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除了耕作,也可以為夢想播種
隨著產業重心轉移,國內農務勞動力日益減少,產生農業人口老化及缺工問題,自民國 106 年起,行政院農委會盤整區域產業需求,陸續成立農業人力團,吸引優秀人才回流從農,本書精選 51 位人力團成員案例,分別從「新手」、「農二代」、「轉職者」、「即戰力」不同視角, 撰寫具故事性的報導,讓外界了解不同案例學習成長與實踐夢想的從農歷程。
作者簡介:
唐祖湘
天下雜誌專案特約主編,現為自由撰稿人,主編過彰化縣政府《童遊彰化--玩出孩子大能力》書籍、台灣觀光協會《台灣觀光》雙月刊、《LUXGEN》年曆、公益基金會、研究或教育機構刊物。
章節試閱
新手務農不是夢
立春 立春天氣晴百物好收成
當草木萌出新芽,綿綿的春雨遍灑大地, 正是春耕好時節。
春天第一個節氣「立春」於農業有著極大的意義,如果立春那天是晴天,這年五穀將會豐收。缺乏知識與背景的農業新手,因加入農業人力團有了適當入門機會,投入實務工作後,多元耕種樣態拓展視野,接下農業傳承的棒子,為傳統農村帶來春天新氣象。
桃園 耕新團 陳俊佑+機械代耕團 黃啟恩
敲開通往實務耕作的入門磚
過去甚少有人以農夫作為志業,現在有一代代的年輕人願意從農,但要是缺乏農業知識和在地人脈基礎,難以支撐理想,農業人力團為對農業懷有抱負者敲開入門磚,得以融入在地學習農技與農機知識,確立日後的從農方向。
栽種在翠綠田疇間的西瓜與南瓜,每一顆看起來渾圓飽滿,在田裡忙進忙出的,是這些瓜果的主人陳俊佑,三十多歲的他,大學念的是土壤環境科學系,大三在學校農場實習,第一次吃到自己種的蔬菜,美味又有成就感,同學眼中普通的實習課,扭轉了他的一生。
「課堂上學了很多土壤下的東西,但我對於土壤上生長的東西更有興趣。」享受收成喜悅的當下,他立志從事農業相關的行業。
熟悉環境風土 融入在地節奏
畢業後,陳俊佑輾轉從事園藝造景、造園養護與觀光農場等工作,漸漸發現自己不想讓植物只維持在活著的狀態,更喜歡種植的快樂,他先報名參加宜蘭農業人力團,當上農耕士與農業師傅,因女友桃園老家有農地,三年前申請加入新屋耕新團,平時在各農場輪替,與農場主邊做邊學,累積農務經驗與技術,入團後收入穩定,利用假日在四分大的農地嘗試自種,如今已略具規模。
來到陌生環境,陳俊佑將自己歸零,用心觀察在地風土與種植條件,「新屋氣候乾燥, 海風強勁,偏向粗放耕種,這些都是異於以往的經驗。」透過輪調至各農場上工,接觸到不同類型的作物,例如有機稻米、地瓜、蓮藕、溫網室蔬菜,栽培聖誕紅盆栽、專門生產畜牧業牧草……等,多元農業樣態拓展了他的視野,也順利融入在地的種植節奏。
在宜蘭習慣人力耕作的他,來新屋後要適應農技與農機設備的結合,在隆隆作響的機械聲中,他一邊開著曳引機,一邊敞著宏亮嗓門:「學會駕駛這臺設備,只要更換後面工具, 就能整地、翻土、作田埂、除草,可以省下不少作業時間!」雖然效率勝過傳統人力,但要操作得當並不容易,他花了很長時間練習,堆砌經驗、累積手感,才能穩定操作。
他認為,參與耕新團最大收穫在於人脈的累積,透過媒合至不同農場工作,建立起從生產到銷售完整概念,有時甚至可貢獻自己專長,與農場主相互切磋如何改善土壤,讓農作物生長得更好,非常有成就感;加入當地青農組織交流,累積技術與知識的學習也很受用,而這都成為他更願意從事農業的動力。
他笑稱自己是土生土長的臺北囝仔,原本不可能跟農業結緣,「好在政府推出這個政策, 可扶持像我一樣對務農有興趣的人,從零開始學習。」踏在異鄉的土地上,他正在快速適應著自己的角色,雖然前途未知,但他有信心一步一腳印,把夢想變成現實。
