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是什麼?
我們又該如何找到生命的意義?
一本幫助你擺脫迷惘,邁向美好人生的心靈指南!
你不需要做更好的自己,
因為你已經是最好的自己。
你不需要去追尋生命的意義,
因為你的人生早已充滿意義!
你的人生,由你自己解釋!
總有這樣的時刻,可能是你吃著晚餐的時候,或許是早上對著鏡子凝視自己的時候,你赫然發現: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你都是一樣的!世界不會因為你的成就而有所進展,更不會因為你的悲劇而就此停擺,既然如此,我們為何要來到這個世界上?為什麼要活著呢?
生而為人,我們都渴望自己的生命是重要的、有意義的。但想要活出真正「有意義」的人生,你需要的不是計畫手冊,不是填滿的行程,不是權威人士的指引,而是寫下屬於你,獨一無二的故事!
把人生當作計畫,只會讓人生的過程變成沉悶無聊的工作;把生活當作故事,所有好壞的經歷都是故事跌宕起伏的一部分。你可以對著陌生人打聲招呼、對遇上困難的人伸出援手、在通勤途中閱讀一本好書、在街上旁若無人地翩翩起舞……不論是幫助別人過得更好,還是純粹享受屬於自己的自在時光,透過那些微小卻閃閃發亮的日常,便能賦予自己的生命非凡的意義。
或許,我們的生命終究會在某一天結束,但在「某一天」來臨之前,那些美麗的故事,都將化為我們人生旅途中的奇蹟!
作者簡介:
法蘭克.馬特拉Frank Martela
哲學家兼心理學研究者,專精於探討生命的意義。文章散見於《科學美國人心靈》和《沙龍》雜誌,美國「石英財經網」以及英國BBC也大幅報導了他的研究。
法蘭克目前任教於芬蘭赫爾辛基的阿爾托大學,他並受邀在世界各地舉行演講,其中包括哈佛大學和史丹佛大學等名校。
他的研究成果經常發表在各大專業刊物上,包括《性格雜誌》、《正向心理學雜誌》、《幸福研究雜誌》、《元哲學》、《南方哲學雜誌》、《動機與情緒》和《組織研究》等。
法蘭克也是三個可愛孩子的父親、一位業餘水平的足球運動員,他擅長透過熱情且沒有艱深學術術語的方式傳達想要表達的信息。
譯者簡介:
新新
台灣高雄人,現居桃園。
人生最有意義的時刻是躺在床上跟室友一起大口吸貓。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哲學雞蛋糕腦闆】朱家安 專文推薦!【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孫效智、【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黃春木、【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楊士範、【快樂大學創辦人】熊仁謙 一致好評!
名人推薦:【哲學雞蛋糕腦闆】朱家安 專文推薦!【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孫效智、【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黃春木、【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楊士範、【快樂大學創辦人】熊仁謙 一致好評!
章節試閱
人生不需要計畫,
而是要活出自己的故事
法蘭克.馬特拉◎文
【引文】
生而為人,我們都渴望自己的生命是重要且有意義的。但想要活出真正「有意義」的人生,你需要的不是計畫手冊,而是寫下屬於你獨一無二的故事!
※幸福是個糟糕的人生目標
「那些專注於自身幸褔之外事物的人,(我認為)只有他們才是快樂的;這些人關心旁人的幸福,專注於使人類更好,甚至某些藝術或愛好,他們並非視之為手段,其本身就是理想目標。雖然他們的目標是其他事物,但他們也順道找到了幸福。」──約翰.彌爾(John Mill),《約翰.彌爾自傳》(Autobiography),一八七三年出版。
我們的先祖曾經透過偉大的故事抑制對於意義的渴望,然而如今已失去聯繫,我們進行心理分析,並將人類的存在簡化為離苦得樂的樣板。幸福取代先前的超凡價值觀,成為值得我們渴求的人生目標。因此,現代西方文化中,快樂變成了最令人額手稱慶的人生目標。這也是一門大生意:這個主題在西元二○○○年不過出版了五十本書,八年之後,出版書籍的數量增加至將近四千本。今日,豪華企業聘雇幸福長,協助確保員工的幸福感,從飲料到香水,各式商品的行銷手法都強調提供消費者整罐裝的快樂。
