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Monaco(1981)指出︰「經濟因素決定了電影的下層結構,也決定了電影依此發展的基礎,和可能繁衍的潛力,而政治因素則決定電影的整體結構。」電影的發展政策是屬於商業政策?是文化政策?是國際關係政策?或是國家發展的根本主要政策?電影是娛樂,也是意識化商品,其在意識上所造成的社會價值影響令各國政府都不敢大意,電影分級與審查是其中一種變通方式,但當與國際電影市場競爭時,電影必須視為是政治經濟的籌碼,它也必須有一定的國內產業政策與經濟規模,政府的角色不論從政治、經濟架構下都無法避免其重要的責任,政府角色也應該從管理者變成推動者(facilitator),面對華語電影市場競爭的中國大陸視電影為國家戰略考量產業,臺灣在此情況下該如何因應?瞭解臺灣電影政策發展及中國的電影政策,有助於平等發展下一代的華語電影。
本書特色
介紹電影政策之學理,透過對中國的電影政策之爬梳,談論台灣的電影政策。
作者簡介:
程予誠 Yu-Chen Chen
<學歷>
2004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UAB) .U.S.A.
Education Leadership, PhD.
1990 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U.S.A
Film & Television Dept., Master of Fine Art , MFA
1982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AFI) U.S.A
Dept. of Director, Advanced Study in Film Director
<經歷>
過去任職於中央電影公司、和信緯來公司、和信行健電訊公司
現任私立輔仁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臺灣電影教育學會理事長
<獲獎紀錄>
金馬獎,71年度,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專長>
媒體經營與管理、電影編劇、電影導演、電影剪接、電影製作與理論、電視理論與製作、行銷傳播學、傳播科技、教育領導
章節試閱
引論 電影政策怎麼了?
一、如何看待電影政策
電影發展政策和電影產業成長息息相關,多年來,台灣電影產業萎縮依舊,反觀中國大陸電影產業呈現井噴式成長,台灣政府不知道該做什麼,那就讓我們了解中國大陸在做甚麼,看看台灣政府電影政策還能做甚麼?
西方經濟學的發展中,一直有公共經濟學和自由經濟兩種流派,前者主張政府是只「看得見的手」在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而後者則主張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在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政府和市場競爭成為經濟學的一條永恆的主線,從而形成國家干預主義和自由放任主義,從當代經濟的發展實踐來看,偏向任何一種流派都不是完整的,在調節社會經濟發展中,兩者均不可或缺,相互彌補地方不足,政府政策會補貼會使自由市場失靈,而市場力量作用是來補政府政策的失靈。同樣,政府之所以對媒介進行管制,首先是因為防止市場失靈,即放任媒體自身在市場上發展帶來的負面社會影響,通常認為新傳媒管制的主旨在以下兩點:(1)是防止媒介產品過度壟斷而保護意見的多元化和多樣性,保持媒介文化的生態平衡。(2)是傳統意義上,媒介產業的基礎特徵和傳播特徵使各國視為國家競爭與社會進步的關鍵產業,對於不適合國家政策與發展的內容及組織都予以條件式的監管,防止人為的過度操控與壟斷,保障公平的傳播資源做最大限度地社會普及,防止單一強勢言論恍顧弱勢團體的需要,因此需要政府規劃調節這種資源的配置及使用者框架。市場上這隻看不見的手就在完全競爭的時候才會導致最佳的競爭效果,但是實際上完全競爭在實際情況十分少見的,尤其是傳媒產業,在發展中離不開政府媒介規劃的干預和調節。
電影發展的政策,應該是屬於商業政策?還是文化政策?還是國際關係政策?或者是國家發展的根本主要政策?
