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能否認心臟與血管對人體的重要性,
但你真的認識它且好好保護它了嗎?
心肌梗塞、血栓、主動脈剝離、狹心症、中風……
翻開這本書,全面進化你的心血管疾病預防知識!☆最權威!──國際血液與免疫醫學專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力作,兼具科普知識與實用方法。
☆最全面!──完整介紹各種常聽到卻不見得認識的心血管相關疾病,從成因、用藥到預防方式。全方位認識如何守護心血管。
☆最警世!──心血管的罹病年齡逐漸下降,成為全民警訊。即刻開始認識心血管,從了解到持之以恆的預防行動,永遠不嫌早。
☆最前瞻!──最新國際心血管相關醫學研究與未來發展可能大公開。
心血管疾病大多是可以預防的,
從現在開始,一起守護心血管,守護我們的人生!
心臟與血管系統是人體的生命中樞,一旦停止運作,短時間內就能奪走生命。近二十年來,心臟病總位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十大死因中與心血管相關疾病更占了三到五項。為免遺憾發生,每個人都應該具備心血管的相關知識,為自己或家人的健康把關。
基於這樣的理念,國際血液學權威──伍焜玉院士,將其豐厚的心臟、血液、血管醫學相關知識,結合最新研究,完整且全面性地介紹心血管系統在人體中的運作模式,帶你認識血管硬化、血栓、心肌梗塞、狹心症、主動脈剝離、血管瘤、腦中風、糖尿病等等耳熟能詳卻令人聞之色變的問題。一次認識多種快速奪魂的疾病成因、治療方式,並學會提早預防的方法,更能了解最新醫學研究趨勢與未來發展。
-------------------------------------------
【重磅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王水深|輔大醫院院長
王宗道|臺大醫院內科部整合醫學科主任
史考特|醫師/一分鐘健身教室創辦人
江安世|中央研究院院士
吳昭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吳德朗|長庚醫療體系最高顧問
李家維|前《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林文玲|早安健康媒體平臺創辦人暨執行長
梁賡義|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
陳耀昌|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
魏崢|振興醫院院長
「醫藥報導沒說完的故事」版主
作者簡介:
伍焜玉
中央研究院院士、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侯金堆講座教授、國際知名血液學權威,研究專長為血管與幹細胞生物學、血液學,以及腫瘤學。
生於高雄,畢業於臺灣大學醫學系,之後負笈海外取得美國耶魯大學碩士學位及英國倫敦大學藥理博士學位。
伍焜玉院士是國際著名的血液學家及血液科醫師,在美國任教多年,曾任德州大學休士頓分校講座教授兼血液科主任任逾二十年,以及M.D.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回國後擔任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所長、國家衛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兼院長。現為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兼任教授、臺灣大學醫學院特聘講座教授、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
伍院士的研究成果豐碩,已發表將近四百篇有關血液學及血管生物學研究論文,並屢次獲得多項獎項與殊榮。榮獲2015年總統科學獎。曾擔任美國內科醫學會(American Board of Internal Medicine)血液學專科主席。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歐洲科學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發展中世界科學院(The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院士,以及美國臨床研究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和美國醫師學會(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hysicians)會員。
除了專業學術上的榮譽之外,伍院士在1994年獲美國休士頓市長巴布‧藍尼爾(Bob Lanier)頒布12月9日為「伍焜玉醫師日」,別具意義。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重磅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熟讀伍院士的這本精心傑作《護心時代》,學以致用,將可延年益壽。
──王水深(輔大醫院院長)
伍院士的這本《護心時代》提供正確客觀的醫學知識,甚至有撥亂反正的作用,至為難得。
──王宗道(臺大醫院內科部整合醫學科主任)
從心血管疾病的歷史觀、成因、治療、飲食與運動的重要角色,一直到未來的醫療技術展望,鉅細靡遺地將重要的醫學知識濃縮在這本書中。
──史考特(醫師/一分鐘健身教室創辦人)
看完本書,相信你會跟我一樣覺得明天會更美好,更有動力來維護心血管的健康。
──江安世(中央研究院院士)
健康端視「做」與「不做」間,期待知識轉化成行動力,讓我們享有健康的心血管,做一個「好心」人。
──吳昭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這本血液學權威筆下的新書《護心時代》,是一本內容豐富的健康知識參考書,值得推薦給國人閱讀。
──吳德朗(長庚醫療體系最高顧問)
在這個時間點,伍焜玉院士出版這本《護心時代》,更多了一層救人救心的意義存在。──李家維(前《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這本書透過科學的解析、全視野的生命演化與生態導覽,這些疾病就不再那樣「無常」與「意外」。
──林文玲(早安健康媒體平臺創辦人暨執行長)
這本講述照顧心血管健康的科普書,將他博大精深的知識轉化為科普著作給大眾閱讀,讓大眾從中獲益,既懂得照顧自己,也能幫助他人。
──陳耀昌(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以清晰流暢的文字引述各個有趣的故事,並娓娓敘述歷史演變,讓讀者能夠瞭解如何與我們的心血管疾病健康共處。
──魏崢(振興醫院院長)
院士淺白、輕鬆的文字敘述,對血球、心血管結構、心血管疾病機轉、藥物發明等有了縱橫古今、鉅細靡遺的介紹。
──「醫藥報導沒說完的故事」版主
名人推薦:【重磅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熟讀伍院士的這本精心傑作《護心時代》,學以致用,將可延年益壽。
──王水深(輔大醫院院長)
伍院士的這本《護心時代》提供正確客觀的醫學知識,甚至有撥亂反正的作用,至為難得。
──王宗道(臺大醫院內科部整合醫學科主任)
從心血管疾病的歷史觀、成因、治療、飲食與運動的重要角色,一直到未來的醫療技術展望,鉅細靡遺地將重要的醫學知識濃縮在這本書中。
──史考特(醫師/一分鐘健身教室創辦人)
看完本書,相信你會跟我一樣覺得明天會更美好,更有動力來維護心血管的...
