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是假議題?
全球暖化是騙局?
沒有人告訴你,氣溫升高將加深貧富差距
未來10年,熱壓力將使8000萬人失業
地球升溫4度,全球經濟每年將損失23兆美元!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氣候變遷經濟學之父重磅巨作★
★《金融時報》50本世界最佳圖書入選★
★新英格蘭圖書節非小說類榮譽獎★
★美國出版商經濟學類專業卓越學術傑作獎★
工業革命以來,地球逐漸升溫。人類大量使用化學燃料,使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濃度大幅增加,其產生的溫室效應造成大自然反撲,暴雪、乾旱、洪災、颶風⋯⋯近年來的天災屢屢刷新氣象紀錄。
氣候變遷給人類社會和自然系統帶來重大風險,嚴重改變世界風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氣候變遷經濟學之父威廉・諾德豪斯警告,我們已經進入規模至為龐大的氣候賭局,還孤注一擲,拿全球暖化作為豪賭的賭注。不過,我們才剛踏入氣候賭場,還有時間回頭;如果撒手不管,後果將不堪設想!
1970年代,自然科學界逐漸注意到二氧化碳排放和全球暖化的議題,但經濟學界鮮少有學者注意;諾德豪斯提出縝密嚴格的理論,闡明經濟成長如何改變了氣候,又如何反過來被氣候所影響。他建立了世界第一個整合模型,可以解釋經濟活動與氣候變遷兩者之間複雜的交互影響關係,成為這項領域的研究先驅。
全球暖化是這個時代的關鍵問題之一,牽涉範圍複雜甚廣,涵蓋氣候學、生態學、工程學到經濟學,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科。《氣候賭局》論述相關的各門學科,利用DICE整合評估模型,探討地表的碳排放如何改變大氣中的碳排放濃度,又將如何影響全球暖化,最終對經濟產業帶來損失影響。RICE模型則一步分析全球不同區域的情況,從個體角度出發,研究氣候變化如何影響農業、沿海地區、生物多樣性和人類健康的損害。
《氣候賭局》是探討「氣候經濟學」最全面的相關書籍,也可說是威廉・諾德豪斯的氣候宣言;透過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經濟政策、氣候變化等環環相扣的綜合模型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展現全球氣候危機所牽涉的科學、經濟和政治的現況和前景,呼籲世界各國必須盡快聯手減碳,離開這座局勢險峻的氣候賭場,為下一代之後的子子孫孫,守候我們美麗的星球。
【權威推薦】
方儉/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祕書長
吳珮瑛/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系主任
李堅明/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臺灣低碳社會與綠色經濟推廣協會理事長
周桂田/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林子倫/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
林明仁/臺灣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臺灣經濟學會副理事長
胡均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胡耀祖/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所長
張子敬/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
溫麗琪/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葉俊榮/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葉家興/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
趙相科/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蕭代基/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簡又新/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依姓氏筆畫排序
【國外好評】
「諾德豪斯在氣候變遷政策上,是世界上頭腦最清楚、最博學、最認真的思想家。本書所含見地和明智建議之多,超過很多座圖書館,本書在氣候政策辯論上的重要性,應該就像氣候變遷對人類前途一樣重要。」——勞倫斯.桑莫斯(Lawrence H. Summers)/哈佛大學查爾斯・W・艾略特校級教授(Charles W. Eliot University Professor)暨榮譽校長