走出舒適圈 下田操作農機
一排排的茶樹整齊排列在小坡上,換上雨鞋、戴上袖套與防護罩,黃啟恩全副武裝地踏進茶園,在老闆指點下,他仔細地用手中機具清除雜草,每個動作都不馬虎,為的就是茶樹健康成長,醞釀天然的甘醇滋味,製作成讓人可以安心大口喝的好茶。
這裡是位於楊梅的茶業改良場,「原本自己對茶一竅不通,自從參加桃園機械代耕團, 派工到這裡後,參與種苗、修剪、施肥、除草、採收每個步驟,才知道種茶有多辛苦。」頂著大太陽,汗流浹背的黃啟恩說,自從知道這邊茶葉收成後,大部分是作為品牌飲料茶的原料,「從此我去超商買飲料茶都很有感,心裡會想,這瓶茶也有我貢獻的一份心力呢!」他興奮描述著。
高中念農校,大學念植物醫學系,黃啟恩很早就立下從農志向,「阿公在新竹有塊農地, 許久不種早荒廢了,我希望有機會能夠接下來。」
然而,學校的教導偏重研究,少有實務操作,同學大多去了農業試驗所上班、要不然就是研究單位,只有他走出舒適圈,想知道到底要怎麼種,先在屏東農業人力團學種了一年果樹,得知家鄉桃園開設機械代耕團後,特地前來申請,在茶園與地瓜田等地輪流派工,學習如何使用農機具。
「很新鮮,也很有挑戰性。」光是修剪茶枝與採茶,就有單人與雙人式機械之分,雙人機操作時必須兩邊高度一致,使用不當常會腰痠背痛,駕駛單人機遇到斜坡要特別留神,最困難是轉彎,若拿捏不準,隨時可能來個倒栽蔥!
採地瓜時,機具不能插得太淺,要完整挖起來,否則作物被削去一大半,就得不償失。剛開始他動作生疏,戰戰兢兢,透過小心觀察,大膽嘗試,倒吃甘蔗漸入佳境,現在使用各式機具已經駕輕就熟。
除此之外,「跟在老闆身邊,看他怎麼做茶園管理,才知道務農實在是一門學問。」黃啟恩漾起憨厚笑容,參加了人力團後,不僅熟悉機具操作,開啟更高的經營視野, 在規劃自家農地時也更有想法,對於未來多了一份踏實感。
屏東・技術團 賴建宏+新竹・耕新團 張庭偉
雲林・耕新團 劉士豪+臺中・技術團 林志頴
通往農業的入門捷徑 從新手變熟手
租塊地、拿起鋤頭,對於務農仍然茫無頭緒,是很多新手農人的感受,參加農業人力團如同一條入門捷徑,因為工作分配,得以親身實踐各項農作物的生產管理與田間操作技術,使新手進步更快,務農的門檻不再高不可攀。
站在烈日底下,手握著高經濟作物紅藜,三十多歲的賴建宏眼神充滿了幸福,不過幾年前, 他還是臺北印刷廠輪班的作業員,鎮日置身在機器隆隆作響,油墨味在空氣中彌漫的工作環境,感覺虛幻不真實,如今他天天腳踩土地接地氣,大口呼吸著新鮮空氣,務農是他一直的夢想,而農業技術團幫他圓了這個夢。
跟農場主學習 獲得實戰祕訣
賴建宏說,自己當初就有從農的意願,曾經嘗試一個人去找地、找耕作機會,卻到處碰壁,還好看到屏東屏北農業技術團招募的相關訊息,報名參加培訓;短短兩年的實作經驗, 跟著農場主身旁學習,累積了許多農業知識,更獲得課本知識上學不到的「實戰祕訣」。
皮膚曬得黝黑的賴建宏,目前與妻子、女兒住在高雄左營,加入屏北技術團之後,他每天像上班族一樣通勤往返高屏,與不同的農場主定期合作,體驗各種農事,一開始學種植香檬,之後包括茄子、棗子多種農作物等,都有參與種植與採收,要是在同一個農場工作,不容易接觸這麼多類別。
「加入農業技術團,讓我從零到有,就像電玩遊戲的攻略,用最短的時間快速熟悉農作實務。」賴建宏不僅務農功力大增, 也常向農場主請教更深入的問題, 當成未來覓地選種農作物的方向及參考。
青年來作伙 為農業盡心力
來自新竹峨嵋團,不到三十歲的張庭偉,務農之前曾做鐵工等工作,後來透過線上報名參加農業耕新團,先經過培訓課程,再實際到農場實作,從茶葉到果園,三個月一次的不同農場輪替,讓他學習到很多不同的農作經驗,對土地、食材安全也有更深切體會。