推薦序
【推薦文】
守護心血管,請超前部署
王水深(輔大醫院院長/講座教授)
本書作者伍焜玉院士是我非常敬重的世界級血液學大師,在其忙碌之餘仍不忘教導大眾重視人體最重要的心血管系統,實在令人欽佩。
莊子說:「哀莫大於心死。」伍院士點出要害,關鍵是血管壁受傷、發炎反應及脂肪沉積造成血管粥狀硬化這三大要素。其實全身的動脈血管都會受侵蝕,發生在心臟就可能引起心肌梗塞,在腦部就可能造成腦中風,在主動脈就可能導致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剝離,都是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必須嚴格控制三高(不要高血壓,不要高血脂,不要高血糖),要正確運動,要適當舒壓,要均衡飲食,要規律生活,不可抽煙,將可輕易避凶趨吉。
若不幸得病也不要灰心,現在已有很好的藥物,例如伍院士談到的阿司匹林(Aspirin)、他汀藥物(Statin)、血管緊張阻滯劑(Angiotensinreceptorblockers)、第二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SGLT2inhibitor)等。必要時可用導管整形或支架置放術處理,再不行也可用外科手術治療,用自己血管或人工血管做繞道手術。伍院士也呼籲生醫工程等專家一起努力將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做出適合人體的各種人工血管。
我們不應坐以待斃,我們應超前部署,熟讀伍院士的這本精心傑作《護心時代》,學以致用,將可延年益壽。
【推薦文】
從研究到應用,醫學人生的實踐
王宗道(臺大醫院內科部整合醫學科主任/心臟功能室主任)
這次很榮幸有機會為我在台大醫學系學生時期的授課老師伍焜玉院士的最新著作《護心時代》撰寫推薦文,尤其內容又與我的臨床專業「心血管疾病」相關,因此當然義不容辭,且趁便先睹為快。孰料一讀之後欲罷不能,一鼓作氣將全書讀完,深覺這確是一本深入淺出的好書。
伍院士將心血管疾病的各面向由歷史入手,也將其個人研究歷程的親炙經驗寫入,相關知識娓娓道來,最後介紹最新的醫學發展包括人工智慧、基因編輯等,內容既有科學的嚴謹性,又兼顧可讀性及最新科普知識,不僅像我這樣的專業醫師讀起來津津有味,相信對民眾也是一本極佳的科普教育書籍。在知識爆炸、良莠真假不分的今日,伍院士的這本《護心時代》提供正確客觀的醫學知識,甚至有撥亂反正的作用,至為難得。
綜觀全書,個人覺得可分四點略述其特色:
一、由歷史宏觀發展角度論述疾病:在我自己學習及對學生教學時,均特別強調必須探究疾病觀念的歷史演進,才能對疾病全貌有縱深了解,原因是我們不僅要嫻熟最新的醫學知識以應用於臨床,更應該思考如何開創新的醫學知識讓全人類更加受益。因此前人如何在有限知識環境下一步步將醫學知識開展到現今狀態,我們如何讓自己也擁有這種開創思維及創新能力才是學習重點。而在本書中,伍院士以其豐富學養將諸多心血管疾病面向的歷史詳加介紹,十分讓人驚豔,也讓讀者更能理解心血管疾病診療的發展緣由。伍院士提到與其研究相關的血小板前列腺素(血栓素)及血管內皮細胞前列腺素(前列環素)的陰陽平衡,以及後續發現消炎止痛藥因為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前列環素合成造成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再配合歷史縱深的場景描繪,敘述十分精采。
二、心血管疾病最新觀念的正確傳遞:在個人行醫過程中,深感民眾對心血管疾病仍有諸多誤解,而本書深入淺出傳達正確觀念,如動脈硬化及血栓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由流行病學研究找出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護研究等,均值得民眾仔細閱讀。所謂「知識是行為最佳的後盾」,正確醫學知識的建立對民眾實在刻不容緩。另一方面,在現今成篇累牘的醫學知識中,仍有許多新的進展不斷發表,如在PCSK9抑制劑已可廣泛使用的今日,LDL膽固醇的治療目標在高心血管風險族群,已被推薦要小於五十五每分升毫克;在2021年美國心臟學會年會發表的ASCEND試驗顯示,阿司匹林對第二型糖尿病人無法有效減少失智症發生;臺灣高血壓指引及國外高血壓指引均建議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藥、鈣離子阻斷劑、利尿劑,甚至乙型阻斷劑均可自由組合使用。