「諾德豪斯教授客觀分析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與成本,他以經濟學為本,透過洞觀全球的分析和研調,建議如何應付延緩未來氣候變遷的重大挑戰。」——雷夫・希瑟隆(Ralph J. Cicerone)/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長
「威廉・諾德豪斯是世界上將經濟學應用於氣候變化問題的先驅之一。他的核心結論是我們現在必須採取行動,並清晰正確地解釋原由。諾德豪斯反覆提醒讀者,災難性臨界點的風險以及社會和生態系統適應未來變化的能力,存在著巨大的未知數。通過投資,減緩並最終停止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的排放,是人類為人類福祉支付的合理『保險費』。」——傑佛瑞・薩克斯(Jeffery D. Sachs)/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The Earth Institute)教授暨所長
「透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視野,盡窺氣候變遷全貌。」——弗烈德.安德魯斯(Fred Andrews)/《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退休資深主編
「諾德豪斯可說是全球暖化經濟學領域的世界領先思想家⋯⋯他的結論很清楚:採取行動阻止氣候變遷需要花錢,但忽視這個問題會花費更多錢⋯⋯最後,這個訊息是由一個運算數字的經濟學家所提供,而不是道德上憤怒的環保主義者,可能會更有效地喚起行動。」——《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書評
【本書特色】
1. 全面評估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性和後果。經由經濟學DICE和RICE的模型估算結果,實際案例分析和作者本身豐厚的經濟學理論,為改變政府政策,生產和消費習慣提供了令人信服經濟學的理由。選擇低碳、提供經濟鼓勵,是減緩全球暖化最有效的方法。
2. 可以教育本科生和一般讀者關於氣候變化經濟學的知識。諾德豪斯被前美國財政部部長勞倫斯・桑莫斯譽為世界上最清晰、最有見識和最認真的氣候變化政策思想家。氣候變化是人類未來必將面對的問題,本書可以成為氣候政策辯論的核心。
3. 本書是關於全球暖化重要書籍之一。透過一位出色經濟學家的眼光,檢視全球暖化來源,內容包含了氣候變化的經濟問題和解決方案。和書市許多其他相關書籍比較,本書提出了更多精闢的見解與面面俱到的建議。
作者簡介:
威廉・諾德豪斯 William Nordhaus
1941年5月31日生於美國墨西哥州,現任耶魯大學經濟學斯特林教授(Sterling Professor,美國耶魯大學最高的學術等級,一般授予在某領域最傑出的在職教授),是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40年來,諾德豪斯始終致力於研究並撰寫有關全球暖化的文章。
譯者簡介:
劉道捷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任國內財經專業報紙國際新聞中心主任,現為專職譯者。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變化大夢初醒
如果你讀報紙、聽廣播或日常瀏覽部落格,幾乎一定會碰到有關全球暖化的報導,下列例子出自各種來源:
過去十年是有紀錄以來最溫暖的一次。
最難堪的是:全球暖化有十好幾年沒有出現了。
北極熊可能在一個世紀內滅絕。
全球暖化的說法是騙局。
格陵蘭冰層融解速度創下新紀錄。
全球暖化今天顯然深受矚目,同樣明顯的是,全球暖化是真是假、重不重要、對人類社會有什麼意義等問題卻議論紛紛。有識之士從這些互相矛盾的訊息中,應該得出什麼結論?如果答案是全球真的在暖化,那麼這件事有多重要?在我們面臨和關心的眾多問題,如持續性失業、公共債務飛升、低強度戰爭、核武擴散等議題中,我們對全球暖化的關注應該排在第幾位?
簡單的答案是:全球暖化對人類和自然界是重大威脅。我要把這件事比喻成我們正進入「氣候賭局」,我這樣說,意思是經濟成長在無意中,為氣候和地球系統帶來危險的變化,這種變化會導致無法預見、很可能又相當危險的後果。我們正冒著孤注一擲的風險,拿氣候來豪賭,後果會令人驚訝,有些後果還可能帶來危害。但是我們才剛剛進入氣候賭局,還有時間轉頭退出。本書意在描述其中牽涉的科學、經濟和政治因素──以及消除我們所造共業的必要手段。
我們未來要走的路
全球暖化是這個時代的決定性議題,跟暴力戰爭和經濟蕭條等量齊觀,是未來會無限期左右人類和自然景觀的力量。全球暖化也是複雜的課題,涵蓋從基本氣候科學、生態學、工程學,到經濟學、政治學和國際關係等學門,結果是產生一本篇章浩繁的書籍。讀者在展開漫長的旅程前,或許會發現,看看未來要走的路,可能會有幫助,下面要說明本書五個篇章所探討的主題。
第一篇要檢視全球暖化科學,氣候學是蓬勃發展的科學,但基本因素在20世紀地球科學家的發展下,已經確立不移。
