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進入大航海時代、正式站上世界舞台將屆400週年,國際政治與經濟局勢來到轉折點,未來十年將是台灣的「關鍵時間」!
從2022到2032,這未來的十年將是台灣重要的「政治時間」。本書提出產業棲息地作為數位轉型的創新基地,也是強化產業轉型的「加工廠」。以替代係數與加工度係數診斷產業創新指標,以產業的影響力係數與感應度係數 檢驗產業結構的變化樣態。這些步驟的落實將關係著產業棲息地的功能性,可以做為產業能否成功轉型的重要判 斷依據,而舊產業組織型態也必須調整或重新組合。
本書探討產業的轉型路徑,以MLP多層次模型分析企業在產業棲息地內的研究創新與轉型,並以螺旋發展理論模式完成高度產業化,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以期達到產業成長、就業增加、環境改善、技術創新、提升競爭力、創造性財政以及降低城鄉差距等效益。一但數位轉型成功,將優化人力需求結構與知識含量,提高單位勞動生產力,提高企業利潤,並改善本國年輕人的就業機會與工資結構。
作者提出,數位科技的進步將促進社會經濟結構轉型為共生、共好、共進化的形態,與此同時,應接續採用國際產業棲息地發展理論下的DIEMs戰略,透過外交(Diplomacy)、情報(Intelligence)、軍事(Military)、經濟(Economy)與台灣獨特的軟實力(soft power)等五大構面,做為確保國家安全體系的基礎,形成台灣融入國際的生態系統,進而推動台灣國家正常化的轉型,帶領台灣邁向真正正常的主權國家。
透過以新產業政策為核心,新財政與新金融為輔的「三位一體改革」,
從社會經濟結構轉型推動國家轉型,進而邁向「國家正常化」的目標!
作者簡介:
林佳龍
學歷: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
現職: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主責數位新南向)、財團法人台灣智庫、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光合基金會、青年基金會共同創辦人、台灣消防與發展交流協會共同創辦人
經歷: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訪問學者、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國安會諮詢委員、行政院新聞局長、民主進步黨秘書長、總統府副秘書長、立法委員、台中市長、交通部長
主要著作:
〈安倍與李登輝「正常國家」的未盡之夢〉(《自由時報‧自由共和國》,2022/07/31)
〈以DIMEs架構推動數位新南向國家級戰略〉(《自由時報‧自由共和國》,2022/05/08)
〈從產業最適棲息地理論看數位新南向的包容性新思維〉(《自由時報‧自由共和國》,2022/01/02)
〈新冠肺炎(COVID-19)對臺灣的經濟衝擊與經濟政策的評估──動態產業關聯模型分析〉(《問題與研究》,2020)
《科技特派員:林佳龍與十二位企業CEO的關鍵對話,前瞻台灣產業新未來》(2022, 總策劃)
《奔海:台灣智庫二十年》(2021,總策劃)
《李登輝學與學李登輝:民主台灣的時代精神、歷史意識與政治領導》(2021,總策劃)
《交通彩繪家:林佳龍與人本交通的創新治理》(2021,增修版)
《新政治經濟學:理論與政策的解析》(2020,編著)
《城市裁縫師:改變台中的15個關鍵決策》(2018年,編著)
《零與無限大:許文龍360度人生哲學》(2018,修訂版)
《以民為本的創造性財政》(2014,主編)
《打破悶經濟:新區域主義的動力學》(2013,編著)
