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大師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
最平易近人的幽默作品!
我提出的是「實踐中的無政府主義」。
我的無政府主義觀點,包括捍衛政治、衝突與辯論的價值,
以及隨之產生、永遠存在的不確定與不斷學習。 ///┌ 為何讀┐/////
--------------------------------------------------
當國家緊扼人民的命脈、財團資本控制世界,在這充滿不確定性的艱困世道中,
人類學大師斯科特以29篇幽默的靈光片段,捍衛地方性知識、常識、個體創造力與自發性的無政府主義思維,
帶領我們審視世間百態,用不同眼光看歷史、尋找政治生活的另類出路!
///┌眾聲推薦┐/////
--------------------------------------------------
呂欣怡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何明修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宋世祥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國立中山大學人科學程助理教授
李宜澤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林開世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系學系副教授
洪申豪 獨立創作者
洪伯邑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鄭肇祺 芭樂人類學寫手之一、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龔卓軍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在地感動推┐/////
--------------------------------------------------
詹姆斯.斯科特相信,默默無名的小人物才是創造歷史的主角,無論馬來半島的小農民、不願臣服的東南亞高地少數民族,亦或是東歐社會主義統治下的尋常百姓。斯科特對於國家保持戒心,因為統治者往往編織出一套正當化其特權的理由,從新石器時期的農業帝國,到二十世紀掌握了現代科學與追求發展的現代政權,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人性與生態浩劫。無政府主義者的核心信條之一,即是平民百姓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創造出合理而公正的社會秩序,而不需要依賴立基於強制力的國家體制。這一本充滿日常觀察智慧的小書,肯定能將無政府主義的思維帶入二十一世紀。
──何明修/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活在政治無所不在的今日,我們更需要理解無政府主義的發展與理想是怎麼一回事,才能察覺人們的生活是如何被政府、政黨與大型企業共同形成的結構所影響,也才有機會自我解殖,看到自己的能動性與社會發展的可能。本書用一篇篇深入淺出的短文,如同操作手冊般帶我們重新檢驗當今社會的運作,為理想主義留下一片淨土。
──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在這本書中,斯科特(James Scott)從農民運動的觀察與政治批判出發,討論國家,階級,治理,暴力,結構,行動策略等狀態,一方面組合成為利維坦巨獸的穩固,卻又提示人民面對壓迫時的可能逃脫策略。斯科特擅長分析階級差異下的「底層政治」(infrapolitics),對他而言「無政府主義」是一種歷史思維方式,也是不與政府與國家統治發生合作下的相互性。我們若從「無政府主義」的角度對不同階層的社會行動「逆行理路以爬梳」
(read against the grain),將會看到非精英階層的能動性,以庶民行動的歷史辯證重新打造意義的偶發性。如果葛雷伯(David Graeber)書寫的是當代無政府主義的行動綱領,則斯科特寫給我們的是歷史條件下無政府主義的鏡像碎片。
──李宜澤/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斯科特(James Scott)的這本小書不是嚴謹的學術作品,但卻是想要理解他從1960 年開始以來,一本又一本充滿原創性與挑戰性的經典,不可或缺的指南。我們這些長期跟隨他、受到他啟發的學徒,一直都感受得到他的著作背後那種無政府主義脈動,但是真正讀到大師娓娓將他的政治哲學坦誠的鋪陳,還是一種令人激動與感動的經驗。
高度的推薦給所有關心未來的政治如何可能的人,希望這本書能夠溢出校園,讓一般讀者也能加入討論。像斯科特這樣的學者,在當代已經是寥寂的晨星。
──林開世/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近年我一直在想我們需要無時無刻存在的國家嗎?有需要管東管西的政府嗎?有需要一個以愛國為前提的政權嗎?面對這種政府,除了奮力抗爭外,我們還能做什麼?有什麼「另類」被管治而不失尊嚴的可能性?斯科特(James Scott)持續出版學術研究著作,探討政府的思維及行動模式,也討論弱者的「武器」以及被管治者的「抵抗藝術」。看不懂嗎?不要緊!這本書是他以普羅大眾為對象的一本小書,從他的日常生活、閱讀及(相對)少量田野、文獻資料出發,以「碎片」的簡單概念分享他對無政府主義的思考和期待。這是我讀過最接地氣的斯科特著作,邊呷一口咖啡邊讀此小書,總有會心微笑的時刻。
──鄭肇祺/芭樂人類學寫手之一、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
///┌ 斯科特無政府暖身操,預備備,起!┐/////
--------------------------------------------------
從日常生活、從地方、從家門口隨時出發!