全球暖化的終極來源是燃燒化石(或碳基)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造成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之類的氣體叫做溫室氣體,會積聚在大氣層中,長久留存。大氣層中溫室氣體濃度升高,會導致陸地與海洋表面升溫。最初的暖化效應會藉著回饋效應,在大氣層、海洋、冰層和生物系統中放大,產生的衝擊包括溫度變化、衝擊極端溫度、降雨型態、風暴位置與頻率、積雪、徑流量、供水量和冰層,其中每一件事情,對於對氣候敏感的生物與人類活動,都有深遠的衝擊。
過去地球氣候在無冰到雪封之間變化,推動變化的力量是天然因素,現在氣候變遷卻日漸受到人類活動的左右,全球暖化的主要推手是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1750年時,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為百萬分之二百八十(280 ppm),今天已經升高到390 ppm,除非我們採取有力行動,減少利用化石燃料,預期到2100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會升到700至900 ppm。根據氣候模型,到時候這樣屆時會造成全球平均升溫攝氏3到5度,然後還會進一步大幅升溫。因此,除非經濟成長大幅減緩,或採取強力行動,急劇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否則預期排放到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會繼續積聚,帶來全球暖化造成的一切後果。
第二篇要分析氣候變遷的衝擊,本篇關切的重點不是氣溫本身,而是對人類與自然系統造成的衝擊,分析衝擊時的核心觀念是:人類是否能夠管理某種系統。高所得國家的非農業部門受到嚴格管理,這種特色至少會在幾十年內,讓非農業部門用相當低的成本,因應氣候變遷。
然而,很多人類與自然系統沒有人管理,或是無法管理,非常容易受到未來氣候變遷的危害。雖然有些部門或國家可能從氣候變化中得到好處,有些地區卻因為緊密結合對氣候敏感的物理系統,可能受到重大破壞,潛在的破壞最可能集中在低所得和熱帶地區,如熱帶非洲、拉丁美洲、濱海國家和印度次大陸。容易受害的系統包括靠天吃飯的「雨養農業」、季節性積雪、海岸社區、徑流量和自然生態系統,這些地區可能受到嚴重衝擊。
科學家特別關心地球眾多系統的「臨界點」,臨界點涉及系統跨越門檻時、發生突然或無可挽回變化的過程。很多系統以極大的規模運作,以致於人類無法用現有科技有效的管理。四大全球性臨界點包括大片冰層(如格陵蘭)快速溶化、墨西哥灣流之類海洋環流的大規模變化、暖化造成更多暖化的回饋程序、以及長期暖化的增強。這些臨界點特別危險,因為這些臨界點一旦觸發,就不容易逆轉。
第三篇要從經濟角度,探討減緩氣候變遷的策略,有好幾個策略可以減緩氣候變遷,但最有希望的策略是「減緩」、或減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不幸的是,這種方法代價高昂。研究指出,即使以效能良好的方式推動,要達成國際氣候目標,每年要耗費世界所得的1%到2%(以今天的水準來算,每年要動用6000億到1.2兆美元)。我們可以想像,科學家可能會找到若干神奇的科技突破,急劇降低這種成本,但專家認為,最近的將來不可能出現這種突破。
氣候變化經濟學簡單而明白,我們燃燒化石燃料時,會在不經意之間,把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層中,形成很多可能有害的衝擊。這種過程是一種「外部性」,外部性會發生,是因為排碳的人沒有為這種特權行為支付代價、受到傷害的人沒有得到補償。經濟學的一大教訓是:混亂的市場不能有效應付有害的外部性。在排碳這個事情上面,混亂的市場會產生太多的二氧化碳,因為排碳造成的外部傷害代價為0。全球暖化是特別棘手的外部性,原因在於這一點是全球性問題,又是會延展到未來幾十年的問題。
經濟學說明了一個跟氣候變化有關、但大家都不願面對的真相,就是任何政策要有效,都必須提高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的市場價格。為排放訂價會矯正市場上外部性訂價過低的弊病,要提高訂價有兩種方法,一是針對容許排放的數量,訂出法定的交易限制(碳交易),二是針對碳的排放徵稅(碳稅)。經濟史的核心教訓是誘因很有力量,要減緩氣候變遷,必須提供誘因給每一個人──幾百萬家企業和支出以數兆美元計算的幾十億消費人口,促使他們逐漸用低碳活動,取代現有靠化石燃料推動的消費行為,最有效的誘因是高昂的碳價。
提高碳價會達成四個目標:第一是發信號給消費者,告訴他們,應該減少使用哪些碳密集的產品與服務。第二是發信號給生產商,告訴他們哪些輸入因素具有碳密集屬性(煤炭和石油就是例子),哪些輸入因素屬於低碳或無碳屬性(例如天然氣或風力發電),從而誘導企業改採低碳科技。第三是提供市場誘因給發明家、創新者和投資銀行,讓他們發明、資助、開發和引進新的低碳產品與製程。最後,碳價會讓推動所有這些任務所需要的資訊,得到有效利用。
第四篇要檢視氣候變化政策的核心問題,包括各國減排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作法應該多急劇?減排時程表應該如何安排?在不同產業和國家之間應該如何分配減排?什麼政策工具最有效?是租稅、以市場為基礎的排放上限,還是法規或補貼?
