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歷史,就是貨幣持續不斷貶值的歷史。無論哪一國的政府,總是透過各種手段,讓貨幣貶值,不僅讓我們的錢「變薄了」,也造成物價、房價高漲,增加經濟不穩定的風險。
當今貨幣制度隱含的風險──通貨膨脹,原因為何?如何解決?
假性的繁榮,終有被戳破的一天!
貨幣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也最錯綜複雜:不僅各國有各國的貨幣,有時貨幣還會貶值。為什麼錢會貶值?為什麼會有通貨膨脹?
本書1963年首次出版,歷經多次改版,如今已是第五版。半個世紀以來,這本書發揮巨大的影響力,啟發了兩個世代的經濟學者,以及許多投資人和企業人士。讀過這本書之後,你不僅會更懂得世界經濟,面對景氣的變化也可以形成自己的看法,不再人云亦云。
本書清楚介紹貨幣發展的歷史,對於通貨膨脹問題做了深入淺出的解說。作者剖析中央銀行制度和固定匯率制度、通貨膨脹的關係,揭開通膨的真相,以及它讓少數人得利的事實。本書認為,我們的貨幣體系存在著根本的缺陷,如果不能從制度面來改善國際貨幣體系,未來的通膨速度將越來越快,甚至無法收拾。例如一碰到金融危機,政府就灑錢救市,更會造成通膨。
作者也帶領我們思考,如果貨幣跟其他財貨一樣,完全自由化,價格由市場決定,將可減少政府侵犯個人權利及財產的種種行為。
當前,通貨膨脹似乎變成全球性的壓力。由於美中貿易戰以及疫情肆虐,政府不斷印鈔救市,都造成經濟和金融的不穩定。
不論您是做投資理財,或是只想更了解一點總體經濟,都應該讀讀這本書,更了解貨幣的本質,以及國家如何操控貨幣。如何維持貨幣體系的穩定?從本書中,可以得到深刻的啟發。
書中提到一些重要觀念:
1. 社會上的錢越多越好嗎?錯。貨幣和其他商品不同的是,貨幣增加對人們沒有好處,貨幣所能買到的商品或勞務,才會帶給人們幸福,過更好的生活。中央銀行如果任意增加貨幣供給量,後果就是:通貨膨脹。
2. 「貨幣政策」是除了戰爭之外,國家擴張權力的主要工具。貨幣政策常被用以確保政府財政無虞、融通赤字、圖利特殊利益團體並鞏固選票。貨幣制度不僅容易遭到政客濫用,也會造成通貨膨脹和景氣循環。
3. 通膨扭曲了經濟體制的基本原理:商業計算。既然價格變動的幅度和速度不一,企業便很難區分漲價究竟是長期或短期的,從而估算消費者的真正需求或自己的營運成本。
4. 在政策方面,作者主張,自由市場有能力、也應該主導貨幣的供給與分配,兩者並無必要由中央銀行所獨占。
5. 金本位是什麼?為什麼金本位制度可以遏止通貨膨脹,減少匯率波動?