三、以科學原則推薦心血管保護的非藥物治療策略:伍院士以其深厚學養,依據科學證據,對各種食物,包括蛋、糖、綠茶、紅酒、咖啡等做詳細說明,內容相當引人入勝。其中,「不隨便吃藥或補品」的建議更深得我心。
四、心血管領域的最新科技:這是令人相當驚豔的章節。伍院士對各項新科技娓娓道來,包括CRISPR-Cas9基因編輯、人工智慧、腸道菌群等都有深入介紹。由於個人這幾年也帶領TW-CVAI團隊開發心血管相關AI模型,發展方向也正如伍院士指出的尋找風險因子及心血管影像自動診斷方面。除了冠狀動脈狹窄自動診斷及鈣化分數自動定量外,我們最近也領先世界開發出將心臟外周脂肪自動定量的AI工具,目前正與健保署合作,看能否將國人心血管風險做更精準地估測。
遙想初次親炙伍院士上課風采已是三十年前,三十年後有此機會以此種方式向老師致敬,是一種傳承,更是在醫學科學路上秉持嚴謹科學研究精神向未知挑戰、將已知擴展應用的醫學人生共同實踐。醫學的對象是全體人類,伍院士的《護心時代》一書亦如其書名將護衛其讀者,謹以此文鄭重推薦予諸位。
【推薦文】
及早預防,免受心血管疾病之苦
史考特(醫師/一分鐘健身教室創辦人)
幾年前我照顧過一位三十六歲的電腦工程師。某天早上,他起床時重重地摔倒在地,竟無法自行起身!送到醫院經檢查後,他被告知是血管阻塞造成的腦中風。
身為家庭支柱的他倒下,讓太太與兩個年幼孩子的生活陷入了困頓中。在中風後的半年裡,他非常積極地配合醫師與治療師們的指示復健。看著他與太太從每日以淚洗面,到慢慢臉上有了笑容;從無法自行起身,到撐著拐杖行走,我心裡著實替他感到開心,卻也不禁問自己,如何才能避免這樣的悲劇重演?
目前先進國家的三大健康殺手: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經退化性病變中,心血管疾病是被研究得最為透徹,也是最能被有效預防的一種,在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的工作中可謂是「低懸的果實」。
在臨床上,我遇過一輩子不抽菸的肺癌患者,以及高教育水準的失智症患者,明明做了所有「對的事」卻仍發生疾病,著實叫人沮喪。相對來說,大多數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都可以很明確地找出問題所在,例如前述那位電腦工程師的血管阻塞,就是長年的肥胖、高血壓、缺乏運動與睡眠所堆砌出的不幸後果。
也因此我特別推薦伍焜玉院士的這本《護心時代》,從心血管疾病的歷史觀、成因、治療、飲食與運動的重要角色,一直到未來的醫療技術展望,鉅細靡遺地將重要的醫學知識濃縮在這本書中。建議各位朋友針對書中提到的危險因子及早做好預防工作,不僅能幫助我們活得久,更能免受疾病之苦而有理想的生活品質。
【推薦文】
滋潤生命的器官
江安世(中央研究院院士)
「在顯微鏡下,扁平的內皮細胞像似足球表面的縫接,形成各種管徑的血管在腦內穿梭,末梢的微血管遍佈全腦,在海馬迴的幹細胞則緊緊趴在微血管外壁上,像似在吸取著運送來的分子維生。」這二十年前在冷泉港實驗室進行鼠腦研究時觀察到的震撼景象,至今仍在我腦中徘徊。心血管支持人體各種器官的正常運作,尤其是大腦由於血腦屏障的隔離,僅能仰賴血管運送來的能量,是以維護心血管就是維護生命。
由臨床到基礎,由個體生理到分子機制,伍焜玉院士一直是心血管研究領域的先驅者。在《護心時代》一書中,沒有艱澀難懂的醫學、藥學與分子生物學,伍院士先在前兩單元娓娓道來維護心血管老藥的有趣發現及基於分子機制研發的新藥,用說故事的方式引導讀者了解心血管的基本知識。第三到第五單元分別闡述膽固醇、血壓、及血糖對心血管的威脅,為健康生活鋪路。
這是一本實用的書,尤其對年齡較長者,這更是一本健康生活指南。第六單元「保護心血管的生活藝術」應該是本書核心,實際教讀者如何以健康的生活來維護心血管的正常功能。
我是腦科學家,一向知道理解與興趣是有效執行的開端。伍院士知道健康生活說來容易做來難,先以說故事的方式奠定基本知識,引發讀者興趣,再談為何減重、少糖、紓壓、運動……等這些老生常談的生活習慣之必要,幫助讀者在具備相關知識的前提下,更有效率、更有恆心地保護心血管。
在最後單元,伍院士以更宏觀的視角談基因編輯、人工智慧、腸道益生菌等研究應用來看維護心血管的願景。看完本書,相信你會跟我一樣覺得明天會更美好,更有動力來維護心血管的健康。
【推薦文】
將知識轉化為守護健康的行動力