但張庭偉坦言,畢竟是相對勞力付出的工作,很少有年輕人想做這個,「不過,實際觀察發現,臺灣有很多地方農業會出現缺工的狀況,這正是青年投入的機會。」他希望自己繼續待在農業耕新團內,不只可與不同的農場主學習,也可有份穩定收入的工作,也非常希望用他的例子,鼓勵年輕人加入農業耕新團,一起為臺灣農業奮鬥。
進農業大觀園 體驗由苦回甘
快三十歲的劉士豪,農學院唸生物技術,畢業後計劃先存點錢,所以在服兵役退伍後, 進了一家代工廠工作,「工作快一年,感覺只是個操作員,面對機器太無聊了。」以創業作為人生目標的劉士豪,期望藉由務農讓他能夠學以致用,因而參加人力團,不惜從臺中跑到雲林農村。
「照顧一株植物長大會感到很欣慰,有著這種樂趣,可以驅使我在農業方面做得長久。」作為一個社會新鮮人,收入穩定也是其中一個重要誘因,「人力團裡工作薪水加上補助,對於新鮮人來說,蠻吸引的。」
人力團不同種類的工作分派,讓劉士豪感覺猶如進入農業大觀園,「我接觸過很多不同品種農作物,例如各種蔬菜類、育苗、火龍果,每種作物有不同的特性,每一次的接觸都是新的學習過程。」
初期經過各種各樣的適應,像是蔬菜收割,劉士豪拿著刀子,費勁去割菜裝箱,弄得滿頭大汗一起工作的大姐們老神在在, 快手快腳裝好兩三箱,他的一箱還未完成,「原來用蠻力是不行的,年紀多輕也不管用,就是熟能生巧。」
書本上學到跟實際操作往往存有差異,「在育苗場有接觸到嫁接, 要切多深, 接在砧木上的位置要對一下, 跟理論都有蠻大的差異。」各種實作的發現, 讓劉士豪對農耕, 有了比課堂上更寛廣的認知,日曬雨淋也不覺得辛苦了。
追尋務農夢想 不怕路途遙遠
不想穿個西裝在臺北跑業務,我不覺得這樣有比較好。」一個簡單的想法, 讓大學唸營養學,才二十歲出頭的林志頴, 不怕路途遙遠, 從宜蘭跑到臺中參加石岡技術團, 在旁人眼中, 當個營養師是個不錯的專業, 但他覺得需要為未來的事業和生活拚一把, 遂在同儕
間一片驚訝聲中, 做出勇敢的決定。
他一切從零開始,在果園裡接觸到很多作物,橘子、梨子、葡萄、柿子,樣樣新鮮陌生, 採收期間,不斷地抬頭舉手,整天下來, 脖子、手臂經常酸痛到不行,休息一晚,又再度上陣。
三年的經歷,林志穎收穫豐盛,深感每一個步驟都影響收成品質,以嫁接來說,接上花苞,在砧木上延伸,嫁接得好不好,就成為那一期收成的基礎。「每塊地,每種方法,種出來的水果口感都不一樣,怎樣去種,怎樣去栽培,它會怎樣回饋你。」
跟他搭檔好一段日子的農場主張世欣,大力讚賞他肯學肯做,「務農是靠天吃飯的,大太陽很辛苦,下雨天沒得做,農民老的老,撐不下去,藉由人力團讓年輕一輩進來,真的有幫助。」
農場主的肯定,堅定了林志穎從農的志向,「大家可以沒有電腦、沒有手機,可是不能不吃。」他希望以後種出來的水果走精緻路線,又大又甜又好看,更期待在三十歲前,能夠當上農場主,為自己用心耕種,迎接收穫滿滿的日子。「我用心嫁接,看到它開花結果,然後套上袋子,再看到慢慢緊繃起來……,哦, 今天這麼大!」林志穎說的時候,眼睛都在發
亮。
新手務農不是夢
立春 立春天氣晴百物好收成
當草木萌出新芽,綿綿的春雨遍灑大地, 正是春耕好時節。
春天第一個節氣「立春」於農業有著極大的意義,如果立春那天是晴天,這年五穀將會豐收。缺乏知識與背景的農業新手,因加入農業人力團有了適當入門機會,投入實務工作後,多元耕種樣態拓展視野,接下農業傳承的棒子,為傳統農村帶來春天新氣象。
桃園 耕新團 陳俊佑+機械代耕團 黃啟恩
敲開通往實務耕作的入門磚
過去甚少有人以農夫作為志業,現在有一代代的年輕人願意從農,但要是缺乏農業知識和在地人脈基礎,難以支撐理想,農業...
