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的成功法就是實現「人生複利」
6大複利維度X 31個精英都在用思維觀點
思維複利 × 認知複利 × 時間複利 × 學習複利 × 成長複利 × 習慣複利
★當當網管理類暢銷第1名,好評99.9%愛因斯坦說過:「世界最強大的力量,是時間和複利。」。複利的核心是大腦中的思維模式不斷增加,然後刻意練習。從生活、成長、工作、商業等,投入的每件小事中,它才可能隨著時間的拉長,使得邊際成本降到最低,進而使收益逐漸增大。因此使人實現複利的是思維方式,即是持續向上學習的動力。唯有擁有複利的基礎思維,大腦的認知才能不斷被反覆運算,如此能使人生在各個面向有所改變。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選擇「複利」一定可以
不同的思維就會有不同的決定,關於財富、工作、人生…等
用複利思維讓你的每一次付出「價值無限放大」
【六大複利思維─改善你的思維方式與習慣】
本書中我將從思維複利 、認知複利 、時間複利 、學習複利 、成長複利、習慣複利等六個方向,盡可能地以多角度地概括人生中遇到的「複利場景」,並以橫向角度包括:生活、成長、工作、商業等;縱向角度則從每個思維的定義、抽離、辨別、案例、篩選、設計、回饋、系統等,尋找本質的方法論,讓人從一團混亂的場景中能漸漸釐清思緒。
■思維複利─成長的第一策略
我們每天工作其實都不是為別人而做,而是在為自己付出。趁早積累自己的無形資產(個人品牌、工作經驗等)。基本上你只要有能說會寫的能力,那這份紅利就適合現在的你。無論你處於哪個年齡階段,量化到每月、每天,找到三至五年的階段目標。用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匠心精神去對待,在遇到各種複雜資訊帶來的「熵增」,要有意識地去做減法,才不會每天陷入無序的狀態中。
▌複利觀點:思維複利、熵增定律、邊際成本、匠人精神、無形資產
■時間複利─成為長期主義者
大多數人「賺多少,花多少」;富人之所以富有,是因為他們明白要用「更多的金錢」去做槓桿投資。人生是一場「現金流」的遊戲,如果沒有趁早培養財商思維,那麼在時間的洪流中每個人就是一場「老鼠賽跑」,只能通過拼命工作、努力加班的形式用時間來換取固定的收入。在享受時間複利的路上,你可能遇到投入帶來的「沉沒成本」,但也有額外的機會紅利。假設方向正確且堅持時間夠長、壁壘夠高,那麼「貼現成本」將會很低。
▌複利觀點:長期主義、貼現思維、財商 FQ 思維、機會成本、沉沒成本
■學習複利─構建模型化知識體系
學習時,若能找到一套有效的學習方法,那麼學習成果就會非常有效率。最有效的學習就是設計自己的學習系統。知識就像一棵大樹,由主幹、分叉、樹葉等組成,其中樹葉就像碎片化的知識。所謂「有效學習」就是把它們進行串聯,使之形成體系。本書中我會提供一套完善的學習體系建構方法論,幫助你構建屬於自身的知識體系,進而達到高效的學習複利。
▌複利觀點:知識樹、大腦演算法、碎形創新、T 型思維、復盤思維
■認知複利─不斷優化思考系統
每個人都有倖存者偏差,認為很多幸運的事情會降臨到自己身上,例如一直做擅長的事情,認為隨著時間的拉長就能成為企業的管理者,卻不知管理者要求的是綜合能力。如果你一直在做自身擅長的事情,就會掉入「能力陷阱」中。至於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書中會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如果堅持實踐下去,還能提高自身的幸福指數。
▌複利觀點:腦霧、能力陷阱 、逆向思考、PDCA 循環思維、定向思維、從眾思維
■成長複利─讓人生價值最大化
與競爭對手在技能、實力水準等各方面相當的情況下,不如採用「錯位競爭」的方式,快速提高競爭力。本書將從五個面向教各位如何建構框架、完善流程、建立體系和底層邏輯的方式;如果再背負點壓力,或許各位可以成長得更快。而以上,就是典型的「馬蠅效應」。對於階段目標設計,如同舒適區「三圈理論」,則不能盲目而定,找到自己的張力很重要。因為在此過程中,我們對於自我的認知的認識,其實很多是來自別人的看法和多數的聲音,而這正是最大的危機。
▌複利觀點:馬蠅效應、內驅力、錯位競爭 青蛙效應、鏡中我
■習慣複利─堅持微小的改變
複利中也有一些「微習慣」是需要我們去改變的,例如多數人在決策時最常用的思考方式是「從眾思維」,即最初你可能遵循自己的內心在行動,但隨著周圍人的一句話,就會輕易改變方向。其次也要懂得克制欲望。隨著年齡的增長,不論是精神層面、物質層面,我們內心想要的東西會不斷增加,這將大幅度地影響我們做事的能力。然而所謂克制不是停止而是疏通,我將從欲望產生的心理結構的角度切入,設定兩個不同的方法論來改善這個問題。
▌複利觀點:結果導向、門面效應、路徑依賴 克制欲望、牢騷效應
【複利思維就是「事半功倍」的成功法】
本書適合所有擁有向上成長思維和願意不斷進步的人閱讀,不論從事什麼職業、扮演什麼角色,它都能在某些方面對你有所啟發。尤其是對於那些目前正處於迷茫期、焦慮期,缺少長期目標又想改變自己的人。期許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不能錯過的一本書,相信讀完後肯定會受益匪淺,找到自己底層複利的基礎認知,進而開啟全新視野。
作者簡介:
王智遠
內容創作者,是「人生複利」實踐者。 左手行銷方法論,右手心智成長。曾擔 任上市公司品牌經理,知名企業品牌總 監。主持 2019NEW media 新媒體聯盟 盛典,擔任數位行銷線上選型節圓桌論 壇嘉賓。2020 年榮獲商業新知•新耀之 星創作者獎項。從主持人、內容創作到 互聯網運營,成功跨界的 90 後。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是不努力不勤奮,而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這就好像我們做企業,要找到運算定律所在。複利這樣一個商業詞彙被拿出來描述思維,再好不過。這是一種很新的描述。——元氣森林創始人 唐彬森
在我看來《複利思維》不像一本書,更像一個人成長的方法論。不是長篇大論的教條,而是提供了在工作和生活中可實踐的複利場景圖。不管你是從事什麼職業,扮演什麼角色,這本書都能對你有所啟發。——36氪CEO 馮大剛
對於「複利」這個詞我們都很熟悉,但這本書將複利和思維方式結合起來,確實是個非常新穎的理解方式。我感受到了一種更為踏實的力量,讓我們一切從底層的底層做起。——雲集APP高級副總裁 張鐵成
做正確的事,這個選擇,開始的時候常常是特別難的。當你知道複利思維,你就會少一份慌張,多一份堅持。特別是在創業過程中,堅持複利的成長,這是正確地做事所需要的。——C咖小罐膜創始人 肖榮燊
絕大多數成功,是抓住了複利:積小勝為大勝,積小事為大事,積小利為複利。知識就是可以複利的,可以不斷傳播的。沒有複利,即使你今天第一,明天也會有人超越你。然而,大多數人是時間點的朋友,不是時間的朋友。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樸素的堅持,有時比無畏的尋求更重要。量變逼著質變,而不是量變帶來質變。隨著時間的拉長,邊際成本足夠低,收益才會慢慢變大,這也是筆記俠所踐行的。這就是複利的道理,越早知道複利的道理和規律,越少走彎路。因此,推薦你閱讀這本書。 ——筆記俠創始人 柯洲
智遠是我的朋友中邏輯性和系統性很強的一個,讀完《複利思維》這本書,更為他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所震撼。在我看來,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方法論,也包含著價值觀。期待更多的讀者學習完本書,可以養成複利思維的習慣。——鏡湖資本創始人 吳幽
複利思維這本書要告訴大家的是,不要懼怕現在擁有的東西過於瑣碎和細小,這些都是未來某一刻的財富。不要覺得滾雪球就必須在厚重的雪地裡才能變成大的雪球,只要是積累足夠多,雪球依舊滾得成。——夢餉集團高級副總裁 巨穎
資訊氾濫的當下,如果有作者能努力貢獻一本「不讓人茫然,不知所措」的邏輯清晰的作品,真的很慶倖。智遠的《複利思維》推薦閱讀,這本書把日拱一卒的行動力為什麼會獲得巨大獎賞的邏輯說清楚了。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仗」看起來笨,可為什麼會贏?還得了半個聖人的稱號?看完這本書,就能搞明白這個邏輯。複利是常識,常識比知識更重要。——豆盟科技創始人 楊斌
看完這本書後,我真的很意外。感歎於他對知識架構的理解,也驚喜於他一直在不斷思考的成果。他的思維模式一直貫穿於他自己的工作中,這本書集合了他多年工作和學習中的經驗與思考,並用複利這樣一個新型的知識構架闡述出來。——黑洞資本合夥人 楊蓉
(排名不分先後)
滾雪球推薦─
水丰刀 (閱部客創辦人、知名YouTuber)
方植永 (百大企業培訓講師與顧問)
林一峰 (執杯大叔)
孫太 (《存股輕鬆學2》作者)|
許繼元(Mr.Market 市場先生、財經作家)
楊斯棓 (醫師、《人生路引》作者)
鄭亦倫Allen (Fourplay創辦人之一、《專業調酒瘋玩計劃》作者)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鄭緯筌 (「我愛寫筆記」社群創辦人、「Vista寫作陪伴計畫」主理人、作家)
名人推薦:【各界推薦】
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是不努力不勤奮,而是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這就好像我們做企業,要找到運算定律所在。複利這樣一個商業詞彙被拿出來描述思維,再好不過。這是一種很新的描述。——元氣森林創始人 唐彬森
在我看來《複利思維》不像一本書,更像一個人成長的方法論。不是長篇大論的教條,而是提供了在工作和生活中可實踐的複利場景圖。不管你是從事什麼職業,扮演什麼角色,這本書都能對你有所啟發。——36氪CEO 馮大剛
對於「複利」這個詞我們都很熟悉,但這本書將複利和思維方式結合起來,確實是個非常新穎...
