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呈現榮格與溫尼考特學派理論的極致應用。書裡看得到心靈、靈魂與創傷間的關係,亦看得到創傷如何透過心靈、靈魂的神祕面向,邁向身心靈轉化的歷程。
★ 以文學作品但丁《神曲》地獄篇、聖修伯里《小王子》為例,讓心理學理論不再生澀難懂,而更能與人性與日常面向有所連結。
這一次,為了療癒創傷不僅要探索內心,
更要走進靈魂深處,從靈性的奧祕中轉化受傷的自我。
《創傷與靈魂》同《創傷的內在世界》,再次談及創傷時的自我照護系統,亦談及該系統的防禦機制,但這次,靈魂成為關鍵。卡爾謝旁徵博引,他提出的靈魂對創傷修復概念,不但融合了榮格強調內在的原型及神祕論,亦應用溫尼考特的母嬰關係,作者認為人心創傷必受到內外世界影響,而靈魂會於特殊時刻現身擁抱受創傷者。
靈魂是什麼?又為何重要?在本書中,靈魂既存於第二空間、又或是人類經驗的聖祕向度,會以靈魂的乘載體如動物、孩童、天使於夢中、瀕死狀態出現,為的就是保護創傷者的自我,將自我核心解離至安全領域,不受傷害。然而,這樣的保護卻會帶來殘酷傷害。卡爾謝以知名文學作品但丁《神曲》中的黑暗之神狄斯、《小王子》的蛇為例,說明靈魂帶來的拯救既具天使般的安全感,亦具原魔性。
若《創傷的內在世界》說明精神如何透過自我照護防禦系統免於毀滅,那《創傷與靈魂》則強調靈魂所帶來的難以言明的修復機制。卡爾謝在本書詳細解析多種論述,包括當代精神分析理論、神經科學、榮格心理學與自體心理學、客體關係理論等,並以個案分析為例,可見創傷修復的艱困與不易,也可見愛與修復亦存在於個案與心理治療師的關係中:當雙方心靈交會,靈魂之光與闇亦有助於創傷後的整合和修復。
作者簡介:
唐納‧卡爾謝 Donald Kalsched
美國新墨西哥州私人執業的精神分析師,紐約榮格學院(C. G. Jung Institute)研究員,跨區域榮格分析協會(Inter-Regional Society of Jungian Analysts)的資深分析師與督導。
卡爾謝博士原本專攻精神醫學和宗教學,其後對榮格分析心理學產生興趣,並成為分析心理學分析師。1986年,他開始領導深度心理學學院(Institute for Depth Psychology),在此透過講座和研討會,展開對童年創傷領域的研究與講學,探索精神分析中的創傷模式及其與榮格思想的關係,並撰成《創傷的內在世界:生命中難以承受的重,心靈如何回應》(The Inner World of Trauma: archetypal defenses of the personal spirit, 1996)一書。1996年,卡爾謝博士加入紐約威徹斯特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療培訓研究所(Westchester Institute for Training in Psychoanalysis and Psychotherapy)。在職期間他推出另外一本著作,亦即本書《創傷與靈魂》,旨在探討心理治療工作的神祕面向。卡爾謝博士經常於美國國內與國際巡迴講學,專注於對早期創傷和分離理論的跨學科興趣,及其在許多文化的神話和宗教圖像中的神話與詩意表現。卡爾謝博士的官方網站:https://www.donaldkalsched.com/。
譯者簡介:
連芯(負責緒論、第一章、第二章、第六章至第八章翻譯)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諮商與心理研究所、英國艾賽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精神分析研究所畢業,曾任文案、採訪編輯,目前是諮商心理師,在大臺北地區服務。譯有《佛洛伊德:幽微的心靈世界》、《瘋狂與存在:反精神醫學的傳奇名醫R. D. Laing》、《閱讀克萊恩》(合譯)、《創傷的內在世界》(合譯)。
徐碧貞(負責第三章、第九章翻譯)