無政府主義不一定是街頭革命或傳統印象的政治運動。
┤「我要自己開店!」小頭家如何製造甘願?
├為何二戰後德國紀念逃兵?公開質疑服從?
└人民微小的不服從匯聚起來,意外地改變了歷史?
┘魅力領袖如何接地氣?
┌雜亂無章的自然,暗藏著什麼玄機?
┐誰是小資產階級?為什麼小資產階級讚讚讚?
┼什麼情況下,沒有交通號誌,看似不安全才是真安全?
┬美國SAT學力測驗與SSCI作文比賽造成什麼樣的問題?
┴地方的柑仔店不只賣商品,還提供更多服務?
┤├└┘┌┐┼┬┴ 請見書中更多討論┤├└┘┌┐┼┬┴
討論實踐無政府主義思想的趣味逸品,一篇接著一篇,越看越停不下來!
///┌ 推薦停不下來┐/////
--------------------------------------------------
「詹姆斯.斯科特是當代最偉大的政治思想家。釐清簡單卻出人意表的概念,能力無人能及,溫柔卻也冷酷,直到這個世界看起來變了個樣。本書中,他再次展現了基進思想家的能耐:引領我們重新審視極端主義,原來在表面底下散發著優雅的人性與一聽就懂的常識。」
── 大衛.格伯雷(David Graeber),《債的歷史》
無政府狀態無處不在:這不是抽象的哲學,而是我們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華盛頓郵報
斯科特以引人入勝的「碎片」書寫,將他對社會性合作的一系列思考聯繫在一起。這本簡短的書價值非凡。
──紐約時報
斯科特提出了比投擲炸彈、街頭革命更友好且更溫和的叛亂形式無政府主義。
──威爾遜季刊
「魅力無限!斯科特觀察行動中的自發性,讓我們驚覺,身邊竟有這樣多的無政府實踐!理念深邃卻不抽象,原來政治就是我們身邊的大小事。」
──《理性》雜誌
「《無政府主義的日常實踐》絕對迎來不只兩聲喝采的評論。斯科特環繞在權力、控制與抵抗,為領袖、經理人更新字彙,增添老謀深算的功力。」
── 麥克.施拉格(Michael Schrage),《財富》雜誌
這本書是一個巨大的成就,它將構成當前和未來政治哲學活動的基礎。
──Tawanda Sydesky Nyawasha,耶魯大學教授
斯科特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政治思想家。沒有其他人具有同樣能力去追求一個簡單而令人驚訝的想法。
──西雅圖書評
我是斯科特的忠實擁護者。在這本發人深省的書中,他透過一系列精采的個人故事揭示了他的「斯科特式無政府主義者」的含義,在各個方面捍衛自己的立場。我不知道有誰能如此成功地定義這一觀點。
──福山(Francis Fukuyama),《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一人》作者
「斯科特慧眼獨具,善用趣聞軼事,以無政府主義的觀點,眺望世事,顯得無比豐富多彩。行文風趣幽默,讓人看到會心一笑。從沒讀過哪本政治理論,會帶來這麼多的笑聲。」
── 克里斯.華特斯(Chris Walter),美國英畝出版社
斯科特將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的民粹主義言論與綏夫特(Jonathan Swift)的殘酷諷刺相結合,提出了簡單而有效的論據,主張互惠、創造力、地方知識和自由。這將成為二十一世紀政治理論和公眾辯論中最具影響力的書之一。──Georgi Derluguian,社會學者
