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明鄭時期所種植的是秈稻,其外觀細長、口感較不黏,稱為在來米;而現今臺灣人常吃的卻是外觀短圓、口感黏Q的稉稻,又稱蓬萊米。實際上臺灣人改種蓬萊米的歷史不足百年,且轉換期很短;能在數年內完成,實有賴於各位農業技術者的努力,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人稱「蓬萊米之父」的磯永吉。
本書是磯永吉在臺北帝國大學的代表作,前身為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於1941年所出版的《水稻耕種法講演》,乃磯永吉於臺灣各地演講所匯集而成的專論。1944年的增補版則由臺灣農會出版,內容擴增許多,除了補充圖片,亦增加三個章節的內容,兼顧育種、農耕、採收、品質品評等細節,緊密扣合稻作的生長軌跡,乃集磯永吉三十餘年在臺育稻經驗之大成,亦是見證這段稻米變革史的重要文獻。
作者簡介:
磯永吉
農業家。日本廣島人,畢業於北海道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分校(現為北海道大學)農業科系。曾任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場技師、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農業部種藝科長兼殖產局農務課技師、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農林學校講師、臺北帝國大學農學部熱帶農學第三講座教授兼大學附屬農場長、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所所長等。中日戰爭結束後,留任臺灣大學農藝系教授與省農林廳顧問。代表著作為《亞熱帶地區水稻與輪作物》(Rice and Crops in its Rotation in Subtropical Zones)。擔任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場技師期間指導末永仁進行臺灣在來米的改良,在末永仁選出「臺中65號」後,開創了臺灣蓬萊米的時代,使臺灣農民的收益大幅增加,故臺人尊稱磯永吉為「蓬萊米之父」、末永仁為「蓬萊米之母」。
推薦序
蔡承豪(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副研究員)
長期以來,稻米是亞洲的主要糧食作物,稻作品種的改良與推廣,看似是一科學技術層面的課題,然究其背後,實涉及到改良技術者特定意識的篩選、推廣的政治手段,以及販賣流通的市場設定等眾多議題。而諸多留下的專著、文獻,正見證了這樣的歷程。
蓬萊米之父人生過半的貢獻
近來至泰式或越式餐廳用餐時,服務生固定會詢問是否要嚐嚐風味不同的「香米」,這種香米是口感較為蓬鬆的長米,與臺灣人慣吃的圓形黏Q的臺灣米截然不同。在歐美,超市所見者亦多是此種長型、不黏的米種,倒是至日本、韓國所吃的米與臺灣一樣。
世界上的栽培稻有兩大品種—秈稻(印度稻)、稉稻(日本稻),臺灣一般慣稱為在來米(秈稻),蓬萊米(稉稻)。這兩種稻作適合的自然環境不一,先天上的外型也有差異,秈稻多半細長較不黏,稉稻則是圓潤黏Q。在臺灣,即便官方已經在統計報表上取消蓬萊米而改用稉稻來稱呼,朗朗上口的稱謂仍為一般民間跟農學者持續使用,並幾乎與臺灣米劃上等號。然而,若以蓬萊米命名的時間點(一九二六年)為分界點,臺灣從秈稻地帶轉換為稉稻地域其實尚不足百年,然這樣的變革卻在短時間內便告完成,這一切除了代表國家體系的臺灣總督府大力運作外,更有賴於諸多農業技術者的努力。當中最值得一提者,莫過於蓬萊米改良的旗手、被尊稱為「蓬萊米之父」、來自日本廣島卻在臺灣待了四十六年的磯永吉(一八八六—一九七二)。