臺灣諮商心理師、美國加州臨床心理師(PSY29148)、榮格分析師。曾任高中輔導教師,獲取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 臨床心理學博士、美國 Fordham University 諮商心理學碩士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士。譯有《與內在對話:夢境.積極想像.自我轉化》、《永恆少年:以榮格觀點探討拒絕長大》、《童話中的陰影與邪惡: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我的榮格人生路:一位心理分析師的生命敘說》(皆由心靈工坊出版)。
楊菁薷(負責第四章、第五章翻譯)
兼任譯者。畢業於天主教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英國艾賽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精神分析研究碩士(MA Psychoanalytic studies)。具臺灣心理諮商師資格,主要在心理動力取向領域中耕耘及學習,為有憂鬱、焦慮或關係議題者提供心理相關服務。
審閱者簡介
洪素珍
英國杜倫大學教育學院心理諮商博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戲劇治療證照,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諮商心理師,國際分析心理學分析師(IAAP)。專長領域為戲劇治療、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創傷治療、性侵害及家庭暴力心理治療、客體關係取向兒童心理治療與父母諮詢。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
「卡爾謝在敏銳辨察心靈苦難的現實之餘,亦不斷讚揚人類之靈的救贖能力。此乃一本探討苦難之書,卻也注入了智慧與希望。」
──莫瑞‧史丹(Murray Stein)博士
「此書是銜接發展理論及原型理論的要作,亦為臨床工作實務現象及榮格理論中關於靈魂、神話創造的面向搭起橋樑。書中各種豐富切題的案例,領人一覽創傷所引發的靈性黑暗面,同時展現出遭受創傷的個體,可以如何透過將治療性關係與靈性能量湧現兩相結合,獲得療癒。唐納‧卡爾謝能夠深切敏覺治療關係交會的神聖性,這對於能深度體察創傷倖存者的苦難是不可或缺的,這種特質,讓他能陪伴受創的男男女女,步入從未體驗到人類溫情的黑暗領域。唐納的書,證明了心理治療能夠治癒靈魂,也精采描繪出心理治療的靈性向度。」
──里昂奈爾‧科貝特(Lionel Corbett)醫師
美國帕西菲卡研究院深度心理學程教授,
《心靈與聖潔:超越宗教的靈性》
(Psyche and the Sacred: Spirituality beyond Religion)作者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華人心理治療基金會執行長、台灣榮格學會理事長
呂旭亞|榮格分析師
李孟潮|精神科醫師、個人執業
鐘 穎|《故事裡的心理學》作者、愛智者書窩主持人、諮商心理師
(中文推薦者按姓氏筆劃排列)
名人推薦:專業推薦
「卡爾謝在敏銳辨察心靈苦難的現實之餘,亦不斷讚揚人類之靈的救贖能力。此乃一本探討苦難之書,卻也注入了智慧與希望。」
──莫瑞‧史丹(Murray Stein)博士
「此書是銜接發展理論及原型理論的要作,亦為臨床工作實務現象及榮格理論中關於靈魂、神話創造的面向搭起橋樑。書中各種豐富切題的案例,領人一覽創傷所引發的靈性黑暗面,同時展現出遭受創傷的個體,可以如何透過將治療性關係與靈性能量湧現兩相結合,獲得療癒。唐納‧卡爾謝能夠深切敏覺治療關係交會的神聖性,這對於能深度體察創傷倖存者的苦難是不可...