根據氣候歷史或生態原則,把氣候目標訂為硬性目標,是很吸引人的作法,這種簡單目標的方法忽視達成目標的成本,因此行不通。經濟學家支持一種叫做成本效益分析、藉著權衡成本和效益來擇定目標的方法。
因為氣候變遷與衝擊涉及的機制極為複雜,經濟學家和科學家要依靠電腦化的綜合評估模型(IAM),來預測趨勢、評估政策和計算成本效益。綜合評估模型的一個重大發現是:減緩排放的政策應該儘快推出。最有效的政策是把每個部門、每個國家減排的遞增或邊際成本均等化的政策。有效的政策應該具有最高的「參與率」,也就是說,應該儘快拉攏最多的部門和國家參與,同時,應該攔阻搭便車的行為。此外,長期間逐漸升級的政策才是有效的政策,這樣才能讓大家有時間適應高碳價,也有時間逐漸加強管制碳排放。
雖然所有方法都同意三大核心原則──普遍參與、任何年度所有用途的邊際成本均一化、長期日趨嚴格──分析師對於政策的嚴格程度看法卻大相逕庭。我們的分析顯示,政策應該根據成本、參與率和折現率,把限制氣溫升高的目標,訂為比工業化前的水準(這裡認定為公元1900年的氣溫)高出攝氏2到3度;如果成本低落、參與率很高、對未來經濟衝擊的折現率低落,就適於選擇上述較低的目標;如果成本高昂、參與率低落、折現率居高,就應該選擇較高的目標。
政策要有效,涵蓋範圍必須廣及全球,京都議定書之類過去的公約所以會無效,是因為沒有提供鼓勵參與的誘因,各國因而具有搭便車、享受其他國家努力成果的強烈誘因,因為減排具有局部性,成本高昂,效益卻在廣遠的空間和時間上分散開來、隱而不顯。有效的全球協商需要有效的機制,以便鼓勵參與、阻止搭便車。最有希望的方法是針對非參與國的產品與服務開徵進口關稅,使負擔變成重到足以鼓勵大多數國家參與國際氣候體制。
第五篇要討論的是:務實的評估必須承認有效延緩全球暖化的政策前途多艱,即使氣候學家在瞭解基本趨勢上,已經獲得長足進展,事實卻證明,延緩氣候變遷的政策實施起來還是困難重重。
進展這麼緩慢,一大原因是國家民族本位主義導致搭便車的困境──不參與全球減排協議的國家可以搭便車,享受其他國家耗費巨資締造的減排成果。這種誘因造成不合作的搭便車均衡,其中只有少數國家推動強而有力的氣候變遷政策,這種情形很像目前的國際政策環境,聲勢浩大,卻完全沒有懲罰。透過國際貿易關稅處罰非參與國的作法,應該會減輕搭便車的重大弊病。
此外,現在還有一種目前世代搭便車,把處理氣候變遷成本推到後代身上的傾向,大家會搶搭世代便車,是因為今天減排的大部分好處,要到未來很多年後才能收穫。
利益團體從中攪和、混水摸魚,提供誤導大家的氣候科學和經濟成本分析,使雙重搭便車的問題更為惡化。這些反對派強調異常和尚未解決的科學問題,忽視強而有力的證據支持氣候變遷的基礎科學和現行預測。在美國要制定有效政策特別困難,因為科學上的憂心雖然日益嚴重,意識形態上的反對卻愈來愈堅決。
今天的三大步驟
有識之士自然想知道我們現在應該怎麼做,才能延緩全球暖化的進程,這一點是涉及公眾、經濟和科技的繁複過程,我要強調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三個特殊項目上。
第一、世人必須瞭解和接受全球暖化衝擊人類與自然界的嚴重性,科學家必須從科學、生態學到經濟、國際關係等所有層面,繼續深入研究。世人對反對派捏造的說法應該保持警覺,他們會找出上千個理由,要大家等待幾十年後,才採取適當行動。
第二、各國必須建立政策,提高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價格。這種作法就像我們討厭吃味道噁心的藥品一樣,一定會遭到大家的抗拒,卻是控制排放、促進低碳科技、促使地球免於遭到暖化失控威脅的根本要素。此外,我們需要確保大家推動全球性的行動,而不只是推動限於一國的國內行動。雖然政治可能具有局部性,而且反對採取強力行動、延緩暖化的態度出自國家民族本位主義,延緩氣候變遷卻需要協調一致的全球性行動。
第三、情形清楚顯示,能源部門的科技快速變化,對轉型為低碳經濟很重要。目前的低碳科技無法取代化石燃料,在經濟上又不能嚴厲懲罰碳排放,開發經濟實惠的低碳科技會降低我們達成氣候目標的成本。此外,如果其他政策失效,低碳科技是我們達成氣候目標的最後寄託。因此,政府和民間部門必須盡力追求低碳、零碳、甚至負碳科技。
提高公共意識、為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訂價、加速進行「經濟去碳科技」研究三種主題,會貫穿整本書。
氣候變遷、衝擊與政策的循環流動
我們從圖1可以想見本書探討的內容,圖中顯示合乎邏輯的循環流動是從排放到衝擊,最後回到排放,結束整個循環流動。
大家值得花一分鐘時間,檢視圖1的邏輯。全球暖化問題始於左上方格,即經濟成長和市場發出的扭曲價格信號,造成排放到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快速升高。然後箭頭移到右上方格,顯示二氧化碳濃度和其他力量,導致氣候系統的重大變化。
右下方格顯示氣候變遷對人類與自然系統產生衝擊。最後,左下方格顯示社會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反應。
圖1的箭頭代表「經濟─氣候─衝擊─政治─經濟」連結中不同部分的關係。然而,最後兩個箭頭是用虛線表示,還加上問號,代表其間的關係還不存在。到2013年為止,限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國際協議尚未出現。如果我們繼續走在幾乎毫無政策的現行道路上,那麼虛線箭頭會消失,全球會繼續走在全球暖化不受限制的危險道路上。
