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試閱
陳子謙
與京官回家
他們回家就碰上京官家訪
馮先生捧著西瓜四十五分鐘不得入內
又重又熱像捧著特價的紅太陽還有
黃先生也給警察抬走了因為
衣衫不整恕不接待但他呢
T恤印著「平反六四」看起來
可能印錯字可能是盜版更可能
他甚麼都沒穿包括了國王的新衣
坦蕩蕩地裸跑幸好全國屏障了
防火牆裡的太陽眼鏡有時候
光太刺眼就叫它新聞自由還可以
翻牆呢眼前是三千個警察攔住
保安員攔住馮先生黃先生順便
攔住遲到多年的德先生聽說
黃先生也是遲到的通緝犯居然
在五年前衝紅燈並重重撞傷了路人
的眼神啊他肯定比觸電的動車更快
車毀人亡比吉卜賽人的琴弓更快
來不及向訪客出示住戶證 他們保證
在家就有自由了而且到處都是國的
家
17.08.2011
記李克強到訪麗港城
鄒文律
年老巨獸的輓歌
——致長沙灣工廠大廈
空置的工廠大廈仍舊空置
黃昏照出大廈頎長的影子
在暗影敞開的寧靜裡我看見
明渠兩旁垂老而沉默的巨獸們
跪坐的四肢因為長期摺疊而折斷
匍匐的地方長出鐵絲慢慢纏成圍網
人們繫上布帶,來過,又走了
從不同角度拍攝巨獸的遺照
準備在葬禮上擺放
而三年的等待,太漫長了
白花都萎謝成灰塵,隨著送行的人彌散
餘下我在烏鴉的叫聲中昏昏欲睡
當黑色的羽毛落在缺乏澆灌而枝葉泛黃的洋柴荊
被敲碎的葉片濺向巨獸,揚起成風
掃過水泥地裂隙叢生的野草,攀越巨獸的脊梁
穿過僅餘名字的廠房,穿過蜂巢狀的壁洞
穿過遺下來的破爛原子粒收音機
彈撥揚聲器塵封的音圈
聲音已經失真,抗議的橫幅除下多時
政府封條覆蓋牆上零星標語
字跡在交替的日光和雨露滲染下
混和油漬與鏽蝕凝結成巨獸身上的痂
伴隨山寨廠時代結束而逐漸褪去
枯槁的骨架撐入我淺睡的夢
盛夏的陽光把過去漂白至難以辨認
我閉上眼睛把雙手放在耳背,傾聽
手推車輪軸轉動的聲音滾向走廊盡處
焊槍吐出黯藍色火焰拼激咬合的嘶鳴
車床以強駻柔靱的呼吸應和
機械協奏的樂曲並不和諧,幾近嘈雜
卻是整個校服年代讓人不能忘懷的背景音樂
綠色的龐大身影築成放學歸途的地標
見證我和初戀情人共有的約誓
雨天走進巨獸體內
誠摯地挖開稀薄的泥土,埋下一枚蘋果芯
行刑前夕我再次聽見焊槍的尖叫
揉著惺忪的睡眼,目送巨獸被棕紅色鋼鐵支架綑縛
覆上綠色尼龍網編成的喪服
我知道,巨獸曾經毫不留情地吞噬田野和林蔭
如今成為挖土機和破石機的飼料
另一頭巨獸倒下,成了高爾夫球練習場
人造草坪布滿白色鳥蛋
四面高聳的圍網升起框住天空
等待孵出金色羽毛的鳥
可惜我始終不懂得鳥的語言
長大後仍然執拗地篤信種子會在體內長成果樹
繞著籬笆而行,搜索樹影投落的痕跡或蘋果花的殘香
圍網上的布帶即使寫滿詩句,仍然是布帶
城市的步伐依舊年輕,而我已老去
默默為黑白色的時光點燃一首歌
17.12.2005第一稿
18.10.2014修訂
呂永佳
而我們行走
彷彿忘記了心中某種節奏
如何平均地在時間裡攤分呼吸
像車廂裡的窗子般工整有序
幻見流動燈火和人煙
是我在夜裡走,店鋪的門在夜裡走
沒有駐足,匆匆地遺下一些甜
和酸。報攤上疊好的報紙
日子包著日子,故事套著故事
被迅速忘記,如隨意剪掉指甲