★★★本書為《你的錢,為什麼變薄了?:通貨膨脹的真相》改版★★★
作者簡介:
莫瑞‧羅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
奧地利經濟學派(Austrian Economics)的代表人物,生前主要擔任內華達大學經濟學S. J. Hall講座傑出教授。
他曾擔任米塞斯研究院(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學術事務副會長,也曾任《奧地利經濟學評論》(Review of Austrian Economics)的編輯。羅斯巴德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師承約瑟夫‧朵夫曼(Joseph Dorfman)。他也長期參與紐約大學舉辦的米塞斯研討會達十多年。
羅斯巴德教授為文上千,重要著作包括:《1819年大恐慌》(The Panic of 1819)、《人、經濟與國家》(Man, Economy, and State)、《美國大蕭條》(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權力與市場》(Power and Market)、《金融體系的祕密》(The Mystery of Banking)、《自由的倫理》(The Ethics of Liberty)、《在自由中孕育》(Conceived in Liberty)共四冊等。
相關著作:《為什麼我們的錢變薄了?》
譯者簡介:
陳正芬
專職譯者,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會計碩士。譯有《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奢華,正在流行》、《C型人生》、《假如你明天當上主管》、《定價思考術》、《關懷的力量》、《個體經濟學 入門的入門》、《如何活用行為經濟學》等。
高翠霜
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經濟碩士,曾任職經建會、台電公司、經濟部國營會、台灣綜合研究院、行政院副院長室、政務委員辦公室、金管會主委室。現為全職譯者。譯有《Career關鍵14年》、《績效評估》、《大改變》、《新野蠻人宣言》、《通膨、美元、貨幣的一課經濟學》、《平等與效率》、《贏家的詛咒》、《如何衡量萬事萬物》、《一個數學家的嘆息》等書。
章節試閱
第1章 前言
極少經濟主題比「貨幣」更糾纏不清、更令人摸不著頭緒。舉凡「緊縮貨幣政策」相對「寬鬆貨幣政策」、聯邦準備體系相對於財政部的角色,以及各個不同版本的黃金本位等,辯論之聲不絕於耳。政府究竟該把銀根注入經濟體系,還是抽銀根?由政府的哪個機構來做?政府該鼓勵貸款,還是加以約制?該回歸黃金本位嗎?如果是,以什麼比率?無數的問題愈滾愈大、沒完沒了。
貨幣問題的各種歧見,或許是源自人類的「務實」傾向——只想研究跟自己切身相關的政治經濟問題。但是,如果讓自己完全沉浸在日常瑣事,不再探究根本的差別,也不再問些真正基礎的問題,久而久之,基本問題就會被遺忘,而漫無目標地隨波逐流將取代了對原則的堅持。人們往往有必要取得某些觀點,跳脫日常事務,以便獲得更完整的理解,對於經濟體制尤為如此,體制中的交互關係是如此錯綜複雜,以致必須將幾個重要因素孤立出來並加以分析,而後追蹤它們在複雜世界中的運作情形。以上是「魯濱遜經濟學」的重點,也是最受古典經濟理論喜愛的情節,儘管許多評論家認為,分析孤島上的魯濱遜和星期五的經濟行為,實在與現實世界脫節,但它其實有個極有用的功能:突顯出人類行為的基本原理。
在所有經濟問題中,貨幣可能是最糾纏不清,也是最需要採取某種觀點的。此外,貨幣這個經濟領域,覆蓋交織著數百年來最多的政府干預,許多致力研究自由市場的經濟學家,卻刻意略過貨幣,堅稱貨幣不一樣,一定要由政府供給、受政府約束。他們從不認為國家管制貨幣形同干預自由市場,貨幣的自由市場是他們無從想像的,政府必須鑄幣、發行紙鈔、界定何謂「法定貨幣」(legal tender,譯註:法律賦予在一國境內有強制流通能力的貨幣)、創造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給、「穩定物價」等。
由歷史觀之,貨幣是政府最先控制的事物之一,十八、十九世紀的自由市場「革命」,對於貨幣少有著墨。因此,現在是回歸基本面,來到「貨幣」這個經濟體系命脈的時候了。
讓我們先問自己:貨幣能在自由的原則下被組織或安排嗎?我們能夠擁有如財貨、勞務一般的貨幣自由市場嗎?這麼一個市場會是什麼樣子?各式各樣的政府控制會造成哪些效果?如果我們偏好其他方向的自由市場,希望消除政府對個人和財產的侵犯行為,當務之急就是:去探索貨幣的自由市場有哪些做法與手段。
第2章 自由社會中的貨幣
一、交換的價值
錢從哪裏來?魯濱遜顯然不需要錢,他可吞不下金幣。魯濱遜用魚換取「星期五」的木材時也無須為錢傷神,可是當社會上不光只有幾戶人家時,錢就派上用場了。
