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的愛與青春,
守護澎湖這片土地,與在此生活的人們。他們遠渡重洋,把一輩子最精華的時光,留在這個擁有百座島嶼的寧靜家鄉。他們奉獻己身,把澎湖的病苦居民,當成自己最親愛的家人。心繫著啟智教育的呂若瑟神父、致力於弱勢居民照護的李智神父、為台灣醫療做口述歷史的陳仁勇院長……他們為身障者、痲瘋病患、弱勢兒童、失智老人、原住民誠懇真切地付出長情大愛,也喚起大家對這片土地無私的關懷。
◎ 跨越地域、文化、語言的隔閡,用真實的行動播下愛的種子。
本書集結二十八篇訪談,從來自異鄉的神父、全心付出的醫護人員到默默奉獻的市井小民,透過文字寫下他們有笑有淚,以及和澎湖這片土地共同成長的故事。
謝樂廷神父將每一位身障者的病情記錄在筆記本上,時時掛念著他們;
白寶珠女士不怕感染四處奔走,只為了讓痲瘋病患擺脫異樣的眼光,
不懼風浪的侯武忠醫師,自行開船往返離島以守護病患的健康。
放棄高薪的林姿伃護理長,幫助老人家在長照下活得更有尊嚴。
──他們懷抱大愛,像清泉活水,澆灌著每個與之相遇的對象,不求絲毫回報。
◎ 所有人的努力,只為了提供澎湖更全面的醫療環境。
如今離島的人口老化速度加快,衍生的醫療照護問題也因此愈顯嚴峻。澎湖的失智失能者,預計在六年之內達到四千多人,然而,現有的長照機構,僅能提供不到三百張床位。
惠民醫院是目前澎湖最大量能的長照機構,但六十三歲的它,建築主體已經老舊到必須覓地重建的程度。此次重建將可以服務近一百六十位長者、提供每年兩千四百人次的居家長照,並加設復健和居家護理的醫療專區,使醫療照護涵蓋範圍更加完整。
六十多年來,神父和醫療人員們在澎湖除了貢獻醫療知識,更陪伴居民走過戰後的艱辛歲月,協助完成港口、醫院等基礎建設;從幼稚園的學前教育,到惠民啟智中心的身障服務及目前惠民護理之家的長照服務……這本書記錄的每一個人,未來也將日日守護著菊島土地的居民,讓這個社會變得更美好。
陳建仁 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院士、
吳念真 導演/作家
──專序推薦
蔡珠兒 作家、
陳淑瑤 作家、
唐一弘 台北市澎湖同鄉會理事長、
俞東美 台北市澎湖同鄉會副理事長、
胡昭安 台北市澎湖同鄉會副理事長
──誠摯推薦
這是一本寫滿疼惜澎湖人的天使們的故事書。──陳建仁(推薦序全文收於書中)
聆聽了他們的故事,才讓這個遠在澎湖幾乎毫無印象的醫院在我眼前活了起來,活得像一個有著獨特靈魂和生命的「人」。──吳念真(推薦序全文收於書中)
作者簡介:
呂若瑟等人/口述
在澎湖這片土地上,發生過許多無私感人的故事,不管是神父、醫護人員或鄉裡百姓,所有人都為了這片土地盡心盡力,本書所記錄的汗水與淚水,也正是這份精神最好的傳承與象徵。
二十八位口述者包含:呂若瑟、李智、謝樂廷、韓國乾、馬漢光、白寶珠、高國卿、陳仁勇、蕭天源、鄭武宏、曹傑漢、阮議賢、侯武忠、林永哲、杜元坤、王永文、鄭明滿、林姿妤、蔡育琪、蔡春梅、歐佳純、呂騰芳、瑪賴、吳憶如、翁秀媚、陳曉君、賴峰偉、許玉河。