遺留在路邊,不用拾回
深夜裡拿著手提電話,看了又看
陌生的數字,串起城市的夜晚
有時,我擅自闖進脫軌的公車
寂寞拉著半透明的長方形盒子
彷彿你拉著我的手,在黑暗裡徐行
這一刻
我們便相愛
不管怎樣用力也關不了窗。它是死的
像一幅沉厚的石屎牆,有灰
窗子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
彷彿註定要這樣開著,為了讓
微雨靜靜闖進車廂裡
因為間歇的風,我感到時冷時熱
有人在公路哼著歌
有人坐在行人路上吸煙
高樓大廈的燈逐一熄滅
行人電梯自動停下來
有人躺在上面便沉睡
我可以和他們一起等待天亮
無意識地抓著了一些雨粉
在我的手裡蒸發為夜晚的溫度
也不是我的
多年以前我便應該知道,那是最後的相見
你的眼睛首先消失,頭髮、鼻子、耳朵……
然後是我自己的。
車廂最前的那位大叔
或許在多年以後
我髮線退後,頸部有一道疤痕
飯桌的一角破了,如人的關係
在帳單裡發現自己的名字
像碰見一個老相識。然後把帳單撕掉
丟到廢紙箱裡,那裡有爛了的蘋果芯子
和新春過後,剛剛撕下來的
揮春。
我看到十字街頭正消蝕成直路
睡著的時候,我彷彿坐在熱氣球上
一塊一塊的顏色之間隱藏裂縫
凹凸的公硌上車廂劇烈搖晃
頭撞向窗邊的扶手,沒有疼痛
像跌到一個很深的地方
回想起某個無聊的下午
我和你點了同一款咖啡
看到遠方的天空
密雲後閃電的輪廓
你向我說著陌生的詞彙
生澀的手勢和眼神展開追逐
我無法表達對某顏色和氣味的喜好
我知道我快要睡醒了
而車子繼續走,我們繼續走
天空回復原初的黑色
我們不自覺地
強行擁抱。於是
按下門鈴,沉默便走進門鎖裡
無法看到彼此錯愕的表情
我們已經知道太多
發現不能抓住什麼甚至
互相對望。隨意哼起一些
瞬間被忘記的音調
在失去之前先感到失去的存在
一些溫熱的記憶,急於想說的話
總因為郵寄的時差而變涼
房子裡的電視開著但沒有聲
某人回家大力關門
震響了久違的電話鈴聲
連上很多很多失語的夜晚
不知不覺在這條線上睡著了
即使在夢裡我們依然擔心跌傷
跌傷在陽光上面也會疼痛
或許我們都會想起床上的枕頭
它彷彿鋪了一層薄雪
每個夜晚我們都流淚。冷熱融在一起
是我們的衣服,讓我們時而掩藏時而坦露
我想如果一天只看到你的衣裳在戶外待乾
我會想起你和你的全部
然後,繼續行走
2006
此詩獲2006年度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組冠軍。
洛謀
暴民之歌
當街道是我們的賽道
結他和搖鈴是我們的肢體
說不同方言的人是我們的同伴
當書本變成了超級市場裡的貨品
當稻米變成了跨國企業的議程
當勞工權利變成了高官的空話
警察先生,請你們讓路
當我們的四周充滿了攝影機
我們的訴求變成一連串的數字
我們的歌聲變成電視新聞的背景音樂
當記者證就是一切的通行證
當鎂光燈就是追捕我們的雷電
當我們被脫光了衣服裸露在報紙的頭條
當編輯以我們的同伴的血液作招徠
警察先生,請你們讓路
當走上前的同伴被更多的警察包圍
胡椒噴霧淹沒他們的聲音
我們站在場外
標語和口號是我們唯一的倚靠
我們站在一起,詢問你們
你們在做甚麼?