為了解釋錢的角色,我們得退一大步,問道:人究竟為何交換?交換是人類經濟生活的基石,沒有交換,將沒有真正的經濟制度,也不會有社會。自願交換之所以發生,是因為雙方期望從中獲益,A和B協議將各自的財貨或勞務轉給對方,如此就形成交換。雙方顯然都獲益,因為每個人對換來的財貨或勞務,評價都比所付出的更高。當魯濱遜用幾條魚換取木材時,他認為「買來」的木材,比「賣出」的魚更有價值;星期五的想法則恰好相反。從亞里斯多德乃至馬克思,人類誤以為「交換」代表某種價值均等性,換言之,如果用一籃子魚換十根木材,表示魚和木材之間存在某種均等性(equality)。其實交換之所以成立,只是因為兩種東西在兩造心中的地位不同罷了。
為何「交換」在人類之間竟如此普遍?基本上是因為自然界的多樣性(variety),包括人類的多樣性,加上自然資源散處各地的緣故。每個人有不同的技能和性向,每塊土地有各自的特色和特有資源,交換就從這種自然界的外部多樣性而來。堪薩斯用小麥換取明尼蘇達的鐵礦,某人提供醫藥服務來換取另一人的小提琴演奏,「各司其職」讓人人發展自己最棒的技能,並促使各地區開發其特有資源。如果不能交換,如果每個人被迫要自給自足,多數人想必只有餓死的份,活下來的也不好過。「交換」是生命的活水,不僅對經濟是如此,對文明本身也是。
二、以物易物
話說回來,直接交換(direct exchange)有用的財貨和勞務,幾乎不足以使經濟制度從原始層次開始提升。這類直接交換(或以物易物〔barter〕)比純粹的自給自足好不到哪裏去,原因何在?首先,想也知道,直接交換幾乎不足以讓生產持續,如果瓊斯雇幾名工人蓋房子,他要付給他們什麼呢?是房子的一部分,還是他們用不上的建材?問題出在「不可分割性」和「碰不上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說,假如史密斯想用犁換幾樣不同的東西,像是雞蛋、麵包和一套衣服,那麼他該怎麼做呢?他如何把犁大卸八塊,將其中一部分交給農夫,剩下的給裁縫?就算東西可以分割,也不太可能讓交換雙方同時找到彼此,假設A想賣一堆雞蛋,而B有一雙鞋,如果A要的是衣服,怎麼可以硬是把兩人湊合起來呢?再想想某位教經濟的老師,要找到一位想用雞蛋換取幾堂經濟學課程的蛋農,會是多困難的事!由此可知,直接交換是不可能造就任何經濟文明的。
三、間接交換
儘管如此,人類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發現間接交換是大幅擴充經濟的途徑,在間接交換的機制下,你把東西賣掉後,換來的並非立即所需,你得將它賣掉才能得到真正想要的。這種做法乍看之下既「拙」又拐彎抹角,實際上卻是個妙招,讓文明得以發展。
農民A想買B製作的鞋子,他發現B想要的不是蛋而是奶油,於是A先用雞蛋跟C換奶油,再把奶油賣給B來換鞋子。換言之,他先買奶油並非因為他自己想要,而是想用奶油換鞋子。類似地,擁有犁的史密斯願意賣掉犁,來換取一樣更容易分割並出售的商品(比如奶油),然後用部分奶油換取雞蛋、麵包、衣服等。在這兩個案例中,奶油的優勢在於較高的市場性(marketability),這也是一般人除了單純消費外,對奶油還有超額需求的原因。如果某樣貨品較具「市場性」,換言之,如果大家都認為奶油比較好賣,那麼奶油的需求量會因為可做為交換媒介(medium of exchange)而變大,於是某專業人士便可透過這個媒介,用自己的產品換取其他專業人士的貨品。
今日世界存在著各種技能和資源,貨品的市場性也形形色色,有些貨品的需求量較大,有些較容易被分割成小單位而無損其價值,有些比較耐久,有些便於長途搬運,總之所有優點都有助提高市場性。無論在哪個社會,最有市場性的貨品會逐漸被選為交換媒介,一旦有愈來愈多人選作媒介,其需求量便水漲船高,進一步提升它們的市場性。結果變成良性循環:較高的市場性使更多人以它們為媒介,於是進一步提高其市場性,就這樣循環下去。到最後,一、兩樣商品被當成通用媒介,幾乎所有交換行為都派得上用場,而這些商品就叫做「錢」。
自古以來,許多不同財貨都曾被當作媒介,像是殖民時代維吉尼亞州的菸草、西印度的糖、阿比西尼亞(Abyssinia)的鹽、古希臘的牛群、蘇格蘭的釘子、古埃及的銅,還有穀物、串珠、茶、瑪瑙貝殼和魚鉤等。經過好幾世紀,金和銀取代其他商品,成為自由競爭市場中的貨幣,兩者都有獨特的市場性,是需求量很大的飾品,而且具備其他商品所無的必要特質。近來銀比金更充沛,多半用在較小額的交換,金則用於較大額交易。無論如何,自由市場發現「金」和「銀」是兩種最有效率的貨幣,而這才是重點所在。
第1章 前言
極少經濟主題比「貨幣」更糾纏不清、更令人摸不著頭緒。舉凡「緊縮貨幣政策」相對「寬鬆貨幣政策」、聯邦準備體系相對於財政部的角色,以及各個不同版本的黃金本位等,辯論之聲不絕於耳。政府究竟該把銀根注入經濟體系,還是抽銀根?由政府的哪個機構來做?政府該鼓勵貸款,還是加以約制?該回歸黃金本位嗎?如果是,以什麼比率?無數的問題愈滾愈大、沒完沒了。
貨幣問題的各種歧見,或許是源自人類的「務實」傾向——只想研究跟自己切身相關的政治經濟問題。但是,如果讓自己完全沉浸在日常瑣事,不再探究根本的差別,也不...
