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第一位婦產專科「無國界醫生」王伊蕾,在戰場迎接新生命的感心故事。
「多麼希望每個媽媽都能開心擁抱自己的新生兒!」
說走就走,五十歲毅然踏出舒適圈,
在飽受戰爭蹂躪的土地上,為顛沛流離的人們服務,守護戰地媽媽寶寶平安。
也期待把臺灣愛心的種子,散布到世界各地,生根發芽。
丘美珍/品學堂文化長、作家
莊人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
劉鎮鯤/無國界醫生基金會董事長
專文推薦
小劉醫師/外科醫生、作家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林靜儀/立法委員
施景中/台大婦產科副教授
烏烏醫師/禾馨婦產科醫師
感動推薦
(依姓名筆劃排序)
「很久很久以前,曾經有個醫生從很遠很遠、一個叫臺灣的地方千里迢迢飛到這裡,
看到媽媽肚子痛,醫生就在媽媽的肚子上吹了一口氣,施了魔法,
一個完美的嬰兒就從媽媽肚子裡跳出來,這個寶寶就是今天的你。」
也許,只是也許,這個故事能讓孩子長大的過程裡,心中多一些溫暖,讓這個世界上少一些仇恨,多一些幸福。
在台北市開設婦產科診所執業二十多年的王伊蕾醫師,在大學時就已知道「無國界醫生」,心嚮往之卻一直錯過;終在她年屆五十,某日看診空檔上網之際,瞥見了「無國界醫生」徵求女性婦產科醫師的消息,於是她暫停原本診所工作,排除萬難申請加入,全心投入「無國界醫生」的人道救援任務。
她成為臺灣第一位婦產專科「無國界醫生」,先後到阿富汗霍斯特母嬰醫院和伊拉克納布盧斯醫院出任務,利用有限資源,盡力為來到醫院的產婦接生、救命。
本書可一窺戰亂下醫護人員使出全身本事盡力搶救產婦與新生兒的過程;同時也讓讀者認識「無國界醫生」組織,及阿富汗、伊拉克文化與生活現況;對有志參與「無國界醫生」的熱血人士,本書也提供一盞指引明燈。
戰火下、努力綻放的生命之花,由王醫師搏命守護,感人肺腑的熱淚故事。
──小劉醫師/外科醫生、作家
好羨慕王醫師的工作!臨床工作者最幸福的事,就是能照顧有需要的病人!王醫師的前線醫療狀況也提醒了我們,醫療照護不是唾手可得,不是每個人都能生在和平穩定、公衛發展良好的國家。
──林靜儀/立法委員
王醫師選了一條和我們大部份婦產科醫師不同的道路,她走到貧窮的地區、戰亂頻仍的國家,沒有大醫院可倚靠,憑藉著熱血來救助完全陌生的人,讓我想到德蕾莎修女的大愛情懷。
──施景中/台大醫院婦產科副教授
不同的文化,不一樣的宗教信仰,不變的是對母嬰均安的堅持。有限的資源下,是對生命無止盡的熱情。讓我們透過王醫師的文字,看見「無國界醫生」,發現人生的無限可能。
──烏烏醫師/禾馨婦產科醫師
本書版稅將全部捐贈「財團法人無國界醫生基金會」
作者簡介:
王伊蕾
1967年生,畢業於陽明醫學院(現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臺北榮民總醫院完成婦產科專科醫師訓練後,至竹東及桃園榮民醫院服務兩年。服務期滿後自行開業,臨床執業逾二十年。
於2018年申請加入無國界醫生組織,成為臺灣第一位婦產專科的無國界醫生。
從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前往阿富汗霍斯特服務。
從2019年6月至12月間兩度前往伊拉克摩蘇爾服務。
目前回到台北市執業,繼續服務婦產科病患中。
章節試閱
前言
我的無國界醫生夢
我是王伊蕾,一位婦產科醫師。
我大學就讀於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系(一九八五年-一九九二年),陽明當時是僅次於臺大醫科的第二志願。學校於一九七四創建的時候,目的就是希望能培育醫師投入基礎醫療,解決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剛開始陽明所有學生都是公費生,畢業後必須下鄉服務六年償還公費,才能拿回醫師證書。當時的聯考制度,丙組(醫農)考七科,國、英、數、物、化、生和三民主義。大家是以分數加總排名選校,沒有所謂的推甄跟加權計分,就是用總分硬碰硬來比拚。