你們拿起水炮
你們拿起催淚彈
而我們在歌唱我們在跳舞
我們在靜坐
我們的同伴被包圍了
我們的同伴受傷了
我們被揍了的同伴被說成暴民了
我們變成看熱鬧的青年了
警察先生,我們來投案的
那一夜我們都是暴民
那一夜我們都擁有最強的武器
那一夜我們都高唱人民的抗暴歌
25.12.2005夜
關天林
空氣辛勞
空氣辛勞──但我們的牙齒
仍無恙,照舊咬碎醫生的處方。
在人群與城廓分離的時日
我們含辛如飴。被宣佈的死亡
繼續帶著絕不退卻的紅腫
仰首,再宣佈一次。機場飽和
公民廣場空洞,大道掩藏的
投票站,振振有辭便神聖,但沒有
多少人做得到,站出來,挑
一個地點,證明裂縫巨大的意義。
輪流發言者不一定能圍圈
回到最初的反抗者,脫臼
曲解的次數不需要限制,在資訊
取代推撞之後,在自由的霧中
我們用口絞緊了繩索──
直到外部勢力勾結了自己的內臟。
29.10.2014,上海
陸穎魚
身體錄音機。
那個很有意思的窗
裝著很沒意思的風景
也許,這就是世界
不會永遠發生有趣好玩的事情
我們用三十分鐘也沒辦法好好介紹自己
而一隻貓的解釋是
當對方沒有看著你眼睛卻一直喵
這個叫做討厭
於是你開始帶著錄音機出門
你接近椅子、枕頭、門把和打開雪櫃等等
你看著它們說:「看 著 我」
你重覆把這工作一做再做
日子把你們透明的對話錄下來
椅子七歲,枕頭三歲,門把十九歲
然後你開始發現了窗的故事
聽到木紋裡面有一圈月光尖叫
梁智
流浪城之: 手機傳來最新樓盤消息
手機傳來最新樓盤消息
他又擴大租界佔領數個複式單位了
向我宣示主權宣示那條迴旋樓梯
怎樣直達天堂啊不
天台空中花園
他說他已升仙飲着紅酒
玩着乳頭簡直想死
我問他為何不嘗試增加腦內的自然光及空間感
比方說鑿穿顱腔壁裝成對流窗愈闊愈好
至好當然是一百八十度無敵海景加落地玻璃連大露台
這樣才能無遮擋地盡情欣賞彼岸的壯闊景觀
而他卻說背山面海不如坐北向南呢
內櫳巨大不如樓底特高
但更關鍵的是那雙長腿實在爽死人了
流浪城之: 關於房與家
關於房與家
關於身體和意識
當一座大廈乃至城市僅僅等於鋼筋與混凝土的結合
我們就虛無得只剩下骨架和肉
即使鋼筋混凝土替我們築造了整個世界
但誰來完成幸福
幸福是什麼
棲居是人類存在於土地上的方式
某位哲學家或納稅主義者說
築造以棲居為目標
記得加亮這句
只有透過築造方可得到棲居
藉以解釋房價
至少讓人知道身體的重要性
羅樂敏
寫在最後的早晨
隔壁是香港的八月天氣,一月琵琶
而我們溫度剛好:
簾外日光依戀
池塘悄悄,鵝說鳥語
主人的步伐堅穩如扶靈
瞻仰麵條的陳列,冷藏魚塊的佈置
黑色的坐駕穿過兩排筆直的柏樹
經過每天澆花的祖母
儼然駛向晴空
入夜起,套房將要進行各種工程:
拆卸並棄置地毯上
置放已久的紙團,房門旁
開鑿新幹線通向衣櫃
以及興建
大型紀念品擺放櫃,並儘快
把書桌上各式小物件遷徙
到手提行李箱
暫且是必然、但不必隔絕
注定一起的帶子和西蘭花
小白菜和牛柳
只要記住分開煮透再落鑊小炒
要記住下薑驅寒
記住握勺子的角度
別亂放調味料
無聊時不妨翻開光潔的襯衫
垂直的西褲,以手估量燙斗出海
的軌跡、回航的角度
沿著剛剛擬好的航線
遙望起伏的大西洋
斑駁的陸洲---
我為你挑選的最好的圖案
啊不如把我用剩的鹵水汁
也蒸餾成你早上泡茶的開水
還有拿些你用不完的孜然粉沙薑粉五香粉
趕製成綠色黃色紅色辟邪驅妖的香囊
最後最後最後別忘了我帶不走的夏桑菊
可以開出整整一年的春天
游欣妮
尋找一個存放水杯的位置
把信投寄到不同的角落
尋找一個存放水杯的位置
我忽然記起那天午後
你把水杯裝在白色背心膠袋裡帶回來
說了一句類似明天不用上班的話
之後的一段日子
起床梳洗的時候
終於能看見你吃早點的身影
沒有人知道
我曾悄悄拉開袋子的結
看過那米色有花的塑膠水杯
那不是家中的水杯呢
我繼續每天上學唸書
隨着琴聲輕快地哼唱不合音律的兒歌
「爸爸上班工作忙放假陪我郊外往」
數學堂的棒形圖讓我們笑着舉手
統計每一個爸爸的職業
在學生手冊上刻寫「肉檔小販」幾個小字的時候
老師沒有教導我
尋找和失去工作的意義
偶爾閃過當日午後的光影
無法還原袋子的活結
拉扯住延續至日後的疑問
我訝異於多年後仍記住
豬肉堆中冒起一個水杯的畫面
閉上眼
生豬肉的氣味徐徐飄起
彷彿終於明白
課堂上高舉的手臂
原是用來摘一個
在大家眼中
屬於爸爸的位置
陳子謙
與京官回家
他們回家就碰上京官家訪
馮先生捧著西瓜四十五分鐘不得入內
又重又熱像捧著特價的紅太陽還有
黃先生也給警察抬走了因為
衣衫不整恕不接待但他呢
T恤印著「平反六四」看起來
可能印錯字可能是盜版更可能
他甚麼都沒穿包括了國王的新衣
坦蕩蕩地裸跑幸好全國屏障了
防火牆裡的太陽眼鏡有時候
光太刺眼就叫它新聞自由還可以
翻牆呢眼前是三千個警察攔住
保安員攔住馮先生黃先生順便
攔住遲到多年的德先生聽說
黃先生也是遲到的通緝犯居然
在五年前衝紅燈並重重撞傷了路人
的眼神啊他肯定比觸電的動車更快
車毀人亡比吉卜...
