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了文明的潘朵拉寶箱,一味追尋自我發展……
人類,是否忘記對環境應有的生態義務?
地球上每一個活著的生物都是「環境公民」,無論身處何時、何地,我們都與周遭環境相關,所做作為也會改變環境;在享有天賦的自然權之際,我們也對環境負有責任義務!
愛地球、愛臺灣必讀環境教育好書!
你知道抗暖化為什麼要減碳嗎?
氣候變遷會造成什麼產業、生態、環境衝擊?
企業又該如何用減碳創新消費?政府應如何修改政策、減少人禍?
身為環境公民的我們,又該如何解讀氣候密碼,積極面對地球永續發展?
在退無可退下,未來數百年我們當如何與天災共存?
納莉風災、賀伯颱風、莫拉克水災……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天災,為何越趨嚴重,一次比一次造成更無可彌補的損失?
地球氣候越來越極端,全球各處都出現異於往常的龍捲風、颱風、水災、地震、火山爆發……許多人民流離失所,失去親人與家園。人類是否會被自己破壞殆盡的環境,給消滅掉?
而臺灣這一方小小島嶼,正遭受到什麼樣你我所無法想像、承受的危機?
我們和我們的子孫,是否忽然有一天會因熱浪、暴雨或是海水位上升……等而受難?
而我們,能做些什麼?
●是天災可怕,還是人禍可惡?
●如何學習適應氣候改變?
●無碳建築,夢想能成真嗎?
●不節能,能減碳嗎?
●氣象e時代,預報要統一?
●抑制溫室氣體,經濟就會倒退?
●暖化是企業衝擊,還是機會?
●永續,為何是一場虛偽的夢?
作者簡介:
柳中明
美國猶他大學氣象系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前國立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 主任。專長為全球變遷、大氣化學、大氣輻射。
長期關注地球氣候變遷,從人文觀點出發,期盼政府與人民共同努力,重視並參與環境、氣候變遷課題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守護臺灣‧聯合推薦
文茜世界周報主持人 陳文茜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所長 陳建志
名人推薦:★★★★★守護臺灣‧聯合推薦
文茜世界周報主持人 陳文茜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所長 陳建志
章節試閱
〈臺灣環境變遷解密:改變未來的12堂課_書摘〉
1.4 暖化研究重點在前後百年
氣候暖化議題發燒,人類真的改變了大自然的變動機制,讓地球持續熱下去嗎?
天體運行的規律,目前是不會被人類破壞的,所以八萬年後地球氣溫將下降約十℃,全球冰川大幅增加,氣候進入另一次的冰河期,應該是必然會發生的規律。但,那是八萬年後,不是現在。
現在,地球正處於溫暖的間冰期,且並非過去八千年來最熱時期,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卻是六十多萬年來最高。若要地球氣溫不再上升,除非太陽遠離地球,或全球火山大量噴發――只有進入大氣層的太陽輻射量減少,才可能抑制大量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增溫。
