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課就秒殺,日本暢銷160,000冊!
為什麼傳統工作模式會被淘汰,那是因為沒有思考過「標準答案」以外的答案。
全球商務人士都在研究藝術的力量,讓你在最壞的時代有最好的觀點。
打破思考慣性從視覺盲點中找出職場新價值。
★重磅推薦
1.「你會開始懷疑眼前所有的理所當然,思考的起點都源自於此。」──YT頻道訂閱人數突破400萬知識網紅 中田敦彦
2.「看了這本書我更是深深體會到『藝術=思考力』!」──教育改革實踐家 藤原和博
3.「想之前先看,沒有細心觀察就不可能有深度思考。」──研究者、作家 山口周
4.「爆炸性有趣!我開始被現代藝術吸引了!」──立教大學經營學部教授 中原淳
5.「解放人類知覺與表現的魔法。」──戰略設計士 佐宗邦威
「參觀過蔚為話題的特展,就覺得鑑賞過畫作」
「在評價很高的店裡用餐,就覺得享用過美食」
「瀏覽網路新聞或社群軟體上的文章,就覺得了解了全世界」
「用LINE發送訊息,就覺得和別人聊過天」
然而,這些行為裡真的存在你自己的觀點嗎?
日本超人氣美術老師,用國中生也看得懂的寫法,將「藝術思考(Art Thinking)」觀念入門化,一個將創意變現的新方法。
擺脫傳統知識型、技術型的藝術評論,而是用藝術思考的視角拓展新的可能性。獨特的授課方式在學生圈擁有超高人氣,教過的學生超過700名,普遍得到「原來美術課這麼有趣!」、「原來思考所有事情的根本都和藝術有關!」等評價。
近年更針對商務人士開設藝術商業講座。
★二十世紀藝術史的6大關鍵字,搭配世界聞名的30張畫作鑑賞進行腦力激盪
CLASS 1 馬諦斯《綠條紋的馬諦斯夫人》:自我。
CLASS 2 畢卡索《亞維農的少女》:真實與謊言。
CLASS 3 康丁斯基《構成第七號》:刺激本能與想像。
CLASS 4 杜象《噴泉》:鍛鍊獨到的眼力。
CLASS 5 波洛克《第1A號》:抽象中理出邏輯。
CLASS 6 安迪沃荷《布里洛盒》:藝術與商業的界線。
★用6大習作將僵化的行為模式打掉重練!
習作1 畫一幅自畫像:找出現在的思考瓶頸,重拾挑戰的勇氣。
習作2 畫一顆寫實的骰子:學會輸出鑑賞,激發自我觀點的多樣性。
習作3 一百字短篇故事:把所思所想轉化成文字,把創意變現。
習作4 常識圈選YES或NO:打破視覺限制,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細微之處。
習作5 五分鐘塗鴉:放空雜亂的思緒,激發最大學習效率的輸入方法。
習作6 分類與定義:同時注意整體和細節,練就任何素材都能跨界的能力。
學會任何競爭都能活下去的創意思考術!
作者簡介:
一開課就秒殺的超人氣美術老師
末永 幸歩
美術老師/藝術家/浦和大學兒童系講師。
武藏野美術大學造型學部、東京學藝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畢業。
擺脫傳統的畫畫、藝術品製作和死背美術史等等的理論,改以獨有的藝術鑑賞授課,得到超高人氣。
至今已經教育超過700名學生,普遍得到「原來美術課這麼有趣!」、「原來思考所有事情的根本都和藝術有關!」等評價。
祖父是彫金家,祖母不僅是彫金家還是七寶燒的講師,父親則是插畫家,出生藝術世家,從小對藝術的親近度極高。
現在除了個人的藝術活動之外,一年共舉辦100次激發兒童內在興趣和好奇心和創意的手作坊等活動,及成人思考講座。
譯者簡介:
歐兆苓
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熱愛翻譯,譯作以人
文史地書籍為主,亦積極拓展其他領域。
譯有《巴比倫致富聖經》、《糟糕日本史》、《爆笑世界史》(三采)及《文青的第一堂日本文學課》、《東京地理地名事典》(遠足文化)等書。
聯絡方式:evelynoh2525@gmail.com
章節試閱
ORIENTATION 什麼是藝術思考?──名為藝術的植物
我們無意識忽略的觀點──蒲公英思考實驗
在序章最後,我請各位盡可能在腦中想像出一朵完整的蒲公英。大家實際實驗過了嗎?