章節試閱
第一章思維複利
【複利觀點 1】 思維複利:人生就像滾雪球
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是時間和複利。」而在我看來,基於時間所產生的複利效應,擁有著更強大的力量。所謂的複利思維,是指通過掌握底層規律,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指數」不斷反復增強的思維模式。在金融領域,複利可以理解為用利息獲得利息,就是讓金錢像滾雪球般倍增。
關於複利思維,有一個相當著名的案例,假設有一個非常大的國際象棋棋盤,從棋盤左上角的格子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兩粒、第三格放四粒,依次類推,下一格是前一格的一倍,直到第六十四格,總共會放有一八四十四億米左右,相當於中國一千年的糧食產量總和。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每一個開始看起來都很不起眼,但只要堅持積累之後,總會等到一個充滿能量的爆發時刻。
網路上也曾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A每天多做0.01 和B每天少做0.01,兩者之間一年後會有什麼差別? 答案是A約等於37.8,而B約等於0.03。由此可見,兩者之間的結果差異,相當驚人!
為此,不要小看任何看似微小的進步,只要持續積累都會成為龐然大物。
複利的根本,是底層的知識量
一提到複利,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財富。從事物本質的角度來看,複利不單單只有財富,複利的內在核心其實是「思維方式」,也是對知識的認知。一次投入、持續收益是每個人都想要的,我們花時間做任何事情時都應該有「一魚多吃」的思維。那麼,該如何擁有複利思維呢?
我認為想擁有複利思維,最重要的是建立知識體系。而決定思維是否持續成長,知識體系的「輸入」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謂的知識體系類似於技術開發,可以分為底層、中層、應用層三個層面。
底層是思維進化的過程。從成長角度來看,我們每天都在更新大腦,通過新知識的輸入,不斷為大腦的下一次思考,累積素材,從而讓知識能不斷以複利的方式反覆運算,最後達到自我認知的提高。與此相對,如果我們沒有很高的視野,就意識不到其實現在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不斷沉澱,最終形成複利。
人類大腦的學習過程,是將外界資訊經過短期記憶(思考)後,進入長期記憶的過程。
在短期記憶的過程中,會把外界資訊和長期記憶的資訊放在一起,進行加工,接著儲存到長期記憶中。這時,如果大腦裡沒有相關的基礎概念和認知,就無法對新資訊進行有效的加工,呈現的狀態便會是「難以理解」。例如小時候死記硬背的文章、複雜的物理公式等。如果我們有很多相關的背景知識,理解與思考的時候就會容易許多,學習新東西的速度也會很快;這整個過程就是一個正面回饋。因此,在我們的認知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習慣用已知理解未知。」由此可見,底層的知識量多寡,是支撐大腦運轉的基礎。
中層則是自身能力範圍的擴大。知識體系就像一張蜘蛛網,在網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個知識點的串聯及其所發揮的作用。而當知識體系不斷擴張,就能讓碎片化知識不再是孤島,而是可以在大腦中進行更多的排列組合。這一系列的過程就像是打地基,一旦基礎打牢,後面的認知升級,就不再是線性級的增加,而是指數級的發展,從而構建起屬於自身的中層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越廣,能力範圍就越大,所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當自己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升級到「知道自己知道」時,就表示自身的認知能力已進一步提高了。
最後,最上層的應用層就是帶來知識的變現。能力範圍背後是知識的儲備,而在知識結構中,學習的底層知識和應用知識必須有一個合理的比例,就是兩者之間必須以「時間」畫等號。舉一個簡單例子說明,你有一個投資理財的規劃,每年賺十%左右,年底就會有一個利潤分配問題。通常你會拿出一部分花掉,然後再拿出一部分繼續進行投資。而花掉的就是應用層的知識,再投資的部分就是你的底層知識。這個比例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中,屬性也會跟著調整,而有所不同。
專家,就是懂得活用「底層+應用層」的知識分配
原則上,隨著時間的拉長,你的底層知識可能是不變的,但反觀應用層知識則會不斷地增加;例如:在工作中學會了如何經營、如何行銷、如何搞定客戶,但這些只能作為你的能力的表現。那麼,該如何讓能力表現,變成底層知識呢?答案就是「打造高效的體系」。
例如一位新手編劇寫劇本時,往往是大俗大雅地模仿前人的模式,你看完後也許會說:「要是我,結尾一定要寫的足夠震撼。」但一個資深編劇寫東西時,則是採用經典的三幕劇,在第一幕的建構上是一般人的視角,接著再展露主角光環,提供足夠的情節張力,最後結尾。換言之,在相同的領域中,其實新手和專家的知識區別有很大的差異,新手往往看到的是表面特徵,專家看到的則是本質能力。
所謂的專家,就是學習任何事物背後的基本邏輯,接著歸納成為體系進行輸出,最後達到放大的效果;此時應用層的知識變成了底層知識,能力範圍也就跟著增加了。隨著能力範圍的增加,再回歸到應用層,其變現的方式也就多樣化了。例如,從原本的只能靠「單一販賣時間」薪資的形式,發展到可以「多元化販賣時間」,如顧問、諮詢、培訓等,有些人則是通過更多的收益,進行資金的再分配,如買股票、基金、開店等。
總的來說,這一切的原理其實就是「底層+應用層知識」分配的機制。為此,若發現可變現方式極少,就表示尚未掌握靈活的分配機制和存在認知瓶頸等問題。
建構牢固的底層認知,是首要目標
若底層知識不夠扎實,單靠努力就想帶來複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有的事物都如此。而要把底層基本功做好,其核心就在於知識價值要足夠穩當,如此才會在要投資的事情上少走冤枉路。在財富投資(股票、基金)複利的領域中,底層所代表的便是自己的本金,換到其他場景中(工作、成長),本金便是基礎能力。所以,打好基本功才可能有更好的未來。
那麼,該如何才能讓基礎能力更加扎實呢?首先,要瞭解某個領域的知識分層,接著再找到有效知識進行學習。原則上,每個領域的知識可以分為以下四層:
第一層知識(Data):一般由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博士、學者所掌握。這類知識正在被研究、被驗證,是蒐集原始的資料,有的甚至還沒有被系統分析整理,是最初階的資料庫資料。
第二層知識(Information):第一層知識被分析、整理出一個結果,就成為含金量較高的知識轉述。這階段的知識就是一些底層邏輯的圖書,例如:權威機構發行的行業研究報告,和經過系統整理的培訓教材等。
第三層知識(Knowledge):往往是為了傳播而簡化或極端化觀點的陳述。例如一些領域內的權威理論被改編成書籍。這類書籍多半會為了讓讀者理解而簡化並加入了一些案例、故事,進而可能在表達上就會出現不精準的問題。例如在行銷業界,多數人都看過一本叫《定位》(Positioning:The Battle for Your Mind)的書,主要講的是滿足顧客需求、搶佔用戶忠誠度。這本書是「定位之父」傑克.屈特(Jack Trout)的成名作。市面上除了這本書之外,還有許多類似書籍,本質內容都很相似,這些書往往是為了讓大眾更容易理解什麼是行銷。
第四層知識(Wisdom):從第一層知識到第四層知識,經過消化後己經內化成一個人的想法,因此,開始會以個人的方式表達看法,就像各位經常看的碎片化社群文章,都已是是轉化而成的個人想法了。最近媒體上很多名人解讀的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一萬小時法則」,告訴任何人只要努力都可以成功等。有人認同,有人會覺得這不一定會成功。
現在,請你思考一下,自己在以上四層知識中各花費了多少時間。事實上任何一層的資訊都是有效的,重點在於「利用的方式」。若從底層複利的角度來看,我們更應該掌握第一層知識,這樣加上應用層的知識實踐,基本功才會更加扎實。第一層知識通常比較難以理解,所以建議選擇第二層知識去學習,成效會更為顯著。
終身學習,方能實現複利
想要實現複利,除了把自身底層知識打穩之外,還需要讓底層知識進行增值。