大氣科學界對過去與未來百年氣溫持續上升趨勢的說法是:若忽略人為影響,無法解釋現今全球暖化的情形。換言之,是目前天體運轉的自然狀態,與人為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共同創造了目前氣溫持續破紀錄的情形,並非單由人類造成全球暖化。聯合國「跨國氣候變化小組」(IPCC)報告,主要將重點放在過去百年人為影響的重要性與未來百年,並非是千年、萬年後持續暖化中的地球。二○○七年的報告,更將二○五○年後全球可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使溫室氣體排放出現減少的情景納入模擬重點,期望人類能減少干擾氣候,讓氣候變化規律漸歸還大自然主宰。
一波波的媒體熱炒,造成漣漪不停震盪,似乎符合《恐懼之邦》內環保及科學人士的設局。不過,那僅是創意十足的科幻小說。該作者雖找到四、五○年代科學界對資料分析誤判的切入角度,但其終究不是科學家。過去百年增溫,一九四五至一九七五年間卻略降溫情形,早已經科學模擬探討,確定是大氣與海洋交互作用下的小插曲。目前持續破紀錄中的全球氣溫,也可能再因海洋增溫較慢與海洋環流調整,再度出現一波修正,但那應不會影響未來百年持續增溫的趨勢。該書雖出版於電影《明天過後》之後,但作者或許不了解《明天過後》誇張劇情背後的科學研究進展,而未將正確觀點納入書中。
全球熱炒氣候暖化議題的局面,已持續燃燒。二○○七年四月底,IPCC經濟衝擊議題在泰國曼谷上場,五月在德國波昂進行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下屬機構會議,六月初經濟高峰G8會議在德國海利根達姆討論下一階段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九月聯合國宣佈召開部長級會議,十一月IPCC在西班牙瓦倫西瓦提出第四次評估報告的整合版本,均為十二月在印尼巴里島舉行的第十三屆UNFCCC締約國會議提供更有決策效率的政治方向。
我國各大報、雜誌、廣播與電視均注意此現象,也紛紛進行系列性專題報導、規劃與製作,而我國二○○八總統候選人也均對全球暖化下的臺灣因應策略有所表態。
★現在,地球正處於溫暖的間冰期,且並非過去八千年來最熱時期,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卻是六十多萬年來最高。
◎「跨國氣候變化小組」( IPCC):又稱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為附屬於聯合國之下的跨政府組織,在一九八八年由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環境署合作成立,專責研究由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氣候變遷。
◎《恐懼之邦》: 6 6 State of Fear,是美國暢銷書作家麥可‧克萊頓(MichaelCrichton)於二○○四年出版的一部小說。這部小說與克萊頓以前多部小說一樣屬於「科技驚悚小說」,是關於環保恐怖份子意圖破壞地球的故事,包含大量與氣候變遷有關圖表和注釋,還有兩項附錄和二十頁的參考書目。
2.12臺灣氣候難民
許多人不懂,為何要稱莫拉克災民為難民?
「氣候難民」一詞是由「環境難民」而來,乃指環境惡化,居民被迫遷離家園,甚至是離開原來國家。美國紐奧良市在二○○五年八月因被風災摧毀,有近一百萬人(包括市郊)遷離不歸,就是一例。但,一九五一年通過的日內瓦公約內並無環境難民一詞,所以「環境遷移者」是目前學界的用詞,以利與政治或戰爭難民區隔。未來,待聯合國予以正名,環境或氣候難民將可正式申請跨國遷移。目前,就有部份太平洋島國已以氣候難民身分,取得如紐西蘭的承諾,開始遷移計畫。