章節試閱
緒論
理性追尋在既有知識的岸邊止步;唯有難以言喻的感受,能超脫無以計數的代價,繼續前行。
我們不會因追求探險或懸疑,又或者理性無法回答我們的問題,就離開既有知識之岸。我們航行出海,乃因我們的心智像是精采絕倫的海貝,當我們湊耳聆聽,離岸浪濤傳來永恆的呢喃。
我們同屬兩域公民,必須維持雙邊忠誠。
——亞伯拉罕‧赫舍爾(Abraham Heschel, 1900:1-2)
一個夏日傍晚落日時分,我站在紐芬蘭家中的陽台上,懸在兩個世界之間。我後方隔著紗門,可聽見加拿大電視播報員正在報導阿富汗坎達哈省(Kandahar)的最新自殺炸彈攻擊,造成二十九死五十傷,鮮血殘骸飛濺四周牆垣,女人哀號慟哭,男人憤怒暴動,孩子的眼神空洞絕望……真是難以置信的創傷,我幾乎無法聽下去了。
我眼前向南是廣闊的大西洋,起伏的波浪不斷拍打史克溫岬角(Skerwind Head)峭壁,最後一批海鳥越過水平線飛向離岸小島,日間朦朧的星子,開始從蔚藍天空深處緩緩眨起眼來。潛鳥顫抖的啼聲回盪越過水面,縈繞在這片祥和景致的絕美之中,遠處霧角響起,奏出撫慰的祝福。浸淫於這片美景,我的靈魂感覺回到歸處,內心寧靜。
這兩個世界似乎毫不相容,而我奮力嘗試讓兩者並存。第一個世界有點「褻瀆」感,充滿了凡人肉身處在暴力、極端的世界中,伴隨人間悲劇及麻痺人心的苦難。這個世界以零星碎裂的人類衝突呈現在我眼前──那種毀滅性的憤怒,我根本無法消受──對此,我的反應是關機、封閉、解離、脫離我的身體,就如同創傷的核心反應。第二個世界讓人覺得神聖、美麗、無垠及永恆,開啟無可言喻的神祕,能撫慰靈魂──即,能進入魯道夫‧奧圖(Rudolf Otto, 1917)稱之為人類經驗的聖祕(numinous)向度。當我對這個更大的世界開放,我能感覺到日間世界的焦慮和煩惱,「如經睡夢消散」(《馬克白》,2.2: 35-39),然而,這個美麗、無人的世界縈繞著一股孤寂感,那裡沒有任何人,只有我。
我們要如何在不同世界活出完整人生?遭遇「坎達哈自殺攻擊事件」的創傷童年後,怎麼可能活出賦有靈魂的生活?怎麼可能不用某一個世界,來逃遁另一個世界?──這意味著怎麼可能不去迴避人類苦難的現實,或不漠視詩人切斯洛‧米洛茲(Czeslaw Milosz, 2004)所稱的「第二空間」(Second Space)那無窮無盡、難以言喻的神祕現象(僅僅將之視為幻覺)?套句赫舍爾的用語,我們要如何維持「雙邊忠誠」──如何在兩個疆域當中堅守公民身分?
關於本書
本書取名為《創傷與靈魂》(Trauma and the Soul),書名捕捉到我希望書中探索的兩個世界(及彼此關係)。我與一些童年早期受創個案進行的心理治療中,包含了神祕或靈性的面向,這次的探索會帶我們深入其中。我會提出許多臨床片段,再運用理論評論,赫舍爾所述的「兩域公民」以及「必須維持雙邊忠誠」則是參照主軸,亦即我會運用一種具雙視域的後設心理學,將那些與此完全相異的臨床素材,建立起框架並進行詮釋。我相信,任何適用於個人自體的理論解釋(而這種解釋始終是某種心理治療取向的內隱基礎),都必須囊括自體的無限延展並具靈性潛質,以及自體有所侷限並具物質決定因子。
