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金石堂強力推薦】
一、從昆蟲的視野領略昆蟲世界,而不是以人的角度來觀察昆蟲(作者拍照方式很特別,讓人能身歷其境,進入昆蟲的世界,充滿臨場感)
二、作者是全世界一流的昆蟲攝影師,得過日本年度大獎,本書有許多在其他地方絕對看不到的珍奇照片;而在欣賞照片的同時,就彷彿自己化身為昆蟲世界的一環,以和昆蟲相同的視線看著周遭的環境。
三、許多初見此書中一系列精采照片的讀者們會以為照片經過合成的手續才能呈現出近在眼前的臨場感,而此等功力也就是海野和男先生之所以可以揚名國際的原因,因此,光是欣賞書中照片就絕對另你有物超所值之感。
四、不僅照片精彩,內容也深入淺出,對昆蟲體重、大小或速度的研究,讓人可以真切感受到昆蟲的生活。作者對昆蟲的觀察極細膩,對昆蟲行為的推估,十分有趣而人性化。
五、此書介紹了許多即使身為昆蟲學家也甚少親眼目睹的稀有昆蟲,對於其特殊的生態方式亦有獨到的解說,因此不僅可以做為昆蟲實用書;其中穿插的精采照片,更讓此書成為可以隨身攜帶的精美昆蟲圖鑑。
六、作者還毫不藏私的在書中教導拍攝昆蟲的最佳方法,甚或光是欣賞照片本身的美感,就可以從中學習昆蟲攝影大師的技巧所在。
七、本書以站在昆蟲的觀點來拍攝的彩色照片,呈現出強烈的張力與魅力,以及小昆蟲們變化多端的戲劇化生活。
八、此書在日本亞馬遜網站榮獲五顆星的最佳推薦。
昆蟲攝影之所以如此引人入勝,是因為可以透過觀景窗,體驗到一個和人類眼睛所看見的完全不同的世界。趴在地上拍照時,那些被鏡頭放大的昆蟲們簡直是直逼眼前。明明自己比昆蟲大了不知多少倍,卻會產生已經迷走進入昆蟲世界的錯覺。……昆蟲真的教了我許許多多的事情。從懂事起,我就緊緊被昆蟲的魅力攫住。能夠不斷的觀察昆蟲,我覺得人生真是幸福。 海野和男
☆任意門:蜜蜂飛行的速度,時速大約可達五十公里。換算成人類大小,這等於在三~四分鐘之內,可以從東京到達大阪,簡直就像瞬間移動一樣。
☆把妹高手:雄舞蠅會送給雌蠅食物當作禮物,然後趁雌蠅吃東西的時候進行交配。
☆天然聖誕樹:看過滿天飛舞的螢火蟲不稀奇,你有看過整棵樹都在發光的螢火蟲樹嗎?
☆終身為父:大部分昆蟲的雌蟲,只要交配一次,就能在體內存下足夠的精子,讓牠一生能不斷的產卵。
☆慈母象鼻蟲:即使你會摺飛機、摺白鶴,也比不上會幫自己摺搖籃的捲葉象鼻蟲。
☆蝴蝶泡酒吧:雄蝶們也會像人類世界的男人一樣,群聚在水塘小酌一番。
☆女人天下:有許多種類的竹節蟲,到目前為止幾乎都不曾發現雄蟲的蹤影。
☆極速飛行器:如果蜻蜓和直昇機差不多大,那麼牠的時速將超過五千公里!
◎更多驚奇盡在海野和男的昆蟲小宇宙!
