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養我小,我顧父母老。
防疫零鬆懈,照顧不懈怠。
忙中有喘息,一起撐下去。
台灣超高齡化的趨勢已不可逆,
好好照顧家中爸媽,也好好關照自己,
是上有父母、下有兒女的三明治世代最切身的課題。 當我們眼看著父母漸漸走向人生的終點、飽受種種折磨時,才切身體會到「衰老病痛」已經找上父母,當然,也不放過我們。
當父母老了,我們也開始變老。
身為子女的我們,頭髮開始白了、體力逐漸衰退、更年期也來報到。在此同時,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我們夾在父母、小孩之間,我們是
「三明治世代」。
如果我們不提早對於「老、病、死」這些事情多一點準備,恐怕很難安然度過一連串的挑戰。
本書二位作者分別是醫師和老人學專家,以她們的專業經驗,提供關於老年照護的各方面需知,包括健康、疾病(尤其是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財務、安置、人際關係,特別是照護者本人在心理上應有的準備,提供諸多案例、評估和工具,可供我們在這獨特的人生情境中,獲得指引。
有些照護者,在照料長輩的過程中自己也精疲力盡,變得也出問題;然而有些照護者,從照護過程中獲得了自我啟發的體驗,也為自己的老去預先做好準備。老去,本身就是流動的,照護也是動態的情境,人、事、物都會改變。
當成為一個照護者,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檢視我們與生命中重要人們的關係,這可能讓我們發現自己的脆弱,也會讓我們去檢視自己的日常行程與行為。如何因應改變,平順地走過這段過程,不錯過,也沒有遺憾,這是人生的修練。
★★★本書為《父母老了,我也老了》改版★★★
作者簡介:
米利安.阿蘭森(Miriam K. Aronson)
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的創辦人,也是協會旗下的教育與公眾認知委員會(Education and Public Awareness Committee)創辦主席。做為一位社會老人學家,阿蘭森博士寫作不輟,也和其他學者共同執筆,於專業期刊發表諸多論文;她也是好幾本書的特約作者,並且編輯過三本書,包括贏得全美安養協會年度最佳好書(National Nursing Association Book)的《重新建構失智症照護:長期照護實務與政策》(Reshaping Dementia Care: Practice and Policy in Long-Term Care),並在兩百多場全國與國際的研討會上發表演說。她和個人、家庭與老年照護機構大量合作,引領他們順利走過照護的過程。阿蘭森博士是愛因斯坦醫學院的臨床研究人員,也是美國老人學學會(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與美國精神矯正學會(American Ortho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研究員。
瑪賽拉.巴克.維納(Marcella Bakur Weiner)
美國心理學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研究員,也是其媒體部門的活躍成員。維納博士常受邀上電視、廣播節目、與知名雜誌專訪,包括《紐約時報》、《紐約郵報》、《日報》(Daily News)等等。她也在自己的電台脫口秀節目中擔任共同主持人。她著有二十本書與七十五篇論文;第一本書是1979年出版的《和長者合作》(Working with the Aged),該書被認為是這個領域的先驅。身為美國老人學學會的研究員與執業心理治療師,她持續關注老人及其家屬的問題,是這個領域的專家。維納博士是瑪麗蒙特曼哈頓學院(Marymount Manhattan College)的副教授,教導學生如何和老人及其家屬合作。