美國「災難援助與緊急救援法」對大災難後災民援助,做了非常詳盡的規定。如臨時屋、修復舊屋、重建新屋,也包括失業協助、食物提供、法律協助、心靈協助、社區金援……等。更包括了再安置協助,即協助無法回原居處的災民到另一個地區發展,故有近一百萬的紐奧良市居民被安置到全美各地。顯然,美國雖未將「氣候難民」定位於法律中,卻已納入協助精神。
由於我國無適當災難法,所以各項援助是以各部會「每日一利多」(即每日釋出一項對災民有利的政策)的方式提供,也因此失去立法院監督與強制執行的規範。同時,政府團隊每日雖說短期內要重建災區,卻不認真思考讓災區回歸自然。因此,若將「莫拉克災民」改稱為「莫拉克難民」,則全國將知道:山區土石流滅村災民與海濱淹水區民眾,並不需一定要回歸到原居住處。同時,其他各縣市可提出「莫拉克難民安置計畫」,承諾如協助部份難民的新居與工作訓練等。如此,若不願回去原居住地者,不需完全靠一己之力到其他縣市覓居,而是所有縣市都可主動協助。
承認臺灣已有氣候難民,除了能有效協助莫拉克災民,並讓山川休養生息外,也是「正式承認全球氣候變遷對臺灣的威脅」;即正式向全球發聲,表示我國將長期需要國際協助。這絕非示弱,而是正式要求全球,將臺灣真正視為世界村的一份子。
★美國雖未將「氣候難民」於法律中定位,卻已納入協助的精神。
5.4治水須考量氣候變遷
二○○六年治水經費在立法院大幅過關,希望能有效改善我國水患。不過,看到經費是以縣市來編列,實在令人擔憂,千萬別因此讓各縣市政府、民意代表各取所需。這項經費開銷將由天災與人命來檢驗,大家所承擔的責任相當沉重。
我國治水問題根本在於山林,其次是邊坡,再者是疏洪。至於海岸區地層下陷持續,雖主要根源於地下水超抽,但若不能由山區的水土保持治理起,下游地下水供給仍會失衡。最重要的是:在氣候變遷趨勢下,乾旱日愈久,而豪雨機率愈高。
當乾旱時,我們需要山林蓄積的儲水緩緩供應下游水庫、湖泊與水井;而當颱風豪雨時,我們更需山林來阻隔洪流,也需堅實的邊坡來抑制泥沙,才可能降低水庫淤沙,及對游河床、道路、橋樑的沖蝕,更能減緩下游積水淹水之患。如此,根本的治水策略,仍需由上而下,大幅整合規劃,分頭進行。
在乾旱的趨勢方面,可以每年春夏季出現日最高溫,大於、等於三十五℃的日數來觀察。臺北地區在一九九○年代平均每年出現二十三加減十五日,二○一○年代預估為二十九加減十一日,二○三○年代為三十七加減十三日,二○五○年代為四十五加減十五日。或許這些估算尚待未來驗證,但全球持續暖化下,熱浪時間將愈來愈久。此現象代表乾旱晴朗日也愈長,各地需水量會上升,而蓄水量若僅靠現有水庫,必將有所不足。真正關鍵仍在於山林與地下水庫能否蓄積儲水,以備長期乾旱之需。當然,熱浪時間長,對公衛、健康、水質、用電、火災等,均會加重衝擊壓力,不容忽視。
在豪雨出現趨勢方面,目前尚無明確可行的定量估算,但高溫乾旱時間愈長,代表水汽蒸發量大,大氣不穩定度增高,出現急驟豪雨機率自然上升。若再觀察海水溫度持續上升影響,如大西洋二○○五年海水溫度高,多次出現颶風在短期內迅速增強現象,顯示未來影響臺灣的颱風強度與路線將愈來愈難掌握,而破紀錄豪雨出現在不可能地區的可能性愈高。傳統的築高堤防的擋水工法,不如擴大預留淹水區域,以免破紀錄連續豪雨突然出現造成嚴重衝擊。如此,在下游地區,當積極擴大淹水預留區與加強其蓄水及抑制洪水衝擊功能。
在東北季風沙石飛揚影響下,以濁水溪兩岸附近空氣品質來觀察,擴大預留淹水區域須搭配當地植生,最佳策略就是平地植林。其在平日可以抑制空氣污染問題與協助地下水蓄存,洪流沖刷時也可壓抑流速,減緩沿岸開發區所受的衝擊。
當然,治本策略由山林開始,治標策略卻需由低窪地層下陷區與都市易積水區開始。抑制不當地下水抽取、加強平地疏洪,均刻不容緩。若二○一○年西南氣流持續輸入不絕豪雨,搭配強烈颱風,平地水患問題必將衝擊整體長期整治策略規劃;分頭並進乃屬必要。
最後,考量短、中、長期的全島治水工作,若僅由少數專業人士與中央、地方官員推動,在過程中將會因透明度不高而持續受質疑與牽制,更可能讓各級民代有可乘之機,加重第一線執行人員的困窘。