作者簡介:
海野和男
1947年生,日本最著名的昆蟲攝影師之一。
在東京農工大學研究昆蟲行為學,畢業後成為自由攝影工作者。多次出入亞洲和美洲的熱帶雨林,近年則在日本長野縣小諸市附近紀錄周遭的大自然變化與昆蟲的生活。刊載他最新紀錄的網站,是日本最受歡迎的昆蟲網站之一,其精彩珍貴的照片深深擄獲大人小孩的心。
1994年,他以昆蟲的偽裝與擬態獲得日本攝影協會年度獎。他同時也是日本自然科學攝影協會副會長、日本昆蟲協會理事。由他著作與編集的昆蟲相關書籍超過一百多本,主要包括《昆蟲的擬態》《蝴蝶飛舞的風景》等書。
甚至在台灣,他也是攝影迷崇拜的偶像,尤其他推薦的相機,往往成為玩家的最愛,銷售量扶摇而上。他同時也是本地自然科學教育者推崇的昆蟲專家,曾在台灣翻譯出版《蟲兒捉迷藏》等書,深受大眾喜愛。
章節試閱
中標:第五章 知覺與溝通
小標:看得見紫外線的紋白蝶
紋白蝶在甘藍菜田上空飛舞著。其中快速飛動往返的多半是雄蝶;在甘藍菜上停停點點,緩慢飛行的則是雌蝶。不過,雄蝶和雌蝶的外觀差不了多少,要百分之百分辨雌雄,還是不太容易。
但是,雄的紋白蝶通常只要一看到雌蝶,就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追過去,在旁邊糾纏不休,所以雄紋白蝶可是一眼就知道飛過來的蝴蝶是雌蝶還是雄蝶呢。
事實上,紋白蝶可以感受到近紫外線,而且因為雄蝶和雌蝶反射的紫外線量不同,所以對紋白蝶來說,雄蝶和雌蝶的顏色似乎是不一樣的。若以能接收紫外線的攝錄影機來拍攝的話,可就一目了然了。鏡頭下的雄蝶偏黑色,雌蝶則拍起來偏白色。
陽光裡包含各種不同波長的光線,在我們人眼所能看見的顏色中,波長最長的是紅光,最短的是紫光。另外,雖然人類看不見,但有些生物可以看出比紅色波長要長的紅外線,以及比紫色波長要短的紫外線,而且這些光線在牠們眼中,也各自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地球上的確存在著我們肉眼所無法看見的色彩。
雄蝶和雌蝶
雄蝶乃是倚賴視覺來尋找雌蝶,並向她求愛的。舉例來說,雄黃紋粉蝶只要看到雌蝶就會飛奔上去,來到雌蝶面前,然後換成雌蝶追著雄蝶飛舞。這似乎是某種儀式,雄蝶在前方慢慢飛,引導雌蝶前進。不過,這種追求儀式鮮少以交配告終。以黃紋粉蝶來說,雄蝶多半會趁雌蝶羽化而翅膀還未變硬之前,與雌蝶進行交配。這樣看來,同一種蝴蝶的雄蝶和雌蝶,彼此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溝通機制,十分耐人尋味。
大鳳蝶之類的蝴蝶經常在空中求偶飛行,這時也是由雄蝶在前,而雌蝶則像緊緊追隨著雄蝶般,在後面慢慢飛舞。拍下正在進行求偶飛行的蝴蝶後,我發現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那就是雌蝶一定會伸出口器。一般來說,大鳳蝶在飛到花旁邊的時候,會因為看到花的色彩而伸出口器。這讓我禁不住懷疑,難道雌蝶認為雄蝶是牠的食物嗎?