《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2004,編著)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佳龍結合紮實的理論與豐富的實務經驗,提出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方針。樂見這本書能給讀者更寬廣的視野、更多元的思考面向。」──總統 蔡英文
「面對全球大環境的變動,佳龍兄以宏觀的角度,從臺灣過往的經濟發展歷程、新經濟時代的數位資訊發展,以及產業棲息地策略,深入分析產業間的跨域整合與互利共生,也擘劃出引領未來臺灣經濟產業發展模式的整體藍圖。」──行政院副院長 沈榮津
「這是一本適合一讀再讀且值得參考及收藏的書,讀者可以透過此書了解政府、企業和社會經濟之間的關係與如何協力合作,在數位轉型的「雙螺旋效應」下,政府和企業推動新政策能為台灣創造希望與未來發展,帶領台灣走向永續經營。」──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 劉揚偉
「本書整體論述體現台灣在面對震盪起伏新時代之國際框架下,如何建構一套強韌且兼顧理論與實務之國家發展策略,可作為國人從事國家永續發展工作鑑往知來,規劃新猷之參考。」──台灣綜合研究院創辦人 劉泰英
「利用產業棲息地理論以靜態與動態方式所分析出「5+2產業創新計畫」與「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的最適發展路徑也是本書的重要看點,本人相信國內產業分析專家對此部分將會有極大的興趣。」──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張建一
名人推薦:「佳龍結合紮實的理論與豐富的實務經驗,提出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方針。樂見這本書能給讀者更寬廣的視野、更多元的思考面向。」──總統 蔡英文
「面對全球大環境的變動,佳龍兄以宏觀的角度,從臺灣過往的經濟發展歷程、新經濟時代的數位資訊發展,以及產業棲息地策略,深入分析產業間的跨域整合與互利共生,也擘劃出引領未來臺灣經濟產業發展模式的整體藍圖。」──行政院副院長 沈榮津
「這是一本適合一讀再讀且值得參考及收藏的書,讀者可以透過此書了解政府、企業和社會經濟之間的關係與如何協力合作,在...
章節試閱
【自序】新時代台灣的國家發展戰略
2021年4月20日那一天,佳龍卸任2年3個月任期交通部長職務,在此之前的人生歷練中,我從大學教授學者一職,歷經了政府行政單位到民選公職等為民服務的機會,那是我人生中相當美好的時光。「先是一個人,才是一個交通部長」的意志與心境表達之後,我開始進一步思索台灣的未來,這也是本書在結論中特別借用印象派畫家高更著名畫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中所隱含的哲理。
佳龍一直以來堅持的核心價值與實踐力不曾動搖,大學時代共同組織「自由之愛」,推動校園言論自由,參與「野百合學運」,推動台灣政治體制的民主化,台灣在市場經濟制度與科技發展下,多年來也逐步成為全球供應鏈重要一環。2019年武漢肺炎雖然衝擊全球,然而疫情期間的台灣社會,在人民的高度自律下,經濟未受大幅度影響,反而成為國際矚目的新典範,更是自由民主國家之間國際供應鏈上不可或缺的要角。然而,2022年的俄烏戰爭殷鑑不遠,面對中國未來十年挑戰與當前兩岸局勢,輔以美國為首的民主國家陣營正形成一個新國際政治與新經濟體制,我們深感在國際局勢變化之際,台灣需要一套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國家發展戰略,這也是我撰寫本書的主要動機。