對台灣的政治環境來說,電影政策這是個難以釐清的問題,因為電影政策背負了許多不必要的政治責任,而一些官員並不了解電影環境與國家競爭力。台灣從1980年代推翻多元電影表現後,轉進到藝術電影的浪潮,一進去就是30年,如今依然還在藝術電影的鋒頭上打轉,不時重新推出的電影回顧展及知名藝術導演的專題講座,好像沒有正視與重新檢視電影政策的方向出了甚麼問題,對於好萊塢商業電影的唾棄,對於藝術電影的盲目崇拜,沒有多少產官學界人士去看看電影近代史或是研究電影的全球環境變化,反觀中國大陸近些年的發展,已遠遠超過台灣的發展,但是台灣許多政府官員仍然認為台灣是具有競爭力的自我感覺良好的發展環境。
要從頭說電影產業的重要性是困難的,因為電影不在傳統傳播領域(廣播電視報紙雜誌)是有原因的,因為這個產業太複雜了,必須獨立出來檢視,它與民生休閒娛樂有關,也與社會脈動又關,又與國家形象有關,或它與國家國際地位有關,或者更進一步說,它與國家競爭軟實力有關,因為電影內容影響國民認知、影響社會氣氛、影響國家形象、影響國家經濟,真正了解的人會同意上述的講法,這也是中國大陸將電影列為國家發展的戰略地位原因,台灣的電影怎麼了?不如說台灣的電影政策怎麼了?不如說台灣的電影學者怎麼了?正在修改的2013年公聽會電影法草案,一拖再拖延期,其中看見的是語意不清、錯字連連、目的不明、未來發展模糊的版本,台灣的電影政策怎麼了?到底怎麼回事?
電影是經濟商品也是文化產品是世界公認的事實,作為一個商品來說,電影需要像所有產品一樣,需要花費許多人力的工作人員,而這些人員並不見得和這商品的直接價值有關,但是這個產品必須經過製造、發行、消費三個環節,所謂的消費是一種商品它必須要被特定的使用者來使用,所以當他變成物質性毀壞之前,它能夠被別人所使用,電影的文化性產品特色如一般商品般容易毀壞,或者說被淡忘,因為如潮水般的新電影繼續產出,但是只要有人會去看它,它也就繼續擁有其價值,這是電影與其他商品不一樣的價值,尤其是電影故事在意識上所造成的影響,更令各國政府不敢大意,電影分級與審查是一種變通方式。
文化商品有一個進入的障礙,就是電影必須在一個清楚的文化架構或認定上發展,不被文化認同的電影是得不到票房的,沒有文化的電影是得不到市場競爭優勢的,電影本身如DVD或的是影片都會像商品一樣的被時間限制而呈現毀壞,但若不要把文化意涵讓消費者認同,而呈現只是一個工具的話,競爭的消費者會自動尋求有利與他們的電影商品,這種實質的意義產生所謂商業和文化的意義,這兩種的雙重性格跟作用,使得電影變成一種必須去思考它的理想性的效果如何?電影被稱之為文化的產品,但是它必須有一定的產業政策與經濟規模。
學者Monaco(1981)曾指出︰「經濟因素決定了電影的下層結構,也決定了電影依此發展的基礎,和可能繁衍的潛力,而政治因素則決定電影的整體結構。」電影作為一種與經濟、社會、文化相關的產業,政府的角色不論從政治、經濟架構下無法避免其重要的責任,當國際間電影競爭形成國家軟實力的市場考驗時,對於電影的態度與責任,政府角色也應該從管理者變成推動者(facilitator)。
甚麼是電影工業
電影在最早1980年代發明的時候,當時只要10分錢就可以看到一小段影片,它屬於街藝雜耍的一部份,法國魯米爾兄弟把它引進到咖啡廳放映,許多人一起欣賞,電影於是變成一個正式的商業形式,當時工業革命正在發展,中產階級人數眾多興起,因此電影變成是在20世紀裏重要的一個中產階級休閒的社會現象,儘管很多的技術依然存在於現今電影產業裏,例如可能的機械性或是物理性組合,如電影攝影機、錄音設備、剪接設備等及其他一些相關的一些硬體,就外觀來說,電影是一種組合性的機械產品,它除了具有其特性之外,它必須還要有另外一種是組合,用電影的明星來影像化敘述故事的方式,電影就產生它獨特的製造、促銷、和所有觀眾能夠接受的意義與價值,從一個工業產品來說,電影有三個彼此相關的部份,製作、發行、映演,發行是其中最具關鍵性的部份。