為了有效利用臺灣土地資源,培育出適合日本人口感的稻米,並以低廉的價格販售,一直是殖民政府積極推動的政策。為求農業發展,臺灣總督府在一九〇三年便設立了農事試驗場,一九一二年更設立了「育種係」專責機構以負責稻作育種等事業,給了磯永吉來臺的契機。出身日本廣島的磯永吉,一九一一年自東北帝國大學農學科完成學業,隔年便來到臺灣任農事試驗場技手,其後,他一半以上的人生便貢獻給這個島嶼。一九一四年磯永吉升任技師,翌年轉赴臺中廳農事試驗場就任主管,在此期間並與另一位蓬萊米推手末永仁(一八八六—一九三九)共事研究米種等議題。一九一九年磯永吉前往歐美各國留學,一九二五年年底再赴中國南部、香港、印度、東南亞各地考察農業,隔年回臺後任臺北帝國大學助教授兼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技師。今臺灣大學內的「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現稱為「磯小屋」)約成立於一九二五年,日後這裡也成為磯永吉的研究基地。一九二六年,蓬萊米名稱正式公開,然他正巧不在島內。一九二八年他再度赴歐美留學,並於同年獲農學博士學位,返臺後轉任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教授,仍兼中央研究所種藝科長。一九四二年任總督府農事試驗所長兼臺北帝國大學教授。
在日治初期,臺灣主要生產米種為在來米,其外觀、口感與日本人慣食的米種有不同的特性。這也導致一個問題,究竟是要在臺灣橫向移植口感及食味適合日人、且產量較高的日本米種(日本米路線),或是提升在來米產量,並從中找出類似日本米外觀的品種(在來米路線)呢?在日治初期移植日本品種的試作失敗後,總督府將方向轉向在來米路線,選出外型類似日本米的品種;並將雜駁的多樣化品種,精粹至少數的限定品種,以利品質控管。但對於推廣日本品種的企圖仍未停歇,而磯永吉正是扭轉局勢的關鍵人物。
濃縮的精華之作
磯永吉著作等身,他不間斷的研究成果見諸於各農業期刊及正式出版的專著。若欲找出一本彙整其研究精華的扛鼎之作,此次臺灣大學農藝系在建校九十週年推出的臺大著作紀念復刻套書中,所推薦於一九四四年出版的《增補水稻耕種法講演》,正濃縮了磯永吉三十餘年來於水稻改良、甚至於臺灣農業改良的歷程,足資作為其在日治時期的研究成果代表。
《增補水稻耕種法講演》全書達四百一十五頁,外加圖解二十九頁,章節計二十講。此書既名為「增補」,必然有其前身,即為一九四一年由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作物學教室所出版的《水稻耕種法講演》,是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作物學教室彙報的第七四號專論。一九四一年的版本若與一九四四年的增補版相較,其一百三十二頁的篇幅可謂相對清減不少,書後附錄的圖片也僅約略一半,足見重新再版所擴增的份量。而為何《增補水稻耕種法講演》會在日治末期由臺灣農會出版,箇中原因,則與時代的大背景息息相關。