作者序
歡迎來農業這一畝田探索圓夢
陳吉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農業人力團政策推動的緣起,來自於民國105年蔡英文總統上任後,傾聽農村基層心聲,發現第一線反映最頻繁的就是「缺工」問題,年輕勞動力的流失,使得農業人力發展出現斷層,伴隨國家高齡化、少子化趨 勢,農業勞動力老化也漸形嚴重。爰此,農委會隔年一月成立農業人力發展辦公室,專責處理農業勞動力相關業務,希望為高齡化農村注入新血,改善農業缺工,也讓珍貴的農業技術得以傳承。
國內的農業缺工可以區分為常態性及季節性缺工兩種,常態性缺工屬連續性作業,整年都需要勞動力,例如酪農畜牧業;季節性缺工則僅在特定的月份才需要大量勞動力,例如蔬菜採收、水果套袋期間都需要有人力,是國內農業缺工的主要現象。農委會以整體農業勞動力精準掌握與有效運用為目標,指示農業人力發展辦公室針對全國農業缺工地區、種植型態、農作物等進行全面性調查與盤整,同步規劃農業勞動力減省與補充措施,並根據缺工產業需求採行對應作為,從民國一〇六年起,積極成立各類型農業人力團,招募青壯年投入農業工作。
推動迄今,常態性缺工已從原本的一萬四百五十六人次,下降到五千六百六十五人次,季節性缺工則是從約廿一萬人次下降到約十萬人次,兩者改善缺工具體成效累積均超過百分之五十,證明農委會當初規劃的政策方向是正確的。更令人振奮的是,全臺各地許多優質的青壯年人才紛紛投入人力團,為傳統農業注入新的活力,有人家裡原本就在務農,繞了一圈返鄉回到農業;有人則是喜歡健康愜意的農耕生活而轉職下田當農夫,有的完全是新手,想要一圓從事友善或有機耕作的夢想而熱情參與,每個人來自不同背景,唯一相似的地方,就是擁有一顆熱愛大自然、嚮往農業生活的赤子之心。
看見這麼多年輕生力軍投身於農業,揮灑青春與汗水,讓我不禁回想多年前自家務農的歲月。我生長於屏東萬丹農家,老家有幾分水田,依循一期水稻、二期田菁、三期紅豆的順序規律栽種,也在河川地種植香瓜、茄子、木瓜、蘆筍、四季豆等蔬果,曾經蓋豬舍養豬,打從懂事開始就有做不完的農事,或許天生具有農家子弟的基因,不用大人怎麼教,自然而然就學會了。
小時候,最不希望週三下午的到來,不能跟同學去玩,回家幫忙是逃不掉的「課後活動」,做過的農事五花八門,記憶最深的是,蹲在菜園裡採收四季豆,一蹲就是幾小時,採滿幾個布袋才能休息;採收荖葉時,總是把手指弄得黑黑的,回家後拉個小板凳,一葉一葉整理、泡水、放入籃子,看似簡單,箇中訣竅不少;當年割紅豆沒有機器,也必須蹲著採收,結束後經常都已經天黑了,就用牛車載回家,均勻鋪在廣場,抄起長長木棍敲打,豆子從豆莢裡彈跳出來,全部都是人工作業,還要洗豬舍、幫豬隻洗澡,有時要為母豬接生,直到念大學離家才停止。
還是小孩子時,難免抱怨做這麼多農事,但也因為如此,我深刻體會從事農業背後不為人知的艱辛,引導日後投身農業經濟領域的鑽研,進入農委會後,更致力推動讓農民有感的政策,協助其解決真實問題,很高興經過五年來的努力,讓農業缺工情況略有緩解。
然而,在人口成長不可逆的困境之下,要改善或解決農業缺工,除了要因應人口老化與人口外流的問題之外,整體產銷作業流程能否減省人力,農機設備能否依產業需求有效運用,才是治標又治本的關鍵。農委會未來將持續規劃農業人力團朝向高技術、高經濟價值農作物精進發展,往後四年預計投入新臺幣九十二億元的預算,推動農業機械化、自動化,並結合智慧農業、朝循環經濟發展,推動農業升級和轉型。
農業人力團除了改善缺工,也給予有志者實際從事農務工作累積經驗與磨練技術的機會,未來可望成為臺灣農業創新與農村再生的新希望,為讓外界瞭解這一路走來的過程,農委會委託天下雜誌編輯團隊編撰本書, 收錄五十一個案例投身從農圓夢的故事,希望讀者藉此認識農業從業人員的付出與努力,瞭解農業與在地生態、文化、環境永續密不可分,體認從農不止是一份工作的選擇,而是值得投入探索夢想的職涯。
歡迎來農業這一畝田探索圓夢
陳吉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農業人力團政策推動的緣起,來自於民國105年蔡英文總統上任後,傾聽農村基層心聲,發現第一線反映最頻繁的就是「缺工」問題,年輕勞動力的流失,使得農業人力發展出現斷層,伴隨國家高齡化、少子化趨 勢,農業勞動力老化也漸形嚴重。爰此,農委會隔年一月成立農業人力發展辦公室,專責處理農業勞動力相關業務,希望為高齡化農村注入新血,改善農業缺工,也讓珍貴的農業技術得以傳承。
國內的農業缺工可以區分為常態性及季節性缺工兩種,常態性缺工屬連續性作...
