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臺灣史、讀中國史、讀世界史,
你當然更不應該缺漏的是──東亞史!
第一套打破單國思維的歷史書、扣合新課綱著重區域整合的宏觀視野,
帶領孩子重回漫長歷史的12個關鍵時刻,
重新認識東亞諸國相互影響的歷史、地理、文化與政經演變!
★國中小必備社會科補充讀物
★集結專業歷史研究背景團隊為孩子寫的歷史書
★各時期關鍵事件的重要發展,帶你看見東亞的演變
東亞各文化間相互交流、影響,每一個時間點都有劃時代的意義⋯⋯
故事東亞史系列帶你跳脫既有的國別史歷史認知框架,
以更宏觀的視野重新丈量立足位置與世界的距離!
12個關鍵時刻,結合歷史、地理、文化與人文,
全方位解析東亞的歷史發展,重新檢視東亞的發展的歷程與高光時刻!
你知道唐代的長安曾是潮流之都,
舉凡文化、文字、宗教、藝術、服飾、政府制度等,
全都受到周圍國家爭相學習模仿,甚至派遣留學生前往取經?
為什麼現在韓流、日本文化這麼強盛,但古時候卻是東亞大陸上的中國王朝一枝獨秀?
充滿歐洲風情、歷史遺跡的東南亞,又是在什麼時候變成現在的景象?
一支來自草原的軍隊曾橫掃歐亞大陸,讓歐洲人聞風喪膽,卻匆匆棄守東亞主導權?
曾經慘遭列強侵略瓜分的東亞,又是如何在二戰後重新取回主權,站上世界舞臺?
從影響東亞文化的思想和制度開始,
看東亞世界是如何萌芽、成形,慢慢形塑出東亞文化圈。
漢人、蒙古人和滿州人都在這塊土地上成為霸主,
主宰生殺大權及制度,究竟東亞的現代化是怎麼開始的?
東亞的未來,又將邁向何處?
一起重返歷史現場,
認識東亞舉足輕重的重要時刻,借鏡東亞史,
宏觀世界未來的走向,找尋自我定位!
本書附有知識專欄:
● 大事紀:認識重要事件與發生時間。
● 歷史小事報你知:收錄有趣歷史小知識。
● 知識補給站:解說歷史重點,掌握重要知識。
◎本系列目前共2冊,帶領孩子從關鍵人物、事件認識東亞的演變史。
01故事東亞史1:12個奠基東亞的關鍵時刻
02故事東亞史2:20個改變東亞的關鍵人物
◎ 本產品特色
●特色1專業歷史研究背景團隊跨足童書代表作。
●特色2深化社會新課程最佳讀物:內容扣合108中小學社會領域課綱及課程內容。
●特色3跨領域學習:橫跨地理、人文、自然,提供更全面性方向詮釋東亞歷史發展。
●特色4知識專欄:整理大事紀及重要知識內容,知識學習更完整!
●特色5內附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對應表,接軌課程學習!