發行是一種產業上的循環關鍵,也就是電影工業跟他商品完成之後,然後運到各可展示的地點(放映地),一般說,發行活動包括了檔期的安排,特別是一些電影必須在一些特定的場地、時間或的是公眾活動裏放映,這可能跟社會活動和廣告有關,這些都是由會計人員、銷售人員、或管理層級和其他一些周邊工作人員聯繫外界人數後而產生的一種工作流程,發行之所以被認為是一種非常特別的活動,特別是在一種商業性的電影產業裏,它必須至少激起一些潛在觀眾的注意,然後讓它能夠得到市場的購買,電影這過去百年來的研究中,發行是電影工業主要的關鍵,製造只是把一個機械化的過程讓它組合完成而已,而發行就是讓這完成成品產生實質作用的社會價值部分。
映演是進入社會體系的另外一部分,讓電影產生與擁有觀眾,這是電影的主要目的,讓觀眾「去」看電影,希望有越來越多的觀眾喜歡看電影,觀眾人數和戲院會因此不斷成長,首輪戲院的概念是當電影產生實質獲益,同樣也激起所謂公眾性的擁護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在這種工業環境的體系中,一個非常合理的環境而讓這種產業能夠公平合理的發展,激起社會的重視是必須的。
製作只是電影工業的第一個環節,這個環節是將故事變成畫面,一般大眾的認知,認為電影是由電影明星所構成的,事實上,電影工業有非常多的人在貢獻,作家、剪輯人員、所有製作或與產品有關人員,一個龐大的人力資源在電影的製作過程裏,電影製作過程中需要非常龐大的設備,包括攝影、錄音、剪輯過程、沖印、電腦過程,這些都是非常龐大的財務投資。
歷史上的電影發展經過三個非常重要的制度過程。1891年的時候,電影在法國、英國、美國是屬於一個非常小規模的工業,這第一個階段之後是在1894到1907年的藝術表現的製作過程階段,那時候法國的電影公司是非常重要的國際性製作者、發行者,這個時期裏,電影大都在他們當地的一些環境裡放映,也只有較少的資金在裏面運作。第二階段是在1907年之後的電影產業裡,有龐大廣泛地財務投資在電影產業裏,這裡由美國電影創造出了美國國內與國際的市場,由於市場包含二戰後殘破的亞洲及歐洲,需求量極大,這時期許多參與者重新檢視它的製作過程,它變成是一種系統化的過程,這是美國電影逐漸成功的開始原因,美國於是成為主要的製作、戲劇化工廠的國際性的電影製作中心象徵。一直到1960年,這時期美國成為主宰世界電影壟斷的國家,有8個電影大公司主宰了全球的電影產製,不光是美國的市場,同時也是全世界中的國際市場,在這個時期,主要是當時美國電影公司大塊併購了製作、發行、映演的三個產業,而使美國電影成為市場的主導地位,但是雖然最後在美國反托拉斯法的要求中要求獨立分割這些環節,也是因為當時電視出現打擊電影的戲劇市場與國際市場,但是不論如何,他們發現將好萊塢的電影推到全世界真正獲利的是在電影的發行上,美國電影的成功主要是因為來自於水平整合和垂直整合的產業併購,在1950年代造成美國電影的電影經濟危機,因此產生了後來反托拉斯法的要求以分開產業鍊,在經過了這麼多年後,美國電影因而產生有效率的關鍵性的電影制度,包括製作、發行、映演的一連串的產業制度與策略。
有人說美國好萊塢之所以能夠掌握全球的電影市場,主要是因為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讓歐洲受創,使得法國電影事業發展必然轉變,關鍵性的歷史事件將法國電影市場轉變為由美國電影製作者所主導控制的國際電影市場,在那之前時候法國的國際性默片,是在全世界有名及獲利的,經過市場轉換的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戰,同樣加強及促成美國電影的國際地位,電影同時也確定的它必須是成為電影商品的一種本質,電影必須要能夠將投入的資金回收,能夠產生第二部電影的資本,這使電影公司能夠循環的製作下去,電影的製作、發行、映演主要也是著眼於在市場的獲利能力上。
電影做為文化商品的考量