環境影響評估工作僅可視為事後亡羊補牢之策,重要的是在整體策略規劃之時,就應擴大參與面與舉辦各類不同規模的公聽會,讓各項數據公諸於世,讓各項決策均獲民眾參與與支持,才不會讓負責的官員在這項影響臺灣永續發展的重大工程之中,被官場文化埋葬。
★在氣候變遷的趨勢下,乾旱日愈久,而豪雨機率愈高。
10.2催生「臺灣夢工廠」
台塑王永慶先生所建構的石化王國,對我國長期經濟發展非常重要。二○○五年,王先生決定投資一千三百億元,在雲林離島工業區內,興建僅次於「中鋼」年產七百五十萬公噸的一貫作業煉鋼廠,預計將成全球生產效率最高的煉鋼廠。這是我國近年罕見的大型民間投資案,政府部門也全力協助。台塑重工煉鋼廠完工後,我國粗鋼年產量將增為三千萬噸,雖仍落後大陸、日本和韓國,但將可使臺灣從鋼鐵進口地區一躍成為出口地區。
但,為何一定要在臺灣這個缺水、缺土地、缺礦砂、缺煤、多天災的地區建立「鋼鐵王國」?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高效益投資應為文化產業,而非重工業。政府要扶植的產業,更應是知識數位產業,而非傳統重工業。企業家是否當走在時代潮流的頂峰,協助更多的新興臺灣人建構他們的夢想。在此僅建議:將同樣的資金、精力與人才,轉投資設立「台塑夢工廠」,而不要設立「台塑重工」。以經營之神的傳奇,夢工廠絕對會比台塑重工更成功,也更會獲得全民、政府、投資大眾與銀行團的支持。
在此舉一些數據提供各企業家參考,美國文化產業的產值佔GDP的一二%,英國文化產業產值佔GDP的一○%,義大利則高達二五%。日本文化產業產值佔GDP的一八‧三%,且其娛樂業經營收入已超過汽車工業產值。近年崛起的韓國,其目標是要在短期內文化產業出口達一百億美元。二○○三年,韓國電影出口額比一九九八年增加三十八倍,同時,該國網路遊戲產值也已超過汽車工業。
此外,文化產業涵蓋創作、製作、娛樂、行銷、網路等,更影響印刷出版、膠片製作、電腦動畫、三D攝影、明星、編劇、導演、攝影、製作、剪接、行銷、網路管理等,可謂包羅萬象,將有無數新興臺灣人一起與企業作夢、創造、成長與賺錢。投資文化產業,必將一本萬利,高度投資效益的行業;且也將影響無數的臺灣人,而非如重工業只造福少數精英與一些外勞。
現在,是投資臺灣文化產業的最佳良機,而如蔡明亮電影《天邊一朵雲》的成功,顯示我國人才濟濟,只是苦無表現機會。觀察韓國成功的幾個因素,包括:政策改革與放寬,使政治題材解禁;電影配額制度、新傳播法案、以「分級制度」取代「電影剪閱制度」;政府鼓勵「眼球經濟」,大型企業投入資金贊助、人才培育……等。
顯然,讓民主自由氣息影響社會進步,才是文化產業成功的基石;同時,行政院經濟部更要加強文化產業投資獎勵措施,讓我國眼球經濟與知識經濟真正動起來。二○○二年,政府曾提出「新世紀兩兆雙星產業發展計劃」,其數位內容產業鼓勵令人耳目一新,但在文化沙漠的現今,只靠電腦科技人才努力,數位內容產業難以長久。
少數大企業家能撼動政府政策,其投資哲學更影響未來臺灣人未來;鋼鐵或重工業王國的夢想,絕對不會如夢工廠的建立來得重要。可以預見的,若企業家能將投資重工業的資金轉投資夢工廠,則政府的文化、電影、娛樂政策將立刻改變。更且,這個無空氣污染與二氧化碳排放的投資,也才能讓十年後的臺灣堅強面對國際環保的壓力。
企業家有所堅持與努力,才能創造今日舉足輕重的局面。未來,許多企業家將影響臺灣數十年以上的發展,衷心期望其能有所堅持,也能有所改變。
★文化產業絕對是臺灣的明日之星,問題是:能作正確決策者,能否深刻體會其重要性與急迫性?
〈臺灣環境變遷解密:改變未來的12堂課_書摘〉
1.4 暖化研究重點在前後百年
氣候暖化議題發燒,人類真的改變了大自然的變動機制,讓地球持續熱下去嗎?