吳昭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根據109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二十六分鐘就有一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五‧四萬人死亡,其威脅不容小覷。本署致力於提升國人健康識能,力行健康生活型態;普及預防保健服務,推動心血管疾病防治。很高興專擅血液學及血管生物學的伍院士著書來協助民眾認識心血管疾病,進而好好保護自己,免於此疾病的威脅。
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預防的,許多實證資料顯示減少飽和脂肪、糖、鹽攝取,足量食用蔬菜、水果、全榖、豆類及堅果種子,並以天然食物為主,避免加工食品是第一要務;定期規律運動,每週累積一百五十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騎自行車)和戒菸節酒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若發現已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要養成定期測量血壓、血糖習慣,掌握自身血壓、血糖數據變化並記錄,更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切勿任意停藥或增減用藥劑量,積極做好三高控制,才是掌握健康的契機與關鍵。
這本《護心時代》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心血管疾病主要之風險因子──「三高」,並提供相關心血管疾病預防知識。如何為自己的健康把關,呼應伍院士所說,需要的是決心及積極性,健康端視「做」與「不做」間,期待知識轉化成行動力,讓我們享有健康的心血管,做一個「好心」人。
【推薦文】
血小板的功過
吳德朗(長庚醫院心臟科醫師、長庚醫療體系最高顧問)
血液有三種細胞: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紅血球負責氧氣的輸送,白血球負責抵抗人體的感染,血小板負責血液在傷口止血凝固癒合,各司其職。血小板的功能如果過份旺盛,在心臟血管會造成心肌梗塞,在腦血管會發生栓塞性腦中風,兩者都會危及生命,也都名列國內的十大死因。目前臨床上是用阿司匹林(Aspirin)及氯吡格雷(Clopidogrel)等藥物來抑制血小板的功能,防止血栓堵住心血管或腦血管而發生心肌梗塞或腦中風。
伍院士有血小板先生(Mr.Platelet)的尊稱,是血液學專家,也是研究血小板及血管內皮細胞的世界權威。這本血液學權威筆下的新書《護心時代》,是一本內容豐富的健康知識參考書,值得推薦給國人閱讀。
(本文作者為伍焜玉院士臺大醫學院同班同學,一九六六年畢)
【推薦文】
以科學救人救心
李家維(前《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近兩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疫苗問題,引起大眾對心血管的健康產生關注,終於,這個有可能在短時間奪走生命的器官系統,有了被重視的機會。在這個時間點,伍焜玉院士出版這本《護心時代》,更多了一層救人救心的意義存在。這也讓我回想起過往命懸一念間的那段經歷。
曾經有次突如其來的胸口悶痛、喘氣無力,我知道大事不妙,即直驅鄰近的為恭醫院急診處。心電圖和X光檢驗都無大礙,但血中的心肌鈣蛋白指數明顯過高,就這麼被送進了加護病房。心肌鈣蛋白和鈣離子負責調節心臟的肌肉收縮,當心肌缺氧受損時,就被釋放到血液裡,依濃度看,我是得了危險的心肌梗塞。
接上氧氣管和抗凝血劑點滴,我以為可以安穩睡上一覺,靜待一天後的心導管檢查,不料半夜在冷汗、胸痛和嘔吐感中驚醒,含了顆硝化甘油,五分鐘後竟然昏迷休克。在眾護士的驚呼聲中醒來後,四肢冰冷,聽她們述說方才我臉刷白、眼翻轉的險況,看著監視器上血壓五十、三十的警示,顯然心肌正壞死中。我想這就是離世階段了,此生無憾,似乎嘴角還有了笑意。
幸而搶救成功,血壓漸上升,被推進了像精密太空艙的心導管手術室。主刀的是由臺北飛車趕回的褚佩寰醫師,他不厭我的好奇多問,仔細說明手術步驟和原理,還允許我戴著眼鏡享受觀看螢幕上的全部過程。
導管由股腹間的動脈進入,旋轉的兩部X光機藉顯影劑之助,立刻發現了心臟的左冠狀動脈嚴重阻塞了兩處,分別只剩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五的涓滴細流。褚醫師先用強力溶凝血劑鬆動血塊,接著以氣球擴張打開血路,再移入支架撐住血管,當血液無阻暢流後,就大功告成了。從上臺麻醉、解說到完工,竟然只需四十五分鐘,科學萬歲啊!