許多當代的精神分析師都探索了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1936:370)多年前描述的「意識神祕狀態」。桑多‧費倫齊(Sandor Ferenczi, 1988)是值得一提的先鋒,他寫下與創傷個案治療時,移情和反移情與療癒的奇異關聯。威爾弗瑞德‧比昂(Wilfred Bion, 1965)將難以言喻的「O」或「神原」(Godhead),喻為心理治療中轉化的終極來源。納維爾‧斯明頓(Neville Symington, 1993)公開提及人類經驗中有個神祕的「生命賦予者」(lifegiver),參與存在的無限向度中,如果我們要活出生命力,就必須選擇之。克里斯多夫‧博拉斯(Christopher Bollas, 1999:195)認知到有個「穿梭心智的神祕智慧」,並提到「若有上帝,祂便居於此處」。詹姆斯‧格羅斯坦(James Grotstein, 2000)近期撰述某個無意識中「難以言明的主體」,會依「現象界主體」(即自我或自體)的福祉而派送夢境。最後是麥可‧艾根(Michael Eigen, 1998: 41-2),他公開自稱為「精神分析神祕主義者」,熱切呼籲精神分析工作應被視為宗教或「神聖」(holy)的職業。第六章將會回顧這些理論家的論點。
接下來的篇幅會談到,與某些早年創傷個案進行精神分析工作,是以特定且戲劇化的方式支持這類神祕思索。本書案例中,幾乎所有「高敏感者」(Aron, 1996)都有神祕經驗。他們經常與自然、動物有深刻連結,也對電影、劇場、藝術以及文學,尤其是詩的神話創造(mytho-poetic)(註1:艾倫伯格(Ellenberger, 1970:150,314)用此字來形容無意識的基本功能,也就是無意識傾向透過某種意象形式,在意識中現身,這類意象通常是接近「古老且典型」(即原型)的動機與意象。他回溯使用此字的有邁爾斯(Frederick Myers)、弗盧努瓦(Theodore Flournoy)和榮格,並指出無意識的這項功能尚未獲得應有的重視。在這本書中,我與榮格的理解是一致的,我們會強調這個觀點:神話創造故事會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逐漸演變,就像燭火環繞燭芯那般,提供一個靈魂可留居的母域(matrix)。這個母域是一個介於靈性世界和物質現實的中介地帶,這個神祕的第三地帶,在分析心理學的概念中是心靈現實或意象現實。榮格提出,神話創造意象乃植根於無意識的集體層,他清楚指出,這個心靈深層會把個體感知調節為靈性經驗,所以,我們在物質世界中根本無法避開靈性經驗,我們是在不同世界之間活出真實生命。我們健全時,我們是「兩域公民」。)世界特別有感。有時候,他們會陳述充滿超自然存在體的內在世界「拯救」了他們,那個世界會為他們自身純真的靈魂部分提供一處原型涵容的處所,但這個世界在現在是隱藏起來的。他們也常提到,有某種與理性思維相斥的經驗會「共時」出現。許多人說,在尋常與非尋常現實間的界線變得模糊時,他們因此得以接觸到奇異的非物質世界,而那是適應較良好的人無法觸及的。
很不幸地,隨著創傷倖存者的神祕、神話創造生活不斷開展,那些似乎拯救了他們靈魂的良善靈體卻開始失去保護力量。反覆處於不斷失望與幻滅的壓力之下,這些內在客體經常變得有害。內在的保護者轉為迫害者(見卡爾謝, 2006),而「我們天性中的好天使」則被擅於分解形體、磨耗心神,以及運用原始防禦的惡魔取代(見第三章、第九章)。這也屬於靈性,只是屬於黑暗、恐怖的靈性;這也屬於神祕主義,只是隸屬暴力、邪魔附身以及靈魂喪失的部分。
在日漸成長的心理治療與靈性領域中,並沒有太多作者提及靈性世界中這塊較黑暗的面向。可是在心理治療中,那些受創的靈魂從天堂痛苦墜入地獄,有時會發現自己周遭環繞著強大、拒絕療癒的黑暗力量,這其實也是靈性的問題。要如何克服這些阻抗,以及個案/治療師雙人組要如何合作拯救靈魂(以及,很諷刺地,包括救贖內在迫害者),都是本書主要關注的焦點。我們會看到,靈性力量占據榮格稱為無意識的集體層次,這個層次通常支持心靈的整合與整體性(wholeness),但若未能適度地與人類協調或接觸,就可能反轉,退化成威脅生命的防禦,削弱自我(ego)的功能。具療效的心理治療仍能維持一種希望,讓這些靈性力量回歸天性與初心,亦即與榮格稱作自性(Self)的中心原型適度結盟合作。