◎本書關鍵字:東亞史、中國史、日本、朝鮮、歐亞大陸、東南亞發展
◎無注音,適合10歲以上閱讀
◎教育議題分類:人權、環境
◎學習領域分類:社會、綜合活動
作者簡介:
胡川安
生活中的歷史學家,身於何處就書寫何處,喜歡從細節中理解時代、從生活中觀察歷史。在日本、巴黎、美國和加拿大生活過。因為工作的關係,也在中國不同地方旅行。由於興趣龐雜,大學雙修歷史與哲學,研究所於國立臺灣大學雙修考古學與歷史學,後取得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東亞系博士。曾任「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華文朗讀節策展人,目前為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和歷史研究所合聘助理教授。
編著十餘本書:著有《和食古早味》、《食光記憶》、《絕對驚艷魁北克》和《東京歷史迷走》,編有《貓狗說的人類文明史》、《重新思考皇帝》、《關鍵年代》和《故事臺灣史》四冊。
鄭皓允
來自高雄,銘傳大學建築系畢業。目前為插畫兼平面設計之自由工作者,喜歡用不同面向的創作語言去表達不同題材的作品,透過不同的風格嘗試去找尋最適合靈感及題材的方向,合作過的對象有總統府、臺灣設計研究院、高雄文學館、衛武營、大象體操及眾多出版社等。
章節試閱
西元十世紀的東亞世界變化很大,過去輝煌的唐帝國建立起來的國際秩序蕩然無存,轉為紛亂的世界,就像是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立的局勢。在那個年代,戰亂、政變頻繁,是大家集體的印象,人民的內心充滿恐懼,祈求停戰,更希望有英雄出來解決民生問題。
後周大將趙匡胤以陳橋兵變,自行稱帝,建立宋帝國,然而這個時期宋朝廷處境很困難,因為東亞世界是「英雄」並立時代,周邊的外族已經不再是未有組織、未開化的「野蠻人」。當時有契丹建立遼國、党項族建立的西夏,都是擁有足以挑戰宋帝國力量的強國,他們以盟約建立關係,透過外交和談、說服、威脅等談判,維持長年的和平穩定,但是這些在中原周圍的強國,全都對中原這塊土地虎視眈眈。
當大家都想要挑戰「入主中原」……
在當時那個混亂的時代,「入主中原」象徵著成為國際社會的霸主,能有足夠影響力,號召群雄。因此,十世紀後的東亞各國,像是宋、遼、西夏與金國,個個都企圖掌握中原地區,他們外交上彼此互相制衡,爭取周邊小國的朝貢,例如:宋遼之間便長年爭奪對高麗、西夏的主導權。
但對於宋帝國而言,其實還面臨軍事掌握的內憂。當宋太祖趙匡胤以「陳橋兵變」結束五代紛亂的局面,但迎接他的卻是自唐末以來,各地藩鎮掌握政治與軍事權力的問題。因此他決定以「收兵權」的方式,將地方軍事力量,包含兵權、地方官吏、財政集結到中央,並由中央派遣知州、知縣等文官治理地方,而且知州、知縣兩者皆是臨時差遣的職位,他們到任後,還是需要與地方勢力合作,才能順利管理地區;可是地方長官的調任大權掌握在皇帝手上,這種中央集權的手段,強化了帝國中心的權力。此外,為了加強中央的力量,宋太祖在各地設置「轉運使」,負責將各地的財政經費,運送到京城,再由中央統一分配地方財政,自此地方的財政無法獨立運作,全都必須仰賴中央的分配,形成中央較強而地方較弱的帝國組織。
解決了內部的問題後,還有外患等著。宋帝國首都缺乏天然的山脈屏障,疆域又與北方的遼國及西北方的西夏接壤,因此朝廷便派遣重兵守護邊疆,並設立以軍事堡壘作為邊界。防範西夏與遼的入侵,就成了守護邊疆最重要的事情。畢竟,周邊國家的共同願望都是希望能成為來到中原,成為天下霸主,宋帝國想要好好守好自己的疆域可不簡單!不過,雖然入主中原人人都有希望,但個個都沒有把握,似乎沒有任何國家可以順利一舉征服另一個國家,並取而代之。因此,十世紀到十三世紀之間,在東亞地區宋、遼、金與西夏的國際競合,成為東亞世界舞臺的重點。