就內文觀之,一九四四年的增補版除大幅增加附錄圖片外,原主文的十七個章節並未更動,並增加了〈六、蓬萊米の由來〉(頁八八—一三五)、〈七、佛印稻作概要〉(頁一三五—一五一)、〈八、比律賓中部呂宋平野蓬萊種作〉(頁一五二—一八四)等三章。附錄則調整較大,幾乎全面更動,介紹了數種雜糧作物的耕作方式及農具的介紹。除了〈六、蓬萊米の由來〉詳細介紹磯永吉一路走來培育蓬萊米的過程外,第七、第八章主要是介紹磯永吉於東南亞的考察事跡。「佛印」指的是二次大戰前的佛(法)領印度支那,涵蓋了今日的越南、高棉、寮國,經濟上以米穀為主要生產作物的地帶;而比律賓則指的是今菲律賓。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日本於東南亞地區積極擴展勢力,作為南進跳板的臺灣島,其上的臺北帝國大學自無法逃離「南進政策」漩渦當中。一九四〇年起,臺北帝大更進一步接受總督府及軍方的委託,從事各項「南方研究」。其學術成果除了擴增本身的研究層面,更是為了政治服務與軍事目的而存在,對南方知識的推展亦有潛在的影響力量。磯永吉除擔任臺北帝國大學南方資源科學研究所所員,尚在總督府的安排下再至東南亞進行米作調查,並評估、勘查、甚至於指導當地推廣蓬萊米的耕作。在前述章節中,磯永吉透過其考察所得,詳細介紹這些地區的水稻風土情況,蓬萊米各品種於各地栽種的情況,以及如欲推廣可能遭逢的人文與自然環境等各方面的挑戰等等。將蓬萊米在臺灣擴展及在東南亞米作調查的章節安排於第五章的育種之後,多少反映出將日本稻種擴張的企圖心。不過除作為日本稻推廣的紀錄,這些介紹也將當地水稻發展以一個農業專業者的視野留下時代側寫。
在出刊者臺灣農會所登載的廣告中,也強調這本書為作者三十餘年持續不綴與臺灣的米共同生活所積累出之大作,故在此刻米穀增產的重要時節,且同是臺灣米「南進」之秋,本書的出版不獨是對於島內、更希望可以推薦給與南方相關的賢達云云;反映出當時濃厚的南進時代氛圍。但也因為這樣的時代背景,這本書得以大幅擴充內容與附圖後廣為發行及宣傳,讓更多讀者得以了解磯永吉在水稻改良、甚至於其他農事改良上的貢獻。
根據磯永吉在書籍問世前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寫成的序言表示,由於匯集他於臺灣各地演講所成的前版《水稻耕種法講演》業已絕版,然要求再版者眾,於是他利用公餘的數個月,再將一些稻作相關的著作添加修訂。他自謙因時間匆忙,內容顯得雜亂,且行文不統一之處亦多,然仍希望可以傳遞其個人關於臺灣及作為比對的東南亞地區稻作之若干己見。在正文最後,磯永吉並特別提及,在增補的過程當中,由時為臺北帝國大學農學部助手三屋壽夫協助一切彙整與校對工作(頁四一七)。
觀覽全書內容,各講的安排如同稻米的生長歷程一般,從種子出發後,逐步涵蓋選種、耕種與育種相關現象的應用、蓬萊米的由來、東南亞稻作發展梗概、育苗、耕種技術(整地、深耕、插秧、正條密植、施肥)、灌溉、除草、病蟲害防制、田間管理、收穫與調製、壓稻技術及收量檢討等層面,可謂與稻作的生長軌跡緊密扣合。附錄則含性狀調查標準、水田冬季休閒的裡作、糊仔栽培,以及農具的運用方式等。且詳盡的圖解,能使有志投入農事者得有更直觀的參考圖像對照理解。絕非如其在序言中所謙稱的雜亂無章,反顯見其完整的架構體系,並兼顧到育種、農耕、採收、品質品評上的各個細節。要能掌握這些重點,確實是要有三十餘年豐富臺灣稻作經驗的磯永吉,方有能力做如此完整呈現。且原本就相當忙碌的磯永吉,在戰爭的特殊時節更是身兼數職,能完成這樣的巨作著實不易,其在序言中所述者實是自謙之詞。而附錄內關於二期水稻後休閒農地的裡作與糊仔番薯栽培建議,則提醒了人們,磯永吉對臺灣農業的關注並非僅侷限於稻作,他所關心者,更及於臺灣整體的農業及田地的多元運用。而這些改良,除了可提供更多的產出,更能改善農民的生計。
全書當中使用大量的專業術語、表格、數字等來呈顯磯永吉的研究所得,並佐證其論點,且厚實的份量及全以日文撰寫的情況來看,其對話的主要對象自非現地的臺灣農民,而是農事官僚、農會人員、田間指導者、米穀商人等等。但內容除了以農事的改革技術者及站在官方的指導之角度,磯永吉並未忽略從農耕現地出發的嘗試,對於土地如何做更有效率的運用,甚至對於農具如何使用、保養,亦在附錄中加以說明。