詹姆斯‧希爾曼(James Hillman, 1996:4-5)很有智慧地觀察到,前來接受心理治療的個案,不僅僅為了緩解痛苦的症狀,或是追溯創傷的歷史根源,也是為了尋覓合適的自傳,他指的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可以彰顯個案那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人生中難以言明的根源和靈魂基礎。(註2:不幸地,希爾曼的書演變成一場激烈的論戰,大力反對他稱之為「創傷理論」的觀點,於是削弱了他原本針對靈魂提出的有力論點,這主要是因為缺乏臨床素材去了解早年創傷對於象徵能力的毀滅性影響,而象徵能力是能夠開展充滿想像力生活的關鍵。)除了要了解個案傷痛的源頭並修通傷痛,他們也在尋找一種全新的、更大視框的敘事──真實的故事,可以說明他們靈魂的「雙重命運」,以「兩域公民」之姿存在於地球。諷刺的是,創傷倖存者在要求這種更大視框的故事時,是處於一種特殊位置,因為他們經常被迫提早進入「非常態現實」之中,也就是靈性和日常心智化的世界,這可以幫助他們在早年情感關係難以承受的痛苦中存活下來。他們會變成詹姆斯‧格羅斯坦(2000: 238)所稱的「真真切切的孤兒」(orphans of the Real),但同時(如第一、二章中的案例)也成為「極度真實」(Ultra-Real)的化身。
榮格很早就發現,當創傷倖存者的心靈遭解離分裂,他們所落入的魔法或神祕世界,並不僅是心理分裂歷程的產物;這麼說吧,更是一個已經存在的原型或神話創造世界等著接住他們。這個非常態現實的世界,從古老心靈的原型劇碼中,用一個戲劇化的故事圍繞著遭解體的靈魂,而榮格開始對這些故事和它們放諸四海皆同的特徵著迷不已,他相信它們提供一個心像的母域,為靈魂提供資源。佛洛伊德懷疑這個構想(見Loewald, 1978:8-9;McGuire,1974: 429-30),希望將神話創造符號簡化成人類關係傷痛的偽裝,於是常用家庭劇碼中的痛苦與掙扎來解讀這些象徵符號。即使羅納‧費爾本(Ronald Fairbairn, 1981)有先見之明地挑戰佛洛伊德的本能理論,卻也聲稱夢中的人物化意象,都只是內化了外在關係而已。在這些理論中,我們的生命通常停留在兩個世界之間,現在崩解成一個世界了。
數十年來,這些對於象徵符號根本性的簡化理解觀點,一直跟著精神分析,甚至像是溫尼考特(D.W. Winnicott)這種創傷專家,居然把困擾榮格的早年夢境和幻想,大膽影射與嚴重診斷有關(「童年期思覺失調症!」),並據此溯及榮格與憂鬱母親的關係,留待第八章繼續。我在評論溫尼考特(1964b)對榮格自傳的評論時,會提出溫尼考特(和其他精神分析師)其實沒能了解,要拯救創傷倖存者的靈魂,使其不在人際世界中被殲滅,神話創造的第二世界是關鍵角色。
佛洛伊德和早期精神分析師強調孩童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個人關係,而非變幻無常的原型或靈性世界(即便這通常是個案賴以生存的),當然沒有錯。這些早期分析師的感知是正確的,創傷倖存者往往過度重視內在現實,因而變得認同他們發現的神祕世界,這是一種防禦,目的在對抗人際世界中經驗到的難以承受的情感。他們經常需要被「說服爬下」空中鷹架(姑且這麼形容),「腳踏實地」並回到人際關係當中,藉此重新與生活連結,最後才能記起早年的關係傷痛(可能在另一個層次中重新經歷),並且修復。