以退讓換來百年和平的「澶淵之盟」
由於無法強攻,因此邊界防守就顯得格外重要。然而長久以來,東亞的「北方、西北邊界」多半是變動的,因為歷代都沒有與鄰近部族劃定明確的界線,彼此一直都是靠著自然景觀,或是設置軍事設施、碑文、烽火臺作為邊界。
不過,這對長久以來多以逐水草而居的方式為生的草原民族來說,他們已經習慣用掠奪或是移動占領等方式來尋找合適的家園。當宋帝國守著某一座軍事設施,說設施以內就是宋帝國境內,草原民族可不一定會聽,畢竟在他們建立國家之前,就是靠掠奪、談判、移動、和親的方式與漢民族互動。
因此,對宋朝廷來說,治理邊界並不容易,因為細微的邊境人民衝突,很容易變成國內的政爭及與強鄰之間的危機衝突,容易引發戰爭。在十~十一世紀間,對北宋威脅最大的鄰國便是遼國。北宋與遼國之間的折衝地是華北平原,直接面臨如何對抗游牧民族掠奪的特性以及快速移動的騎兵。
在宋代初期,宋太宗曾經以木柵與軍屯抵擋游牧民族騎兵,十世紀大抵動用駐邊士兵導引河流,開闢水塘溼地,在海拔高的地方種植樹林,設置絆馬索、拒馬等障礙陷阱作為屏障。到了十一世紀,各個族群已透過積極畫界、立界的方式,與遼國、西夏確立彼此版圖,促進國家檔案歸檔與地圖學的發展。當兩國之間有邊界議題的時候,國家文書檔案成為外交使節援引先例的重要權威。
邊界的問題一直到了簽訂「澶淵之盟」之後,才有了重大的轉變。在宋真宗時期,遼軍大舉南侵,當時宋帝國的內部出現棄守與守城的爭論,宰相寇準力請宋真宗親征對抗遼軍,其後憑藉著精良的武器技術,宋帝國擊殺遼軍將領。
最後雙方派出官員,以自然景觀白溝河為界停戰談和,簽訂澶淵之盟。宋遼之間建立友好關係,君主更互稱兄弟,約好彼此是兄弟之國。雖然每年宋帝國必須給予遼國「歲幣」絹二十萬匹,白銀十萬兩,但也約定好,兩朝的城池依舊守存,已經蓋好的壕溝等一切如常,但不再新建碉堡,或開挖河道、壕塹等。
邊界的概念從此變了,雖然壕塹、界碑、碉堡、設定好的軍事措施仍是邊界看得見的防線,而實際上,更重要的是,兩國之間共同在邊境約定好的「劃界」才是真正的國界。
這個時期的歐洲仍然處於小眾、區域性的莊園經濟,而相較之下,東亞區域已經出現國家界線的概念。這項盟約也是位於中原的王朝首次對外簽訂的對等條約,況且宋、遼之間互為兄弟,更是外交重大的突破。澶淵之盟也創下用談判解決戰爭問題的典範,開啟以歲幣創造兩國間的商品交流,國家之間互通有無,更讓宋遼之間維持了百餘年的和平。
有歷史學者研究指出,這份「盟約」建立了一套受到東亞漢民族與草原帝國承認的新規則,他們互相派遣使節出使,無形中也促進兩邊人才的交換。其次,許多漢人也移居在遼國的區域,甚至擔任官職,負責照應兩國之間的往來。這是在歐陸國家進入東亞世界之前,東亞政權上首次出現多元民族互相訂約調停的國際體系。
在那個年代,國際之間的默契能以盟約為基礎、互相討論,處理國際議題,更是個劃時代的表現。簽訂「澶淵之盟」,看似要花錢、又彷彿紆尊降貴的犧牲,但實際上對宋帝國來說,可是花了小錢,卻換來百年和平,以及老百姓安穩的生活,不得不說,宋真宗可是個能夠看懂國際局勢,並穩住局勢,成為以和平方式處理紛爭的贏家。
西元十世紀的東亞世界變化很大,過去輝煌的唐帝國建立起來的國際秩序蕩然無存,轉為紛亂的世界,就像是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立的局勢。在那個年代,戰亂、政變頻繁,是大家集體的印象,人民的內心充滿恐懼,祈求停戰,更希望有英雄出來解決民生問題。
後周大將趙匡胤以陳橋兵變,自行稱帝,建立宋帝國,然而這個時期宋朝廷處境很困難,因為東亞世界是「英雄」並立時代,周邊的外族已經不再是未有組織、未開化的「野蠻人」。當時有契丹建立遼國、党項族建立的西夏,都是擁有足以挑戰宋帝國力量的強國,他們以盟約建立關係,透過外交和談、...
