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最突破性的勇氣之作★
這是一本爭議的書,也是帶來希望的書。
這是一本有關如何「對話」的書。本書是教會與LGBT群體之間的雙向橋,
帶領雙方朝著愛與和解前行。
《芝加哥論壇報》如此寫道:「詹姆士馬丁在開始打第一個字之前,必定知道,無論他寫什麼,他都走進了一片批評聲的地雷區。這使得他的勇氣以及他的悲憫之心更加有力量。」
許多年來,馬丁神父一路陪伴、輔導同志基督徒,發現教會和同志團體之間,已經存在一道深不可測的鴻溝。這促使他寫下這本書,懇請兩邊共同築一座橋,建立正向的溝通與互動。
這本書不是要探究同性戀的對與錯,也不是要討論同婚恰當與否。而是如果想要在橋上相遇、和解與對話,雙方都需要妥協,這本書提出了妥協的方向和方法。馬丁神父鼓勵教會以教理中的三項德行「尊重、同情、體貼」來對待同志團體,而同志團體也能以這些美德來反省他們與教會的關係。
書中也收錄了適用於同志和他們家人朋友的靈修資源,提供引人反思的聖經章節,並附上可供自省與小組討論的課題,幫助同志們找到自己在教會中的位置,更深地進入與神的關係中。
本書不是道德神學的論文,也不是針對同志性道德的反省,而是根據聖經教導、彌合鴻溝的寶貴資源。這本富含憐憫的書,正是今日充滿對立與分歧的態勢中迫切需要的勇氣之作。
【鄭重推薦】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沈美珍/台灣家庭第一協會研發顧問
邱淑嬪/玉山神學院助理教授
晏涵文/台灣性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張懋禛/真光福音教會主任牧師
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羅光喜/台南神學院教務長
作者簡介:
詹姆士.馬丁James Martin
天主教耶穌會神父,同時是暢銷作家、梵蒂岡傳播秘書處顧問。畢業於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在奇異(GE)公司工作六年後,決心修道。
在成為神父前,他曾在德蕾莎修女創辦的牙買加「垂死之家」工作;在芝加哥服事街頭幫派青年;在波士頓擔任監獄牧靈,也服務街頭遊民;在東非肯亞全職服務難民。
他著有多本暢銷書,其中《襪子堆裡的聖人》榮獲出版人周刊年度好書獎、紐約克里斯多佛獎、天主教媒體協會圖書獎。他常在美國及國際性媒體上發表評論,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等;他也常在BBC、福斯、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美國公共電視網(PBS)、梵蒂岡電台等知名廣播媒體上,公開演講宗教和靈修話題。
譯者簡介:
張令憙
輔大英研所畢業,基督生活團團員,目前任職於耕莘文教院。投入翻譯已近二十年,譯作有:《熾熱的心》、《耶穌的母親瑪利亞》、《主愛多繽紛》、《平凡見神妙》、《與牟敦一起祈禱15天》、《徒步旅行等》。對翻譯的感覺:它也像築橋,曠日累時,然而完成時,能幫助人跨越語言的河流,領會另一種風景。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這本書所具有的反思性與顛覆性,正是經歷同婚合法化後的台灣基督教會與同志團體迫切需要的。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天主教徒
耶穌主動靠近所有感覺自己被排斥到邊緣的人們,看他們不是看類別,是一個人,於是對話開始了。你願意上橋嗎?就從這本書開始!
──沈美珍,台灣家庭第一協會研發顧問、三一全人教會師母
本書對於致力建立開放與接納之信仰團體的個人與教會,提出了極富挑戰性與啟發性的真摯邀請。
──邱淑嬪,玉山神學院助理教授
在這充滿對立,怎麼說都不對的世代,一位美國神父呼籲教會和同志基督徒和解並對話。值得一讀與倡導!