天主教靈醫會/編著
秉持聖嘉民「醫治病人,傳揚福音」之信念,超越一甲子的時光,在宜蘭與澎湖兩處都可以看見天主教靈醫會的身影。隨著時代的演進,從一開始的醫療傳道服務,到現在長期關注並提供弱勢族群之照護──包含山地醫療、安寧照護、獨居老人照護、居家護理、長期照護中心、護理之家、離島醫療、海外醫療等,持續守護著當地居民。
章節試閱
想一生留在這裡的原因──呂若瑟神父
「我喜歡宜蘭。」正式訪談前,呂若瑟神父先聊了這塊讓他生活半世紀的地方,他說,雖然宜蘭雨多,但也習慣了。
訪談這幾天,時值武漢肺炎疫情在歐洲大肆蔓延,來自義大利的呂神父,不斷祈福為遠在義國確診及死亡的同胞禱告。「我的家在義大利北部鄉下,當地目前沒有疫情,但有一些當神父的同學,不幸染疫去世了。」呂若瑟神父語畢神情哀淒。
寫求救信為義大利募款
在武漢肺炎疫情期,雖然自認已是台灣人的呂若瑟神父,每天仍會與義大利天主教靈醫會人員視訊,關心義大利境內慘烈的疫情進展。四月初他決定發出「求救信」,因為義大利許多養老機構的醫療防護裝備不足,造成老人死亡數上升,甚至有五十多位神父死於疫情,許多醫師護理人員也都染病,他希望台灣各界能夠伸出援手,捐贈口罩、呼吸器、隔離衣與藥物等防疫物資,急送到義大利需求最大的災區。
呂若瑟神父長跪在醫院聖堂禱告,祈求在義大利因疫情去世的神父或民眾可以安息,更感謝許多台灣善心人士的協助。收拾心情後,呂若瑟神父才緩緩說起自己的人生。在義大利當神父是一種榮譽,家裡有九位兄弟姐妹,包含他就有三個男孩在十歲左右進入天主教靈醫會的修道院,經過十四年的學習,成為神父。
為了能夠繼續讀書
「小時候家窮,沒有錢進入一般學校讀書,當時只有修道院是免費。」一九四○年出生的呂若瑟神父回憶,當年家裡種葡萄、養豬牛,兄弟姐妹多,沒地方睡,自己還去牛欄豬舍睡過一陣子。彼時的他只想著要讀書,根本不知道神父是什麼,修道院提供免費的讀書環境,他就進去了,年復一年的學習,除了增長知識,也學會愛與奉獻,才決定將神父當成終身職。
二十四歲時發願終身為天主奉獻,呂若瑟神父被派往幾萬公里遠的台灣宣教,而他的大哥呂道南神父先他四年就被派至台灣澎湖,所以他對「台灣」這個島嶼國家其實並不陌生。落腳在宜蘭的呂神父人生地不熟,加上語言不通,所有外籍神父都得先到新竹學習兩年的華語,才能開始傳福音。
在新竹的華語學院,第一年學說華語、第二年學寫華文。呂若瑟神父直說:「中文真的很難啊。」有次他有因皮膚有異狀要請假就醫,但不知要如何書寫中文假單鬧了笑話,傻傻地在請假事由填了「皮在癢」,後來才知這三個字在生活用語上是「欠揍」的意思。
從語言不通到融入澎湖生活
在宜蘭宣教十年後,他被派到澎湖馬公。「澎湖冬天風好大啊!」在島上騎機車到處宣教時,呂若瑟神父還曾被強風吹倒,手腳皮肉擦傷。當年馬公很少人信仰天主教,傳福音很困難,多數住民都是漁夫,信仰的是媽祖。
呂若瑟神父回憶在澎湖宣教時,除了語言溝通是困難之一,當地居民也多信奉媽祖,但他總是親臨拜訪、時時關心,並提供食物。經年累月之後,部分居民深受呂若瑟神父的無私奉獻打動,開始接觸並了解天主教義,固定到教堂聆聽福音。