推薦序
【序】
從臺灣出發的東亞史
文/胡川安
你知道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將軍豐臣秀吉曾經寫信給高山國(現今臺灣)國王嗎?
皇帝制度、孔子的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年,對於韓國、日本和越南也有重大的影響嗎?唐代的長安曾經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更是東亞世界的中心,就像是現在的紐約和巴黎一樣,大家都想去感受它的「潮」,就連日本的京都也是模仿長安規劃出來的嗎?每一段歷史背後總有精采的故事。
「歷史,是過去與現在的不斷對話。」英國歷史學家卡爾留給我們的這句名言,意思就是對於現在的理解,會影響我們對於過去的認知。我們的歷史知識為什麼會隨著時代改變,在於現實的不同。
過去,我們著重在中國史的教育,不注重臺灣史,只把臺灣史當作中國史的邊緣地方史看待。但當我們以臺灣為中心來看臺灣的歷史發展時,中國只是跟臺灣交流的其中一個文化。我們從「臺灣」開始,先策劃了《故事臺灣史》系列,從時間、人物、地點和物件理解臺灣史,看看臺灣島在不同的強權間徘徊,如何漸漸有了自己的認同感。
但我們的目光不僅止於此,東亞歷史的故事不只是臺灣史和中國史,而是東亞各個文化間如何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歷史,因此新策劃了《故事東亞史》系列,以整個東亞為中心,開始勾勒出世界觀,不只中國,還包含了日本、韓國、東南亞,以及內亞如何在東亞地域上有怎麼樣的交流。對於現在的臺灣人而言,中國歷史很重要,了解周圍國家的歷史源流、該怎麼去看待也很重要。東亞和東南亞各國的歷史和文化更是臺灣人以往所缺乏的知識,這些文化和臺灣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彼此之間的互動相當頻繁。
過去教歷史的方法都是教孩子一個個國家的歷史,但「國家」其實是很後來才出現的,更早之前,是不同的帝國、王朝、部落和文化圈。如果只從「國家」來了解歷史,只能看到一小部分。《故事東亞史》希望從現實與過去的互動過程來理解,讓讀者能透過歷史了解現在,用現在的角度觀察歷史。東亞是世界文化很重要的區域,但是亞洲並不是一整塊大陸。古代的希臘人將波斯帝國稱為亞洲,後來亞洲的區域慢慢擴大,由於所包含的文化和族群太多,就分成南亞、東亞或東北亞與東南亞。而如果用歷史和文化的視角來看的話,受到儒家文化影響,使用漢字,採用相關的典章制度、使用筷子吃飯的地方,大致是東亞文化的範圍。但是,東亞文化不是獨立發展的區域,除了每個地方有特殊的文化,他們也和世界其他的地區相互交流。東亞北部和內亞世界相互來往,日本、韓國、越南都和海上的勢力相關,而越南在東南亞和東亞世界的交會點,因而看得到兩種文化的影子。馬來西亞、印尼和新加坡則因為有大量的華人,主導當地的政治和經濟局勢,也和東亞世界有密切的文化與經濟上的聯繫。
《故事東亞史1:12 個奠基東亞的關鍵時刻》聚焦東亞史上重要的十二個關鍵時刻,從影響東亞文化的思想和制度開始,看東亞世界是如何萌芽、成形,慢慢形塑出東亞圈,而且不只是與韓國和日本的交流,內亞和歐洲國家也曾與發展中的東亞世界交流、互動,甚至相互影響著。東亞世界的霸主不只是漢人,蒙古人和滿洲人都主宰過這塊土地,直到十六世紀後,歐洲國家紛紛到了亞洲,不同的文化和民族面對歐洲國家的時候,進入現代化的方式每個都不同,有的國家選擇君主立憲,有的國家選擇共產主義,有的國家選擇民主的道路,選擇的道路也決定了東亞世界的現在,還有我們的未來。
雖然東亞文化受到儒家、佛教文化影響,但每個地區仍各具特色,透過文化的角度理解區域的歷史,讓我們可以跨越國境、時代和族群的界線,在其中找到共同與差異的地方。即使在現在的網路時代,以往共同組成東亞文化的特色還是在這些地方相互交流。透過理解東亞的關鍵時刻和關鍵人物,我們可以宏觀的理解過去,一個關鍵時刻或是人物,就是理解過去的一把鑰匙,增加我們對於過去的認識,並且理解臺灣在東亞世界的存在,也可以想想臺灣在東亞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序】
從臺灣出發的東亞史
文/胡川安
你知道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將軍豐臣秀吉曾經寫信給高山國(現今臺灣)國王嗎?