臺大、陽明、北醫分別是醫科的前三志願,但因為陽明畢業後需要下鄉服務,如果分數落在陽明的區間,很多不想下鄉的學生就會直接選填別的醫學院。會選填陽明的學生,可能在心底都有畢業後要到偏鄉服務的自覺,和一顆服務人群的熱心。畢業後,也的確有許多同學就留在當初服務的地方繼續執業。
那時我們擁有的,只是滿滿的熱忱
學校中最大的社團是「勵青社」,是一個以服務社區為宗旨的社團。社團每年的重大活動,就是在暑假時下鄉服務,到群體醫療中心(就是衛生所)協助社區居民健康狀況訪查和衛教。
在我大四那年暑假,社團的服務隊來到雲林四湖。當時四湖群醫中心的主任徐永年醫師,就是陽明第一屆的學長(徐醫師目前擔任部立桃園醫院院長,當新冠疫情造成部桃院內感染時,正是徐院長臨危不亂,和疫情指揮中心合作控制疫情)。他下鄉到基層服務,對學弟妹們照顧有加,不但安排我們住進當地香客大樓,還幫我們借來一批腳踏車,讓我們能騎車前往各鄉鎮做家庭訪視。
還是醫學生的我們,有的只是滿滿的熱忱,和青澀粗淺的醫學知識,用極不輪轉的臺語,向當地居民解釋著連我們自己都似懂非懂的疾病防治和慢性病控制的知識。而四湖的阿公阿嬤們一面剝著蚵殼、一面耐心聽著我們用破臺語艱難地說明控制血壓、血糖的重要性,並不時用海口腔的臺語和我們這群「肖年醫師」閒聊幾句。四湖土地貧脊、維生艱難,居民需要和大海搏鬥討生活,身體在大自然的嚴峻挑戰下,百病叢生。當阿公用帶著痰音的咳嗽,或阿嬤伸出變形的手指,問我們怎麼治才會好?還只是醫學生的我們,也只說得出些少抽菸、多休息的空泛言論來打發阿公阿嬤。內心則心虛地恨自己懂的是那麼少,能幫得上忙的地方是那麼微不足道,在病家前面,我們感覺自己就像煮過的蚵仔一樣,縮得好小好小。
每晚家訪回到住處,討論完當天的工作心得和隔天的計畫大綱後,大家就會圍坐成一圈,天南地北地聊天。當時就聽學長說有一個國際組織,專門派醫師前往戰亂的地區,為受到戰爭和天災傷害的民眾提供免費醫療,救死扶傷。當時我覺得這樣的醫生真了不起,比起什麼都不會、連臺語都說得七零八落的自己,簡直是雲泥之別,心中也種下了無限的憧憬嚮往。
服務隊結束後回到學校,我翻找各種新聞報導資料,得知了「無國界醫生」(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簡稱MSF)這個組織。當時MSF主要是在戰亂頻仍的地區,為難民和流離失所的民眾提供醫療服務。看到穿著白背心的醫師戴著聽診器蹲在地上,為病重癱軟在地上的病人進行診療;或是替骨瘦如柴,因長期缺乏蛋白質而腹脹如鼓,連臉上爬滿蒼蠅都無力驅趕的小孩哺餵牛奶及營養品,更讓我對這個組織和工作人員產生了濃厚的敬佩之情。
一度與「無國界醫生」的夢想擦身而過
時光荏苒,七年醫學系畢業。服務六年的地點,我選擇在退輔會系統醫院完成,前四年留在臺北榮民總醫院,後兩年下鄉服務。
擔任實習醫師時,我到婦產科產房見習自然生產,看到媽媽用盡力氣,滿頭大汗地吸氣,憋氣,用力,休息。吸氣,憋氣,用力,休息。一旁的醫護人員,也齊聲鼓勵產婦吸氣,憋氣,用力,休息。中間還穿插幫產婦擦汗、監聽胎兒心跳、準備生產器械、加溫新生兒照顧檯等工作。
魔鬼輪迴重複無數次後,胎兒終於探頭出來,隨著羊水胎脂平安誕生,用洪亮的哭聲宣告新生命的降臨與母親的辛苦告一段落。臉上交雜汗水與淚水的媽媽親吻著自己的寶貝,接生醫師則一面微笑看著這光景,一面熟練地拉出胎盤、按摩子宮、修補會陰,確保母體健康。目睹這一切的我不禁又感動又佩服,在畢業後即申請婦產科做為專科,進入臺北榮總接受住院醫師訓練四年,取得婦產科專科醫師執照。接著又到竹東榮民醫院和桃園榮民醫院服務兩年。