作者簡介:
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
美國當代政治人類學大師。耶魯大學史德林政治學教授、人類學教授與農業研究計畫主任。著作包括:2019年麥田出版《反穀: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一個政治人類學家對國家形成的反思》(Against the Grain: A Deep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States)、《國家的視角》(Seeing Like a State)、《不被統治的藝術》(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弱者的武器》(Weapons of the Weak)等。收成平平的兼職農夫與養蜂人。
相關著作:《反穀: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一個政治人類學家對國家形成的反思》
譯者簡介:
王審言
研讀新聞與國際關係,資深記者,現仍存活於新聞界,二十年來,目睹不少怪現象。譯有《為什麼我們要懂公眾語言?公民教育的核心,從思辨、論述到說服的藝術》一書。
章節試閱
碎片一 斯科特無政府暖身操法則
這個法則是一九九○年仲夏,我在德國新布蘭登堡(Neubrandenburg)發明的。
在前往柏林高級研究院(Wissenschaftskolleg)客座一年之前,為了提升我僅存不多的德語能力,興起在農場打工的念頭,因為我實在懶得去上歌德文化中心(Goethe Institut center)的語言課,跟那群還長著青春痘的毛頭小鬼廝混。柏林圍牆一年前倒塌,我計劃在東德,找家朝「合作化」改造的集體農場棲身。柏林高級研究院裡的朋友,有位近親的姊夫,正好是東德普里茲(Pletz)一個小村莊集體農場的領導。雖然心下狐疑,但是看在每週房租如此豐厚的份上,那位姊夫還是同意提供食宿,讓我在農場打工。
我破釜沉舟、置諸死地的語言實習計畫,算是相當完美;但若以愉快的農場啟發之旅的標準來看,卻是一場夢魘。村民,尤其是負責接待我的房東,頗為猜忌我此行的目的。難道我是來查集體農場的舊帳,揭發是否有不為人知的「異常侵吞」?或者,我是荷蘭農夫的先遣部隊,在蘇聯社會主義附庸國崩解之後,跑來這裡搶奪獵取土地出租的先機?
普里茲集體農場是東歐集團經濟何以崩潰的鮮明例證,專門種植「澱粉馬鈴薯」,無法製作薯條,實在沒飼料了,豬,也許能湊合湊合的吃。這種馬鈴薯原本設定的功能是經精煉後,提供東歐化妝品所需的澱粉基底。但是從柏林圍牆倒塌的那一天開始,東歐衛星國家的化妝品市場,怎麼也回不到先前的水平。一座座小山似的澱粉馬鈴薯,堆在鐵道兩旁,在夏天烈日曝曬下,任其腐敗。
我的東道主在琢磨未來會有什麼不可測的變局,以及在這過程中我究竟扮演什麼角色之餘,更擔心眼前的麻煩:我有聽沒怎麼懂的德文理解能力,會不會有危及小農場的風險?比方說,我會不會開錯柵欄門,讓豬隻跑到鄰居的田地?我會不會把餵牛的飼料拿去餵鵝?我在農場工作的時候,是不是始終記得鎖好門,不讓吉普賽人闖進來?我在第一週狀況百出,讓他們有足夠的理由,對我多提防點。他們總喜歡扯著喉嚨叫我,希望透過高亢的聲音克服語言障礙,但終究徒勞無功。他們勉強維持表面上的禮貌,不過,在晚餐桌上,其他人暗地交換的眼神告訴我,他們的耐心已經快要耗光了。我在充滿疑慮氣氛裡勞動,我明擺在眾人眼前的不適任與理解能力低落,壓得我格外緊張。