為了和漁民們打成一片,融入他們的生活,呂若瑟神父甚至登船與漁民一同出海捕魚。「那幾年吃了很多海鮮,唯有蚵仔不敢吃 。」呂若瑟神父強調,他最愛吃生魚片,澎湖的清心小吃店是他的愛店。
成立啟智中心,為身心障礙者提供照護
在牧靈工作裡,呂若瑟神父在逐漸發覺,澎湖當地有很多患有小兒麻痺等身心障礙的小孩被關在家裡,哪裡都不能去,父母也無力照護。
「我找了一些有愛心的老師,成立天主教惠民啟智中心,一起照顧治療陪伴身心障礙的孩子們。」呂若瑟神父說,很多家庭都不願意讓親友街坊鄰居知道自家有身障孩童,所以他只能挨家挨戶去拜訪,耐心說服家長將孩子寄託給啟智中心。一開始啟智中心只收到六名孩童,而其中五名孩童的家境都不寬裕,無力繳交學費,呂若瑟神父怕家長因繳不出學費要將孩子帶回家,只能自掏腰包全數幫他們繳清。
惠民啟智中心雖然限收三歲至十歲的身障孩童,但許多家庭因為窮困無力照顧長大後的孩子,呂若瑟神父與啟智中心只能繼續收容照護,甚至破例照護無依的七十餘歲身障者。他的無私奉獻,獲得澎湖縣府頒發「好人好事代表」與「榮譽縣民」殊榮。惠民啟智中心至今繼續運作,仍是澎湖唯一為身障孩童服務的機構,目前收容身障者已逾六十位。
讓家長放心將孩子交給啟智中心
一九八六年回到羅東聖母醫院後,呂若瑟神父接手醫院總務主任工作,也繼續在宜蘭縣各地宣教,他發現整個宜蘭竟沒有一所啟智中心來照顧身障孩童。因為在澎湖有創辦啟智中心的經驗,他決定在宜蘭冬山再成立「聖嘉民啟智中心」,繼續服務蘭陽平原的身障孩童。呂若瑟永遠記得母親在他成長過程中一再的叮嚀:要隨時照護弱小。
剛成立聖嘉民啟智中心時,呂若瑟神父仍像澎湖經驗一樣: 收不到院生。他只能和老師再度挨家挨戶地登門拜訪解說啟智中心的功能,呂若瑟神父回憶一個案例說,有位小孩不會自己洗澡、不會自己穿脫衣服,經過啟智中心的耐心教導後,孩子都學會了,家長才真正放心把孩子託付給啟智中心。收容學生最多時期逾百位,也證明聖嘉民啟智中心在宜蘭對身障孩童的照護做出了好口碑。
把台灣當成真正的家
來台已經五十六年的呂若瑟神父,父母親分別在一九七一年與一九八九年去世,但他當時無法返回義大利為雙親送別,只能流淚在台灣為父母禱告。直到幾年前回義大利家鄉探親,他的兄姐都已過世,大哥呂道南神父也長眠於宜蘭。在家鄉的弟弟妹妹希望呂若瑟神父返鄉安度晚年,但他卻婉拒:「在義大利已經沒有認識的朋友,對我而言是個陌生的地方,台灣才是我的家。」
呂若瑟神父目前擔任天主教靈會宗教法人、醫療法人董事長,每天早上晨禱後,會開車到長照中心、寒溪醫療復健中心、聖母護校等地巡視,並為工作人員加油打氣。尤其是聖嘉民啟智中心,不管行程多麼緊湊,他每天一定會造訪,呂若瑟神父說:「因為那裡的孩子都是我的寶貝,一百三十多位院生的名字我都記得。我天天都要和這些小孩擁抱。」傍晚回到總院後,他會前往安寧病患探視患者,甚至陪患者打牌。「在安寧病房的醫護人員都很忌妒,因為病人每天都在期待我來。」
呂若瑟神父說,以前的聖母醫院醫護人員人數少,大家相處起來像個家庭,但現在醫院的規模變大,反而像「公司」。不過呂若瑟神父每個月都會到各院所中心發放生日禮金,並致上親手寫的生日賀卡給員工。
