會比較深入,你會吃得比較舒服,你會品嚐到更多,香味圍繞著你;但如果那裡的燈光是非常明亮的,那麼對食物的品嚐就不見了,視覺使一切都公諸於世。
在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裡最先的陳述就是,人類最崇高的感官就是視覺。它並不是,事實上,視覺已經太過跋扈了,它已經壟斷了整個人,同時也摧毀了其他感官。亞里斯多德的老師柏拉圖說,感官有高低的區分,視覺是最高等的,而觸覺是最低等的。他完全錯誤,沒有什麼高低的區分,所有的感官都處在相同的地位,而且不應該有任何的層級之分。
然而你藉由眼睛生活,你百分之八十的時間是視覺取向的。情況不應該如此,應該恢復到一種平衡;你也需要觸覺,因為觸覺有視覺無法帶給你的東西。你要去嘗試,試著在亮光下觸摸你愛的女人或男人,然後再於黑暗中觸摸;在黑暗中,身體會顯露它自己;在光亮中,它會隱藏起來。
你看過雷諾瓦畫的女人身體嗎?她們身上有種魔力。有許多畫家也畫女人的裸體,但是都無法與雷諾瓦相提並論,這其中的差異為何?所有的畫家都是透過視覺在畫女人的身體,而雷諾瓦好像是透過手的感覺在畫她們,因此他的畫有一種溫暖和親近感,有一種活生生的感覺。
當你觸摸的時候,狀況是非常接近地在發生;當你在看的時候,那狀況是遠離你的。在黑暗中;在隱密中;在獨處中,有些無法在公開場合、在市場上顯現的會被顯露出來。倘若別人眼睜睜地觀望著,你的內在會有某種震顫而無法綻放,那就好像將種子撒在攤開的土壤上,每個人都注視著它,而它將永遠不會發芽;它們必須被深埋到大地的子宮裡,在極度的黑暗中,沒有人能夠看見它們,從那裡開始發芽,而後才會長成一棵大樹。
就像種子需要大地裡頭的黑暗與隱密一樣,所有深切和親密的關係都是屬於內在的,它們需要隱密,需要一個只有兩人存在的地方;在他們倆融化消失的時候,那個合為一體的片刻就出現了。
當兩個愛人深深地水乳交融、合如琴瑟的時候,只有一體存在,他們一同呼吸,他們是合一的,存在著一種親密無間。但是如果有旁觀者存在的話,那就不可能,假使有別人在場看著,那他們將永遠無法放開來,別人的注視會成為一種障礙;因此,所有美妙的、深刻的,都發生在黑暗之中。
在人類的關係裡頭,私密是必須的,保密有其存在的理由。記住,隨時要記住,倘若你完全公開化,你的行為舉止會非常愚蠢可笑,就好像一個人將自己的口袋往外翻一樣。處在外在世界並沒有什麼錯誤,但是要記得,那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應該變成全部。
我不是說必須永遠在暗處前進,亮處也有它美的地方、也有它存在的理由。如果種子永遠處在黑暗,不願意伸展出來接受晨曦的洗禮,那它將會死掉。它必須潛入黑暗中發芽,凝聚能量與生命力,好再次活過來;而後它必須出來面對世界,面對光亮、面對暴風雨,它必須接受外界的挑戰。但是那樣的挑戰,只有在你已經深深扎根於內在之後,你才有能耐去接受。
我不是說要成為一個逃遁者,我不是說閉上你的雙眼,走進內在,然後永遠不要出來;我只是說走進去,如此你可以帶著活力;帶著愛;帶著慈悲走出來。
走進內在,這麼一來,你走出來的時候就不會是一個乞丐,而是一個國王;走進內在,好讓你出來的時候有東西可以分享,有滿園的紅花綠葉可以分享;走進內在,好讓你走出來的時候變得富足,不再貧瘠。而且每當你覺得精疲力竭,隨時都要記得,能量的源頭是在你裡面,此時可以閉上你的眼睛,走進內在。
創造外在的關係,同時也創造內在的關係。當然,外在關係一定是存在的,當你走進世界,會存在著日常工作上的關係,但是那不應該是全部;它們有自該扮演的部分,然而也必須有一些絕對私密和祕密的部分,那些可以稱為你所獨有的。