如果剛剛直接跳過的人,從現在開始只花五秒就好,請你們試著在心裡想像出一朵蒲公英。
✽✽✽
想好了嗎?我猜大多數人想到的應該都是「從地面探出頭來的鮮黃色小花」吧?
其實,這只是蒲公英的一小部分。請大家再發揮多一點的想像力,試著想像地面下的樣子。
地面下有蒲公英伸出的根,像牛蒡一樣又粗又直,長度更是讓人不禁懷疑自己的眼睛,聽說有些甚至能長達一公尺……
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大家知道蒲公英一年的花期有多長嗎?雖然給人隨時綻放在路邊的印象,但是可以看到花的時間,一年之中只有短短的一個禮拜。
在初春結束短暫花期的蒲公英會迅速凋謝,大約在一個月後變成絨毛,春末當種子全部乘風而去以後,在夏天會只留下根部,從地面上完全消失,入秋時只有葉子會冒出頭來,並保持這個模樣度過冬季。
沒錯,你剛才想像的「開著小黃花的蒲公英」,其實只是從一株又大又多變的植物身上擷取了某個瞬間的一小部分。不論是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占據蒲公英最多的部分其實位於眼睛看不到的地底。
構成藝術思考的三要素
所謂的藝術就像是蒲公英,因此我想把藝術比喻成一株植物,這個部分會有點長,希望大家可以耐心看完。
「藝術植物」有別於蒲公英,它的外型非常神奇。首先,它在地面上的部分是一朵花,相當於藝術的「作品」。這些花的顏色及形狀沒有任何規則性或共通點,種類豐富多變,有些巨大而奇特,有些則是小小的不太起眼。
然而,每朵花都有一個相同之處,那就是它們都好似被朝露沾濕了一般,個個朝氣蓬勃,熠熠生輝。
本書將這種花稱為「表現之花」。在這株植物根部有一顆又大又圓的種子,大小相當於一個拳頭,呈現五顏六色交雜的奇異色彩。
這顆種子裡面裝著興趣、好奇心還有疑問。作為藝術活動的源頭,我想把這顆種子稱為「興趣種子」。
接著,從興趣種子伸出無數的根,巨大根部向四面八方舒展延伸,模樣好不壯觀。這些根錯綜複雜地糾結纏繞,雖然看似毫無章法,實則會在地底深處結成一束。
這些根是「探究之根」,代表藝術作品誕生前的漫長探究過程。
藝術植物由表現之花、興趣種子和探究之根這三部分組合而成。可是和蒲公英一樣,在空間和時間上占據這株植物最多的,不是眼睛看得到的表現之花,而是不曾露出地面的探究之根。對藝術而言,其本質在於作品誕生之前的過程。
因此,目前依然在教畫圖、勞作和作品相關知識的美術課,等於是只把焦點集中於僅在藝術植物上占了一小部分的花而已。
我聽一些人說,他們即使到美術館參觀藝術作品,也是「有看沒有懂」、「除了『好美』或『好厲害』以外無話可說」,或是「只能講出以前不知道在哪裡吸收到的相關知識」,讓他們很傷腦筋。這種情況或許是因為日本的教育長久以來都不重視讓孩子們發展探究之根所致。
不論畫得多好、製作精巧作品的手藝有多高超,又或是設計有多新穎,這些終究都只是花。如果沒有根,花馬上就會枯萎凋零。只有作品的藝術稱不上是真正的藝術。
熱衷於根源探究的人──真正的藝術家
我們再繼續看一下藝術植物的生態。它的養分是沉睡在你我內心深處的興趣,以及個人的好奇心和疑問。藝術植物的一切全都始於興趣種子,從種子生根要花上幾天、幾個月,有時甚至是好幾年的時間。
從這顆種子生出的探究之根絕對不止一條,而是隨著好奇心恣意生長,每一條的粗細、長短和生長方向都不一樣,不規則地彎來彎去,盤根錯節。探究之根靠著種子送來的養分,耗費漫長的時間在地底成長茁壯。