天體運行的規律,目前是不會被人類破壞的,所以八萬年後地球氣溫將下降約十℃,全球冰川大幅增加,氣候進入另一次的冰河期,應該是必然會發生的規律。但,那是八萬年後,不是現在。
現在,地球正處於溫暖的間冰期,且並非過去八千年來最熱時期,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卻是六十多萬年來最高。若要地球氣溫不再上升,除非太陽遠離地球,或全球火山大量噴發――只有進入大氣層的...
作者序
〈臺灣環境變遷解密_作者序〉
展望人間氣候
理論上說:短時間的天氣變化是氣象,長時間的氣象變化叫氣候。但是,是誰在決定多長的時間,才是合理的氣候時間?
氣候是人為判斷的。譬如有人說:一輩子沒遇過這麼嚴重的水災,但說話的人最多才一百歲上下!或是說:儀器記錄以來最嚴重的豪雨,但是氣象科學儀器發展還不到一百五十年!那麼若果說:有文字紀錄以來,最嚴重的洪災,但是有系統的文字紀錄,不過五、六千年。
紀錄片「第十一個小時」,強調人類在地球演進史進入夜間第十一個小時五十九分五十九秒才發展起來,這是形容地球四十六億年的歷史中,人類不過是在近百萬年內漸漸地主宰著地球生態系。而過了午夜十二時,無論地球被人類破壞得如何,地球仍可以再持續十億年,讓新的物種重新發展起來。但是人類呢?人類還能持續多久?人類是否會被自己破壞殆盡的環境,給消滅掉?然後,另一個新的能夠適應新環境的物種,是否會出現,而逐漸取代人類?
人間的氣候是人為主觀決定的。百年,大概是一個人的最長壽命;三百年,大概就是你我所能夠期望的子孫最長總壽命。所以,無論地球是否將再進入另一個冰期,無論人類物種是否在數萬年後消失,我們所擔心的,都是:未來我活的時候,以及我孩子與孫子活著的時候,氣候會是如何?相對的,當然我們會想:過去我與我父親活過的百年間,氣候是否與現在不同。
沒錯,有人說地球古氣候,有人談氣候影響朝代興亡,但是人只關心前後百年的氣候,這就是人間氣候。
科學家一定都不同意,可是一百人中有多少人會讀科學論文?有多少人瞭解十萬週期的冰期、間冰期變化,然後可以接受:氣溫或許在未來數百年會上升,但在未來數千年後就會緩緩下降,進入到另一個寒冷的冰期。就算是最了不起的科學家,也必須面對最近一百年的氣候暖化,是否會讓自己與自己的子孫,忽然有一天因為熱浪、或是暴雨、或是海水位上升等而受難。
有人堅信人無法改變氣候,這點確實很難辯論。因為人不是上帝,既然不能創造宇宙,當然沒有能力影響大自然,改變氣候。但是,若果只談前後百年的氣候改變呢?人類既然能夠釋放破壞臭氧層的氣體,造成南極臭氧破洞,難道就不能在近百年內造成氣候暖化嗎?而這個百年時間,恰就是你我關心的人間氣候時間。
多數人都是後知後覺的,那麼我們就要多觀察先知先覺的人,是如何在規劃未來?其中,節能減碳以穩定氣候變化的論點,似乎是所向無敵。無論有多少人是如何的不相信,或是如何努力地在耗能排碳,最終我們都是地球上的一員,無法逃避每個人必須承擔的責任。設若聯合國的氣候談判,真的成功,並且明訂每個國家未來的減量時程表,我們無論是相信或是不相信人類可以改變氣候,都必須配合。
那麼氣候談判是否會失敗呢?到目前為止,每一年都有人說是失敗的,但聯合國仍是每一年持續在推動談判。顯然,有許多先知先覺者,正在主導著未來人類的發展,期望影響人間氣候。而你我,不過是後知後覺的人,即不能讓氣候談判不召開,也無法讓談判失敗。那就必須想清楚:為何這麼多先知先覺的人,如此相信人類可以改變氣候?而若要阻止人類改變氣候,到底真正重要的工作是什麼?