瑪麗蓮夢露缺少的就是這些,她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女人,功成名就,但卻是一個徹底的輸家。她在自己的成就和聲望達到最高峰的時候自殺了,她自殺的原因依舊是一個謎。她擁有生活所要的一切,你已無法想像比她更多的聲望、更多的成就、更多的魅力、更多的美豔、更多的健美了,一切都有了,已經無法再更進一步了,可是仍然缺少了什麼;因為內在、深處是空虛的,於是自殺就成為她唯一的路。
你也許沒有大膽到如瑪麗蓮夢露去自殺,你或許很懦弱,以非常緩慢的方式自殺──你也許花了七十年的時間自殺,但那依舊是自殺。除非你的內在擁有些什麼,那些不必倚賴任何外在的,而只是你自己—那是一個世界、一個空間,在那裡你可以閉上眼睛行進,同時將別的全部忘懷;否則你可能會自殺。
生命是源於內在的源頭,然後才散播到外界去。內外必須平衡,我一向都支持均衡,因此我不會說你的生命必須像一本公開的書,不會的。公開幾個章節,那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有幾個章節是完全不公開的、完全是個奧祕。假使你只是一本完全公開的書,那麼你會是一個娼妓,會是一個裸體站在市場上的人,好像廣播電台公開放送一樣,不,我不會這麼主張的。
倘若你整本書都是公開的,你會只有白天而沒有黑夜;只有夏天而沒有冬天,那麼哪裡可以讓你休息?哪裡可以讓你回歸自己的中心?哪裡是你遮風避雨的地方呢?
當世界已經超過負荷時,你要到哪裡去呢?你要去哪裡祈禱和靜心?不能全都公開,內外平分秋色才是完美的。讓你的書一半是敞開的,對任何人敞開,對任何人都開放;同時讓另外一半非常地祕密,只有極少數的訪客能待在那裡。
唯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前往你內在的廟宇,這是它應有的樣子;假使群眾在那裡進進出出,那就不再是一座廟宇,也許是機場的候機室,但不可能是廟宇。你只能允許少數、極少數的人進入你自己,愛就是這個樣子。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與別人生活在一起。胎兒脫離母親的子宮以後,就不曾單獨過,他和母親、和家人、和朋友、和其他人一同存在。這樣的熟悉、友誼關係的範圍變得愈來愈大,一群人聚集在他的四周,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生活。如果你的生活裡有愈多的人,你就認為自己的生活愈富有。
當你開始向內走,所有那些表面的都會漸漸褪去,人群全消失了。你必須對所有人告別,甚至是你最親近的朋友、你的愛人,你都要向他們道別;甚至連你的愛人都無法與你在一起的那個時候,那就是你再度進入同樣的空間,如同以前在母親的子宮一般。然而當時你並不曉得人群,因此你不會感到孤單。小孩在母親的子宮裡是完全幸福的,因為無從比較,只有喜悅,由於他不曾認識其他人,所以不會感到寂寞或孤單,他毫無這樣的概念,幸福是他唯一知道的真相。
可是現在你已經曉得人群、關係,曉得關係中的喜悅和不幸,而且兩者都在那裡。再次走進內在,世界開始消失,好像山谷的回音,甚至連回音都沒有,一個人只是徹底地迷失,不過這只是一種說法而已。如果你走得再深一點,你會突然發現你自己──這是你第一次發現自己,你會大感驚訝:你以往迷失在人群裡,現在你已不再迷失;你曾經迷失在關係的叢林裡,但是現在你已經回到家了。如此一來,你可以再度回到世間,然而你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人。