藝術活動的原動力終究是自己,而非為了達到他人設定的目標。當藝術植物在地底慢慢扎根時,地面上陸續有其他人開出了美麗的花,有些開得獨樹一格,讓人嘖嘖稱奇;有些開得絢麗斑斕,令人讚不絕口。
然而,藝術植物絲毫不在意地面上的流行、批評或環境變遷,在無關乎這些是非紛擾的地方,心無旁騖地熱衷於地底冒險。不可思議的是,這些長得毫無脈絡可循的根,卻會有如事先計畫好的一樣,在某時某地結成一束。
接著,當這些根合而為一在一個無人預料到的瞬間,表現之花倏然綻放,雖然大小、顏色和形狀不盡相同,卻比地上的任何一朵花都還要凜然耀眼。
以上就是藝術植物的生態。窮盡一生培育這株植物的人才算是真正的藝術家。
不過,藝術家其實對讓植物開花這件事情沒什麼興趣。他們反而醉心於讓植物的根四處蔓延,享受著這段過程。因為他們知道對於藝術植物來說,花只不過是結果而已。
ORIENTATION 什麼是藝術思考?──名為藝術的植物
我們無意識忽略的觀點──蒲公英思考實驗
在序章最後,我請各位盡可能在腦中想像出一朵完整的蒲公英。大家實際實驗過了嗎?
如果剛剛直接跳過的人,從現在開始只花五秒就好,請你們試著在心裡想像出一朵蒲公英。
✽✽✽
想好了嗎?我猜大多數人想到的應該都是「從地面探出頭來的鮮黃色小花」吧?
其實,這只是蒲公英的一小部分。請大家再發揮多一點的想像力,試著想像地面下的樣子。
地面下有蒲公英伸出的根,像牛蒡一樣又粗又直,長度更是讓人不禁懷疑自己的眼睛,聽說有些甚至能...
作者序
PROLOGUE 如何找到只屬於你的青蛙?
大家有去過美術館嗎?
請你們假裝自己正在美術館,試著「鑑賞」一下莫內的《睡蓮》。
克勞德.莫內(1840~1926年)
睡蓮
1906年左右/畫布、油彩
大原美術館
以印象派中心人物著稱的莫內,用他最喜歡的水生植物─睡蓮為題,繪製了一系列光影隨季節、時間不斷變化的作品,這幅畫便是其中之一。
從沒有水岸和天空,而是大膽地只畫了水面的構圖當中,能夠感受到日本美術對他的影響。
我們連一幅畫都沒辦法好好欣賞
接著,我想問你們一個問題。
請問,你剛剛「看畫的時間」和「看下方解說的時間」,哪一個比較長?
我猜應該有很多人幾乎都在看解說吧?
可能還有一堆人因為嫌麻煩所以直接翻頁。
我自己在美術大學念書的時候就是如此。
雖然我經常去美術館參觀,但停留在每個作品上的時間頂多只有幾秒鐘,接著馬上看向作品旁邊的標題、製作年分或其他解說,看完就覺得自己好像懂了什麼。
現在想起來,比起「鑑賞」作品,當時的我更像是為了「確認」作品資訊與作品本身是否一致而前往美術館的。這種做法不但看不見原本可以看見的東西,也感受不到本來可以感受到的事物。
不過,仔細鑑賞一個作品意外地難。有時候明明想要認真看,腦袋卻漸漸變得一片空白,思緒不知不覺就飄到了其他地方。就算把能激發想像力的藝術作品擺在面前,如果你是這樣鑑賞作品,之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與「屬於自己的觀點和思維」完全搭不上邊,只接觸到事物的表面,就自以為了解了全部,並對真正的重點視而不見—我想絕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是這樣的吧。
……可是,這樣子真的好嗎?