在我服務於政府行政單位與民選公職期間,國人可能會將我視為一位政治學者或是政治實踐者,對公共事務充滿濃厚興趣,甚至積極參與選舉活動。事實上,我在求學過程中所熱愛以及訓練的領域極為多元,其中特別著重在政治經濟學,這也是我從事教職與公職期間很多議題的分析都是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出發的原因。也因為如此,2001年我參與共同成立財團法人台灣智庫(Taiwan Thinktank),以關心台灣國家主體性、參與式民主(審議民主),以及重視均衡發展與經濟安全的國民經濟為核心價值。另外,在實務產業界方面,佳龍推動成立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結合中部企業家與二代,相互激盪新理念與新思維,並擴展到台灣各縣市,集眾人之智,提供建議並落實於國家產業政策,亦以共好投資為理念,驅動產業創新,創造區域產業發展綜效,期待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成為台灣的產業智庫。除此之外,在工作空隙之餘,與志同道合研究夥伴成立讀書會與新政治經濟學研究室(New Political Economy Research Office, NPERO),借助彼此專長領域,透過議題討論與研究模型設定,以科學實證方式尋找答案。以這樣的方式進行議題分析、整理內容,並在結論確認之後,佳龍認為應該出版成冊做為研究成果,於是開始撰寫本書,前後歷經25次的討論,約2年6個月的努力。
佳龍常在思索一個問題,那就是「台灣的經濟發展與正常國家化之間的關聯性」。我在本書第九章說,「當要解釋一個複雜課題時,往往無法由單一方程式來解題,需要在關聯性之間建立聯立方程組才能求出問題的均衡解,思考台灣永續發展議題,也適用這個道理」。以過去學術訓練與經驗,我們認為台灣經濟發展與正常化國家此課題的解決需要以「多模型思維」進行分析,這也成為我建構本書的方法論。本書的論述思維是從台灣經濟成長過程中尋找優勢產業,透過數理模型推估產業發展的成功因素,再著手於企業與產業之間的發展,分析產業轉型過渡到社會經濟結構轉型的演變過程,當達成國家轉型之後將有機會邁向正常化國家的目標。
這其中重要的黏著劑是數位科技、產業棲息地以及螺旋效應,本書透過這三項的理論和實務,做為推動正常化國家的大戰略。2019年1月我剛接任交通部長那時候,時值台灣學界與業界對數位轉型議題進行熱烈討論,隔年2020年被視為5G元年。佳龍思考數位科技、5G等潛力時,深信不只屬於電信與通訊的應用層面,還會延伸到各種創新服務的領域,也認為未來台灣產業經濟將可能歷經一場永久性轉變,國際社會也將會進入一個劃時代的新紀元。
於是我在交通部長任內成立「交通科技產業會報」以及12個產業創新推動小組,推動智慧運輸、軌道建設及智慧海空港等計畫,讓台灣產業結合科技發展,打造台灣成為智慧運輸的科技島,讓台灣產業優勢被世界看見。
數位科技是台灣的優勢產業,未來產業從製造過程到市場消費都與之息息相關,這屬於交通部業務範圍之內,佳龍嘗試理解這個領域對於產業升級與國家轉型的意義,更以數位化、數位優化再到數位轉型的發展階段分析企業內部與外部經營的影響層面。接著,我思考另一個問題,「企業與產業的創新機制在哪裡?」一旦我們意識到數位科技將改變企業生產與市場消費的過去型態,並跨越時間與空間障礙時,我從台灣產業群聚生產模式獲得啟發。並借助生態學概念,認為將數位科技結合過去的產業群聚發提出產業最適棲息地理論的構想,這是從產業聚落,產業群聚再到穩定產業棲息地形成的進化過程。穩定的產業棲息地生態系統需要建立在產業間具備「共好與共生」的基礎條件之上,持續透過科技創新邁向共進化的發展形式。其中,「共好與共生」理念是來自台灣企業家許文龍「兩個餌只釣一條魚的釣魚哲學」啟發,而產業需要共進化才能永續發展的想法是在陪伴兒女成長時,從《愛麗絲鏡中奇遇記》一書的紅皇后與愛麗絲對話中獲得靈感:「在我們國家裡,妳非得要像剛剛那樣拼命地跑,才能維持在原地不動,如果要到別的地方,速度至少必須是剛剛的兩倍」,這就是著名「紅皇后假說」(Red Queen hypothesis)。佳龍認為凡事唯有不斷地進步向上發展才能在激烈環境中生存下來,而生物進化則是需要由物理性和生物性的嚴峻環境下共同形成的,台灣產業發展也是同樣的道理。