複利的核心定義是指讓利益持續並且穩定地增長、升值,不追求快速的收益。對於底層知識複利的持續,需要做的是小規模且不間斷的學習,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終身學習」。
很多人認為終身學習是個偽命題,原因在於這些人沒有屬於自己的體系,這些人的大腦學習就像流沙一樣,知識逐漸被忘記。很多父母經常說自己在學生時期非常優秀,但一畢業後就不學習了,導致在教導孩子一道函數題,就顯得無能為力。
為什麼我們學過的知識會被遺忘呢?學習不像電腦下載檔案一樣可以長期儲存,且需要的時候就能及時讀取。因為學習的本質其實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
人的大腦內有五百~一千億個神經元,當我們在學習和思考新知識時,相對應的神經元就會被點亮;當你經常運用和練習的時候,這些相對應的神經元就會變得更加牢固,甚至有時會變成一種條件反射;只有這樣知識,才是「真正」屬於你。若只是思考過卻沒有經常使用,那麼這個知識點相對應的神經元很快就會模糊,進而被遺忘。
因此不忘記知識的方法便是「多練習」和「對外輸出」。一個接受教育的人,知識體系的建立是有其雛形的。工作以後的終身學習,就是給這個體系不間斷地輸入新知識,增加其結構的完善,使其可隨著市場的動態變化,順利解決遇到的更多問題。
最好的終身學習,應該是選擇幾個有價值的長期問題,持續探索,例如怎麼做好業務行銷?怎麼做好產品經理?怎麼做好管理?怎麼做好財務投資……。如果你十年如一日地都在研究這些問題,會發現自己在該領域的知識更有系統,而這一切能保證你在這個領域中穩步地提升。千萬不要被短期的價值所迷惑,從知識、成長、金錢三者投資的角度來說,也許剛開始的基礎不是最好,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之後的知識增長能力。
複利不是自動化的過程,而是考驗人性的過程。如果我現在告訴你,從今天起不要喝酒了,每月省下來的錢十年後可以買一輛保時捷,請問你願意嗎?八十%的人都不會這麼做。複利的投資也是這樣,它是一種常識。如果所有的複利後期都可以「自在生活」,那些創業成功的企業家早就不用學習了。
((核心焦點check point))
‧在看中別人基金盈利的利息時,其實別人在關注你手中的本金籌碼如何增加。
‧早期靠本金,後期靠複利。本金等於底層知識體系與應用層知識體系的認知度。
‧複利是長期學習的能力。理解了複利的底層邏輯,其他的就交給時間,就可以見證其增長了。
第二章 時間的複利
【複利觀點8】財商FQ思維:利用時間使財富倍增
一名記者來到貧困地區,路上遇到一個放羊的小孩,於是上前採訪:
記者:「你在做什麼呀?」
孩子:「放羊。」
記者又問:「為什麼放羊呀?」
孩子:「賺錢。」
記者:「賺了錢以後呢?」
孩子:「娶老婆。」
記者:「娶了老婆以後呢?」
孩子:「生小孩。」
記者:「生小孩以後呢?」
孩子看著記者,說:「放羊,要養小孩。」
在以上這個故事中,可以發現由於各種因素的限制,使放羊小孩沒有形成優秀的財商FQ思維。終日辛苦工作,下一代也如此循環往復,生活水準卻像原地踏步,始終無法跨越階層。可見如果沒有趁早培養財商FQ思維,那人生就會像一場老鼠賽跑,永無盡頭。
貪婪和懶惰的內迴圈,造成了「老鼠賽跑」
「老鼠賽跑」是指每一代人都不懂理財規劃,只會通過拼命工作、努力加班的形式換取金錢,然後再用這些錢來消費,而下一代人也重複這一方式。
這裡面有兩個關鍵因素,一是多數人前期無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貪婪與懶惰,二是缺乏消費觀念和風險意識。下面我將對貪婪與懶惰的內迴圈這兩個因素進行具體分析。
外界不斷向我們灌輸著「不努力就要被淘汰」的信號,所以我們別無選擇只能奮鬥。於是崗位與崗位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企業的生存概率越來越小,我們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對此王東嶽老師用遞弱代償做了總結。
壓力使我們的貪婪欲望不斷增加,越貪婪就越容易被欺騙,產生莫名的暴躁情緒,促使欲望不斷增長,企圖尋找一種捷徑來解決問題,最終陷入貪婪和懶惰的內迴圈。
不斷改變的消費觀念和風險意識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和風險意識變得更加開放。信用卡、行動支付等業務不斷出現,許多人放大了自己的消費欲望,通過信用透支來不斷地消費,手中的閒錢用來投資股票、期貨等投資產品,享受瞬間增長帶來的財富。
這些行為的轉變,除了因為資訊化產品不斷升級、媒介的方式發生改變之外,也因為人的貪欲不斷增加,然而與此相對風險意識卻並未增加。很多人用未來幾十年的現金流來抵現在的消費能力,親手將自己裝進了籠子裡。這些人的風險指數都很大,一旦沒有了穩定收入,就會給自己帶來不可控的負迴圈。
從二十五歲到三十五歲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黃金時期,未來能不能成功取決於這十年認知成長的速度。我見過很多二十幾歲的上班族,發薪資後從來不存錢,也很少主動學習,所有積蓄都花在買名牌、養寵物、喝酒、聚會、唱歌上。把金錢都投在用於炫耀和滿足內心欲望的事情上,對三十五歲以後的自己,沒有任何規劃。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遇到事情需要投入金錢時,例如想創業,啟動資金要幾十萬,自己卻拿不出來。奮鬥了很多年卻根本沒有存款,這是多麼可悲的事。
三十五歲前應該好好工作,多提升自己,在一個行業中穩住腳,用心鑽研,從基礎崗位開始一步一步地熟悉這個行業。好好工作的本質,一方面是獲得穩定的收入現金流,另一方面是用更多時間來學習和思考,提升自己的個人能力;更重要的,能力提升後收入也會隨著提升。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避免三十五歲後進入「老鼠賽跑」的負面狀態呢?以下四個方面或許是當下的我們最應該優先思考的:
(1)工作與興趣是否相符
目前的工作是不是自己感興趣、擅長的。因為只有感興趣的工作才能做長久,這決定了自己三十五歲以後的道路。此外,也要打造自己的可變現能力,將所學專業的底層邏輯賦能至工作上,把興趣變成專業。
(2)未來想要創業還是被僱用
三十五歲前要邊工作邊思考,未來要不要創業,創業的話要做什麼,選擇舊跑道還是新跑道,什麼時候開始?如果創業需要什麼能力,自己是否具備?前期沒有合作夥伴時要如何開展業務?以上這些都需要認真去思考,而不是什麼都沒想好就邁出去,那樣失敗率就會很大。
(3)沒有創業的打算,想去什麼類型公司工作
要思考去大公司或小公司,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競爭壁壘。因為職業生涯長達三十∼四十年,如果選擇上班,年長的時候就會有一些風險,所以要考慮自己選擇的行業是不是夕陽行業,有沒有前景,如果沒有前景,則要思考如何改變和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
(4)有什麼短版?有短板如何彌補
許多人在三十歲前就掌握了一份工作的技能,但並沒有認真審視過這些技能,能否形成核心競爭力。知道這個核心競爭力,在於如果在三十歲後突然面臨失業,是否有可變現的能力,可以運用。所以要及早彌補自身的短板,形成高門檻,讓自己多一份抗風險的能力。
培養財商FQ思維的方法
開公司需要現金流,個人開銷需要現金流︙︙,人生就是一場現金流遊戲,因此開支一定不要大於收入。歸根結底,生活的首要問題不是收入多少,而是支出多少。每個人都應該崇尚節儉的生活,富人是用省下的錢去做更多的投資,富起來後再花錢去享樂;而窮人則是賺多少花多少,根本不考慮以後。
那麼一般人要怎麼培養財商FQ思維呢?拓寬現金流的管道。現實中有人工作幾年後發現自己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信用卡上還欠了很多。貧窮的首要問題,不是收入太少,而是支出太多。年輕的時候還能追著現金流跑,但隨著年齡的增大就會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企業的發展也講CP值,當一個員工的能力遇到瓶頸時,企業就不可能再去養活他,而是尋找CP值更高的人。
所以趁年輕,我們要考慮多條現金流的問題,控制自己的消費欲,將可節省的消費投入到可變數的市場上,以免因失業、大病而影響自己的財富。錢生錢的首要前提是自身的能力與興趣,儘可能去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並堅持投入,找到可變現的商業模式。其次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多積累的資源是有資訊差的,但只要找到這些資訊差,將資源進行匹配,就能打開很多不同的盈利管道。當收入超過單一管道收入時,就能跳出圈子。除此之外,也要培養認知金錢規律的能力,以及正確運用金錢規律的能力。