結束訪談,呂若瑟神父起身,說明牆上掛著他在二○○六年與教宗本督十六世的合照。對神父而言,這是身為神職人員最重要的時刻。呂若瑟等義大利籍神父,終生在台灣無私奉獻,在早年台灣經濟和醫療不發達時,救助許多窮苦的身障孩童,至今高齡八十歲的他,仍持續在蘭陽平原協助身心障礙者。
當年他與許多義大利神父跨海來到台灣,幾乎沒有一位神父選擇回到義大利安度晚年,他們長眠於宜蘭,只因他們早已自認是台灣人。此時,該是我們回報他們的時候了。
後記
呂神父發出第一封「求救信」後六天,台灣竟有二萬多筆、高達一億二千萬元的捐款,希望能幫助義大利的武漢肺炎疫情。呂若瑟神父再發出第二封信,寫著:「謝謝台灣,捐款真的太多了,這真是一個好國好民的好地方。接著,更希望您也把滿溢的愛心留給我們自己在偏鄉的父老。」充分表達了呂神父內心的感激。
信末,他寫道:「真的要感謝天主當年把我帶到這裡來。 再次謝謝台灣。此時我更堅信,這就是我一生都想留在這裡的原因!」
讓愛在偏鄉的土壤裡萌芽──鄭明滿女士
一九四四年出生的鄭明滿,小學時因為父親生病,當時,馬仁光修士常送藥到她家,探視她的父親,安慰他病痛中的憂苦。她二十歲那年,父親病故,為了支持弟妹完成學業,她毅然決定到惠民醫院擔任護佐。
只有小學畢業的鄭明滿,其實不清楚護理工作的內容,於是她從零開始學習,從換藥、打針、消毒到手術。每當靈醫會外籍神父到偏遠離島義診探視病患,她就安分守己地手提醫師的出診包和藥品跟隨在後。每當她看見外籍神父們因為病人需要血,就立刻挽袖捐血;病人沒有錢付醫藥費、買營養品,他們就偷偷塞錢給病人,讓她不禁自問:連外籍醫師都如此真心地奉獻,身為澎湖人,難道我不該和他們一樣,多盡一點本分,來照顧自己的同胞嗎?
鄭明滿白天跟診,晚上利用時間閱讀護理和醫藥的書籍,秉持著「天使心、聖母手」的信念,以勤能補拙的毅力、自主學習,一路累積臨床技能和醫學知識,從門診、婦產科病房、一路做到手術室流動護士,讓這些外籍宣教醫師都極為賞識她。
設身處地為病患著想
一九九九年,惠民醫院病房轉型為以老殘照護為主的護理之家。大家暱稱「咪咪」的鄭明滿,是病患服務組組長,平日的工作就是為病患翻身、餵食、換尿布、洗澡、修指甲及剪頭髮日常生活的照護。鄭明滿總是彎著身子,抱著病人在做這些事,即使病人的口水流到她身上,也不以為意。
為體恤病人,鄭明滿常發揮巧思,改良長期臥床病人的照護用品,例如為約束帶縫上海棉墊,讓病人更舒適;在被子上加一床四角綁在床欄的方巾,免得病人踢被子著涼;對病房的要求則是必須乾淨得聞不到任何尿騷味。她也利用廣告紙、喜帖及牛奶罐的鋁箔片等,巧手佈置病房,更以她繪畫的天分,依病患的個性和不同的照護需求在床頭白板上為他畫上不同的圖案,還註明「我是OO阿公/阿媽 」、「請跟我說台語/國語」或「日語也能通」,讓新進人員及志工在照顧或探視時能溝通無礙。「她對於病患的貼心呵護,就是凡事都設想周到。」