綜觀此書,如同臺大農藝系退休教授謝兆樞所言,該書「若是僅止於著書立說,則這一家之言,已足堪稱讀書人專家的典範,若再說是藏諸名山之作─存正史,可資政育人,纂佳誌,能鑑往知來」。其評論正可謂此書做了最佳的註解。
時代的註腳
完成《增補水稻耕種法講演》這本可謂日治時期臺灣稻作改良最具份量、且處於制高點的著作之後,時序僅過五百餘日,日本即戰敗投降,連帶影響了在臺日人的動向。
即便在大量日籍人士被遣送回國之際,磯永吉以其卓越的專長被商請留用,除持續從事教學,並擔任臺灣省農林廳技術顧問,繼續為臺灣農業付出。然物是人非,其幽苦的心境不難想像。但他仍在一九五四年完成另一本投注心力的代表著作Rice and Crops in Its Rotation in Subtropical Zones(亞熱帶地區水稻與輪作物),持續做出貢獻。一九五七年,磯永吉以七十一歲高齡自臺灣這個第二故鄉退休,離開前,蔣中正(一八八七—一九七五)總統特別接見慰勞,垂詢他的工作情形及對臺灣農林事業的意見。各地農會則以「農民導師/神農遺風/惠德裕民/蓬萊寶島」十六字彰顯其貢獻;臺北市長黃啟瑞(一九一〇—一九七六)贈送「每飯不忘」四字,以作紀念,實甚為貼切。為酬謝他對臺灣農業的貢獻,政府除頒予勳章,臺灣省議會並通過臨時動議,每年贈送他一千二百公斤的蓬萊米作為終生年金,提案人議長黃朝琴(一八九七—一九七二)的理由之一便是:「蓬萊米為磯博士一手所育成,故以蓬萊米為贈,意義較為深長。」
現今走進臺大校園內的磯小屋,在屋內,空氣中似仍留著當年磯永吉帶領著其他農學家與學生埋首在研究室中,一顆一顆挑選米粒、並專注整理農業實驗的光景。走出屋外,磯小屋旁的種植槽,在志工、學生群力整修後所種下各式稻米正蓬勃生長。此地並不定時舉辦各式活動,讓過往的研究中心蛻變成為散播農業知識的文化接點。而隨著《增補水稻耕種法講演》復刻板的面世,我們則可跨越時空親炙磯永吉這本重量級的大作,一觀那個時代農事改造與綠色革命的吉光片羽。
蔡承豪(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副研究員)
長期以來,稻米是亞洲的主要糧食作物,稻作品種的改良與推廣,看似是一科學技術層面的課題,然究其背後,實涉及到改良技術者特定意識的篩選、推廣的政治手段,以及販賣流通的市場設定等眾多議題。而諸多留下的專著、文獻,正見證了這樣的歷程。
蓬萊米之父人生過半的貢獻
近來至泰式或越式餐廳用餐時,服務生固定會詢問是否要嚐嚐風味不同的「香米」,這種香米是口感較為蓬鬆的長米,與臺灣人慣吃的圓形黏Q的臺灣米截然不同。在歐美,超市所見者亦多是此種長型、不黏的米種,倒是至日...
作者序
「慶祝國立臺灣大學創校九十週年選輯」總序
王泰升(臺大出版中心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的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的臺北帝國大學,今年(2018)適逢台大創校九十週年。九十年,於個人而言,是高壽;但對一所大學來說,應屬「年輕」。回顧台大過往的九十年,校園外大環境的政治、社會變遷極為鉅大;校園內的建制、組織、空間也隨著時空變化,有延續也有更替。台大從初始的文政與理農兩個學部、第一屆學生59人,在數個世代、全校師生的共同耕耘之下,逐步茁壯發展。一代代的莘莘學子,在傅鐘聲裡入學,於椰林樹影中畢業,如今的台大已成為11個學院、3個專業學院的綜合型研究大學,學生3萬3千多人,不僅是台灣第一學府、高等教育的代表,也是國際知名大學,更是引領台灣社會發展的動力源頭。
作為台大一級行政單位的出版中心,要如何慶祝本校創校九十週年?