相關著作:《父母老了,我也老了:如何陪父母好好度過人生下半場》
譯者簡介:
吳書榆
臺灣大學經濟學學士、英國倫敦大學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經濟學碩士。曾任職於公家機關、軟體業擔任研究、企畫與行銷相關工作,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譯作包括《CQ文化智商》《華頓商學院教你活用數字做決策》《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建立當責文化》《向上管理‧向下管理》(以上皆由經濟新潮社出版)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從診斷到治療,從居家照護到長期照護機構,這本指南提供了相關資訊,讓讀者能瞭解某些最常見的兩難處境。書中提到許多案例,可幫助讀者找出對策並找到必要的資源。就像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所說的:「這是我們要找的解決人生問題之務實解決方案。」這本書的功能正是如此,也是老人照護的導航工具。——紐約大學醫學院醫學臨床助理教授,艾德溫.魏斯(Edwin C. Weiss)
►這本書討論了很少人研究的「如何照護負責照顧年老父母的照護者」,這是醫療照護的困境與危機。這本書找出了嬰兒潮世代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費盡心力照護衰弱失能的高齡父母,為這些勇敢堅忍的照護者開立處方,教他們如何減輕心理與生理的負擔。這是一本締造雙贏局面的書,出版此書正是時候。——加州聖塔克魯茲醫療社工、《老人照護管理手冊》(Handbook of Geriatric Care Management)作者,凱西.克蕊絲(Cathy Cress)
►現今的成人夾在年邁親人與孩子不斷增加的需求之間,被困在跨世代的擠壓當中。本書坦白地和嬰兒潮世代與其他照護者對話,提供務實、可應用的資訊,幫助所有家庭能更順利地因應變局,度過人生當中壓力最大的時期;本書是必讀之書。——紐約曼哈瑟認證家庭治療師,派翠西亞.琵塔博士(Particia Pitta , Ph.D)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充滿了豐富的案例,是取自各種不同家庭與照護情境的真實人生片段,不僅讓人讀來饒富興味和樂趣,也對於努力解決種種艱難問題的家庭和專業人士大有幫助;我極力推薦這本書。——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神經學副研究助理教授,南西.愛默生.隆芭杜博士(Nancy B. Emerson Lombardo)
►這本書完整、務實、而且淺白易懂,反映了現今照護情境的多元現實。書裡面有很多的案例、指引、評估與精選工具,也有如何自助的建議,這些都反映出兩位作者幾十年來的豐富經驗。本書也激勵了讀者,去想想看如何將照護變成收穫豐富且能帶來轉變的過程。——威斯康辛大學持續教育碩士,約翰.昆茲(John A. Kunz)
名人推薦: ►從診斷到治療,從居家照護到長期照護機構,這本指南提供了相關資訊,讓讀者能瞭解某些最常見的兩難處境。書中提到許多案例,可幫助讀者找出對策並找到必要的資源。就像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所說的:「這是我們要找的解決人生問題之務實解決方案。」這本書的功能正是如此,也是老人照護的導航工具。——紐約大學醫學院醫學臨床助理教授,艾德溫.魏斯(Edwin C. Weiss)
►這本書討論了很少人研究的「如何照護負責照顧年老父母的照護者」,這是醫療照護的困境與危機。這本書找出了嬰兒潮世代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費盡心...
章節試閱
第11章照顧別人,也要照顧好自己