我覺得,在沒把自己跟農場夥伴逼瘋之前,每週一天我得到鄰近的新布蘭登堡走走。不過,要到那兒去也不容易。火車不會停靠普里茲,除非你在鐵道邊插根旗幟,告訴司機本站有乘客候車;回程的時候,得提前告訴車掌,你要在普里茲下車,他才會在綿延的田間,找個地方停下來,放你下車。進了城裡,我就在街上晃晃,最常光顧咖啡廳或者酒吧,假裝看德文報紙(偷偷翻閱小字典),盡可能不要引人注意。
從新布蘭登堡返回的火車,一天只有一班,抵達普里茲的時間大概是晚上十點。萬一錯過了,就得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裡,跟流浪漢一樣設法打發整個夜晚。所以,我至少在半小時前,就趕到車站。我在這兒晃蕩了六或七個禮拜,每個禮拜都會上演一幕很妙的場景。我有足夠的時間,身兼觀察者與參與者,從容思考。「無政府暖身操」這個概念就是在此時誕生,人類學家或許會稱我的研究方法為「參與觀察」。
再怎麼說,火車站外好歹也是新布蘭登堡最重要的十字路口。白天,算是車水馬龍,行人、車輛、卡車,還有交通號誌規範行止。入夜之後,車輛幾乎絕跡,相反的,卻有不少行人上街漫步,享受清涼的晚風。一般而言,晚上九點到十點間,路上大概會有五六十個行人,好些喝得步履蹣跚,穿越十字路口。交通號誌的變換間隔,根據我的推測,還是根據白天熙來攘往的車輛密度,並沒有考慮到夜幕低垂之後,行人數量變多的實際情況。一次又一次,這五六十個人都耐心的在街角等候號誌變成綠燈:四分鐘、五分鐘,也許更久,感覺像是永恆。新布蘭登堡位於梅克倫堡(Mecklenburg Plains)平原,一望無際。站在十字街口眺望四方,起碼都可以看到一哩開外,通常都沒有半輛車子。非常非常偶爾,會有一部小小的衛星(Trabant)孤零零、慢吞吞,拖著一屁股黑煙,悠然駛過十字街口。
根據我在十字街口的實地觀察,大概五個小時內,會有兩名行人等得不耐煩,不顧燈號,擅自闖過十字路口,每次都會引發背後七嘴八舌的斥責,指指點點,頻頻表示難以贊同。我是這個場景的一部分。如果我因為稍早的德語表達荒腔走板,導致信心潰散,多半就會混在人群中,乖乖的等待綠燈,完全不敢冒著可能遭到白眼的壓力硬闖。但如果我德語講得得心應「口」(通常這機率不高),自信陡升,就會無視燈號,鼓起餘勇往前衝,為了壯膽,一邊想著在這種情形死守著無關緊要的法律規定實在很蠢,呆呆站著實在不合理。
想想,連自己都覺得意外。只為了闖紅燈過街,我要鼓起多大的勇氣,橫眉冷對外界的質疑。訴諸理性得來的信心,在面對譴責的壓力時,竟是如此不堪一擊。昂首闊步闖越十字路口,也許流露出滿不在乎的印象,但在一般情況下,我多半沒這膽子。
為了合理化我的行為,我在內心預演了一段小小的演講,假設自己能用熟練的德語傳達。我想要這麼解釋:「知道嗎?你們,特別是你們祖父母那一代,應該要有一些違反法律的勇氣。有一天,道德與理性會號召你們挺身而出,打破重大的法律規定。全靠這一點了。你們必須有所準備。當真正重大的抉擇橫亙在面前,你們準備好了嗎?你們必須保持在『狀態』中,當真正的挑戰迎面而來,就得承受衝擊。所以你們需要『無政府暖身操』。每隔幾天就違反一些無關緊要的不合理規定,亂過馬路也成。用自己的大腦去判斷:這法律真的公正嗎?合理嗎?如此一來,就能儲備能量;當重要時刻到來,自然準備就緒。」