──晏涵文,台師大教授、台灣性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作者的經驗分享和靈性操練為宗教人士與組織提供一系列重要的信仰課程,也賦權同志從對立下的受害者成為展現耶穌精神的勇士。
──張懋禛,真光福音教會主任牧師
基督宗教信仰很清楚說:神愛世上的人。這表示所有的人在神面前都是一樣的,無論這個人是以怎樣的狀態存在。
──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這是非常好的一本書,富含聖經根據與實例,提供基督徒與同志群體的相處之道,也提供神職者對同志群體的牧養之法。
──羅光喜牧師,台南神學院教務長
這本書會幫助主教、神父、牧靈夥伴和所有教會領導者更慈悲地牧養同志團體,也會幫助同志基督徒在教會中感到更自在。
──法雷爾樞機(Cardinal Kevin Farrell),梵蒂岡教廷宗座「平信徒、家庭和生命部」部長
同志群體經常被視為「異類」,而事實上我們都是兄弟姊妹。就像一個家庭的成員,彼此間會有差異,但那絲毫不減損我們是一個家庭。
──若翰.韋斯特(John C. Wester),聖塔菲總主教
馬丁神父以這本書顯示了玫瑰經和彩虹旗如何能平和地彼此相遇。
──葛拉米克修女(Sister Jeannine Gramick, SL),同志牧靈服務團體「新路」共同創辦人
如果你想要跟上這位幹練築橋者的建設工程的最新情況,請閱讀這本書。
──馬丁.馬提牧師(Martin E. Marty),芝加哥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同志的父母,以及因為自己的性傾向而在教會感到不受歡迎的人,這本書已贏得他們的感激。
──《紐約時報》
對正在尋求幫助的基督徒來說,這本平易近人的書會引起很大的共鳴。
──《出版人週刊》
名人推薦:這本書所具有的反思性與顛覆性,正是經歷同婚合法化後的台灣基督教會與同志團體迫切需要的。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天主教徒
耶穌主動靠近所有感覺自己被排斥到邊緣的人們,看他們不是看類別,是一個人,於是對話開始了。你願意上橋嗎?就從這本書開始!
──沈美珍,台灣家庭第一協會研發顧問、三一全人教會師母
本書對於致力建立開放與接納之信仰團體的個人與教會,提出了極富挑戰性與啟發性的真摯邀請。
──邱淑嬪,玉山神學院助理教授
在這充滿對立,怎麼說都不對的世代,一位美國神父呼籲...
章節試閱
二○一六年的夏天,在佛羅里達州的奧蘭多,一個持槍男子闖入一家男同志常常光顧的夜店,殺害了四十九個人。當時,那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槍擊事件。
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回應這個事件,包括我在內,人們哀悼並聲援LGBT 群體(LGBT即指:Lesbian女同性戀者、Gay男同性戀者、Bisexual雙性戀者、Transgender跨性別者)。然而,我也關切我沒有聽見的部分:雖然有些教會領袖表達了哀痛及驚恐之情,但在超過兩百五十個主教當中,只有少數人用了「男同性戀者」或LGBT這些詞語。
芝加哥的布雷瑟.邱琵奇樞機主教(Cardinal Blase Cupich)、佛羅里達州聖彼得堡的羅伯.林區主教(Robert Lynch)、匹茲堡的大衛.祖比克主教(David Zubik)、聖地牙哥的羅伯.麥可埃羅伊主教(Robert W. McElroy),以及肯塔基州萊辛頓的若望.史杜威主教(John Stowe),在槍擊事件發生的數天內,他們都強烈聲援同志群體或譴責恐同。然而,更多的人保持沉默。
我認為這個情況很值得深思。只有少數主教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向同志群體致意(或甚至只是提到男同性戀者這個詞彙),這顯示了在教會的許多地方,同志群體仍然是隱形的。即便是在這樣的悲劇中,這群體的成員仍被視若無睹。
這個事件幫助我以新的方式認知到一件事:若是教會的某部分在本質上被隔絕於其他部分之外,福音的工作便無法完成。在這兩個群體──同志群體與體制教會──之間,已經形成一道鴻溝,而為了消弭這巨大的隔離,我們需要築一座橋。