導言:每一個人都把重點放在我父母身上,那我呢?什麼時候才輪到我?都沒人在乎嗎?(一位照護者的心聲)
內文:
會老的不僅是受你照護的人,你自己也會,而且每天都在老去。你如何看待身為照護者的自己,是一塊小拼圖,嵌入你看待自己身為獨特個人的自我觀點。只不過,這很可能是一塊意外的拼圖。現在你已經被塞進這個角色裏了,不要忽略你根本的自我。
照顧年邁的親人,是全年無休的工作。這份工作勞力密集度高,情緒上也很磨人。照護者就像在變戲法一樣,必須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父母、小孩、雇主、員工、配偶和維修人員,種類繁多,難以詳列。讓問題更形複雜的,是時間管理問題。當一切似乎都在同一刻分崩離析時,很容易就讓人心力交瘁。
在你全心全意面對照護任務帶來的挑戰、壓力與慰藉的同時,若要避免過勞,非常重要的是,要注意你自己的需求。這表示,你要聚焦在你也有人性的弱點、限制和你自己的需求。不可以忽視自己的健康問題與照護,在壓力高漲的此時尤其如此。否則,在這場混亂當中,你會成為第二個病人。
照護是雙頭並進的:你要照護他人,也要照護自己。這兩邊都是人類經驗的一部分,兩邊也都很重要。關鍵是,要讓兩邊達到平衡。以照護者來說,重要的是要帶著善意。同樣重要的是,要適當地克制,並畫出底線。照顧年邁親人的人一旦做過了頭,也等於是搞砸了。
►艾琳的故事:提供照護的人
葛斯從汽車裝配廠的領班職務上退了下來。結縭四十年來,他一心一意為家奉獻的妻子艾琳是個家庭主婦,不分日夜,照顧家裏一切瑣事。他當然有能力替自己張羅點心,但他會等她算好他的需求,把東西端來給他,如果她沒這麼做,他就發脾氣。她從未抗議。
退休之後沒多久,葛斯就開始出現喘不過氣來的徵狀,診斷後發現是充血性心臟衰竭。醫生開了藥,並建議他簡化日常活動行程,而且要避免活動過度,葛斯也因此佔住他的安樂椅,一坐再坐,其他什麼都不做。艾琳變成他專屬的照護者、看護、管家以及負責逗他開心的人,更要具備十八般武藝。
他永不厭煩地提出要求,而她則永遠沒有底線。艾琳忽略了自己的需求,不去管自己的腸胃問題已發作了好幾次,沒有和朋友討論,也沒有尋求專業建議,一直說服自己說他的需求比較重要。習慣了艾琳要持續不斷地照顧葛斯,她的朋友們也漸漸不來找她、不打電話給她了。到最後,縱使不願意,她還是請了一位兼職照護助手來幫忙。
有一天晚上,她胃痛得非常嚴重,於是衝到醫院去,發現她已經到了癌症末期,來日無多了。那些被她趕走、要他們別插手照護父親工作的成年子女們馬上趕來,堅持她一定要請個全職看護;現在,他們兩個人都需要人照顧了。三個月後,艾琳過世,葛斯開始叫看護「艾琳」。
就像艾琳一樣,如果你沒有設下界線,你會無法察覺自己到底怎麼了。要能體察到我們何時做得過多、過了頭,就必須了解自我。出現在你眼前的環境、條件甚至具體的物品,實際上都是透過你的意識而形成的。
你和你的環境是分不開的;事實上,你和你的世界是合而為一的。你不要只是看到事物的「客觀」表象,要去看「主觀」的中心──你的自我,你的意識。你對於主觀中心的回應,透露了你主觀上自認為自己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而這回過頭來又決定了你如何活在外在、看得見的世界裏。
你要能知道自己很健康,才能知道什麼叫健康;如果你想知道人際關係的重點是什麼,你就要能體察他人。
►自戀
「自戀」一詞常受人撻伐,總是被當成是錯的,只有自私、只顧自己的人才會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她什麼都不管,誰也不在乎。她的重點只有她自己需要什麼,根本不管旁人。」如果這個人年輕時確實是這樣,到老了很可能也是這樣。「我媽只在乎她看起來有多美。」
海麗葉說,「如果我買了新衣服,她也不會稱讚我。反之,她會說:『喔,海麗葉,這件衣服如果是藍色的話,穿在我身上會很好看。妳去幫我買一件我的尺碼。』太自以為是了,而且一輩子都改不了。」
但海麗葉非常渴望媽媽的愛和認同,她總是在付出,一天會去看媽媽兩、三次,但這股潛在的需求從來沒有被滿足過。
►照顧自我