思及這段過程,仍膽戰心驚。慶幸自己對醫學與身體還有些認識,得以及時反應處理。伍院士想必也期望透過這本書,幫助大家先對自己的心血管系統有所認識,了解這個維繫著我們生命的泉源,進而預防憾事發生。這樣一本有著救世意義的知識著作,我們不能不讀!
【推薦文】
抵抗力的祕密
林文玲(早安健康媒體平台創辦人、執行長)
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醫學期刊發表類似這樣的研究報告:
「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出現失智症的風險,是沒罹患這些疾病者的兩倍以上。」
「糖尿病患者染新冠肺炎死亡率為常人八倍!」
腸道和大腦,血糖和病毒感染,看起來關係並不緊密,卻成為重症機率倍增的推手,原因為何?
伍焜玉院士《護心時代》一書,剖析近半世紀人類最重要的疾病及它們的根源,在人體生態中一步步形成健康風暴,答案就在血管,以及流動其中的血液。
在臺灣,十大死因有一半是心血管相關疾病(註),而且這些疾病都有日趨年輕化的發展。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些疾病同屬於慢性病,卻經常在瞬間奪去生命。當那些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因為心肌梗塞、腦中風或主動脈剝離的新聞出現在媒體上而被瘋狂分享,通常會引起一陣「生命無常」、「明天與意外誰會先到」的感概。
這本書透過科學的解析、全視野的生命演化與生態導覽,這些疾病就不再那樣「無常」與「意外」。
人體的設計極為精妙。心血管系統貫穿全身器官與細胞,帶來氧氣與營養。有血小板負責將外傷破裂的血液凝結;有白血球負責將貿然入侵的細菌消滅。肝臟可以吞噬血液中的廢物;腎臟可以調節血液的酸鹼值;內皮細胞可以製造極小化學分子調控血液和各種血球;平滑肌細胞可以調控血管的收縮與鬆弛。這樣機密的設計,為什麼會在二十一世紀帶給人們持續發展中的血管風暴呢?
答案是:日積月累的生活型態。
舉例而言,高血糖會增加血小板的凝聚力,增加血栓的形成;高血糖會降低白血球的功能,使白血球抵擋細菌的能力降低。
這也解釋了:當糖尿病患者外傷或是感染病毒(如新冠肺炎等)時,重症機率要高上許多。
也可以說,血管裡所流動的,就是人類抵抗力的密碼。
2013年《早安健康》成立的宗旨,是希望帶給社會易懂、易執行的健康知識。知識之所以帶來力量,是因為比起藥物,知識更能改變生活型態。
透過本書,我們一起來徹底瞭解:為什麼壓力會帶來高血壓?為什麼失眠會造成動脈硬化?為什麼運動才能減輕心臟負擔?它會讓我們開始回到生活面,正確地好好愛自己的身體。
(註:2020年十大死因依序為: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高血壓性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推薦文】
以博大精深的學養傳遞科普與健康
陳耀昌(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
焜玉師的大作出版,遠流邀我寫序。我說我想寫五千字,但遠流說只能寫五百字,不過身為焜玉師的大弟子,一動筆就欲罷不能。這本書是心臟血管的保健書籍,知道伍焜玉教授的本行是血液專科醫師的讀者,一定很納悶,怎麼他的三本書,先是血液,再來免疫,現在變成心血管,伍教授怎麼那麼無所不精?