平常鄭明滿和病人說話,就像和家人說話一樣溫和親切,病人會跟她撒嬌開她玩笑說:「咪咪一定是惠民的股東,要不然,怎麼會這麼投入工作!」全院上下都稱讚她是護理楷模,「有咪咪在,惠民就是老殘病人的天堂!」
無悔的選擇
四十多年的歲月奉獻,從青春到白髮,鄭明滿以院為家,全心奉獻給病人。即使為此蹉跎了婚事,她也無怨無悔。她安慰憂心的母親說:「我這輩子算是嫁給病人了。妳放心!我嫁對了。」如同早期的神父和修女一樣,她從沒打算退休,堅持要做到不能動為止。犧牲奉獻的精神讓全院同工都望塵莫及。
二○○六年她榮獲第十六屆台灣醫療奉獻獎。鄭明滿說,「人都會生老病死,有一天我也一樣需要別人的照顧,現在我有能力照顧別人,就是懂得珍惜」,因此目前還不打算退休,堅持要做到不能動為止;對於得到醫療奉獻獎,她卻一直謙讓,強調是眾人的抬愛,為了要去臺北領獎,讓她失眠好幾天的。
二○○八年,六十五歲的鄭明滿為了治療肺腺癌,不得不退休。病稍緩解,她又重回護理之家照顧病人。二○一二年,肺腺癌復發,三年後於春天安息了。身後,家人將鄭明滿的七十萬元積蓄捐贈給她深深繫念的惠民護理之家。這顆愛的種子,在經年累月的澆灌之下,漸漸萌芽,最後在台灣偏鄉醫療史上開出了一朵美麗的花。
想一生留在這裡的原因──呂若瑟神父
「我喜歡宜蘭。」正式訪談前,呂若瑟神父先聊了這塊讓他生活半世紀的地方,他說,雖然宜蘭雨多,但也習慣了。
訪談這幾天,時值武漢肺炎疫情在歐洲大肆蔓延,來自義大利的呂神父,不斷祈福為遠在義國確診及死亡的同胞禱告。「我的家在義大利北部鄉下,當地目前沒有疫情,但有一些當神父的同學,不幸染疫去世了。」呂若瑟神父語畢神情哀淒。
寫求救信為義大利募款
在武漢肺炎疫情期,雖然自認已是台灣人的呂若瑟神父,每天仍會與義大利天主教靈醫會人員視訊,關心義大利境內慘烈的疫情進展。四...
推薦序
推薦序 一本寫滿疼惜澎湖人的天使們的故事
文/陳建仁
二十八位感人故事的主角,是維護澎湖人從過去到現在一直勇健的「祕方」。如今公開這些「祕方」,是希望每一位閱讀這本書而深受感動的你我,可以接續傳播這份感動的力量,給他們更多有形與無形的支持,讓醫療照護資源不如台灣本島,人口也逐漸老化的澎湖,在往後的歲月裡,依然可以如同以往有人守護一般,繼續發展成一個更健康、幸福的社會。
這本書記載了七十年來的澎湖醫療照護史,來自義大利的靈醫會神父們、美國出生的白寶珠宣教士,服務的事工一代傳承一代,直到從本島宜蘭、台南、雲林各地而來,投入澎湖醫療照護的新一代出現。持續不斷付出的愛與關懷,讓這個風很大、沙很多的地方,注滿了像風一樣大的溫情、像沙一樣多的希望。
確實,我每每都能感受到澎湖是個充滿愛與關懷的地方。去年冬天,我拜訪澎湖惠民醫院護理之家,承蒙本書口述者之一的韓國乾修士的熱烈歡迎。當天,韓修士談及自己當年受到外國宣教士遠離家鄉,來到全然陌生的台灣奉獻一生而深受啟發,也因此觸動他從一位恆春的空調技師,發願成為教士,決志一生服事受苦的人。他說,好快,從恆春到澎湖竟然已經三十年了。說到這裡,韓修士有感而發地說:「大家以後來澎湖,不要再說這裡是離島,我覺得,這裡是天堂。」我聽了之後十分感動,我想,正是因為聚集了一群充滿愛心的人,才讓澎湖變成天堂!