◆雙向橋的概念來源
許多年來,我曾輔導和陪伴許多LGBT 的人們同行,他們多數是基督徒。
我的牧靈服務並非透過上課或研習,而是透過比較非正式的管道。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的人,還有他們的父母和朋友,都曾來找我,想要獲得忠告、建議、告解及靈修輔導。在彌撒、課堂或避靜後,他們會尋求靈性和宗教上的建議,提出與教會相關的問題,或單純地分享自己的經驗。
在這些時刻,我聆聽他們的喜樂和希望,他們的悲痛和焦慮,時而伴隨著淚水,時而與笑聲相隨。在這過程中,我成了他們許多人的朋友。教會中的主教、神父、執事、修女、修士,還有未領聖職的一般牧靈工作者,都可以像我這樣和他們說話。
我也曾與許多樞機主教、總主教、主教、其他教會成員和領袖一起工作,也更深地認識了他們。在成為耶穌會士三十年(其中有二十年在天主教媒體工作)之後,我藉由許多方式──彌撒、朝聖、演說、避靜、晚餐桌上的談話──與教會領導階層的成員變得非常友好。這些教會領袖是我的朋友,我也倚靠他們明智的建議和牧靈上的支持。
這些年來,我發現了很大的隔閡。我為了在同志基督徒和教會之間沒有更多的了解和對話而感到悲哀。我寧可不要用兩「邊」來描述這兩方,因為每個人都是教會的一分子。但是許多同志基督徒告訴我,他們覺得被教會傷害了—不受歡迎,被排斥,遭受侮辱。
在此同時,許多教會中的人想要接觸這個團體,卻往往感到困惑,不知如何著手。是的,也有些人看起來不想要往外伸展,有些人甚至看起來對同志抱持敵意,但是我認識的主教們都真誠渴望牧靈上的外展。
身為耶穌會士這三十年來,我的工作中比較非正式的一部分,便是嘗試在這些團體之間築橋。但在奧蘭多槍擊事件之後,我想要以更正式的方式來進行這件事的渴望,變得更加強烈。
所以,在奧蘭多的悲劇發生幾星期後,當「新路牧靈服務」(一個服務並支持同志基督徒的團體)問我是否願意接受他們的「築橋獎」並在頒獎典禮上發表演說時,我同意了。這個獎項的名字啟發了我,描摹出一個「雙向橋」的概念,有助於讓教會和同志群體和解。
這本書的前半部,就是從那次演說的講稿所擴展成的長篇文章。這篇文章鼓勵教會以「尊重、同情、體貼」來對待同志團體(這句話出自《天主教教理》),而同志團體也能以這些美德來反省他們與教會的關係,同樣地以德報德。
在這本書的開始,讓我先講一件重要的事。我了解同志在教會中面對的困難。他們跟我分享了自己受侮辱、被誹謗、被排斥、被拒絕,甚至被解雇的故事。我不想要將那種痛苦輕描淡寫成小事一樁。
譬如說,我最近收到一封美國女性的訊息,問我是否認識她家附近任何一位「有同情心的神父」。她在一家安寧療護中心工作,而當地負責關懷病患的神父,卻拒絕為一位瀕死的男子祈禱──因為他是同性戀者。所以,我開始希望自己能去領會同志們在某些教會人士身上所感受到的極大痛苦。
我仍然相信,以尊重對待他人,這對同志團體是很重要的—事實上,這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即使是在他們覺得自己在教會裡像個敵人的那些時刻,這一點也同樣重要。那是身為基督徒的一部分,即使那艱難萬分。
這並不表示當教會需要被批評和挑戰時,人們不能批評和挑戰它。但這一切都應該帶著尊重、同情和體貼來進行。事實上,在處理一般的衝突和歧見時,尊重、同情和體貼的重要性經常被人們所低估,它們是能夠與更寬廣的文化分享的恩賜。這些美德不僅能幫助基督徒,也能幫助所有尋求團結與合一的善意人們。
◆合一的標記
最近幾年,美國的政治社會形勢變得更加分歧,社會輿論也變得更具爭議性。即便是其他國家,各種各樣的社會、政治和種族團體也一樣在彼此爭鬥,而強烈的程度不僅前所未見,更令人驚駭。
就在不久之前,對立的政黨派系還能客氣地彼此互動,為了大眾利益而合作(當然雙方還是呈現緊張狀態,但其中普遍存在著安靜的禮貌和默默尊重),
而今卻似乎只能找到蔑視與敵意。結果是,許多人對於防止社會結構被持續磨耗感到無力,也無法阻擋這樣的分裂所帶來的叫罵、人身攻擊和暴力。
對我來說,以下提到的這幾個因素,都造成了這種分裂及面對這分裂的絕望感:一是社交媒體所創造的同溫層效應(處在其中的人,世界觀鮮少遭到挑戰);二是專門將複雜的政治時勢過度簡單化,而不時出現謬誤的新聞頻道;三是不在意自己言行舉止可能導致分裂的意見領袖。