事實上,的確有些昆蟲會在交配時給雌蟲東西吃以作為安撫。像舞蠅科就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習性,會送給雌蠅食物當作禮物,然後趁雌蠅吃東西的時候進行交配。牠通常是帶著食物飛到空中,以一種炫耀的姿態誘惑雌蠅。舞蠅科是肉食者,偏愛捕捉活的昆蟲當食物,所以雄蠅準備食物,可能也是為了避免自己被雌蠅吃掉吧。
在肉食的昆蟲中,公螳螂可就更辛苦了。萬一不小心靠近了不打算交配的母螳螂,那麼體型較小的公螳螂在轉瞬之間就會被吃個精光。而且就算能夠順利交配,像寬腹螳螂之類的母螳螂,還是會邊嘿咻邊從頭部把公螳螂喀嗤喀嗤的吞進腹中。儘管如此,公螳螂依然毫不退縮,繼續做愛做的事。以昆蟲來說,即使大腦沒了,只要控制身體的神經節還在,就能繼續行周公之禮。
觀察蜻蜓,會讓人對雌雄之間的關係感觸良多。在我工作室外的庭院占有一方地盤的雄泉蜓,只要一看到雌蜓靠近,就會立刻飛上去,並試著用腹部前端抓住雌蜓的頸項。雌蜓飛來這裡,原本就是為了要產卵,然而即使雌蜓不與這隻雄蜓交配,還是可能存有之前交配後留下的精子而照樣產卵,但雌蜓仍會努力和雄蜓交配。
而攫獲雌蜓的雄蜓,可以將雌蜓體內原有的精子掏掉,並設法從存放著自己精子的袋子中重新注入精子。然而這麼一來等於是在妨礙雌蜓產卵,所以不免讓人質疑,這樣做對物種延續到底是利還是弊,但換一個方向來思考,以這種方式攫獲雌蜓而將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其實會創造出更強的後代。或許蜻蜓這樣做的時候並沒有想那麼多,因此這種行為在蜻蜓身上十分常見,或許就是承繼了這種基因所導致的吧。
以叫聲傳情
在涼爽的秋風吹拂下聆聽蟋蟀的叫聲,才突然深深體會到季節已經入秋了。這些昆蟲鳴叫的時間會因種類而異。舉例來說,在東京大都會的路樹上唧唧唧叫個不休的扁擬葉蟴,每年都是過了八月二十日以後才開始鳴叫的。
像扁擬葉蟴這類直翅目的昆蟲,包括有和扁擬葉蟴同科的蟋蟀、台灣棘腳蟴或大和螽蟴(紡織娘)等螽蟴科的昆蟲,以及東亞飛蝗或斑腿蝗科等蝗科類的昆蟲。其中叫聲嘹亮的主要是蟋蟀和螽蟴科的昆蟲,牠們都是靠著磨擦前翅發出聲音,其中蟋蟀會立起翅膀,螽蟴則會張開翅膀鳴叫,因為這樣腹部和翅膀之間才會有空隙以提高聲音的共鳴。這就和小提琴等弦樂器會保留共鳴的空間是一樣的道理,而且會鳴叫的一定是雄蟲。
牠們藉著不斷的鳴叫來吸引雌蟲。蟋蟀或螽蟴類的昆蟲多半都是夜行性的,而且住在草叢或亂草堆之類視野欠佳的地方,因此要靠視覺來尋找對象,簡直難如登天。可是一旦發出能傳到遠處的叫聲,就方便多了。
但是雄蟲呼喚雌蟲的行為,為什麼會固定成為慣例呢?鳴叫是在發送訊息,然而一旦發聲鳴叫,也會比較容易被敵人發現,像我就是靠聲音來尋找這些會鳴叫的昆蟲。因此很可能的情況是,產卵對雌蟲來說非常重要,牠們會盡量藏起身來,等雄蟲呼喚的時候再循聲過去,這對延續物種來說或許是最理想的。
有一種馬來西亞的螽蟴連雌蟲也會鳴叫。當我在叢林裡發現這一隻長達十五公分的長腳大葉螽蟴,打算去捉牠的時候,被牠那似乎足以傳到一百公尺以外的鳴叫聲嚇了一跳。仔細觀察才發現牠有產卵管,是個如假包換的雌蟲,而這種雌性的長腳大葉螽蟴,似乎是為了保護自己才放聲鳴叫的。這讓我訝異極了,沒想到真的有螽蟴是以叫聲來威嚇敵人的呢。
發光表達愛意的螢火蟲