然而,澎湖醫療照護資源的匱乏卻是不爭的事實。天主教靈醫會的澎湖惠民醫院,有心擴展對長者的照護,希望打造嶄新的老人照護園區,服務更多的長輩鄉親。但是人力、財力的籌措,都是一項又一項很艱鉅的挑戰,希望您讀完這本眾天使的感人故事之後,能夠伸出您堅強的雙手,發揮慈愛的力量,讓自己加入這個天使的行列。
推薦序 不可遺忘的歷史和靈魂
文/吳念真
五十多年前有個酷愛爬山的朋友說,每次登頂之後,能量消耗殆盡地下了山來,一看到山谷底下出現兩個鮮明的景物時,就會不自覺地有一股「啊!終於回到人間!」的激動,他說那是豎立在派出所屋頂的國旗以及教堂或教會的十字架。
在登山裝備和各種旅遊資訊和天候情報都還不足的年代裡,這個朋友有過幾次深夜或凌晨和同伴拖著受傷的身體飢寒交迫地到十字架下敲門求助的經驗,他說:「很巧,那幾次開門出來的都是外國的神職人員,只是搞不清他們是天主教還是基督教、是神父還是牧師,不過每次他都有同樣的疑惑,覺得這個連我們自已都很少接近、鳥不生蛋的地方……怎麼反而是他們來應門?而且還長期待在這裡?」
有一回,他終於忍不住問了正在幫他包紮傷口的老外這個問題,那個神父(或是牧師)的回答竟然是:「因為我們在這裡等著幫你擦藥,給你餅乾和熱開水啊!」
多年之後,朋友回憶起這件事:「當時乍聽之下只覺得是外國人的幽默,而現在想起來卻覺得這不就是他們最良善、最真誠、最直白,也最務實的宗教情懷嗎?
多年之後,台灣的經濟發展到一個程度,當我們都可以毫不自卑地去回顧那段普遍貧窮的年代裡的生活痕跡時,多少都耳聞過這些來自國外的宗教團體和神職人士,為這片土地、這裡的人們所曾付出的點點滴滴,而靈醫會正是其中之一。
遠遠超過一個甲子了,靈醫會所屬的許多神職人員在這塊幾乎完全陌生的土地上救貧、救苦、醫病、醫傷,從年輕到老,甚至有人奉獻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然後在此長眠。
許多人或許都知道靈醫會早在台灣還處於貧困的時代裡,就已經在偏遠的宜蘭和澎湖地區別創立了聖母醫院和惠民醫院,照顧過台灣幾乎三個世代的人,而在這漫長的歲月裡當然也感動了、召喚了在地的眾多醫護人員和教友加入,也因為有活水不斷注入,這兩家醫院才能存在至今甚至能隨著時代轉換配合整個社會環境的需求而改變或增益其醫療服務項目和功能。
不過人總是善忘的,對於存在已久的事實總覺得理所當然,過去的歷史沿革通常只是一段抽象的文字敘述,而真正創造和累積這段歷史的人和他們曾經的奉獻和付出、汗水和熱淚、挫折和失落的細節卻都隨時間消逝,後人很難在其中找到真實的感動、找到可以效法和追隨的典範。而你將開始閱讀的這本書,所呈現的正是曾經參與創造和累積某段歷史的「人」的故事。
這二十八個人都和靈醫會在澎湖的惠民醫院關係緊密,許多人的生命過程和這家醫院的歷史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說,是這些人的人生堆疊出惠民的靈魂和樣貌。
或許因為聆聽了他們的故事,才讓這個遠在澎湖幾乎毫無印象的醫院在我的眼前活了起來,活得像一個有著獨特靈魂和生命的「人」,甚至讓我想起那個曾經救援過我朋友的外國人,只是換了一個場景,這回他是在一片風沙之中跟我們說:「我們一直在這裡……」
這二十八位都是令我們感動,並且值得效法和追隨的人。在讀完這些人的故事之後,我們是否願意踩著這些人的腳印往前走?讓惠民醫院持續茁壯、發展,成為在風沙中始終盛放的天人菊,而讓自己也成為下一個世代願意放在心底的人?