作者序
被壓縮的世代:
香港新詩80後二十二家
吳耀宗
我對於香港80後詩人作品的關注甚晚,始於2013年(亦即我移居香港第七年)零星的閲讀。其時, 這世代關注已進入經典化的階段, 結集成書者有二: 一是2011年崑南主編的《80後十位香港女詩人:詩性家園》, 一是2013年鄭政恆、宋子江和楊佳嫻三人合編的《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 。前者選收十位本土女詩人, 她們在二十一世紀的首個十年後「年華雙十,對藝術生命來說,也恰是風華正茂」,「代表了醒覺的聲音,催生了一個未來」。(崑南,2011: 9-10)。後者在香港方面推出七位代表, 並明言80後詩人的「詩風歧異, 如果要帶出一個整全的圖像, 似乎不可能, 勉為其難名之曰: 多元矛盾, 以及處於現在進行式的寫作時態, 詩風倏忽轉向, 一點也不出奇, 還有就是以闊度取代深度。」(鄭政恆,2013: 177)這兩部選集各有偏重, 《詩性家園》將男性詩人一舉摒除在外, 專注於女性; 《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旨在並列不同地域同代人的文本,選收的香港詩人比《詩性家園》要少。2015年,我和臺灣《創世紀詩雜誌》主編辛牧商量後負責組稿, 在雜誌秋季號上辦了一次香港80後詩人作品專輯,當時考慮到篇幅時限問題, 只挑選了十一位詩人。其後念念不忘要編選一本包含較多,更見世代精神風貌的詩選,於是多方接觸,倍增所選,共得詩人二十二家、詩二百二十首,遂成此書。
在上述專輯的序文中,我曾為「香港80後詩人」定義,指出它導向兩個十年的時間層面: 一是這個詩人群體出生的年代, 即1980至1989年間; 一是他們崛起於文壇的時間, 約莫在2004至2014年間。(吳耀宗,2015:80)談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 必定繞不開1984年中英政府發表聯合聲明和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這兩大歷史事件既決定了香港在主權管治方面的被動命運, 也確認了它在民主發展上的主動角色, 尤其是後者, 將港人逼向中港關係和身份認同的思考廣場, 年復一年, 許多八十年代的小孩在由父母長輩帶往集體抗議的燭海歌浪中度過其童年時光。在2004年以後的十年間, 八十年代小孩已長成青年,他們經歷了1997年七一回歸﹑2006年以來連番的社會運動(如保育皇后天星碼頭﹑反高鐵保菜園﹑反國教﹑反新界東北發展等)﹑2009年北京六四事件二十週年, 終於在不同程度上捲入2014年底的雨傘運動中,向核心階級複製的唯經濟效益是圖的「中環價值」進行反思, 甚至是反撲。能詩者將其體驗感受訴諸鍵盤, 作品或散見於港台澳報紙詩刊, 或誦讀於公共場合, 或斬獲本地大小文學獎項 (如中文創作文學獎﹑大學文學獎﹑青年文學獎等), 或結集出版,遂使「80後詩人」成為香港文學書寫與活動的新力量。
在我看來, 這股新力量強勁之處, 主要在發展出多樣化的書寫風格和呈現獨特的精神面向, 從而回應巨大變化下的香港。回歸以後的香港不再是前幾代人習以為常的「借來的時空」(borrowed time and space)。對內與對外,這個國際大都市漸失話語權,日益成為「被壓縮的時空」(compressed time and space)。相對於享受亞洲四小龍騰飛富庶的前世代, 80後不僅受制於稅基單一﹑官商(地產)相護的尖窄趨勢, 更面對北人南湧爭奪資源,成為「被壓縮的世代」(compressed generation), 爬升社會階梯的機會大大減少。