夜行性的螢火蟲中,有些雄蟲和雌蟲是靠光來互相溝通的。仔細觀察日本的源氏螢會發現,天色暗下來以後,雄蟲會一邊發光一邊在河邊飛舞,看到光芒的雌蟲就發光送出暗號,讓雄蟲可以找到雌蟲,進行交配。在漆黑的夜晚,這倒不失為同伴之間彼此招呼的一個好辦法。
在還沒有發明無線通訊之前,人類也曾經歷過以光傳遞訊息的時期,而夜行性的螢火蟲同樣也選擇了光做為通訊的手段。換言之,從人類尚未出現在地球上的遠古時代,光就已經扮演通訊者的角色了。
全世界已知的螢火蟲種類,據說多達兩千種,但並不是所有的螢火蟲都會發光,只有一部分夜行性的螢火蟲會藉著發光來溝通。在印尼等熱帶地方有一種五公釐左右的小型螢火蟲,牠們會成千上萬的群聚在當地稱為畢達達的一種紅樹林(Mangrove)樹上一齊發光。
據說牠們這樣做,是為了讓雌蟲和雄蟲能夠有更多邂逅的機會。這種小螢火蟲發出來的光芒,遠比日本的源氏螢微弱,在二十公尺外就幾乎看不見了。可是因為群聚在一起的螢火蟲數量驚人,因此遠遠看起來,整棵樹都在微微的發光。
我想就是因為光芒微弱,所以這些螢火蟲才會聚在一起發光,以便引來遠方的同伴。在闇暗的夜裡靠著螢火蟲的光亮而浮現出來的樹影,看起來活像一株美麗的耶誕樹。白天去察看這株螢火蟲樹時發現,它的葉子尾端有蜜腺,會流出蜜汁,若再仔細觀察,還會看到螢火蟲正在吸舔這些蜜汁。
我知道若植物有蜜腺可以吸引昆蟲,但多半也會期待得到回報。花蜜也是植物因為昆蟲幫忙授粉而給牠們的獎賞,所以長在葉子上不太明顯的蜜腺,通常都是植物為了召喚螞蟻而生成的。植物藉著吸引螞蟻來吃蜜,使它能免於被其他昆蟲啃噬。那麼這株提供螢火蟲樹液的植物,究竟會得到什麼好處呢?
靠味道傳遞愛意的蛾
蛾是夜行性昆蟲,剛剛羽化的雌蛾會產生性費洛蒙來召喚雄蛾。例如大透目天蠶蛾等不同種類的蛾,其雄蛾的觸覺會遠比雌蛾來得發達,就是為了能嗅聞到雌蛾的味道。這種性費洛蒙的味道,到底可以傳到多遠的距離以便把雄蛾引來,從許久以前就是大家討論的議題。法布爾曾記載說,這種味道能將數公里以外的雄蛾吸引過來。
學生時代我曾在日高敏隆教授的實驗室協助進行一個實驗,看雌的美國白蛾究竟怎麼找到雄蛾。結果發現雄蛾會在雌蛾可能出現的地方飛來飛去,然後在距離一兩公尺的地方嗅到雌蛾的味道。因為雌蛾通常不只一隻,而是許多隻群聚在一起,如果味道傳得太遠,反而更不容易讓雄蛾找到。不過,我想雌蛾發出的味道究竟能傳多遠,恐怕會依雌蛾的數量而有不同吧。
角蟬和螞蟻
和蚜蟲種類相近的半翅目昆蟲,有不少都和螞蟻關係密切。光是我們身邊隨時可見的介殼蟲、褐角蟬(Machaerotypus sibiricus)等角蟬類的昆蟲,螞蟻只要看到牠們幼蟲的排泄物,就會齊聚而來。中南美的熱帶地區住著各式各樣的角蟬。角蟬是一種背上(胸部)長著奇怪突起物的獨特昆蟲。有些大型角蟬(說大其實也只有一公分左右)胸部的這種突起,長得很像植物的棘刺。牠們通常是群聚生活,看起來就像多刺的樹枝一樣。
不過大部分的角蟬都是更嬌小的,長著一些形狀複雜到讓人感嘆世上無奇不有的棘刺。其中四瘤角蟬(Bocydium globulare)或黑瘤角蟬等,因為身上有刺,所以看起來非常顯眼。這些突起到底有什麼作用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人以進化過度來解釋這種情況。四瘤角蟬只要一被碰到就會快速跳起,然後張開翅膀飛逃而去。因為體型嬌小,一旦飛走就很難再找到,所以似乎也並未常常身在危險之中。