正是在這樣的時刻,教會應該成為「合一」的標記──坦白說,不論何時都應如此。然而,許多人會看到,教會似乎助長了分裂的趨勢,因為有些基督徒領袖和其會眾在「我們」和「他們」之間劃下了明顯的分界線。但是,唯有在具體實踐尊重、同情和體貼的美德時,教會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
所以,我希望這本簡明扼要的書能成為提供給整體教會的反思,而不只是提供給那些對同志議題有興趣的人。
◆必須知道的三件事
有幾件事值得一提。
首先,並非每個教會領導人,都要為沒有關懷善待同志基督徒而受責斥。事實可差遠了。除了我前面已經提過的幾位主教之外,還有數十位牧者溫暖接納同志群體,也有很多教會為這個群體提供活躍的外展活動。許多主教和神父(這還不包括執事、修女和修士)應該為了他們對同志基督徒的慈悲服務而受讚揚。
事實上,對非教徒來說,教會最讓人驚訝的層面在於:在許多教會,有許多針對同志群體的服務,正安靜、低調地進行著。許多同志基督徒熱愛他們的教會,在那裡也感到非常自在。
其次,並不是每個同志都在自我接納上經歷過辛苦掙扎;在現今的時代,逐漸認識到自己是同志的這個過程,比起數十年前要容易些了。舉例來說,「新路牧靈服務」在巴爾的摩舉辦的聚會中,最感人的一個部分,是現場兩位參加者的相伴同行:一位參加者是十六歲的年輕人,他才剛剛跟自己天主教中學的同學們表明自己是同性戀者;另一位是他的父親,年近五十,他和其餘的家人都張開雙臂,以開放的心胸接納他的兒子。
就在這場活動的下個週末,我去費城的一個教會演講,旅途中有一對兄弟在火車站讓我搭便車。兩人都是二十來歲,其中一位是大學生,他自發地告訴我他是同志,而他輕鬆的樣子,顯示出他對自己的性傾向完全感到自在。
所以,我不希望我的評論或本書中出現的聖經章節,隱含著「同志本來就應該覺得自己被排斥」的任何訊息。有些同志不受那些負面流言蜚語的干擾,就是相信自己在教會中有一席之地,他們本應如此。然而,對大多數的同志來說,要了解他們能夠以自己的真實面貌為神所愛,並發現自己在教會中的位置,這樣的過程仍是艱難的。
第三,雖然這本書邀請這兩個團體──教會和同志基督徒──以尊重、同情和體貼來走近彼此,教會仍要對這個過程負起更多責任。築起這座橋的主要承擔者,是主教、神父和其他教會成員,他們受邀跨出第一步,也要更加努力去促成和解。為什麼?因為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即便有一些同志團體公開以教會為攻擊的目標,但是,是教會讓同志基督徒感到被邊緣化,而非反過來。
順道一提,我使用LGBT這個詞彙並非表示把其他人排除在外;在我寫書之際,這是最常用的名稱。也可以用LGBTQ(除了前面提到的之外,加上Questioning 疑性戀、Queer 酷兒)或LGBTQA(再加上Asexual 無性戀)或是LGBT+這些詞彙。
或許有一天,我們會確定一個更短的縮寫或一個涵蓋所有族群的名稱,但我的目標是可以囊括:所有因為自己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而使得自己的心靈旅程變得更困難、在教會中也更不易受到接納的人。
◆一個起點
整體來說,我想要提供一座橋給我們所有的人,然後在本書的後半部,為這座橋提供進一步的支援:對同志基督徒有幫助的聖經章節,以及對這些章節的簡短省思。有些聖經章節在本書前半部就會先提到──例如耶穌醫治羅馬百夫長的僕人,還有耶穌遇見耶里哥城的稅吏長匝凱(撒該)的故事。乍看之下,你可能會懷疑這些熟悉的故事對同志能有什麼意義,但當你以新的眼光看這些故事時,我希望這會變得更清晰。
我也收錄了其他的聖經章節,我過去的經驗已經驗證,這些章節對同志的靈修旅程是最有幫助的。這些章節也伴隨著簡單的反省和問題,可作為祈禱時的援助。
這些精選的聖經章節和我的個人反省,是寫給所有同志的父母、朋友、支持者,以及整個教會(包括堂區和教區、神父和主教)。畢竟,聖經是為每個人而寫的。我希望這些反思在個人層次和團體層次上都能有所幫助,邀請教會進行團體祈禱、對話、分辨和行動,以及極為重要的──皈依轉化(一種根本性的轉變)。