大人從《睡蓮》裡找不到的東西
「有青蛙。」
在岡山縣的大原美術館,曾經有一個四歲的小男生指著莫內的《睡蓮》這麼說。
請問你們有在剛才那幅畫裡發現青蛙嗎?
雖然對特地翻回前面找青蛙的讀者有點不好意思,事實上,這幅畫裡不但沒有青蛙,而且在莫內的《睡蓮》系列作品當中,沒有任何一幅畫出青蛙。
在場的館員當然知道畫裡面沒有青蛙,不過他還是詢問小男生:「咦?在哪裡?」
結果,那個小男生回答:「現在潛在水裡。」
我認為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藝術鑑賞。
那名小男生沒有試圖從作品名稱或解說等既有的資訊裡找出正確答案,而是用獨到的觀點理解作品,創造只屬於他的答案。
聽了他的回答,大家有什麼感覺?
覺得很無聊?還是很幼稚?
可是,無論是經營生意、鑽研學問乃至於整個人生,不都只有這些觀點獨到的人,才能夠功成名就、掌握幸福嗎?就連面對一幅畫都拿不出屬於自己的答案的人,真的能夠在瞬息萬變、錯綜複雜的現實世界裡創造出某種價值嗎?
國中生討厭的科目第一名竟然是美術?
大家好,歡迎來到《商界菁英搶著上的六堂藝術課》!我叫末永幸步,在國、公立的國中和高中擔任美術老師。
雖然有點突然,但我想請問大家,你們對美術這門科目的印象是什麼?已經是成年人的讀者,請你們回想一下自己的學生時代。
「我本來就不會畫畫,所以不太喜歡美術課」
「我可能沒什麼美感吧?成績一直都是中下程度。」
「我覺得這個科目對將來的人生沒有幫助……」
我從許多人口中得到類似這樣的答案,身為老師的我覺得相當感慨。
話說回來,這種覺得自己不擅長美術的心態是從哪裡來的呢?其實,我成立了一個假說:這種心態的分歧點正是十三歲。
請見表格,這是我根據小學生和國中生喜歡科目的調查結果所製作的圖表。我們可以看到:小學的美勞是第三受歡迎的科目,但一變成國中的美術,受歡迎的程度卻大幅滑落。
如果把觀察重點放在從小學到國中的變化,下滑幅度在所有科目當中名列第一的竟然是美術!如此我們便能推論:很有可能在十三歲的這個時間點,突然增加了很多討厭美術的學生。
大家是不是也想到了什麼呢?
「上國中之後的第一個美術作業是畫自畫像,但是和美術社的同學相比,我的畫又醜又無力,讓我覺得無地自容……」
「我其他科目的成績都還不錯,唯有美術總是差強人意。在不曉得評分標準的情況下拿到低分的感覺很差,只能認為是自己沒有藝術天分吧。」
「期末考前老師突然開始教起美術史,要我們死背所有的作品名稱。到底有什麼意義啊?」
這樣的情況至今依舊。身為一名教職員觀察到的教學現狀來看,著重繪畫和工藝技術,以及過去藝術作品相關知識的課程仍然占了一大半。
畫圖、勞作和學習藝術作品的知識—這種教學方式乍看好像是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事實上卻反而奪走了他們每個人的原創性。
這種偏重技術和知識的教學方式,應該就是讓大家在升上國中以後覺得自己不擅長美術的元凶吧。
美術是大人最該優先砍掉重練的科目
「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於如何在成為大人之後還能繼續當藝術家。」
這是帕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的名言。正如他所說,我們每個人本該都有與生俱來的藝術天分,能夠從《睡蓮》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青蛙。
然而,在成年以後繼續當藝術家的人卻少之又少,大多都在十三歲這個分歧點失去了找到青蛙的能力。更嚴重的是,我們甚至對喪失屬於自己的觀點和思維這件事情毫無自覺。
參觀蔚為話題的特展,就覺得鑑賞過繪畫;在評價很高的店裡用餐,就覺得享用過美食;瀏覽網路新聞或社群媒體上的文章,就覺得了解了全世界;用LINE發送訊息,就覺得和別人聊過天;抑或是在工作或日常生活當中,覺得自己做了某種選擇或決定。然而,這些行為裡真的存在你自己的觀點嗎?