甚至就連政府也越來越注意這一點,全球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按照國民自我感知的幸福程度,將一百五十六個國家排名,此份報告於二○一二年首次發布,自此之後成了備受全球期待的報告。從一九七○年代以來,不丹這個迷你國家持續保持他們政府的目標,維持領先的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而非國民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雜誌文章、書籍、歌曲、廣告,以及行銷計畫,還有學術研究,無不投入此項主題。我們可以大膽地說,今日對於快樂的平等主義,那種把握當下、獲得快樂的概念已成為一種執迷,這個社會不只將這種追求視為個人的權利,更是個人的義務。
起源自中世紀的英文單詞「hap」,意指「運氣」或者「機會」,快樂一開始和好運比較有關,而後轉變為一種內在的幸福狀態。從義大利文到瑞典語,多數歐洲語言中的「快樂」一字,原本都是「幸運」之意,包括芬蘭語中的快樂「onnellisuus」,同樣衍生自表示「好運」的「onnekkuus」。德語提供了「Glück」,這個字在今天同時代表著「快樂」以及「機會」。根據原始定義,人類對於快樂的理解比較偏向機遇,並非由你控制。此事掌握在眾神之手,或者憑運氣,就像英國中世紀作家喬叟(Chaucer)在《坎特伯里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中對於運氣的描寫:「正因命運之輪難以預料,快樂也會讓人陷於憂傷之中。」做為專有名詞的「運氣」,出自上帝之手,與個人所採取的行動和情緒狀態完全無關。這種對於外在環境的關注反映了當時的文化,相較於今日的我們,那時候的人們比較不關心內在感受。
十七到十八世紀之間,快樂的觀念開始漸漸從外在的順遂,轉向內在的感受,或存在的狀態。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起草的《美國獨立宣言》,其中有個著名的段落,關於「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他所說的「幸福」可能還是暗示著外在的順遂。此後幸福快樂的意思多多少少轉為指涉正向的內在感受,或者對於個人生命的正向體驗。
伴隨著此種全新的定義,還有另一項關鍵性突破:我們有了這樣的想法,我們認為人類就是應該快樂,快樂是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標。起初,由於《美國獨立宣言》中明文寫到,於是社會把幸福當作目標。特別在一九六○年代之後,西方社會越來越把幸福視為個人目標與責任。因此,快樂生活成了文化規範、顯而易見的生活目標。因為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你應該快樂,所以我們想變得快樂。我們內化了此種道德規範,人類的幸福是透過本身的感受來衡量。幸福快樂已成我們這個世代不容質疑的信仰,我們應當渴望的理想狀態。
不過,重點來了!幸福快樂不過是種感受,這是豐沛的正向情緒,或者個人對於生命現況與體驗的滿意狀態。儘管擁有快樂愉悅的生命經驗,好過不快樂的經驗,但是幸福快樂本身並不會令人覺得生命充滿意義,也不是避免不安存在的方法。
世界上許多地方,幸福快樂並未被置於神壇。我曾經跟中國心理學教授長談,他向我解釋,在他父母親那一代,個人的幸福無關緊要。個人的不幸,反而被視為榮譽的象徵。代表個人犧牲小我,成就整個家庭或國家。他們普遍認為這類犧牲的價值,遠高於短暫的快樂。與此呼應的是一份二○○四年的研究,研究人員請美國和中國大學生針對「何謂幸福?」寫一段短文,許多美國學生強調快樂的重要性,認為那是至高無上的目標;相反地,中國學生的筆下就缺乏此類強烈的陳述,不會提及快樂的價值以及對它的追求。所以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幸福快樂不是顯而易見的人生目標,重要性在各個文化中也有所不同。