在這六年期間,我依循著大多數女性的生命歷程,結婚、成為兩個女孩的媽媽。每天的日常生活被緊湊的臨床工作和柴米油鹽奶粉尿布塞得滿滿的,「無國界醫生」的夢只得愈飄愈遠……。
一九九九年,「無國界醫生」榮獲諾貝爾和平獎。那年我大女兒三歲,小女兒一歲,我也才剛服務期滿,在還完公費後到私人診所服務,努力在病患間建立口碑。聽到我憧憬的組織這麼厲害,我的心緒又開始飛揚……,但想到兩個上班前總拉著我不肯放的黏人幼兒,和還有二十年的房屋貸款,讓我飛揚的心直直摔回現實中。而且當時的MSF是以照顧戰爭中創傷的病患和落後地區感染熱帶傳染病的病患為主,需要的是外科系創傷急診和內科傳染病相關的專科醫師,在戰場邊要怎麼接生寶寶呢?這讓我的無國界醫生夢又再一次遠去。
後來,我開立了自己的診所。二十年前女醫師很少,女婦產科醫師更少,所以患者不少,診所的業務也穩定成長。當時患者意識抬頭,醫療糾紛時有所聞;而產科因為不可預期的合併症很多,產婦大多都是歡天喜地到醫院生產,如果結局不如預期,只要母子雙方有任何損傷,都唯接生醫師是問。婦產科醫師被告上法庭,或家屬到診所撒冥紙抗議的新聞屢見不鮮。評估的結果,我決定診所業務單純看診,不接生。雖然這讓我不用隨時on call,擔驚受怕,事業和家庭生活因此而獲得平衡,但沒有接生做產科,一直都是存在我心底的一個小小遺憾。
生命的脆弱,讓我體悟活在當下的重要
歲月如梭,轉眼兩個女兒長大成人,陸續上大學、出社會,有了自己的生活。診所工作穩定,但也一成不變。這時我已年屆五十,進入更年期:體力下滑、睡眠障礙、情緒低落。所有病人告訴我和書上寫的更年期症狀一一在自己身上應驗。雖然我有著人人稱羨的工作和生活,但總覺得好像少了什麼,想要突破瓶頸,嘗試不一樣的體驗。
一天,我在看診空檔吃飯上網的時候,忽然瞥見了「無國界醫生」徵求女性婦產科醫師的消息。原因是在阿富汗等伊斯蘭教國家,醫療資源不足,許多婦女必須冒著生命危險生產;然而民風保守,只接受女性婦產科醫師協助生產。這讓我的心跳瞬間漏了一拍──這,說的不就是我嗎?我心中怦然不已,恨不得馬上就報名加入;但開業多年,有許許多多信任我的病患、對診所向心力極強的員工,這數不盡的人情牽絆,不是說放下就可以放下的……,這讓我感到非常猶豫。
然而,行醫這行有好有壞,好處是可以幫助身邊的親朋好友,給出醫療建議;壞處是只要有朋友身體出狀況,做醫師的都是第一個知道。在猶豫不決的這段期間,我有位大學同學,是一位成功的開業小兒科醫師,事業成功、家庭美滿,還曾邀我一起成立婦兒科聯合診所。他突然身體不適,入院檢查後發現是白血病(俗稱的血癌),開始一連串的化療、骨髓移植,同學們也從各處幫忙請託,希望他能獲得最好的治療;但每次在群組上看到他奮力抵抗病魔,身形日漸消瘦,我們心底都知道情況並不樂觀。
友人在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大腸癌;同學的親戚罹患乳癌;一位熱愛運動,身體健康的學弟,在爬山到一半時心肌梗塞猝死。身邊共有十位左右的朋友不是意外罹病,就是英年早逝,讓我體悟生命的脆弱,與及時行善、活在當下的重要。
與其為逝者哀傷感嘆,不如在有生之年燃燒貢獻。幾經思考,在取得家人的支持後,我毅然決然暫時結束診所的營業,全心投入「無國界醫生」的人道救援工作。
前言
我的無國界醫生夢
我是王伊蕾,一位婦產科醫師。
我大學就讀於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系(一九八五年-一九九二年),陽明當時是僅次於臺大醫科的第二志願。學校於一九七四創建的時候,目的就是希望能培育醫師投入基礎醫療,解決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剛開始陽明所有學生都是公費生,畢業後必須下鄉服務六年償還公費,才能拿回醫師證書。當時的聯考制度,丙組(醫農)考七科,國、英、數、物、化、生和三民主義。大家是以分數加總排名選校,沒有所謂的推甄跟加權計分,就是用總分硬碰硬來比拚。
臺大、陽明、北醫分別是醫科的前三...