觀察角蟬會發現,螞蟻經常群聚在牠的排泄物旁。螞蟻為了獲得甘露,會保護角蟬免受外敵欺侮。這種角蟬平常都是親子在一處過著團體生活。不過,倒是沒有看過螞蟻群聚在四瘤角蟬或黑瘤角蟬的成蟲附近的。有一次我給朋友看黑瘤角蟬的照片,他竟然說這蟲背上揹著螞蟻呢,嚇了我一跳。這個朋友原本就知道螞蟻和角蟬的關係,不過聽他這麼一說,我也覺得黑瘤角蟬背上的突起的確有點像螞蟻。
原來是這樣啊。我忍不住想著,或許就是因為黑瘤角蟬看起來好像揹著螞蟻的樣子,所以不用牠召喚螞蟻。據說角蟬會散發出一種植物的味道,避免螞蟻攻擊牠,換言之,牠是以一種化學性的方式在擬態植物。但是,如果牠完全被視為植物,又會遭螞蟻忽略,所以另外還有個說法是,牠還是得適當的留下一些昆蟲的味道。換句話說,角蟬「要發出植物的味道避免讓螞蟻以為牠是食物,等螞蟻靠近再分泌甘露表示友好,吸引螞蟻留下,讓螞蟻幫牠們趕走敵人」。以這樣的方式,螞蟻才會想要保護角蟬。
我的想像力還可以繼續擴充──黑瘤角蟬或許是以化學方式擬態為植物,避免螞蟻的攻擊,然後再讓外觀演化成身上好像揹著螞蟻的模樣,發揮視覺上的效果來避開其他的捕食者。不過,如果角蟬沒有螞蟻也能產生同樣效果的話,大概就不會費這麼大工夫特別去分泌甘露給螞蟻吃了吧。
螞蟻與灰蝶的幼蟲
在灰蝶科蝴蝶的幼蟲中也有不少與螞蟻關係密切,而且廣為人知。珠灰蝶等的幼蟲背部會分泌蜜汁,而這種蜜汁似乎對螞蟻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所以總是有幾隻螞蟻圍繞在牠四周。我工作室的庭院有許多詩灰蝶的幼蟲,身邊也常有幾隻煤灰毛蟻待著不走,可是再怎麼仔細觀察,也看不出牠有分泌什麼蜜汁,但螞蟻就是一直執拗的纏著這些幼蟲,所以或許是這些幼蟲有一種吸引螞蟻的味道也說不定。
雌的黑星小灰蝶會飛到日本弓背蟻四處爬行的地面,確定附近的確有很多螞蟻之後,再停到附近有蚜蟲的植物上。牠會先做好確定螞蟻會來的準備動作,接著才開始產卵。孵化出來的幼蟲不吃樹葉而是以蚜蟲為食。幼蟲漸漸長大之後,螞蟻就會把幼蟲搬到蟻穴中。我曾飼養這些幼蟲來觀察,發現每次黑星小灰蝶的幼蟲碰到螞蟻時,牠的背部就會分泌出某種液體,然後螞蟻就會非常陶醉的舔食這些汁液。
而黑星小灰蝶的幼蟲肚子餓了,就會挺起上半身去碰觸螞蟻的口器,於是螞蟻就會用嘴來餵東西給這些幼蟲吃。換言之,黑星小灰蝶會提供螞蟻美味的汁液,而螞蟻則養育牠作為回報,而且待在蟻穴中也遠比在外面安全得多。奇怪的是,明明待在蟻穴中就很安全了,但各地的黑星小灰蝶卻都有減少的趨勢。這很可能是因為牠們的生活方式太複雜,要有螞蟻和蚜蟲,以及成蟲喜愛的稀鬆樹林,否則就沒有辦法生存所導致的。
螞蟻與植物的奇妙關係
螞蟻與蚜蟲的關係已經廣為人知,但是沒有蚜蟲的植物照樣會有許多螞蟻。這種植物通常都擁有能吸引螞蟻的特殊蜜腺。即使我們身邊常見的植物,像窄葉野豌豆或虎杖,莖部都有小小的窪陷,從那兒會分泌出蜜汁來。
如果有其他昆蟲想靠近螞蟻群聚的蜜腺,螞蟻一定會群起攻擊,免得自己的食物被搶走。而植物可能就是希望藉著分泌螞蟻喜歡的液體,來保護自己免受其他愛吃樹葉的昆蟲所侵害。這可說是植物和螞蟻的一種共生關係。
螞蟻和植物的關係其實非常複雜。螞蟻會保護植物的敵人蚜蟲,對植物來說應該也是敵人才對,可是如果有螞蟻在就不會受其他食葉昆蟲攻擊,結果螞蟻又成了植物的夥伴。事實上,我們發現地球上有許多植物都在積極的利用螞蟻來保護自己呢。
在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北部的疏林中有一種植物,它的莖刺異常發達,看起來就像牛角一樣,因此被稱為牛角刺槐。這種高數公尺的奇妙刺槐上,經常可以看到無以數計的小螞蟻爬來爬去。仔細一看,原來莖刺上有小小的洞,而螞蟻就在洞內進進出出。割開莖刺會發現,裡面是中空的,成為一間間蟻穴的小房間。