這就是焜玉師的博大精深了。
話說1977年秋,我初任血液科總醫師,那時西雅圖華盛頓的愛德華‧唐納爾‧湯瑪斯醫師(Dr.EDThomas,1990年獲諾貝爾獎)的「骨髓移植」石破天驚,竟然可以治療白血病。因此我非常期待在1978年8月於總醫師結束後,加入福瑞德哈金森癌症中心(Fred-HutchinsonCancerResearchCenter)的移植團隊,去學習這個新醫療技術,但不得其門而入。
那時,我在台大醫學院學生刊物《青杏》上讀到伍焜玉教授的文章。伍教授只高我六屆,1970年代,他才三十出頭,就以創造出「血循環血小板凝集指數(circulatingplateletaggregates,簡稱CPA)」而名聞美國血液界及心血管界。他證明這個CPA指數,可以做為病人產生小血管栓塞的危險係數。
我寫信向從未謀面的焜玉師求助。焜玉師說:「既然Fred-Hutch沒有機會,那你就到我這裡當研究醫師(Fellow)吧。」於是1978年8月,我成了芝加哥拉許長老會聖盧克醫院(Rush-Presbyterian-StLuke’sHospital)的血液學Fellow。
那時,正好血小板的凝集機轉由英國約翰‧范恩(JohnVane)研究出來,他發現了血小板與血管內皮細胞經過前列腺素系統的微妙平衡。1983年,他因此得了諾貝爾醫學獎。我們體內的前列腺素系統不僅與血小板有關,和免疫系統也有極大的關係;而血小板則與動脈硬化與血栓形成有密切關連。這也是為什麼焜玉師既精通血液學,又精通免疫學,更精通心血管栓塞病變的原因了。
在焜玉師的指導下,我很快發表了兩篇與前列腺素相關的論文,一篇在JCI,一篇在Lancet。我當Fellow的第三年,索羅門‧阿德勒博士(Dr.SolomonAdler)開始在拉許醫院建立骨髓移植,我是資深Fellow,躬逢其盛真是太幸運了。1981年7月,我帶著自購的移植器材回到台灣。感謝劉禎輝教授的厚愛,得以進入台大醫院擔任血液科主治醫師,也感謝林國信院長及王秋華醫師大力支持,1983年完成第一例異體骨髓移植,也展開幹細胞治療研究的生涯。
所以焜玉師是改變我生涯的第二位大貴人(第一位是我五歲半時,讓我早一年入學的永福國小校長林秋峰)。
焜玉師不久之後就離開拉許到休士頓的德州大學。他在前列腺素、血栓防治及心血管疾病研究不斷有重大成就,連得大獎。1994年,德州州長更定十二月九日為「伍焜玉醫師日」。同年,焜玉師也成為中研院院士。後來他更返台貢獻所學,擔任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
焜玉師雖然在三年前又回到美國,但仍延續他對台灣的熱愛。他更捐出總統科學獎獎金,設立「伍焜玉院士學術講座」鼓勵年輕學者;於公於私,我都要向他說:「謝謝您,伍院士!」
焜玉師這本講述照顧心血管健康的科普書,將他博大精深的知識轉化為科普著作給大眾閱讀,讓大眾從中獲益,既懂得照顧自己,也能幫助他人。真心敬佩焜玉師如此筆耕不輟,讓臺灣人能更健康。
【推薦文】
與心血管健康共處
魏崢(振興醫院院長)
從胚胎形成,便從不罷工辛苦為我們工作的心臟,是我們最親密卻又陌生的夥伴。心臟輸送血液至全身,由書裡引用數據才知道,人體血管總長度共十六萬公里,約可繞地球兩、三圈。
血液學權威伍焜玉院士,以說故事的方式將生硬難懂的心血管系統,做了非常簡明易懂的介紹。《護心時代》這本書,不像我們心臟外科醫師是拿著手術刀,每天與生死搏鬥那般血淋淋而嚴肅,書中不論藥物發明的沿革、心臟疾病的發展及心臟運作的機制,都以清晰流暢的文字引述各個有趣的故事,並娓娓敘述歷史演變,讓讀者能夠瞭解如何與我們的心血管疾病健康共處。
【推薦文】
護心,從打開這本書開始
「醫藥報導沒說完的故事」版主
擔任醫藥記者工作至少五年時間,每天接觸大量醫療保健訊息,有時候免不了也要處理一些名人過世的新聞事件。這類令人哀傷的資訊,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徵:猝逝、心血管疾病,而且他們可能並不年長。
猝發的心血管疾病會帶來重大的生命威脅,但其形成危害的過程往往是日積月累。如果可以及早認識潛在威脅並落實防範,很多憾事或許不會發生。
縱然大家都有感心血管健康很重要,卻未必知其所以然。翻開伍焜玉院士的書《護心時代》,院士淺白、輕鬆的文字敘述,從古代奇異的血管論、木乃伊的血管鈣化到增進心血管護衛的基因編輯、人工智慧等,對血球、心血管結構、心血管疾病機轉、藥物發明等有了縱橫古今、鉅細靡遺的介紹。
趣味的敘事節奏不引人枯燥,還有很多未曾想過的「冷知識」,如人體的血管長度有十萬英里(約十六萬公里),可以繞地球兩到三圈,而且血管不只是運送血液的「管路」,更是活生生、具有多功能的器官。血管壁的內皮細胞有神奇的生化功能,還會釋放讓血管鬆弛的化學物,而這種化學物是一種氣體,竟然是討論空汙時常會提到的NO(一氧化氮)。這個發現也為現代心臟病的治療帶來重大的突破。
空氣中的一氧化氮會傷害人體,但血管卻會製造一氧化氮,成為保護心臟的重要角色,多麼奇妙的反差。閱讀本書,就像跟著伍院士的筆,完成了一趟體會人體運作的奧妙之旅。
現代人常有生活高壓、飲食西化、作息不正常、缺乏運動等問題,許多人無法置身事外,但因對心血管的「無知」,而對「護心」不夠積極,身陷心血管疾病危機而不自知。因此伍院士的《護心時代》也是一本保命之書。院士以其豐富的臨床、教學和研究經驗,傳授保護心血管的「生活藝術」,健康的飲食、足夠的睡眠、經常運動、紓解壓力、穩定控制慢性病,都是保護心血管的重要武器。
只是,「護心」需要落實的決心和積極性!就從打開伍院士這本書開始吧!