作者序
【推薦序】
俠女風範──我的同學王伊蕾醫師
莊人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
我和伊蕾同學七年,一九九二年畢業迄今即將滿三十年,由於她的先生梁文議醫師(目前是臺北榮總外科病理科主任)也是我們同班同學,梁醫師與我在學生時代還曾是同寢室室友,畢業後住家也住在附近,再加上他們常在家裡辦同學聚會,因此,我對伊蕾為人處世態度甚為清楚。據我的觀察,伊蕾從學生時代起即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個性就像電影裡面的俠女一樣,為人直爽開朗、熱心助人,甚至會有些好管閒事。
陽明醫學系公費生在畢業時依規定要服務六年,我選擇留任母校社會醫學科擔任助教,服務五年後申請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醫學資訊學博士;同一時間伊蕾則選擇在臺北榮總婦產科進行四年的住院醫師訓練,拿到婦產科專科醫師執照後再下鄉服務兩年。畢業八年後(二〇〇〇年)她決定自行開設婦產科診所,同時在她先生的協助下設置了「女人心事──婦產科諮詢服務網」(網址為 http://www.obsgyn.net/,網站目前改名為「幸福婦產科」),全方位提供女性在婦產科方面的正確衛教知識,在當時國內婦產科診所的開業生態下,可算是前所未有的創舉。這是我所謂的好管閒事的例證之一。
二〇〇二年底我博士學位口試通過後,即從紐約返國回到當時的陽明大學衛生資訊與決策研究所任職,次年伊蕾主動與我聯繫,表示希望能開設一門網路與醫療的課程,以將其經驗與甘苦分享給母校的醫學系學弟妹及有興趣的研究生,後來伊蕾和我就真的在二〇〇四年二月合開了一門「網路與醫療」的課程給醫學系四年級學生及研究生選修,我們一起討論要找哪些專家來上課,文議與伊蕾也都各上了一堂課,甚至在最後一堂課帶來了豐盛的早餐給上課的同學享用。這是好管閒事例證之二。不過這門課在我二〇〇五年二月轉換跑道到當時的疾病管制局服務後無疾而終。
「無國界醫生」是一獨立的國際人道救援組織,全球有超過四萬名的人員在第一線為成千上萬因瘟疫、戰火而面臨生存威脅的人們提供緊急醫療協助。我特別注意到「無國界醫生」這個組織,是在二〇一四年時西非爆發大規模伊波拉疫情,若非當時「無國界醫生」救援工作者的積極動員且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伊波拉疫情在全球蔓延恐一發不可收拾。至於伊蕾後來竟然暫停婦產科診所業務,毅然報名加入「無國界醫生」的行列,風塵僕僕地跑到烽火連天的阿富汗與伊拉克境內,幫貧窮弱勢的產婦接生、搶救新生命,這當然是好管閒事例證之三。
伊蕾從阿富汗及伊拉克參與「無國界醫生」救援工作結束回來後,在同學會上將其見聞與大家分享,當時即已引起不少同學好友的注意與討論。《我的戰場在產房》這本書除了滿足讀者一窺戰亂下在儀器、檢驗及人力都不足的情況時,醫護人員還是得使出十八般武藝盡力搶救產婦與新生兒的生命;同時也具知識性,讀者也可藉本書認識阿富汗與伊拉克的文化與現狀;另外,也對於有志於參與「無國界醫生」但不知如何申請及後續準備過程的熱血人士提供一盞指引的明燈。
點起生命的火花
劉鎮鯤 (Chiles)/無國界醫生基金會董事長
二〇〇八年,我就是王伊蕾醫師所描述會參加「無國界醫生」的兩類人當中,其中三十幾歲,未有家累的那一類。加入了「無國界醫生」之後,從前線人員,接著成為香港及布魯塞爾行動中心董事會成員,香港董事會主席,至今日臺灣財團法人無國界醫生基金會現職。十三年多,從新人,變成了無國界老人。
在得知不僅是臺北榮民總醫院的前輩,也是恩師大學同學的王醫師要加入「無國界醫生」的時候,有一種奇妙的感覺。一位醫界前輩,成了自己服務十年組織的新人。她即將面臨的挑戰與生活,卻是自己曾經的日常。
而讀著王醫師描述的前線經驗,那些曾經發生在任務生活的一點一滴,隨著王醫師的字句,那些彷彿已成為黑白的記憶,重新上色,轉動了起來。好比Nutella巧克力醬,在前線我們稱為「維他命N」,神聖不可侵犯,誰敢動別人的Nutella醬,是會拼命的。王醫師與同事一起看電影,我用投影機放當年韓國流行名曲〈Nobody〉,還有荷蘭婦產科醫師學會整套舞步。布魯塞爾市中心的金源超市,是出任務前的補給站,每次都必然要帶上麵條與醬、麻、蠔三油,才會安心出發到前線。