有鑑於這樣的危機感,藝術性思考在大人的學習領域中也被提出來重新檢視。有些人稱之為「藝術思考」(Art Thinking),在商業界認真摸索著畢卡索口中成為大人後繼續當藝術家的方法。
不過,像藝術家一樣思考是什麼意思呢?就結論來說,藝術並不是畫出好看的畫、做出美麗的工藝品或是能夠對歷史名畫的知識背景朗朗上口。
藝術家在把作品實際呈現在眾人面前的過程當中,會做以下三件事:
① 用獨到的觀點洞察世界。
② 創造屬於自己的答案。
③ 從答案衍生出新的疑問。
藝術思考正是指這樣的思考過程,是一種以獨到觀點看事情,創造屬於自我答案的方法。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找到屬於你自己的青蛙的方法。
因此,我們在美術課要學的不是製作作品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學習藝術思考,這才是美術課的原有功能。
就這層意義來說,美術是現在大人最該優先砍掉重練的科目—雖然大家可能會覺得我這麼說只因為我是美術老師,但我是真心這麼認為的。
重返十三歲,更新思考作業系統
因為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在自己負責的國高中的美術課上,鮮少指導學生製作作品的技術,或要求他們背誦美術史的專業術語,即便是在讓他們實際動手創作時,我也會把重點放在教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觀點和思維。
截至目前為止,已經有超過七百名以上的國高中生體驗過我的藝術思考課。拜大家所賜,我從很多學生那裡收到了正面的回饋:「美術竟然可以這麼有趣!」、「我學到了一輩子都受用的思考方式!」
這本書是將我平時上課內容升級後的體驗型作品。雖然內容是美術課的教材,但是成人讀者也可以享受其中;更正確地來說,如果能讓成人讀者回到十三歲這個分歧點,體驗美術真正的樂趣所在,也是我個人的心願。
當然,我也希望目前正在就讀國高中的同學們務必閱讀本書;而如果是已經有孩子的讀者,我也推薦針對本書的內容進行一場親子談話。
那麼,藝術思考課準備開始上課嘍!
首先,作為正式開始之前的導讀(ORIENTATION),我想再繼續聊一聊藝術思考是什麼,方便大家理解後續的課程內容。
在這裡先進行一段預告,覺得很簡單的讀者可以試著想像看看。
現在,你眼前盛開著一朵小小的蒲公英,這朵蒲公英是什麼模樣?
請用五秒鐘盡可能想像出一朵完整的蒲公英。
PROLOGUE 如何找到只屬於你的青蛙?
大家有去過美術館嗎?
請你們假裝自己正在美術館,試著「鑑賞」一下莫內的《睡蓮》。
克勞德.莫內(1840~1926年)
睡蓮
1906年左右/畫布、油彩
大原美術館
以印象派中心人物著稱的莫內,用他最喜歡的水生植物─睡蓮為題,繪製了一系列光影隨季節、時間不斷變化的作品,這幅畫便是其中之一。
從沒有水岸和天空,而是大膽地只畫了水面的構圖當中,能夠感受到日本美術對他的影響。
我們連一幅畫都沒辦法好好欣賞
接著,我想問你們一個問題。
請問,你剛剛「看畫的時間」和「看下方解說的...
目錄
PROLOGUE 如何找到只屬於你的青蛙?
我們連一幅畫都沒辦法好好欣賞
大人從《睡蓮》裡找不到的東西
國中生討厭的科目第一名竟然是美術?
美術是大人最該優先砍掉重練的科目
重返十三歲,更新思考作業系統
ORIENTATION 什麼是藝術思考?──名為藝術的植物
我們無意識忽略的觀點──蒲公英思考實驗
構成藝術思考的三要素
熱衷於根源探究的人──真正的藝術家
和藝術思考貌同實異的人──花匠之路
體現藝術性思考的智慧巨人
每個人都曾經像藝術家一樣思考
從找出正確答案的能力到創造答案的能力
精選六個二十世紀的藝術作品
CLASS 1 什麼是好看的作品?──藝術思考的開端
畫出一幅好看的自畫像
好看的畫是怎麼選出來的?
