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世界的科學之旅,
從物質到意識,從世界邊緣到生命邊緣。
世界的邊緣在哪?人每16天就會有全新的自己?
意識決定了現實世界?不同的人會創造不同的現實?
【世界有盡頭嗎?那世界之外又是什麼?】
如果沿著科學發展的軌跡向遠方尋覓──
●夸父的世界邊緣只有4千公里!
●阿基米德的世界邊緣只有18億公里!
●赫歇爾的世界邊緣有4300光年!
●哈勃的世界邊緣足足有30億光年!
●現代人的世界邊緣竟然有460億光年!
每個時代的人都以為自己發現的世界已經到了「盡頭」,但我們從未達到世界的邊緣,甚至可能永遠達不到!
從畢達哥拉斯到哥白尼,從牛頓到愛因斯坦。
我們尋找著這世界的邊緣,但找來找去,卻發現這邊緣正以越來愈快的速度離我們遠去……
【世界的現象來自於你的意識?你是你自己嗎?】
量子力學帶出了「我」的意識決定了物質世界,但意識究竟是什麼?真的存在嗎?
你是你的身體嗎?答案是否!你的身體有30%根本不是你。你的身體平均每16天就會換成全新的你!那決定你是你的到底是什麼?
跟隨本書一起來探究這個世界的驚人真相!
【精彩內容】
●誰說理科生都木訥、不擅言詞,古希臘有一個最會作秀的理科生,一句「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舉起整個地球。」讓世人一直到現在都還記得他。
●誰說科學只能交給本科系人士研究?哥白尼、楊格、愛因斯坦,科學史上多少科學家都是不務正業而來,正是有這些人物半途出家研究科學,才有現在的科學發展。
●相對論是什麼,根據愛因斯坦本人所說,其實就是:「把手放在火爐上一分鐘,感覺像是一小時,跟一個漂亮的女孩坐在一起一小時,感覺像是一分鐘。」
●「皓月當空,只因你在仰望?」這麼有詩意的詩句,你知道跟量子理論有何關係嗎?為何會造成著名的波耳跟愛因斯坦之爭?
「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目的,好奇是一種生活方式,可以讓心靈永遠年輕。難道你願意不知道答案,就離開這個世界?」──光子
作者簡介:
光子
原名王健(Jonathan Wang),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師從現代神經生物學鼻祖、諾貝爾獎得主肯德爾(Eric Kandel)。
曾受邀成為《科普時報》的專欄作家,曾在「造就」、「一刻」等大型媒體平臺發表專題演講,作品和理論被《文匯報》、《澎湃》、《光明網》等十多家媒體專題報導。
光子擁有史丹福大學MBA,是橫跨中美的生物技術公司冠科美博(Apollomics)的董事長,曾任生物醫療投資公司奧博資本的合夥人及奧博亞洲的創始合夥人。他也是百華協會(BayHelix,中國生物醫療商業領導者的組織)的聯合創始人及前任主席。
在中國和美國都生活了許多年,曾在紐約、矽谷、上海、北京、武漢居住,有著將東、西方思想融會貫通的文化背景。
章節試閱
第四章 幻象的邊緣(節選)
所有我們稱之為「真實」的東西是由我們不能稱其為「真實」的東西組成的。—波耳
從畢達哥拉斯到哥白尼,從牛頓到愛因斯坦,我們向越來越遠的地方進發,尋找世界這座「迷宮」的邊緣。但找來找去,卻成了無頭公案。「迷宮」實在太大了,即使窮盡一生,人能探索的範圍也不足滄海一粟。而且這邊緣在越來越快地離我們而去,人類能達到的速度遠不及它「逃逸」的速度。
既然找不到它「大」的邊緣,也許可以探尋它「小」的邊緣?如果把世界「拆開」,看看它是由什麼組成的,也許微觀的秘密能告訴我們它的邊緣究竟在哪裡?