很自然地,我們會從出版的角度來思考這件事。我們認為,大學存在的兩大目標,一是追求真理,一是作育英才;反映在出版品上,前者是學術研究的成果――學術著作,後者是教學必備工具――教科書。因而,我們特別從這兩個角度,精選自1928年迄今具有代表性、屬經典之作的學術著作與具創新、影響力的教科書共10種,以「慶祝國立臺灣大學創校九十週年選輯」為套書名稱(以下簡稱「選輯」),予以出版,以資慶祝。選輯的作者,限於現任或曾任台大的教師或畢業之校友。
九十年來的台大,曾醞釀出無數優秀的學者、名師,也為國家社會培養出眾多傑出人才。他們的著作,在各自的學術領域中稱得上是重要者,多不勝數。要從中選出具「代表性」、「影響力」的作品,並不容易。為慎重起見,出版中心敦請校內各領域的學者,成立一專責的編輯委員會。編輯委員會成員有:高涌泉(理學院物理學系教授、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張育森(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園藝暨景觀學系教授)、郭瑞祥(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學系教授、管理學院院長)、陳光華(文學院圖書資訊學系教授、圖書館館長)、陳為堅(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陳弱水(文學院歷史學系教授)、謝尚賢(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系教授、系主任)、蘇國賢(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系教授、社會科學院院長),以及擔任出版中心主任的本人(法律學院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教授)。
選書的程序,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確定推薦書單,主要是透過三種方式蒐集:一、請本校各學院推薦其學院所屬領域符合上揭期待的學術著作或教科書,至多三本;二、出版中心就各重要學術領域,從歷年出版及代銷的書目中,羅列出符合前述要求者;三、編委會的編委,亦可補充推薦。有了推薦書單之後,進入第二階段,由編委們從推薦書單中挑選出最終的10種書。第一階段產生出的推薦書單共計43種,其中各學院及出版中心推薦者39種,編委補充推薦者4種。接著,由出版中心召開編委會議,委員們共聚一堂,選出最終書單。因選輯著重在作者與著作本身對台大及該學術領域的「經典之作」,編委們第一步就先排除了圖鑑、工具書、事典等形式的著作,再就所剩書單逐一討論,最終選出10種書,依各書之初版日期可排列如下:
•《增補水稻耕種法講演》(磯永吉著,日文)
•《沒有顏色的思想:殷海光與自由主義讀本》(殷海光著)
•《管理學》(許士軍著)
•《經濟學:理論與實際》(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著)
•《公共衛生學》(王榮德、江東亮、陳為堅、詹長權編)
•《程序制度機能論》(民事程序法之理論與實務 第一卷)(邱聯恭著)
•Semiconductor Devices: Physics and Technology (2nd Edition)(施敏著)
•《華人心理的本土化研究》(楊國樞著)
•《中國文學史》(臺靜農著)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藍佩嘉著)