政治與社會期待上的落差使80後詩人無法依賴單一的表達方式,像選入本書的二十二家至少可歸納出四種詩風:其一是承繼自七十年代以來的「日常流」寫法(吳耀宗,2016:40),多用賦體,溫穩敘述,在瑣碎﹑平淡﹑散文化的筆觸中轉折出詩意, 此曾瑞明﹑鄭政恆﹑鄒文律﹑洛謀﹑羅樂敏﹑遊欣妮和陳穎怡皆擅長。其二是運斤於象徵與反諷,陳子謙﹑池荒懸﹑萍凡人和呂永佳習慣在局部細節中操作,而梁智和文於天則多從結構出發來佈局構思。其三是奇警跳接,關天林偏好組織詭異意象詞彙,何倩彤和黃鈺螢則放任魔幻想像, 意義跳躍, 起伏頻密。其四是以強烈情緒主導詩意流向,有陸穎魚﹑熒惑﹑洪慧、曾淦賢﹑洪曉嫻和陳暉健,他們的文本隨時開始, 隨時結束,以興味餘韻為目標。
生活/存於日益被壓縮的時空中,這群80後詩人所呈現的精神面向也複雜/豐富起來。其中最矚目的是對中港兩地的互動表態。陳子謙向邊區落馬洲投以冷峻的勘察目光, 一方面流露出「沒有一根草叫得出名字」的陌生感, 一方面以耳熟能詳的《聖經》和《百年孤寂》中的愉快之地伊甸園和馬康多作象徵, 辛辣反諷這片被「佔領了」,「等待收購 / 起樓」(<伊甸與馬康多 – 記落馬洲考察>)改變面貌的土地。曾瑞明同樣留意深港接壤的地貌變化, 但語多無奈, 既認識到「我們的家已成了人家的邊界 / 已發展的世界總是佈滿樓房」(<找到吉澳的雲>),中港距離縮短,亦感嘆兩地往來雖漸多, 但畢竟各過各的生活, 親屬血濃情淡 (<祖母>﹑<開飯>﹑<背叛>等)。如果說曾瑞明筆接大陸尚帶暖意, 則池荒懸多落墨於關係輕疏﹑難以溝通的一面,如與父親「最終的通訊輕得似煙花觸碰著邊境的毛雨」(<邊境的毛雨 – 念父親及其他>) , 甚至從文化差異的角度切入,寫身在倫敦的兩個中國人, 儘管文化背景不同(一在西歐吃北京鴨, 一曾在香港度過失眠的青春期), 卻同樣夢想徜徉於大自然,享受打獵﹑祭祀等「在非洲草原上」「土人會做的事」(<兩個中國人>),借此拋開國族身份認同上的負擔。關天林曾在上海求學, 因此把思索的焦點放在北地, 他婉轉書寫「機場飽和」而「公民廣場空洞」,反映人們離開的意欲, 並且提及「大道掩藏的 / 投票站,振振有辭便神聖,但沒有 / 多少人做得到,站出來,挑一個地點,證明裂縫巨大的意義」(〈空氣辛勞〉),暗示了無人敢說真話的不自由境況。當然, 不管是大陸或香港, 自由受壓制的境況使詩人思緒起伏難安, 像梁智心中有話說, 卻選擇「不說話」, 改用俯瞰天安門廣場的圖像詩來悼念八九六四事件中的亡魂(〈國士無殤之: 廣場〉), 將詩歌無聲(此詩無法誦讀)但有形的批判力盡情發揮, 去牽動讀者的心。洪慧則刻意讓個人的情緒宣洩於紙面。他先詰問「會不會我們永遠都沒有 / 自由。除了流亡的語言和 /死去的塵埃」, 進而高喊要燒掉世間所有該燒的人與物以示抗議,甚至「已經把千億年的石油 / 和,自己裝滿黑色棺木 / 不用改革和火了 / 我們自己就是」(<借火>),疾聲迴盪於字裡行間。
除了審視中港兩地自由度的問題, 這二十二家當中也有不少選擇以閒話日/家常的敍述方式去回顧孩提/昔日平靜穩定的香港基層生活, 這其實也透露了他們眷戀過往歷史, 希望重返舊有秩序的微妙心態。在這方面,鄭政恆突出公屋居者多貧寒的特色,寫小孩用喝完的煉奶罐充當玩具, 想喝汽水的卑微慾望「是平面化的」(<公屋>), 只能從牆上海報獲得滿足,然而全詩筆調卻是輕鬆愉快的。洛謀不但詳寫屋村邨小孩的日常 – 在樓下士多買媽咪麵、去辦館彈波子、在走廊上騎單車、挨著圍欄看飛機 (〈屋邨仔〉), 還記錄重建公屋所面對的變遷 --「我走到文具舖 / 以前我常在那裡打電話回家 / 老闆的頭髮變得灰白」, 店裡「現在,只剩這種了 / 至於那發黃的菊花拍紙簿」了(〈蘇屋>〉,平淡卻美好的記憶使他不忍調整批判現代化的語調。