專業上如王醫師描述,在任務裡,尊重當地文化與當地同事的才能,一直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環。身為其他國家來的外派人員,了解並融入當地習俗,才有可能被接納。是確保醫療專業可以最大傳遞到所需幫助的人身上的必要條件。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任務時長,提供最適切的醫療服務。在參加「無國界醫生」初期,我也曾懷疑過自己的專業是否不如西方醫師?幾個任務之後,在同僚的肯定下疑慮不復存在。還有運用有限的醫療資源,加上一點點的創意,在前線就可以創造出極大的價值。
曾在一個受訪裡被問了這個問題:在任務裡,跟文明現實裡,想念哪個比較多?
當時的回答是:在文明世界裡想念出任務的時間多,在任務裡想念文明世界的時間少。因為在那,很清楚總有一天會回到文明世界。但回來之後,卻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回到那個世界裡。
感謝王伊蕾醫師寫下她的前線經驗並付梓,那些曾經發生在生命中,幫助過他人的經歷,或許不應該被埋藏在記憶角落。願讀了這本書的你,能被點起一絲火花,去探尋一個不一樣的人生經驗。
黑袍醫者的驚奇之旅
丘美珍/品學堂文化長、專欄作家
伊蕾在臉書宣布,「我要前往阿富汗擔任『無國界醫生』」那一天,我從Messenger私訊給她:「請妳一定要保重!請一定盡可能記下妳看到的人事物。」
在那之前,我從來沒有想到,伊蕾會做出這樣重大的選擇。
伊蕾跟我念同一所高中,同一屆。但我們卻是在高中畢業三十年的重聚活動中才認識的。第一次看到短髮的她,知性而溫暖,令我印象深刻,後來知道她自營婦科診所,擔任院長,對她又增添了幾分敬意。
事業有成,家庭美滿,深受病人敬仰的她,在人生中的高峰時刻,選擇到阿富汗的城市去服務病人,這絕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這背後一定有故事。
這本書解答了我的疑惑,讓我看到一位女性醫師的溫柔及開闊。
在阿富汗的無國界醫院中,擔任產科醫師的她,穿的不是白袍而是黑袍。送進產房的(準)媽媽們,在她們各自的黑袍之下,有著自己的故事。阿富汗的女性,束縛很多、自由很少,「女權」這兩個字在那裡幾乎找不到地方落腳。不論是政府軍的女眷,或是塔利班的妻子女兒,都一樣承受著必須生養男丁的壓力,承受著強勢婆婆的掌控,卻沒有可以主動要求進行結紮手術的權利。黑袍下的她們,在診間一掀開衣服,有時便看到身上有燙傷與瘀青,那是家庭暴力的印記。
即便如此,伊蕾儘可能改變她能夠改變的。在醫療用品欠缺時,她用巧思想到便宜的替代品;在產婦的身體有不能再孕的健康疑慮時,她向上級主管溝通,終於爭取到為病人結紮的許可。雖然無法改變那些黑袍女子的長期處境,但她以醫生神奇的療癒之手,讓這些她照顧的產婦,能在住院期間,得到最佳的支持,以便蓄積繼續往前行走的力量。
在阿富汗之後,她還去了伊拉克的摩蘇爾。不久以前,那裡還是伊斯蘭國的首都,街頭充滿了戰爭暴力的痕跡。我難以想像,成長於臺灣承平的伊蕾,如何鼓起勇氣走過那些充滿戰爭陰影的街頭,我只能推論,她有一顆充滿勇氣且溫柔的心,一心想要療癒那些身處苦難的人們,不論她能在那裡停留多久。
因為這樣,伊蕾成了我人生的典範。對於我這樣的中年人來說,圓一個年少的夢想,不再遙不可及。因為,伊蕾已經用自己的生命演繹出新的篇章,她證明了:夢想可以帶著我們走到很遠的地方。
【推薦序】
俠女風範──我的同學王伊蕾醫師
莊人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
我和伊蕾同學七年,一九九二年畢業迄今即將滿三十年,由於她的先生梁文議醫師(目前是臺北榮總外科病理科主任)也是我們同班同學,梁醫師與我在學生時代還曾是同寢室室友,畢業後住家也住在附近,再加上他們常在家裡辦同學聚會,因此,我對伊蕾為人處世態度甚為清楚。據我的觀察,伊蕾從學生時代起即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個性就像電影裡面的俠女一樣,為人直爽開朗、熱心助人,甚至會有些好管閒事。
陽明醫學系公費生在畢業時...