推薦序 一本寫滿疼惜澎湖人的天使們的故事
文/陳建仁
二十八位感人故事的主角,是維護澎湖人從過去到現在一直勇健的「祕方」。如今公開這些「祕方」,是希望每一位閱讀這本書而深受感動的你我,可以接續傳播這份感動的力量,給他們更多有形與無形的支持,讓醫療照護資源不如台灣本島,人口也逐漸老化的澎湖,在往後的歲月裡,依然可以如同以往有人守護一般,繼續發展成一個更健康、幸福的社會。
這本書記載了七十年來的澎湖醫療照護史,來自義大利的靈醫會神父們、美國出生的白寶珠宣教士,服務的事工一代傳承一代,直到從本島宜蘭、...
目錄
目錄
推薦序 一本寫滿疼惜澎湖人的天使們的故事/陳建仁
推薦序 不可遺忘的歷史和靈魂/吳念真
前言 暗夜裡的島嶼微光
輯一 將時光奉獻在這裡
想一生留在這裡的原因──呂若瑟神父
永不後悔的人生──李智神父
澎湖的海讓我看到未來──謝樂廷神父
無私奉獻的愛──韓國乾修士
聖母醫院的靈魂推手──馬漢光院長
輯二 維護每一個生命的尊嚴
澎湖人永遠的母親──白寶珠女士
對痲瘋病患的默默守護──高國卿神父
在風沙中看見希望──陳仁勇院長
不只醫治病痛,還醫治他們的心──蕭天源醫師
為病患看診是一種快樂──鄭武宏醫師
當醫生是件幸運的事──曹傑漢醫師
輯三 不分晝夜的堅守與奮鬥
做自己喜歡的事──阮議賢醫師
開船上下班的小離島大夫──侯武忠醫師
不輟的「開心」人生──林永哲教授
為澎湖及時送暖的離島狂醫──杜元坤院長
超越平凡的力量──王永文醫師
讓愛在偏鄉的土壤裡萌芽──鄭明滿女士
輯四 讓愛散落在每個角落
把照護工作做好的使命──林姿妤護理長
推動我前進的力量──蔡育琪復健師
被需要也是一種幸福──蔡春梅女士
傾注人生大半時光──歐佳純女士
開一間在白沙鄉的雜貨店──呂騰芳先生
走一條澎湖的朝聖之路──原住民瑪賴
輯五 這片土地的未來
只要有一個孩子因此而改變──吳憶如校長
還給身障孩子們應有的笑容──翁秀媚主任
有能力就要手心向下──陳曉君小姐
抱著「惠民」的精神──賴峰偉縣長
將澎湖的故事講給世人聽──許玉河老師
目錄
推薦序 一本寫滿疼惜澎湖人的天使們的故事/陳建仁
推薦序 不可遺忘的歷史和靈魂/吳念真
前言 暗夜裡的島嶼微光
輯一 將時光奉獻在這裡
想一生留在這裡的原因──呂若瑟神父
永不後悔的人生──李智神父
澎湖的海讓我看到未來──謝樂廷神父
無私奉獻的愛──韓國乾修士
聖母醫院的靈魂推手──馬漢光院長
輯二 維護每一個生命的尊嚴
澎湖人永遠的母親──白寶珠女士
對痲瘋病患的默默守護──高國卿神父
在風沙中看見希望──陳仁勇院長
不只醫治病痛,還醫治他們的心──蕭天源醫師
為病患看診是一種快...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