上述10種書,皆在各自的學術領域有其重要性與深遠影響力。書單中,學術著作5種,文集1種,教科書4種;部分教科書因有分冊,故選輯總數是10種13冊。在編輯上,選輯皆保留各書的原有內容,重新裝幀設計出版,有幾種因授權緣故為限量發行。要特別說明的是:磯永吉的《增補水稻耕種法講演》,是作為台北帝大時期的代表作收入選輯,以日文複刻方式出版,為選輯中唯一的直排書。臺靜農的《中國文學史》,之前曾收入「臺大出版中心20週年選輯」,這次編委們一致認為臺老師的著作不應在這個重要的選輯中缺席,出版中心在編輯上特別把它上下冊合而為一,且配合晚近學界的習慣採取橫排的方式,內容雖同但版本有異,提供讀者另一選擇。殷海光的著作,原本列在推薦書單上是他的《中國文化的展望》,但經討論,決議選錄殷海光關於自由主義的重要文章輯為一冊,以彰顯這位1950、1960年代台灣自由主義的開山人物。藍佩嘉的《跨國灰姑娘》是編委們討論的另一熱點,主因它是最近的出版品(2008),最後仍決定收入選輯以彰顯學術傳承之意義。
這套選輯中,有的是作者自行出版的書,有的則是其他出版社擁有出版權。對出版中心而言,最大的困難處是取得作者或出版社的同意,讓我們收入選輯。出乎意料的是,洽談過程極為順利,不論是作者或是出版社,都非常願意並隨即同意授權給出版中心,讓我們得以出版發行。在此,我要代表出版中心向選輯的作者及同意授權的出版社(單位),致上最誠摯的謝意。他們是:磯永吉學會;臺益公先生;邱聯恭教授;楊國樞及居中聯絡的瞿海源兩位教授,以及桂冠出版社;藍佩嘉教授及行人出版社;殷海光基金會;施敏教授及John Wiley & Sons出版社;許士軍教授及東華出版社;張清溪、許嘉棟、吳惠林(劉鶯釧著作財產權繼承人)、吳聰敏等四位教授;陳拱北基金會。沒有他們的熱心幫忙與慨允,這套選輯不可能在台大九十週年校慶時順利出版。
透過這套書的出版,我們期盼:它能呈現九十年來台大在學術研究及教學上,對人類知識及社會國家的貢獻。同時,它也是對獻身於研究、教學的作者個人成就的最佳禮讚。當然,對出版中心本身而言,這套書的出版另具有「標竿出版品」的意義。它不只是我們的出版目標,也展現了努力與堅持的方向!
「慶祝國立臺灣大學創校九十週年選輯」總序
王泰升(臺大出版中心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的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的臺北帝國大學,今年(2018)適逢台大創校九十週年。九十年,於個人而言,是高壽;但對一所大學來說,應屬「年輕」。回顧台大過往的九十年,校園外大環境的政治、社會變遷極為鉅大;校園內的建制、組織、空間也隨著時空變化,有延續也有更替。台大從初始的文政與理農兩個學部、第一屆學生59人,在數個世代、全校師生的共同耕耘之下,逐步茁壯發展。一代代的莘莘學子,在傅鐘聲裡入學,於椰林樹影中畢業,如今的台大已成為...
目錄
「慶祝國立臺灣大學創校九十週年選輯」總序/王泰升
導讀/蔡承豪
序/磯永吉
一、純良種子及其の採收法
二、種子の乾燥及貯藏種子の發芽力
三、種子の後熟と發芽力
四、選種法
五、耕種及育種上稻の相關現象の應用
六、蓬萊米の由來
七、佛印稻作概要
八、比律賓中部呂宋平野蓬萊種作
九、苗代及若苗の育成法、薄播
一〇、本田整地法特に深耕と地力の增進
一一、施肥量及施肥法、自給肥料特に堆肥及綠肥の增產
一二、栽植密度特に密植と正條植
一三、插秧特に植付適期及淺植
一四、灌溉法特に淺水灌溉
一五、除草法及其の回數
一六、病蟲害の防除
一七、管理
一八、籾米の收穫、乾燥、調製、貯藏及玄米品質
一九、壓稻
二〇、甲當收量の檢討
附
一、稻特性調查標準
二、裏作小麥耕種規準
三、裏作亞麻耕種規準
四、糊仔甘藷耕種規準
五、耕耡法
六、農具の手入
圖解
「慶祝國立臺灣大學創校九十週年選輯」總序/王泰升
導讀/蔡承豪
序/磯永吉
一、純良種子及其の採收法
二、種子の乾燥及貯藏種子の發芽力
三、種子の後熟と發芽力
四、選種法
五、耕種及育種上稻の相關現象の應用
六、蓬萊米の由來
七、佛印稻作概要
八、比律賓中部呂宋平野蓬萊種作
九、苗代及若苗の育成法、薄播
一〇、本田整地法特に深耕と地力の增進
一一、施肥量及施肥法、自給肥料特に堆肥及綠肥の增產
一二、栽植密度特に密植と正條植
一三、插秧特に植付適期及淺植
一四、灌溉法特に淺水灌溉
一五、除草法及其の...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