推薦序
第五版序
長久以來大家都說,如今已沒有那種通曉各種知識的學者。沒有那種極聰明的才智之士,可以發展出龐大的思想體系,並生產出跨幾種知識領域的高品質作品。我們聽到的是,對於這類的思想家,是既沒有供給,也沒有需求。
莫瑞‧羅斯巴德(Murray Newton Rothbard, 1926-1995)的人生及其著作,證明了上述規則是錯誤的。他自己有超過二十本的著作,並在數以千計的書籍和雜誌上發表過文章,顯示出他作為經濟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哲學家以及文化評論家,是無人能及的。其思想持續不墜的影響力量,使得我們現在必須去閱讀研究並向他學習。
作為一位經濟學家,羅斯巴德代表的是奧地利學派(Austrian School)的傳統,該學派緣起於孟格(Carl Menger),後來由龐巴維克(Eugen von Bohm-Bawerk)及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發揚光大。羅斯巴德在獨占理論、生產、貨幣、福利理論及許多其他領域有很重要的貢獻。他的論著《人、經濟與國家》(Man, Economy, and State)巧妙綜合了他比較新的論述與先前既有的理論。
作為一位政治哲學家,羅斯巴德指出,私有財產權可以當作是廣泛的政治倫理的基礎,這個主張為人類的自由權理論提供了新的根基——自由權的倫理學(the ethics of liberty)。這項自由權倫理學的基礎有很廣泛的應用,即便在那些傳統上認為不適合私人部門經營的領域亦然。羅斯巴德的主張很有說服力,他認為自由社會需要法律及秩序,而不是國家。警察及法庭服務,可以且應該是私人的,可由協會或公司來提供這些服務,以基於契約的市場經濟方式來營運。
作為一位歷史學家,羅斯巴德重新闡述美國的貨幣及金融歷史,最引人注目的是關於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的部分,他是從殖民時代(Colonial Era)開始論述美國歷史。
他對於官僚制度起源的論述,採用新的歷史研究方法,以了解現代國家的創造與成長背後的意識形態動力。甚至在他過世後,他仍出色地重建了經濟思想史,展現出他對觀念沿革的掌握;這兩冊力著是在他過世的那年出版,贏得了國際讚譽。
在羅斯巴德的人生中,他對這許多領域特殊的貢獻,一直到很晚才獲得普遍的認同。這位紐約的在地人在美國菁英大學中並未擁有尊榮的職位。他對於理論、歷史及政策方面不同於主流的觀點,一直未能獲得應得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直到他59歲那年,才在一所大學中獲得一席教職(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在他人生的最後10年,一直任教於該校。
羅斯巴德成功獲得國際聲譽及其理念吸引了眾多追隨者,並不是因為他的地位、職位或是財富,而完全是因為他的論述的力量。在1995年他68歲辭世之時,他的許多著作已經出現了外國譯本。在《自由人主義研究期刊》(Journal of Libertarian Studies)、《奧地利經濟學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Austrian Economics)及《人文研究經濟學人期刊》(Journal des Economistes Etudes Humaines)都對羅斯巴德的貢獻做了專題特刊。甚且還有一整本稱頌他的書出版:《莫瑞‧羅斯巴德紀念集》(Murray N. Rothbard: In Memoriam)。
1997年,羅斯巴德最重要的一些文章集結出版在極負盛名的《世紀經濟學家》(Economists of the Century)系列中,由思想史學者馬克‧布勞格(Mark Blaug)教授負責編輯。而在羅斯巴德死後,學術上對其著作的引用則是愈來愈多。