無論如何,人間氣候是以人為中心的,而這個議題的發展正影響著你我的未來,除了參與,我們沒有逃避的機會。
本書整理個人過去二十年的觀察,並且是那些投稿後被同意發表的文章,希望呈現出人間氣候問題的多元化,以及參與此課題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希望此書能對讀者展望未來的人間氣候,有所幫助。
〈臺灣環境變遷解密_作者序〉
展望人間氣候
理論上說:短時間的天氣變化是氣象,長時間的氣象變化叫氣候。但是,是誰在決定多長的時間,才是合理的氣候時間?
氣候是人為判斷的。譬如有人說:一輩子沒遇過這麼嚴重的水災,但說話的人最多才一百歲上下!或是說:儀器記錄以來最嚴重的豪雨,但是氣象科學儀器發展還不到一百五十年!那麼若果說:有文字紀錄以來,最嚴重的洪災,但是有系統的文字紀錄,不過五、六千年。
紀錄片「第十一個小時」,強調人類在地球演進史進入夜間第十一個小時五十九分五十九秒才發展起來,這是形容地...
目錄
目錄
PART01理解氣候變遷
1.1水淹古城,氣候變遷顯徵兆
1.2氣候現象,豈一個亂字了得!
1.3災難頻仍,地球怎麼了?
1.4暖化研究,重點在前後百年
1.5天要塌了?暖化議題包山包海……
1.6全球暖化……水深火熱的世界正蔓延!
1.7氣象異常全球化來了!
1.8冬日寒流下,全球暖化的省思
1.9金融海嘯,掩不住氣候危機
1.10氣候異常,恐不再讓人意外
PART02應對氣象災難
2.1防災救災體系,是秀不出來的
2.2雨過天青,記取傷痛的教訓
2.3密切掌握天地變動,方能避禍
2.4怪颱,印證全球氣候大變遷
2.5氣象預測不足,更要警覺
2.6大陸雪災警訊:氣候安全,臺灣如何備戰?
2.7學習面對天災
2.8是天災可怕,還是人禍可惡?
2.9不遷村拆堤?救災甚於治水!
2.10我們必須學習適應氣候改變
2.11氣候難民,該何去何從?
2.12臺灣氣候難民
2.13讓災害預警指數說話
2.14百年災難──無法阻擋,只能調適
PART03觀察氣象現象
3.1近年全球氣候為何大異常?
3.2熱浪:氣候變異的威脅與因應
3.3聖嬰現象
3.4颱風古今觀
3.5們準備好面對明天了嗎?
3.6冬颱,可能不再是異象
3.7超大豪雨隨時會破紀錄
3.8聖嬰發威,好個暖冬
3.9都市發展與全球暖化
3.10臺灣人、美國人,面對颱風大不同
PART04氣象預測自由化
4.1專技人員考試,應增列氣象技師
4.2氣象e時代,預報要統一?
4.3若非氣象局點火,媒體怎能煽風
4.4氣象預測不準,只能怪氣候
4.5投資氣候預報,降低人民風險
4.6冷月、寒冬、氣候預測的挑戰
4.7氣象預報,何不民營化
4. 8可預期卻又不確定的挑戰
4.9法規鬆綁氣象預報,良性競爭
PART05水的困擾
5.1秋冬初春冷鋒南下,人造雨事半功倍
5.2水荒,能等到選完再說?
5.3水荒!是天災?還是人禍?
5.4水管理新思維:以價制量與「綠」水工業
5.5治水,須考量氣候變遷
5.6氣候變遷威脅臺灣水資源
PART06氣候變遷衝擊
6.1氣候變遷過程,對我沿岸建設衝擊大
6.2解讀氣候變遷密件
6.3全球氣候異常變化,生態系面臨嚴重衝擊
6.4氣候變遷的真相
6.5臺灣未來學,何時成氣候?
6.6臺灣需要氣候變遷評估報告嗎?