在這脈絡中,「皈依轉化」一詞值得我們留意。實際上,我在自己耶穌會士的生活中如此頻繁地使用這個詞彙,以致有時候我忘了這個詞對同志和他們的家人朋友可能帶有不同的意義。我用「皈依轉化」這個詞所表達的是:我們所有的人都蒙受神的召喚去皈依轉化,還有,這是耶穌召喚我們在知性(心智)和感性(心情)上的皈依轉化。
在聖經中,耶穌最早做的其中一件事,便是呼籲人們「悔悟」(metanoia),這個詞常常翻譯成「悔改」(repentance),但或許翻譯成「皈依轉化」更為確切。請記住,儘管耶穌大多是以他的母語阿剌美文(又譯作亞蘭文)宣講,福音卻是以希臘文寫成,在希臘文中,metanoia(悔悟)的meta 意為「在……後」或「超越……」,而nous 則是「心智」。在耶穌的時代,metanoia 的意思是「在個人心智和心靈上的轉化改變」。
因此,我的意思是,不是只有同志才受召喚去皈依轉化,或是要他們受召喚去做「性傾向治療」──嘗試把同志「改變」成異性戀、已被拆穿是行不通的
一套方法。「皈依轉化」是對每個人發出的呼召。
最後,我知道這個主題──在教會中如何對待同志,以及教會要如何接觸他們──對許多人而言是個高度敏感的議題,因為我曾遇到許多同志,也在心靈與信仰方面輔導他們,我知道每個人所處的情境都是獨特的,而這些情境可能充滿很大的痛苦。
所以,如果有任何人覺得我淡化了他們的痛苦、誤解了他們的處境、沒必要地責備他們,或是遺漏了重要的事情沒講,請容我在此道歉。我接觸及服務LGBT 群體已有相當長的時間,但是我的經驗還是不如其他直接投入這項服務的人們那麼周延。
也因此,這篇前言並不是橋梁的完整藍圖,沒有築橋的詳細說明,也不能為築好的橋梁鉅細靡遺地做檢查。它只是初步的素描,一個起點,一個提供對話和省思的機會。請不要感到拘束,你完全有自由不同意本書的見解—已經有些人不同意了。也請在你覺得本書有幫助的地方省思一下,而把其餘部分拋在腦後。
所以,我的朋友,我邀請你加入我,走上橋吧。
二○一六年的夏天,在佛羅里達州的奧蘭多,一個持槍男子闖入一家男同志常常光顧的夜店,殺害了四十九個人。當時,那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槍擊事件。
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回應這個事件,包括我在內,人們哀悼並聲援LGBT 群體(LGBT即指:Lesbian女同性戀者、Gay男同性戀者、Bisexual雙性戀者、Transgender跨性別者)。然而,我也關切我沒有聽見的部分:雖然有些教會領袖表達了哀痛及驚恐之情,但在超過兩百五十個主教當中,只有少數人用了「男同性戀者」或LGBT這些詞語。
芝加哥的布雷瑟.邱琵奇樞機主教(Cardinal Blase Cupich)、佛羅...
目錄
作者序
前言 我為何而寫
PART.1 築一座雙向橋
第1章 從教會走向同志:尊重
第2章 從教會走向同志:同情
第3章 從教會走向同志:體貼
第4章 從同志走向教會:尊重
第5章 從同志走向教會:同情
第6章 從同志走向教會:體貼
第7章 一起在橋上
◆補充說明◆ 教會對於同性戀的官方教導為何?
PART.2 從聖經中反思與默想
第8章 名字和取名
第9章 不同的恩賜
第10章 關懷受迫害的人們
第11章 耶穌在人們所在之處與他們相遇
第12章 你是「美妙地受造」的
第13章 神是你的力量來源
第14章 耶穌宣告他的身分
第15章 耶穌召喚不完美的人
第16章 耶穌與社會邊緣人
第17章 復活的基督最先顯現的人
第18章 走在「打開眼睛」的路上
附錄一 感到被拒絕時的祈禱
附錄二 給個人與讀書會的問題討論
作者序
前言 我為何而寫
PART.1 築一座雙向橋
第1章 從教會走向同志:尊重
第2章 從教會走向同志:同情
第3章 從教會走向同志:體貼
第4章 從同志走向教會:尊重
第5章 從同志走向教會:同情
第6章 從同志走向教會:體貼
第7章 一起在橋上
◆補充說明◆ 教會對於同性戀的官方教導為何?
PART.2 從聖經中反思與默想
第8章 名字和取名
第9章 不同的恩賜
第10章 關懷受迫害的人們
第11章 耶穌在人們所在之處與他們相遇
第12章 你是「美妙地受造」的
第13章 神是你的力量來源
第14章 耶穌宣告他的身分
第15章 耶穌召...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