我們滿眼看到的都是光,要搞清楚世界的微觀構成,首當其衝的是搞清楚光是什麼。
關於光是波還是粒子,科學家們爭論了近三百年。這麼大的爭論,應該有個驚天地泣鬼神的結局吧?一方應一敗塗地,乞求世界的原諒;另一方應洋洋得意,沐浴世界的讚美吧?沒有,結局就像石頭扔在水裡,連個泡都沒冒。
讓我從前面楊格用雙縫實驗證明光是波的故事接著說。雖然這理論剛被提出時(19世紀初)飽受嘲笑,後來接受的人越來越多,但人類仍不知道光究竟是什麼。直到19世紀下半葉,英國出了個浪漫的科學家,憑藉優美的數學發現了光的本質,他的名字叫馬克士威(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
擅寫情詩的物理學家
馬克士威自幼聰明,16歲就進入蘇格蘭的最高學府愛丁堡大學學習。他在班上最小,成績卻名列前茅,19歲到劍橋求學,畢業後研究電磁學。
許多人誤以為科學家都枯燥乏味,缺乏浪漫情懷,馬克士威是個著名的例外。他喜歡寫詩,他的一些詩作,包括給妻子的情詩,流傳至今。下面這首不是情詩,卻是他畢生的巔峰之作:
你也許讀不懂,因為它是用「數學語言」寫就的,但你仍能品味出它的優美,就像一首好聽但聽不懂的外文歌。這就是著名的馬克士威方程組,被普遍認為是科學史上最美的一組方程式,用區區四短行就總結了前人幾乎全部的電磁場理論。
但它們的魔力遠不止對已知資訊的總結,它們還揭示了前人所不知道的奧秘。當時的科學家們已經知道,電和磁有著一種「對稱」的關聯:變化的電場會產生磁場,而變化的磁場也會產生電場,但並不知道電、磁與光有什麼關係。
馬克士威想到,電場和磁場交互產生,越傳越遠,不是可以形成一種波嗎?他於1865年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並算出它傳播的速度約為310740公里/秒,「碰巧」和當時法國物理學家菲佐測出的光速十分接近。於是他大膽提出,光是電磁波的一種形式。23年後,德國物理學家赫茲才用實驗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
既然光是波,牛頓的「粒子說」就錯了吧?但「粒子說」的諸多證據又如何解釋?就在「波」、「粒」二派爭論得疲憊不堪又毫無結果時,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電效應的光量子解釋,揭示了光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雙重性質,即所謂「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他指出光既是「水波紋」又是「子彈」,「粒子說」和「波動說」都是對的!
如果是某位宗教領袖提出這種顯然自相矛盾的理論,人們還能似懂非懂地勉強接受,但現在是愛因斯坦這樣頂尖的科學家在說表面看起來完全不可能的事!「波」和「粒子」是直接矛盾對立的——「波」是虛無、變幻和連續的,而「粒子」是實在、確定和分離的,說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就像說一張紙既是黑的又是白的,怎麼可能?但日後無數實驗和研究證明光的確有「波粒二象性」。它就像一張紙,一面黑一面白,站在它兩邊的人為是黑是白爭論不休。
這是個石破天驚的發現,因為在那之前,被「格子綜合症」所困的人們無法想像彼此矛盾的性質可以存在於同一件事物中,總想將兩邊分裂開來,對立起來。在「數學兇殺案」那一節裡我們就看到過這一現象——雖然任何長度都同時可以用有理數和無理數來描述,但有理數和無理數之爭卻激烈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
「波粒二象性」讓我們想到陰陽理論。如果「波動性」和「粒子性」是一對陰陽,「波粒二象性」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正像世上不存在只有一面的紙一樣,任何事物都必須具有彼此對立的陰陽兩面,並不存在「純陰」或「純陽」的事物。
許多人認為陰陽理論晦澀難懂、故弄玄虛而又毫無用處,讓我們用它進行一次大膽的推理,看能否得到有用的洞見。根據該理論,「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面,那麼是否所有的物質都像光一樣,既有波動性又有粒子性?在當時,人們已經知道物質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只有粒子性,沒有波動性。說物質有波動性,就像說你正捧著看的書是一堆虛無縹緲的波一樣,荒誕至極。這也許足見陰陽理論的錯誤和無用?