有一位照護者說:「我需要呵護、餵養、重視並尊重我的自我。自我照護的真諦是,要記住我也有一個自我。然後我才能活著,才能好好的。之後我才能照顧別人。」照顧自我不同於自戀、自私、或自我放縱。每一個人在生理上與心理上都需要獲得養分與足夠的休息,才能找回幸福快樂,也才能為別人和自己帶來幸福快樂。
我們可以看到某些健康的自戀,比方說,老婦人中風後復原,要求梳頭和擦點口紅,並說:「我希望梳個頭,看起來漂亮一點。還有,能不能請妳幫我找我的耳環?妳知道,我最喜歡的那一副,就在我床頭的抽屜裏,可以嗎?」這是健康的自戀,旨在滋養、重視你自己,讓你記住自己還活著。
►自我
你的自我,是讓你成為你的所有人格特質加總之後的獨特組合。你運用這些特質,以你特有的方式和環境互動。當你得到新資訊時,你會只接受和你的個性一致的部分。這個獨特的「你」,不斷成長、茁壯。
加總一切,就構成了你的整體感、整合感,讓你用以面對挑戰與應付這個世界。隨之產生的副產品,是做為制衡之用的自我規範與自我控制。自我規範的能力對於控制衝動來說非常重要,對於發展及維護健全的自尊而言,更是基本的要素。
►日記
有一個方法可以讓你更了解自己,那就是寫日記,尤其當現在你成為一位照護者時,更是如此。我們通常認為,只有小孩或青少年才會寫日記,但不管任何年紀,這都是非常有用的過程,讓你更了解自己。
日記不一定要長。你只要寫下一、兩段,每天寫,記錄你當天的概況。寫得抽象一點,或是變成你的感覺、想法、渴望、需求與期望構成的意識流。月底時讀一讀,看看你現在走在哪一條路上。注意你的模式是什麼。日記將會揭露你的軌道:可能是意外,可能是欣喜,也可能是得到新的洞見。你現在就是在這裏。
►內在平靜
你如何放輕鬆、達成平衡,並一直維持這種狀態?靜下來是一種做法。花點時間去求得平靜。我們會思考並且想太多;我們分析、推測、規劃、反省、計算而且執著,處理著一個又一個問題。雖然人的心靈本來就是一個奇蹟,但心有時候也需要平靜下來。只有在沉靜與完全孤獨時,我們才會發現我們的心靈已經失控了。漫無目標地加快心靈運作的速度,只會在內心掀起焦慮。我們或許能從呼吸當中察覺出來;焦慮時我們的呼吸會變得沉重而且不規律。
照護者需要把焦點放在進入沉靜的心,找到真正的內在平靜。確實,品嚐內在沉靜的美好,能讓你比以前更敏銳,更能體察。這會讓你進入所謂自我觀察的狀態,對某些人來說,甚至是一種「啟發」。這是一種全面性的平靜:感覺和整個宇宙「合而為一」,或者是「放手」。
因此,在忙碌、過度活躍而且通常很混亂的日子裏,你要挪出一點時間追求沉靜。躲進任何真的可以讓你安靜下來的房間裏。當想法一波波襲來時,就當它們是一群飛過你頭頂的鳥兒,立刻要飛到其他地方去;而現在,天空又安靜了。存在,只有你和一片安靜。每天都花幾分鐘做做這樣的練習,最好是在同一個時間。無須任何設備,只要帶著你想要獲得自由與平衡的渴望,平靜將歸你所有。隨著這項練習與你的生活密切結合,寧靜的時刻將會越來越長,它們會從暫時、過渡的經驗不斷演變,變成你熟悉的同伴。
一旦你學會如何讓自己沉靜下來,你可能會想要邁向更高境界。瑜伽會有幫助,祈禱會有用,冥想也有相同的功效。要練瑜伽,你需要教練,你可以報名課程然後開始練習。要祈禱,你必須知道要怎麼做。要冥想的話,以下有一些原創性的練習,我們認為極有幫助。這些方法很簡單,你也做得到。
第11章照顧別人,也要照顧好自己
導言:每一個人都把重點放在我父母身上,那我呢?什麼時候才輪到我?都沒人在乎嗎?(一位照護者的心聲)
內文:
會老的不僅是受你照護的人,你自己也會,而且每天都在老去。你如何看待身為照護者的自己,是一塊小拼圖,嵌入你看待自己身為獨特個人的自我觀點。只不過,這很可能是一塊意外的拼圖。現在你已經被塞進這個角色裏了,不要忽略你根本的自我。
照顧年邁的親人,是全年無休的工作。這份工作勞力密集度高,情緒上也很磨人。照護者就像在變戲法一樣,必須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父母、小孩...
目錄
推薦序 13
前言 19
第1章 三明治世代 23
所謂的三明治世代/改變中的家庭結構/一家一個樣/一個老人一個樣/老當益壯/生理機能與健康的衰退/由成年子女擔任照護者/職場女性/成為照護者代表什麼意思?