第二章 兩座湖泊的故事
雖然我們的世界十分碩大,似乎不受人類粗魯對待的影響,其實地球上的生命系統很脆弱,地球上充滿了有機體(organism),彼此靠著繁複的關係網路,連結在一起,太陽的溫暖和大氣層的保護是這一切能夠安然存在的原因。我們只需要看看接受的太陽輻射量和地球相同的月球,就可以看出地球眾多系統的偶然機遇;要不是大氣層罩著我們,地球應該會像月球一樣淒慘。生命系統或許會在宇宙的其他地方發展出來,但是看來像我們地球這樣的生命系統,包括我們的動植物、人類和人類文明,非常不可能在任何其他地方發現,地球上出現生命的戲碼只會上演一次。
我可以用兩座湖泊的故事來說明地球上的生命有多麼脆弱。第一座湖泊是一小串鹹水池(salt pond),位在美東的新英格蘭(New England)南部,是我夏天愛去的地方。2萬年前的上次冰河期(ice age)間,新英格蘭埋在冰山下,冰河退去後,留下這些位在海岸河口的池塘,成為今天笛鴴(piping plover)、小燕鷗(least tern)、鱟(horseshoe crab)和五顏六色水母的棲地或中途站;長長的海灘屏障著池塘臨海的一面。
這些池塘是很脆弱的地方,受到各方的摧殘。開發商、颶風和汽艇全都侵襲這處脆弱的海岸線,環保人士、生態學家和環保機構努力反擊;近年來,保護和破壞的力量一直相持不下。
一世紀後,這些池塘會是什麼樣子?答案要看我們將來的行動而定。如果我們阻止了氣候變遷,100年後,這些池塘可能像今天一樣漂亮。然而,如果二氧化碳排放繼續不受約制,暖化、海洋化學(ocean chemistry)變化、和海平面上升聯手起來,可能會把這裡變成死氣沉沉的鹽澤(salt marsh)。
死神已經迫近第二座湖泊。中亞(Central Asia)的鹼海(Aral Sea)曾經是世界第四大湖,但是半個世紀以來,鹼海的面積已經從2萬6000平方英里,大約縮小到原來面積的十分之一〔大致類似從紐約州縮小到康乃逖克州(connecticut)的大小〕為什麼會這樣?情形不像颶風、戰爭或失控資本主義無情的剝削那麼戲劇化,原因主要是異常誘因推動的差勁經濟計畫,是實施中央計畫經濟「社會主義」的前蘇聯,決定把注入鹼海的河水改道,去灌溉邊際土地。這座湖就像嗷嗷待哺的小孩,逐漸地走向死亡。
這兩座湖泊的故事用最簡單的方式,述說本書的內容,人類控制了地球的未來,也控制了上面生機盎然的湖泊、森林與海洋的未來。生機勃勃的地球有很多敵人——其中全球暖化是我們的焦點,但是全球暖化跟不受約制的市場力量、戰爭、政治上的愚蠢和貧窮同時發生,我們首先必須瞭解有哪些破壞力量正在發揮作用。然後,結合科學分析、慎重規劃、良好制度和市場力量的適當引導,就可以保護身邊獨一無二的遺產。
要保護我們的世界,我們必須解決眾多問題,本書只探討其中的全球暖化問題。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小規模地促使全球暖化,但本世紀是我們必須遏止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無限制成長的關鍵期,尤其是遏止化石燃料(fossil fuel)所產生溫室氣體成長的關鍵期。如果我們在本世紀結束前沒有大幅減少這些氣體的衝擊,地球環境的前途會很可怕。
個人觀點
本書的目的是正確看待全球暖化,以便有志之士能夠瞭解,得出跟全球暖化有關的明智判斷。我在書中要從頭到尾探討這個問題——要從最初暖化起源於我們個人利用能源的方式,探討到最後社會應該採取行動,降低暖化危險為止。
對本書有興趣的讀者,主要應該是想知道科學和經濟學界對全球暖化的看法如何的人。閱讀本書時,保持心胸開放會有幫助,如果你深信全球暖化只是絕大的左派陰謀,是由意圖微管理(micromanage)我們生活的人所發動,這本書不可能改變你的看法。反之,如果你已經斷定世界正走向氣候末日,你可能指責本書低估這種威脅的嚴重性。
但大部分人的看法介於兩者之間,受到對立的議論影響,指向不同的方向,可能認為這種辯論像法庭中律師的攻防。本書的做法是聽取雙方的說法,儘量不偏不倚地審視證據,呈現科學和經濟學界提出的最明智說法。
請注意,我把這一節叫做〈個人觀點〉,其中內容就像所有科學研究的主題,包含確確實實的事實;但無可避免的是,每個人一定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些事實。我們根據自己的觀點,慎重研究這個主題,再把我們的觀察跟不同的觀察揉合在一起,瞭解起來會比較完整。
我抱持什麼角度呢?我是經濟學家,在一所研究與教學大學服務,在經濟學的很多領域中、尤其是在環境經濟學和總體經濟學方面,負責教學和寫作。我是一本已經發行19版的經濟學導論教科書的共同作者,這種經驗讓我特別瞭解正在跟新觀念抗爭的人。
我在全球暖化經濟學上,研究和寫作的時間超過30年。我從暖化開始變成嚴肅議題以來,參與過美國國家科學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支持的很多研究。我寫過三本書和幾十篇專業學術論文,探討全球暖化經濟學,也教授大學部的能源經濟學(economics of energy)和全球暖化課程。此外,和全球暖化有關的辯論也是我熟悉的領域,因為我目睹過經濟學不同領域和國家預算政策中的類似爭辯。我的經驗告訴我,我們需要降低雄辯濤濤的熱度,才能瞭解根本的議題。
你可能會自問:我們是否真的需要另一本探討全球暖化的書;如果需要,為什麼要看經濟學家所寫的這種書?全球暖化難道不是科學議題嗎?