政策具有延續性,蔡英文總統提出「5+2與六大核心產業」擘劃出永續發展的國家戰略,而這些產業政策和政績落實的成果,也會是挑戰2032台灣國家願景的核心重點。因此,本書在第四章就是以產業棲息地理論與螺旋發展模式分析這項宏偉的經濟藍圖,在此基礎下,佳龍持續關心這項國家建設工程,並從中獲得國家整體發展的戰略思維。當與研究夥伴們在討論產業棲息地形成的時候,起初對於此生態系統可能產生的效益並不明確,有時候則會令我感到有點冒險。但是,歷經新政治經濟學研究室與台灣智庫多次討論,透過數理經濟模型的計算與業界的實地考察之後,我們很享受這樣的方式,最後我們發現這套產業最適棲息地理論的系統性架構。這套理論若能在實務界得到實踐,透過業界間跨域合作並孕育出新產品,新系統以及新服務,這正是我書中所描述的螺旋效果。2021年我走訪了鴻海、宏碁和友達等十幾家旗艦型企業,親眼見證這樣的發展,也是現在進行式,並出版成冊《科技特派員:林佳龍與十二位企業CEO的關鍵對話,前瞻台灣產業新未來》(2022,大肚山產創基金會)。不論從智慧電動車,智慧醫療系統,到智慧生活產業,台灣製造業結合數位科技,正在產生內循環的螺旋效果。而透過數位新南向政策,協助業者深耕跨國界,虛實整合的系統服務輸出,更可創造出「雙螺旋效應」,並能夠擺脫長期以來五缺,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還可進一步完成產業升級的政策目標。
佳龍撰寫本書的樂趣,在於思考不斷出現驚奇,起初對「雙螺旋效應」只集中在產業轉型的分析上,但隨著產業棲息地生態系統的完整論述,發現還能夠帶動一連串效益,包含了區域發展、就業創造、都市化,並降低城鄉差距,這些將改變台灣的社會經濟結構,國家也將進入轉型階段。從數位科技推論到國家轉型的研究結論之後,佳龍心中經常地浮現「正常國家化」這個議題,我發覺「國家轉型」將會是正常國家化的前哨站,於是更進一步延伸分析這種可能性,最後本書提供了「台灣的經濟發展與正常國家化之間的關聯性」的理論基礎。「正常國家化」是許許多多國人的期待,也是我們台灣下一代未來的國家願景,但同時也須面對中國局勢所衍生各種嚴厲挑戰,本書勾畫出初步的戰略思維,期待讀者以更具富有創意的方法參與這項使命。
最後,感謝支持本書出版的有識之士,也對閱讀本書的讀者致上謝意,深感與研究夥伴們這兩年多來的一切努力,終將陳化為甜美的回憶,並昇華為對國家未來的美好想像。其中,特別感謝財團法人台灣智庫呂曜志、龔明鑫、黃玉霖、董思齊等同仁,提供了許多寶貴意見,充實本書的完整性;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施茂林、廖紫岑、柯承恩、張光瑤等同仁的資料建置與行政協助,增添本書的實務價值;朝陽科技大學洪振義教授是新政治經濟學研究室的研究夥伴,從產業經濟理論討論到數理模型修正與建立提供必要之協助,奠定本書科學性實證基礎,這些成果也呈現在本書引用數篇的working paper之中。當然,本書如果沒有秀威資訊出版的協助,將無法與讀者見面,在此一併敬致謝忱。
林佳龍 謹誌
2022年10月於台灣智庫
【自序】新時代台灣的國家發展戰略
2021年4月20日那一天,佳龍卸任2年3個月任期交通部長職務,在此之前的人生歷練中,我從大學教授學者一職,歷經了政府行政單位到民選公職等為民服務的機會,那是我人生中相當美好的時光。「先是一個人,才是一個交通部長」的意志與心境表達之後,我開始進一步思索台灣的未來,這也是本書在結論中特別借用印象派畫家高更著名畫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中所隱含的哲理。
佳龍一直以來堅持的核心價值與實踐力...