海內外博物館是另一常見的書寫對象, 代表的是舊秩序,卻總是受到人爲的干擾。鄒文律寫旅途中參觀博物館時為他人拍照, 他最在意的卻是鏡頭背景不和諧的問題, 因為照相機顯示屏裡所看到的「遠處發電廠的煙囪 / 屢屢白煙正在上升」,「堤岸彼方的打樁機與吊臂 / 密密麻麻像一群永不饜足的巨鳥」(<在旅途裡遇見博物館>), 象徵了人為變化影響舊秩序,使人感到彆扭。萍凡人借參觀安迪華荷(Andy Warhol)的名作,指出藝術家透過大量複製法讓原本高高在上的藝術進入大眾生活,這本是一種值得鼓勵的解放,不料博物館負責人為是次展覽定下許多規矩,「不許觸碰展品的警示無限複製」,倒是違反了華荷以複製追求解放的原意(<安迪華荷之金寶湯>),影響了參觀者的心情。陳穎怡寫到大埔鐵路博物館參觀1921年的車廂,強調「車身外地址都不喚地址了 / 遠行與遺留的別有繁華懷抱」,使她的這趟「陌生行旅」「像不能記起甚麽的」,「期期艾艾 / 無以重演的神話」(〈午遊鐵路博物館一週後記〉),懷舊的心情似乎也受到了挑戰。閒話日/家常的手段來到文於天詩中,變成了重建家族史的基石,不管是回憶兩代人同桌, 「以筷子對談」完成「一餐簡便的飯」(〈家宴〉),或記述祖父「在偏僻的鄉村…以父權消滅了/ 後代成長的焦慮」,熬粥的父親「不能理解是甚麼將我們深陷於牆內如一根 / 變彎的釘子, 而他更不理解長大的兒子 / 為甚麼總帶著一種遙遠的眼神」, 代溝竟然成為詩人暫時擺脫被壓縮時空的途徑。羅樂敏和陸穎魚同樣善用日/家常的重複性(亦是一種熟悉的秩序)來引發詩意。前者寫商場裡投錢幣抓娃娃的遊戲機, 重點在於重複投進一個硬幣,「握著控制桿 / 去控制 / 浪蕩的鐵爪子 / 描準以及按下」,而通過這重複的舉動 , 「我」要讓讀者聽見的「不是自己的聲音」, 而是大眾想像中「女人」渴望獲得娃娃「的聲音」(<遊戲>)。後者寫「被困在同一所房間裡」的家庭生活, 父親重複「 吃煙」, 母親重複「煮菜」, 孩子重複「打電腦」, 丈夫重複「把背影放在左邊」, 妻子重複「把左邊的冷淡放在倒影裡」, 由此體會到「每種語言都擁有屬於自己對於坦白的距離」, 「每一段婚姻都有一個人會先死」(〈每一段婚姻都有一個人會先死。〉)的永恆悲哀。
在80後詩人的筆下, 自我在被壓縮的時空中的掙扎還常常表現為不斷地行走, 嘗試逃亡,或者身處黑暗之中。呂永佳反覆寫「我在夜裡走」,「沒有駐足」(<而我們行走>), 甚至連在無人的天橋上時, 也覺得「彷彿在電車軌上的電線行走 / 伸出雙手,勉強平衡 / 並沒有鼓起勇氣張開眼睛的時刻 / 卻時時想像腳下的深寒、顫抖」(〈天橋上看風景〉)。這種不安的「行走狀態」亦見諸遊欣妮和洪曉嫻詩中。前者借以表述向職場進發的焦慮, 她和姊妹雖然「只想人生的道路平平坦坦」, 但是前進艱難,挫折甚多, 只能用哭濕的手帕「來應付沉默的壓扁了的麵包」(<前進的方式>)。後者自言日常作息就是「在間隙與間隙中行走」(<在間隙與間隙中行走>),「在自己的城市以異族的身分旅行」, 若想從這種狀態抽離, 就「要遁逃」, 因為海邊的「鹽花總被攔阻在繁華之外」(<看海去 --給死貓>)。何倩彤提出逃家之必要, 因為睡房有母親睡在「上格的床鋪」,「用電蚊拍擊殺蟑螂」,夢中「回到一個充斥著我親屬的大廳」,親屬「對我出言不遜」,我舅甚至「一拳打碎我内臟」,惡劣環境逼使她高喊「走出去, 一走走到紐約 /留在紐約生活吧」, 無奈這「一切不過是有聲書的情節」(<夜光體>), 不過是幻想。