他從1990年代起的政治評論及社會評論,被集結在一本單冊中;他在經濟學上的主要論著(連同其原始結論)的學術版已經出現了;而其傳記也已出版。
羅斯巴德的書,維持著古典傳統學者的特色。這些書中使用清晰明確的文字,陳述論點的步調及條理堅定,聚焦在中心議題上,並以相關文獻上的廣泛知識探討所有的問題。
《貨幣簡史》(What Has Government Done to Our Money?)一書是羅斯巴德展現其創造力的一個好例子。自從它於1963年初次出版後,已經被翻譯成許多不同的語言。對所有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貨幣理論的入門書。事實上,這可能是目前最傑出的一本貨幣理論的初階讀本,既呈現出貨幣理論的基礎,同時也探討國家在貨幣體系敗壞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本書不只適合經濟學家閱讀,也適合非學術界的讀者,以及所有對這主題有興趣的人。它和羅斯巴德所有的作品一樣,是歷久彌新且鏗鏘有力的論述。它帶給讀者全新的思考方式,來看待貨幣與國家之間的關係。
在書中,自由貨幣制度的要素及功能簡潔清晰地呈現出來。羅斯巴德告訴我們,金和銀在不受阻礙的市場中,如何當作貨幣使用,以及被當作貨幣使用的原因。貨幣的起源不是來自社會契約,也不是政府的命令規定,而是對於「以物易物」(barter)相關的問題和成本所產生的市場解決方案。一般認為應由國家來執行的貨幣任務——從鑄幣到定義貨幣單位以及貨幣的具體形式——在不受阻礙的市場上則是留給私人企業家來完成。
在這樣的場景中,國家的位置在哪裏呢?國家不是必須要護衛我們的貨幣嗎?國家不是必須要調節貨幣的供給與需求及監督銀行嗎?羅斯巴德對這些疑問的答案是很明確的否定。政府干預完全不能保衛貨幣,反而會危害貨幣的健全。政府干預所導致的濫用和不穩定性,將會大於自由市場所承受的。干預不能解決問題,而是在創造問題。干預帶來的不是秩序,而是混亂與經濟動盪。
對羅斯巴德而言,中心議題不是貨幣政策到底是該穩定物價還是穩定貨幣供給;而是政府是否應在貨幣體系中軋上一角。對這個問題,羅斯巴德的答案絕對是否定的——政府根本不要參與。將貨幣託付給國家是個嚴重的錯誤。這會開啟了集權控制的大門,社會將受到與國家機器緊密關聯的利益團體所控制。後果是經濟與貨幣的災難,以及貨幣購買力不斷下降。羅斯巴德以西方國家貨幣崩潰的一段歷史,令人印象深刻地說明了這一點。
羅斯巴德對於貨幣制度走向崩潰的敘述,是以不列敦森林(Bretton Woods)協議的崩潰作結尾,並預測未來將有不斷的匯率波動、債務累積、通貨膨脹、經濟危機、緊急紓困,以及政治力介入以遂行貨幣與信用的集中控制。這個預測成為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所發生的貨幣事件最佳的總結寫照。世界經濟實質上採取美元本位,而歐洲則有受控制的貨幣整合,亞洲、俄羅斯、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的金融危機則是一個接一個,再加上美國的赤字與債務不斷增加。無可置疑地,還有更多的危機即將到來。
這個新版本,包括一個百分之百金本位的詳細改革方案、這是在1962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與《人、經濟與國家》同一年出版,而《貨幣簡史》則是在其兩年後出版。這是在金本位被廢止的十年前所寫的,但並不減損其作為改革方案的力量。
羅斯巴德的計畫可行嗎?當然可以。它的限制不是因為經濟上的可行性,而是因為那股讓所有積極主張自由的方案都無法付諸執行的力量:政治壁壘以及意識形態上的反對者。如果純粹自由權的條件成熟了——對此羅斯巴德抱持樂觀看法——這篇論文將能作為一份極佳的藍圖。