財商FQ和賺多少錢沒關係,而是測算隨著時間的變數,這些錢能給自己帶來多少自由、幸福和健康。如果這些都是增長的,那麼財商FQ也會增加;如果越活越累,越活越不自由、不幸福,那說明自己的財商FQ在下降。
富人獲得資產,而窮人和中產階級在不停地獲得負債。資產是能給自己帶來現金流的東西,可以讓未來的錢不斷地向自己流動,而負債是讓錢不斷遠離你的過程。作為年輕人可以積累資產的東西,最吃香的首先是寫作,其次就是投資理財、保險。這些都可以產生複利,也就是長期沉澱後就會變成資產。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增加,邊際成本會越來越少,但機會成本會越來越大。
別賺快錢、懂得向優秀的人學習
「快錢」一般是一次性的交易,這種事情多數不是傷及別人的利益,就是損失了身邊的朋友關係或時間成本。如果覺得自己財商FQ不足,那就去找優秀的人學習,去研究他們的方法論。在保障穩定的個人財產基本盤後,儘早多去實踐。越早開始,自己的時間就越長,以複利產生的收益就越大,交的學費也就越少;等以後自己有錢了再去學投資理財,可能已經錯失了很多。所有能正向迴圈的現金流管道都不要百分之百的投入,要當作副業,同時要平衡好工作、興趣愛好等的關係。
只有找對方法,勤奮的人才能突破「老鼠賽跑」的遊戲。很多人在本業之外有很多副業,本質就是為了早日脫離囚籠。企業的成長和個人一樣,如果企業把目前的業務做好,關門下班後是不是就安全了?答案是否定的,只有不斷地增長、拓寬邊界,才能更強大,才能主宰市場。
((核心焦點check point))
‧如果隨著時間的積累,個人資產越來越多,那麼就能脫離老鼠賽跑得迴圈了。
‧財富是需要積累的,我們只有懂得控制消費欲及其他可能出現的個人風險,才能去迎接獲得財富的更多可能性。
‧希望各位用消費降級的心態,過好財富升級的一生。
第三章 學習複利
【複利觀點12】大腦演算法:學習力就是刺激大腦
人的記憶力有限,過目不忘的天才畢竟是少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有意識地練習才能讓大腦不「生銹」。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特.史坦伯格(Robert J. Sternberg)認為,智力成分(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智力情境
(Contextual Intelligence)、智力經驗(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這三大要素決定了人的智力水準,天才和庸才的區別就在於他們在三要素上的編寫演算法不同。
經常有朋友在社群裡問我,如何培養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 針對這個問題,我給出的答案是放下手機,買一本與工作、生活相關,需要「動腦」的書籍,每天堅持半個小時用心把它讀下去,等你完成連續七日的閱讀後,再來找我要答案。很多人可能覺得這麼做很容易,不就是「讀書」嗎? 我每年給自己定的目標是讀五十本書,輕輕鬆鬆就可以讀完。但結果呢? 自己好像也沒有得到深度思考的能力。所以怎麼才算深度思考呢? 它應該是一套「有效思考+正向回饋系統」,就像知識體系一樣,透過各種有效認知的攝入打通大腦底層,形成多元化思維,最後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能力的差距,本質上是大腦程式公式運算的結果。
掌握大腦回饋提升深度思考能力打開網路搜索「大腦的本質是什麼」,可以得到各種各樣的答案,例如資訊的處理機器、電腦的CPU。從深層意義上來說,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並不是在工作,也不是在賺錢,而是在訓練大腦的系統。準確來說,你傳遞給大腦什麼,大腦就接受什麼;每天越是刷各種影片資訊流,越餵它懶惰無趣的事情,大腦就越不想思考。反之,每天傳遞給它複雜的東西、需要各種推敲、反復琢磨的內容,大腦就會調整處理速度,嘗試改變,直到能滿足你的各種需求。
此外,大腦不僅能處理外界資訊,同時也能處理屬於自己本身不依賴外界產生的資訊;它會在進化的壓力下不斷演變資訊的處理,從而與我們的身體和其他部分密切配合,讓自己可以適應新環境,產生合適的行為。
由此可見,大腦終其一生都在做一件事,就是通過不同感覺器官接受外界的資訊輸入,經過處理和解讀,轉化成行為的輸出,這一切的過程叫作「腦的回饋機制」。
我們每天的社交、滑手機、看新聞等,都是外部環境給大腦提供的各種有效的訊息,然後支撐大腦CPU去思考,為它提供動力源,支撐它去理解和探索外部的世界。在這個過程中,大腦也會通過各種觸點評判、類比,形成自我認知,進而改善認知的結構,產生反覆運算行為。
就好像齒輪在工作的狀態,一個齒輪的轉動會帶動下一個齒輪轉動,下一個會帶動再下一個,但是當一個不動,所有的傳動鏈也就都停止了。這種轉動,就是外部問題推動大腦運轉的過程,就像你每天開車一樣,輕踩油門三十公里,再加速四十公里、五十公里、六十公里︙︙,當你用力踩油門的時候,發動機的轉速就會越來越快,但無論你怎麼踩油門,最終提高的只能是發動機的轉速,「系統」卻無法改變。大腦與此不同,是它具有反覆運算性,它的反覆運算最終是為了保證系統的一切正常運作,無論外界帶來什麼樣的壓力,大腦都可以順利處理。
在現實世界中,當發現自己理想的狀態和實際並不契合,於是每天就會遇到各種不確定性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大小都是不同的」。這就導致了外界給予大腦施加的壓力也是不一樣。好比讓你做一個簡報與做一份專案報告對於腦力的使用程度完全不一樣。原因是大腦的CPU是存在記憶行為的,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有殘餘能量留在腦中,例如晚上做夢的行為,就是因為殘餘能量的回饋作用。大腦的簡單處理本質,是基於殘餘能量篩選資訊,構建一套簡單、能夠進行、說的過去的認知水平線,用這個水平線來適應「通用場景」。因為大腦不求把這些「自由能(free energy)*」給消滅掉,只希望減少「殘餘」,使它最小化,這個原理其實是「腦」對資訊的過度簡化。
舉例來說,主管讓你去聽一堂深度非常高的專業課程,然後回來和大家分享,並要求你必須要寫筆記。你為了完成這個工作,但又不想太費腦子地去理解,於是就會選擇折衷的方式,基於腦中已有記憶做一次總結,然後分享給大家聽,已表示任務完成。
如果你長期基於這種模型,就會發現「停留在固有的認知小黑屋裡」,形成一道高門檻的牆,不想去拓展它的「廣面」,使得大腦的回饋機制越來越不順暢。
在現實中,許多人都是這樣,例如別人說什麼、我無所謂、你說怎麼做我就怎麼做。或者是「我不管你說什麼,反正我是聽不進去,我認為的就是對的,我還要說服你相信。」這一切的原理就是「殘餘能量」的處理方式所帶來的固有認知,也就是「用主觀視角去給人和事物加上一層有色眼鏡,給自己形成保護。」
就像看了很多文章,總是帶著批判的眼光,覺得別人說的什麼都不如自己,寫的也差勁、不準確、經不起推敲等,而這便是大腦的工作原理。
那麼該如何讓回饋機制變強呢?可能有人認為,首先要有目標、有使命感、有所追求,然後要經歷挫折、失敗,不斷地突破,才能真正地變得更強。這樣說對嗎?對。但如果從更底層的角度來看,我認為人變強大的關鍵在於「自身心智」與「現實的磨合」。也就是說,唯有改變了固有的系統結構,對我們的內心進行不斷地探索、追求,才能實現對社會、世界進行認知、吸收、接受回饋、內心演變、適應環境;這一切的過程就是人變強大的過程。
重新設計大腦的作業系統
接著要來介紹一個PDCA模型。PDCA是一個管理學中的循環模型,包括計畫(Planning)、執行(Do)、檢核(Check)、行動(Action)四個部分。而該如何讓大腦深度思考呢?回到剛開始闡述的,為什麼要訓練大腦去讀需要「動腦」的書籍,並且每天要用心堅持半個小時的原因,就是依循PDCA的模型。
(1)第一步:訓練大腦接受困難的事情
首先需要做的是先「訓練它」,即PDCA的第一步,重新設計這個系統。當你讓大腦執行(Do)的時候,讀那些結構複雜、難以理解的內容,就是在瘋狂地攝入。此時思考會像齒輪一樣,急速地發生變化,若通過外界環境的刺激,再給它來個油門,它的轉速就會不斷地上升。如此,當下次若想把時速提到一二○公里時,就會發現變得容易許多,因為大腦已經過你有意識地刻意訓練,進而自動化進入該狀態,能高效處理繁雜瑣碎的事情。
很多人看長篇文章看不下去,就是因為長時間沒有訓練大腦了,只告訴大腦短文好看,可以快速預覽,反之長文難讀,需要花費時間,所以自動過濾。唯有刻意讓自己去閱讀長文,大腦才能受到足夠的刺激,使之越來越活化,而這也就是刻意訓練的力量。