目錄
序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吉仲 歡迎來農業這一畝田探索圓夢
序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輔導處處長 陳俊言 為農村發展注入新力量
《立 春》新手務農不是夢
桃園▶耕新團 陳俊佑+機械代耕團 黃啟恩 敲開通往實務耕作的入門磚
新竹▶耕新團 溫凱宇+龍耀元 科技新血接棒 加入農業生力軍陣容
彰化▶技術團 黃培盈+耕新團 楊耿彰 前輩指引 農業新鮮人找到職涯新方向
嘉義▶技術團 楊世宇+康仁東 告別都市下田去 南漂青農的現在進行式
屏東▶機械代耕團 陳信智+林宏韋 在國境之南 鑽研農機操作
屏東▶技術團 賴建宏+新竹▶耕新團 張庭偉+雲林▶耕新團 劉士豪+臺中▶技術團 林志頴
通往農業的入門捷徑 從新手變熟手
《芒 種》農二代的進擊務農之路
苗栗▶耕新團 鍾維平+陳彥辰 八年級生投入田間工作 磨練出精實身手
臺中▶技術團 沈沛妏+鍾坤弘 踏實耕作 成為農業新尖兵
南投▶耕新團 張登凱+劉韋易 燃燒吧! 農業魂 在故鄉土地流汗打拚
南投▶耕新團 洪志全+廖建惟 將農業當志業 站上實作第一線
高雄▶技術團 余賢樑+陳智揚 遊子返鄉快樂務農 與土地親密連結
花蓮▶蔬果專業團 胡冠群+屏東▶技術團 洪麒惠 柳暗花明又一村 農二代找回農業新戰場
《霜 降》轉職從農 人生下半場更精彩
雲林▶耕新團 蔡曉梅+林世爵 將務農列入夢想清單 開啟第二人生雲林▶耕新團 張原豪+吳梅群 從「心」回歸農業 為在地注入新活水嘉義▶茶業專業團 李銘哲+許宏琨 中年掌舵再出發 啟動人生新航程高雄▶技術團 江春旺+陳進堂 熟齡農業師傅 高年級實習生農業版屏東▶技術團 陳溫茌+林良儒 我的從農人生 我的事業第二春
苗栗▶耕新團 鍾隆富+雲林▶耕新團 陳若竹+高雄▶技術團 邱旗男 就是要當農夫放棄穩定工作勇敢追夢
花蓮▶技術團 郭勝紋+蘇俊明 退休族轉行務農 變身田間高手
《立 冬》農村即戰力
桃園▶機械代耕團 培訓農機代耕人才 長期缺工的解方
嘉義▶技術團 吳英利、林玉年+臺南▶技術團 洪岳銘 專業好農力 農場主身後的應援團
嘉義▶技術團 劉茂屹+邱彥傑 青農實作精進專業 立足農業新舞臺
臺南▶技術團 鄭嘉祥、吳福川+花蓮▶蔬果專業團 吳小瑜 新世代農業新秀 變身田間斜槓職人
花蓮▶技術團 吳錦明+苗栗▶耕新團 邱國勇 以最認真的態度 完成每項任
附錄:農業人力團精銳成軍 改善農業季節性缺工
序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吉仲 歡迎來農業這一畝田探索圓夢
序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輔導處處長 陳俊言 為農村發展注入新力量
《立 春》新手務農不是夢
桃園▶耕新團 陳俊佑+機械代耕團 黃啟恩 敲開通往實務耕作的入門磚
新竹▶耕新團 溫凱宇+龍耀元 科技新血接棒 加入農業生力軍陣容
彰化▶技術團 黃培盈+耕新團 楊耿彰 前輩指引 農業新鮮人找到職涯新方向
嘉義▶技術團 楊世宇+康仁東 告別都市下田去 南漂青農的現在進行式
屏東▶機械代耕團 陳信智+林宏韋 在國境之南 鑽研農機操作
屏東▶技術團 賴建宏+新竹▶耕新團 張庭偉...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