【推薦文】
守護心血管,請超前部署
王水深(輔大醫院院長/講座教授)
本書作者伍焜玉院士是我非常敬重的世界級血液學大師,在其忙碌之餘仍不忘教導大眾重視人體最重要的心血管系統,實在令人欽佩。
莊子說:「哀莫大於心死。」伍院士點出要害,關鍵是血管壁受傷、發炎反應及脂肪沉積造成血管粥狀硬化這三大要素。其實全身的動脈血管都會受侵蝕,發生在心臟就可能引起心肌梗塞,在腦部就可能造成腦中風,在主動脈就可能導致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剝離,都是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必須嚴格控制三高(不要高血壓,不要高血脂,不要高血糖),要...
作者序
成為心血管健康守護者
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慢性流行病,它損害個人健康,威脅社會安寧,而且造成經濟的負擔。可幸的是,心血管疾病是可以預防的。
二十世紀後半期,美國及西歐國家的研究成果證明,改進飲食習慣、剔除不良生活方式及增加活動及運動量,就可以有效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及死亡率。更可喜的是,心血管疾病的「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風險因子已經可用口服藥物有效控制,能增進心血管健康及延長壽命。
心血管研究之始
二十一世紀帶來了新的挑戰,而生醫科技的突飛猛進也帶來新契機。心血管疾病最核心的病變是動脈硬化及血栓,而這些病變的起因是血管內的保護機制遭到破壞。先了解血管的護衛及病變起因,就能更有效地改良飲食及生活習慣,並且在有狀況時可以有規律地服用藥物,達到長期護衛心血管的健康。
血管一直被認為是具有彈性而且強韌的血液運輸通道,聽起來似乎滿被動的。1970年代,科學家成功培養出包圍整個管壁的單層內皮細胞後,發現內皮細胞是很活躍的細胞,具有保護血管的功能。內皮細胞的成功培養是一件大事,它就像一把火,將心血管研究燃燒起來。對一位當時剛在血栓研究有點成就的年輕醫生來說,它讓我對內皮細胞的護衛功能產生很大的興趣,學界對內皮細胞的生化及分生研究也火熱起來。當時,我已經選擇研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發現了阿司匹林(aspirin)可以抑止血小板製造出的一種前列腺素──血栓素(thromboxane),因而可以醫治小血管血小板阻塞症。
一個有趣的發現吸引了我。英國藥理大師約翰‧范恩(JohnVane)的團隊發現內皮細胞會製造一種全新的前列腺素,命名為前列環素(Prostacyclin),其作用是在抗拒血小板製造的血栓素,減低血小板形成血栓的能力。血栓素與前列環素形成陰陽平衡狀態,讓血小板具有活躍的止血功能,卻不會形成血栓的衝力。前列環素的護衛力的確很大,把前列環素除去時,會帶來心血管災害。使用特殊的消炎止痛藥時,確實會因為抑止了前列環素而發生心血管疾病。而內皮細胞製造前列環素的生化及分生機制,就成為了我研究的焦點。
建立預防概念,保衛心血管即刻開始
心血管的健康與我們的生活習慣及飲食有密切的關係。美國及西歐的飲食習慣傾向多肉、多糖、多油及多鹽;生活方式傾向舒服、少勞動、少活動及少運動。這樣的生活方式讓動脈硬化加快,而且硬化斑塊容易破裂,會發生血栓,導致心肌梗塞。
1940年代,學界就已察覺到心肌梗塞的增加,到1950年代已經成為很嚇人的病。當時,臺灣的飲食及生活習慣還沒有受西方影響太多,因此心肌梗塞較為罕見。經濟起飛後,生活改善,開始引進西方飲食及生活方式,動脈硬化也隨著起飛,心肌梗塞的發生率逐年增高。
現今青少年更沉迷於電視及電腦,缺乏活動及運動,動脈硬化呈現年輕化,心肌梗塞患者的年齡也是逐漸降低。動脈硬化及心肌梗塞的年輕化已受到社會關注,一般大眾也興起養生食物風潮,流傳了不少保健之道,但有時卻忽略了基本的營養。
事實上,多年來臨床及流行病學研究已經打下又強又堅固的保護心血管基礎。對於保護心血管的飲食及生活方式,學界已有相當的了解,可以供做我們生活的指南。本書在這部分也會有詳細的描述。