(2)第二步:設計思考模式
深度是建立在思考之上。怎麼算是思考?答案依然是回饋機制。我將它分為三種類型:
念頭型思考:就是我們平時的念頭去思考,屬於比較淺薄、隨機的想法,不加依據的分析,是大腦的節能模式。就像你正在工作時聽A同事說「本週六日要團體健康檢查」,過了十分鐘,B同事突然對你說:「這週有空嗎?一起聚個餐。」你就會直接告訴他,這週要團體健康檢查,去不了。事實上,團體健康檢查本身這件事情並沒有得到驗證,而大腦也沒有對隨機帶來的資訊進行過濾,而這就屬於念頭型思考,具有隨機不確定性。
認知型思考:基於自己的知識儲備進行思考。我們一般認為是大腦在主動思考,其實不過是過去資訊累積加上邏輯的結果。就像很多人說的「你看到的世界,無非是你自己的認知的外在投射而已」,就是這個意思。
「初生牛犢不怕虎」,是因為它沒有意識到這個世界遠遠大於「它的認知」,所以才會沒有畏懼。那麼怎麼訓練「它」的認知呢?其實也有一套正循環系統,我把它總結為三個關鍵點:建立座標、刻意練習、建立知識體系。建立座標的核心在於「它」看一件事情要刻意地找到參考依據,例如事情本身屬於表象還是真相、事情出現是偶然還是必然、事情的背後是否隱藏了某個真實邏輯、事情的發展趨勢會怎麼樣等。如此它才能被你訓練,並長期刻意地練習這些行為方式,大腦中便會有很多跟事實相關的內容,擁有看本質的能力,接著再建立知識體系,底層認知才不會有所偏差。
觀照型思考:簡單來說就是走出去、擁抱世界,以自然規律、人性、人道為核心,審視自己的底層理念(過去資訊累積所得)、使命,並停止局限式的用腦方式,形成「無我狀態」。有句話說「拆掉你思維的牆」,即人們所說的一切我皆採納,但我有一套自己的評判標準,所有資訊在我這裡不分好壞,只有是否有用、能否反覆運算認知、能否摘掉它的遮蔽性。
(3)第三步:改善處理「自由能」方式
刻意訓練動腦的運作方式後,使它攝入新的認知思考方式,那麼下一步便是建立新的自由能最小原理的處理方式。上面談到的本能反應對於自由能形成的認知模型處理方式是構建通用場景,形成差不多就可以了、故意簡化的固有化思維認知。
新的系統要求的是可塑與彈性,講究開放化、全域觀,這樣遇到外部任何問題衝擊時就能靈活多變,可以最大化地消除所有障礙,具備更強的衝擊力。也就是說,遇到問題時,系統能更加穩固地處理。
然而此時,原本對於「自由能」的處理方式就需要改變,從本能反應到刻意練習;也就是我原本是差不多就行的處理方式,現在要把它做得更全面、做得更好。
那麼該如何設計新的「腦」思考系統,讓它變得更強大呢?該如何讓大腦從固有化系統變成開放性持續反覆運算腦系統呢? 我認為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步驟一:刻意練習。讓大腦多接觸一些新的、有難度的,在自己預期以外沒有做過的事情進行挑戰。
步驟二:在有難度的事情後面,多問幾個為什麼。找到認知座標,對吸收的事物提煉經驗,才能實現知行合一,好比讀書一樣,不要一味地貪多,追尋本質更為重要。
步驟三:從新事物帶來的認知中,提煉出對腦反覆運算更有用的認知,藉以修正系統的新演化。
步驟四:用修正後的系統的思考方式去接觸外界,進而接觸更多的問題。以新替代舊,不斷循環。
((核心焦點check point))
‧ 大腦演算法,簡單來說就像一套PDCA形成的循環。首先刻意地練習「腦」,讓它接觸處理困難的事物;其次建立對事物的新認知座標;再次改善對於「自由能」的處理方式,最後用反覆運算的習慣、方式刺激上述過程,達到「新舊轉化」的效果。而這一切的步驟,也叫作「回饋機制」。
第四章 學習的複利
【複利觀點17】能力陷阱:最可怕的認知誤區
什麼是能力陷阱?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議程理事會的成員艾米尼妮亞.伊貝拉(Herminia Ibarra)是這樣解釋的:「人們很樂於去做那些我們擅長的事,於是就會一直去做,最終就使得我們會一直擅長那些事。做得越多,就越擅長,越擅長就越願意去做。這樣的一個迴圈,能讓我們在這方面獲得更多的經驗,但卻忽視了培養其他同樣重要的能力,從而走向失敗。」說簡單一點,就是只願意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對於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卻不願意去嘗試,長此以往,就漸漸喪失了其他能力。也就是說,當外界環境變化太快時,我們擅長的事情就會慢慢失去價值,使我們我們不能再賴以生存,那麼,我們將無法獲得最終的成功。
某方面特別強,並不是好事。有人會認為「把某件事情做到極致難道不好嗎?」在傳統時代這個目標是完全被認可的,例如你會炸油條做早餐,最後開家餐館就不用擔心吃喝。但是,在網際網路時代,許多事情並不需要做到極致,而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多種專業技能。我們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但不要把自己置於能力陷阱之中。
關於能力陷阱
關於能力陷阱,比較簡單的理解是,一個人只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就像一個無限輪迴一樣,一直在同一個點做同一件事。
過去一個人只用一種技能就能享受一生,但現在一個人需要具備多種技能,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我們生活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不同以往,一個人需要多種技能才能緊跟時代步伐。假設你的職涯規劃是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就個人而言,做一些技術性的工作,找到方法論,探索出規律,做起來就簡單了。可以發現,很多工作在兩∼三年內可以找到規則,做五∼六年就能成為專家。但是你也會發現,越是努力去一個地方,就越可能偏離原先想要的目標。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是習慣的奴隸:習慣了某種技能,會慢慢地沉浸其中,而不會再去學習其他技能。
例如你的職涯規劃是想在三∼五年內成為一名管理者,許多人認為只要一直刻意練習下去,三年後就可以成為管理者。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不可以。」管理者要求的是綜合能力,只做一個方面的工作會導致我們陷入單一的能力陷阱中,而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提高別的能力。
兩年前有這樣一則報導:一位三十六歲的收費員在高速公路上工作,負責收費,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高速公路實行智慧收費後,他就失業了。他哭著告訴記者,自己什麼都不會。其實大多數人都是這樣,除了單一的技能,其他什麼都不會。L先生是我的朋友,他做了五年的用戶經營,最後丟掉了工作。他一直在從事用戶經營方面的工作,早年在電商領域用戶分析做得是比較優秀的,但是後來他也被公司辭掉了,原因是「工作太垂直,不用專人做」。
當今社會節奏快,資源有限,公司希望每個員工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最大限度地創造價值,所以大多數人都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因此在公司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只要做好你的工作就好了,不要擔心其他任何事。」做好自己的工作沒有問題,但做好你自己的本職工作和學習是無關的。時代不停發展,個人也得不停發展。實際上,你身邊的每個人都在學習和培養其他技能,公司徵才也總是需要綜合能力強的,如果不學習其他崗位技能,遲早會被其他有重疊技能的人所取代。
為什麼公司不只做單一方面工作的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工作了這麼久,已經成了一個有經驗的老鳥,薪資需求很高。
第二,只會做某個方面的老鳥,會陷入自己的能力圈和崗位職責圈,屬於階段性人才,不能長期培養。
第三,不管你怎麼換工作,都只是處在「用戶經營」這一個方面的崗位上,對於公司來說需要平衡能力強的人,而不是太專注於一個方面的人。