推薦序
【推薦序】新時代‧新政策‧新思維/行政院副院長 沈榮津
臺灣長久以來均為出口導向的海島型經濟體,對於國際市場有著相當高的依存度。近年由於COVID-19疫情、美中貿易競爭、國際地緣政治局勢,以及俄烏戰爭等因素,已經加速國際生產分工的重新布局。為了因應疫情、氣候變遷、地緣政治等不確定風險,企業已開始思考由全球化,逐步轉向在地化、區域化生產,以多元布局的方式提升供應鏈的韌性。
臺灣具備優異的創新能力及優良的人才素質,普獲國際肯定。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的2022年世界競爭力年報,臺灣排名全球第7,是2013年以來的最佳表現;在超過2,000萬人口的國家中,臺灣更連續2年蟬聯世界第一。此外,WEF亦連續兩年將臺灣列為全球四大超級創新國之一,由於我們擁有這些良好的環境,已吸引不少臺商回流及國際大廠來臺投資,有助於維持臺灣產業在國際的領先優勢地位。
蔡總統於2016年提出的新南向政策,就是因應國際局勢變化,分散臺商海外生產風險,鼓勵產業投資東南亞,以降低臺商過度依賴中國大陸的現象。隨著臺商多元布局的成效日益顯現,也減緩了美中貿易戰對我國產業帶來的衝擊。由於佳龍兄具備豐富的國際事務、數位科技、產業發展推動經驗,並在臺中市長任內推動水湳智慧城、大肚山智慧機械技術驗證場域,在行政院新聞局長、交通部長任內也都推動過相關業務,因此蔡總統聘任為無任所大使,專責「數位新南向」的推動,包括對外聯繫與交涉,並協助行政部門與民間產業建立更緊密的對話合作關係,進而運用臺灣數位科技創新的優勢,讓臺灣成為印太區域內,智慧應用解決方案的最佳夥伴。
面對全球大環境的變動,佳龍兄以宏觀的角度,從臺灣過往的經濟發展歷程、新經濟時代的數位資訊發展,以及產業棲息地策略,深入分析產業間的跨域整合與互利共生,也擘劃出引領未來臺灣經濟產業發展模式的整體藍圖,透過以產業政策為核心、財政政策及金融政策為輔的政策新思維,完整融合理論基礎與實務推動, 本書提出的國家永續發展戰略,可謂是佳龍兄累積多年的真知灼見。
佳龍兄也勾勒出具體可行的數位新南向願景,以臺灣具備的產業優勢條件,重新思考我國應該要有的新思維與新作法,不僅有助於強化臺灣與鄰近印太地區國家的鏈結,更能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為利基,創造臺灣與新南向國家雙贏、互惠的局面,建立共生、共好的區域夥伴關係,讓臺灣在國際經貿上穩步邁向包容、永續的成長!特為之序。
【推薦序】新時代‧新政策‧新思維/行政院副院長 沈榮津
臺灣長久以來均為出口導向的海島型經濟體,對於國際市場有著相當高的依存度。近年由於COVID-19疫情、美中貿易競爭、國際地緣政治局勢,以及俄烏戰爭等因素,已經加速國際生產分工的重新布局。為了因應疫情、氣候變遷、地緣政治等不確定風險,企業已開始思考由全球化,逐步轉向在地化、區域化生產,以多元布局的方式提升供應鏈的韌性。
臺灣具備優異的創新能力及優良的人才素質,普獲國際肯定。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的2022年世界競爭力年報,臺灣排名全球第7...