你會與人連結,但你不會倚賴;你會愛,但你的愛不是一種需要;你會愛,但你不會占有;你會愛,但是你不會妒忌。當愛不帶嫉妒、沒有占有,它就是神聖的。你會與人們生活在一起,事實上,因為你存在,所以你能夠與人們在一起,你可以與人們一同生活了。一開始你是不存在的,因此那個與人在一起的概念只是一個幻覺、只是一種夢境。
除非你是歸於中心的,除非你知道你是誰,否則你無法真實的與人有所連結。沒有自覺的關係會一直是個幻覺,對方以為自己與你連結在一起,你也認為自己與他連結在一起。你不知道你自己,他也不知道他自己,那麼到底是誰與誰在連結呢?沒有半個人!只不過是兩個幻影在互耍花招罷了,也因為兩者都是幻影,所以關係的基礎並不存在。
這就是我不斷觀察到的:人們連結著,但卻毫無實質意義;他們這麼做是因為害怕,就算他們不與人連結,他們也會陷入寂寞和失落,於是他們再度跳出來與人聯繫;不管是何種關聯,總比沒有關聯來得好,縱使是敵對關係也無妨,至少感到被填滿了。你們所謂的愛只不過是一種敵對關係,是一種優雅的對抗、抗爭、挑剔、支配,是一種文明化的相互折磨方式。
因此你必須進入這樣的空間,凝聚你的勇氣走進去;即使那令你感到非常悲傷、寂寞,也沒什麼好擔心的,我們必須付出代價。然而一旦你到達自己的源頭,事情將整個改變,到時候你會以一個個體(individual)走出那裡;這就是我對個體和一個人(person)的區分:人是一種假象,而個體則是一個實相。人和性格都是面具、幻影;個體則是一種實體、一種實相,也只有個體能夠創造、能夠愛,而人只能耍耍花招而已。
第二章 與他人的親密連結
當兩個愛人真的相互敞開,當他們不害怕對方,而且沒有任何的隱瞞,那就是親密。當他們可以相互訴說一切,不會畏懼對方可能被觸犯或受傷害……倘若一個愛人認為對方會被觸犯,那麼這樣的親密還不夠深刻,這麼一來,那會是一個約定,任何事情都可以將之毀掉。
然而,當愛人們開始感覺沒什麼好隱瞞的,而且無話不說、無事不談,那麼信任就到了一種深度。即使你沒開口說的事,對方也會了解,於是兩人開始合為一體。
愛是生命的目的
生命是一趟朝聖之旅,除非愛被達成,否則依舊是在朝聖的路上,永遠到不了...
推薦序
在親密中,你是誰?
沒有肉身的天使和菩薩不能體嘗親密,親密,是存在賜予人類的一椿恩典。是人類正在學習接收的恩典。
親密教導我許多,使我至今仍在向它學習。
從十幾歲起,我便意識到對親密的渴望,以及阻礙親密的情感、情緒在心田浮動: 我意識到想要貼近友朋的渴望,以及自我是有那麼多意見、且那麼多愚蠢地障隔其間。哈!我想要愛人又不能愛人啊!
二十歲以後,我赫然看見內在想要經歷合一的渴望是那麼大、大到無限大,以致於必須透過一個愛人來發生,那時,我並不知道那就是臣服的品質,只是被引導著透過親密探索愛,透過親密來經歷愛帶來的刻骨銘心、傷痛、療癒和來自愛的智慧。
不,那時候,我著實不能對愛的智慧心領神會,也不知道親密不只是和特定的人很深切地碰觸、互相探索並且依賴,更有關與萬事萬物的靠近—與所有關懷的對象, 不論是人或樹、花、山、海乃至日常用物—靠近、敞開、深深地被碰觸。
親密,有關於全身心被碰觸,這是一個很大很大的靜心,一個好大的靜心啊!進行在生活中的每個片段、進行在每日的行住坐臥及呼吸之間。
全身心的碰觸對從未靜心的人是一種危險,使他們驚慌失措,甚至對於已經開始靜心而與內心有所連結的人,也是一個冒險。啊哈,這就是事情最好玩的地方,就是生命極為有趣之處!許多人自以為已然自在,只是他創造了一個防護圈,他有權力和能力為自己打造一個奧修說的監牢,他對親密與被碰觸又愛又怕,他費力地掙扎著, 努力與之戰鬥著,希望能好好維護這個監牢,在監牢內風平浪靜地靜心,希望站在人前時依然顯得風度翩翩,瀟灑自在。
也許這就是傳統修行者所著力處,我們選擇逃避親密,因為親密打擾平靜,他們對靜心似乎有些誤解、更沒有耐心接納情感、安撫自己,所以,逃開吧!