1924年,一個文科出生、年僅32歲的法國人,指出物質確實有波的性質——從某種意義上說,你正在看的書確實是一堆波。
放棄坦途的貴族
這年輕人叫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1892—1987),屬於那種特別幸運,在西方被稱為「含著銀湯匙出生」的人(born with a silver spoon)。在法國,德布羅意家族聲名赫赫,17世紀起就已開始為各朝國王效力,在戰場和政壇屢立功勳,擁有親王和公爵兩個爵位。
路易自幼好學,很有文學才華,後來攻讀歷史,18歲獲巴黎索邦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又受到如此良好的教育,榮華富貴的人生坦途似乎毫無懸念——他應該像先輩那樣進入軍界或政壇,平步青雲,繼續家族的豐功偉業。
但他沒有,因為他內心深處熱愛的並不是軍界或政壇。對自然奧秘的好奇驅使他放棄了唾手可得的人生坦途,棄文從理,去學習德布羅意家族毫無建樹的物理。一戰期間,他在艾菲爾鐵塔上的軍用無線電報站服役六年,利用閒暇時間讀了很多科普著作,還常與研究物理的哥哥莫里斯討論。普朗克、愛因斯坦等人的理論讓他耳目一新,激發了他對物理學的興趣。退伍之後,他跟隨朗之萬(Paul Langevin,1872—1946)攻讀物理學博士。
也許是因為生活在巴黎這個藝術之都,也許是因為他受過良好的文科教育,德布羅意十分懂得對稱的美。既然光波有粒子的特性,那麼對稱的,基本粒子是否也應該有波的特性呢?
他在博士論文中首次提出,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都和光子一樣,既是粒子又是波,他把這波叫做「物質波」。
說捉摸不到的光是波,人們還可以接受;但說可以觸摸的物質是波,對一般的科學家就太玄妙了。
科學界對德布羅意這篇開創性的論文不置可否,保持著一種不懂、不同意但又不知如何反駁的沉默,絕大多數人甚至沒放在心上。
朗之萬拿捏不準,將論文寄給愛因斯坦,愛因斯坦閱後非常驚喜,他沒想到自己所創立的波粒二象性理論被德布羅意進行了如此宏大的拓展,於是大力推薦,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一個物質粒子或物質粒子系可以怎樣用一個波場相對應,德布羅意先生已在一篇很值得注意的論文中指出了。」
德布羅意的理論因此得到了廣泛的注意,並被推廣和驗證。1927年,美國和英國的兩個實驗室通過電子衍射實驗各自證實了電子確實具有波動性,其後質子、中子、原子的波動性都得到了實驗證實。1929年,37歲的德布羅意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其後,他繼續研究物理,晚年繼承了家族爵位,成為第七代德布羅意公爵。已經功成名就的他總可以榮華富貴一番了吧?他還是沒有,因為他的心思根本不在榮華富貴上。他選擇住在平民小屋,過簡樸的生活。
「物質波」的發現證明陰陽理論是對的嗎?陰陽理論是對世界核心架構的哲學概括,就像指出每張紙都必須有兩個面一樣,是不需要通過某一張紙來證明的。它認為世界是由矛盾對立而又互補互依、互相轉換的「陰陽」組成,陰陽關係體現在世界的所有層面和維度,因此有無數對「陰陽」:數和物,時間和空間,唯物和唯心……。「粒子性」和「波動性」只是其中一對,「物質波」是陰陽理論在物理上的一次體現。
即使在近百年後的今天,「物質是波」對一般人來說還是太玄妙。你周圍的書、桌子、房子看上去客觀實在,但在微觀上是波。「物質波」已經被無數實驗所證實,是現代物理的核心和基石之一,並不僅僅是假說。
既然基本粒子都有「波」和「粒子」雙重性質,為什麼從前的科學家都只看到其中一面?給出答案的,是個信奉陰陽理論的丹麥人。
信奉陰陽理論的丹麥人