目錄
目次
推薦序
俠女風範:我的同學王伊蕾醫師 莊人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
點起生命的火花 劉鎮鯤(Chiels)/無國界醫生基金會董事長
黑袍醫者的驚奇之旅 丘美珍/品學堂文化長、專欄作家
前言|我的無國界醫生夢
序章|整裝上路,重新出發
多樣的申請程序/家人的支持是最大的力量/調整身體最佳狀態/打包行囊,二十公斤的生活清單
● 專欄/「無國界醫生」是什麼?
PART1|前進阿富汗
第一章 小黃人也不敢去的地方
衝突下默認的停戰區/冷熱的溫差,忐忑的心情/阿富汗式生活禮儀
第二章 一腳踩在地獄,一腳踩在天堂
沒有雙腿的產婦/十五歲的他,為媽媽捺下手術同意書/消逝在汪洋中的小生命
第三章 陽光下閃耀著五彩光芒的玻璃碎片
小鮮肉的逆襲/揪心的故事和暖心的故事/狠心說NO,有時才是真正的慈悲
第四章 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不被歡迎的女兒/六根手指頭/寶寶路障
第五章 我的戰場在產房
心跳暫時停止/醫師,我們有個死掉的病人/第一場雪/換藥 Live Show
● 專欄/無國界醫生的救援任務
PART2|伊拉克救援任務
第六章 從傷痛之中慢慢復原
危險通勤路/急診灰姑娘/南蘇丹的驚人故事/無法說明的眼淚
第七章 多麼希望每個媽媽都能開心擁抱新生兒
特別甜的牛奶糖/雙胞胎歷險記/一樣病患兩樣情
第八章 要解決的永遠不只是醫療
查房猜一猜/一個結紮手術,可能改變一生/戰場邊的心理師/盼望演習不成真
第九章 挫折、學習與成就
產科成了唯一希望/幫助寶寶呼吸/糟糕,產婦黑掉了!
● 專欄GIS:新科技對人道救援工作的影響
PART3|外派生活點點滴滴
第十章 吃這件大事
燃燒的烘焙魂/週末烤肉大餐/值班室的鄉土料理
第十一章 並肩作戰的美好時光
布卡初體驗/舍貓Lucy生病了/馬桶怪獸/無國界的友誼/MSF世界盃
● 專欄 珍珠奶茶外交
終章 在助人之路上,走得更長久
心理危機處理/人道救援工作的挑戰/臺灣醫生其實還不賴/在地女性醫療人員的困境/在臺灣的土壤灑下善的種子
後記
謝辭
目次
推薦序
俠女風範:我的同學王伊蕾醫師 莊人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
點起生命的火花 劉鎮鯤(Chiels)/無國界醫生基金會董事長
黑袍醫者的驚奇之旅 丘美珍/品學堂文化長、專欄作家
前言|我的無國界醫生夢
序章|整裝上路,重新出發
多樣的申請程序/家人的支持是最大的力量/調整身體最佳狀態/打包行囊,二十公斤的生活清單
● 專欄/「無國界醫生」是什麼?
PART1|前進阿富汗
第一章 小黃人也不敢去的地方
衝突下默認的停戰區/冷熱的溫差,忐忑的心情/阿富汗式生活...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