《綠條紋的馬諦斯夫人》真的畫得好嗎?
輸出會提高鑑賞品質
有如當眾羞辱妻子的肖像畫
文藝復興畫家與二十世紀藝術家的差別
所見如所畫的時代
破壞了藝術界秩序的「某樣東西」
馬諦斯夫人的綠色鼻梁
會改變的答案才有價值
另一個視角 明明沒有答案,為什麼還要思考?
作品粗糙是因為技術不成熟嗎?
重現不是複製眼中所見的世界
CLASS 2 什麼是寫實?──眼中世界的謊言
畫出一顆寫實的骰子
史上最多產藝術家的代表作
試著在畢卡索的畫裡挑錯
隱藏在遠近法中的「謊言」
人的視覺不可靠
不是模仿,而是重組
寫實畫其實「不現實」
另一個視角 姿勢違反人體工學的男性寫實畫
不以「被人觀賞」為前提的畫
埃及人無法理解《倒牛奶的女僕》
CLASS 3 藝術作品怎麼看?──激發想像力的事物
這幅畫到底應該怎麼看?
從「為什麼這麼想/對此怎麼想」深入作品
《構成第七號》裡的鯨魚母子
如何創造讓人神魂顛倒的畫?
藝術鑑賞的兩種互動
音樂鑑賞時的自然互動
作者與鑑賞者的共同創作
另一個視角 與作品互動的催化劑
畫作裡的資訊量差異
留白的想像無限大
十人十色的鑑賞感受
CLASS 4 藝術的常識是什麼?──從視覺到思考
擺脫常識限制的五個提問
「影響藝術最深的二十世紀作品」第一名
第一步只用視覺
《噴泉》意外的由來
震驚社會的問題作品
是真的看得懂?還是只是湊熱鬧?
《噴泉》想表達的真意
從視覺轉向思考的最後步驟
另一個視角 讓杜象相形見絀的「問題茶碗」
與其說是簡樸,更像是粗製濫造
用觸覺鑑賞的茶碗
CLASS 5我們究竟看到了什麼?──窗戶和地板的思考實驗
我們沒注意到的共通點
以史上第五高價成交的藝術作品
畫作中的訊息
其實你根本沒看見──窗戶和地板的思考實驗
《第1A號》想讓我們看見的東西
繪畫成為「繪畫本身」的瞬間
另一個視角 繪畫有無限多種解釋
大人和小孩的觀點差異
想像無法解釋,只能感受
CLASS 6 藝術是什麼?──藝術思考的極致
定義與範疇
《布里洛盒》的藝術價值
廚房清潔劑是藝術作品?還是商品?
《布里洛盒》的關稅爭議
創作也可以很省事
藝術是否存在最高準則?
另一個視角 藝術和商業的界線變得模糊
沒了限制,界線就變得不重要了
限制消失後,能做的事更多
EPILOGUE 有愛之人的藝術思考
「這世上根本沒有所謂的藝術,有的只是藝術家」
找答案的人和提問題的人
喜愛你正在做的事
結語 連結未來人生的點與點
注釋
作品資訊
參考文獻
寫給大人讀者的解說 知覺與表現的魔法──戰略設計士 佐宗邦威
[實踐篇]藝術思考的課外活動!
PROLOGUE 如何找到只屬於你的青蛙?
我們連一幅畫都沒辦法好好欣賞
大人從《睡蓮》裡找不到的東西
國中生討厭的科目第一名竟然是美術?
美術是大人最該優先砍掉重練的科目
重返十三歲,更新思考作業系統
ORIENTATION 什麼是藝術思考?──名為藝術的植物
我們無意識忽略的觀點──蒲公英思考實驗
構成藝術思考的三要素
熱衷於根源探究的人──真正的藝術家
和藝術思考貌同實異的人──花匠之路
體現藝術性思考的智慧巨人
每個人都曾經像藝術家一樣思考
從找出正確答案的能力到創造答案的能力
精選六個二十世紀的藝術作品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