就另一方面來說,純粹世俗(或說「關係性」)的精神分析也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在成為個人故事之前,創傷倖存者的早年故事向來都是神話故事,也因此必須以這種故事型態接受。正如有位分析師近期提到的,「創傷強化了英雄與受害者的劇情,而受害者更為一般人性化的故事,正等著被訴說」(Trousdale, 2011: 131)。在可以說出人性化的故事之前,倖存者的痛苦經常是由超個人的神聖故事護持著。正是這個原因,我們在討論創傷與創傷治療時,常態與非常態現實的「兩個世界」,以及兩者之間的意象「母域」,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種說法,是與嬰兒觀察、神經科學最新的發現一致,解離發生後,經驗的碎片(身體知覺及原始情緒狀態)僅存於內隱記憶中,並在大腦原始下皮質或邊緣區域中編碼。這些經驗保持在未分化的狀態,在整合成個人的記憶之前,不斷從無意識的集體層(同榮格所述)形成古老(archaic)且典型(typical)(archaic and typical兩字合併即為archetypal「原型」)的增強物。賴瑞‧赫奇斯(Larry Hedges, 2000)提到,原型記憶經常會傳達非常早期的母嬰經驗,他稱這個階段是早期發展中的「組織階段」(organizing period)。根據修爾(Schore, 2003b: 96)和威爾金森(Wilkinson, 2006: 147-9)所述,這類內隱記憶比較可能透過夢、隱喻、詩歌這一類神話創造意象語言和故事觸及,而非透過個人回憶(外顯記憶)。這類神話創造語言也會碰觸心靈的原魔(daimonic)層,此乃組織心智深層的典型集體模式之一。這些集體模式的身體/心智的層次是不帶個人色彩,或者更是在前個人化(pre-personal)之前,而在受創的靈魂能夠回到、或是進入「當下世界」之前,它們在「另一個世界」提供受創靈魂一個母域和資源。
如同書中描述的案例片段,即便在最受剝奪、最殘虐的人性環境中,創傷倖存者仍經常對於撐住他們的神聖世界懷有深刻了解。這個世界並非只是嬰兒期依附失敗連結的副產品,也不只是母嬰的忽視或虐待的「補償」,這個世界是地球上最恆久的人類經驗,而創傷倖存者比多數人更清楚這一點。需要聲明的是,我在本書中採取的立場是:靈性世界是真實的,在遭遇創傷後,防禦性目的大舉動員,這與宣稱天使和魔鬼會糾纏或尊崇創傷倖存者想像力、一切都是錯覺或「只是」防禦歷程的衍生物(產物),是截然不同的。據稱「戰火下不見無神論者」,如果創傷倖存者中真的有少數無神論者的話,至少不是本書案例的主人翁。
緒論
理性追尋在既有知識的岸邊止步;唯有難以言喻的感受,能超脫無以計數的代價,繼續前行。
我們不會因追求探險或懸疑,又或者理性無法回答我們的問題,就離開既有知識之岸。我們航行出海,乃因我們的心智像是精采絕倫的海貝,當我們湊耳聆聽,離岸浪濤傳來永恆的呢喃。
我們同屬兩域公民,必須維持雙邊忠誠。
——亞伯拉罕‧赫舍爾(Abraham Heschel, 1900:1-2)
一個夏日傍晚落日時分,我站在紐芬蘭家中的陽台上,懸在兩個世界之間。我後方隔著紗門,可聽見加拿大電視播報員正在報導阿富汗坎達哈省(Kandahar)的最新自殺炸彈攻...