沒錯,要瞭解氣候為什麼會變化,要確定氣候變遷的速度和涵蓋範圍,一定要瞭解自然科學,不研究地球科學家的基本發現,我們顯然不能希望自己能夠瞭解暖化問題。
但是全球暖化從頭到尾都跟人類活動有關,暖化起初是種植食物、住屋取暖、甚至上學之類經濟活動無意間形成的副作用。要瞭解經濟活動和氣候變遷的關係,必須分析我們的眾多社會系統,這些系統正是經濟學之類社會科學探究的課題。
此外,要設計有效措施,延緩或防止氣候變化,不但必須瞭解二氧化碳所遵循的物理定律,也必須瞭解涉及人類行為、比較善變的經濟學和政治學法則。我們的政策必須深具科學基礎,但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學,也無法改變大家花用所得或為屋子取暖的方法。要改變經濟成長的方向,走向低碳世界,必須運用充分瞭解人類行為後所制訂的政策。因此,瞭解科學是量度人類如何改變未來氣候的第一步,但是,瞭解經濟和政治層面,才是設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過程中的關鍵要素。
我特地為年輕人寫這本書,還把本書獻給我的孫子,他們和他們那一代會繼承這個世界,而且可能活到21世紀以後。本世紀結束時,地球會和今天大不相同,到時候,地球的樣貌如何,取決於我們在這段期間裡採取過什麼行動,但對自然界而言,延緩全球暖化的行動可能是頭等大事。我希望我們的孫輩將來回顧時,會說我們這一代確實下定了決心,力求扭轉我們所採取的危險路線。
第一章 變化大夢初醒
如果你讀報紙、聽廣播或日常瀏覽部落格,幾乎一定會碰到有關全球暖化的報導,下列例子出自各種來源:
過去十年是有紀錄以來最溫暖的一次。
最難堪的是:全球暖化有十好幾年沒有出現了。
北極熊可能在一個世紀內滅絕。
全球暖化的說法是騙局。
格陵蘭冰層融解速度創下新紀錄。
全球暖化今天顯然深受矚目,同樣明顯的是,全球暖化是真是假、重不重要、對人類社會有什麼意義等問題卻議論紛紛。有識之士從這些互相矛盾的訊息中,應該得出什麼結論?如果答案是全球真的在暖化,那麼這件事有多重要?在我們面...
推薦序
十賭九輸的氣候賭局
——胡均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賭博是一種承擔風險以換取可能報酬的行為。如果賭輸的機率很高且損失鉅大,理性行為人應該會選擇不參加這場賭局。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德豪斯 (William Nordhaus)教授在本書中引述了大量自然科學研究作為佐證,說明全球暖化持續下去,將對自然界及人類社會產生的嚴重影響。雖然仍有極低的機率讓人類社會得以僥倖逃過全球暖化持續惡化所帶來的巨大衝擊,世界人類的理性選擇應該是立即投入努力,以追求確定性較高的安穩報酬,共同致力減緩全球暖化,以降低其對自然界及人類社會的衝擊。
書中列舉了四個氣候變遷的臨界點:大型冰層崩塌、海洋環流大規模變化、出現暖化引發更嚴重暖化的回饋程序、長期愈趨嚴重的暖化。一旦過了這些臨界點,氣候變遷將亂了套,例如海平面上升造成陸地被淹沒、氣溫驟冷驟熱、旱災水災頻傳、颶風出現頻率增加、海洋環境惡化⋯⋯電影《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失控的氣候災害場景,恐將成為未來世界的新常態。而人類及動植物的健康與壽命,亦將面臨嚴峻的削減。
全球暖化主要是經濟行為造成的結果。廠商追求利潤、消費者追求效用,人們在生產及消費過程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產生各式汙染物。這些衝擊環境的行為,背後有其經濟動機。既然是經濟行為造成的環境衝擊,還是必須從提供經濟誘因著手,以藉由經濟行為的改變,來避免地球環境快速衝破上述氣候變遷的臨界點,進而造成難以挽救的毀滅性傷害。
何以沒有治理機制的市場中,二氧化碳及汙染物有過量排放的趨勢?這是因為廠商及消費者在進行排放時,為自身帶來重大利益,但排放的成本卻是由眾人共同承擔。大家彼此互占便宜的結果,反而造成大家一起擠在愈來愈熱、愈來愈髒且日益凶險的地球上一起受苦。道德呼籲的效果,經常被自利心驅動的便宜行事大打折扣,市場經濟必須在治理機制下運行,以至少達到現實中可行的次佳境界。