第2章 人生哲學、信念、個人特質,都會影響你怎麼做 43
常見的照護信念/在獨立與依賴之間求取平衡/喜好/再婚/個人特質/對陪伴的需求/理想主義/主觀福祉/情緒強度/船到橋頭自然直/性慾/撫育之心/外向/美學/活動力/物質主義/知識分子/老化:成長、挑戰與改變/疼痛/臨終照護
第3章 家庭有多樣面貌:緊密或疏離 75
親與子/成人子女與父母/家庭:和諧或爭吵/手足之間/熟成/不同的家庭結構/當混合家庭無法融合時/同性家庭/隔代教養/四代同堂的高齡家庭/晚婚家庭
第4章 評估你的狀況 95
改變/了解親人目前的狀況/急症/憂鬱症:一種精神疾病/憂鬱症的範疇/治療憂鬱症/中風:導致失能的首要因素/急性發作的慢性病/長期演變的疾病/喪偶
第5章 規劃:建立你的照護計畫 125
展開對話/召開家庭會議/家庭會議/化解爭端/獨生子女/主要照護者/定義責任/預防跌倒/自家適合「目前」的情況嗎?/緊急應答系統/檢視居家選項/居家照護的替代方案/遠距照護者/交通問題
第6章 錢從哪裏來? 153
動用資金/支付醫療照護費用/支付長期照護費用/房屋淨值轉換抵押貸款:善用房屋權益/繼承/防範詐財與剝削
第7章 阿茲海默症 169
阿茲海默症的病患也是獨立的個體/徵狀/外表與失能之間的矛盾/是什麼原因引發阿茲海默症?/其他導致失智症的疾病/誰會罹患阿茲海默症?/診斷阿茲海默症/治療阿茲海默症/阿茲海默症與使用相關服務/要選協助性照護,還是安養院?/長期照護的成本/失智症病患的善終關懷照護/阿茲海默症是全家人的事/照護者的憂鬱/不斷萎縮的社交網絡/家庭關係/照護者、受照護者與疾病
第8章 安置的問題 201
安養院:簡史/對於照護品質的監督/做決定/支付居家照護費用/安排居家照護/尋找居家照護/居家照護適合每個人嗎?/重新考慮:我現在在做什麼?/協助性照護/選擇協助性照護機構/選擇安養院/安排父母入住/安置:實際上能做到哪些事?/順利探訪的祕訣
第9章 當你的父母是「難纏」的父母 231
操弄成性/無助/懷疑自己有病/疑神疑鬼/令人厭惡/渴望掌聲/頻頻抱怨/善變/錙銖必較/酒癮/怒氣沖沖/囤積成性/百般阻撓的配偶/整合
第10章 照護者的情緒問題 261
情緒/憤怒/侵犯/內疚/羞恥/焦慮/充滿焦慮的兒子/悲痛與哀痛/愛/希望
第11章 照顧別人,也要照顧好自己 285
自戀/照顧自我/自我/人的眾多自我/夢境/日記/內在平靜/冥想/得出心得:設法找到平衡/你的情緒健全度/減壓/找時間出去走走/保有你的人際關係/分擔責任/減輕負擔/享受休閒嗜好/穩住陣腳/喘息照護/自我照護是負責的做法
第12章 老年照護的名詞解釋 313
表格索引 331
譯名對照 333
推薦序 13
前言 19
第1章 三明治世代 23
所謂的三明治世代/改變中的家庭結構/一家一個樣/一個老人一個樣/老當益壯/生理機能與健康的衰退/由成年子女擔任照護者/職場女性/成為照護者代表什麼意思?
第2章 人生哲學、信念、個人特質,都會影響你怎麼做 43
常見的照護信念/在獨立與依賴之間求取平衡/喜好/再婚/個人特質/對陪伴的需求/理想主義/主觀福祉/情緒強度/船到橋頭自然直/性慾/撫育之心/外向/美學/活動力/物質主義/知識分子/老化:成長、挑戰與改變/疼痛/臨終照護
第3章 家庭有多樣面貌...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