6.7暖冬阻礙禽流感肆虐
6.8熱浪殺人保命,有撇步
6.9從氣候變遷看產業衝擊
6.10當北極熊無處棲身
6.11永不止息的氣象災難
PART07氣候變遷的因應
7.1因應氣候變遷,勿只因應氣候變化公約
7.2氣候變異的威脅與因應
7.3掌握氣候變遷,降低自然災害
7.4二℃的期望
7.5極面對氣候變遷
7.6脆弱的環境需要細膩的評估
7.7眼光放遠,才能真正面對暖化
7.8氣候政策,別抽一鞭才走一步
7.9氣候變遷調適的重要性
7.10全球天災頻傳臺灣應莊敬自強
PART08氣候公約面面觀
8.1溫室氣體排放減量,還看外交手腕
8.2全球氣候變遷與全球氣候變化網要公約
8.3我們要重視氣候外交
8.4桂冠光芒,能否讓美國覺醒?
8.5全球溫室減量,新貧富戰爭
8.6CO2的爭議
8.7金融海嘯中,低碳產業蓬勃
8.8換了總統後…美國努力溫減,我們呢?
8.9解讀G8氣候密碼
8.10哥本哈根會議的時代意義
8.11如果,吳揆到哥本哈根…
PART09節能減碳的迷思
9.1擴充核電,鼓勵企業維持高耗能﹖
9.2問題是產業調整,非能源供應
9.3高油價時代
9.4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減量推動方案
9.5抑制溫室氣體,經濟就不會成長?
9.6植林就能救臺灣?
9.7邁向環保減碳的路上
9.8紙老虎法令
9.9時機歹,再生能源條例還加稅?
9.10不節能卻減碳?
9.11迷航中的全國能源政策
9.12學美國…先限空汙,促溫減
9.13抗暖化為什麼要減「碳」?
PART10想像那無法想像的
10.1緊跟京都議定書腳步!
10.2催生「台塑夢工廠」
10.3煉鋼廠不如夢工廠
10.4積極抑制二氧化碳排放,永續我國經濟成長
10.5綠色電價
10.6明天過後:持續增加的臺灣高樓!
10.7別管西裝了,用減碳創新消費
10.8節能產業終將興起
10.9無碳建築,夢想能成真嗎?
10.10植樹、砍林與二氧化碳
PART11環境問題的省思
11.1大陸的空氣汙染,臺灣的酸雨噩夢
11.2南極臭氧層破了一個大洞
11.3霾害警訊,跨國環境汙染不容輕忽
11.4東臺灣開發不當,海岸線快速後退
11.5沙塵暴衝擊臺灣環境品質
11.6狼煙祭再起時
11.7臭氧層破洞
11.8應採先進空氣品質指標
11.9禽流感全球警戒,咱不動
11.10挺購地,幫白海豚找個家!
PART12永續發展在臺灣
12.1車輛無限成長,當然塞車
12.2永續發展會議,難永續
12.3讓地球喘息吧
12.4大事、大位,臺灣「不願面對的真相」
12.5臺灣,走到第11個小時
12.6百年後的臺灣
12.7民主倒退?臺灣仍在J線下端
12.8別讓永續發展與臺灣絕緣
12.9消失的地方性永續運動
目錄
PART01理解氣候變遷
1.1水淹古城,氣候變遷顯徵兆
1.2氣候現象,豈一個亂字了得!
1.3災難頻仍,地球怎麼了?
1.4暖化研究,重點在前後百年
1.5天要塌了?暖化議題包山包海……
1.6全球暖化……水深火熱的世界正蔓延!
1.7氣象異常全球化來了!
1.8冬日寒流下,全球暖化的省思
1.9金融海嘯,掩不住氣候危機
1.10氣候異常,恐不再讓人意外
PART02應對氣象災難
2.1防災救災體系,是秀不出來的
2.2雨過天青,記取傷痛的教訓
2.3密切掌握天地變動,方能避禍
2.4怪颱,印證全球氣候大變遷
2.5氣象預測不足,更要警覺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