電影在大眾傳播的媒介中被視為是一個不容易且是一個模稜兩可的位置,電影在19世紀末期的時候開始時被認為是一種存在的社會現象,消費者經由一種購買的行為得到裏面的內容,並且經過一種社會參與的儀式化形式,因此將電影歸類為一種是制度化的社會活動,形式和報紙、電視都不一樣,因為當時的電影只有少數的電影公司控制,也因為當時的電影內容只有少數的被分類,從美國電影史的歷史過程中可以發現,真正開始對電影控制是在1920到1930年間的廣播的概念,因為它廣大了對外傳播範圍與效果,所以引起了政府的關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電影明顯作為一種宣傳工具的製造,當時電影出現的審查制度是被視為非常合理且被認可的,主要因為電影是一種有力的工具,能夠產生更廣泛的社會想法,這種想法非常重要,是因為它經由仲介與詮釋而來的特定形式的行為語言,或是內在情緒、情感的宣染,同樣也更重要的是那產製過程潛在的心智地圖形成,以世界觀點來說,它會以特別的手法產生一種對真實的認定,美國的商務部曾經引用美國電影這種陳述,這個講法是,「美國電影是一種認同的意識形態,也就是說美國電影它能夠促進美國的製造商品和所有公眾事件的認同,包括汽車到衣服和其他的化妝品的所有的美國商品市場」,電影形成一個很好的促銷工具,它說出了特定的內容所表現的現實的意識型態,美國電影推動的是一種美國的價值觀念,特別是對美國世界的一種期待,這實在是一種意識型態的範疇,大多數好箂塢動作影片裡,通常是描述主要核心人物如何生存、如何的完成一種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及方法,並且得到滿意的結果,這種普遍存在情節的公式架構,不可避免的會面對的一種人性認同的基本架構,也就是所謂經常出現的中央意識形態的行為與舉動,這種最大滿足情節能量的投射,是人們投資社會且確認存在意義的人生態度上的一種觀點,這種架構通常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正向性行為的敘事型態,並且得到全世界普遍的認同。
好來塢新市場的出現
1970年代出現新一代的好萊塢,這是指當時美國電影工業已經到達世界一流、無可比擬制度與水準,電影工業的總部是指美國西岸的洛杉磯,但是廣義這種講法,不是指電影的工業而已,或是專指美國產製的電影而已,所謂新一代好萊塢電影是將商業利益包括電影及周邊的廣播、電視、有線電視、衛星廣播、音樂、錄音及錄影利益、報紙、雜誌、書籍出版、主題公園、各種商品、職業運動,及一些其他的一些活動在所謂的娛樂和藝術休閒產業中能參與的部分,這些主要在好萊塢的電影公司所創造的內容,不光是他們自己的經營行業活動,同樣也不斷的向外擴展他們的活動裏,例如迪士尼,就是不斷向全世界擴張完整的迪士尼村落,這在佛羅里達、洛杉磯、或是其他國家,這種主題樂園的擴張,不光是實質上的一種市場維護,並且牽涉到了一些最新技術和環境敏感性,同樣的這種投資,使得迪士尼公司在邊際效益上,能夠增加公司在未來發展上的主要與次要的商業利益比,這指出了來好萊塢主要的工作者能夠由上市的電影中求最大利益在休閒娛樂研究與發展上,將他們原來主軸的電影製作活動,變成後來休閒娛樂產業,這主要也是因為財務的安全考量,在80和90年代進行不斷的水平和垂直的併購,好萊塢各主要公司集團化他們自己在所謂的發行與出版的領域裏,同樣也擴及在傳播工業,包括出版、電視、錄影帶、音樂產業等等的事業上,因此戲院的發行和電影的製作變成是一連串的商業冒險活動的開始,所有的這些商業的利益都是來自於最早的電影的發行,這種特別又特殊的開始者是1985年梅鐸新聞集團購入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有四個主要的美國商業廣播網因此也加入到新的電影領域裏,這種多元的媒體集團,主要是確保公司能夠擴大他們在外在的付出而產生電影最大效益於各種市場裡,包括廣大的衛星電視與有線電視市場。
傳播的網路經營權使這些電影公司進入到兩個最常特殊的市場,美國的國內有線電視工業和海外的電視市場,除此外,主要的經營者並且不斷的進行垂直的併購,將他們的戲院發行活動併入到傳播網絡裏,最早美國幾個主要電影公司被裁定為反托拉斯法進行解構之後,直到近年來這項規則被聯邦政府開放解禁之後,購買連鎖戲院是一個非常強而有力的市場動作,能夠確保國內市場得以放映他們自己的電影,他們同時也積極介入在新的綜合商場的電影戲院計畫中,包括歐洲和世界各國,例如台灣的華納威秀影城。