其次,把幸福快樂當成人生目標,常會一不小心適得其反,也很可能會削弱你早已感受到的幸福感。艾瑞克.魏納(Eric Weiner)為了撰寫《尋找快樂之國》(The Geography of Bliss),他訪問了一位想找地方定居的女子欣西亞,她拿出一張地圖,決心計算自己在什麼地方會過得最開心。她想生活在擁有豐富文化景觀的地點,還要有不錯的食物選擇,而且距離大自然不遠,最好靠近山區。最後她選定北卡羅來納州的阿什維爾,那個城鎮雖然不大,不過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四周都是高山和自然環境。不過面對魏納提出的問題:是否認為阿什維爾是自己的家?欣西亞遲疑了。阿什維爾幾乎符合她所有的標準,但仍不夠完美。她仍在尋找,儘管已經在阿什維爾生活了三年,不過她認為這個地方是「目前的家」。魏納觀察到,這就是「像欣西亞這樣逐幸福快樂而居的人會碰上的問題,我們許多美國人和對於幸福快樂的追尋也一樣。我們目前可能相當快樂,不過永遠還有明天,還能盼望碰上更快樂的地方、更快樂的生活。我們眼前有著各種選項,但我們從來就不會全心投入。」他繼續寫道:「我認為這樣很危險,要是我們永遠有一隻腳留在門外,我們就無法愛上某地,或者某人。」
因為急著想從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獲得最大程度的快樂,魏納訪問的人對任何事物都無法全心投入,他們已失去了享受生命原本樣貌的能力。而說到尋求幸福卻適得其反,這絕對不可能是唯一的例子。最堅定於自身幸福快樂極大化的人,通常是最不能享受生命的人,不僅能從心理學研究看出這一點,而且只關心個人幸福快樂也會傷害與他人的關係,真正的幸福快樂通常源自於此。最後,主流社會規範希望每個人都快樂,事實上只是讓我們更難忍受生命中必然存在的不快樂時刻。不快樂的感受就此成了雙重負擔:你不只是覺得不快樂,甚至因此覺得沒能達到社會規範而充滿罪惡感,社會希望我們所有人都能無時無刻快快樂樂地生活。
如果跟我們想的不一樣,幸福快樂不是生命的主要目標呢?我們重視許多事物,愛、友誼、成就,還有能夠表達自己的能力,不是因為這些事物會帶來正面的感受,只是因為這些事物如果能使我們的生命更加豐富,他們本身就具有價值。例如友誼的好處,不能只從可以挖掘多少正面的情緒來判斷。一段真正的友誼,在朋友遭遇困難的時刻反而特別可以看出價值,比方說當朋友生了重病,或者經歷需要支持援助的危機時刻。我們在困難的時刻也很重視朋友,儘管並非時時刻刻開心有趣,但我們很清楚,自己的支援也同樣能豐富彼此的生命。人類很複雜,我們在乎生命中許許多多的事物,而不僅僅是正向感受的存在與否。能夠感受幸福快樂是件好事,不過把這當作生命唯一的目標,則是太小看人類在生命中真正重視的價值觀有多麼豐富多樣。
話雖如此,我們的文化仍然充滿了這樣的提醒,告訴我們應該要快樂,很難不把幸福快樂當作追求的目標。打開電視(特別是在廣告時段),我們會看到所有產業的人,他們面帶微笑、看來健康而且美麗地推銷幸福快樂,就像那是整組打包好的產品。不要被這些假的預言家矇騙,別犧牲生命中的美好事物,只是徒勞地想要變得更快樂。快樂不過是種感受,僅此而已。真正的價值不是來自於快樂本身,而是因為追求其他更有價值的東西所產生的副產品。因此討論到什麼可以讓我們的人生真正充滿價值與意義時,追求個人幸福快樂是個糟糕的答案。
※與金錢無關
人們常常誤解,把財務上的成功等同於幸福快樂。這種想法只適用於廣告公司,還有那些銷售特定產品的企業,他們會說服你這些產品與個人的幸福快樂有關。研究指出,只有對於那些收入較低的人,金錢才能強烈地影響幸福感。要是付不起房租或者日常用品,或者日常所需的保險與照護,人們會強烈感受到金錢對於幸福快樂的影響。在這些狀況下,額外的收入會造成巨大的差異。一旦你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那麼財富對幸福快樂的影響力就越來越小。幾項研究指出,收入超過特定數字後,增加金錢只有非常些微的影響,甚至根本沒有影響。最近的一份報告甚至發現,事實上,收入超過某個水準之後,人們的正面情緒和生命的滿足感開始降低。
在北美洲,生活滿足感在超過九萬五千美金之後不再提升,至於正面情緒則是六千美金。在西歐,生活滿足感的轉捩點在十萬美金,正面情緒五萬五千美金。東歐對於人生的滿足感只需要四萬五千美金,正向情緒則是三萬五千美金。除此之外,許多工業化國家雖然在財務收入上有長足的進步,但卻沒有轉換成更多的幸福快樂。根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總結以上寫道:「過去五十年當中,儘管許多工業化國家的財富已經翻倍或三倍,人們對於幸福快樂以及生命滿意程度的看法並沒有改變,而憂鬱症真的變得更為普遍。」一旦人們接受新的財富基準,他們一開始的快樂就會消散,新的物質享受成為了社會規範,隨著時間的經過,變為理所當然。接下來,市場中更新更好的科技產品或者奢侈品推出,每個人的注意力都轉而追求新品。