他成功地逃走了,但是他的真心總會知道那份切割造成了遺憾,不能享受打坐的遺憾。修行者若選擇逃離親密只是一個短暫的決定,因為傷口尚未療癒,現在去碰會太痛,不如暫緩。他要在心中清晰地覺知,誠實地承認。
人類有很大的動力逃離親密,把真相看深一點,實是人們需要真正的單獨,而非假的獨處。單獨也是一個恩典(哇,這麼多恩典呢),真正的單獨是從親密蛻變而來的,你曾經敞開臣服於愛,曾經有刻骨銘心的體嘗、曾經驗了近似死亡的孤單,那個孤單的假我不再強壯、它萎靡消退了—你進入了靜心的空間,真正能享受單獨的時空。
在親密中,我看得像神一樣多,這樣說並不為過,親密中一直有神在那裡,有甜美的甘泉在那兒,祂喚醒我可以享有單獨的力量。我曾經以為親密就是兩個人深深地融合,不再分離,是全心全意地愛著我愛的人,永遠守著陽光守著他,是兩個靈魂變成一個,兩顆心變成一顆心,我的信念深深想維持這個狀態而挫敗了,挫敗教會我最多,特別是關於愛的智慧。
此外,身為治療師,我有著對能量敞開的感應力,一種「就是知道」的本事,我的身體是能量的接收器,可以同步感知對象的心、意念、能場,這就是管道,是一種親密,也稱為同體大悲,彷彿每個人都是所愛的家人,我可以感同身受。
這樣的親密也帶來靜心,帶我穿越過許許多多身心靈的痛楚,看見在千分之一秒中能量被吸入,「自我」在吸收進別人能量時是那麼地不安啊!種種情緒躍出,包括開始自我緊縮,看見以為長久下來我將消耗殆盡的恐懼,當恐懼被看見、認同消失、能量暢流,我又恢復得那麼健康、那麼潔淨,甚至比原來還要發光,還要空無。這個對親密敞開的歷程教我的是,所有不能結論的流動,使我瞥見了能量,以及更多。
親密就是靜心。是對於自己的不安有很多耐心,願意愛顧自己,承認不論外在的版圖多麼壯大,內心裡依然有個脆弱的孩子,需要愛護他,接納他,和他同在。
愛的智慧之一是:如果你害怕被碰觸,你也會害怕靜心,靜心是碰觸內心深處,是深入內在探索,當然,外在會跟著改變啊,你再也不能像過去一樣層層關閉了。靜心和親密裡都有未知,卻沒有保證。
沒有保證的靜心之路就是生命,神是不會和你打合約的,但是你不用害怕,你是被引導著的,被愛與光指引著的,存在為我們揭開最大的神祕—親密,奧修師父是與存在親密無間的光,他指引了我,跳入親密的愛河,任它洗刷。
王靜蓉 Ma Dhyan Mahita
────────────
作家、治療師
在親密中,你是誰?
沒有肉身的天使和菩薩不能體嘗親密,親密,是存在賜予人類的一椿恩典。是人類正在學習接收的恩典。
親密教導我許多,使我至今仍在向它學習。
從十幾歲起,我便意識到對親密的渴望,以及阻礙親密的情感、情緒在心田浮動: 我意識到想要貼近友朋的渴望,以及自我是有那麼多意見、且那麼多愚蠢地障隔其間。哈!我想要愛人又不能愛人啊!
二十歲以後,我赫然看見內在想要經歷合一的渴望是那麼大、大到無限大,以致於必須透過一個愛人來發生,那時,我並不知道那就是臣服的品質,只是被引導著透過親密探索愛,透...
目錄
推薦序 在親密中,你是誰?
前言 放下對親密的恐懼
第一章 親密的第一步
從你所在的地方開始
成為誠實的
聽從心的聲音
信任你自己
第二章 與他人的親密連結
愛是生命的目的
私密的需要
連結,而非關係
冒險成為真實的
學習靜默的溝通
第三章 親密的四個陷阱
反射動作的習慣
迷戀於安全感
追逐幻影
虛假的價值
第四章 內在轉化的方法
接納你自己
成為柔弱善感的
成為利己的
一種靜心技術──與萬物合一
第五章 解親密之惑
為何有魅力的人使我感到害怕?
為何我感受到自我意識?
我要如何維持自我呢?
給予是什麼?接受是什麼?
如何活在親密之中?
附錄 不要錯過親密
推薦序 在親密中,你是誰?
前言 放下對親密的恐懼
第一章 親密的第一步
從你所在的地方開始
成為誠實的
聽從心的聲音
信任你自己
第二章 與他人的親密連結
愛是生命的目的
私密的需要
連結,而非關係
冒險成為真實的
學習靜默的溝通
第三章 親密的四個陷阱
反射動作的習慣
迷戀於安全感
追逐幻影
虛假的價值
第四章 內在轉化的方法
接納你自己
成為柔弱善感的
成為利己的
一種靜心技術──與萬物合一
第五章 解親密之惑
為何有魅力的人使我感...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