我曾做過一個小調查,八十%的人認為他們目前職位的能力,不能把他們帶到下一個需要的職位上。也看過一篇網路文章,其對很多公司的員工進行了調查,問他們是否想要嘗試改變,這樣他們就可以儘可能地緊跟時代的步伐,跟得上下一個人生的階段,解決下一個年齡節點要面臨的問題。九十%的人說他們想要嘗試改變,但他們最終沒有成功。為什麼呢?他們的理由是受公司文化的影響,一個蘿蔔一個坑,阻礙了自己的改變,平時忙於工作,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學習。想要改變,但是發覺無從下手,很難堅持下去,一個月可能就放棄了。
雖然大多數人都知道不應如此,但是沒有辦法,因為我們大部分時間都被瑣碎的日常工作所占據;這是一個無情的事實。為此,如何避免陷入能力陷阱,也是每位職場人都應該思考和注意的事情。
跳脫能力陷阱的方法
就個人而言,跳出能力陷阱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跳出舒適圈。這種跳出舒適圈的做法並不意味著你應該制訂一個合理的計畫,每天不斷地強迫自己成長,而是要學會以工作職責為核心,自覺地做工作範圍以外的事情。擁抱變化,試圖讓自己挑戰一些沒有做過的事情。原則上,想跳出能力陷阱可以從以下五點著手:
第一,重新梳理自己的工作。我們應該儘可能把時間花在一些自己較為薄弱的事情上,並盡力取得進展。在正常工作中,多數人會花很多時間做自己擅長的事情,這樣他們就可以得到自我滿足感和成就感,但實質上這是一種思維上的懶惰。
這就像高爾夫球手花很多時間練習他們最熟悉的動作,卻忽略了其他動作的練習。我們在一些擅長的領域投入的越多,我們在其他方面投入的就會越少。而其他的事情往往是改變甚至平衡綜合能力的關鍵因素,因為大多數創新和突破實際上都是跨界的結果。例如現在正在做新媒體的工作,可以多學習策劃活動;現在在做社群經營,可以多學習用戶經營;現在在做內容經營,那麼可以多加拓展自己的行銷能力。
第二,提高自己的認知高度。認知高度和格局是每個人都有的,但是每個人的認知水準是不同的。如果想提升自己的思維,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認知高度,認知達到一定的高度後,再做相關的能力培訓,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方式。
常見能有效提高認知水準的思維模式:站在自身崗位以外,看自己做的崗位是部門的哪個環節;以觀察者的身分觀察自身的情況,並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觀察自身和他人在整個經營過程中的聯繫,看看是否有所不同,別人都在負責什麼;試著研究一些其他事物;與比自身優秀的人交流,問他們如何看待事物的不同之處。
第三,建立良好的人際網絡。人際網絡分為兩個面向。首先是在企業內部。許多人只是努力工作,成為別人的「橋樑」,而自己不是「橋樑」。連結決定價值,在工作中要儘可能地讓自己成為橋樑,成為連結一切事物的連接者。連接了不同業務後,才能有更加廣闊的視野去重新看待自己的位置。
其次是在企業外部。如果想快速成長,圈子效應是必不可少的。在企業做單一的崗位,帶來的晉升是非常有限的,想要更快地升級,最好的方式是與優秀的人一起同框。如果你有很強的能力,也可以成為連接垂直領域所有人的組織者;如果自己沒有那麼強大的能力,可以選擇進入他人的圈子。圈子的目的是相互賦能,圈子裡的每次分享都能逐漸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在行業地位中形成個人品牌效應。
第四,提升自身的多元視野。多元化發展的目的是從思維層面昇華,讓自己的視野儘可能地開放,培養更廣的興趣愛好,閱讀更多有關職業發展的書籍,這些都是幫助自己成長的關鍵。例如理財管理可以使自己形成財務意識、醫療健康可以讓我們判斷是否需要購買保險、瞭解房地產的發展趨勢可讓自己明確何時適合投資房產。
第五,不必想清楚再去做。人們喜歡沉浸在幻想中而忽略了行動的樂趣。其實所有的事情都不是計畫出來的,不必完全想清楚了再去做,先做了之後慢慢就會想明白。要知道先想好再做和邊做邊想其實是兩回事。在生活或工作中,總有一些人試圖用思考悟出其中的道理,然後再用道理去說服你這件事可以或不可以。其實不必這樣,因為中間浪費了很多時間,且在其中一次又一次地錯過了機會。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想像力會讓自己透支快樂,也就是說,當夢想中的藍圖被實現了,反而也就沒什麼意思了;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呢?例如我們看到一家手機公司發表了一款手機,儘管功能、外觀、像素、UI設計等非常酷,但當錢存夠了,買到之後似乎就沒那麼興奮了;因為想像力越豐富就會越具體,提前預支了一部分感受。
所以,有時候我們不必執著於自己的想像力。電影再好如果被劇透得多了,再欣賞也就覺得無聊了;所以意想不到的喜悅即便是小小的,也會很深刻,因為它是自己想像力以外的。想像力還會控制自己的行動:想得太多,可能很多事情就不願意去做了。為什麼? 激情已經耗盡,誤認為自己已經在做了。
決定一個人努力程度的,往往不是人自身,而是機制。只要你在跑步機上行走,當它開始運轉時,就一定會跑起來。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機制和環境中會呈現兩種狀態,好的機制便是好的環境,壞的機制會讓你陷入懶惰的狀態中。所以有些事情不要想清楚了再行動,要先讓自己進入那條軌道,這便是一種成功。
((核心焦點check point))
‧ 避免自己墜入能力陷阱,首先要做的便是認知到自己是否在某一個職業或職位進入了無限迴圈的狀態;其次便是儘可能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好,不要把全部時間投入工作,抽出20%的時間讓自己學習,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
‧ 你不必等到一切都計畫好了再行動,不要在思考上浪費太多的時間,超級執行力是對平庸生活的最佳回應。
第一章思維複利
【複利觀點 1】 思維複利:人生就像滾雪球
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是時間和複利。」而在我看來,基於時間所產生的複利效應,擁有著更強大的力量。所謂的複利思維,是指通過掌握底層規律,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指數」不斷反復增強的思維模式。在金融領域,複利可以理解為用利息獲得利息,就是讓金錢像滾雪球般倍增。
關於複利思維,有一個相當著名的案例,假設有一個非常大的國際象棋棋盤,從棋盤左上角的格子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兩粒、第三格放四粒,依次類推,下一格是前一格的一倍,直到...
推薦序
#《複利思維》推薦序
每天醒來比昨天更聰明一點
秉持長期主義心態,看見不同的風景 時序進入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平穩,伴隨元宇宙和WEB 3快速崛起,眼看這又是風起雲湧的一年了。很多朋友喜歡在新年開始時許願,擬定各種年度目標,我覺得這樣挺好的。但如果可以的話,我很希望和你從現在開始,共同建構一種以長期主義為根基的複利思維。
在我開始跟您談複利思維之前,可能不免俗地要先來聊一下複利。嗯,什麼是複利?我想,以往大家多半都聽過複利吧!所以,不用Google也可以得知:複利是一種不同於單利的計息方式,透過把每段期間獲得的利息併入本金裡,繼續累積利息,來達到利滾利、錢滾錢的效果。複利投資搭配定時定額投入,也是許多人在投資理財的時候都會採用的方式。
有人把複利稱為是全世界的第八大奇蹟,可見它的威力不同凡響!這也難怪一說到複利,很多人立刻會想到存錢。其實複利的觀念不僅可以應用在投資理財上,同樣能夠應用在生活與工作的場域之中。換言之,複利思維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累積財富,更能夠運用它來思考自己的人生。
本書作者提到六種複利思維,分別是思維複利、認知複利、時間複利、學習複利、成長複利與習慣複利。換句話說,可以透過這六大維度來改善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做事習慣。若能身體力行,不但可以幫我們累積財富,更能提升生活的品質。
書上提到查理・蒙格的故事,讓我深有啟發。查理・蒙格是一位智慧謙沖的長者,他說:「要爭取每天醒來比昨天更聰明一點點」,誠然這就是個人成長中的複利效應。
本書作者鼓勵大家,如果可以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巧妙運用碎片化的時間每天投入一點,並利用邊際成本思維,也可累積大量的成果。比方每天如果花一個小時堅持寫一千個字的話,那麼一年下來就可產出三十六萬字,足以出版好幾本書了!