目錄
推薦序 新時代‧新政策‧新思維/沈榮津
推薦序/劉揚偉
推薦序/劉泰英
推薦序/張建一
自序 新時代台灣的國家發展戰略
【Ch1】緒論 本書的課題與分析視角
本書課題背景
本書分析方法
本書的分析對象
【Ch2】台灣產業成長因素變化過程
台灣經濟發展過程
經濟成長變動因素
國際匯率變化與國內股市泡沫的產業成長變化因素 (1989-1994)
加入WTO前後的產業成長變化因素(1999-2004)
2008年金融風暴期間的產業成長變化因素(2006-2011)
後金融風暴的產業成長變化因素(2011-2016)
COVID-19爆發的產業成長變化因素(2016-2020)
人物介紹◆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
【Ch3】數位資訊科技與社會經濟──進入新經濟時代
台灣資訊科技的發展模式
數位資訊革命的社會經濟影響層面
5G發展改變ICT的產業結構──移動通訊系統的普及
5G發展帶動社會生活的數位化
5G與ICT的應用領域
交通數位資訊科技應用
觀光數位資訊科技應用
基礎建設業數位資訊科技的應用
醫療產業數位資訊科技應用
製造業數位資訊科技應用
人物介紹◆台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
【Ch4】產業棲息地理論與「5+2與六大核心產業」的發展路徑
5+2產業與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的定位
「5+2產業」的競爭力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產業棲息地理論與產業螺旋發展的「5+2產業」與「六大核心」產業
1.生醫產業的智慧醫療
2.智慧機械
3.亞洲‧矽谷
4.綠能科技
5.循環經濟
6.國防產業
7. 新農業
人物介紹◆企業投資領航者:郭台銘
【Ch5】數位新南向的產業發展戰略──雙螺旋效應的意義
數位新南向的願景
新南向戰略的國際產業棲息地發展模式
DIMEs架構下綜合戰略思維
台灣與新南向主要國家的經貿關係
新南向的經貿性質與產業競爭力
①越南
②泰國
③馬來西亞
④新加坡
⑤澳大利亞
以數位科技推動新南向的重要性
數位新南向的產業棲息地螺旋發展型態
新南向產業棲息地數位轉型螺旋發展
新南向產業棲息地數位轉型螺旋發展型態
台灣數位科技新南向的產業棲息地遷移
台灣數位新南向的「雙螺旋效應」
整合推動數位新南向組織架構
人物介紹◆台灣壓克力之父:許文龍
【Ch6】從企業的製造現場探索產業棲息地與產業競爭力:台中精密機械園區與大肚山產業創新基金會的功能
台中地區機械產業的產業棲息地探索
台中精密機械園區企業競爭力條件
從製造現場看企業與產業的必要性
產業棲息地企業間學習模式
台中地區精密機械產業生態與新南向的戰略
人物介紹◆數位轉型驅動者:劉克振
【Ch7】新時代新產業政策下的金融政策與財政政策
新產業政策形成的必要性
新金融、新財政與新產業政策的架構
在數位轉型過程的金融與財政政策
新金融政策與新財政政策的特徵
新產業政策中財政與金融政策的政策意涵
人物介紹◆商業思想家──微笑曲線:施振榮
【Ch8】台灣永續經濟發展新模式:產業棲息地理論的時代意義
永續發展需要穩定的生態系統
軟硬體的系統設備:產業靜態環境的建置
目前台灣產業群聚分布與重整:進階版的產業棲息地形成
石化相關的產業群聚
資訊電子與電機相關的產業群聚
機械相關的產業群聚
金屬相關的產業群聚
產業動態戰略策略的實踐意義:朝向「最適」產業棲息地的發展路徑
數位轉型發展──產業棲息地移動的波及效果
雙螺旋效應(產業升級,高度化產業形成)
產業棲息地形成需要克服的課題
人物介紹◆晶圓代工理念先驅:曹興誠
【Ch9】結論 過去的省思與未來展望
人物介紹◆台灣產業英雄榜
後記
參考文獻
附錄
推薦序 新時代‧新政策‧新思維/沈榮津
推薦序/劉揚偉
推薦序/劉泰英
推薦序/張建一
自序 新時代台灣的國家發展戰略
【Ch1】緒論 本書的課題與分析視角
本書課題背景
本書分析方法
本書的分析對象
【Ch2】台灣產業成長因素變化過程
台灣經濟發展過程
經濟成長變動因素
國際匯率變化與國內股市泡沫的產業成長變化因素 (1989-1994)
加入WTO前後的產業成長變化因素(1999-2004)
2008年金融風暴期間的產業成長變化因素(2006-2011)
後金融風暴的產業成長變化因素(2011-2016)
COVID-19爆發...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