諾德豪斯教授認為,具有自利心的現世代做不到以零經濟成長來極小化全球暖化的衝擊。但是現世代可以在享受經濟成長的同時,利用政策工具以減少碳排放、運用新科技以打造低碳經濟。這需要世界各國的國家政策以及協調一致的國際政策。而碳交易以及碳稅,皆是可協助形成合理碳價的經濟政策工具。
醒醒吧,氣候賭徒們!氣候賭局是十賭九輸的。忽視全球暖化嚴重性的人們,將賠上大家的身家性命。為了現世代與未來世代的明天,我們必須立即降低產生龐大氣候災害的機率、提高人類社會得以永續發展的確定性。諾德豪斯教授指出,低碳經濟是一條相對確定、又可以兼顧經濟成長的道路。他大聲呼籲,政府和民間應共同追求低碳、零碳甚至負碳科技,推廣落實於市場經濟之中。
與其豪賭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未來,以期賺取那勝算甚低的僥倖,我們應以低碳經濟的穩進和局,取代高碳排放的氣候賭局。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低碳經濟的發展是需要付出成本與時間的;低碳政策與行動的開展刻不容緩。今日不低碳,明日徒怨嘆!
全球暖化誰不怕?
——葉家興/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系副教授
今年5月贏得選舉連任成功的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在8月底宣布遷都大計:預計斥資300餘億美元,在2024年前將首都從雅加達遷至2000公里外的婆羅洲東加里曼丹省(East Kalimantan)。因為雅加達北部部分地區已經低於海平面2至4公尺,並持續以每年2公分的速度下沉。科學家推算,如果沉降速度不變,到2050年,雅加達有三成以上土地將浸泡在海水中。
陸沉,絕對不是只有印尼需要處理的自家門前雪。面對全球暖化導致海水上升的威脅,南太平洋島國的危機感最深,但臺灣也絕對不能倖免。事實上,臺灣周圍海水升溫是全球最快速的區域之一。如果2050年全球氣溫上升攝氏2度,臺北松山機場、大直豪宅區都將在淹水範圍內。如果趨勢不變,臺北盆地到了本世紀末的淹水高度將達3公尺,屆時三成土地恐遭淹沒,而目前臺灣的六都更將只剩下兩都(桃園和臺中)還在海平面之上。
迫在眉睫的環境危機,讓經濟成長、甚至人類生存都充滿風險。或許正是由於這樣的背景,2018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將經濟學桂冠頒給了「氣候變遷經濟之父」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他長期關注全球暖化問題,很早就將氣候變遷整合納入宏觀經濟分析,並以動態模型解釋市場經濟如何與自然環境互動,從而拓展了經濟分析的範疇。多年來,諾德豪斯不斷呼籲各國政府合力對抗全球暖化,主張解決溫室效應最有效的方法,是全球統一開徵碳稅,以解決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也最迫切的問題——將自然環境的風險與不確定性融入政治經濟決策的考慮,以締造長期永續的經濟成長。
從環境科學的角度出發,探討人類經濟學的未來前景。《氣候賭局》可說是所有政治、商界菁英及環保人士必讀的「氣候經濟學」科普書。諾德豪斯在書中詳細檢視全球暖化數據、進行影響評估、分析政策工具,並探討現實中人們拖延不作為的種種原因。諾德豪斯認為,延緩全球暖化的進程,涉及公眾、經濟與科技,我們應當把重點放在:一、提高公共意識,認識並接受全球暖化衝擊人類和自然界的嚴重性;二、為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訂價,且應該促成全球一致的行動;三、加速「經濟去碳科技」的研究,追求低碳、零碳,甚至負碳科技。
美中不足的是,或許因為科學證據的欠缺,諾德豪斯在書中較少著墨二氧化碳以外的溫室氣體減排課題。但一如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報導,被新能源電力行業廣泛使用的絕緣氣體六氟化硫,助長全球暖化的效果,高於二氧化碳2萬2千倍以上。每座風力發電機組會使用五公斤的六氟化硫,若外洩至大氣層,其暖化破壞力等於117公噸的二氧化碳!