他叫波耳(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出生於哥本哈根。他自幼喜歡踢足球,在哥本哈根大學讀物理時,是校足球俱樂部的明星守門員。他對科學達到了癡迷的程度,據說有時甚至一邊心不在焉地守著球門,一邊用粉筆在球門框上演算。
大學畢業後,他從事原子物理方面的研究,仍然踢足球,是當地著名的「科學家球星」。據傳,在一場丹麥AB隊與德國特維達隊的比賽中,德國人外圍遠射,做守門員的波耳卻在門柱旁思考一道數學難題。這種癡迷並非枉然,他37歲時因為對原子結構理論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獎,成為量子物理的奠基人之一。
為什麼每次科學實驗都只能觀察到「波粒二象性」中的「一象」?波耳提出了「互補原理」(complementarity principle,又稱互補性原理、並協性原理)來解釋。他指出,原子現象不能用經典力學所要求的完備性來描述,構成完備的經典描述的某些互相補充的元素,在原子現象中是相互排除的,但它們對描述原子現象都是需要的。
用一般人能聽懂的話說就是,如果把原子現象比作一張紙,波動性與粒子性就像它的兩面,是互補又是互斥的。如果給紙拍照,每次只能拍到其中一面,不可能同時拍到兩面;但必須描述兩面,才算對紙做出了完全的描述。
波耳首度公開宣講互補原理時採用了大量哲學語言,使聽眾感到既震驚又困惑。波耳認為互補原理是一個普遍適用的哲學原理,因此試圖用它去解決其他領域和學科(如生物學、心理學、數學、化學等)中的問題。從下面這個故事看,他已經意識到這個哲學原理在東方被稱為陰陽理論。
他62歲時,丹麥政府為表彰其成就和貢獻,授予他大象勳章(Order of the Elephant)。在丹麥,這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一般只頒給最傑出的皇室成員或將軍,每個獲獎者都需要提供一枚紋章,掛在弗雷德里克斯堡的「榮譽牆」上。波耳不是皇室或貴族,沒有現成的紋章,決定自己設計一個。他要把一個在他心中最重要的圖案放在紋章正中,於是選擇了陰陽太極圖。紋章上還要寫幾個最能反映他核心思想的字,於是他寫下了「Contraria Sunt Complementa」(「對立即互補」)。這圖案和文字是「互補原理」的最佳詮釋,也是他一生科學智慧的完美概括。
當時(1947年)中國正值內戰,很少人注意到一個丹麥科學家用陰陽太極圖做了自己的紋章。在其後的30年裡,中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事件。1982年改革開放後,中國人被中西方間的鴻溝所震撼,不少人盲目崇拜西方科學,把陰陽理論當做似是而非的陳詞濫調加以摒棄。殊不知,對智慧的追求條條大路通羅馬,陰陽理論和相對論、量子物理一樣,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陰陽理論是一種哲學,和其他哲學一樣,很容易停留於模糊的概念、詞彙的堆砌和膚淺的重複,波耳等西方科學家並沒有落入這個陷阱,而是鍥而不捨地向更深處挖掘。
第四章 幻象的邊緣(節選)
所有我們稱之為「真實」的東西是由我們不能稱其為「真實」的東西組成的。—波耳
從畢達哥拉斯到哥白尼,從牛頓到愛因斯坦,我們向越來越遠的地方進發,尋找世界這座「迷宮」的邊緣。但找來找去,卻成了無頭公案。「迷宮」實在太大了,即使窮盡一生,人能探索的範圍也不足滄海一粟。而且這邊緣在越來越快地離我們而去,人類能達到的速度遠不及它「逃逸」的速度。
既然找不到它「大」的邊緣,也許可以探尋它「小」的邊緣?如果把世界「拆開」,看看它是由什麼組成的,也許微觀的秘密能告訴我們它的邊緣究竟在...
作者序
世界是什麼?它的邊緣在哪裡?