皇帝制度、孔子的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年,對於韓國、日本和越南也有重大的影響嗎?唐代的長安曾經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更是東亞世界的中心,就像是現在的紐約和巴黎一樣,大家都想去感受它的「潮」,就連日本的京都也是模仿長安規劃出來的嗎?每一段歷史背後總有精采的故事。
「歷史,是過去與現在的不斷對話。」英國歷史學家卡爾留給我們的這句名言,意思就是對於現在的理解,會影響我們對於過去的認知。我...
作者序
【序】
從臺灣出發的東亞史
文/胡川安
你知道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將軍豐臣秀吉曾經寫信給高山國(現今臺灣)國王嗎?
皇帝制度、孔子的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年,對於韓國、日本和越南也有重大的影響嗎?唐代的長安曾經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更是東亞世界的中心,就像是現在的紐約和巴黎一樣,大家都想去感受它的「潮」,就連日本的京都也是模仿長安規劃出來的嗎?每一段歷史背後總有精采的故事。
「歷史,是過去與現在的不斷對話。」英國歷史學家卡爾留給我們的這句名言,意思就是對於現在的理解,會影響我們對於過去的認知。我們的歷史知識為什麼會隨著時代改變,在於現實的不同。
過去,我們著重在中國史的教育,不注重臺灣史,只把臺灣史當作中國史的邊緣地方史看待。但當我們以臺灣為中心來看臺灣的歷史發展時,中國只是跟臺灣交流的其中一個文化。我們從「臺灣」開始,先策劃了《故事臺灣史》系列,從時間、人物、地點和物件理解臺灣史,看看臺灣島在不同的強權間徘徊,如何漸漸有了自己的認同感。
但我們的目光不僅止於此,東亞歷史的故事不只是臺灣史和中國史,而是東亞各個文化間如何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歷史,因此新策劃了《故事東亞史》系列,以整個東亞為中心,開始勾勒出世界觀,不只中國,還包含了日本、韓國、東南亞,以及內亞如何在東亞地域上有怎麼樣的交流。對於現在的臺灣人而言,中國歷史很重要,了解周圍國家的歷史源流、該怎麼去看待也很重要。東亞和東南亞各國的歷史和文化更是臺灣人以往所缺乏的知識,這些文化和臺灣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彼此之間的互動相當頻繁。
過去教歷史的方法都是教孩子一個個國家的歷史,但「國家」其實是很後來才出現的,更早之前,是不同的帝國、王朝、部落和文化圈。如果只從「國家」來了解歷史,只能看到一小部分。《故事東亞史》希望從現實與過去的互動過程來理解,讓讀者能透過歷史了解現在,用現在的角度觀察歷史。東亞是世界文化很重要的區域,但是亞洲並不是一整塊大陸。古代的希臘人將波斯帝國稱為亞洲,後來亞洲的區域慢慢擴大,由於所包含的文化和族群太多,就分成南亞、東亞或東北亞與東南亞。而如果用歷史和文化的視角來看的話,受到儒家文化影響,使用漢字,採用相關的典章制度、使用筷子吃飯的地方,大致是東亞文化的範圍。但是,東亞文化不是獨立發展的區域,除了每個地方有特殊的文化,他們也和世界其他的地區相互交流。東亞北部和內亞世界相互來往,日本、韓國、越南都和海上的勢力相關,而越南在東南亞和東亞世界的交會點,因而看得到兩種文化的影子。馬來西亞、印尼和新加坡則因為有大量的華人,主導當地的政治和經濟局勢,也和東亞世界有密切的文化與經濟上的聯繫。