如今好萊塢是指全新的傳播龐然集團,他們具有非常巨大的獲利能力,在資本與影響力方面勝過以前的製片廠時代,他們將許多其他元素放在這個休閒娛樂市場裏,這樣能夠使好萊塢放到更多元的市場競爭裏,好萊塢的改變在過去50年間是因為他們掌握經營所有權的幾個主要公司有很大的改變,1980到1990年間的一些電影公司的轉讓和轉手,在幾個大製片廠之間顯示出美國電影多元國籍的特質,這方面會繼續持續與存在,最近中國大陸買到電影連鎖戲院的經營權就是一個例子,美國好萊塢工業的不斷的擴張,使得歐洲看和日本的集團也開始注意到美國電影公司或休閒娛樂產業的一些發展,這主要的經營權是文化影響力在好萊塢電影裏面所造成的意識影響考慮,商業考慮雖然也是主要的,文化意識影響是跟隨而來的,這一連串的迅速轉變指出了一些非常複雜的演化過程在現代休閒娛樂產業裏。
發行仍然是在這個電影產業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在國內的電影放映上,發行是一個主要考慮,有兩個非常簡單的思考於電影邏輯裏,首先考慮的是好萊塢電影的輸入問題,在好萊塢市場的循環放映制度裏,由於發行權的掌控,外國的電影很難進入美國市場,必須經由發行制度到戲院放映,例如最早期流行的義大利西部電影和中國的功夫電影能夠獲得全球的發行權之後才能夠進入好萊塢市場,另一個主要現象是特別是在新好萊塢如何呈現藝術電影市場,藝術電影在美國的市場是屬於特殊品質的電影市場,這種品質是因為其內在的意涵,卻不見得具有廣大的觀眾基礎,但是他仍然具有文化的重要的元素,而這些元素是可以由美國的發行來控制進入到美國市場,要達成上述兩種不同的市場模式,好萊塢在1990年的電影大亨也開始投入歐洲美國電影製作,或的是亞洲地區的電影製作,同樣他們也可以獲得這些地區電影發行權而在全世界電影市場中或者休閒娛樂市場中遊走。
由於跨國電影市場的出現,電影在製作發行上擁有更多的市場機會,這所代表的是電影財務,特別是電影的發行能夠主宰電影的機會增加,在這同時,獨立製片者也開始進入到電影的製作,和主要的發行商合作,這種獨立製片製作電影的系統變成電影製作的新現象,主要是著眼隨後一連串的商業活動,獨立製片也積極參加大製片廠,主要原因是因為有大製片廠的發行系統,才能夠將他們國內的電影發行到海外市場,也因為這種逐漸在財務與內容上進行跨國合作的機會增加,獨立製片與大製片廠的觸角在國外市場上呈現出一個多元文化與內容的市場競爭,包括了商業電影、藝術電影、紀錄片、有線電視、電影頻道等等,好萊塢也許不僅止於洛杉磯的好萊塢,或者是僅止於紐約的電影工業和洛杉磯的電影工業,而是泛指於美國強大電影工業制度帶動全球跨國製作與發行體系的一個操作能力。
引論 電影政策怎麼了?
一、如何看待電影政策
電影發展政策和電影產業成長息息相關,多年來,台灣電影產業萎縮依舊,反觀中國大陸電影產業呈現井噴式成長,台灣政府不知道該做什麼,那就讓我們了解中國大陸在做甚麼,看看台灣政府電影政策還能做甚麼?
西方經濟學的發展中,一直有公共經濟學和自由經濟兩種流派,前者主張政府是只「看得見的手」在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而後者則主張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在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政府和市場競爭成為經濟學的一條永恆的主線,從而形成國家干預主義和自由放任主義,從當代...
目錄
引 論 電影政策怎麼了?
第一篇 兩岸電影產業看「ECFA」後的臺灣
第二篇 2002-2012 臺灣中國電影政策
第一章 起飛的華語電影
第二章 兩岸電影時代背景
第三章 兩岸電影政策現況
第四章 兩岸電影政策大不同
第五章 兩岸電影產業未來趨勢
引 論 電影政策怎麼了?
第一篇 兩岸電影產業看「ECFA」後的臺灣
第二篇 2002-2012 臺灣中國電影政策
第一章 起飛的華語電影
第二章 兩岸電影時代背景
第三章 兩岸電影政策現況
第四章 兩岸電影政策大不同
第五章 兩岸電影產業未來趨勢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