要判斷何時違反規定才算合理,需要縝密的思考,即便像是亂闖馬路這種相對無害的瑣事。有一次,我到荷蘭拜訪一位學術成就素來受我敬仰的退休教授,體悟到這點。這位荷蘭教授是眾所皆知的毛澤東思想支持者(Maoist),替文化大革命辯護,是荷蘭學術界的好戰分子。他邀請我到小城瓦赫寧根(Wageningen)公寓附近的中國餐館吃午飯,途經十字街口時亮起了紅燈。瓦赫寧根跟新布蘭登堡一樣,一馬平川,從四面八方望出去,都可以看到大老遠。我一看到什麼車都沒有,想都沒想,就往馬路走去,才一抬腳,威爾泰姆(Willem Frederik Wertheim)教授就開口了,「詹姆斯,你得等一下。」我趕緊閃回人行道,發出微弱的抗議:「但是,威爾泰姆教授,路上根本沒有車啊。」「詹姆斯,這對孩子來說是很壞的示範。」他立刻回答。我既受到了訓斥,也學到了一課。信奉毛主義的好戰分子,居然如此體貼入微、展現如此強烈的(恕我斗膽添上「荷蘭的」)公民責任感;而我,卻如洋基牛仔般的一味莽撞,完全沒顧慮我的行為可能會對其他市民朋友造成影響。現在,每當我想亂闖馬路,一定左顧右盼,確定現場沒有孩童,以免我的壞榜樣讓他們以後可能遇險。
新布蘭登堡農場打工到了尾聲的時候,有起更公眾的事件,以戲劇性的方式明目張膽的挑戰陳規。我從當地報紙一個小小的版面上,得知一群西德的(這個國家要在一個月後,才會真正的統一〔Einheit〕)無政府主義者,開著一部拖板車,載著一個混凝紙(papier mâché)雕像,從這個城市的廣場,巡迴到下個廣場。上面是一個奔跑的人的剪影,雕嵌進花崗岩內,題為「紀念兩次大戰中不知名的逃兵」(Denkmal an die unbekannten Deserteure der beiden Weltkriege),並陳述著這則傳奇:「紀念這些拒絕屠戮自己同胞的人」。
這個無政府主義者的姿態,鮮明的闖進我心中,挑戰幾乎放諸四海皆準的「無名士兵」主旋律:雖然姓名不詳、面目模糊,但「每位戰士」都為了實現國家的目標,光榮投入戰役。即便在德國、即便在非常近期的前東德(自詡為「日耳曼土地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明確不歡迎這種挑釁的理念。在德國進步派分子的腦海裡,不論他們有多麼反對前德國納粹的意圖,但對於這批捨身奮戰的士兵,對於他們的忠誠與犧牲,依舊保持著不打任何折扣的敬意。好兵帥克(The Good Soldier Švejk),捷克的反英雄,寧可窩在溫暖的火爐邊享用香腸與啤酒,也不願替國家出征,這或許是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人民反戰的模範,但在東德即將收場的暮光中,這個反諷的紙糊塑像卻讓市政官員們笑不出來。一待當局集結警力趕走拖板車,巡迴展覽也只好匆匆謝幕往下一個城市。於是你追我跑的遊戲開始:從馬德堡、波茨坦、東柏林、彼特費爾德,到哈雷、萊比錫、威瑪、卡爾馬克思城(後改名為肯尼茲),再到新布蘭登堡、羅斯托克,最後回到聯邦國的首都波昂。遊走城市的躲貓貓展覽所引發的騷亂,以及帶動的關注度,或許正是活動發起者希望達到的目的。
