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開始找回此時此刻的自己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看見新的景色,而在於有了新的雙眼。
~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ust)
一九九五年的時候,當時我陷溺在起伏不定的編劇家生活之中。如果我認為我做得不錯,出現了像是金錢、女友與豐厚酬勞的工作等外在指標,我會很快樂。萬一這些外在指標變糟了,我也跟著不開心。
和許許多多的人一樣,我坐上生命中的雲霄飛車,而且被我的故事緊緊抓住,那些是我的成功與失敗所匯集而成的。它在消耗之中,就像電影「駭客任務」中,還沒有吃下那顆紅色藥丸的尼歐,我有一種錯過什麼事的感覺。長期以來,我都有閱讀的習慣,也在修練瑜珈,參加不同的靈性聚會,這一切都是在尋找答案。儘管如此,我還是不滿足──對生命來說,一定還有更多的東西。
在我遇到我的導師凱薩琳‧英葛蘭(Catherine Ingram)時,一切都改變了。凱薩琳師承「一元論吠檀多」(Advaita Vedanta)學派,那是由拉瑪那‧馬哈希(Ramana Maharshi)所開創,再由彭加(H. W. L. Poonja)克紹箕裘,兩位都是著名的印度大師。在鑽研瑜珈,以及受彭加啟蒙之前,她已經有了十七年的修行經驗。
在凱薩琳主持的「法」的討論和靜修中,我第一次聽到改變生命的教誨。她以無盡的耐性和慈悲來回答所有的問題。但不像在「駭客任務」裡的情節,她沒給我們紅色藥丸,取而代之的是「法」。在我接受這份贈禮之後,要我再用從前的方式看世界,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
多年以來,我一直參加凱薩琳主辦的靜修和「法」的討論。它們全都是美麗的體驗,柔和地引導我朝著覺醒邁進。到最後,她鼓勵我開始從事教學的工作,於是在她慷慨的贊助下,我開始舉行自己的「法的對話」成長團體。從「法的對話」中迸發的觀點,也促成了本書的誕生。
我最早開始構思《當下應變》,是在二○○一年的夏天,時間上比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還早一些。我著書的目的是要探討,在現代的城市生活的挑戰,諸如壓力、憤怒和不時發生的危險中,如何保持平靜與覺醒。你如何在一個失衡、比較和競爭的環境裡保持平衡?從開車到應付喧鬧的鄰居,它們不是負擔就是機會,一切都取決於你的看法,而我則想要從「法」的觀點來闡明城市生活。
我也想寫一本「靈性書籍」,輕鬆但立場堅定,直抵其他靈性著作迴避之處─出於我的親身經歷,對那些不認同自己是有靈性的人可以作為借鏡。我不想用教師的口吻,而是以同為旅人的角度來寫這本書,在這條路上,或許我比有些人走得遠,但又不如另一些人,然而我希望它對每個人都是受用的。
當我看到美國本地和全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時,我覺得這本《當下應變》的意義更加重大。因為我們全都處在重新評價什麼是重要與什麼是真的過程中,我們正在尋求指導。
時局變得艱難了,美國人即使能延續過去十年所向披靡的消費主義,也能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但我們竟然毫不費力就破壞這種努力爭取更多東西的習慣,以下的統計數字十足地說明情況變糟了:
▲有百分之四十三的成年人忍受壓力對健康造成的不良影響,這些影響與死亡的原因有所關連──心臟病、癌症、肺病、意外事故、肝硬化和自殺。
▲超過百分之九十的成年人因為與壓力有關的抱怨或失調,去找過基層醫師診治。
▲平均每一個工作天,都有一百萬以上的上班族因為壓力相關的問題,請假在家。為數眾多的人認為,請假的原因中,有六成以上是壓力造成的。
所以我們該怎麼辦?搬家?逃跑?這會帶來平靜的心靈?這會提供我們關連和靈性的感覺?那是可行的嗎?
「當你坐在山上,或是在瑜珈課堂,或是參加靜修時,要去感覺平靜、關連性與對上帝或意識的存在的體驗,是很容易的事。」一天晚上,有位熱誠的年輕女子做了這樣的評論。「但是在忙亂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保持覺知?在城市裡生活或工作呢?似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現在。」
我的回答是,我所說的覺知,不是在沒有聲音,或沒有人,或沒有忙亂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寂靜是小我的減少,而小我是陷溺在法、故事和「我」制約下的自我-心智中,所謂「我」的制約是:「我」認為我是誰,「我」認為我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我」的渴望。
覺知不是無我的狀態。我們都需要有作用的自我,以便在世界上存活,而缺少有作用的自我,則是一種精神病狀,並非是什麼睿智的狀態。一旦認同和執著於物質世界,因為它是如此短暫的,所以產生了無止盡的痛苦。許多我們感覺得到的壓力,真的是由心智製造出來的,當我們不再相信心智編出的故事時,就免於受苦。
聽了我的回答後,那位年輕女子點點頭,但她的眼神還是充滿疑惑。在回家路上,我省思了她的問題。對一切靈性來說,那似乎是核心問題了。在現實壓力下的真實人生裡,這麼做有何好處?我瞭解她的問題並非三言兩語可以回答,不像「駭客任務」中,給個紅色藥丸就解決一切了。
她的問題引導出更多的問題,於是這本書就誕生了。
面對生活中的壓力,有可能做到平靜與無為嗎?有可能感覺與萬物相關,自我體驗上帝,並且把其他每件事也當成上帝?有可能在覺醒的狀態中,應付粗魯的汽車駕駛?如同我的導師凱薩琳‧英葛蘭所說,一個人在世界上,有可能「以上帝之眼看上帝」?有可能把任何粗魯、任何壓力和任何人,都看成能賦予萬物活力的意識開顯?
在親炙「法」後,我發現經常處於放鬆的覺醒狀態是有可能的,甚至是在最有壓力的情況中。即使是在一個表面看來很競爭的狀況中,還是有可能對其他人保持清醒的認知-只是另一個「從意識掉出」的人,而萬物也是從這個意識而來。如果有一種可以縮小到恐懼、競爭或認同裡的東西,它必然很短暫,頂多持續幾分鐘,不會長到幾天的時間。
「法」(dharma,音譯達摩)的梵文原意是尋求一切根本的特性,或本質的「方法」,或「路徑」。它指涉的是使宇宙井然有序的原理或能量,既是事物何以如此的原因,也是瞭解事物何以如此的路徑。當外在世界處於渾沌的危險邊緣而搖晃不已時,「法」教導我們要保持平靜。
這本書的書名既然是「當下應變」,就是要你在現代的城市生活中,從心智的假象、投射與反應中找到覺醒和解脫的途徑。在粗暴的城市裡,甚至是更艱難的時局中,這本書用「法」觀照全球化的城市生活中,成形的十二種壓力。《當下應變》分析這些壓力,並且在不增加更多的宗教信仰或修行的前提下,提供察覺和解除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