這一點我也深有感觸,就好比最近我開始錄製自己的Podcast節目《Vista的小聲音》(https://vista.firstory.io)。其實有這樣的念頭很久了,去年我也曾零星錄製做幾次,但還是沒有養成習慣。以前,我總覺得要把所有的前置作業(諸如企劃腳本、添購錄音器材和邀請訪談來賓等等)都做好做滿,才能真的開始當一名Podcaster。
但後來看了這本書,受到複利思維的啟發,終於讓我不再糾結一些無謂的事情,決定先邁開步伐,追求「先完成,再完美」的境界。所以,現在每天晚上我會先簡單發想節目的題材,然後好好睡上一覺,等到隔天清晨再開始錄製影音,同時把文章寫好,發佈到自己的部落格與社群媒體。
綜觀這陣子我所做的事情,看起來好像很多、很雜,但其實仔細拆解的話,會發現雖然樸實無華,但我自己卻做得很開心。話說回來,卻也讓我得到很多意想之外的成果。像是有人因此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也有朋友留言給我,說聽了我的Podcast節目得到不少的幫助⋯⋯等等。
仔細想想,我做這些事情也就是符合複利思維吧?
大家都聽過「雪球理論」吧?股神巴菲特說,人生就像滾雪球,而影響雪球大小的因素只有兩個,就是夠長的坡道和充足的雪量。隨著雪球愈滾愈大,也就象徵投資的成果愈加豐盛。
貫徹複利思維,正如同我們在滾雪球。當雪球黏上的雪愈來愈多,自然就會變得愈來愈大,而愈來愈大的雪球,又能夠黏上愈來愈多的雪⋯⋯這個現象,也就是本書作者所提到的「積小勝為大勝,積小事為大事,積小利為複利」。
閱讀本身是一件相當具有複利效益的事情,所以我不但相信閱讀,也很樂意跟大家推薦《複利思維》這本新書。同時,我也想邀請大家一起來培養複利思維,用長期主義的心態來做事。我相信,當你堅持一陣子之後,就會赫然發現眼前的風景大不相同!
「我愛寫筆記」社群創辦人、「Vista寫作陪伴計畫」主理人
《內容感動行銷》、《慢讀秒懂》作者
鄭緯筌
#《複利思維》推薦序
每天醒來比昨天更聰明一點
秉持長期主義心態,看見不同的風景 時序進入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平穩,伴隨元宇宙和WEB 3快速崛起,眼看這又是風起雲湧的一年了。很多朋友喜歡在新年開始時許願,擬定各種年度目標,我覺得這樣挺好的。但如果可以的話,我很希望和你從現在開始,共同建構一種以長期主義為根基的複利思維。
在我開始跟您談複利思維之前,可能不免俗地要先來聊一下複利。嗯,什麼是複利?我想,以往大家多半都聽過複利吧!所以,不用Google也可以得知:複利是一種不同於單利的計息方式,透過把每...
作者序
前言 複利思維,面對不確定年代的最佳利器
正在閱讀本書的你,我想應該是一位「希望自己持續變得更好的人」。那麼該如何持續變得更好呢?或許追求「複利人生」就是你的唯一解答。
我賦予這本書一個重要的使命,期盼它成為一本開啟「人生複利思維」的書籍;當然這也是一本關於「思維進步」的書,因為進步的核心方法論,便是掌握大腦中最重要的東西—思考方式,在不同的生活或工作場景中,改變自己。
二○一九年年底,出版社來信約稿,問我是否考慮寫一本和複利相關的書。
由於當時工作較為忙碌,我與出版社只有初步聯繫,並沒有真正開始想投入寫作。但隨後遇到二○二○年年初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多數人被隔離在家辦公,我看到很多年輕人過年時辭職,年後則受到各種因素影響而無法正常工作。所有事情由於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瞬間戛然而止。
我和很多年輕人一樣,在家隔離辦公,儘管一切還算順利,但在我的內心中突然多了一份「恐懼感」,但最初我並不知道這份恐懼感來自哪裡。迷茫、焦慮?好像都不是,最後我和內心的自己對話,終於找到了「恐懼」的來源:不確定性。不確定性的行業變化、不確定性的未來,甚至不確定性的人生目標……,這些外界資訊帶來的各種嘈雜聲,讓我陷入無限的焦慮中。
那段時間,我在家裡反思我的職業生涯有多長?我的未來是什麼樣子?做什麼才能到達到長期複利?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系統性思考、從模糊到清晰,漸漸地我終於找到了答案。之後我這些碎片化思考的觀點分享到社群平台,沒想到引起了眾多讀者的回饋。他們認為我寫的非常有道理,且能深入淺出地表達出思考背後的認知,而這些問題正是人們日常所遇到的,只是沒有人能系統且全面地表達出來。從那一刻起,我的內心多了一分力量,而這份力量也打消了我曾經埋在心裡許久的「不確定性」。於是,我在出版社的協助下,開始了這本書的寫作。
事實上二○一七年我就已註冊了個人的社群帳號「王智遠」,但並未開始寫作,直至二○一九年年底,我看到許多渴望成長的人,開始了詳細的寫作規劃和實踐,除了在寫作的道路上自我成長外,也期盼能幫助更多人。經過近兩年時間的積累,我獲得眾多付費用戶,且在解決各種讀者問題的同時,探索出一套自己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也是大家最為關心的。
在我的社群平台上,經常有讀者問「日常中的高效學習需要注意什麼?」、「如何實現長期成長?」、「如何專注去做一件事?」……,而正是這些相關問題的積累,勾勒出了這本書的基本框架。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框架時,我才發現它解決了我許多「不確定性」的原始問題:「在人生中,到底要做什麼才能實現複利?」這個問題我思考了許久,也詢問過很多人,但他們給我的答案都不相同,例如開連鎖店、創業、積累無形資產、做個人品牌、保持強壯的身體等。我認為以上這些都對,然而他們都只是站在自身角度給予的不同回饋。
而我認為能真正使人實現複利的,不單單是一條簡單的公式,也並非是投入一件小事乘以三百六十五天的努力即可;重點是,該如何將這些不同角度的答案,統合出一個重要的核心。
知識是唯一力量
複利的核心是底層知識複利;唯有大腦中的思維模式不斷增加,然後刻意練習,才能讓自己擁有匠心的精神。在經濟學中,唯有投入當下的每件小事中,它才可能隨著時間的拉長,使得邊際成本降到最低,進而使收益逐漸增大。這樣的道理,不僅表現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上,還包括個人認知的高度和健康等。因此我認為使人實現複利的是思維方式,即是持續向上學習的動力。唯有擁有複利的基礎思維,大腦的認知才能不斷被反覆運算,如此方能使人生在各個面向有所改變。在本書中我將從六個方向盡可能地以多角度地概括人生中遇到的「複利場景」,例如以橫向角度包括:生活、成長、工作、商業等;縱向角度則從每個思維的定義、抽離、辨別、案例、篩選、設計、回饋、系統等,尋找本質的方法論,讓人從一團混亂的場景中能漸漸釐清思緒。
本書共有六章,以下將分別概述書中各章節的重點,帶領讀者快速理解本書重點:
第一章:思維複利
我們每天工作其實都不是為別人而做,而是在為自己付出。在當今網際網路時代,最小成本啟動「能量」的方式,便是趁早積累自己的無形資產,這些資產包括個人品牌、工作經驗的知識體系等。基本上你只要有能說會寫的能力,那這份紅利就適合現在的你。
無論你處於哪個年齡階段,都要找到三至五年的階段目標,然後把它精確量化到每月、每天。用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匠心精神去對待,在這個過程中你便會遇到各種複雜資訊帶來的「熵增」;也就是說要有意識地去做減法,才不會每天陷入無序的狀態中。
第二章:時間複利
若從長期角度來思考,其實可以思考一下「時間複利」是否是偽命題。因為在取決於個人對某件事的投入產出比、在享受時間複利的路上,你可能遇到投入帶來的「沉沒成本」,但也有額外的機會紅利。假設方向正確且堅持時間夠長、壁壘夠高,那麼「貼現成本」將會很低。