輕忽其他溫室氣體,過於強調二氧化碳的暖化效果,自然激起某些科學家的不同意見。例如2007年的BBC紀錄片《全球暖化大騙局》(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就試圖說明,沒有直接證據顯示二氧化碳是全球暖化的元凶。主要理由包括:一、1940年至1975年,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不斷上升,但氣溫卻連續30多年下降,可見二氧化碳和氣溫上升沒有關係。二、中世紀溫暖期的氣溫比2007年高,但那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現在低得多。三、人類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約65億噸,但自然產生的二氧化碳達1300億噸,可見人類對氣溫的影響有限。紀錄片中顯示,持這類觀點的科學家主要相信,太陽黑子等自然活動比人類活動對全球氣溫的影響更為巨大。也因此,就算大家都同意全球暖化的現象,但到底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何者更為重要,似仍欠缺具說服彼此的關鍵科學證據。而不同陣營的研究資助背後,似乎也不脫與傳統能源或新能源產業的千絲萬縷利益糾葛。
去年諾德豪斯獲獎的同一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全球升溫1.5°C〉(Global Warming of 1.5 °C)報告,言之鑿鑿認為人類控制氣候升溫的時間所剩無幾。然而另一方面,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與碳排放國,卻在近年接連退出《京都議定書》(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後的《巴黎協議》。
美國是全球最富裕、受影響可能最深遠、能發揮最強影響力的大國,對全球暖化議題如此輕忽,無視其他190多個國家的減排承諾以及應對決心。彷彿是全球暖化,美國不怕全球怕。又或可謂氣候變遷,有人遷都有人聳肩。驚人的是,經濟學家諾德豪斯在本書中預見了這些劇本,點評了粉墨登場的主要角色。因此,讀完《氣候賭局》畫龍點睛的分析,大概對這場交錯著政治、經濟、科學的氣候賭局,包括來龍去脈與前因後果,都會有了氣定神閒的大度、知己知彼的從容。
十賭九輸的氣候賭局
——胡均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賭博是一種承擔風險以換取可能報酬的行為。如果賭輸的機率很高且損失鉅大,理性行為人應該會選擇不參加這場賭局。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德豪斯 (William Nordhaus)教授在本書中引述了大量自然科學研究作為佐證,說明全球暖化持續下去,將對自然界及人類社會產生的嚴重影響。雖然仍有極低的機率讓人類社會得以僥倖逃過全球暖化持續惡化所帶來的巨大衝擊,世界人類的理性選擇應該是立即投入努力,以追求確定性較高的安穩報酬,共同致力減緩全球暖化,以降低其對自...
目錄
權威推薦
・人,是這場賭局的大賭徒——吳珮瑛/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碳定價不但有效,且簡化複雜的減碳工作,但高碳價是關鍵——李堅明/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臺灣低碳社會與綠色經濟推廣協會理事長
・十賭九輸的氣候賭局——胡均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全球暖化誰不怕?——葉家興/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系副教授
・很難?所以才值得做!—褚士瑩/國際NGO工作者、作家
國外好評
第一篇 氣候變遷的起因
第一章 變化大夢初醒
第二章 兩座湖泊的故事
第三章 氣候變遷的經濟起源
第四章 未來的氣候變遷
第五章 氣候賭局的臨界點
第二篇 氣候變遷衝擊人類和其他生命系統
第六章 從氣候變遷到衝擊
第七章 農業的命運
第八章 對人類健康的衝擊
第九章 海洋陷入險境
第十章 颶風威力增強
第11章 野生動物和物種消失
第12章 氣候變遷損害總結
第三篇 延緩氣候變遷的策略和成本
第13章 應付氣候變遷之道:因應與地質工程
第14章 減緩法可以減排與延緩氣候變遷
第15章 延緩氣候變遷的成本
第16章 折現與時間價值
第四篇 延緩氣候變遷的政策與機構
第17章 氣候政策的歷史觀點
第18章 平衡成本效益的氣候政策
第19章 碳價最重要
第20章 國家氣候變遷政策
第21章 從國家政策到協調一致的國際政策
第22章 次佳之外
第23章 新科技催生低碳經濟
第五篇 氣候政策
第24章 氣候科學及其批評
第25章 氣候變遷輿論
第26章 氣候變遷政策的阻礙
謝辭
注釋
權威推薦
・人,是這場賭局的大賭徒——吳珮瑛/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碳定價不但有效,且簡化複雜的減碳工作,但高碳價是關鍵——李堅明/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臺灣低碳社會與綠色經濟推廣協會理事長
・十賭九輸的氣候賭局——胡均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
・全球暖化誰不怕?——葉家興/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系副教授
・很難?所以才值得做!—褚士瑩/國際NGO工作者、作家
國外好評
第一篇 氣候變遷的起因
第一章 變化大夢初醒
第二章 兩座湖泊的故事
第三章 氣候變遷的經濟起源
第四章 未來...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