二十一世紀帶來新的心血管健康威脅,例如環境汙染,就包含有空氣中的微粒及化學汙染物;土壤中的重金屬及水中汙染物會破壞體內的保護機制,造成心血管傷害。清除汙染將是二十一世紀的一項大挑戰。
另外還有一種威脅來自於微生物,特別是病毒及細菌。如何防止它們對心血管造成傷害,將是目前學界迫切的研究題目。
二十一世紀新的生醫科技將會增進保護心血管健康的能力。人工智慧、基因編輯、腸益菌群、人工萬能幹細胞及精準醫學,都已經應用於加強護衛心血管的研究上,期待不久的將來就可以普遍應用,以減低心血管疾病的負擔,增進民眾的健康。
其實,我們的身體已具備了護衛心血管的機制,但要長期維持心血管健康,必須在生活上多加配合與努力。自小就應養成保護心血管的飲食及生活習慣,能減少對內在護衛功能的損害,確保心血管健康。而醫藥科技的進步更能加強心血管的守護力。當我們了解體內精密的護衛機制及破壞內在護衛的因子,就能更有恆的養成良好飲食與生活習慣,有狀況時使用適當降三高的藥物,以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享受健康的一生。這也是我撰寫本書的最終目的。
成為心血管健康守護者
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慢性流行病,它損害個人健康,威脅社會安寧,而且造成經濟的負擔。可幸的是,心血管疾病是可以預防的。
二十世紀後半期,美國及西歐國家的研究成果證明,改進飲食習慣、剔除不良生活方式及增加活動及運動量,就可以有效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及死亡率。更可喜的是,心血管疾病的「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風險因子已經可用口服藥物有效控制,能增進心血管健康及延長壽命。
心血管研究之始
二十一世紀帶來了新的挑戰,而生醫科技的突飛猛進也帶來新契機。心血管疾病最核...
目錄
自序 成為心血管健康守護者
前言 強固心血管的大小事
第1課 心血管的科學發現
第1章 古代奇異的血管論
第2章 科學化的血液循環論
第3章 血管不僅僅是運輸血液的管子
第4章 血管內流著紅色液體
第2課 動脈硬化及血栓──心血管疾病的元兇
第5章 血管鈣化自古即存在
第6章 血管的硬化
第7章 炸藥原料解除心絞痛
第8章 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塞及缺血性中風
第9章 天然的血栓藥:水蛭與肝素
第10章 殺鼠藥變成老牌抗血栓藥
第3課 壞膽固醇與冠心病
第11章 解開冠心病風險之謎
第12章 高血脂是風險之首
第13章 預防冠心病的萬靈藥
第4課 高血壓對血管的傷害
第14章 血流與血壓的調控
第15章 高血壓是腦中風的主要風險因子
第16章 高血壓引發主動脈剝離及血管瘤
第17章 解除高血壓的良藥
第18章 製造有生命的人工血管
第5課 高血糖傷害小血管
第19章 高血糖的傷害力
第20章 救活糖尿病兒童的奇蹟藥
第21章 小血管的勁敵:高血糖及新型冠狀病毒
第6課 保護心血管的生活藝術
第22章 食物是保護心血管的第一防線
第23章 吃糖的藝術
第24章 茶、黑咖啡、黑巧克力、紅酒
第25章 舒壓及運動保護心血管健康
第7課 保護心血管的願景
第26章 基因編輯與心血管護衛
第27章 人工智慧加強心血管護衛
第28章 腸道細菌群保護心血管
第29章 健康的血管老化
後語
自序 成為心血管健康守護者
前言 強固心血管的大小事
第1課 心血管的科學發現
第1章 古代奇異的血管論
第2章 科學化的血液循環論
第3章 血管不僅僅是運輸血液的管子
第4章 血管內流著紅色液體
第2課 動脈硬化及血栓──心血管疾病的元兇
第5章 血管鈣化自古即存在
第6章 血管的硬化
第7章 炸藥原料解除心絞痛
第8章 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塞及缺血性中風
第9章 天然的血栓藥:水蛭與肝素
第10章 殺鼠藥變成老牌抗血栓藥
第3課 壞膽固醇與冠心病
第11章 解開冠心病風險...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