其實錢只是努力的結果,把事情做好,才能獲取更多收入。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絕大多數人「賺多少錢,花多少錢」,根本不考慮以後;富人之所以富有,是因為他們明白要用「更多的金錢」去做槓桿投資。人生是一場「現金流」的遊戲,如果沒有趁早培養「財商FQ思維」,每天就只能在時間裡像「老鼠賽跑」般,通過拼命工作、努力加班,用時間來換取固定收入,一輩子都無法成為富人。
第三章:學習複利
學習時,若能找到一套有效的學習方法,那麼學習成果就會非常有效率。那麼什麼是有效的學習呢?最重要的就是設計自己的學習系統。
知識就像一棵大樹,由主幹、分叉、樹葉等組成,其中樹葉就像碎片化的知識。所謂「有效學習」就是把它們進行串聯,使之形成體系。在本書中我會提供一套完善的學習體系建構方法論,幫助各位構建屬於自身的知識體系,進而達到高效的學習複利。
第四章:認知複利
認知複利的核心,在於PDCA循環思維,若學習的東西無法構成閉環就等白學。每個人都有倖存者偏差,認為很多幸運的事情會降臨到自己身上,例如一直做擅長的事情,認為隨著時間的拉長就能成為企業的管理者,卻不知管理者要求的是綜合能力,而非單一能力。
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你一直在做自身擅長的事情,就會掉入「能力陷阱」中。至於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書中會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如果堅持實踐下去,還能提高自身的幸福指數。
第五章:成長複利
與競爭對手在技能、實力水準等各方面相當的情況下,不如採用「錯位競爭」的方式,快速提高競爭力。本書將從五個面向教各位如何建構框架、完善流程、建立體系和底層邏輯的方式;如果再背負點壓力,或許各位可以成長得更快。而以上,就是典型的「馬蠅效應」。
此外對於階段目標設計,如同舒適區「三圈理論」,則不能盲目而定,找到自己的張力很重要。因為在此過程中,我們對於自我的認知的認識,其實很多是來自別人的看法和多數的聲音,而這正是最大的危機。而究竟該如何有效避免這樣的危機,將會是本章的重點。
第六章:習慣複利
複利中也有一些「微習慣」是需要我們去改變的,例如多數人在決策時最常用的思考方式是「從眾思維」,即最初你可能遵循自己的內心在行動,但隨著周圍人的一句話,就會輕易改變方向。
其次也要懂得克制欲望。隨著年齡的增長,不論是精神層面、物質層面,我們內心想要的東西會不斷增加,這將大幅度地影響我們做事的能力。然而所謂克制不是停止而是疏通,我將從欲望產生的心理結構的角度切入,設定兩個不同的方法論來改善這個問題。
書中所有的思維模式,都是經過我自身實踐而得出的結論。受益於這套方法論,我避開了許多陷阱,進而取得了多項事業的發展,也獲得了快樂。我相信這些東西對各位讀者未來的成長,必定有所助益。
《複利思維》其實是一本工具書,沒有長篇大論的教條,而是像由一個個片段構成的場景圖。全書不是圍繞一個方面聚焦,而是每章都有其核心,由多個面向和角度展開,表達複利場景和複利思維。學習的本質是「取長補短」。如果在看完目錄時,對某個主題感興趣,可以直接跳到相關章節進行閱讀;如果時間充裕,我希望各位能從頭開始,因為書中的部分內容是有前後關聯的,它們就像積木般相互影響疊加,最終呈現出最穩定、扎實的有效內容。
本書適合所有擁有向上成長思維和願意不斷進步的人閱讀,不論從事什麼職業、扮演什麼角色,它都能在某些方面對你有所啟發。尤其是對於那些目前正處於迷茫期、焦慮期,缺少長期目標又想改變自己的年輕人,相信讀完後肯定會受益匪淺,找到自己底層複利的基礎認知,進而開啟全新視野。
從構建框架到寫成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我最想要感謝的是我身邊的諸多社群朋友,也感謝給我提出問題的人,是他們給予靈感讓我擁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創作。在《複利思維》的出版和宣傳過程中,策劃編輯和出版社付出了諸多心血,也感謝他們的匠心精神,對專業文字編輯與細節策劃工作的執著。然而,複利思維涵義很廣泛,若書中有一些內容有考慮不周之處,真切希望看完此書的相關專家朋友給予更多的批判指正,以便在後續版本中加以完善。
最後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各位掌握正確的方法、理解複利的不同角度,少走彎路、不斷進步。願我們都能擁有真知灼見。就請做好翻頁的動作吧! 就當我們初次見面認識的一次握手:「幸會,我是智遠,很高興認識你。」
前言 複利思維,面對不確定年代的最佳利器
正在閱讀本書的你,我想應該是一位「希望自己持續變得更好的人」。那麼該如何持續變得更好呢?或許追求「複利人生」就是你的唯一解答。
我賦予這本書一個重要的使命,期盼它成為一本開啟「人生複利思維」的書籍;當然這也是一本關於「思維進步」的書,因為進步的核心方法論,便是掌握大腦中最重要的東西—思考方式,在不同的生活或工作場景中,改變自己。
二○一九年年底,出版社來信約稿,問我是否考慮寫一本和複利相關的書。
由於當時工作較為忙碌,我與出版社只有初步聯繫,並沒...
目錄
推薦文 每天醒來比昨天更聰明一點/鄭緯筌
各界推薦
前言 複利思維,面對不確定年代的最佳利器
第一章 思維複利─成長的第一策略
複利觀點 1 思維複利:人生就像滾雪球
複利觀點 2 熵增定律:一切問題的底層規律
複利觀點 3 邊際成本: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複利觀點 4 匠人精神: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複利觀點 5 無形資產:最有價值的投資
第二章 時間複利─成為長期主義者
複利觀點 6 長期主義:做時間的朋友
複利觀點 7 貼現思維:高增長低折舊的時間思維
複利觀點 8 財商FQ思維:利用時間使財富倍增
複利觀點 9 機會成本:時間最大的價值
複利觀點 10 沉沒成本:面對付出及時停損
第三章 學習複利─構建模型化知識體系
複利觀點 11 知識樹:更有效、更系統化的方法論
複利觀點 12 大腦演算法:學習力就是刺激大腦
複利觀點 13 碎形創新:突破認知瓶頸的方法論
複利觀點 14 T型思維:好的學習是一專多能
複利觀點 15 復盤思維:讓自己的努力更有價值
第四章 認知複利─不斷優化思考系統
複利觀點 16 腦霧:避免反復思考
複利觀點 17 能力陷阱:最可怕的認知誤區
複利觀點 18 逆向思考:擺脫拖延習慣
複利觀點 19 PDCA循環思維:讓每次付出都有價值
複利觀點 20 定向思維:時間中的經驗陷阱
複利觀點 21 從眾思維:別依賴大眾行為做決策
第五章 成長複利─讓人生價值最大化
複利觀點 22 馬蠅效應:給自己一個競爭對手
複利觀點 23 內驅力:找到內在成長的動力
複利觀點 24 錯位競爭:揚長避短獲得最佳成長
複利觀點 25 青蛙效應:成長就是居安思危
複利觀點 26 鏡中我:成長的基礎是看清自己
第六章 習慣複利─堅持微小的改變
複利觀點 27 結果導向思維:看重效果的思考方式
複利觀點 28 門面效應:擺脫習慣補償的思維
複利觀點 29 路徑依賴:利弊相交的習慣陷阱
複利觀點 30 克制欲望:用科學化方式管理自身欲望
複利觀點 31 牢騷效應:遠離喋喋不休的抱怨者
推薦文 每天醒來比昨天更聰明一點/鄭緯筌
各界推薦
前言 複利思維,面對不確定年代的最佳利器
第一章 思維複利─成長的第一策略
複利觀點 1 思維複利:人生就像滾雪球
複利觀點 2 熵增定律:一切問題的底層規律
複利觀點 3 邊際成本: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複利觀點 4 匠人精神: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複利觀點 5 無形資產:最有價值的投資
第二章 時間複利─成為長期主義者
複利觀點 6 長期主義:做時間的朋友
複利觀點 7 貼現思維:高增長低折舊的時間思維
複利觀點 8 財商FQ思維:利用時間使財富倍增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