相比之下, 陳暉健實踐了逃亡的想法, 「回去布宜諾斯艾利斯」,即使他知道自己「將一貧如洗, 但絕不 / 典當出賣」, 即使他和同伴明天「做一個看上去 / 就像是一頓餐膳的人 / 各懷鬼胎 食之無味 / 容易放涼 棄之可惜」(<他從旅行回來>)。從性別的角度去看待世界, 黃鈺螢更加感受到惡劣時局中香港女性所受的痛苦,生命不由自主,「有人要拿走你的腎臟 / 有人要 / 拿走我的內在 / 或子宮 / 但我們都無力抵抗」(〈行歇如雨〉),「在黑暗中 / 我們無法想像黎明來臨」(<同義反覆>)。同樣絕望的曾淦賢詩多鋪陳黑暗、潮濕地底的意象,時時觸及死亡,如夢中挖到祖父微碎的顱骨(〈撥土〉),或言稱「捕船的人不會歸來」、「捕魚的人在山上撒網」(〈舉杯〉),暗示困處於不會有收穫,只有徒勞的世界。相比之下,熒惑要積極一些,提出「你向愈荒蕪的地帶邁進 / 你就愈接近原初。黑色的雪 / 只是把瞳孔遮住 / 世界的大蛇,卻因此腹痛難當」(〈回去吧〉);對於同代者,他勇於指出「我們的日照如此短促」,卻相信「我們在夜路尋找新的能量 」,相信「當街燈終於點亮 / 我們並肩;在詩歌的盡頭沉默地觀看著 / 對面的風光」(〈致我的同代者們〉)。
必須重申, 我選編這二十二位80後詩人的詩作於一帙,並做了以上的分析和歸納,旨在顯示這些在共同背景和語境下生成的文本所具有的共同特質,代表了80後這個詩世代作為一個整體對於一己和周遭的共時性理解與把握。當然, 世代關注/研究亦有其弱點,那就是難以同時全盤地呈現個別詩人的異質,而這樣的缺陷也只能留待個人詩集或詩篇的評論者去彌補了。
【引用資料】
崑南(2011):<驚覺繁露聚>,見崑南編:《80後十位香港女詩人:詩性家園》,香港:香港本土文學大笪地,第9-15頁。
吳耀宗(2015):<關於如/正常的對位或逆反 – 序香港八十後詩人作品專輯〉,《創世紀詩雜誌》,第184期,9月秋季號,第80-81頁。
吳耀宗(2016):<水往高處流:讀彭依仁詩集《灰鴿自由行》〉,《聲韻詩刊》, 第33期,12月, 第39-42頁。
鄭政恆(2013):<編者的話: 八十後, 或七年級, 他們的詩>,見鄭政恆、宋子江和楊佳嫻合編:《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澳門、香港:澳門故事協會﹑香港文化工房,第177頁。
被壓縮的世代:
香港新詩80後二十二家
吳耀宗
我對於香港80後詩人作品的關注甚晚,始於2013年(亦即我移居香港第七年)零星的閲讀。其時, 這世代關注已進入經典化的階段, 結集成書者有二: 一是2011年崑南主編的《80後十位香港女詩人:詩性家園》, 一是2013年鄭政恆、宋子江和楊佳嫻三人合編的《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 。前者選收十位本土女詩人, 她們在二十一世紀的首個十年後「年華雙十,對藝術生命來說,也恰是風華正茂」,「代表了醒覺的聲音,催生了一個未來」。(崑南,2011: 9-10)。後者在香港方面推出七位代表, 並明言80後詩人的「詩...
目錄
陳子謙
與京官回家
你還在睡著
伊甸與馬康多 ——記落馬洲考察
兩種聖物
在黑暗時代看《黃金時代》
呼吸
像一頭牛那樣偶然抬頭
生活
接棒
進化論
曾瑞明
挪威的木
晚餐
祖母
聖人
哀歌
開飯
反叛
找到吉澳的雲
關於上帝的故事
名著選讀
池荒懸
連花開的聲音都沒有
白晝的史詩
供應鏈
兩個中國人
塔羅占卜
邊境的毛雨 ——念父親及其他
末日讀經
相認
又一青年詩人的肖像
詢問
鄭政恆
老虎炸彈
公屋
大阪二三事
守門員對點球的焦慮
中途站與黑鳥
中文課與John Cage
七月十四日的華爾滋
票
樓梯街
何處是我朋友家?