冠心病監護室裡亂作一團。
病人因急性心肌梗塞心臟驟停,生命危在旦夕。心電圖變成了一條可怕的直線,生理監視器發出令人心焦的警報聲,走廊裡傳來醫護人員奔跑的聲音。
值班醫生拉曼爾(Pim van Lommel)衝進房間,一邊手忙腳亂地解開病人的上衣,一邊大喊著叫護士立即拿來心臟電擊去顫器(用電擊令心臟重新起搏的儀器)。他是個剛開始訓練心臟病護理的實習生,只有26歲。
拉曼爾把去顫器緊按在病人胸前,防止邊緣翹起。「閃開!」他照規程大叫一聲,「砰」地給了一次電擊。病人的身體向上猛地彈了一下,又像個沙袋似的癱在那兒不動了。心電圖跳動了一下,隨即又恢復了直線,長直的警報聲還在繼續。
拉曼爾氣急敗壞,加大了電壓,「閃開!」他又電擊了一次。
病人還是僵直地躺著,毫無心跳和呼吸,而且體溫開始下降。拉曼爾一會兒查看生理監視器,一會兒測體溫,滿屋子人急得團團轉,卻無計可施,時間彷彿停滯了一樣。過了三分多鐘,還是毫無起色,有人乾脆關掉了警報,拉曼爾沮喪地抓起病歷,看了看牆上的鐘,記下死亡時間,一名護士默默地把一條雪白的床單蓋在病人遺體上。
病人的喉嚨裡突然咕噥了一下,生理監視器螢幕上的光斑又奇蹟般地躍動起來。人們頓時歡呼起來,拉曼爾幾乎擁抱了身邊的一位女護士,他長舒一口氣——幸好病人沒死在他這個實習生手裡。病人瞇縫著眼睛,彷彿天花板上的吊燈太刺眼,他一臉迷茫,顯然不知身在何處。
他的神情變得很古怪,並非死而復生的欣喜,而是一種厭惡和無奈。
「No! no, no, no, no!」他的聲音越來越大,人們停止了歡呼,屋裡靜了下來。
「你們為什麼把我拉回來?」病人沒好氣地說。
「拉回來?你一直躺在這兒啊。」拉曼爾問。經歷了這樣生死之搏的人有時會思維混亂,他並不感到意外。
「你們把我從一個美麗的地方拉回來了!」病人顯出由衷的失望,開始胡言亂語。
他說剛才身上所有的病痛都消失了,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祥和,自己變得很輕很輕,飄了起來,離開了身體,穿過了一個黑暗的隧道,盡頭有光……五彩繽紛的顏色……一個仙境般的地方,有美妙的音樂……
什麼亂七八糟的!拉曼爾心裡說,竟然產生幻覺了!他撥開病人的眼皮,迅速檢查了一下瞳孔,確保他是清醒的。受過嚴格醫療訓練的拉曼爾深知,心臟驟停的病人沒有呼吸、脈搏或血壓,所有大腦功能都已停止,失去了知覺,沒有意識,不可能有記憶。
「我到了世界的邊緣,我要去另一邊,不想回來!」
病人幾乎惱怒起來,剛才還歡欣鼓舞的醫護人員就像頭上被猛地潑了一盆冷水,對他的不知感恩不知所措……
這故事發生在荷蘭的一家醫院裡,本書的後半部我將接著把它說完。
世界的邊緣在哪裡?它有「外面」嗎?承認吧!這些問題你也曾想過,只是不再想了。
小時候,你問這些問題時,老師說「很複雜」,父母說「問也沒用」,朋友同學們乾脆笑你傻,於是你不敢再問。
到了今天,你也許早已遺忘,也許已經和他們一樣,覺得這些問題傻,而且「沒用」,你忙著謀生賺錢。但在你的內心深處,還是隱隱地想知道世界是怎麼回事,你為什麼會在這兒。若不知道,只是日復一日地生存著,你感到空虛而失落。
不知為什麼會在這兒,你為什麼要忙碌?
即使不知道答案,你至少可以問問題。人類心智成長的每一步,都是從問問題開始的。
牛頓問:「蘋果為什麼會落下?」導致了萬有引力的發現;而愛因斯坦問:「和光一起旅行,將會看到什麼?」導致了相對論的誕生。世界是什麼?它的邊緣在哪裡?我為什麼活著?這些問題會帶給你更有意義的生活。
現在問是不是太晚?不會。
愛因斯坦因為心智發育遲緩,到了成年還在問小孩才問的問題,所以創立了相對論。他說:「不要停止問問題,這很重要;好奇心有其存在的自身原因。」
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目的,好奇是一種生活方式,可以讓心靈永遠年輕。難道你願意不知道答案,就離開這個世界?