從表面看來,我們大概都會拒絕把消費主義或者把追求物質當成人生目標。如果有人問起我們的動機來源,我們通常會回答比較重要的事物。不過,表象之下通常是另一回事。雖然我們可能不太情願承認,許多人著迷於享樂的跑步機效應,允諾的幸福總是稍微有點遙不可及。就像恰克.帕拉尼克在《鬥陣俱樂部》寫道:「你有一整群年輕強壯的男男女女,他們想奉獻出自己的性命,成就某些事物。廣告讓這些人追求自己不需要的車子和衣服,他們花了好幾十年的時間做著自己討厭的工作,好讓自己買下不是真心想要的東西。」
廣告業是一台產值兩百億美元的宣傳機器,只有一個目標:讓你目前的生活不那麼滿足,讓你覺得現在擁有的並不足夠。消費主義阻止你對自己的生命感到滿足,你再也說不出:「我什麼都不需要,我想要的都已經擁有了。」從基督教到佛教等許多宗教都有這種教義,試圖引導我們。不過在如此重視物質的年代,最好花上十億元宣傳的想法,阻止了任何人達到這樣的境界。
今天我們面對前所未有的情況,對於類似的商品擁有這麼多不同的選擇,使人忍不住落入快樂的陷阱。就算我們很清楚太多好東西可能會造成損害,或者成癮的行為,我們還是獎勵自由的信念與選擇。現代生活的諷刺之處在於,擁有更多的選擇之後,對於自己的選擇,我們更難充滿自信。如果你能避免做出選擇的話,你很有可能會逃避。心理學家貝里.施瓦茲(Barry Schwartz)將這種荒謬的狀況稱為「選擇的矛盾(paradox of choice )」:儘管過多選項和選擇題可能會傷害我們,減低我們的快樂感,我們還是重視選擇,渴望選擇。針對這個兩難困境,我們的祖先不必處理我們現在會碰上的這種兩難。他們比較常面對飢餓,而不是擁有太多誘人的食物選項,非得從中選擇。面對每日選擇的瘋狂轟炸,最好的方式是變成施瓦茲,以及其後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司馬賀(Herbert Alexander Simon)所提到的易於滿意者(satisfier):意思是權衡你的選擇,從中挑選一個令人滿意或者「夠好」的選項,接著繼續過活。不需要試圖放大每個日常的採購或選擇,這樣只會讓人感受更多壓力、後悔和不滿意。你的時間、經歷,以及資源有更好的利用方式。不過想要對抗持續轟炸的廣告,還有其對於個人理想人生的強大影響,你需要強力的內在羅盤。你需要擁有一些自己選擇的價值觀以及人生目標,而且那些要強勁且突出,協助你在這個充斥廣告的社會中,維持內在的完整性。因此,好好抓住能讓你的人生充滿意義的事物,將會相當有幫助,所有閃閃發光的表象之下,無論是否擁有最新最貴的噱頭,你的生活可能早就擁有可以使其變得更加有意義的事物。
(全文摘自平安文化出版《人生不需要計畫,而是要活出自己的故事》)
人生不需要計畫,
而是要活出自己的故事
法蘭克.馬特拉◎文
【引文】
生而為人,我們都渴望自己的生命是重要且有意義的。但想要活出真正「有意義」的人生,你需要的不是計畫手冊,而是寫下屬於你獨一無二的故事!
※幸福是個糟糕的人生目標
「那些專注於自身幸褔之外事物的人,(我認為)只有他們才是快樂的;這些人關心旁人的幸福,專注於使人類更好,甚至某些藝術或愛好,他們並非視之為手段,其本身就是理想目標。雖然他們的目標是其他事物,但他們也順道找到了幸福。」──約翰.彌爾(John Mill),《約翰.彌爾自傳》(...
推薦序
【推薦序】
每個人都能享受的生命意義思辨手冊
哲學雞蛋糕腦闆/朱家安
生命意義的問題難搞,因為許多直覺上的想法常常通往更難解的困惑。若你認為人的生命有意義,似乎得要有辦法說那意義是什麼?如何可能?像是,若洗衣機存在的意義取決於洗衣機存在的原因(提示:幫人洗衣服),那人類會不會也類似呢?但若是如此,代表我們的生命意義來自父母、基因或者上帝嗎?假設我們其實是外星人豢養來做為緊急糧食的,難道我們的生命意義會是有朝一日被吃嗎?
另一方面,當然也有人主張生命沒意義:人類如此渺小,不管你現在做什麼千萬年之後看來根本沒差……之類。然而借用哲學家湯瑪斯.內格爾(Thomas Nagel )的洞見,若現在的事情對千萬年之後的世界並不重要,那千萬年之後的事情對現在有什麼重要的呢?我們為什麼要為了千萬年之後的事,去改變對於當下價值的看法?