今日所有的國家都面對一項抉擇:要選擇健全的貨幣還是持續讓貨幣貶值(亦即貨幣危機)。羅斯巴德告訴世人,健全的貨幣需要將國家與貨幣嚴格劃分。羅斯巴德已經證明,這個世界的自由派是可以擁抱一個常被說成是不可能的理想——一種可以保護我們免受國家獨斷獨行的國際貨幣。他的分析在現今的環境下,比起當初寫論文時,應該受到更大的關注。
----喬格‧基多‧胡爾斯曼(Jorg Guido Hulsmann)
法國昂傑市(Angers)
2005年4月
第五版序
長久以來大家都說,如今已沒有那種通曉各種知識的學者。沒有那種極聰明的才智之士,可以發展出龐大的思想體系,並生產出跨幾種知識領域的高品質作品。我們聽到的是,對於這類的思想家,是既沒有供給,也沒有需求。
莫瑞‧羅斯巴德(Murray Newton Rothbard, 1926-1995)的人生及其著作,證明了上述規則是錯誤的。他自己有超過二十本的著作,並在數以千計的書籍和雜誌上發表過文章,顯示出他作為經濟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哲學家以及文化評論家,是無人能及的。其思想持續不墜的影響力量,使得我們現在必須去閱讀研究並向他學習。...
目錄
〔評論〕誰來印鈔票? 黃春興
第五版序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自由社會中的貨幣
一、交換的價值
二、以物易物
三、間接交換
四、貨幣的好處
五、貨幣單位
六、貨幣的形狀
七、私人鑄幣
八、「適度」的貨幣供給
九、「囤積居奇」的問題
十、穩定價位?
十一、並存的各種貨幣
十二、貨幣倉庫
結論
第3章 插手管錢的政府
一、政府的收入
二、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
三、強行獨占鑄幣權
四、降低貨幣成色
五、格雷欣法則與貨幣制度
六、摘要:政府與貨幣制度
七、允許銀行拒絕付款
八、央行制度:取消對通貨膨脹的檢驗
九、央行:導演通貨膨脹
十、黃金本位的消失
十一、強制貨幣與黃金問題
十二、強制貨幣與格雷欣法則
十三、政府和貨幣
第4章 西方貨幣制度的崩潰
階段一:古典黃金本位,1815~1914
階段二:一次世界大戰及戰後
階段三:金匯本位(英國與美國),1926~1931
階段四:波動的強制貨幣,1931~1945
階段五:不列敦森林與新金匯本位(美國),1945~1968
階段六:不列敦森林的崩解,1968~1971
階段七:不列敦森林的結束:波動的強制貨幣,1971年8月~12月
階段八:史密松寧協議,1971年12月~1973年2月
階段九:波動的強制貨幣,1973年3月~?
〔附錄〕百分之百黃金本位制的論述
前言
一、百分之百黃金本位制的論述
二、貨幣與自由
三、美元:是獨立的名稱或是重量的單位?
四、從「重量」到「名稱」:獨占鑄幣權
五、從「重量」到「名稱」:鼓勵銀行膨脹
六、百分之百黃金本位制
七、反對百分之百黃金本位的論點
八、伊格教授與百分之百黃金本位制
九、百分之百黃金本位的傳統
十、未來的路
關於米塞斯研究院
索引
〔評論〕誰來印鈔票? 黃春興
第五版序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自由社會中的貨幣
一、交換的價值
二、以物易物
三、間接交換
四、貨幣的好處
五、貨幣單位
六、貨幣的形狀
七、私人鑄幣
八、「適度」的貨幣供給
九、「囤積居奇」的問題
十、穩定價位?
十一、並存的各種貨幣
十二、貨幣倉庫
結論
第3章 插手管錢的政府
一、政府的收入
二、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
三、強行獨占鑄幣權
四、降低貨幣成色
五、格雷欣法則與貨幣制度
六、摘要:政府與貨幣制度
七、允許銀行拒絕付款
八、央行制度:取消對通貨膨...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