世界是什麼?它的邊緣在哪裡?如果你願意和我一起,勇敢地問這些問題,就會找到意想不到,又讓我們彷彿重獲新生的答案,我保證。
世界是什麼?它的邊緣在哪裡?
冠心病監護室裡亂作一團。
病人因急性心肌梗塞心臟驟停,生命危在旦夕。心電圖變成了一條可怕的直線,生理監視器發出令人心焦的警報聲,走廊裡傳來醫護人員奔跑的聲音。
值班醫生拉曼爾(Pim van Lommel)衝進房間,一邊手忙腳亂地解開病人的上衣,一邊大喊著叫護士立即拿來心臟電擊去顫器(用電擊令心臟重新起搏的儀器)。他是個剛開始訓練心臟病護理的實習生,只有26歲。
拉曼爾把去顫器緊按在病人胸前,防止邊緣翹起。「閃開!」他照規程大叫一聲,「砰」地給了一次電擊。病人的身體向上猛地彈了一...
目錄
【前言】世界是什麼?它的邊緣在哪裡?
第一章 天球的邊緣
●被怪問題困擾的巨人
●夸父的邊緣
●崇拜數字的怪人
●不和諧導致和諧
●被當成神崇拜的圖書管理員
●數學凶殺案
●最會作秀的理科生
●臨終出版的書
●不務正業的教士
●哥白尼的邊緣
第二章 時空框架的邊緣
●失敗的農民
●突破天上和人間的界限
●波與粒子的宿怨
●沿著科學走向神
●自費出版物理論文的醫生
●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
●孝順的律師與輟學的看門人
●哈勃的邊緣
第三章 正在「逃走」的邊緣
●發育遲緩的專利員
●看一輩子電影
●外星上的生死決鬥
●美女與火爐
●愛因斯坦的邊緣
●感覺一樣就是一回事?
●斯賓諾莎的上帝
●糾正愛因斯坦的神父
●正在「逃走」的邊緣
●上帝的臉
●奇蹟一百年
第四章 幻象的邊緣
●擅寫情詩的物理學家
●放棄坦途的貴族
●信奉陰陽理論的丹麥人
●婚外情激發的靈感
●「狡猾」的光子
●現在決定過去
●皓月當空,只因你在仰望?
●測不準的世界
●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空間的幻象
●意識導致坍縮
●「意識鏡面」與「數字的煙」
●兩個世界
第五章 「我」的邊緣
●前世今生
●生下來就被關在黑屋子裡的人
●在被窩裡思考的傭兵
●忒修斯之船
●閃爍的燈泡
●自費研究死亡的醫生
●意識脫離肉體
●我世界
第六章 生命的邊緣
●在生活中漂蕩的浮木
●愛因斯坦的震驚
●你是奇蹟
●以你為中心的世界
●一人一「幻」
●Know Thyself
●沒有錯的選擇,只有你的選擇
●臨終前最後悔的事
●從死亡邊緣撿回的寶貝
●光之靈
【銘謝】
【前言】世界是什麼?它的邊緣在哪裡?
第一章 天球的邊緣
●被怪問題困擾的巨人
●夸父的邊緣
●崇拜數字的怪人
●不和諧導致和諧
●被當成神崇拜的圖書管理員
●數學凶殺案
●最會作秀的理科生
●臨終出版的書
●不務正業的教士
●哥白尼的邊緣
第二章 時空框架的邊緣
●失敗的農民
●突破天上和人間的界限
●波與粒子的宿怨
●沿著科學走向神
●自費出版物理論文的醫生
●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
●孝順的律師與輟學的看門人
●哈勃的邊緣
第三章 正在「逃走」的邊緣
●發育遲緩的專利員
●看一輩子電影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