抽象的哲學問題似乎永遠都有討論空間,好在人類具體的生理心理結構和社會結構都是給定的,怎樣能讓人「感覺」生命有意義,自然也有可靠的答案可找。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是取決於獨立於人類心靈而客觀存在的某種東西嗎?還是總是倚賴人類主觀認同的事實和價值?我們可能很難確定,但藉由心理學和社會科學,我們可以知道哪些事情在當前社會容易讓你感到快樂和充實,覺得生命有意義。(這看似矛盾,其實並不。「愛是什麼?」是很難回答的哲學問題,但「怎樣會讓人感覺到愛?」則不但是科學問題,而且你可能早已感受過答案。)
當然,就算不倚賴這議題,哲學本身也有值得探究的深度和價值,不過讓我們面對現實,當人問「生命意義是什麼?」、「我們真有生命意義嗎?」他們不見得真的是想要報名參加哲學研討會。或許有時候當我們問生命意義的哲學問題,我們期待的其實是讓生活裡有恰到好處的快樂、充實和挑戰,讓我們不需要因為空虛而閒到去問生命意義的哲學問題。
這本書提供的,就是恰到好處的哲學,以及恰到好處的科學。若你的問題是生活空虛缺乏實感,本書第三部分蒐集了可望改善情況的科學建議(當然,若你其實需要精神醫學協助,那就另當別論)。若你的問題在於想要了解生命意義問題的哲學趣味,本書第一部分示範了怎樣用簡單的哲學分析──例如區分「生命的意義」和「生命中的意義」──來讓相關思考更清晰。本書並不是「生命意義概論:當代篇」,因此並沒介紹現代哲學家在生命意義上的各種主要理論,但本書的第二部分對生命意義問題在西方歷史上的起源給了一個相當有趣的分析。這些討論不預設知識背景,任何人都能進入。
在我看來,要滿足關於生命意義的各種需求:個人的、哲學的、歷史的、科學的,本書是很理想的第一步,周全而不偏廢。你更可以把本書理解成「生命意義抓週」:它提供跟生命意義討論有關的跨領域地圖,讓你掌握基本認知,好繼續前進。例如,若你對當中的哲學論證特別感興趣,可以進一步挑戰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的《我們為什麼要活著》,若你對帶來幸福和充實感的科學感興趣,可以嘗試艾蜜莉.艾斯法哈尼.史密斯(Emily Esfahani Smith)的《意義》,若你想了解現代社會如何威脅生命中的意義感,可以參考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成功的反思》以及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
生命意義的問題可能沒答案,但這並不代表生命意義的困惑無法舒緩、生命意義的討論無法帶來樂趣,要享受後面這些好東西,本書是好的開始。
【推薦序】
每個人都能享受的生命意義思辨手冊
哲學雞蛋糕腦闆/朱家安
生命意義的問題難搞,因為許多直覺上的想法常常通往更難解的困惑。若你認為人的生命有意義,似乎得要有辦法說那意義是什麼?如何可能?像是,若洗衣機存在的意義取決於洗衣機存在的原因(提示:幫人洗衣服),那人類會不會也類似呢?但若是如此,代表我們的生命意義來自父母、基因或者上帝嗎?假設我們其實是外星人豢養來做為緊急糧食的,難道我們的生命意義會是有朝一日被吃嗎?
另一方面,當然也有人主張生命沒意義:人類如此渺小,不管你現在做什麼千萬年之後...
目錄
引言
第一部分:人類為何追尋意義
一:超越生命的荒謬
二:你完全不重要,短暫且隨機,那也沒有關係
三:幸福是個糟糕的人生目標
四:你的生命已經充滿意義
第二部分:意義的疑問:全新觀點
五:你的存在危機非常現代化
六:浪漫的看法
七:無論是否找到人生的意義,人生中都存在著意義
八:建構個人價值系統
第三部分:通往更有意義的人生
九:投入你的關係
十:幫助他人,幫助自己
十一:成為你自己
十二:精熟自己的潛力
結語
致謝
引言
第一部分:人類為何追尋意義
一:超越生命的荒謬
二:你完全不重要,短暫且隨機,那也沒有關係
三:幸福是個糟糕的人生目標
四:你的生命已經充滿意義
第二部分:意義的疑問:全新觀點
五:你的存在危機非常現代化
六:浪漫的看法
七:無論是否找到人生的意義,人生中都存在著意義
八:建構個人價值系統
第三部分:通往更有意義的人生
九:投入你的關係
十:幫助他人,幫助自己
十一:成為你自己
十二:精熟自己的潛力
結語
致謝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