目錄
導 讀 ▎以靈魂為名的勇敢之書:導讀《創傷與靈魂》/ 鐘穎
緒 論 ▎
關於本書
兩個世界
創傷與自我照護系統
思索「靈魂」
靈魂的發展
創傷干擾
結語
第1章 ▎創傷與拯救性命的聖祕經驗
深度心理學發現靈性世界
與神秘經驗相遇
瀕死時刻的顯靈現象
聖母化為守護天使
聖母與聖嬰現身兩萬五千英呎高空
榮格分析的神祕經驗
超凡的「存在體」
第2章 ▎靈魂孩童的失與復得
介於世界之間的孩童:溫尼考特的過渡空間
案例1:籠子裡的寶寶
案例2:股市經紀人與遭掩埋的小孩
案例3:黛莉與小馬
各地神話那失而復得的孩童
第3章 ▎解離與防禦系統的黑暗面:用《神曲》為例闡述
引言
狄斯與攻擊性
在臨床情境中一窺狄斯
精神分析、榮格理論及其他理論中的狄斯
下降
「入此門者,揚棄一切希望」
狄斯與惡魔憂鬱
臨床實例:海倫
持續下降:靈薄
從案例看靈性意義的突破
困在靈薄獄:有害的天真無辜
黛安:有害的天真無辜者
狄斯與實體化
更進一步下降至地下區域
我們岔題來談談到狄斯之門的天使
繼續下降:遭逢狄斯
在移情中與狄斯近身遭逢
結語:兩種苦
第4章 ▎創傷、轉化與超越:臨床案例解析
前言
初次會談
對早期創傷基礎分裂的評論
初期會談與失而復得的孩童
哀傷工作
失而復得的男孩/孩童
內在與外在的男孩
失而復得的陰性特質
中期階段:與攻擊力量的新關係
移情中的憤怒
餡餅烘焙師與彩色玻璃人
教堂是愛與恨整合的避難所
啟示、佛陀的眼淚,以及共情(sympathy)的到來
舊有防禦的回歸與重構
共情的回歸
自願犧牲與斬首遊戲
對痛苦敞開心扉即是對上帝敞開心扉
總結
第5章 ▎整體性(Wholeness)和反整體性(Anti-Wholeness)防禦
前言
在我們的整然中(wholeness)被看見
整體性與我們的靈性之傳承
整體性、扭曲的鏡子以及個人敘事
讓榮格恢復整體性的一個夢
榮格對整體性的後續描述
神經科學對理解整體性的貢獻
辛西婭的案例
結論
第6章 ▎從精神分析取向看內在世界
費爾本:內在迫害
史坦納:心靈退隱地
博拉斯:鬼域般的內在世界
摩戴爾:隱密自體
斯明頓:真神與偽神
評論
格羅斯坦:無意識中不可言喻的主體
第7章 ▎論純真及失之復得:解讀聖修伯里《小王子》
純真,精神分析觀點
西方文學論純真
聖艾修伯里的《小王子》
案例:芭芭拉
故事:世界之間的小王子
純真冒險接觸經驗
馴服:麥田
內心無法看見的事物
小王子遇上飛行員
(續)案例:芭芭拉
《小王子》結局:飛行員的啟蒙
故事的教誨
芭芭拉:晚期夢境
結語
第8章 ▎榮格的分歧自體:學習活在「世界之間」
緒論、續前章節
榮格在世界之間的漫長旅途:對照《小王子》
隱藏的燭檯
(續)榮格的故事
榮格的兩個世界辯證,與佛洛伊德及精神分析的關係
榮格人生概覽
溫尼考特評論《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
溫尼考特對榮格精神病理的各項指控
評論溫尼考特的詮釋
摘要與總結
第9章 ▎分解與重組:格林童話〈沒有手的姑娘〉
引言
納入童話
受到心智壓迫的身體
案例:黛博拉
沒有手的姑娘:第一部
黛博拉的早期治療歷程
從理論層面理解
沒有手的姑娘:第二部
黛博拉的治療歷程:銀手階段
沒有手的姑娘:第三部
黛博拉在「森林」中的時段
結語
附錄一|延伸閱讀
附錄二|參考文獻
導 讀 ▎以靈魂為名的勇敢之書:導讀《創傷與靈魂》/ 鐘穎
緒 論 ▎
關於本書
兩個世界
創傷與自我照護系統
思索「靈魂」
靈魂的發展
創傷干擾
結語
第1章 ▎創傷與拯救性命的聖祕經驗
深度心理學發現靈性世界
與神秘經驗相遇
瀕死時刻的顯靈現象
聖母化為守護天使
聖母與聖嬰現身兩萬五千英呎高空
榮格分析的神祕經驗
超凡的「存在體」
第2章 ▎靈魂孩童的失與復得
介於世界之間的孩童:溫尼考特的過渡空間
案例1:籠子裡的寶寶
案例2:股市經紀人與遭掩埋的小孩
案例3:黛莉與小馬
各地神話那失而復得的孩...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