萍凡人
重感冒
遊戲
彌撒
潛
安迪華荷之金寶湯
穿衣裳的樹
有人闖進蕭邦博物館
讓路
城市斑馬
雨傘十四行
鄒文律
讓我告訴你一些決定
給我所看見與看不見的亞富汗婦女
在旅途裡遇見博物館雲與向日葵
年老巨獸的輓歌——致長沙灣工廠大廈
瓶中蟹
戰爭紀念館前的鴿子
鴿子
海豚之歌
白頭金絲雀
雲與向日葵
呂永佳
坐太空船回來
而我們行走
淺白
天橋上看風景
無人之境
春花落
白樺樹
我們
悲傷的風鈴木
密雲
洛謀
暴民之歌
燭
屋邨仔
蘇屋
醬油
府城夜事──給C
這是一個晴朗的秋日下午
子午線
啤牌之城
愛情巷
關天林
鏈
柏人誡
我躺著
雲在進進出出
半夜醒來
空氣辛勞
IEC
度日課
南瓜與西柚
加油!火車未到站
陸穎魚
野花的箭。
動情。
渾蛋。
身體錄音機。
每一段婚姻都有一個人會先死。
致少年。
風的緣故。
我城,我們。
豬肉水。──給母親
再生池疊影。
梁智
流浪城之: 告別一切不做高貴的房奴
流浪城之: 驟然驚醒
流浪城之: 手機傳來最新樓盤消息
流浪城之: 關於房與家
流浪城之: 但問題是身體不再屬於我們
流浪城之: 終生寄宿女性體內
國士無殤之: 廣場
在嘉年華會裡有位雕刻家把永恆的第一天琢成妳的側臉
妳說妳捨不得被琢走的部分於是我把它們砌成另一首詩
回鄉回鄉
羅樂敏
遊戲
未名之春
798藝術區印象
盒子的延伸
一隻麻雀
010720060008
寧靜
戲院門外
寫在最後的早晨
蝶變
游欣妮
尋找一個存放水杯的位置
咳嗽
前行的方式
為你洗短褲的日子
風景
你知道我為你寫詩嗎?
畫一幅四季圖
再看房子
人間風景
會考
何倩彤
你的食指不要我
究竟甚麼是迪列特
七三0與其她
三十四張個人資料相片
恩尼斯狄馬
開信刀
暗暗
夜光體
符咒
我家
文於天
底線
1911
世紀末之光
想像的家族
1.家的形狀 -- 詩給家族
2.後祭 -- 詩給叔叔
3.發音 -- 誌母語
境外之詩
煎
熬
家宴
熒惑
醉路——寫於出席婚宴之後
藍紙
信物
風暴將至
對於孩子
無尾蛇
寫給巴黎的黑色星期五
回去吧
戰時的天空
致我的同代者們
陳穎怡
無題或只許空白
忽然跟你說起
午遊鐵路博物館一週後記
還有今生
也可以說起吐露港
雨天的信仰
就是沒甚麼
當你需要列印被需要的話語
總有些事情努力不來
旁觀他人的陰謀論
洪慧
然後,就此到遠方
關於Salsa
那年。我們上學
門
即使按著劇本把喜劇演完
一切都來得太遲
確然
可否
畫雷
借火 —— 應暉健速寫
曾淦賢
撥土
旁觀者
夢中修羅
舉杯
舊信
化石
知更鳥
掘石
杯子
腦科手術
黄鈺螢
我知道為甚麼
過鐘
行歇如雨
借代
同義反覆
成煙
輪迴
水獸
一一
暱
洪曉嫻
霧室
看海去--給死貓
海洋公路
護日石
日常
行走排練
走過不老橋
在間隙與間隙中行走
海的靠岸
銀月--獻給圖伯特
陳暉健
他從旅行回來
百無聊橫的清晨
非常公寓
媚俗
負累
數落
憂鬱的熱帶
第四公民
出軌
講座
編後記
陳子謙
與京官回家
你還在睡著
伊甸與馬康多 ——記落馬洲考察
兩種聖物
在黑暗時代看《黃金時代》
呼吸
像一頭牛那樣偶然抬頭
生活
接棒
進化論
曾瑞明
挪威的木
晚餐
祖母
聖人
哀歌
開飯
反叛
找到吉澳的雲
關於上帝的故事
名著選讀
池荒懸
連花開的聲音都沒有
白晝的史詩
供應鏈
兩個中國人
塔羅占卜
邊境的毛雨 ——念父親及其他
末日讀經
相認
又一青年詩人的肖像
詢問
鄭政恆
老虎炸彈
公屋
大阪二三事
守門員對點球的焦慮
中途站與黑鳥
中文課與John Cage
七月十四日的華爾滋
票
樓梯街
何處是我朋友家?
萍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