這個噱頭受益於柏林圍牆倒塌後兩年,瀰漫於全德國激昂浮躁的氣氛,快速的傳染開來。很快的,進步派人士與無政府主義者就在德國各城市,創作不同的裝置藝術向逃兵致敬。傳統上被視為怯懦及背叛的行動,突然間,竟然變成光榮的、甚至值得仿效的目標。德國因為服從於以泯滅人性為目標的愛國主義,很明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也難怪他們會率先公開質疑服從的價值,並且在城市廣場放置各種逃兵的紀念象徵,而不是神聖化馬丁.路德、腓特烈大帝、俾斯麥、歌德或者席勒的紀念碑。
紀念逃兵在概念與美學上都深具挑戰。在德國,的確有幾座紀念逃兵的雕塑,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比方說漢娜.史特茲.曼佐爾(Hannah Stetz Menzel)在烏爾姆(Ulm)的作品,苦心孤詣,至少說明了這種不服從的表態,儘管必須冒著風險,卻蘊藏鼓舞的力量,持續感染傳播。
碎片一 斯科特無政府暖身操法則
這個法則是一九九○年仲夏,我在德國新布蘭登堡(Neubrandenburg)發明的。
在前往柏林高級研究院(Wissenschaftskolleg)客座一年之前,為了提升我僅存不多的德語能力,興起在農場打工的念頭,因為我實在懶得去上歌德文化中心(Goethe Institut center)的語言課,跟那群還長著青春痘的毛頭小鬼廝混。柏林圍牆一年前倒塌,我計劃在東德,找家朝「合作化」改造的集體農場棲身。柏林高級研究院裡的朋友,有位近親的姊夫,正好是東德普里茲(Pletz)一個小村莊集體農場的領導。雖然心下狐疑,但是看在每...
目錄
推薦語
譯者序 摩登原始人之必要
前言
一、失序與克里斯瑪的功用
碎片一 斯科特無政府暖身操法則
碎片二 論不服從的重要性
碎片三 再論不服從
碎片四 廣告:「領袖誠徵自願服從的追隨者」
二、鄉土秩序,官方秩序
碎片五 鄉土與官方不同的「知道」
碎片六 官方知識與地貌控制
碎片七 鄉土的韌性
碎片八 無秩序城市的魅力
碎片九 整齊背後的混亂
碎片十 無政府主義者的宿敵
三、塑造人類
碎片十一 遊戲與開放性
碎片十二 笨蛋,問題是無知啊!不確定性與適應力
碎片十三 人類生產總值
碎片十四 照護機構
碎片十五 制度生活的病態
碎片十六 移除紅綠燈:反直覺的小例子
四、給小資產階級一個讚
碎片十七 還「小資產階級」清白
碎片十八 鄙視的病原學
碎片十九 小資產階級的美夢:財產的誘惑
碎片二十 小資產階級並不算「小」的社會功能
碎片二十一 小資產階級的「免費午餐」服務
五、為了政治
碎片二十二 辯與質:對抗品質的量化
碎片二十三 如果……呢? 稽核社會狂想曲
碎片二十五 民主、能力與政治的終結
碎片二十六 捍衛政治
六、特殊性與流動性
碎片二十七 零售的好意與同情
碎片二十八 重新找回特殊性、流動性與偶發性
碎片二十九 曲解歷史的政治
致謝
注釋
推薦語
譯者序 摩登原始人之必要
前言
一、失序與克里斯瑪的功用
碎片一 斯科特無政府暖身操法則
碎片二 論不服從的重要性
碎片三 再論不服從
碎片四 廣告:「領袖誠徵自願服從的追隨者」
二、鄉土秩序,官方秩序
碎片五 鄉土與官方不同的「知道」
碎片六 官方知識與地貌控制
碎片七 鄉土的韌性
碎片八 無秩序城市的魅力
碎片九 整齊背後的混亂
碎片十 無政府主義者的宿敵
三、塑造人類
碎片十一 遊戲與開放性
碎片十二 笨蛋,問題是無知啊!不確定性與適應力
碎片十三 人類生產總值
碎片十四 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