而住在裡面的螞蟻,是只有在牛角刺槐這類有棘刺的刺槐樹上才看得到的奇特螞蟻,名叫刺槐蟻。如果搖晃樹木,螞蟻立刻會興奮得一齊爬到與之碰觸的部分加以攻擊。刺槐蟻像蜜蜂一樣,尾部長著毒針,被刺到真讓人痛得跳腳。
住在地裡的螞蟻若是要擴充蟻穴,必須費力挖掘,但刺槐蟻住在刺槐樹上,只要增加房間的數量即可,因此省下了築巢的工夫。更令人驚訝的是,刺槐不僅提供刺槐蟻空間居住,還為牠們預備了食物。刺槐枝上長著像小腫塊般的蜜腺,能夠分泌蜜汁;樹葉尖端還長著黃黃的橢圓形顆粒,裡面富含螞蟻愛吃的蛋白質或脂肪。
對刺槐蟻來說,刺槐樹簡直就是附有餐廳的住家,只要待在這株樹上,吃住都不用愁。而螞蟻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會攻擊前來刺槐樹上的昆蟲,結果自然就使得植物免受囓葉昆蟲的侵害。這種互惠共生的關係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光是想像就讓人覺得樂趣無窮了。
搬運植物種子的螞蟻
在春天綻放美麗花朵的片栗花,會運用一種驚人的戰略讓螞蟻為它播種。片栗花的種子是在花開兩個多月之後才成熟,當種子綻裂開來落到地面上時,螞蟻立刻會來把它們搬到蟻穴中。淡褐色的種子頂端有一部分是白色的,裡面有蘊藏豐富脂肪的油質體(elaiosomes),就是它吸引了螞蟻。
當我把油質體磨碎沾在衛生紙作成的小圓球上,螞蟻立刻前來把它搬走,就像在奪取什麼寶物一樣,看來油質體對螞蟻來說似乎真的非常有吸引力。螞蟻會把種子搬進蟻穴中儲存,但不到兩天,螞蟻竟然又把好不容易搬進去的種子抬了出來。種子在蟻穴深處沒辦法發芽,所以被抬出來對它當然有利,可是螞蟻為什麼要丟棄費了這麼大工夫收集來的種子呢?
其實剛成熟落地的片栗花種子上的油質體,裡面有種特殊的物質,味道和螞蟻的幼蟲一模一樣,所以螞蟻收集這些種子並不是為了當作食物,而是以為它們是自己的幼蟲,才特別將之搬回蟻穴。可是在種子綻裂開來二十四小時之後,據說味道會變得和死去的螞蟻幼蟲一樣,於是螞蟻又會把它丟到巢外去。
這整個過程真是令人驚愕,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片栗花和螞蟻的關係就不是互惠共生,而是螞蟻被片栗花欺騙,任由它利用。除了片栗花之外,我們身邊還有許多植物,包括紫花地丁或側金盞花,也都是利用螞蟻在播種的。
中標:第五章 知覺與溝通小標:看得見紫外線的紋白蝶紋白蝶在甘藍菜田上空飛舞著。其中快速飛動往返的多半是雄蝶;在甘藍菜上停停點點,緩慢飛行的則是雌蝶。不過,雄蝶和雌蝶的外觀差不了多少,要百分之百分辨雌雄,還是不太容易。但是,雄的紋白蝶通常只要一看到雌蝶,就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追過去,在旁邊糾纏不休,所以雄紋白蝶可是一眼就知道飛過來的蝴蝶是雌蝶還是雄蝶呢。事實上,紋白蝶可以感受到近紫外線,而且因為雄蝶和雌蝶反射的紫外線量不同,所以對紋白蝶來說,雄蝶和雌蝶的顏色似乎是不一樣的。若以能接收紫外線的攝錄...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