《故事東亞史1:12 個奠基東亞的關鍵時刻》聚焦東亞史上重要的十二個關鍵時刻,從影響東亞文化的思想和制度開始,看東亞世界是如何萌芽、成形,慢慢形塑出東亞圈,而且不只是與韓國和日本的交流,內亞和歐洲國家也曾與發展中的東亞世界交流、互動,甚至相互影響著。東亞世界的霸主不只是漢人,蒙古人和滿洲人都主宰過這塊土地,直到十六世紀後,歐洲國家紛紛到了亞洲,不同的文化和民族面對歐洲國家的時候,進入現代化的方式每個都不同,有的國家選擇君主立憲,有的國家選擇共產主義,有的國家選擇民主的道路,選擇的道路也決定了東亞世界的現在,還有我們的未來。
雖然東亞文化受到儒家、佛教文化影響,但每個地區仍各具特色,透過文化的角度理解區域的歷史,讓我們可以跨越國境、時代和族群的界線,在其中找到共同與差異的地方。即使在現在的網路時代,以往共同組成東亞文化的特色還是在這些地方相互交流。透過理解東亞的關鍵時刻和關鍵人物,我們可以宏觀的理解過去,一個關鍵時刻或是人物,就是理解過去的一把鑰匙,增加我們對於過去的認識,並且理解臺灣在東亞世界的存在,也可以想想臺灣在東亞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
【序】
從臺灣出發的東亞史
文/胡川安
你知道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將軍豐臣秀吉曾經寫信給高山國(現今臺灣)國王嗎?
皇帝制度、孔子的思想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年,對於韓國、日本和越南也有重大的影響嗎?唐代的長安曾經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更是東亞世界的中心,就像是現在的紐約和巴黎一樣,大家都想去感受它的「潮」,就連日本的京都也是模仿長安規劃出來的嗎?每一段歷史背後總有精采的故事。
「歷史,是過去與現在的不斷對話。」英國歷史學家卡爾留給我們的這句名言,意思就是對於現在的理解,會影響我們對於過去的認知。我...
目錄
序章
第一章 東亞世界的啟蒙時代
第二章 從混亂到輝煌的東亞世界
第三章 盟約擺平東亞動盪時局
第四章 戰鬥力滿點的草原民族來了
第五章 從陸運轉換到海域貿易十代
第六章 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消逝
第七章 西方人來崩解傳統制度
第八章 共和的成立與現代世界的摸索
第九章 亞洲一哥換人當
第十章 冷戰造就東亞新形勢
第十一章 東南亞局勢大劇變
第十二章 亞洲世紀到來!
附錄:課綱對照表
序章
第一章 東亞世界的啟蒙時代
第二章 從混亂到輝煌的東亞世界
第三章 盟約擺平東亞動盪時局
第四章 戰鬥力滿點的草原民族來了
第五章 從陸運轉換到海域貿易十代
第六章 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消逝
第七章 西方人來崩解傳統制度
第八章 共和的成立與現代世界的摸索
第九章 亞洲一哥換人當
第十章 冷戰造就東亞新形勢
第十一章 東南亞局勢大劇變
第十二章 亞洲世紀到來!
附錄:課綱對照表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